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樂禮颱風
」凱米颱風路徑神似4凶狠西北颱「大台北泡3天」 鄭明典分析可能增強關鍵點
今年第3號颱風「凱米」(GAEMI)由中央氣象署預估,今(22日)晚有機會從輕颱轉為中颱,在暴風圈擴大情況下,還可能挑戰強烈颱風;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稍早在臉書發文,點出凱米逐漸壯大的關鍵。從過往經驗得知,凱米颱風此種路徑的颱風災情最為慘重,過去就曾有4個循此路徑的西北颱侵襲台灣,造成巨大損失,死傷數百人。鄭明典稍早在臉書PO出衛星雲圖,介紹颱風與季風槽雲系的關係,提到季風槽(或季風低壓)的主要對流區在外圍,並非在槽線上的最低氣壓區,而季風的強西風在中低層,「表示垂直風切大」,季風的西風帶上不常有颱風發展,「颱風比較容易在季風槽的北側東風區裡發展」。接著指出凱米颱風和攜來的季風槽雲系正在接觸中,原本合併過程沒有想像中容易,正巧季風槽的槽底西退,凱米颱風接近季風槽槽底位置,兩個雲系就有了合併條件,「凱米因此而有很好的增強空間」,凱米颱風也在逐漸壯大中。凱米颱風繼續增強的話,今晚有機會轉成中颱,中央氣象署也預估深夜到明天清晨恐發布海上警報、明(23)日下午發布陸上警報。而凱米颱風路徑接近西北颱,此種路徑的颱風對台灣造成的災情從歷年來看是最為嚴重的,4次凶狠西北颱更奪走近300人性命。其中包括1963年(民國52年)的葛樂禮颱風,在過境台灣期間,造成北部地區驚人雨量,還因短時間在淡水河上游降下1044公釐雨量,導致大台北地區在水裡泡了3天;最慘的是,葛樂禮颱風造成224人死亡、450人受傷和88人失蹤。再來是1985年(民國74年)的尼爾森颱風,雖然尼爾森颱風沒有直接登陸本島,但強度已達「超級強烈颱風」,台灣部分地區出現瞬間最大風速10級以上強風,蘭嶼還出現15級風。而1997年(民國86年)的溫妮颱風雖然規模不大,卻因挾帶強風豪雨過境台灣北部和東北部,引發汐止林肯大郡房屋倒塌,侵台期間造成44人死亡、1人失蹤和84人輕重傷;據悉,菲律賓、日本和中國也受溫妮颱風肆虐,災情慘重。最後是2004年(民國93年)的艾利颱風,當時受外圍環流影響,北部、東北部和中南部都有豪雨,還造成嚴重土石流災情,另外新北市三重當時正在興建捷運,施工不當發生淡水河洪水倒灌慘況;艾利颱風總計造成15人死亡和14人失蹤,農林漁牧損失更多達約18億元。
凱米颱風挑戰強颱! 氣象粉專曝「戒備區」:大台北、宜蘭風雨最劇烈
目前強度為輕度颱風的凱米,今(22日)2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17.3度,東經125.6度,以每小時6公里速度,向北北西進行。對此,氣象粉專也指出,以目前路徑來看,暴風圈有機會籠罩嘉義以北、花東、南部山區,南部地區則是位於暴風圈邊緣,「北台灣全部、中部山區是風雨最搖滾的地方,請做好防颱準備。」中央氣象署指出,輕颱凱米今(22日)2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17.3度,東經125.6度,以每小時6公里速度,向北北西進行。中心氣壓985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25公尺,瞬間最大陣風每秒33公尺,七級風平均暴風半徑120公里。對此,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昨(21日)晚發文指出,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路徑稍微西修,更靠近台灣了,中心有機會掠過北部沿海,相當靠近大台北及基隆,登陸機會上升中。此外,凱米北上過程中,將進入高海溫、高海水熱焓量的區域,巔峰強度可達中度颱風上限,甚至挑戰強烈颱風。