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
」 薄伽梵歌印度神童來台灣了!音樂人曝「已變成小帥哥」:占星準確無比!
印度占星術網紅「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因預言多起國際事件而聲名大噪,近日他也秘密來台參加即將在6日到8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的亞洲區塊鏈高峰會,預計還會發表公開演講。對此,音樂人田定豐也在好朋友作家李欣頻的邀請下,與阿南德本人見上了一面,自曝「阿南德為我未來的健康、母親、財富…等都提出了相當好的建議。」種子音樂有限公司創辦人田定豐,過去曾與張清芳、陳淑樺與張信哲等歌王歌后合作,近幾年更成為「頌缽療癒師」,致力於以聲音療癒人心。田定豐今(2日)也在臉書貼出與阿南德的合照,透露他印象還停留在是小朋友的「印度神童」阿南德,「竟然已經是眼前18歲充滿靈性智慧的小帥哥了。」他還表示自己在阿南德還是小朋友的時候,他就常看對方在YT上的占星預言到現在,「尤其,當我知道他在8歲孩子時就能背誦《薄伽梵歌》300條詩句,讓我十分的驚訝!。」而他也剛好在那個時期因為人生課題的考驗,開始對身心靈探索和宇宙頻率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田定豐也表示,這次在好朋友作家李欣頻的邀請下,終於有機會見到阿南德本尊,真的很開心!「當他以吠陀占星看我的星象命盤時,無論說出過去我的人生經歷,還是現在的生活狀態都準確無比,讓我對吠陀占星術也充滿了極大的興趣。」此外,阿南德更為他未來的健康、母親、財富等方面提出相當好的建議,還說:「你的靈性很高,目前正走在人生最正確的路上了」,這也讓田定豐直呼「更確認當前努力的腳步。」
影爆點/毀滅世界的男人《奧本海默》 大導諾蘭拍出原子彈之父的愛與悔恨
近期全球最熱門的電影話題,非兩部強片《芭比》以及《奧本海默》同時上映,同時造成的雙強效應「芭比海默」(Barbenheimer)莫屬。《天能》之後時隔3年,英國名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主演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上映之後,持續引起全球影迷的熱烈討論,無論是電影製作的超高難度規格、拍攝概念、華麗的演員陣容等等,在票房與話題上都持續延燒中。《奧本海默》改編自作家卡伊伯德(KaiBird)和馬丁.J.舒爾文( Martin J. Sherwin)的人物傳記作品《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 American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是諾蘭至今所有作品中,執導的第一部人物傳記電影,同時也是他歷經最長時間才製作完成的作品。有別於他之前的主題,通常開啟於一個廣闊的概念,此次他將目光集中於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這個如同謎一樣的男人身上,如何在追求科學極致和真理的路上,將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之中,那就是:「要拯救這個世界之前,你必須先毀滅它。」《奧本海默》描述奧本海默如何從一個熱情的物理學家到世界的毀滅者,再到美國政府的眼中釘。(圖/UIP提供)身為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在二戰期間領導了秘密實驗「曼哈頓計劃」,在美國與納粹的軍事競賽中,必須搶先納粹發明原子彈,避免造成更多人力及物力在戰爭中的傷亡。經過數年時間,幾千人力投入,高達20億美金資金挹注之後,1945年7月,團隊在新墨西哥州進行「三位一體核試驗」成功。正當實驗室的人們還沈浸在實驗成功的喜悅中,美國總統杜魯門投擲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成功終結了二戰,日本投降,也成了糾纏奧本海默一生的惡夢。在原子彈發明之前,一切事實都只是物理學家們基於實驗、計算和理論所推論出的可能性,但在原子彈真正落地在日本,造成數十萬人的傷亡。精通七種語言的奧本海默,在知道一切無法挽回的多年之後,引用了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來形容自己的心情,這也是之後被引用無數,令聽者過耳難忘、不寒而慄的經典名言:「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奧本海默》是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首次執導人物傳記,並用IMAX攝影機來拍攝及為近距離的人物臉部表情。