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鈴
」 健保署12月起9新藥納入健保 5項為癌症用藥!估幫病患最高年省319萬
為嘉惠更多病患,健保署7日公布,12月起擴增、新增給付9項新藥。這些藥物中,有5項為癌症用藥,適用於頭頸癌、乳癌、小細胞肺癌、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等,另有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海洋性貧血、菜瓜布肺藥物列入收載,每項藥品每年受惠人數介於15~1300人間,預估未來5年平均財務衝擊約22~23億元。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此次通過的藥品中,癌藥占了滿大一部分,共有5種,其中一種是含pembrolizumab成分的藥品,可用於頭頸癌及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第1線治療。頭頸癌部分,可延長整體存活期約4.1個月,反應持續時間延長約19.2個月。至於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相較於化療,延長整體存活期約5.6個月。此藥納入給付後,未來5年受惠人數為930~1020人,每年可省下171萬藥費。除了癌症用藥,健保署也將含blinatumomab成分藥品納入給付,用於治療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預計未來5年將有15~18人受惠,每人每年省下319萬藥費。蔡淑鈴表示,此次健保署也同意擴增含dupilumab成分藥品用於治療12歲以上氣喘及6歲至12歲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每人年藥費約30~42萬元,預估未來5年將有570~1280名病人受惠。過去β型重型海洋性貧血僅能終生輸血,合併排鐵劑治療,無其他替代治療選擇。健保署昨也宣布,將含luspatercept成分新藥納入給付,此藥可降低輸血負擔,每人年藥費約109萬元,預估未來5年將有208~299名病人受惠。另原訂年初上路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預計下周公告,明年4月上路。基層醫師擔憂,資訊能力強的大醫院恐會將病人吃下,違反分級醫療精神。衛福部長薛瑞元昨表示,未來會將慢性病患使用通訊診療依附在健保的計畫之下,包括社區醫療、代謝症候群計畫等,這些計畫主要的執行單位就是診所,若病患仍選擇大醫院,接受通訊診療則需自費。
頭頸癌好消息!健保署承諾放寬第一線免疫藥物 最快12月可健保給付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是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男性死亡率第四位的癌症,且逾半數是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但是健保給付卻落後國際治療指引,讓晚期頭頸癌友無法獲得妥善治療。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邀請專家、病友團體代表針對頭頸癌治療指引凝聚共識,要求健保署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晚期復發或轉移的頭頸癌。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盤點癌症治療缺口後,專家已有共識將免疫藥物用於頭頸癌一線治療列為優先給付項目之一,若順利最快今(2023)年12月就能造福患者。治療選擇少、經濟壓力大 常有治療悲歌自殺率高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頭頸癌患者自殺率高的原因,除了手術後外觀改變、無法講話和正常進食等外,無法獲得妥善治療、擔心治療會拖累家庭經濟等龐大的心理壓力也是原因之一。大多數頭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相當棘手,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指出,再加上頭頸癌的治療選擇本來就很少,即便現在已有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免疫藥物,但在健保給付規範的嚴格限制下,讓患者看得到、用不到,非常可惜。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秘書長鄧海玲表示,頭頸癌病人大多是基層藍領勞工,用勞力養家糊口,有太多在罹癌後被迫賣房子、跟親友借錢治療的悲歌,像過去就有一名低收入戶罹患舌癌的48歲爸爸,買不起商業保險只能接受傳統化療、標靶藥物,但效果都不好鄧海玲提到,這位爸爸為了三個孩子孤注一擲,跟親友借貸想自費用免疫藥物治療,可惜他撐不到治療,留下三個孩子就離開了,呼籲健保署應正視這些弱勢頭頸癌友的治療困境,讓他們有接受合理治療的機會。