菲律賓板塊
」 地震 餘震台東外海「淺層地震」規模5.4 氣象署:震央地點少見
台東外海27日晚間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中央氣象署指出,震央地點的確比較少見,但這是屬於板塊前緣碰撞的地震,後續研判餘震也會比較少。根據中央氣象署觀測,台東外海今天晚間7時21分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震央位於台灣東南部海域、台東縣政府南方104.3公里,地震深度51.1公里,最大震度為屏東縣滿州、台東縣蘭嶼各3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這起地震的主因是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導致的,是板塊前緣碰撞的地震。吳健富指出,本次地震的震央位置的確比較少見,但深度深,影響範圍也不大,後續餘震也會比較少,也沒有引發海嘯疑慮。
921後最大地震兩震度相似 未來三四天可能仍有6.5以上餘震
台灣在今天7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二的大地震,震央在花蓮縣縣政府南南東方25公里,台灣東部海域,靠進陸地的位置,發生規模7.2,深度15.5公里的地震,由於震央離陸地非常近,再加上是極淺層地震,全台包括離島都有感覺到相當震度,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提醒,餘震可能仍不斷,大家絕對要注意安全。地震發生後,許多民眾主動回報災情PO網,圖為花蓮東大門附近傳出有兩棟房屋倒塌,但因第一時間資訊,尚難確定災情嚴重性與真偽,有待連續餘震結束後,當地縣市政府進一步查證。(圖/民眾提供)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說,地震能量累積快速,但不會一次釋放完畢,研判後續還有震度6.5到7的餘震,很可能發生在同區域,請全國民眾注意,時間就是這三、四天內,今天上午8時許已經出現6的餘震,民眾如果發現房屋有危險,必需要進行應變處置。地震測報中心認為,地震震央從淺到深都測到地震,是在921地震發生25年後發生的最大規模地震,兩個地震規模接近,地震從中部到北部都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台北盆地感受到震動會更大,離島馬祖金門也都有感。中央氣象署指出,根據民國109年地震新標準,六強震度的地震應該還是台灣第二個地震,在111年918池上地震也是六強震度。除了花蓮台東是六強震度,其他區域多為四強震度,全台都有感。中央氣象署針對宜蘭、新竹、花蓮等12個縣市發佈國家級地震警報。地震初判是菲律賓板塊與隱沒的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能量累積快速,這也是非常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僅震央附近規模六地震可說是非常多,2018、2019、2010到目前為止都有紀錄。九二一地震是發生在陸地上,規模7.3,深度8.0,5,造成災害相當嚴重,但今天地震震央是在海上,災情部份仍須持續觀察。中央氣象署也發佈海嘯警報,但預估海嘯波應該不會太大,提醒民防單位與民眾注意。
地牛搞失眠!半夜翻身嚇壞民眾 氣象署:近3日要留意規模4以下餘震
11日上午0點54分時,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震央位於台灣東部海域、距離花蓮縣政府南方64.9公里處,正央深度為28.7公里。而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也表示,在未來的2至3日內,要防範留意規模3.5至4的餘震。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11日上午0點54分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最大震度為4級,發生於花蓮縣地區。而南投、嘉義、彰化等地區最大震度為3級;高雄、雲林、台中、台南、嘉義、宜蘭、苗栗等地區最大震度為2級;屏東、桃園、新竹、新北等地區最大震度為1級。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受訪時表示,這次地震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台灣東邊的菲律賓板塊碰撞歐亞大陸板塊。而由於台灣東邊地震頻繁,所以在發生規模5.4的地震後,很難判斷哪一個地震是餘震,但估計餘震不會太大。吳健富預估,未來2至3日內要留意3.5至4的餘震,能量約在2至3天後就能獲得釋放。
