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議定書
」 臭氧層三接管線包材不合格挨批 中油諾全面檢測「有問題就重做」
台灣中油22日表示,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開發工程保冷材料已有部分完成,目前全面檢測,若有不合格者,一律要求承包商拆除重作;未安裝之處,全部重新訂購材料。民眾黨立委張啓楷22日踢爆,中油三接工程包覆的保冷材料,從2月起至今9個月,都處於不合格狀態,批評中油為趕工竟不顧公安,對廠商問題視而不見形同放水,要求全部更換完畢才能履約驗收,否則不得試運轉,更不能正式送氣。據了解,經濟部長郭智輝曾承諾,中油三接將在2025年4月完工,屆時會供應大潭電廠7號到9號機組發電,然而,三接工程中管線包覆的保冷材料,除了保冷性能未達標準外,也違法使用了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國際早就限制使用的氟氯烴(CFCs),台灣2016年起也全面禁用之。張啟楷說,這次出問題的材料,是用於包覆在天然氣輸送管線外面,藉以保持溫度,避免天然氣溫度過高氣化而產生公安疑慮的包材,其實中油對這批材料多次抽檢,直到6月共進行4次,已發現多項檢測不合格,7月15日更已告知廠商,不再接收這批不合格的材料,但過去已不合格的成品,卻置若罔聞想蒙混過關。中油對此強調,基於三接工程工安不容出問題的前提下,目前已安裝完成的保冷材料,只要檢驗出不合格,一律要求承攬商拆除重做,尚未安裝部分,也會要求重新訂購合格材料。
臭氧層逐步康復? 2066年南極破洞有望恢復
在9月16日「保護臭氧層國際日」當天,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一期《臭氧和紫外線公報》,文中指出,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表明,臭氧層有望在數十年內逐漸恢復至1980年代的水準。報告預測,如果目前的政策措施維持不變,2066年南極地區的臭氧層就可恢復至1980年臭氧洞出現前的水準;北極地區預計為2045年、世界其他地區預計在2040年恢復至相同水準。報告特別提到了2023年南極臭氧空洞的變化,指出氣象事件和火山大爆發對臭氧洞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儘管自2000年以來,南極臭氧洞的面積和深度有所波動,但整體趨勢顯示其恢復步伐穩步推進。聯合國於1994年將每年9月16日設立為「保護臭氧層國際日」,以紀念《蒙特婁議定書》簽署。 2024年的主題為「推動氣候行動」,強調國際合作在保護臭氧層和應對氣候變遷中的重要角色。臭氧層是地球的關鍵屏障,可以吸收大部分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命。自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簽署以來,全球透過一系列條約和政策,逐步淘汰許多對臭氧層有破壞性的化學物質,如氟氯碳化物(CFCs)。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議定書》則是保護臭氧層的另一里程碑,管控近100種化學物質,並以科學發展徹底淘汰有害物質。該協議的全球實施不僅有效遏制了臭氧層的破壞,也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了氣候變遷。在此基礎上,2016年通過的《基加利修正案》進一步要求各國逐步淘汰氫氟烴(HFCs)。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國際日當天表示,如果《基加利修正案》徹底落實,本世紀末全球可以減緩升溫幅度高達攝氏0.5度,但依然需要提高能源效率,才能避免世紀中葉面臨氣候危機。古特雷斯呼籲,全球必須延續《蒙特婁議定書》所帶來的成功,進一步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他表示:「曾經危在旦夕的臭氧層正在逐步康復。現在是時候加倍努力,守護地球與人類的未來」。
禁用氟氯碳化物臭氧層破洞仍未明顯變小 專家研判恐是氣候變遷所致
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簽訂以來,全球就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以保護地球上空的臭氧層。然而根據《自然通訊》中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即使全球禁用氟氯碳化物,南極上空臭氧層的破洞在過去20年的仲春時分,仍變得更大更深。臭氧層距離地球表面11到40公里,能過濾掉大部分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物遠離皮膚癌和白內障。然而在197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被廣泛使用在噴劑、冰箱的化學物質「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CFCs)會降低臭氧的含量,更因此每年都使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出現巨大的破洞。為了修補臭氧層的破洞,1987年各國簽訂《蒙特婁議定書》,自此禁止氟氯碳化物的使用。