婁培人副院長指出,根據國內一份針對頭頸癌病人的最新調查顯示,高達61%的頭頸癌患者的家庭月收入不到5萬元,僅9%的癌友家庭月收入超過10萬元,必須全家不吃不喝,才有能力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治療。專家、病友團體呼籲健保重視 健保署承諾最快12月頭頸癌免疫藥物問世後對患者來說是治療希望,彰化基督教醫院林進清教授表示,免疫藥物無論單用或合併化療使用,對於提升頭頸癌患者的長期存活都有幫助,傳統療法5年存活率只有5.5%,但單用免疫藥物的5年存活率則可達15.4%差了約3倍,也因此被列為國際標準治療,。專家、病友團體代表皆呼籲健保應盡快跟上國際治療指引,提供晚期癌友第一線的免疫藥物治療,這樣至少能幫助五分之一的病人能夠長期存活,繼續對家庭、社會貢獻。對此,蔡淑鈴副署長回應,目前排隊申請健保給付的54個癌藥中,只有1個是頭頸癌用藥,臨床專家也認同免疫藥物治療頭頸癌的效益,因此健保署將放寬免疫藥物用於頭頸癌晚期復發或轉移的第一線使用,列為高優先給付的項目,目標今年10月在共擬會議提出,最快12月頭頸癌友就可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治療。
台灣頭頸癌發生率「世界居冠」 患者自殺率比一般人高5倍
台灣頭頸癌發生率居世界第一,也是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男性死亡率第四位,且逾半數為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然健保給付規範卻長年落後國際治療指引,讓晚期頭頸癌友無法獲得妥善治療。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日前邀集臨床專家、病友團體代表,要求健保署應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晚期復發或轉移的頭頸癌,給這群以藍領勞工為主的弱勢癌友有活下去的機會。據統計,頭頸癌患者的自殺風險高居各癌別之冠,其自殺率更是常人的5.14倍。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自殺率高除了手術治療後導致外觀改變、無法講話和正常進食等之外,無法獲得妥善治療、擔心治療會拖累家庭經濟等龐大的心理壓力,也是原因。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秘書長鄧海玲表示,看過太多罹癌後被迫賣房子、跟親友借錢治療的悲歌,一人罹癌拖垮全家。她曾幫助過一名低收入戶、罹患舌癌的48歲爸爸,三個孩子最小的只有10歲,他買不起商業保險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和標靶藥物,但效果都不好,體重掉到只剩45公斤,生命如風中殘燭的他,為了三個孩子決定孤注一擲,跟親友借貸想自費用免疫藥物治療,可惜他撐不到治療,留下三個孩子就離開了。婁培人表示,根據國內一份針對頭頸癌病人的最新調查顯示,85%的頭頸癌患者的教育程度在高中職以下,且治療直接影響的就是工作,調查顯示,罹癌後對患者不管是個人收入或家庭收入,其衝擊程度高達70%;患者完成傳統治療3個月後,失業超過3個月的比例從治療前的29%暴增至62%,癌友家庭的經濟負擔非常沉重。彰化基督教醫院林進清教授治療頭頸癌30多年,因頭頸癌治療選擇少,「30年前的化療藥現在還在用!」他說,直到免疫藥物問世後,無論單用或是合併化療使用,對於提升頭頸癌患者的長期存活都有幫助,「免疫藥物在頭頸癌的療效已獲國際認證,根本不須再討論!」他強調,健保應盡快跟上國際治療指引,提供晚期癌友第一線的免疫藥物治療,這樣至少能幫助五分之一的病人能夠長期存活。婁培人強調,根據健保署去年的各類癌症前十大醫療支出統計,可發現頭頸癌的平均每人藥費支出僅約3萬9000元,在排名上敬陪末座,只有平均每人藥費支出最高癌別的七分之一;健保給付在過去十年間,頭頸癌的藥物給付規範只調整4次,相較其它癌別多達14次,顯示頭頸癌患者的治療權益,一直未獲重視。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坦言,頭頸癌治療選擇少,該署盤點癌症治療缺口後,專家已有共識將免疫藥物用於頭頸癌一線治療列為優先給付項目之一,如順利最快今年12月就能造福頭頸癌患者。
平行審查明年元月上路 新藥納健保等待期縮短
