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椎
」中西合併治療脊椎側彎 醫師教3方法活絡氣血
脊椎側彎屬於身體主軸結構脫離正常角度形成的疾病,包含連接頸椎、影響兩側肩臂及胸椎、連接骨盆結構的腰椎及薦椎,脊椎長軸過程中都可能形成偏移角度,影響身體結構功能廣泛,相對應生理機能都會受到脊椎側彎嚴重程度影響健康。不只肌肉痠痛 脊椎側彎影響內臟功能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脊椎側彎輕則產生相對應肌肉痠痛症狀,影響結構活動範圍,重則反覆造成肌筋膜及關節韌帶慢性發炎而產生長期疼痛。中醫經絡理論歸納脊椎兩側屬於督脈及膀胱經,因此,除了淺中層肌筋膜的疼痛症狀外,經絡氣滯血瘀也會透過背部穴位影響內科疾病,包含呼吸道疾病、腸胃疾病、內分泌疾病、自律神經疾病、婦科疾病等。輕度或中度的脊椎側彎可透過針灸、傷科手法調整進行治療,搭配適度復健運動,引導結構計畫性往正確角度調整,但重度脊椎側彎者,建議諮詢西醫進行中西醫配合治療。周大翔中醫師說明臨床上將脊椎側彎角度分成三級,輕度側彎為10-20度、中度側彎為20-40度、重度側彎為40度以上。針灸、用藥、復健 三方法活絡氣血治療脊椎側彎需要「針灸、用藥、復健運動」同時進行才能事半功倍,周大翔中醫師說明,針灸治療透過施針從兩方面同時進行治療,一、針刺鬆解過度緊繃肌肉並以特殊針灸手法排除筋結及沾黏結構,二、透過針刺穴位行氣活血來疏通局部結構不良引起的氣血瘀滯。用藥部分會根據每個患者身體狀態給予辯證處方治療,大方向會先辨別脊椎側彎對於內科範疇影響為選方選藥主軸,壯實者選用行氣活血藥物較多,包含當歸、赤芍、紅花等力道較強活血通經藥物幫忙,體虛者須搭配補氣補血藥物,包含黃耆、紅景天、何首烏、熟地等補養藥物來強化氣血,兩者大方向外,常用威靈仙、雞血藤、桑寄生、桑枝、桂枝等來強化脊椎兩側經絡氣血運行。脊椎保健穴位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於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從肌肉解剖角度影響生理機能改善,此穴會從後方由淺到深影響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頭最長肌,二腹肌後腹等,按壓時同時搭配轉動頸部,視線向正前方看,將頸部轉至最左側,一邊按壓穴位並慢慢將頭轉向正前方及最右側,轉頭動作以輕及慢為原則,反覆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頸椎兩側及周圍肌肉筋膜。曲池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在兩屈肘紋頭外凹陷如池處,局部按壓痠脹感可傳至前臂,透過穴性傳導鬆解兩肩臂、兩前臂肌肉筋膜進而影響肩胛骨周圍肌肉及兩脅肋,按壓時以左手按右手及右手按左手方式互換,按壓時搭配胸肋轉體動作,呼吸保持腹室吸吐,反覆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胸椎兩側及胸肋周圍肌肉筋膜。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於膝彎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凹陷處,《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膀胱合入于委中央」,此穴按壓可以疏通膀胱經經絡,引導腰背肌肉筋膜放鬆,搭配溫足浴放鬆足底肌筋膜同時,兩手按壓膝後側委中穴,持續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腰椎兩側及背部肌肉筋膜舒緩。脊椎保健茶飲葛根5g,炒白芍5g,炙甘草3g,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芍藥甘草湯來舒緩肌肉筋膜,搭配葛根疏通項背部筋絡,保健茶飲可以在運動過度、勞動過多、工作固定同一姿勢時間過長,導致脊椎兩側肌肉過度緊繃時,適度透過茶飲幫助放鬆。治療脊椎側彎需從結構調整及臟腑機能兩個面向同時治療,然而形成脊椎側彎通常經過多年姿勢不良為主要病因,治療過程需要長時間配合,以及自律養成良好姿勢習慣及復健運動。周大翔中醫師建議,日常保持良好習慣及正常情緒來搭配治療都可以順利改善生理狀態。