蘭嶼周邊地震頻繁 氣象局:未來一週留意餘震
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統計,今(9)日凌晨到現在蘭嶼附近共出現11起地震出現,其中規模最大5.3出現在蘭嶼鄉。氣象局表示,未來1周不排除有規模4以上餘震出現。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今日凌晨3時47分於台東縣蘭嶼鄉出現規模5.3地震,地震深度12.8公里,據地震測報中心研判,該地震成因為歐亞板塊隱沒菲律賓板塊,使得前緣破碎帶釋放能量所致。之後則陸續發生規模4.7、4.6、4.3、5.2、4.3、4.5、4.2、4.0、4.1、4.3等10起地震。地震測報中心指出,蘭嶼一帶出現密集地震的情況比較少見,未來一周不排除出現規模4以上地震,要特別留意。
強震造成預力梁斷裂 花蓮玉興橋拓寬工程恐延誤5個月
花東交界發生規模6.6強震,全台有感,其中花蓮玉里鎮「玉興橋」正在拓寬工程,上周六才吊掛完成的預力梁發生側翻斷裂,有32支預力梁傾倒掉落,蘇花改工程處漏液拆除傾倒梁柱,現場已恢復通車,立委傅崐萁、交通部次長祁文中今早會勘,祁文中強調,拓寬工程會恐延誤5個月,因現場位處板塊交界處,祁文中為此強調,將和公路總局討論,一周內盤點接近地震帶的公共工程,研議是否耐震補強強度夠,有必要也將透過工程會進行通盤檢討。立委傅崐萁、交通部次長祁文中到「玉興橋」現場會勘,提醒地震週期性對公共工程品質的破壞。位於台9線的玉興橋為跨越秀姑巒溪的高架橋,在玉里醫院祥和園區旁跨越堤防,目前正由蘇花改工程處施工拓寬。玉興橋兩側拓寬部分,上周六剛完成吊梁作業,32根預力梁分成8跨,也就是有8個橋墩,這周開始施作間隔梁,完成後才要裝上橋面版,未料發生大地震,32支預力梁傾倒掉落,橋面塌陷,幸未釀成人員受損。交通部次長祁文中說,地震後就立刻進行玉興橋橋樑結構檢查,發現新橋32支梁都要重做,舊橋結構沒有問題,昨天晚上趕工恢復正常通車,未來新橋工程會持續進行,「未斷裂的梁也全都打除重做」。蘇花改工程處長李宗仁簡報,玉興橋拓寬工程會延誤5個月。至於該工程造成傾斜斷裂,估計損失約5000萬元,因屬地震天災,由保險公司協助保險賠償。2支預力梁傾倒掉落,蘇花改工程處漏液拆除傾倒梁柱。祁文中提到,因現場位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半塊交界處,交通部將檢視新橋結構設計,是否能夠符合未來耐震,施工當中也要針對未來有無進入地震好發期,在施工程序上做檢討傅崐萁聽完簡報表示,台灣歷經921後,整體建物結構強度向上提升後,初步上沒有大規模地震倒塌事件,不過花東發生強震,必須注意是否地震又將進入活躍期,將邀交通部,內政部、花蓮縣政府,對境內重大公共工程及橋梁全面檢視,提醒交通部,儘早因應未來地震發生可能,萬一再有天災,有最完整的準備。有關地震好發期,祁文中強調,交通部會持續滾動,通案性檢討所有在地震帶或接近的公共工程,是否耐震補強強度夠,未來是否好發期頻率會增多,也會繼續檢討,有必要也會透過工程會跟所有相關公共建設一併考量。蘇花改工程處長李宗仁表示,玉興橋拓寬工程,原訂明年7月18日竣工,蘇花改工程處初步盤點,有可能會延誤5個月。至於該工程造成傾斜斷裂,估計損失約5000萬元。因屬地震天災,由保險公司協調保險理賠。現場傾倒的預力梁,有碰損現通行中玉興橋的外側懸臂橋面版,為安全起見,封閉往來交通全面檢查,並將碰損影響玉興橋機慢車道的預力梁打除,現場已恢復通車,並請廠商增加8台大型破碎機械進行倒榻預力梁敲除作業。蘇改處提醒用路人經過台9線大禹玉里路段時,仍請減速慢 行小心通過,以維護施工人員安全。
台灣進入「地震活躍期」 學者:近年恐出現規模8強震
