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
」 內政部 人口人口老化危機…全台7縣市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 學者指出這些將面臨破產後果
各縣市65歲以上老人占比國內人口快速老化,國發會預估明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不過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至今年8月,包括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屏東縣、花蓮縣及基隆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都超過20%,這7個縣市已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世衛組織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達7%為「高齡化社會」,若達14%為「高齡社會」,再攀高到20%,是「超高齡社會」。台灣老年人口從2011年起加速成長,2018年3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內政部公布最新「戶口統計資料分析」,8月底65歲以上人口數為441.6萬人,占總人口數18.87%,若成長速度不變,國發會預估明年將達到20%,短短8年就由高齡轉入超高齡社會。台灣22縣市中,2022年底就有4縣市提前達到超高齡社會標準,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8月底共7個縣市達標,等於全台有近3分之1縣市進入超高齡社會。從各縣市排名來看,嘉義縣老年人口所占比率最高,達22.88%,其次是台北市22.67%,第三是南投縣21.42%,雲林縣和基隆市並列第四,都是20.91%,其餘破20%的縣市還有屏東縣20.64%,以及花蓮縣20.30%。內政部分析,人口老化較快的地區早期大多是農業縣市,由於當地工作機會不多,導致許多年輕人離鄉背井到其他縣市打拚。都會區的台北市因房價高,許多年輕人選擇到外圍縣市定居。內政部戶政司長陳永智則認為,台北市醫療資源充足,民眾健康可得到較好的照顧,也是老年人口比率較高的原因之一。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台灣扶老比,即每100名工作年齡人口扶養的老年人口數,也大幅攀升。國發會統計,2014年扶老比16.19,今年預估為27.89,到2027年將達到32.39,青壯年的負擔將比過去更沉重。扶老比13年間就翻倍。台大退休教授薛承泰指出,台灣人口結構失衡,將導致勞保、健保等社會保險破產,建議加強醫療科技、AI應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則表示,高齡化、少子化已成現實,政府目前較重視長照服務,為使長者活得久、健康,也活得好,建議挹注更多資源至預防照顧,並強化社區支持,協助老人維持好的生活及運動習慣,加強其自主能力,不過度依賴他人照顧。
強化長照服務!600億推動長照2.0 上半年已逾40萬人受惠
根據國發會統計,台灣在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25%,政府為此強化長照政策。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在他所領銜規畫的「長照2.0推動策略」當中,透過公私協力達到社區與住宿式長照資源布建,而全國目前使用長照服務的人數,今年1至6月已達40萬3290人,比111年度同期成長20.83%。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28日舉辦「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與因應」論壇。擔任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的台大經濟系教授薛琦提到,台灣在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當時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7%,2018年65歲以上人口增至14%,2025年則將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5%,可見台灣人口老化情況非常嚴重。林萬億說,「長照2.0推動策略」主要發展為3個方向,包含:社區基礎、以人為本與連續照顧,目標是要讓每位需要照護的人都能感受長照品質提升,以及要能提供從家庭到臨終階段的連續性照顧,全面要做到有系統處理。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政府從2016年開始推動長照2.0,經費從50億立即躍升到300億,如今達600億以上的規模,不過由於仍續採稅收制,建議須另開闢財源。而面對財政窘困及照顧人力缺乏,即應優先運用當前龐大中高齡特色與新住民,前者發揮家庭功能,後者協助弱勢與缺乏照顧人力的家庭,此乃順應台灣人口特性,在2025年之前仍可發揮。二戰嬰兒潮在2030年才會達到65歲以上,屆時才是進行長照2.0的時機。