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不可逆! 醫曝「日常9個改變」避免症狀惡化
腰薦椎是骨關節系統的一部分,其獨特性在於彎曲活動外,也承載身軀的重量。如同身體其他系統,骨關節系統亦會隨年齡退化,腰薦椎也不例外,在反覆性物理機械性運動下,腰薦椎體會產生結構性變化。重要腰薦椎 退化性關節腰薦椎體結構性變化則會造成功能性的影響,主要是被包覆在腰薦椎體內的神經血管組織因結構性變化(諸如:黃韌帶肥厚、骨關節肥厚)受壓產生各種症狀,在感覺部分會有下背疼痛、肢體疼痛、或是痠緊、僵直等不適感,在運動部分,則是腰部下背或受壓部位肢體無力。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是一不可逆的退化過程,影響因素極其複雜且難以量化,以生命進展部分觀點而言,甚至不算是疾病,但有症狀的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確實對患者生活品質產生重大影響,患者活動力因而下降,間接影響了健康。先採保守治療 效果不佳建議手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任馮睿哲指出,多數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在接受幾種非手術性的保守療法: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牽引治療、局部熱敷與按摩、射頻燒灼和神經阻斷藥物等輔助治療皆能獲得改善,若是保守療法不能奏效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日常生活起居9個改變 避免症狀惡化馮睿哲主任建議患者之日常生活起居可做以下改變,亦有助於症狀緩解與避免惡化。改變方法:1、床鋪應軟硬適中,最好是在木板床上加鋪一個薄墊。2、臥床姿勢:仰躺時,雙膝下方置放枕頭,如為側躺,髖關節與膝關節宜彎曲,並在兩膝間加放一個枕頭。3、起床方式:由仰躺時先將兩腿彎曲,翻身側臥,將雙腳移到床下,用雙手用力將上半身撐著坐起。4、上床方式:先坐在床沿,用手向旁撐著,慢慢向床邊躺下,再將下肢彎曲移到床上,成側臥狀,再翻身仰臥。5、不可坐太柔軟之沙發或無靠背之座椅,坐時上身保持垂直坐下,先坐在椅子邊再靠椅背,並保持上身垂直。6、要從椅子站起來時,先將臀部移至椅子邊,足移到髖關節的正下方,保持上身垂直地面而後站立。7、走路時應抬頭挺胸,保持上半身垂直地面。8、避免彎腰取物,如欲拾取地上物,應蹲下撿取。9、避免背負重物。
貼對秒熱全身!醫師推「3位置」放暖暖包:打開身體的暖氣開關
大陸冷氣團強襲,不少人都拿出暖暖包禦寒,但你「用」的位置正確了嗎?中醫師陳梓頤就提醒,只要把暖暖包貼在大椎穴、關元穴及命門穴等3處,便可輕鬆溫暖全身。而暖暖包除了要隔著衣物使用,身體同一部位也盡量不要長時間接觸,避免遭到燙傷。陳梓頤分享的3個穴位1.大椎穴位於頸部後側的大椎穴是陽氣開關,手觸摸低頭時最突起地方,其下方凹處就是大椎穴。該處為人體手三陽、足三陽等六條陽經的陽氣會合點,並與主全身陽氣督脈一同上行到頭部,是「所有陽經交會的重要穴道」。溫暖此處可促進背部督脈陽氣流動,打開背部暖氣開關。加上頸部也有人體頸動脈等大血管與自主神經節,溫暖頸部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讓末梢有充足血液灌注並感到溫熱。2.關元穴 位於肚臍下三指處的關元穴是元氣的倉庫,又名為「丹田」,是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與身體元氣所藏之處,人體的真氣、元氣皆由此處出入,是全身臟腑與經絡之根本。溫暖關元穴不只助於溫陽、提升陽氣,也特別適合生理期易經痛女生。3.命門穴位於背後正中線上與腹部肚臍正對位置上的命門穴,堪稱生命之火的源頭。如果大椎是督脈陽氣的樞紐,命門就是人體陽氣、生命之本。命門穴往下腰椎與薦椎的神經及血管支配人體下肢活動,溫暖此穴與後腰可溫腎助陽,快速溫暖下肢。
