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水
」 蔬果 食道癌 運動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轉冷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暴增! 醫授「6大護心之道」跟著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立冬後天氣開始轉冷,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驟降,原本溫暖的天氣一下子轉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其他月份增加,很多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心血管疾病就發生了。冬季心血管疾病常難控制 這些人應多加注意保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常難以控制,導致急性併發症發生率增加,主要是因為氣溫低,血管收縮,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血管破裂造成出血等危機。而抽菸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也是好發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高危險群,提醒更要特別注意身體的保暖。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牢記護心之道那麼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楊晉州主任分享「六大護心之道」:1、適當均衡飲食:宜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及新鮮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低脂低鹽,少吃動物油、精緻類高糖點心或飲料、咖啡。2、戒菸並遠離二手菸:戒菸永遠不嫌晚,只要成功戒菸達2年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80-90%,而二手菸帶來的危害與一手菸相同,因此建議務必遠離。3、健康睡眠:充足睡眠可幫助你保持心臟的健康。長期睡眠不足和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動脈中脂肪斑塊積聚的可能性(粥狀動脈硬化),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率。4、緩慢的起床與身體的保暖:冬季早晚溫差較大,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靜坐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再出門運動,運動前要做暖身。外出活動時要多添加衣服,可以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來保暖。因為臉部、手及頭部容易受寒而引起末梢血管收縮,使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發生供血不足,有可能導致栓塞。5、適量的運動: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維持適量的運動,運動的型態不要選則太激烈,建議快走、游泳、跑步等。當運動過程中發現胸口悶、緊、有壓迫感、感覺很喘等不舒服的現象時,要記得停下來休息,並且盡快就醫。6、心情的穩定: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患有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更要放寬胸懷,保持心情的平靜,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定期篩檢莫輕忽 遵從醫囑為不二法門楊晉州主任表示,除了平時的生活習慣外,定期針對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篩檢也相當重要,才能及早發現相關危險因子介入。若已經確診,更要定期接受治療,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遠離威脅。
天冷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醫給3建議預防:每周吃魚至少2次
心血管疾病會引發各種病症,包括心肌梗塞、心律不整、主動脈剝離、肺栓塞、心包膜填塞等,嚴重甚至可能猝死。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多吃魚類來預防,每周至少吃2次,還有蔬菜水果等,少吃其他加工食品。由具有營養專業的整合行銷團隊在臉書「好食課」發文指出,這幾天氣溫有感下降,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 容易導致循環不良,血液變得濃稠,血管硬化或阻塞的機率便會提升。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三高患者,以及銀髮族長輩,最應該注意保暖,以免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預防。(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假如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可以多吃蔬果,每日吃足「3份蔬菜、2拳頭水果」;以全穀類及未精製雜糧,取代精緻澱粉(全穀雜糧:糙米、胚芽米、黑米、地瓜、山藥、南瓜等);以海鮮替代紅肉,建議每周吃魚2次以上;少吃加工肉、含糖製品、高鈉高脂食物。營養治療專家劉博仁醫師也曾在節目中分享,深海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主要功效成分DHA和EPA,除了有助護腦、顧眼外,更是抗癌的好幫手。國外多項研究更發現,若每周可以吃到3次魚類,就能減少罹患心悸、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