過去6小時,凱米颱風已經開始往北移動,週二(23日)之前大致持續偏北進行,就看凱米這幾天偏北的狀況(角度),以及週三(24日)往西折的位置及幅度。以目前路徑,暴風圈有機會籠罩嘉義以北、花東、南部山區,南部地區則是位於暴風圈邊緣。《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提醒:「北台灣全部、中部山區是風雨最搖滾的地方,請做好防颱準備。」(圖/翻攝自Facebook/觀氣象看天氣)另《觀氣象看天氣》昨晚也發文說明,日本氣象廳最新一報,凱米颱風後期路徑再往南修,24日晚上至25日白天通過北部沿海,若依此路徑北部風雨會相當大,中南部山區及南部平地雨勢也會相當劇烈,「這樣的路徑類似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74年尼爾森颱風等標準的西北颱,持續看下去。」(圖/翻攝自Facebook/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昨晚則分析,颱風內部環流結構調整,颱風中心西偏,各個預報模式在過去24小時持續將颱風路徑西修,預報颱風強度可達中度颱風等級,在週四(25日)將掠過台灣東北方近海,亦不排除直接登陸台灣的機會。粉專續稱,依照目前預測路徑,中央氣象署最快在週二(23日)上午就將發布海上颱風警報,週二晚間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北部、東部陸地在週三(24日)下午開始陸續進入暴風圈,週三、週四影響最大,週五(26日)颱風遠離,警報陸續解除。《天氣風險 WeatherRisk》為此還整理需要嚴加戒備的地區,「待颱風路徑更加明朗後,我們會再提供完整的風雨影響說明」:大台北、宜蘭:週三下半天到週四上半天,颱風核心環流通過,首當其衝,風雨最為劇烈。桃竹苗:週三晚間到週四白天,位於雪山山脈迎風面,嚴防致災性降雨。中南部山區:週四颱風位於台灣北方海面,強烈西南風為山區帶來大量降雨。
海葵路徑南修成「西北颱」影響台灣 日本氣象廳預測路線:直撲台北
強颱蘇拉才剛逐漸遠離台灣,隔壁的海葵颱風就被判斷路徑南修,恐成「西北颱」滑過北海岸陸地,將對北部與東北部有所影響,過去的西北颱先例都相當嚴重,最近期則是讓北部民眾都還有印象的「艾利颱風」,日本氣象廳則在晚間21點更新海葵路徑,認為海葵將登陸台灣並直撲台北而來。日本氣象廳最新預測海葵路徑,恐登陸朝台北市而來。(圖/日本氣象廳)目前為輕度颱風的海葵,以每小時15公里速度,向西北西進行。中央氣象局指出,海葵的路徑明顯南修,讓它突然可能會很靠近台灣。臉書粉專《觀氣象看天氣》就認為,海葵幾乎會貼近北海岸陸地前進,除了不排除登陸外,還已成為廣義的「西北颱」,加上接近台灣時強度可能已達中颱規模,恐在本週末讓北部、東北部,甚至中部都有明顯感受。另外,若它的移速慢一點可能拖到下週一,屆時台中以北都有可能籠罩在暴風圈內,路徑若成真西北部就確定是迎風面地帶,不過路徑變數仍然很大,最後在閃過台灣機率還是有的,明後天的路徑將是關鍵。中央氣象局目前認為,海葵颱風恐朝基隆北海岸而來。(圖/氣象局)而日本氣象廳則是再度將海葵路徑南修,認為海葵會登陸台灣,並直撲台北而來。過去「西北颱」對北部都帶來相當嚴重的風災、水災,包含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74年尼爾森颱風、86年的溫妮颱風及93年的艾利颱風等。也提醒目前南部與東部受到蘇拉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臺東縣有局部大豪雨或超大豪雨發生的機率,恆春半島有局部大雨或豪雨,苗栗至臺南、南投、宜蘭、花蓮地區及新北、屏東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低窪地區請慎防積水,連日降雨,山區請注意坍方及落石。