騎車遇窟窿就骨折!台灣髖骨骨折率為全亞洲第一 醫授預防守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國際骨鬆協會2012年世界排名調查顯示,台灣髖骨骨折機率為全亞洲第一、全世界排名第九。而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增加,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這意味著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會有所提高,恐更多人暴露在骨折的風險中。機車碰道路窟窿就骨折 診斷不易延誤病情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蕭又萌提到,有鑑於近年國人保健觀念提高,多數人已經知道對骨質疏鬆患者而言,即使是低能量的撞擊或跌倒也可能出現骨折,尤其薦椎骨鬆性骨折的患者,有時只是乘坐機車遇到窟窿、或家人協助從床上坐到椅子就發生骨折。蕭又萌說明,薦椎往上承接整個脊椎,往下連往骨盆,是身體負重的樞紐。當薦椎骨鬆性骨折出現時,常會造成疼痛而無法行走,甚至連坐著、躺著翻身或起身時,也都會伴隨劇烈疼痛;然而,這類患者多半都沒有明顯跌倒的病史,再加上薦椎解剖構造相比胸腰椎,在X光影像上更顯得不易判讀,往往無法看到骨折裂痕的情況,使得診斷上常遭到延誤,故許多患者在確定診斷時,通常已受病痛折磨兩、三個月。薦椎骨鬆性骨折可採「微創手術」 合併藥物治療骨質疏鬆蕭又萌分享,在診斷上可以從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確認敲擊或按壓薦椎有無疼痛開始;在影像上,除了X光還可再藉由骨頭掃描、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進一步確認是否為薦椎骨鬆性骨折。此外,臨床上若保守治療無效,可以採用微創手術,以骨水泥灌注做薦椎成形術,大多數患者在症狀減輕後,便能逐步恢復至原本的活動能力。處理骨折以外,通常還需合併骨質疏鬆的治療,蕭又萌醫師表示,目前針對骨質疏鬆有多種機轉藥物可以選用,包含口服、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等不同方式,使用頻次上也不同,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預防應攝取高鈣食物、日照 配合適當運動及訓練「預防勝於治療,在骨質疏鬆尤其如此。」醫師建議,平時可透過攝取高鈣食物如牛奶、豆腐、豆乾、小魚乾、堅果、深色蔬菜等,以及適當日照補充維他命D,來增加骨頭製造的原料。另外,配合負重運動、平衡訓練、肌力訓練,不僅能預防骨質疏鬆,也能減少肌肉量的流失,民眾不妨透過這些方式遠離骨鬆壓力性骨折,同時降低高齡失能的風險。
腹股溝疼痛以為結石,沒想到竟是椎間盤突出惹禍! 醫揭可能原因
57歲詹先生有尿路結石病史,他去年底左側輸尿管結石,在某醫學中心進行體外震石後,左腹下方至腹股溝(台語俗稱該邊)卻持續悶痛,也會麻麻的,有時候像是電流流過的感覺,他一直以為是結石問題,再到泌尿科看診,服藥沒太大改善,直到轉到神經外科再檢查,結果竟是靠近胸椎的椎間盤突出,痛點和病灶位置明顯不同。椎間盤突出 痛在腹股溝較少見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表示,在臨床上,高達9成的椎間盤突出發生在腰椎第四節及第五節,或則是腰椎第五節及薦椎第一節,因為這兩節會承受身體最多的壓力,這裡的脊神經反射區擴及臀部,甚至從大腿伸延至小腿、足底、甚至腳趾,這是一般人的認知,而詹先生的椎間盤突出位置比較少見,因而造成不像一般常見的症狀。腹股溝疼痛 常見這些原因造成賴肇康表示,腹股溝疼痛最常見的是骨盆髖關節磨損或外傷引起,其他如腹股溝淋巴結炎、腹股溝疝氣、精索靜脈曲張、骨骼肌肉疾病也會,尿路結石也可能,如本起個案的高腰處椎間盤突出也是有可能,有時候需要多科診斷,詹先生的個案即是由泌尿科轉介到神經外科。預防椎間盤突出 日常活動應注意賴肇康提醒,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來自於退化、運動傷害、姿勢不良等,在生活中儘量維持正確的姿勢,譬如說站立時背部挺直,搬低處的東西時要「反直覺」,要先蹲下去再搬,不要很直覺的就彎腰搬,也要避免久坐、久站,避免趴睡,不要當低頭族等。另外,身體太重會讓脊椎壓力增加,所以控制體重是很重要的,平時多做伸展運動也有幫助,譬如說游泳、吊單槓等。
椎硬脊膜外沾黏引發下背痛 這1治療新選擇可有效改善疼痛