5旬男子2個月反覆血便 醫拿大腸鏡檢查「督進去」就找到病因
一名54歲的中年男性日前前去醫院就診,主訴反覆血便近2個月,並伴隨食慾不振及排便習慣改變。雖然家族中並無大腸相關疾病史,但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認為,病人主訴的這些症狀已經是明顯的警訊,加上病人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為此立刻安排檢查,沒想到大腸鏡剛放進去,就馬上找到血便的原因。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時大腸鏡檢查一進入肛門,就發現血便的原因為「直腸癌」。而且癌症侵犯範圍和深度相當嚴重,所以導致直腸黏膜極其脆弱,經常出血。檢查完成後,該名病患被立刻轉診到林口長庚進行後續癌症治療。張靖醫師表示,這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原本希望病患所遭遇到的是痔瘡所引起的血便。張靖醫師後來也提到,該名病人目前需確認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以及是否能保留肛門等治療相關問題。張靖醫師也希望他接下來的治療能一切順利平安。張靖醫師解釋,大部分血便的原因都是良性的腸道疾病,如痔瘡、肛裂或腸道發炎等。然而部分血便的原因則來自於「大腸直腸癌」。尤其當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便中有黏液、體重減輕或有家族史等情況時,更需謹慎小心。「大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張靖醫師認為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早發現並切除腸息肉,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有助於減少其他癌症的風險。
16歲少女4歲起極度挑食「愛吃薯條、洋芋片」 12歲就瞎了
英國有一名16歲少女貝拉(Bella)小時候被診斷患有自閉症,她的父母親因此讓她吃喜歡的東西,她從4歲起極度挑食,幾乎只吃薯條和洋芋片,不碰蔬果;怎料,貝拉12歲時突然失明倒在家中,嚇壞一家人。貝拉就醫後撿回一命,但醫師發現她嚴重缺乏維生素A才會失明,且這情況通常容易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綜合外媒報導,英國一名公共關係專家山姆(Sam)和先生戴夫(Dave)育有一名女兒貝拉,貝拉在幼兒時期患有自閉症又不愛說話,他們注意到貝拉從4歲起特別愛吃薯條和洋芋片,不喜歡吃蔬菜水果或其他食物;當時貝拉的家庭醫師得知後,認為貝拉體重都很正常,沒有太大問題。在貝拉嚴重偏食的情形維持了8年,貝拉12歲那年生活中開始出現奇怪症狀,她無論在家中或出門都容易撞到東西,甚至在某一天山姆發現貝拉倒在家中,「我走進去叫醒貝拉,她完全沒反應,嚴格來說是沒有生命跡象」。山姆和戴夫火速將貝拉送醫急救,雖然撿回一條命,醫師卻告訴他們貝拉失去視力。據醫師指出,貝拉嚴重缺乏維生素A,她體內的維生素A和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差不多;山姆和戴夫也和醫師講述貝拉只吃薯條和洋芋片,一直以來她體重都正常就以為她身體健康,沒想到她已經生病了。對此醫師推斷貝拉患有罕見又具有危險性的「迴避/限制性食物攝取失調症」(簡稱ARFID),是一種飲食失調症。目前16歲的貝拉由母親山姆照顧,她和戴夫對女兒感到愧疚,「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認真對待她挑食的問題,或許她就不會失明」。除此之外,他們也建議自閉症相關團體,有明顯挑食問題的自閉症兒童,應該接受全面性的營養檢測。
偷盜園區猴子的「蔬菜水果」 日大阪天王寺動物園飼育員遭逮
日本大阪天王寺動物園近日爆出飼養員盜取動物飼料的事件,一名在園區內從業十年的47歲男性飼養員,近期被人發現擅自將專供給園區內猴子的蔬菜水果帶出園區,目前該名飼養員正接受警方的訊問。園方也表示,這樣的行為與飼養員的職責完全相悖,強調「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失望」。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其實早在一個多月前,園方就曾注意到,動物園廚房中存放的蔬菜和水果等庫存就開始出現異常短少的情況。這些食材包含蘋果、柳橙等。園方也提到,這些食材是專門用於動物的高品質食物,以「等級」來說,甚至比人類食用的食物還要更好。也因為短少的問題持續發生,最後園方向警方求助,警方也正式介入調查。在1日當天,警方就抓到了該名飼養員將食材帶出園區的行為。後續天王寺動物園也向警方提交被害報案書,要求追究相關責任。天王寺動物園副園長安福潔表示,動物飼養員的職責本應是以照顧動物為先,但如今卻發生飼養員挪用飼料的情況,讓人感到非常難過且無法形容的失望。園方強調,動物的福利是最優先考量,尤其是食物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動物的健康。
日動物園食物短缺一個多月! 一查竟是員工偷取黑猩猩糧食
日本大阪當地一座動物園近日發現,園內給黑猩猩與猴群吃的食物常常突然消失,且消耗速度相當快,食物短缺了一個多月。沒想到,經過調查竟發現,食物是被員工偷走的,立刻報警將他逮捕。根據《產經新聞》等日媒綜合報導,日本大阪天王寺區內的天王寺動物園,日前發現,園內飼養黑猩猩與猴群的蔬菜水果常常突然消失,且消耗速度相當快,食物短缺了一個多月。沒想到,經過調查,動物園方在2日竟發現,這些食物竟是被動物園內的一名47歲男員工偷走,園方立刻向大阪府警察天王寺派出所報案。園方透露,這名員工屬於飼養和展覽部門,負責照顧和管理動物。事後,警方以涉嫌盜竊的罪名主動約談嫌疑人。對此,動物園方表示「由於事件仍處於警方調查階段,我們無法評論動機。」並指出「我們對失去公眾的信任深表歉意,我們將核實事實,採取嚴格行動,努力防止這類事件再次發生。」
《來自地獄的法官》朴信惠扮最美惡魔法官!公開減肥瘦身法靠二招養出少女體態!