台灣23日凌晨1時許在花蓮近海發生規模達6.6強震,後續共發生多達150次的餘震,讓許多民眾難以再入睡。對於此次地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台灣與整個太平洋火環帶目前很可能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另外,氣象局也指出,這次地震原因為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擠壓導致,有學者認為近年內有很高機率出現規模8以上強震,但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認為此種說法仍言之過早。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目前頻繁的地震可能是自去年延續到今年,3天內不排除發生規模5以上餘震;此外,他更坦言,包含台灣在內,尤其在太平洋火環帶,極可能「地震活躍期」已經到來。同時,他也提醒,台灣陸地有36條斷層,且多集中在中南部,而台灣已很久沒有在陸地上發生大地震,認為中南部須特別注意。另外,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表示,一般規模6以上地震皆會牽動附近斷層,昨(23日)的地震屬於池上斷層,旁邊就是琉球海溝,不可輕忽;對此,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李錫堤也指出,琉球海溝周期約百年左右,根據地震活動型態來看,通常海溝型地震發生前,多會出現中大型地震,因此研判近年內台灣恐會出現規模達8以上地震。根據《TVBS》報導,對於專家學者的論述,氣象局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有不同意見,他表示,目前仍無根據可支持海溝型地震週期的說法,更直言此次地震主要屬於板塊能量釋放,因此不認同學者的看法。
21:05規模5.3地震台北有感狂搖 氣象局警告:未來一周恐有餘震
地牛翻身!台灣今(14日)晚間21時5分發生中型有感地震,台北明顯有感,預估震度3級以上。(圖/中央氣象局)根據中央氣象局,震央位於宜蘭縣政府東南方 24.6 公里,地震深度66.7公里,芮氏規模5.3。以下為各縣市最大震度:宜蘭縣3級新北市3級台北市3級台中市3級桃園市3級花蓮縣2級新竹縣2級南投縣2級苗栗縣2級雲林縣2級嘉義縣2級新竹市 2級彰化縣2級基隆市1級台東縣1級嘉義市1級對此,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技正林昭儀解釋,今晚的地震是屬於板塊隱沒型的地震,是菲律賓板塊向北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所引起的地震,初步判斷是10月24號規模6.5地震的餘震,因為震源深度和位置相當接近,未來一周不排除還有會震度3到4級的地震發生。
血淚雪隧1/全世界沒有保險公司敢承擔 十國聯軍拚15年血淚開通
2006年雪山隧道(雪隧)正式啟用,全長13公里仍是台灣目前最長的公路隧道,由於雪隧處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的地帶,大小斷層達90多處,即使台灣當時已採用最新技術「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縮寫TBM),但「主坑」開工之前的「導坑」工程就讓保險公司慘賠,雪隧也因而創下重大工程沒有投保的世界紀錄,甚至臨時「換國」上場開鑿,最後靠著十個國家的專業技術和勞工人員共同努力,才完成這艱困的任務。雪隧貫通的重要性猶如「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的任督二脈,這一條高速公路由南港至宜蘭頭城,再延伸至蘇澳,雖然只有55公里,但對宜蘭的發展卻至為關鍵,西部高速公路網也得以向東部地區延伸,同時將宜蘭到台北的車程,從兩個小時大幅縮減為40分鐘,使宜蘭併入大台北首都一日生活圈。當初這項工程由行政院退輔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榮工處)負責施作開通,時任機電副主任的冷耀東回憶說,民國80年代,台灣未接觸過TBM技術,一具TBM本身就要十幾億,是否適合台灣地質也未知,最後因為雪隧長距離、成本等考量,因此還是拍板用TBM。當時擔任交通部國道工程局長歐晉德決定榮工處接下雪隧工程,透過建設過程接收國外先進技術移轉。「榮工處那時沒有操作TBM經驗,於是設想找歐美廠商帶我們,最後找到技術算成熟的法國廠商。」冷耀東說,雪山隧道東西行線主坑開挖前,要先做一個「導坑」,這個導坑有四個功能,一是全線開挖前能先掌握當地的地質;二是若當地的地質狀況不好,可以先於導坑補強;三是開挖隧道最怕碰到水,若該地有大量湧泉,可以先從導坑排掉;四是施工期間或現在已通車,導坑都可以作為緊急通道。