83歲邱先生十年前開始有下背痛問題,經檢查發現是腰椎狹窄造成神經壓迫,因早年工作需要久站引發下背放射性疼痛,後來只要下床走路下背的陣痛感就會襲來,但就算長期服用止痛藥、手術都沒有改善,只能緩解當下的疼痛。萬芳醫院疼痛科醫師許安智表示,「椎硬脊膜外沾黏」是下背疼痛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脊椎退化或接受過脊椎手術,引起的發炎反應更容易造成硬脊膜外沾黏,進一步造成神經壓迫,產生下背痛,而「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是其中一種治療新選擇。下背痛以保守治療為主 疼痛無法改善需考慮手術脊椎退化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之一,若產生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治療初期多以保守療法(如:止痛藥、復健等)為主,當疼痛無法靠保守治療改善時,可能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隨著醫學進步,現在有許多微創手術可以解決疼痛問題,造福下背痛病人,而「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就是其中一種治療新選擇。萬芳醫院表示,今(2023)年邱先生便在醫院疼痛科進行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術後恢復良好,出門遊玩不再受限。什麼是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 誰適合使用?許安智醫師說明,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是利用X光機進行定位操作,先從靠近尾椎的薦椎裂孔施以局部麻醉藥物並導入導管,再注入顯影劑分辨出沾黏處,接著針對沾黏處利用輕微剝離的方法將神經分離出來,減輕神經因沾黏造成的壓迫,最後注射消炎的藥物減緩疼痛。手術視部位不同大約需要1-2小時的時間,手術過程中病人全程保持清醒,若感到不適可以立即向醫師反應。許安智醫師表示,術後當日病人即可下床行走不需住院,而且傷口小於1公分,術後照顧也相對簡單。不過,許安智醫師也提醒,有凝血功能異常、血糖控制不佳、對麻醉藥物過敏等情形的病人,較不適合接受此治療,建議民眾若有需求應就醫由醫師評估,判斷是否合適再進行治療。下背痛原因有「這些」 釐清病因才可有效改善疼痛根據健保署資料指出,將近8成的成年人曾因下背痛而就醫,隨著年紀增長與退化,出現下背痛的情況也會更加明顯,間接影響日常生活。下背痛已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大多數人多少都會有類似狀況。造成下背痛常見情形包含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脊椎硬脊膜外沾黏等。萬芳醫院表示,手術患部若出現痠、痛、麻等感覺,可能是神經沾黏引起,因此民眾若有疼痛困擾一定要盡速就醫,評估真正的病源才能有效改善疼痛問題。
男童爬5樓牆旁課桌椅跌落1樓 法院判國賠台幣60萬確定
2020年新北市板橋區某國小一名男學童,因好奇心興起,攀爬女兒牆旁堆放的課桌椅,隨後重心不穩,跌落至1樓。男童家屬因質疑女兒牆的高度不足,校方在管理上也有缺失,申請國賠,今(18)日高等法院駁回上訴,經二審判准國賠台幣60多萬元。2020年3月31日,男童在結束學校排球隊練習後,在五樓看見女兒牆旁的課桌椅,因一時好奇心興起,他爬上課桌椅,隨後重心不穩,從5樓摔至1樓,造成男童創傷性氣胸、側性前臂、腰薦椎、骨盆、左側肋骨閉鎖性骨折、腎臟挫傷。家屬質疑在牆旁邊堆放課桌椅,除了造成牆的高度不足,也變成供學童攀爬的水平橫條,此外也指出學校在2013年發現女兒牆高度不足,因此設置鐵製欄杆,但此欄杆卻有直徑10公分左右的縫隙,因此家屬認為校方管理上有缺失,並申請國家賠償台幣141多萬元。校方則回應,女兒牆的高度因達132公分,所以已符合法規的要求,且高度已達成年人的腰部以上,除非有意攀爬,不然不可能跌落,另外雖然女兒牆旁有擺放課桌椅,但桌面上有裝飾用盆栽,所以一般人會知道桌椅是美化作用,而不是供攀爬的裝置。法院審理一審後,因男童承認好奇心作祟,所以才攀爬課桌椅,法院因此認為,男童有過失,要負5成責任,而後判准校方應賠台幣60多萬元,全案經上訴,高等法院今駁回,全案確定。