別再說劇慌了!Disney+的《來自地獄的法官》可是獲得超高好評,上週首播收視率就高達9.3%!而劇中飾演惡魔法官一角的朴信惠,也再度引起話題討論,尤其她的完美狀態更被說看不出來已經34歲還是一個小孩的媽,大家都想問,要怎麼樣才能瘦出朴信惠的好身材?首先朴信惠非常注重飲食均衡,她大多會選擇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比如雞胸肉、魚和大量的蔬菜水果,也會盡量避免高糖、高鹽和高脂的食物,讓身體攝取到需要的營養,同時控制攝入的熱量。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除了飲食,她也堅持規律的運動,朴信惠喜歡進行有氧運動,比如慢跑和游泳,來提升新陳代謝;另外她還會做瑜伽和皮拉提斯,不僅能塑造體態,還能放鬆心情,對產後恢復超有幫助!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老公升職堅持要送親友禮盒! 她嘆「每月只給3千買菜錢」:一家6口還得有魚有肉
物價連年上漲,民眾在購買生活用品、蔬菜水果時也得更加精打細算。就有一名人妻抱怨,老公最近升上主任,要求她負責訂購禮盒送給所有親戚朋友,但對方每個月只給她3000元買菜錢,還規定一家6口餐餐必須有魚、有肉、有菜,不僅如此,婆婆和老公更嫌棄她不會打扮,而這也讓她忍不住嘆氣「到底要怎麼過日子」、「我明天就馬上回娘家」。貼文一經曝光後,迅速引起網友討論。 這名網友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表示,她和丈夫結婚5年,看著對方從一個小組員,熬到了現在的主任職位,雖然很替老公開心,但他卻為了面子,說要送給所有親戚朋友升職禮盒,「叫我去跟那些親朋好友要資料,還要我去負責訂購,就為了他那個面子,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說他」。「以為自己升了主任,就好像賺很多一樣」原PO提到,老公每個月只給她3000元買菜跟生活用品,還要求得讓一家6口吃得健康,必須有魚、有肉、有菜,一旦花超過3000元,她就會婆婆碎念「不會過日子」、「小孩在長身體,要這樣才有營養」,原PO也不禁疑惑「到底要怎麼過日子」。除此之外,原PO指出,婆婆和老公時常嫌棄她不愛打扮,但她根本沒有閒錢可以買保養品和衣服、褲子;每當需要出門買菜,想請婆婆幫忙顧小孩時,對方便會說「自己生的自己顧」,不願意伸出援手,「我是去買菜,不是跟朋友出去玩,況且我還煮了一家子的飯菜,還要幫你們像菲傭一樣做這些那些,每次都只會叫我體諒你們,誰來體諒我」。文末,原PO透露,老公要求她在一個星期內將禮盒送出,但她並不知道能怎麼解決,「我要是這樣擺爛,我老公跟婆婆肯定又會把我罵我一頓,但我已經不在乎了,我明天就馬上回娘家,只是我不知道小孩我該不該帶走」。對此,網友們紛紛吐槽,「第一次聽到升職要送禮,他自己要送的,自己去處理啊」、「3000是美金嗎?」、「3000有少打一個0嗎?一天100元怎麼買菜啊」、「離婚吧,妳比外籍移工看護還不如」。也有人建議,「乖乖桶1人1桶就好」、「你快回娘家,這種老公婆婆讓人搖頭」、「小孩一起帶去,你沒一起帶回娘家我想你應該也放不下心,一起回去才不會被干擾」。不過,不少鄉民質疑貼文的真實性,指出「這是真的嗎?還是在說故事?一個月3000元菜錢…怎買?我一天就要1000元上下的買菜錢了」、「看這金額跟送升職禮應該是對岸的,在台灣是不可能的」、「現在物價齊漲3千能買什麼」、「台灣沒有升職禮盒這個習慣,以及3千台幣在台灣1個月買1個人的菜都是遠遠的不夠,可3千人民幣在對岸的確有可能在某些地區可以當小家庭的菜錢,嚴重懷疑這不是在台灣的故事」。
凱米颱風推升8月CPI 連4月破通膨警戒
受凱米颱風影響,主計總處5日公布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36%,連續4個月破2%通膨警戒;主計總處專門委員曹志弘分析,颱風造成農產損失,推升蔬果價格,幸好近來天氣穩定,8月中下旬蔬果價格走跌,預計9月CPI漲幅將收斂,整體物價走勢堪稱「平穩」,通膨壓力將趨緩。今年以來物價變化一覽表。曹志弘進一步指出,除凱米颱風推升蔬果價格外,食用油、外食費等也因食物類價格上漲而調漲,加上房租、掛號費續漲,電費、娛樂服務、停車費與機票等也累積推升力道,8月CPI才會連續突破通膨警戒。不過,漲幅低於7月的2.53%;惟蛋類、油料費價跌,抵銷部分漲幅;若扣除蔬菜水果,漲1.67%,再剔除能源後之總指數(核心CPI),即漲1.8%。