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桑
」必比登名單今公布 全台126家入選 台北首見墨西哥餐廳上榜
在迎接8/27頒布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米其林指南2024》摘星名單前,米其林今日(20)先公布新一屆必比登推介名單。今年總入選必比登推介的店家數共126 家,包括台北43家、台中27 家、台南 31 家,以及高雄 25 家,與去年總數139家相比,整體少了13家,各縣市皆有消減。所謂的必比登推介店家是提供「物有所值」的美食,意味著在評選城市中,消費者能以新台幣1千元以下的價位,吃到有水準的三道菜(不含飲料)。在這次名單中有16家新入選店家,超過一半仍是提供台灣在地美味與小吃。台北共有6家新入選必比登推介店家,其中「心潮飯店」是高雄知名台菜餐廳「老新台菜」推出的品牌,店名諧音「新炒飯」主要供應別具新意的台菜,尤其以炒飯為主軸,例如厚炸排骨菜香炒飯與炙燒干貝烏魚子炒飯,在創新與傳統中取得平衡;另外還有在巷內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店「黃記魯肉飯」,主打的招牌滷肉飯雖以肥肉為主,但肥而不膩,鹹香醬汁略帶膠質,令人回味,經典滷白菜也是熱門小菜之一。另外同樣藏在巷弄中的「麵鋪」於2007年開業,該店以芋頭米粉聞名,不但為鄰里間的早餐熱點,也是上班族的午餐好去處,老闆選用充滿米香的粗米粉,吸滿湯汁後充滿風味;還有坐落於行天宮旁巷內、以南台灣的軟式粉漿蛋餅為特色的「軟食力」,將蛋餅煎至表皮酥脆、內餡軟嫩,還有超過10種餡料可以選擇,如花椒麻辣香腸或豆乳雞,也為傳統早餐注入新滋味。店裡還提供飯糰與饅力堡,後者以黑糖饅頭取代漢堡麵包,經典之餘帶有創意巧思。在台北新入選名單中,「Pàng」是首家以墨西哥料理入榜餐廳。以及自晚間營業至清晨、許多在地人宵夜首選的「小品雅廚」,每日提供20多道家常台式料理,菜餚主要以冷菜呈現,多為每日新鮮製作,例如帶有醬香的紅燒蹄膀,以及乾燒茄子、滷白菜亦是推薦菜。最後一家今年台北新入選必比登推介的「Pàng」,則是自《台灣米其林指南》推出以來,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提供墨西哥料理的餐廳。年輕老闆兼主廚受美國文化薰陶,加上曾在南美餐廳工作,將精緻墨西哥風味融合台灣食材,像是熱門品項「胭脂樹籽手撕豬」將燉煮豬肉、自製魔鬼椒莎莎醬,搭配以台灣洛神花漬的紫洋蔥,風味層次分明。台中今年共27家入選必比登,其中「裡小樓」、「繡球」這兩家是新進店家。台中入選必比登名單之二。台中則有2家新入選,其中「裡小樓」以台灣家常菜和小菜聞名,像是「金門老壇高梁香腸」腸衣輕薄,又帶濃郁酒香;「鹽焗玉米雞腿」也是招牌菜色,建議搭配一碗滷肉飯享用;另一間「繡球」老闆娘曾經營江浙私廚,故此處的麵食以川味和江浙風味為主,每日現作的小菜是不少客人到訪的理由之一,品項依時令食材調整,其中「冰糖㸆苦瓜」想吃也得碰運氣。台南共有31間店家入選必比登推介名單,其中3家是新入選。台南新入選名單包括創意麵食與傳統小吃。台南共有3間店家新入選必比登推介,其中「麥謎食驗室」本著實驗及研發精神創作出新穎麵食,具有深度和層次。菜單按季更迭,選用來自世界各地的食材,當中包括在地人熟悉的剝皮辣椒、赤味噌,也有富東南亞特色的參巴醬、青木瓜,甚至是法式燉菜;「添厚」則隱藏在大天后宮旁的小巷弄,經營者是虔誠的媽祖信徒,故店名、室內設計也以此為連結。其家常台菜精緻細膩,如充滿層次的「金銀蛋時蔬」與經典湯品「魷魚螺肉蒜」。第3家「葉桑生炒鴨肉焿」老闆則曾在嘉義新港經營鴨肉羹生意,於2021年落腳台南。