時常不明頭痛須注意! 恐為皮蛇初期症狀
3歲的何小姐因右側太陽穴周圍頭痛數日,懷疑有偏頭痛而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神經內科求診,並表示經常是抽痛數秒,但無噁心、嘔吐、畏光等典型偏頭痛症狀,醫師詳細檢查發現右額有淡淡紅疹,得知紅疹是當日才剛出現,卻已有逐漸擴散及眼睛疼痛感,經詳細診斷後研判是遭到「皮蛇」入侵,為三叉神經第一分支的帶狀皰疹感染,且有侵犯眼睛的疑慮,為避免情況惡化,立刻安排住院以抗病毒藥物注射與眼藥膏治療,所幸一週後水泡逐漸癒合康復出院,何小姐回門診再次檢查時,開心表示頭痛與眼睛痛的情況明顯改善,視力也未受影響。帶狀皰疹症狀 初期疼痛難耐神經內科吳俊毅醫師表示,頭痛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不明頭痛數日應盡早就醫詳細診斷。俗稱的「皮蛇」病毒與兒童常見的水痘一樣,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造成,在第一次被感染時,稱為水痘,復原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中,於年紀大、壓力大、免疫力低下時,病毒重新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支配的範圍發病,此時的復發即稱為帶狀皰疹。由於臨床表現初期常有疼痛症狀,數日後才產生帶狀分布的皮疹、水泡、紅腫等皮膚症狀,因此初期僅疼痛症狀時,較難即時正確診斷,且依發病位置不同,常見生長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一般也常被誤認為是普通的頭痛或腰痛,此時民眾對自己身體的覺察及醫師的詳細檢查就非常重要。需抗病毒治療 避免擴及神經大多數的帶狀皰疹只需要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輔以適當的傷口照護,注意帶狀皰疹會透過皮膚直接接觸、飛沫、空氣等途徑傳染,傷口完全結痂前應避免接觸他人,切勿自行戳破水泡,避免病毒傳播與傷口感染。帶狀皰疹若侵犯到臉部、三叉神經、顏面神經、臀部周圍薦椎神經範圍,恐造成角膜炎、結膜炎、視網膜病變、大小便失禁、甚至併發腦膜炎的危險,需即時接受7至14天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且約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期過後,可能持續有疼痛、灼熱等皰疹後神經痛症狀,需使用特定種類的藥物緩解。吳俊毅醫師提醒,平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以維持足夠的免疫力相當重要,有相關症狀即時就醫治療,避免導致嚴重併發症。目前有許多醫療院所有提供自費的帶狀皰疹疫苗,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可接種,無論是否曾經感染水痘或帶狀皰疹,接種疫苗後都能預防感染帶狀皰疹與相關併發症。
壯年男過胖、久坐致「椎間盤突出」 醫:1方式快速恢復生活
35歲的許先生因工作環境時常久坐,加上體重過重的因素,在半年前開始出現腰痛與右側下肢痠麻的情形,復健吃藥都無法改善,甚至後續出現無力的症狀,遂至醫院就診,並經醫師建議採取「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持續追蹤。常彎腰、搬重物與過重 易致「椎間盤破裂突出」台北慈濟醫院醫師骨科李宜軒表示,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許先生腰椎第四、五節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根嚴重擠壓,因此執行「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取出壓迫神經的椎間盤,術後兩週許先生症狀大幅改善,已能順利活動且恢復正常生活。李宜軒進一步說明,脊椎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與薦椎,每一節椎骨皆由椎間盤所區隔,椎間盤連接相鄰兩個椎骨,有緩衝保護的作用。