值得留意的是,最低工資將連續9年調漲,曹志弘表示,主計總處沒有正式模型推估最低工資調漲對物價的影響,但目前外食費年增率仍在2.9%,近幾個月都在3%左右波動,高於近10年平均2.5%的漲幅,因此,會持續關注外食費、房租、掛號費以及娛樂服務費等走勢。近來房價高檔,也帶動國內房租行情;曹志弘說,近10年房租平均漲幅是1.1%,但自2022年7月突破2%後,就一直居高不下,今年6月擴大至2.59%,現在稍微回落到2.45%、略有收斂,但還是要再觀察至少一季,才能研判房租漲勢趨緩。主計總處368個查價項目群中,價格上漲較顯著的項目包括,番石榴漲56.63%、蔥漲52.03%、苦瓜漲47.85 %、西瓜漲39.22%、金飾及珠寶漲20.93%、前5大漲幅中,蔬菜、水果就占了4個名額。以平均每月消費支出8萬元的家庭為例,8月CPI為2.36%,家庭平均支出較去年同期增加1888元,其中食物類就占了1000元,若再探究食物類的細項支出,水果支出增加390元較多,外食費、蔬菜支出分別增加261元、166元。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 醫曝:久病恐釀禍
34歲的吳先生正值青壯年,剛成家立業的他肩負養家的重擔,為了養育妻小成了工作狂,每日飲食也只能隨便打發解決。近日如廁時持續出現血便症狀,讓他誤以為是痔瘡搗亂,索性至藥局購買成藥治療。然而,情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無奈之下求診胃腸科,深入檢查後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透過生物製劑治療,才終於得以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的生活品質,也逐漸開始注重平時的飲食習慣。留心這些症狀 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顏旭亨醫師指出,IBD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常見症狀如腹痛、腹瀉、血便、莫名貧血、體重減輕及發燒。如有慢性腹瀉兩週以上,或是其他症狀長達三個月以上,就建議民眾盡早就醫,進一步診斷是否為IBD。依顏旭亨醫師臨床經驗分享,一般而言,透過醫師初步檢查,通常95%求診的患者屬大腸急躁症,因此不需太過擔心。IBD臨床診斷需將慢性病史,大腸鏡檢查、腸道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腸道造影等影像學檢查,以及典型的內視鏡影像和病理組織等綜合評估才能確診。IBD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顏旭亨醫師解析,兩者差異在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範圍僅止於大腸、直腸,症狀包括血便、腹瀉、直腸出血等;克隆氏症則可能擴及大腸、小腸及多處部位。IBD若反覆發炎未癒,容易增加大腸阻塞、腸穿孔、瘻管,甚至提升腸癌機率等併發症的風險。IBD治療武器多 生物製劑助患者一臂之力隨著現代藥物發達,IBD的藥物選擇也逐漸趨於多元。除了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外,近年來醫藥專家已運用先進生物科技設計出各類生物製劑。顏旭亨醫師表示,生物製劑類似於標靶藥物,可以精準瞄準發炎相關免疫分子進行作用,因此比較不會傷害與疾病無關的細胞或組織,而是針對特殊發炎途徑的傳導物質進行移除。而治療武器的搭配組合仍需視個案個別疾病程度而定,只要疾病控制良好,腸道不發炎、身體抵抗力變好,腸道內的細菌也較不容易增生而形成感染症,避免嚴重感染發展成敗血症。 均衡飲食 維持免疫力 日常3大原則要注意!IBD目前推測成因與基因遺傳及飲食西化有關,基因遺傳的部分,西方人罹患比例較東方人多出許多。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12人,而克隆氏症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3.9人。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證明,截至2024年6月,全國共有2,360例克隆氏症患者和5,23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無論東西方,盛行率均在節節上升。顏旭亨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應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加工食品,且懂得調適生活壓力才能常保腸道健康。