亞太經濟合作(APEC)第13屆衛生與經濟高階會議日前展開,衛福部長薛瑞元在會中透露,為加速新藥使用,我國將改採「平行審查」,食藥署及健保署同時啟動審查作業。根據統計,現行新藥納入給付,平均約需耗時15個月,健保署盼簡化審查流程,減少2~3個月的等待期,將新藥給付時間控制在1年內,讓病患不必苦苦等待,預計明年1月上路。亞太健康聯盟在會議上指出,期待台灣增加對健康照護的投資,以利新藥、新科技引進及藥物適應症的擴增。薛瑞元提及,快速引進新藥品、醫材、技術,並提升審查效率,是我國最重視的方向,為加速新藥納入給付,將推動「平行審查」制度。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說,現行新藥從取得藥證,到進入健保藥物共擬會議、納入給付,平均需耗時15個月,其中光是申請藥證就得花上至少2個月的時間。為讓病患及早取藥,健保署與醫藥品查驗中心、食藥署合作,推動「平行審查」制度,若廠商願意申請健保給付,可在申請藥證時同步進行。蔡淑鈴指出,「平行審查」新制預計明年1月上路,可減少2~3個月的等待期,有望將新藥給付的時間縮短至1年內,避免病患苦苦等待。不過若廠商想進入自費市場一段時間,再納入健保給付,則不適用此制度。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認為,現行新藥納入給付時間長,甚至出現過苦等2年才給付的情況,尤其癌症藥物,更需與時間賽跑。從病友角度而言,健保署能加速審查,當然是好事,但如同疫苗上市,也須經過檢查才能開打,政府不能為了求快而忽略把關。
不只軟便劑漲1倍 健保署揭「這2款藥品」6月1日起也一起漲價
國內缺藥問題持續,價格不敷成本則被認為是原因之一。健保署今(15日)宣布軟便劑氧化鎂價格,自6月1日起從0.16元調漲至0.32元,漲幅達1倍。另外2款退燒藥及兒童止吐栓劑,也將自6月1日起分別漲價1到7倍。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氧化鎂軟便劑、乙醯胺酚咀嚼錠 80mg(acetaminophen 80mg)、多普杜利栓劑 10mg(domperidone 10 mg)共3種藥品,在4月的共擬會議申請調整支付價格後獲准。其中指示用藥乙醯胺酚咀嚼錠,具生產許可的2間藥廠有1家提出申請,原價格為1顆0.24元,調整後約1.5至2元,每年健保用量超過3萬9千顆,預估1年約增加8萬元財務支出。同為處方用藥的多普杜利栓劑,有5間藥廠具生產資格,並有2家申請提高藥價,原價格5元,調整後為10元,去年健保用量超過4萬2千顆,預期1年增加17萬財務支出。衛福部因今年缺藥頻傳,於4月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協助橫向溝通,健保署亦針對無替代藥品提出應變措施,若廠商藥價不敷成本,可提出申請由健保署召開藥品共擬會議重新核價。蔡淑鈴表示,這次調整可撐到明年4月,之後會依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每年重新核價、檢討藥價。
民眾打疫苗!診所「誤刷」健保卡 全台收回2600萬健保費
醫療界流傳健保署行文全台各醫療團體要求為民眾打COVID-19疫苗「誤刷」健保卡的醫療診所「更正」刷健保卡資料,經查全台初步收回約2600萬元健保費,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證實此事,她表示,可能宣導不足以致誤刷,讓醫療診所有「自清」機會,以免觸法。健保署8月初行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中華民國區域醫院協會等各單位,「道德勸說」各團體轉知醫療院所,勿以單純到醫療院所接種疫苗、沒有就醫的民眾為對象,虛報健保費用,如自行檢視有申報錯誤情形,8月底前洽健保署各分區辦理更正。健保署違規查處室副組長董玉芸指出,由於醫療院所持續回報更正,健保署仍受理中,初步統計至9月初全台各地有數百家醫療診所更正、共收回約2600萬元的健保費。董玉芸說,依《健保特約管理辦法》第46條規定,醫療院所在該署尚未展開調查前,主動修正健保申報資料,可避免被追究行政責任,此次接種COVID-19疫苗的量很大,才會行文通知。據了解,嘉義檢調會同健保署8月初調查嘉義市一家績優診所涉詐領健保費、民眾打疫苗盜刷健保卡,不法獲利共約6000萬元,引起健保署高度關切,而有提醒醫療院所「校正回歸」健保費申報之舉。
健保10大燒錢疾病!前三惡占千億 腎臟糖尿病齒齦炎
健保署今公布2019年10大燒錢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再度居首,39.7萬人共耗費了533.16億元,其次是309.6億的糖尿病、180.03億的齒齦炎及牙周疾病等。受人口老化影響,近幾年來上榜項目都以慢性病居多,健保署估計,隨著醫療進步拉長個人壽命,未來慢性病的花費恐會繼續增多。10大燒錢項目,依序分別為慢性腎臟疾病、第二型糖尿病、齒齦炎及牙周疾病、齲齒、高血壓、抗腫瘤治療、呼吸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思覺失調症及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根據統計,2019年共有39.7萬人就醫接受慢性腎臟病治療,耗費的資源破500億;糖尿病則有153.6萬人就醫,耗費的資源達300億以上;齒齦炎及牙周疾病耗費超過180億、齲齒超過160億,其餘包括高血壓、抗腫瘤治療、呼吸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等上榜的前10名則介於約110到140億之間。