但若長時間的彎腰、搬重物與體重過重者,較容易導致「椎間盤破裂突出」,導致神經受到壓迫,下肢就會出現痠、麻、痛與無力的情況。「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成主流 傷口小、復原快一般而言,椎間盤突出的情形可經由藥物與復健等保守治療緩解症狀,但若無明顯改善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就建議採取手術治療。而較嚴重者,則須考慮以手術治療。不同以往傳統脊椎手術,可能造成較大傷口與較久恢復期的風險,現今微創脊椎手術的進展快速,目前「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為現今脊椎手術的主流,醫師使用直徑不到ㄧ公分的內視鏡器械可經皮下進入脊椎神經之病灶處,視野放大數十倍,透過最少的肌肉剝離與骨頭清除,便可將壓迫神經的椎間盤摘除。李宜軒提到,術後傷口只有約1公分,且保留了絕大部份的正常脊椎結構並有效降低出血量,使病人擁有良好的預後同時也達到最快的恢復,平均手術住院僅需三天,術後可自由活動,立即恢復日常生活。掌握治療黃金期 避免跛行、脊髓神經病變李宜軒提醒,椎間盤突出若未及時治療,恐惡化致跛行、雙腳無力與不可逆的脊髓神經病變,因此若保守治療於1-3個月內未有明顯改善的話,切莫耽擱手術治療的黃金期。
她35歲生理期常腰痠背痛 恐是「身體關節」惹禍
35歲陳女士,在生產後的每次生理期來臨前,經常腰痠背痛,尤其下背痛嚴重,更是深受其擾。雖然長期接受復健治療,但症狀只有部分緩解,經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董宥汝醫師進行周全性結構式評估,發現陳女士薦髂關節不穩定問題,便進行徒手復位治療,後續採以超音波導引再生注射於單側薦髂關節,困擾已久的下背疼痛與不穩定感終於順利獲得緩解。下背痛症狀多 常見原因有這些董宥汝醫師說明,下背痛在復健科門診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尤其是女性好發下背痛的機率較男性高;女性因有婦科、生產、賀爾蒙影響,下背痛所造成的問題會比一般還要複雜、影響更久遠。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診斷可能為椎間盤突出、骨刺、腰椎滑脫等,但事實上薦髂關節不穩定及功能不佳所造成的下背痛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女性下背痛更需特別注意這個原因。薦髂關節「失守」 恐衍生多種病灶董宥汝醫師指出,薦椎兩側與髂骨相臨處即為薦髂關節,可以配合身體彎曲、伸展、旋轉做一些小幅度的關節活動,穩定身體,同時也具有承上起下的功能,將身體上部的重量均勻分散至雙下肢。若是長期姿勢不良、慢性下背受傷、腹部核心與臀部肌肉力量不足等,都可能導致薦髂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筋膜受損,進而造成薦髂關節不穩定。而常見症狀包含久坐腰痠、變換身體姿勢時會疼痛、疼痛的範圍從臀部延伸至大腿後側等,症狀可大可小,可能時好時壞,也可能嚴重影響生活。透過超音波導引 再生注射雙治療董宥汝醫師強調,薦髂關節及其附近的構造相當複雜且構造比較深,倘若電、熱療或徒手治療的成效不佳,超音波導引再生注射治療可以協助解決薦髂關節不穩定的問題,醫師會利用超音波辨認出薦髂關節及周圍的韌帶,並於超音波即時影像下,將針與其內的增生藥劑精確得注入關節與韌帶內,達成修復的效果,並增加薦髂關節的穩定度。
半夜在家跌倒痛到站不起來 徐凱希曝「薦椎垂直落地」感動喊:人間處處有溫情
女星徐凱希自節目《我愛黑澀會》出道,後來參加第一季《超級星光大道》後,獲得第11名,知名度更增加,賽後轉戰主持界,最近更成為《女人我最大》的助理主持,在演藝圈表現有目共睹。經常在社群動態分享生活的她,14日凌晨突然PO出一張白底黑字圖寫道「天哪太痛了吧」,讓不少粉絲相當擔心。徐凱希14日凌晨突然在IG寫下「天哪太痛了吧」,隔了1小時才又在限時動態PO出全黑底圖解釋,透露自己在家不小心跌倒,「薦椎直接垂直落地,當下痛到完全站不起來,現在已趴在床上冰敷」。女星徐凱希在家不小心跌倒。(圖/翻攝臉書徐凱希Cathy)徐凱希表示,感謝大家的關心,自己會多注意狀況,也已經預約好骨科前往檢查;她也感動表示,「謝謝現在說要殺來帶我去看急診的人,人間處處有溫情」。