大腸癌早期難發現 醫示警「4徵兆」要迅速就醫
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且發生、死亡人數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外科醫師陳榮堅就提醒,大腸癌早期很困難,因此若民眾出現「4徵兆」,包括血便、經常有莫名脹氣感,以及排便習慣和糞便形狀改變,就得盡速就醫檢查。敏盛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醫師近日在《健康多1點》臉書衛教影片中說明,大腸癌是由自身細胞變化而來,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人僅在出現異常時才求診。陳榮堅指出,最常見的大腸癌徵兆是血便,若頻率過高,2到3天就血便,且持續一個月以上,應立刻就醫檢查;第二個徵兆是經常感到無緣無故的脹氣,這也可能是大腸異常的信號;第三個徵兆則是排便習慣改變,像是如間隔時間變長、有腹脹情況;第四個徵兆是糞便形狀變細,這些都可能是腫瘤阻塞腸道的表現。陳榮堅進一步指出,體重減輕和容易疲勞也是潛在症狀,應作為輔助參考,因此當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時,必須高度警覺。他建議民眾,無論有無症狀,應在50歲時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在40歲後應將大腸鏡納入定期健檢項目。衛福部也在官網公告,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衛福部也提醒,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衛福部呼籲民眾,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
7月CPI達2.52%創近5個月新高 主計總處預測:8月通膨壓力將更大
凱米颱風侵襲,中南部各地淹水,導致蔬菜、水果大漲,主計總處6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52%,不僅連續3個月突破2%通膨警戒,也創近5個月新高;由於電價、醫療費用調漲效益,加上凱米颱風造成的農業損失統計持續增加,主計總處預測,8月的通膨壓力恐怕比7月還要大。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分析,凱米颱風7月下半旬襲台,因統計時間的關係,對CPI反應只有一些些,而蔬菜復耕至少4周、水果又花更長時間,颱風對蔬果物價的衝擊會延續到8月;此外,農委會截至5日統計,凱米颱風已造成22.5億元農業損失,曹志弘推估,8月蔬菜、水果漲幅會持續擴大,將同步拉抬後續CPI的走勢,8月通膨壓力會比7月來得高。7月CPI為2.52%;主計總處解釋,食用油及外食費等食物類價格也上漲,房租及掛號費漲勢延續,加上電費、娛樂服務以及停車費與機票等交通服務費調漲,惟蛋類因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若扣除蔬菜水果,漲1.82%;再剔除能源後之總指數(即核心CPI)漲1.84%。主計總處統計指出,蔬菜、水果因颱風來襲,導致供給量減少下,7月水果漲幅驚人、達27.23%,蔬菜的漲幅也較上年同月漲8.58%,曹志弘坦言,CPI為2.52%,有三成的漲幅是來自蔬果的貢獻;除了蔬果外,食用油、外食費分別上漲4.99%、2.77%,惟蛋類價格下跌逾16%、抵銷部分漲幅,但食物類仍漲4.57%。除颱風外,中東緊張情勢是否會影響油價而推升通膨?曹志弘表示,全球消費需求近來略顯疲弱,近月農工原料價格持續走跌,近日OPEC油價續跌至75.5美元,相對於7月的84美元明顯回落,推估近來物價除經常購買的蔬果漲幅讓民眾感受最深外,其餘物價堪稱平穩。