國門解禁 10月人口正成長
據內政部10日統計顯示,10月全國人口為2,321萬2,056人,雖與去年同期減少20萬人,但因10月13日起國門解禁,旅外民眾及外配紛紛返國,因此社會增加大幅成長18,780人,抵銷少子化帶來的人口減少衝擊,整體較9月增加13,923人,自今年7月起,連續四個月人口呈現正成長。另據內政部統計,10月出生數為12,242人,折合年粗出生率為千分之6.21,平均約每3.6分鐘出生一個嬰兒,較去年同期減少924人,較9月增加25人;死亡數為17,099人,折合年粗死亡率為千分之8.68,平均約每2.6分鐘死亡一個人,較110年10月增加2684人,較9月增加594人,生不如死的態勢難以逆轉。由於少子化影響,台灣人口自然增加提前出現負值,近三年因新冠肺炎衝擊,民眾難以自由出入境,因此許多民眾滯留國外、外配無法來台,使得人口社會增加也出現負值。10月人口自然增加為負4,857人,值得注意的是,10月社會增加大幅成長到18,780人,抵銷了少子化自然增加負成長。主因是10月13日開始放鬆境管,回台不需要再居隔七天,返台人數增加所致。社會增加大增,促使10月人口正成長13,923人。人口專家薛承泰表示,過去兩年因疫情無法返國,戶籍被取消的民眾很多,滿兩年後內政部就取消其戶籍,近期這些民眾回國恢復戶籍,就算是人口移入的社會增加。以個別縣市來看,人口增加率前三高的是連江縣、新竹縣、澎湖縣,而減少最多的是台北市、南投縣、嘉義縣。逐步放鬆室內人數管制後,結婚對數有所提升,雖不及9月的1.1萬對結婚,10月仍有10,013對結婚,其中不同性別的有9,827對、相同性別186對。若未來再進一步解禁逐桌敬酒等限制後,可望帶動一股結婚熱潮。
金門大橋歷時30年通車啟用!楊鎮浯:居民盼恢復小三通
金門鄉親期盼30年的金門大橋30日終於通車!在警車開道下,救護車、消防車、公車、郵務車等民生用車率先通行,象徵大、小金門從此合而為一,不再受限天候與船運班次。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金門鄉親最希望的還是「金廈小三通」復航,讓金門成為兩岸交流、和平發展的一座交流之橋。金門縣長楊鎮浯、前總統馬英九、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交通部長王國材、立委陳玉珍與陳雪生等人,昨上午齊聚橋頭出席通車典禮,共同宣告下午3點開放通車,寫下歷史性里程碑。各式搶先體驗過橋的車輛連綿數公里,幾乎布滿整座大橋橋面,行人、單車道也人潮滿滿。來自金湖鎮新市里的何先生,一早從台灣返鄉參加通車,一路騎單車上大橋到烈嶼,搶先所有人成為通車後過橋第一人,高舉單車直呼「爽!」楊鎮浯表示,金門大橋短短5.4公里卻走了30年,歷經幾代人,如今終於實現。他說,交通就是金門發展的命脈,大小金門交通問題獲得解決,但金門鄉親最希望的還是「金廈小三通」復航,讓金門成為兩岸交流、和平發展的一座交流之橋,讓金門的橋不只是實體的橋,也是心靈的橋,更是一座和平之橋。馬英九說,他擔任總統任內,前福建省主席薛承泰就建議要蓋一座「7分觀光、3分交通」的金門大橋,透過陸運運輸串聯,將有助達成更均衡區域發展。金門大橋的建成不只讓大小金門居民更便利,也將吸引更多觀光客,體會金門在兩岸歷史上無可取代的特殊地位與和平的可貴。沈榮津表示,金門大橋工程歷經多年延宕,中央跟地方共同努力及無數工程人員打拚付出下,終於完成這個重大艱鉅任務。這項工程代表的意義,除了縮短大小金門的距離,也加強了台灣跟金門的鏈結。金門大橋工程跨越金烈水道連接烈嶼鄉(小金門)與大金門,路線長度約5.4公里,其中跨海橋梁長約4.8公里,主橋最大跨徑200公尺,是國內首座已實際完成、且具高風險性以及高技術性的長跨距海上特殊公路橋梁。通車後可解決大小金門間物資運送、緊急醫療及居民往來不便,也能藉由大小金門路網串聯,有效促進金門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
新北人口首跌破400萬大關!內政部:疫情導致台人滯留海外