(圖/UIP提供)長達三小時的《奧本海默》,帶我們經歷了奧本海默從年輕一路到核爆之後的生命史,包括他的學術之路、開發原子彈的歷程、與科學家及物理學家們的心靈激盪、目睹原子彈對世界帶來的毀滅性改變,他窮極後半生都在面對的道德困境,以及美國政府對他的政治迫害等。身為絕頂聰明的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其人終生都在與巨大的爭議及個人罪惡感搏鬥,在目睹原子彈造成的毀滅性破壞之後,他開始強烈反對核武器的製造與應用,尤其是破壞力比原子彈大上千倍的「氫彈」,四處倡議廢除核武,甚至為此不惜槓上美國政府,也在1960年前往日本舉辦一系列演講,親自對日本投遞原子彈的事件表達遺憾。從太空探險、宇宙空間、時間到人類,諾蘭將視野轉到了真正存在過的人物歷史上。在《奧本海默》中,也仍然堅守了幾個他著名的拍攝原則,包括幾乎不使用特效,以及再度以IMAX攝影機拍攝,包括電影中最重要的「Trinity三位一體核試驗」爆破。IMAX攝影機由於具有高解析度的特質,時常被運用來拍攝遠距離大景,此次在《奧本海默》裡,諾蘭卻用IMAX攝影機來拍攝及為近距離的人物臉部表情。小勞勃道尼在《奧本海默》中有精彩演出。(圖/UIP提供)此次他以彩色及黑白底片雙色畫面交錯,彩色場景是奧本海默第一人稱視角的主觀,黑白畫面則是以客觀角度看到的事件,藉此讓觀眾更能讀懂故事的脈絡。諾蘭試圖做到的,不是對奧本海默其人其事的價值批判,而是以IMAX巨大攝影機能捕捉到的細節,鉅細彌遺地呈現人物們微小的臉部表情、肌肉紋理、眼神流轉,看進角色的靈魂裡。而奧本海默的傲氣、自信、敏感、掙扎、侷促不安、痛苦以及後悔,都在IMAX攝影機的捕捉下無所遁逃。愛爾蘭演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身為諾蘭的老班底,也是第6次與諾蘭合作,首次成為諾蘭作品的男主角重任,這個精準成功的選角,當然還有席尼墨菲為人特立獨行的人格特質,藉著電影本身的巨大成功,都成為全球社群上的熱門話題。主演群們雲集了包括艾蜜莉布朗、麥特戴蒙、小勞勃道尼、佛羅倫斯普伊、喬許哈奈特、雷米馬利克、肯尼斯布萊納等華麗的演技派大咖卡司加盟,也讓本片不只席尼墨菲,而是每場對戲都令人目不轉睛。《奧本海默》電影中可見奧本海默發明原子彈之後,終生都在與巨大的爭議及個人罪惡感搏鬥。從一個熱情的物理學家到世界的毀滅者,再到美國政府的眼中釘。奧本海默背負著「原子彈之父」的稱號直到離世,世界也從此就被分為原子彈出現之前,以及原子彈出現之後的世界。諾蘭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或許他想表達的矛盾情感,可以用三位一體核試驗前兩天,奧本海默引用古印度大詩人伐致呵利的詩集《三百詠》中的詩詞來表達:「森林中,戰場上,或處水中或火內,或陷入敵人重圍,或在海中或山頂,不論入睡或酒醉,或遭遇艱辛,保護人者是前世所修善行。」《奧本海默》熱映中。
大老闆書單/張安平細說萬言字 透過《薄伽梵歌》《源氏物語》來了解世界
提起推薦書單,台泥企業團董事長張安平宛如打開話匣子,欲罷不能。可能是擔心口頭推薦不夠詳實,就在推薦年青人要看「柏拉圖」的書後,隔了一天多,CTWANT記者收到張安平董事長親自寫下的「萬字」書單推薦信,洋洋灑灑地為台灣年輕人列出一系列古今中外「認識生命、世界及宇宙」書單。「我們可從故事、詩歌與文學中,仔細看看世界的歷史、及世界的文明。」張安平與CTwant讀者分享的個人精選書單中,縱橫西方、中國、印度及日本等區域,從《吉爾伽美什王史詩》、《薄伽梵歌》、《源式物語》到《道德經》等,前後時空幾千年。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中)認為要認識這個世界,一定要多閱讀書籍,尤其是中西方的經典文學作品。(圖/張文玠攝)張安平的博學多聞,時不時就在家族企業活動或股東會、法說會及記者會上嶄露,而近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去年11月中旬台泥法說會上,張安平說道:「失控的碳排放,是當今世代的大洪水。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寫下面對它的故事。」「I never worry about action but inaction. 我從不擔心行動,只擔心不行動。」而這場法說會現場的兩側,正懸掛著由台泥前董事長、張安平岳丈辜振甫的墨寶。