其鴨肉羹以小鍋炒香而成,帶著淡淡鑊氣,同時散發蒜香和鴨肉肉香,搭配清甜筍絲,風味十足。鴨肉飯同樣不容錯過。今年高雄整體有25家入選必比登,其中有5家新入選。今年高雄共有5家新入選必比登推介,其中2家以台菜入選,像是以傳統台菜聞名的「賣塩順」,「老薑炒雞腿」使用三杯作法,讓雞肉帶有誘人的麻油香、醬香和九層塔香氣;「小燉食室」則提供5道中式燉湯搭配主食與小菜,像是「剝皮辣椒蛤蜊雞湯」以去骨土雞腿、高雄岡山的剝皮辣椒、雲林蛤蠣與新鮮蔬菜煨煮,甘甜微辣,層次分明。高雄新入選店家以台菜和小吃類型為主。其他3家高雄店家則以小吃入選,「春蘭割包」以其充足用料、份量與極佳味道聞名,推薦品嘗「綜合割包」,是以爽脆的酸菜搭配呈琥珀色澤的半肥瘦滷肉、花生糖粉以及特製醬汁,滋味迷人;「秀明豬心冬粉」則推薦配上油亮半熟煎蛋的「月見肉燥飯」,以絲滑蛋液混合鹹香米飯,令人回味無窮。鮮嫩厚實的豬舌也很受歡迎。另外「良佳豬腳」走過近半個甲子,其豬腳飯一直深受在地老饕歡迎。帶有胡椒辛香的中藥材滷製的豬腳,呈迷人的琥珀色、軟嫩可口,搭配來自花蓮的米飯、口感爽脆的滷筍絲,整體風味清爽,肥而不膩。完整《台灣米其林指南2024》餐廳入選名單將於8/27的實體發布會公布,入選名單屆時將以數位形式同日發布於米其林指南的官網與米其林指南App(iOS 及 Android)上。
長照神隊友1/老媽是我今生的女兒! 74歲兒96歲母「無血緣卻情牽一生」
在台灣城鄉每個角落裡,都有「長照家庭」,背後都藏著各式各樣無力無奈失衡挫折崩潰的故事。據衛福部統計,主要家庭照顧者每天平均照顧11個小時,近半數沒有後援。目前台灣長照人數已接近100萬,行政院規劃的長照預算也從2016年54億元,成長到2024年的870億,如何運用政府長照資源?如何紓解照顧者壓力?CTWANT採訪3位「長照神隊友」,透過他們的人生故事,讓你我找尋心中的解答。74歲的葉桑是一位兼職作家,即便自己也已逐漸衰老,仍獨自努力照顧96歲的老母親。老媽媽名叫海雲,安靜地坐在一旁迎接我們這些前來的訪客,仔細梳理的頭髮、整齊的衣著,像極了日本賢淑太太,完全看不出她失智、同時也失語。「年老的媽媽,是我今生今世的女兒!」葉桑這句話令人感動,尤其他跟海雲並沒有血緣關係。「我7歲時母親過世,3年後,爸爸才又娶了現在的媽媽,老實說,我們一直行禮如儀,我是個聽話的孩子,而她雖然沒有生孩子,但也不會特別管我,我們之間是『理性大於感性』。」直到父親88歲時過世後,海雲才向當時54歲的葉桑吐實「他是父親用一條金項鍊買來的養子。」從小到大的疑惑瞬間解開,因為葉桑就讀生物科系,一直覺得自己的血型、外觀都與父母不同,腦海中也有「陌生人抱著他哭」的記憶,葉桑隱約「知道些什麼」,只是從不深究。海雲揭開這個秘密,卻反而拉近與葉桑之間的距離。「當時她剛失去丈夫、我剛失去爸爸,她沒有孩子,我也沒有結婚,世上就剩我倆,於是不熟悉的我們常常一起出遊,逐漸變得親密。」葉桑透露,還有一件事讓他銘記於心。「大約10多歲的時候,偶然聽到媽媽的朋友詢問:『海雲,為什麼當初妳要嫁給一個帶著拖油瓶的男人?』媽媽回答:「因為我覺得那男人的兒子很優秀,未來一定很可靠,這是可以託付的人家。」葉桑說,媽媽的回答令他感動,卻也猶如緊箍咒一般,從此將他框在身邊。接近80歲時,海雲行動變得緩慢,也逐漸失語、失智,於是葉桑決定退休,轉而做起兼職工作、偶爾寫文章,以方便在家照顧媽媽。「有一次我工作完回家,卻到處找不到媽媽,後來走到外陽台,才發現媽媽跌倒站不起來,就這樣躺在那裡一整天,她看到我時,卻不顧自己又痛又倦,直喊『沒關係!沒關係!』」葉桑又驚又心疼,但沒想到高大的他卻抱不動媽媽,兩人無助地在地上滾來滾去,最後只好拉來有滑輪的椅子,將媽媽拖上去後,才終於帶媽媽回到床上休息。