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台灣人口老化嚴重,近年上榜的燒錢項目都以慢性病居多。以最新統計為例,慢性病佔了4項,癌症則有2項,但嚴格來說癌症也算是慢性病的一種,隨著長者人數增多,許多癌症藥物治療進步,病患的壽命也會拉長,預計接下來慢性病的花費還會繼續增長。對於高居首位的慢性腎臟病,蔡淑鈴表示,此處含括的是初期到晚期洗腎的病人,醫療費用高除了因為生活習慣不好造成患病之外,患者的及早醫療介入也是主因。健保署目前針對初期個案提供衛教,藉由生活習慣的改善恢復腎功能,對於3b到第5期者,則著重在腎功能的維持,避免走入洗腎這一步。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民眾若年過40,腎功能每年平均會衰退1%,到了8、90歲還夠用,約會下降到40%左右,中間若出現糖尿病,且控制不佳,可能就會加速洗腎的速度。新洗腎的病人當中,有46%都是糖尿病控制不好造成。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也包括過量用藥、空汙。姜至剛表示,有些止痛藥標榜不含類固醇,但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止痛藥反而傷腎,而空汙藉由肺部進入體內循環,其中的微粒、重金屬也含有發炎物質,不光是肺癌,也會增加腎臟、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於位居第2、第3的口腔疾病,衛福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民眾口腔的生態環境若沒有處理好,可能就會導致牙周病、齲齒等問題,建議用餐後清潔口腔,每半年洗牙一次。北榮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賴志冠表示,糖尿病、高血壓屬於慢性病,都與肥胖、運動不足、飲食西化有關,建議民眾多運動,男生腰圍控制在90公分以下,女生則是80以下,留意BMI,並避免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
武漢肺炎/防堵疫情 健保雲端系統x移民署入境資料提示資訊
隨著武漢肺炎確診案例持續增加,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署)今(27)日發布防疫升級措施,將結合移民署入出境名單資料與健保雲端系統,自動比對提示14天內是否從武漢返台,藉此強化我國防疫。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月25日指示,將運用移民署提供的最近3個月內曾到過湖北地區之入出境名單資料,儘快讓醫療院所於健保雲端系統中查詢國人是否至湖北地區旅遊,提供醫師於診斷病人時提高警覺,全力防堵疫情擴散。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為防止疫情擴大並可能進一步掌握病人動向,由移民署所提供自1月13日起14天內,由武漢入境台灣的名單資料中,在健保雲端系統主頁面的病人資訊摘要上加註提示,提供醫師診斷病人時能即時提高警覺,並且全力防堵疫情擴散。本項註記功能於27日正式上線,醫師於看診時進入健保雲端系統查詢,對已事先簽署同意書採取批次下載雲端醫療資訊的病人,同樣也必需查詢雲端系統比對。
【醫院「藥」不得3】獲利前十名醫院都不用繳稅 制度面問題重重
健保署依法需公布在2017年領取健保費用4億元以上、共150家醫院財務報告,以及其醫療服務申報情形,其中有19家醫學中心, 79家區域醫院,及52家地區醫院。醫院賺錢好不好?見仁見智,但「非營利」的財團法人醫院,是毋須繳稅的。當時在記者會上,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不諱言,林口長庚整體結餘79.65億中就有66億是股利,但如同立委黃國昌所質疑,醫療財團法人過度優惠,是不合理免稅規定,讓醫療財團法人制度遭濫用,「淪為大財團規避稅捐的控股中心」。除此之外,健保預算也掌控在《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中。衛福部沒有考量到人口老化,每年只能增加2-3%的藥價總額,舊藥拼命砍價,造成原廠選擇退出台灣;學名藥廠商看到利機,紛紛提出申請,就像種高麗菜一樣,大家一窩蜂申請藥證賣同款藥,最後陷入紅海廝殺中,品質藥效能不能顧到,也很難說。而新藥卻因為藥價差的侵蝕,減緩進入台灣的時機,最後受到傷害的,還是生病的民眾。日本有「合理藥價價空間」的制度,訂為15%,然後每年降2%;荷蘭則有藥價/品給付系統,將藥效相近,彼此可互相替代的藥品歸入同一組,如果同一組中有某一款藥價格高於該組平均價,多出來的藥費由病人負擔。在台灣,若是醫生能夠開最適合病人的藥,而不是得優先考量醫院的利潤,才是健保的立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