此一台灣上市櫃企業法說會上罕見的墨寶,寫的是明朝晚期著名學者呂坤《呻吟語》其中兩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呻吟語》旨在對當時社會環境,提出大我及小我興利除弊的獨創之道,而張安平指定引出的這兩句,為要表露承先啟後的經營心志。至於如何了解當今世界?張安平認為,閱讀各文明的文學作品是最好、最快的方法。「什麼是文明?最容易的回答就是:『它是由文學去下定義的』。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從文學可以知道我們的歷史以及我們的生活。」要了解西方文明,張安平首推閱讀《吉爾伽美什王史詩》與《舊約聖經》。(圖/翻攝自維基百科)他首先推薦:「世界第一部文學作品是《吉爾伽美什王史詩(Epic ofGilgamesh)》,而《舊約聖經(Tanakh)》也許是歷史中最重要的書,有時候我們只叫它『這本書(The Book)』,《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則是基督教神學至高無上的根源。」西方知名的古典文學《伊里亞德(Iliad)》、《奧德賽(Odyssey)》和《埃涅阿斯紀(Aeneid)》。「這三個史詩雖在不同時期撰寫,但都屬於同一個故事,卻有截然不同的價值體系。」張安平認為非常值得一讀。「最早的英文史詩《貝武夫(Beowulf)》告訴我們,用暴力對付暴力只有惡性循環,永無休止。《但丁神曲(Dante’s Divine Comedy)》則是一部內容無比豐富的詩集,裡面有許多的寓言。」張安平提醒,閱讀《但丁神曲》前,必須先充實自己對西方歷史、哲學和宗教的知識。「印度文學《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相當於印度人的聖經(The Hindu Bible)。這本書對印度人每日生活,特別是道德精神層面極其重要。」「日本文學《源氏物語(The Tale of Genji)》,被一些人當作是世界上的第一本小說,此書告訴我們:『即使即沒有像史詩般的大事,生活依然要過下去。』」至於古典中國文學《詩經》、《論語》、《道德經》及《莊子》等,張安平說,「不同於西方文明,中國文學是從《詩經》開始。《論語》則是故事、俗語和問題回答的合輯。老莊則是中國另一重要思想流派。」張安平表示,關於生命、宇宙或是神的本質等種種這些問題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地文學所產生的許多觀點中,得到一些對生命中的見解、靈感或領悟;它會從不同的時代或不同的文明跟我們溝通。」張安平如此「說書」。
大老闆書單/《舊約聖經》也許是歷史中最重要的書 《新約聖經》是基督教的根源
第二本書要推薦的書是《舊約聖經(Tanakh)》,這也許是歷史中最重要的書,有時候我們只叫它「這本書(The Book)」。它就是希伯來文的聖經(Hebrew bible)或Tanakh,是由聖經本文三個分章的字首所組成的字。這三個章節分別是(Torah),(也稱為摩西五書的「講道(teaching)」),Neviim「先知(prophets)」和Ketuvim「寫作(writing)」,所以縮寫成Tanakh,也通常被稱為《舊約(Old Testament)》。它訴說的是希伯來人的故事,從創世紀到成為上帝的選民,然後前往迦南樂土(the promised land),最後成立國家以色列。《舊約聖經》是世界三大主要宗教:猶太教(Judaism)、基督教和伊斯蘭教(Islam)的基礎。故事中的人物有眾所周知的亞伯拉罕(Abraham)、Issac和摩西(Moses)。諾亞方舟大洪水的故事和Gilgamesh的洪水故事雷同。讚美詩(Psalm)104篇和法老王Akhenaten西元前14世紀的『讚頌太陽(Hymn to the Sun)』也很類似。許多學者相信希伯來聖經是在西元前6世紀至2世紀間寫成的,在這之前的古文明可能對它都有影響。在當時多神教流行的文化下,它是只信奉單一神的宗教。上帝,也就是耶和華(Yahweh),跟祂的選民訂立了一份合約。『十誡(the TenCommandments)』當中相當清楚地說明了法治(rule of law)的概念。Tanakh一部分是歷史,一部分是文學,還有一部分是神學。在文學的部分,充滿了文字、符號、演說和美麗的詩文;在神學部分,它對社會提出了明確的道德規範。它也被稱為是『歷史性的小說』或『小說化的歷史』,訴說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它也試圖探討一些矛盾的題目,比如說:上帝創造人類,但人類卻用他們自己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創造了人的歷史。這自由意志的思想就變成後來西方價值觀的基礎。