內政部戶政司7日發布9月人口概況,全國共有戶數906.25萬戶,全國人口總數為2,319.8萬人。其中新北市的戶數達到163.28萬戶,佔全國總戶數18.02%為最多,是人口最大的都市。不過,新北市人口總數近四年來,首度跌破400萬人關卡。全國與六都人口減少,主要因國際疫情影響,大量民眾滯留海外。內政部表示,目前全國共有戶數906.3萬戶,較去年同月增加5.8萬戶。在縣市別上,戶數以新北市163.3萬戶最多,占總戶數18%,其次為高雄市113.5萬戶,占12.5%,第三為台北市104.5萬戶,占11.5%。至9月底,全國人口總數為2,319萬8,133人,較去年同期減少23.2萬人或0.99%,平均每天減少637.8人。以六都來看,新北市人口397.9萬人,是2019年以來首度跌破400萬人。台北市人口首度低於250萬人,僅為246萬人,依地方制度法規範,台北市人口低於250萬人時,三位副市長將減一人,前副市長黃珊珊已辭職參選。另外,士林與北投區、松山與信義區也將各減一名議員席次。而台灣生不如死的狀況仍然持續中,9月單月出生人口為1.2萬人,平均約每3.5分鐘出生一個嬰兒,較8月微幅增加。而9月單月死亡人數為1.7萬人,平均約每2.6分鐘就死亡一個人。以粗死亡率來看,嘉義縣、台東縣、雲林縣的比例較高。台灣不僅人口自然增加率(出生超過死亡)提前轉負,人口自然減少當中,這三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社會增加率(淨移入超過淨移出)也出現負值,過去大量來台的外配、外傭等,都無法順利來台。人口學教授薛承泰指出,今年前九月人口淨移出(社會增加為負)者,多達12萬人滯留國外,這也是為什麼六都等主要城市人口都有所減少,卻看不出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目前內政部解釋,因為疫情而二年以上未歸國者,將自動移除戶籍,回台後可以恢復戶籍。薛承泰認為,若內政部估計屬實,人口社會增加負成長的態勢將緩慢降低。
等了近30年 金門大橋最快10月完工通車
金門大橋,歷經5任縣長,曾被指為選舉時浮起來,選後沉下去的「選舉浮橋」,終於橫亙於金烈水道,將不知分開幾萬年的大、小金門島連接起來,預定在今年10月完工通車。這座川行於被譽為上帝遺落在人間的一串黑珍珠,有著許多古老傳說的十八羅漢礁,西起烈嶼后頭,東迄於金寧鄉湖下,在海上迤邐串聯的大橋,在亙古以來的潮來潮往間,承載著海內外百萬名金門鄉親企盼走出「今日新金門,明日新加坡」的願望。金門大橋小檔案。站在曾經烽火連天,如今反登陸軌條砦依舊矗立的海岸,看著燈火燦爛輝煌的對岸廈門,回首當年連續44天的八二三砲戰,大、小金門落彈44萬4423發,面積僅占全金門四分之一的小金門,就承受其中一半的砲彈,鄉親父老只盼美好家園從此西線無戰事,早日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大事紀。從浪漫憧憬到實體建設,30年來糾葛著千絲萬縷,首任民選縣長陳水在接見汶萊僑領時,用堅定語氣說道:「有生之年一定要看到大橋蓋起來!」立委陳清寶、吳成典和李炷烽縣長,不只一次對來訪的中央官員大小聲,但李登輝、陳水扁總統當政時,大橋始終只是競選政見,讓集體焦慮和失望的鄉親開譙「畫唬爛」騙選票,往事並不如煙。馬英九總統上任後回應鄉親的呼喊,在鄉籍福建省主席薛承泰奔走下拍板敲定「七分觀光、三分交通」的興建計畫,目標是串聯大、小金門主要公路系統,將大、小金門連結成一完整區域,均衡兩島建設發展。2011年1月9日,馬總統率同行政院長吳敦義跨海主持開工典禮,烈嶼鄉親用辦喜事的心情迎接歷史性的一天,多年期盼的地方父老含淚拉著馬英九的手,哽咽說道:「真歡喜!多謝馬總統!」但這座包含大、小金端引橋和主橋、邊橋共11座墩柱基樁,總經費近75億元的大橋,開工後一波三折,承包商前後歷經3標,做做停停的工程,讓鄉親憂心指為浯洲新十一景「金門斷橋」。李沃士、陳福海縣長任內,大橋建設即是重大列管事項,老家就在湖下村的楊鎮浯接任後更是緊盯進度,不斷登橋替施工團隊加油打氣,趲趕工進的3標承商東丕營造不負眾望,努力克服深槽海域強勁水流、花崗岩堅硬地質及瞬間強陣風的挑戰,在今年7月底完成全橋合龍,通車目標設定在10月中旬,屆時將在金門縣政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金門大橋工程即將走完最一哩路,6月底橋塔試燈,璀璨奪目的海上夜景傳遍海內外,不但海岸湧進大批人潮,東南亞僑親也透過網路傳達內心的興奮和激動。對海內外金門人來說,這座等了近30年的大橋,不只是海上新建築,而是魂縈夢牽的鄉情和鄉愁。
半年死亡人數首見破10萬! 學者:恐藏「染疫歿」黑數
國內爆發Omicron本土疫情,內政部近期公布人口統計,今年6月人口死亡數達2萬103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不僅是首次單月死亡逾2萬人,今年上半年累積死亡10萬2117人,也是上半年死亡數首次破10萬人。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說,死亡數創新高除代表疫情嚴峻,按指揮中心公布6月因染疫死亡4000餘人,相對今年6月整體死亡較前年同期增加7000多人,顯見染疫死亡仍有黑數。內政部6月人口統計顯示,6月死亡數2萬1033人,較上個月增加3624人,相較去年同期增4394人,創有史以來首次單月死亡數破2萬人,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死亡總數超過8100人。今年各月死亡數,1月1萬5954人、2月1萬4887萬人、3月1萬8239人、4月1萬4655人,5月1萬7409人、6月2萬1033人,顯見本土疫情5月大爆發後,死亡數連兩個月上升。薛承泰說,按指揮中心每天公布死亡數計算,6月因疫情死亡4000餘人,但今年6月整體死亡數較前年同期疫情較緩時增加7000多人,中間差距3000人可能有部分黑數,隨著死亡數增加,相對5月的黑數有減少趨勢。對於染疫死亡黑數減少,薛承泰認為,主因為染疫死亡認定範圍擴大,加上民眾意識到疫情升溫;原本預估6月疫情會下降,從死亡數可看出疫情尚未趨緩,7月疫情是否降溫,須視下個月公布死亡數變化而定。薛承泰說,去年指揮中心採用《經濟學人》超額死亡計算方式得到負數,是因跟全世界疫情平均比較,去年台灣疫情控制不錯,所以是負數;今年上半年翻轉成正數,因為每個國家疫情高峰點不同,今年台灣疫情較糟糕,所以超額死亡計算呈正數。