今年1月聯合國支持的1項重大評估表示,當年禁止氟氯碳化物的使用正在發揮作用,預計到2066年左右,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就能恢復到1980年的模樣,而北極上空較小的臭氧層破洞,也能在2045年恢復,其他地方的破洞則在大約20年內就能復原。不過根據法新社的報導,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中有1項新研究指出,儘管氟氯碳化物減少,但南極臭氧層的破洞面積並未明顯變小,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破洞中心的臭氧含量也越來越少。發表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是紐西蘭奧塔戈大學(Otago University)資深講師施佩雷(Annika Seppala),她向法新社坦言「過去9年中,有6年的臭氧含量極低,且臭氧破洞非常大。」施佩雷也表示「或許是現在大氣中正發生其他事,才會造成這個情況發生,可能是氣候變遷導致的。」
聯合國報告:「臭氧層」有望在本世紀中葉恢復1980年水準
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0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得益於國際社會減少碳排放的努力,保護地球不受致癌紫外線侵害的臭氧層有望在未來幾十年內得到恢復。綜合CNN、BBC的報導,臭氧層保護地球免於致癌紫外線的傷害,但自20世紀 80年代後期以來,科學家們開始示警臭氧層出現破洞危機。報告稱,臭氧層近期的自我修復完全是因為世界各國的政府抱持極大的政治決心,逐步減少釋放毀壞臭氧的人造氯氟化碳氣體。這項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員發表的報告指出。自1989年《蒙特婁議定書》生效以來,全球氟氯化碳的使用量已減少了99%。基於《蒙特婁議定書》及相關協定開展的行動成功降低了冰箱、噴霧器、絕緣泡沫塑料和滅火器等產品中的氟氯化碳和海龍(HALON)等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報告指出,如果能夠全面遵循《蒙特婁議定書》,中緯度地區和北極上空的臭氧層有望在2040至2045年期間恢復到1980年的基準水平(臭氧層出現嚴重消耗之前的水平)。南極地區則要等到至少2066年。對此,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M.Jarraud)也指出:「針對臭氧層的國際行動是一個環保成功的範例。這將鼓勵我們展現同樣的應急和團結能力來解決氣候變化的更大挑戰。」英國南極考察處教授奎克則向BBC表示:「我們必須謹慎一點,但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好消息。我們來自南極的數據還需數周處理,但我們希望能確認這些發現。如果數據凖確,這將顯示國際協定的潛在力量。」根據《自然》雜誌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等禁令,全球可能會額外升溫高達攝氏1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已經升溫了1.2度左右,科學家示警,氣溫的提升應限制在攝氏1.5度內,以防止氣候變遷造成的嚴重後果,例如極端乾旱、野火、洪水和糧食短缺等危機。
臭氧層破洞越來越大 目前面積已經超越整個南極洲
近日歐盟的氣象監控單位提出警告,位於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破洞持續擴大,目前破洞的面積已經超過整個南極洲大陸。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控系統(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於16日表示,在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破洞,每年通常在9月至10月這段時間會擴大到年度最大範圍,而2021年破洞持續擴大,目前面積已經超過整個南極洲。哥白尼大氣監控系統主任佩奇(Vincent-Henri Peuch)表示,目前所監測到的破洞面積,也是歷史紀錄以來最大的一次。報導中指出,過往南極當地的臭氧濃度會因為氟氯碳化物 ( CFCs ) 等人造化學物質,讓當地的臭氧在永夜期結束、進入永晝期時,會因為陽光的照射而開始降低。再加上極地漩渦的影響,當平流層的溫度開始升高時,臭氧的消耗開始減慢,極地漩渦會因此持續減弱至消散,通常當地臭氧濃度會到12月時恢復正常。哥白尼大氣監控系統表示,雖然目前臭氧破洞有恢復的跡象,但是要到完全恢復的話,則必須要持續到2060至2070年才有機會。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破壞臭氧層的人造化學品雖然早在1987年就被蒙特婁議定書所監管,但是要到2030年才會完全淘汰。即便如此,先前也有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人類至今沒有對氟氯碳化物進行管控的話,全球氣溫會比現在還要高上2.5度,而臭氧層也會提早面臨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