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食堂2/長輩都能「老有所用」 家常菜中暗藏時代故事
全國第一間由65歲以上長者擔任廚師和服務人員的「大齡食堂」,2017年7月在嘉義市正式開幕,至今已堂堂邁入第5個年頭。從起初賣便當一圓出國夢開始,美好滋味建立好口碑,一句玩笑話「不如我們自己開店,把生意做大」造就了食堂的誕生,也讓來自各地、承載著滿滿人生酸甜苦辣的阿公、阿嬤們經典「手路菜」有了延續美味的平台,重新點燃老人們的生命活力。「最能引起思鄉、念親之情的,往往就是一道道最普通的家常菜!」1949年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當時小小的嘉義市裡就有21個眷村,隨著物換星移、眷村一一改建,過往風華早已不復見,雙福基金會透過田野調查尋回過往令人難忘的家常菜,與背後代表的生命故事,於是有了「藝手好菜憶種味道」料理書的誕生,也因此催生大齡食堂的開辦計畫,而每位長輩的拿手菜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今年76歲的蔡美芳回憶起已過世先生,最懷念他但凡吃過一次就能完美複製菜色的特殊技能,過往一起在北部打拚生意時,在北投吃過的溫泉鄉大菜秋蟹芙蓉蛋,傳承至今仍是家庭裡難以忘懷的美味料理,彷彿只要品嘗一口,就能回憶起過往的歲月;高齡81歲的張黃淑霞,身為長女的她從小姊代母職,9歲就牽著弟弟、背著妹妹撿柴升火煮飯,因為先生是湖南人口味偏辣,但為了全家飲食,特別研製梅干香扣肉,至今仍是滿堂兒孫的最愛。76歲、人稱蕃薯伯的陳正治,年輕時就在嘉邑城隍廟擺攤賣蕃薯糖,浸淫數十年的好功夫家喻戶曉,自從妻子病倒後就收攤專心陪伴,直到妻子過世自己搬到常樂園居住,因無法割捨對蕃薯糖的感情,於是自購食材與器具重出江湖,協助大齡食堂料理與相關義賣活動,成為不可或缺的甜美零食。大齡食堂內最高齡86歲的余彩燁,為了讓老年人容易咀嚼,特別端出濃香肉絲炒麵入菜,香菇、蝦米爆香、蔬菜、蘿蔔等日常可見的配料,在她手裡總能化身為令人食指大動的美味料理。愛好學習、身體健康的她,至今仍學習使用電腦獲取新知,雖然腿腳已漸漸退化,仍希望繼續在大齡食堂奉獻一己之力。強調主打「三慢」炒菜慢、走路慢、上菜慢的大齡食堂,讓上門顧客體驗慢活品嘗美食。(圖/張進安攝)「原本以為呷老沒路用了,沒想到晚年還有這樣的舞台讓我發揮,當然要好好珍惜!」余彩燁阿嬤笑著說,年輕時候那個年代,嫁進門的媳婦不能跟長輩同桌,先生因為做生意時常在外應酬,反而讓她學會安排自己的人生;後來先生45歲時就因病過世,獨力拉拔3個孩子成家立業,沒想到孩子們大了在外地成家立業,原本操心不完的家人,一瞬間好像都不在需要她,心中的失落感超大,整日鬱鬱寡歡,也讓家庭裡的矛盾積深。直到大齡食堂的創立,讓她重新找回「被需要的感覺」,整個人彷彿擁有用不完的精力,原本在家隨便吃隨便飽的她,為了提供給客人最好的服務與用餐經驗,「做菜比給自己家人吃還用心!」甚至還學習使用電腦,讓自己跟得上時代。家人們看著她由內而外的正向改變,終於放下心中一塊大石,家人相處也變得更融洽。「除了擔心媽媽累著,親戚朋友的閒言閒語也是一大因素!」大齡食堂長輩家屬阿華說,媽媽一開始說要到食堂「工作」,遭到他極力反對,除了擔心退休已久的母親體力不堪負荷、發生危險,親友間例如「不孝、自己的媽媽都養不起」等閒話,更是壓得他喘不過氣。但母親仍執意前往工作,讓母子陷入好一段時間冷戰。直到食堂創立後逐漸打出口碑,母親邀約自己前往用餐,看到裡面規畫的無障礙空間甚至還有冷氣、隨處可見的貼心小板凳,就怕工作的長輩們累著,讓他感動不已,也可以驕傲地大聲向別人說:「我媽媽在大齡食堂工作,身體很健康、心情很開朗,她是我的驕傲!」受疫情影響人力短缺,為了不增加長輩們的負擔,目前大齡食堂暫定販售4道主菜套餐,分別為花雕醉蝦飯、Q彈豬腳飯、紅燒牛肉麵和肉絲炒麵四種,搭配甜點則是蕃薯糖和當季水果,價格為200元;另外販售便當料理,區分為60元、80元、100元3種價位。嘉義基督教醫院長照服務發展中心副主任曾麗吟表示,大齡食堂能讓長者增加社會互動、從服務中獲得成就感,透過煮菜等動作,他們的肌力與耐力也都能得到訓練,設計菜單或包便當的分量安排等對腦力活化也有很大幫助。長輩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照護服務的接受者,更是服務的提供者,實現了「老有所用」的理想。打造大齡食堂除了社會化企業的概念,更希望能推廣早期預防老化的概念,讓長者老有所用,找回生命中的價值與尊嚴。嘉義基督教醫院和雙福基金會合作開辦大齡食堂,讓長者增加社會互動、從服務中獲得成就感,更配合演出曾風靡一時的「開箱文挑戰」。(圖/雙福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