台灣半年死亡人數破10萬 受疫情衝擊史上首見
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死亡人數為10萬2,177人,是史上首次半年死亡人數突破10萬人,其中6月死亡人數為21,033人,首度單月死亡數超過2萬人,這與新冠疫情衝擊,全國累計因疫情死亡人數8,224人密切相關。國內2022上半年人口統計。疫情衝擊初期的2020年,上半年死亡人數為88,555人,2021年上半年進入三級警戒,當時半年死亡人數為93,649人,但2022年上半年就增加到10萬2,177人。衛福部統計顯示,2021年因疫情死亡人數為896人,但到2022年7月19日止,因新冠死亡人數已累計到8,224人,顯示今年上半年因疫情死亡人數已達到7,328人,這讓上半年全國死亡人數首度推升到10萬人以上。其中,6月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亦是史上首見。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依指揮中心每日公告死亡人數計算,6月因疫情死亡人數約4,000人,但6月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跟2020年6月疫情初期相比,相差約7,000人,顯示這中間可能有3,000人的死亡黑數。薛承泰也表示,2021年整年較2020年,死亡人數多了11,000人左右,但衛福部公布因疫情死亡僅896人,計算人口老化等因素後,至少有6,000人是不明的超額死亡人數。因台灣對疫情採取嚴格管控,疫情走勢與國際略有不同,2020年6月死亡人數是13,893人,到了2021年6月是16,639人,但到了2022年6月,就上升到21,033人,與疫情初期有7,000人左右的差距。此外,在出生人數上,因前兩年疫情影響,無法舉辦婚宴,導致結婚對數下降,進而衝擊今年出生人口數,加上國人習俗不喜愛在農曆虎年生子,因此今年上半年出生人數僅67,149人,是上半年出生人口數史上最低數據。而因2021年下半年對室內集會活動鬆綁,民眾恢復婚宴,使得2022年6月出生人口數從5月的9,442人回升到10,943人。薛承泰預估,儘管下半年出生人數可拉回來一些,但2022年出生人數將較2021年減少1萬人左右,約14萬人到14萬5,000人左右。
去年死亡增1.1萬人 新冠排名曝光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110年死亡人數共18.4萬人,較109年增加1.1萬人,而去年國內爆發新冠本土疫情,外界關注死亡人數增加,是否與超額死亡有關?衛福部官員表示,並無相關統計,僅引用《經濟學人》數據表示「台灣從109年到110年都是負數」,指並無超額死亡的問題。專家則認為,慢性疾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但社交活動減少可能降低某些疾病死亡數,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說明,110年死亡人數上升有兩大原因,一是人口老化,二是去年1月低溫天數多,而新冠肺炎列死因第19位,並非死亡人數增加主因。110年死亡人數較109年增加,是否因國內本土疫情導致超額死亡?劉訓蓉引述《經濟學人》模型推估結果指出,台灣自109年到110年超額死亡皆為負數。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則補充說明,根據《經濟學人》統計模型推估,109年到今年4月為止,台灣超額死亡數為「負4310」。不過,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曾表示,根據內政部統計,100年至109年死亡人數共增加2萬人,可歸因於寒流或流感,但去年是暖冬,卻比前年多死了1萬人,增加的死亡人數創歷史新高。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說明,超額死亡是以「實際死亡數減掉預期死亡數」,實際死亡數是固定的,因此關鍵是如何推估預期死亡數;每個機構設計的推估模型不同、納入不同的變數,計算出來的超額死亡數就會不同。對於《經濟學人》推算台灣超額死亡為負數,李建璋表示,不清楚該模型加入哪些變數,因此難以評斷是否公允。他推測,疫情期間社交活動限縮,導致肺炎、流感等死亡數減少,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至於衛福部認為人口老化導致死亡人數增加,李建璋表示,確實有所關聯,但應進一步分析「排除年齡因素」的標準化死亡率是否增加。他呼籲衛福部應開放死亡統計的詳細資料供學術研究,以了解國人死亡情形。