許多歷史學家相信一部分舊約是在『巴比倫囚禁(Babylonian Captivity)』之後撰寫的,在《但以理書(the Book of Daniel)》中寫到一個有關希伯來人被尼布甲尼撒王(King Nebuchadnezzr)征服後被強制遷徙到巴比倫的故事。希伯來人感到他們的宗教不再需要受到一座實體廟宇所羈絆,他們可直接和上帝溝通,廟宇是上帝的住所,但也存在信徒的心裡。有些人也相信希伯來人是受波斯的祆教(Zoroastrianism)影響的,因為後來把希伯來人從巴比倫城解救出來的正是波斯王塞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而祆教就是第一個一神教,而且主張善惡有別。Tanakh當中有些不斷重復的故事,每次內容卻都不完全一樣,例如創世紀的故事和有關大衛王(David)的故事。上帝創造宇宙和人類,所以人應該是上帝整體計畫的一部分,但人有自由意志,會自訂計畫,最後與上帝的計畫不盡然相同。大衛王(David)的故事中有兩種不同的神學論點,一說大衛王(David)是上帝的工具,另一個則說大衛王(David)自己創造了歷史。這個矛盾的陳述形成日後西方價值、信仰和倫理規範的背景。如果說《薄伽梵歌(Bhagavad-Gita)》是印度的宗教著作,那麼《新約聖經(NewTestament)》則是基督教神學至高無上的根源。許多不同的作家在西元1~2世紀間的不同時期把這本書寫出。它的影響力不只限於宗教,更擴及哲學和政治領域。此外,《新約聖經》不僅是宗教的經典,也是文學作品。《新約聖經》的27本書是一個新的約定,是和所有的基督徒也就是上帝新的選民所訂立的,不像舊約只限希伯來人才有資格,因為耶穌(Jesus)的死解除了所有基督徒因為亞當和夏娃而來的原罪。《新約聖經》極可能是為非猶太人(the Gentiles)用Koine希臘文寫成的文集,也就是當時最通用的語言。羅馬時期,在東地中海地區的正式宗教並沒有道德規範,也沒有允諾人可長生不死或死後的天堂。新的基督教則提供了不同的選擇。《新約聖經》有4卷。第1卷是馬太、馬可、路克和約翰(Matthew, Mark, Luke and John)等4個福音,描述的是拿撒勒地方的耶穌(Jesus of Nazareth)的出生、生平、工作、宣道、死亡和復活的故事。馬太、馬可和路加福音稱為『符類福音(Synoptic Gospels)』,因為它們都有一些相符且共通之處,都是有關耶穌的事蹟。第2卷只有一本書,也就是『使徒行傳(the Book of Acts)』,基本上是耶穌的門徒和教士們在他死後傳教,以及基督教從猶太人傳播到非猶太人,從耶路撒冷擴及全世界的歷史紀錄。它特別強調一個神學的觀念,就是上帝的神力早在基督教初期即開始不著痕跡地運作。第3卷則是21封使徒書信(Epistles),13封是保羅寫的,其餘的是其他門徒寫的。這些都是真實的書信,告訴基督徒自己和社區應如何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和倫理規範去做事。《新約聖經》最後一卷是一本書,是預告世界末日亂象的啟示錄(the Book of Revelation)。書中描述的是世界末日來臨,上帝摧毀了世界以兌現祂所有的諾言,並讓嶄新的上帝王國降臨。這也是基督教發展達到最高潮的一刻。世界末日也是從大毀滅走向烏托邦的勝利時刻。在馬可福音裡,耶穌就是基督(Chris)。希臘語的Christos就是救世主彌賽亞(Messiah)。它告訴我們耶穌實現了所有舊約中預示救世主即將來臨的隱喻。馬利亞和約瑟帶著襁褓中的耶穌到埃及,和摩西出埃及的故事是有趣的契合。耶穌在宣講時經常表達對下階層、被排斥的和流離失所的人的關切。在此之前多數的文學和宗教,神支持的是強者、美的事物和成功的人,而《新約聖經》則是有文學著作以來、第一次認真地對待一般民眾。
大老闆書單/印度《薄伽梵歌》 關於自我與高我合一後將體認到的三件事
《薄伽梵歌(Bhagavad-Gita)》是約在西元前400年到西元400年間寫成的印度大史詩Mahabharata當中的一章。《薄伽梵歌》這一章是在大約西元1世紀時加進去的。Mahabharata有180萬字,可能是世界上篇幅最長的詩集,幾乎是《伊里亞德(Iliad)》和《奧德賽(Odyssey)》加起來的10倍。《薄伽梵歌》和荷馬(Homer)的史詩都源自相同的印度-亞利安(Indo-Aryan)的傳統。然而,比起希臘史詩,《薄伽梵歌》有更多的經文,它的文章語彙充滿了宗教性,有時人們稱它是『印度的聖經(The Hindu Bible)』。對印度人每天的道德精神生活,這是一本極其重要的著作。故事的起源地是一個印度史詩中的戰場,大家兵戎相見要爭奪Bharata Kingdom(也就是印度)的控制權。印度的英雄阿朱那將軍(Arjuna)不願意和他的敵人作戰,因為所謂的敵人都是由他的親屬、老師和朋友們所組成的。