開挖隧道最怕碰到水,若該地有大量湧泉,恐造成工程塌陷。(圖/報系資料庫)冷耀東指出,1991年7月,導坑開始動工,預定兩年後順利開通,就可以緊接著做主坑,但沒想到台灣地質因夾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之間擠壓,斷層很多,大斷層就有六個,大小斷層加起來也有八、九十個。他說,「導坑直徑約4.8公尺,一層樓高,當時用小型TBM才開挖一百多公尺就受困、卡住,無法前進,花了很多時間,挖300公尺,機具就受困十來次,結果就是保險公司慘賠。」「導坑工程讓保險公司慘賠,接下來的主坑工程,竟然沒有人敢來承包保險,這也算是創世界之最,重大工程沒有投保的。」冷耀東表示,就算政府和榮工處皆保證會承擔責任,本來要帶大家「進洞」的法商,竟把TBM停在洞口、不動了,可是工期非常緊了,怎麼辦?「我們一直要求法商開工,並保證若有什麼問題,政府和榮工處會一方面施工,一方面來談,但法國人就抓著我們沒有保險,堅決不動工。」一名參與雪隧工程的人士也說,政府最後也沒辦法,不得已情況下,只好跟法國人打官司,聲請假扣押,當時氣氛非常緊繃,法國人要不就停工,要不就想獅子大開口,這種情形下兩方最後解約。「現在都可以講了,過去很敏感,牽涉到國際合約等問題,這些事情都不能說的。」冷耀東向CTWANT首度揭露,台灣與法商鬧翻後,技術問題就只能求助原始的TBM德國製造商,聘請有30年經驗的德國技師來協助開挖。冷耀東說,自己跟外國人沒有語言隔閡,與法、德技師都很熟,「這些外國人非常需要當地的朋友,在沒有朋友的國家怎麼受得了,我跟他們聊得來,對方也很高興交朋友,久而久之相處得非常好,同時學到很多開挖技術。」他邊回憶邊笑著說,外國人在異地,碰到事情也會怕,台灣警察會臨檢,晚上十點、十一點,這些外國技師有時會打電話向他求救,就幫忙解決。「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一具造價十幾億元,由德國原廠為特定工程量身打造。(圖/報系資料庫)「本來台灣沒有打算自己開挖,開挖工作是要交給外國作業手,這中間有法國人、俄國人,後來是德國人,但德國作業手很貴,一個人每個月就要50萬元台幣薪資。」冷耀東指出,當時政府有聘請兩個德國技師操作TBM,自己則跟在旁邊學,受訓時已了解基礎常識、原理,現場邊操作邊學,慢慢進入狀況。「到最後,只要有一個德國技師休假,我就自己上了,不用讓政府再花錢補人力,我自己開挖,包括如何備料、維修和機電處理,我就一邊開挖,一邊學這些事情。」冷耀東回想提到,雪隧工程不只是「八國聯軍」,甚至超過10個國家的人員幫忙,包括義大利負責地質探測、美國人參與導坑工程,還包括日本、法商、德商和俄國人等技術工程師;菲律賓和泰國的勞工貢獻,起碼有10個國籍的人一起工作。此外,北宜高速公路工程殉職人員共25名,其中雪隧工程內殉難有13名,半數是泰籍勞工,至今令人緬懷。
「百年大地震」快輪到台北?專家示警:震度恐破5級 氣象局回應了
宜蘭外海昨(10日)晚間發生芮氏規模6.7強震,最大震度達到4級,全台有感,加上地震搖晃時間長達15秒,嚇壞不少民眾。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這次地震屬於隱沒板塊內陸型地震,而此類地震的週期約為百年一次,推測下次震央可能位於台北、宜蘭地區,且震度恐達5級以上。中央氣象局表示,10日晚間的地震芮氏規模達6.7,為今年最大地震,震央在宜蘭縣政府東方27.2公里,位於台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76.8公里,雙北、宜蘭、花蓮、桃竹苗、南投、台中、雲林、嘉義震度均達4級,連屏東、澎湖都有2級震度。李錫堤透露,台灣位於菲律賓板塊及歐亞板塊間,而菲律賓板塊又從花蓮外海延伸到歐亞板塊底下深處,接近台北、宜蘭時深度約7、80公里,顯示本次地震為隱沒板塊內部型地震;他進一步提到,上次板塊隱沒型地震發生在1909年,芮氏規模為7.3,深度80公里,震央位於新北市中和,再上一次則是1815年。專家強調,大型板塊隱沒型地震週期約為百年一次,因此北部今年很可能出現強震,屆時台北、宜蘭地區的震度恐達5級以上。針對學者說法,氣象局說明,現今科技還無法預測地震,加上台灣地震科學觀測史僅100多年,因此以歷史文獻推測是否會發生地震,並沒有科學根據,類似說法只能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