超高齡社會2025年來到 「年輕老年人」養「老年人」
我國人口結構出現重大轉變。過去30年來,90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近十倍,且這些「老老人」多半依靠65歲以上的「年輕老人」來照顧,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表示,超高齡社會將提早一年於2025年到來。所謂超高齡社會是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的社會,簡言之,即每五人中就有一個老人。國發會原預估,我國將於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過去一直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1970年代內政部關於人口年齡的統計,按每一歲有多少人計算,最多統計到85歲,86歲以上通通算一個族群。但隨著人口結構改變,1975年開始統計到90歲、1992年起統計到100歲。我國總人口在1992年達2,080萬人,其中90歲以上的老人有1萬3,486人,約占萬分之6,活到90歲以上是很稀少的現象。但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5月底,90歲老年人口已達到14萬3,322人,且每年人數都在創新高。換言之,30年間90歲以上老人增加了9.62倍。值得注意的是,90歲以上老人的子女,也多半超過65歲,形成「年輕老人」在奉養「老老人」,且未來趨勢更是如此。據國發會預估,2018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14.5%,到了206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41.2%。也就是每十人就有四人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而四位老人中,就有一人是8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薛承泰認為,依台灣現在人口結構的變化,超高齡社會將會提早一年,於2025年到來。他指出,現在定義65歲以上是老人,已有要不要改變定義的討論,可是改變定義無法改變人口結構。如果把老人的年齡門檻提高,影響的是社會安全和社會福利標準,例如,人到底幾歲才能退休?要幾歲才能領老人年金。薛承泰預測,「老老照顧」會逐漸成為主流,65歲左右的「年輕老人」如果健康狀況不錯,就要照顧老伴或更老的父母親。他強調,年金改革必須預測到這個趨勢,特別是退休金不是用在自己養老,而是要拿來奉養老老人的問題,更要重視。
該存多少錢退休?熟齡獨居者的3大「不安因素」
【記者/朱晨寧】獨居的老人愈來愈多,「 一個人的老後」和「不婚主義」有關,根據聯合國在2015年的調查,50歲之前一次都沒結過婚的人,男性有23.37%;女性則有14.06%。男性4人中有1人,女性7人中有1人是「熟齡貴族」,就算有結婚的夫妻,也很難一起走到最後,總會有一方先離開。隨著獨居老人愈來愈多,貧窮、孤單及失智的問題開始嚴重,針對詐騙老人家的犯罪也愈來愈盛行。對熟齡生活,最不安的3大因素分別是「錢」、「健康」與「寂寞」,無論男女都很擔心。尤其是許多為了家庭付出前半生、沒有外出謀生的女性,特別擔心錢的問題。而且女性的平均壽命又比男性長,根據前述調查,65歲以上配偶亡故的男性約2成,但女性卻有5成。如果沒有配偶或小孩的女性,退休後就沒有可以依靠的對象。根據2015年日本內政部所做的調查,每個月「理想」的生活費約45,000台幣(156,374日圓),但殘酷的現實是,很多人靠著約19,000元台幣(65,008日圓)的年金過日子,「又老又窮」成了人生的寫照。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先前在「幸福老後的樣貌」專家會議中建議,考量平均餘命,每個人退休後應「至少」備有6百萬元到1千萬元,等同撫養1名孩子從小至大學的基本費用,建議分階段慢慢儲蓄,「愈早開始愈輕鬆」。至於「健康」及「習慣一個人的生活」,則需要從平常開始「訓練」。養成固定規律的運動習慣、適量及均衡的飲食都很重要。「習慣一個人的生活」則要從「給自己獨處的時間」開始,學會放鬆、一個人去看電影逛街也不錯。看更多↓↓想進大公司?面試時避免出現這4種行為!總覺得存不了錢 這17個「壞習慣」你中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