苗栗泰安 麻必浩部落 「苧」守傳統技藝
苗栗泰安鄉的泰雅族部落麻必浩,尋回失傳百年的手工苧麻製線技藝,以不同的呈現方式在土地上扎根、茁壯,並提供珍貴的部落文化體驗。連綿細雨下了數日,這天我們沿著大安溪往苗栗泰安鄉的途中,雲霧散去,豁然開朗。一抵達泰雅族北勢群的麻必浩部落,就聽見族人吆喝:「大家都到齊的話,頭目要升火祈福了!」九十四歲的頭目達利(高春輝),在廣場備上小米酒,以族語低聲向祖先及山林的生靈告知將有客人造訪,並為眾人祈求二天的生活節體驗一切順利。晚間可參與營火晚宴,跟著身穿傳統服飾的族人們熱情跳舞,感受快樂氛圍。(圖/林士傑攝)藤橋過河 解封歷史前有大安溪、後有麻必浩溪環抱的麻必浩部落,第一代頭目啦必浩將此地取為「麻必魯浩社」,台灣光復後再改名為麻必浩。不料,民國五十二年該處遭葛樂禮颱風洪水沖失、一戶不留,居民認為麻必浩字意不祥,恐有麻煩必大之意,因而申請改名為「永安社區」,有永順安樂之意。頭目達利親手製作的藤編藝術,展示於苧麻文化園區當中。(圖/麻必浩部落提供)近年部落積極尋根,用回原本的名字麻必浩,重新種植苧麻、尋回製線技藝,並成立「線藝師」認證,一如由大地破土而出的苧麻般,也讓塵封多年的文化破繭。重拾苧麻編織技藝,部落也找回自己的生命觀。在泛泰雅族傳說中,離世的族人會回到彩虹橋,透過歷史文獻、耆老口傳,在麻必浩部落文物館展示的大型壁畫,呈現了麻必浩的婦女死後靈魂將回到苧麻莖裡面,猶如祖靈通過一針一線的織布過程,繼續溫暖著後代子孫;男人則會回到竹管,像是搭建起的竹屋、竹製武器守護家園。在頭目的帶領下,部落族人們合力完成近乎失傳的藤橋模型,也讓遊客親自穿越體驗。(圖/林士傑攝)首站來到苧麻文化園區,展示了頭目達利帶領族人一起製作的藤橋模型,見證早年為了跨越大安溪至象鼻部落,必須使用藤橋過河的歷史,幾近失傳的搭建藤橋技術,深具傳承意義,也開放讓遊客親自穿越體驗。(圖/林士傑攝)園區內的苧麻田,除了可以親自採摘,也能跟著「刮麻師」利用傳統竹器,將苧麻剝皮、取莖後,留下中間最強韌的纖維,再從部落耆老布滿皺紋的雙手接過纖維,隨著「續麻師」示範如何積麻、搓揉、捻出細線。族人不時熱情分享苧麻和部落之間的故事:「女人出門就在肩上掛著苧麻,邊走邊捻線,回家就是完好的一捆,她們負責織出全家人的衣服;男人用較粗的纖維搓成繩子,做出狩獵陷阱、漁網,或是網袋等生活器具。」男獵女織分工合作,脫離不了苧麻,後續還要曬乾、染色到編織成布,過程相當繁複,織布只是一隅,更重要的是,麻必浩的族人們織出共同的生活記憶。去年才落成的「苧麻文化園區」,是旅人認識此部落文化的第一站。(圖/林士傑攝)苧麻野宴 風味獨具黃昏時分,廣場中央的營火炊煙裊裊,部落媽媽以巧手將苧麻和當季的野菜結合,做成美味料理。秋冬之際,可品嘗當季脆又甜的柿子做開胃涼菜、炸苧麻葉及香酥可口的地瓜,另外,以苧麻葉搭配獨特醬料包覆五花豬蒸製,更是下飯。瞧瞧一旁的大鍋爐,燒著苧麻根、樹豆與排骨熬煮的一鍋美味熱湯,每一道料理都能看見苧麻的身影,填飽大夥們的肚腹。將苧麻葉、根莖處理過的全苧麻野宴,也是體驗營當中的一大特色。(圖/林士傑攝)部落市集 買好買滿隔日一早恰好是周末,周六、日才有的「麻必浩部落市集」十分有趣,攤位都是擺在自家門前,等待外地來的遊客上門。這裡的攤位大多展示以苧麻線製作的物品,桌墊、揹籃、提袋等物品,實用又具紀念意義。像是「薆繞原創設計工作室」,都是張爸與張媽的手工藝,如耳環、手鍊和袋包,耳環以深淺不同的苧麻線,結合了銅料和木材等,造型、款式獨一無二,也有染上不同色彩或是條紋的小包和置物籃可供購買。以苧麻線製作的耳飾、袋包,都能在周六、日的「麻必浩部落市集」買到。(圖/林士傑攝)部落的農特產品隨著季節不同更替,自家農園栽種的甜柿、百香果、野菜等,擺放在各自精心設計的攤位上,都使用苧麻繩網包裝,漂亮又環保,不知不覺就讓大家買好買滿,豐收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