其實出道多年的徐凱希,過去曾在節目上透露,因為演藝之路載浮載沉,讓她在3、4年前一度要放棄,後來接到《天才衝衝衝》節目製作人電話,邀約她來當助理主持人,突如其來的好運,她卻一口拒絕,原因是她很怕進去後節目會垮掉,認為自己反應不夠快,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做這份工作。最後製作人表示,「不然妳先來代班一次試試看」,她才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沒想到去過一次後,獲得對方大力讚賞,她也就成為固定助理主持,甚至在2021年獲得金鐘獎益智及實境節目主持人獎的入圍,也成為她在演藝事業上的一大里程碑。
賴清德椎間盤手術完成 郭國文:去年公投就忍痛宣講
副總統賴清德因急性下背疼痛就診,經台北榮總檢查發現腰部椎間盤突出,已完成腰椎顯微手術並可下床走動;民進黨籍立委郭國文今(27)日表示,其實賴清德在去年公投期間就因勞累發生疼痛,但仍忍痛使用護腰完成全台為超過百場宣講。總統府表示,賴清德副總統因急性下背疼痛,檢查發現為左側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昨日下午一點半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由脊椎手術團隊施行腰椎顯微手術,手術非常順利。賴清德昨天傍晚也在臉書報平安,表示已可下床走動。郭國文說,事實上,賴清德在去年公投期間就因為拚盡全力、全台跑透透宣講而勞累過度,忍痛未處理,只有使用護腰,直到這兩日復發,才到醫院開刀治療。郭國文回憶,2019年賴清德輔選國文立委補選時,也曾經小腿拉傷,不過因為當時的選情告急,賴副總統也是忍著痛,一跛一跛為他輔選。郭國文說,當時他完全不知情,直到後來報導出來才知道賴清德受傷。他說,賴副總統總是為了守護台灣而忍住自己的傷痛,這種使命必達、意志堅定的特質及精神讓人非常敬佩。
賴清德椎間盤突出「急性下背痛」 下午台北榮總手術完成留院觀察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今(26)日表示,賴清德副總統因急性下背疼痛就診,經檢查發現為左側腰椎第五節/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今天下午一點半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由脊椎手術團隊施行腰椎顯微手術,手術非常順利,時間約1小時,預計傍晚就可以下床行走。並將依照醫療團隊建議,先留院觀察。張惇涵表示,賴副總統感謝北榮團隊診療及各界關心。今日上午賴副總統向蔡總統報告後,蔡總統指示醫療團隊掌握賴副總統身體狀況,並給予最好的照顧,也希望賴副總統休養身體、早日康復,回到工作崗位持續為國家打拚。
你怎麼在這裡?老翁脫褲檢查肛門 卻驚見大腸跑出來了
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在節目上分享一起案例,一位70歲的老翁因為痔瘡接受醫生檢查,但醫生卻在老翁脫下褲子後,發現肛門外有20至25公分的腸子,詢問之後才知道,這個狀況已經跟隨老翁數十年了。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在節目《醫生好辣》分享案例,他提到這名老翁因為痔瘡掛急診,急診醫師看到老翁的狀況後卻堅持要他會診,等到看到老翁時,陳榮堅發現老翁的肛門外,脫垂著20至25公分的大腸。在陳榮堅詢問後,老翁才表示這情形已經持續數十年,每次解便完之後都會掉出來,以前老翁會將腸子慢慢塞回去,但這次就是因為塞不回去,塞的時後又流血,所以才緊急掛急診。老翁也自曝,平時走路時擔心腸子跑出來,都會用手帕塞住肛門。後來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將老翁的腸子慢慢塞回身體中,最後這位老翁也住院接受治療,開刀取出一小段腸子。陳榮堅醫生表示,這其實就是直腸脫垂,而且不是朝夕所產生的,是經年累月下來才會造成像老翁這樣的狀況。根據三軍總醫院的衛教資料顯示,直腸脫垂是種罕見的疾病,病症好發於年幼或超過65歲以上的老者,異常深的腹膜凹陷、骨盆底部肌肉、括約肌鬆弛無張力、直腸腸套疊、直腸未正常固定於薦椎上,慢性咳嗽、肥胖、解便習慣不良等等都有可能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