還有一次,媽媽不知被什麼物品刺傷,頭上鮮血直冒,慌亂之中葉桑失了分寸,無人可求援,最後硬著頭皮打電話到熟識的診所詢問。「他們非常溫暖,立刻跑到我家幫媽媽包紮,總算成功止血。」這張照片是父親大年初二離世後,葉桑和母親第一次旅行時所拍,當時葉桑在心中許下諾言,要好好照顧母親、快樂地生活,不讓天上的父親擔心。(圖/翻攝自葉桑臉書)葉桑是家中獨子,缺乏照護經驗、也沒有任何後援,再加上無法與媽媽順暢溝通,所以照顧媽媽初期充滿無力與挫折感,但他知道自己需要幫助。「有一天我在網上搜尋『喘息服務』,於是就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長照資源,其中最感謝的就是居家服務與喘息服務。」喘息服務讓葉桑有時間外出工作,而居家服務則是幫他細心打理母親儀容。「當初我還不想要居家服務呢!因為不習慣有陌生人進出家裡,但現在卻嫌時間不夠長!」葉桑笑說,其中他最受用的就是洗澡服務,有專人幫媽媽洗澡,真的幫了他大的忙。另一個關鍵是爬梯機服務。因為葉桑住在傳統公寓5樓,媽媽行動不便,於是長期都待在家中,甚至無法就醫。「衛生局的長照專員幫我轉介家照據點,透過他們申請到爬梯機,才終於帶媽媽就醫確診失智,開始穩定服藥,也申請身障鑑定,獲得更多資源。」葉桑說,照顧媽媽的十多年來,隨著媽媽越來越老,現在身分已經從女兒變成了寵物。「我們對女兒還會生氣,但對寵物就一定不會,像她上廁所有時候弄不乾淨,半夜開燈不睡覺,我也只跟她說『不睡喔?』我不會對她生氣,因為這對寵物來說很正常,我們現在就是『感性大於理性』。」根據111年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來電統計,有兩成(19.7%)照顧者來電是需要「情緒支持」。其中又以「傾訴照顧壓力(46.3%)」為最多,其次是「與被照顧者溝通困難(22.0%)」、「與家人溝通困難(16.1%)」、「多重角色壓力(7.1%)」等。不同人生階段的家庭照顧者,遇到的課題也不同,除了可撥打長照專線1966尋求幫助,心情無助時也可致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長照神隊友2/老老照顧身心壓力大 誰先走?作家病後醒悟「需要外援」
74歲的葉桑照顧96歲的母親,這不是單純的老老照護,因為葉桑未婚、也沒有兄弟姊妹,萬一他比母親先走一步,那母親又該交給誰照顧呢?「有一次我到台南出差,可能是工廠內的環境較悶熱,我突然覺得很不舒服,胸口劇烈疼痛,趕緊到附近診所就醫,診所覺得情況危急,又趕緊幫我轉到奇美醫院,後來檢查是心血管剝離。」葉桑說,當時他強撐著身子趕緊打電話給表妹,因為表妹是他唯一能託付媽媽的對象。「在電話裡,我幾乎是在跟表妹交代後事,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會如何,如果有萬一,希望她以後幫我好好照顧媽媽。」人在台北的表妹,接完電話後立刻火速包車南下探望葉桑,讓葉桑大為感動。幸好葉桑的心血管剝離範圍不大,醫師評估後不需手術,但血管堵塞還是讓葉桑的下半身暫時無法活動,後來心臟裝了支架之後,身體才恢復健康。「經過這次之後,我深刻體認到自己累了,需要更多的外援,除了申請各種長照資源之外,也將表妹列為第一聯絡人,而第二聯絡人則是家照社工,因為她最了解媽媽的狀況。」葉桑說,當初先透過地方衛生局的長照專員獲取相關資源,然後再透過長照專員轉介給家照社工。「當初衛生局認為我是老老照顧,身心壓力太大,於是轉介家照社工來協助我,卻沒有先通知我,當我接到社工電話時,告訴我可以參加哪些舒壓課程,還以為是詐騙電話呢!」葉桑說,家照社工真的給予很多幫助,同時也讓他感到被人理解。