大便顏色可了解腸胃道疾病 出現這4顏色是「警訊」!快自我檢視
大便不只是身體排泄出來的廢物,從糞便的顏色中其實也可以推敲出可能的消化道疾病。正常的糞便顏色為何?哪些糞便顏色又是身體的警訊呢?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一一說明。民眾在大號時也不妨觀察一下,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為什麼大便會是黃棕色? 醫:與「膽汁」有關一般正常大便的顏色會呈現黃棕色、咖啡色,陳俊欽主任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膽汁」,剛從肝臟製造出來的新鮮膽汁為黃棕色,之後會進入膽囊儲存,存積一段時間後會慢慢轉為綠色,最後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小腸,幫助消化分解脂肪。但並不是所有膽汁最後都會進入大腸隨著糞便排出。陳俊欽主任指出,約有90%的膽汁會從小腸末端再吸收回肝臟,僅有10%的膽汁會進入大腸和未消化的食物混合,當食物顏色和這些黃棕色或帶點淺綠色的膽汁混在一起時,就會使糞便以黃棕色、咖啡色的顏色呈現。大便顏色會受飲食影響 4顏色可能是身體警訊由此可知,糞便其實有可能會因為吃下的食物、藥物等影響而有不同的顏色,如:使用鐵劑或吃大量黑芝麻、內臟/豬血湯等,可能會解出黑便;吃紅色火龍果,可能會解出鮮紅色的糞便。不過,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排除食物、藥物等因素,大便呈現以下顏色時,就有可能是「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深綠色、墨綠色大便:大便顏色越綠,代表膽汁濃度越高,這可能是小腸出問題,使得膽汁再吸收的量少、進入大腸的量高,如果又拉肚子伴隨右下腹疼痛,那腸發炎、腫瘤等都是可能的疾病,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急性腸胃炎」,當小腸發炎時無法進行再吸收,就會使大便呈現深綠色、墨綠色。灰白便:與深綠色、墨綠色大便正好相反,大便呈現灰白色代表糞便中沒有膽汁,可能是通道阻塞導致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如果有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茶色尿等症狀,就是「阻塞性黃疸」,大多數都是因為「胰臟癌」、「膽管癌」所致,少數是因為「總膽管結石」造成阻塞性黃疸產生灰白便。黑便:大便如瀝青、柏油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都有可能使大便顏色變成黑色。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若遭到胃酸破壞,會釋放出鐵質,高濃度的鐵就會使大便呈現黑色。鮮紅便:若解出大便為鮮紅色,則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除顏色外也要注意「這些」 及早發現大腸癌風險除了顏色之外,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粗細/形狀改變、頻率改變、有裡急後重或解不乾淨的感覺等,很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民眾應該要放在心上,及早就醫檢查,若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前驅「大腸息肉」並進行切除,將可避免大腸癌風險。而現在,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民眾公費大腸癌篩檢服務,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另外陳俊欽主任也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應接受1次標準化大腸鏡檢查,平時也應多吃蔬菜水果、新鮮食材,避免高油脂類、西化飲食等,對腸道健康、預防保健才能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