所幸馬車的駕駛是克里希納(Krishna),也就是毗濕奴神(God Vishnu)的化身。《薄伽梵歌》大部分都是克里希納和阿朱那(Arjuna)之間的對話。阿朱那在履行戰士的責任和對家庭的責任間,以及他自私目的的正當性跟和平的急迫性之間,左右為難。他在下決定前,都必須先好好審查自己的動機;究竟是出於貪婪,或基於對正義的追求?是汲汲於眼前的結果,還是唯對錯是問?《薄伽梵歌》也是一個人面對困難抉而擇深受煎熬的痛苦的故事。這當中牽涉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榮譽、家庭責任、儀禮責任、個人命運、善與惡,以及整個宇宙的秩序。我們要遵守約定或是要去盡更高的責任?要維護秩序或製造混亂?要滿足個人的慾望或重視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生其實就是這些不同價值間的一場戰爭。身為一個戰士,阿朱那有責任去作戰;但做為一個人,他不能對自己所愛的那些人發動戰爭。克里希納對阿朱那提出了一個超脫的人生觀點,就是「責任並不只是要問人們期待我們此刻做些什麼而已;某些責任來自我們在生命中所處的地位。人生中有許多事物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動。我們必須專注我們的行動,但同時不要太憂慮結果。要活著就必須行動,採取行動才能使自己、社會和宇宙更為健全。但我們也需要紀律,因為要避免過於在乎自己行動的結果。我們也要放棄沉溺在感官的感受中,好讓我們不被憤怒或慾望的感覺所控制。真正的自由只有從堅持紀律而不是脫離紀律中獲得。Yoga(瑜珈)最早的字源是Yoke,是架在牛馬頸部的木架,意思是控制或規範。『行動瑜伽(Karma Yoga)』就是行動的紀律;『智慧瑜伽(Jnana Yoga)』是知識的紀律;『至善瑜伽(Bhakti Yoga)』是奉獻的紀律。就是這三種瑜伽彼此相輔相成,讓充滿行動的人生成為一個統一而理性的生命。克里希納鼓勵阿朱那要採取行動,並提醒阿朱那「不做為從來都不是人類的選項;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要如何有智慧地行動。」「要把行動想成是一種犧牲,一種儀式,是由更高的目標或責任所驅動的,而不是眼前的結果。」克里希納最後毫無保留地向阿朱那展示他無比精彩的本尊,讓阿朱那深為折服地接受了他的教義。因為阿朱那在觀看這位萬神之神親身展示時,看到了所有的宇宙以及它運行的方式和細節。克里希納要求阿朱那要學習如何去消滅他的真我(trueself)的敵人—一個不正確的慾望和情感,以使自己和最高的真正自我結合。當他做到這一步的時候,他開始明瞭三樣事情:第一、宇宙只有一個,所有的人都無法逃離它。宇宙是一個協調的整體,其中每一種現象(Phenomenon)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的,而每一種現象都有自己的美好,每一種現象也都超越它自己。它是存在的(being),也是非存在的(nonbeing),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是將來。第二、阿朱那自身的利益和宇宙的利益是吻合的,凡是為最高的自我所做的一切也是為宇宙所做的。凡是宇宙中所發生的,也必然會回到他的身上。於是個人就等同於宇宙,也跟宇宙一樣的神聖和重要。當每一個人的行動也和整個宇宙連結,也會因而和宇宙一樣神聖。第三、這些認識會引導我們去達成宇宙中目的而獲得喜悅。宇宙充滿了精神和生命。每一個生命、每一個動作都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薄伽梵歌》說明了人類的本質,一個人和宗教、文化、社會的關係;也說出了社會自身的本質,和一個人在整個宇宙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它也重新界定了神與人之間的關係。《薄伽梵歌》告訴我們,要生存就必須要有行動,行動則是讓自我和宇宙健全運行所必需的;並且也鼓勵我們,在世界上應全神投注在行動中,而這種行動和荷馬所說追求個人光榮的英雄行為,或維吉爾(Virgil)為國家目的而戰的羅馬式英雄戰鬥非常不一樣。此外,《薄伽梵歌》也提醒我們:宇宙是一個龐大的、有機而神聖的群體;它並不是人與神之間的中介。在這觀念上,並不是說有一個偉大高高在上的神,而另一個就是近在眼前的宇宙,只要沒有神的加持,這個宇宙就毫無意義;相反的,它的觀念是:一個人的生命和一個人在神聖宇宙的所有作為,本來就是超越所有的。因此,一個生命也只有在整個宇宙之中,才有他的重要性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