運用長照資源,讓葉桑除了兼職工作以外,還能持續出書,去年底他的新書《塵封之謎》上市,他也出席許多新書發表會。(圖/翻攝自葉桑臉書)家照的重點是照顧者,所以社工除了協助葉桑申請服務,也提供葉桑許多相關活動資訊。「我參加『男性家庭照顧者』的紓壓團體,也參加『植物療癒支持團體』,分享照顧者的經驗和心情故事,跟這一群有相同處境的人聊天,不但學到更多經驗,也能獲得心靈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透過家照社工也能獲取更多活動資訊與長照資源。葉桑說,長照真的幫了他很大的忙,讓他在60歲之後還能一年出一本書,也能無後顧之憂持續工作。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理事長陳維萍表示,家庭照顧者除了善用政府長照資源,安排替手、喘息,也要多走出來轉換空間、轉換心情,練習做好交接計畫、放手,找回喜好與自己的人生,才不致走向失衡與崩潰。葉桑說,隨著年紀增長,他也會想到自己的老後,現在最重要的事是照顧媽媽,未來若感到自己身體逐漸下坡,他就會開始尋找適合的安養中心,「所以目前賺錢還是很重要,要有足夠的金錢,才有能力去安排未來生活。」
法國女導演《親愛的童伴》母女情逼哭觀眾 紐約時報讚完美電影
以《燃燒女子的畫像》揚名國際的法國女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再推新片《親愛的童伴》(Petite Maman),片中描述一個小女孩與她母親的小時候相遇,並發展出感人的友誼,撩起許多觀眾對親人的思念。瑟琳席安瑪坦承將自己童年的記憶與情感,全數傾注在該片中,「我希望大家都能投射其中情境、並且看見自己。」《親愛的童伴》描述一個小女孩與她母親的小時候相遇,撩起許多觀眾對親人的思念。(圖/海鵬)有趣的是,瑟琳席安瑪其實是在寫《燃燒女子的畫像》劇本的同時,就發想出《親愛的童伴》這個故事。之前法國因為疫情全面封鎖,很多小孩都被迫關在家中,她為孩子們得經歷這些危機與困難感到不捨、決定拍攝該片,以女孩與母親年輕時相遇的魔幻色彩,建構一個全新而溫暖的世界,衛報、銀幕、偏鋒等國際媒體都稱讚該片是「年度最佳電影之首」,紐約時報更以「一部完美的電影」來形容該片。瑟琳席安瑪認為,母親永遠是孩子的最佳童伴。電影《親愛的童伴》劇情就描述:當摯愛外婆去世,8歲的奈莉(約瑟芬桑斯 Joséphine Sanz 飾)跟著媽媽瑪莉詠回到舊居收拾,但大人哀傷的世界卻容不下孩子走進,雖然媽媽安慰她「妳不是我悲傷的來源」,卻因過度傷心而先行離開。而奈莉則在舊屋後面發現媽媽兒時搭建的樹屋,並遇到一個跟媽媽一樣也叫「瑪莉詠」的女孩。導演瑟琳席安瑪在該片中,傾注她個人的、私密的,對這個世界的詮釋與理解。片中「跟自己父母做朋友」的點子,既有趣又動人,深深打動許多觀眾,連美國影評網都提醒觀眾「要記得帶面紙,轉換好心情」。瑟琳席安瑪認為,這些年所經歷的危機與困難,孩子對於世界在變化是感受得到的。她於是決定以電影來關注孩子、與他們一同成長,並幸運找到約瑟芬桑斯、嘉布莉葉桑斯這對可愛的法國雙胞胎姊妹參與演出。有趣的是,瑟琳席安瑪斯期望《親愛的童伴》能創造孩子與大人的共同體驗,而對「兩位女主角」來說,電影拍攝現場根本像座遊樂場,兩姊妹在鏡頭前「揮灑自如」玩得不亦樂乎,簡直讓瑟琳席安瑪驚為天人,每場戲最多都不超過5顆鏡頭,還經常第一顆鏡頭就是「最完美結束」。《親愛的童伴》將於5月13日在台上映。雙胞胎姊妹約瑟芬桑斯、嘉布莉葉桑斯拍攝《親愛的童伴》時,玩得不亦樂乎。(圖/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