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注射
」吃避孕藥引發血栓!20歲女「3條靜脈全堵住」 醫示警1類人注意
20歲的張小姐平時身體健康,日前因肚子痛合併噁心嘔吐症狀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排除盲腸炎等常見問題後,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發現患者的上腸繫膜靜脈、肝門靜脈、脾靜脈等3條血管都出現血栓,進一步詢問後得知她長期服用避孕藥,家人也曾發生過腿部深層靜脈血栓,是血栓高危險群,因此第一時間施打抗凝血藥物後,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以微創方式進行溶栓手術,免除腸子缺血、壞死甚至腹膜炎的風險。楊凱文說明,人體腹腔有許多供應腸子循環的動脈血流,而血流回流到心臟則是要仰賴靜脈。脾靜脈、上腸繫膜靜脈會匯合成肝門靜脈,與心臟的下腔靜脈相通,可說是相當重要的3條血管,要是因堵塞導致腸子血液無法回流,就會造成腸水腫、血液循環變差甚至缺血,症狀表現上則會因蠕動變差導致腹脹、噁心想吐及腹痛。在早年文獻中,約有4成病人因此死亡,原因多是未即時處置,併發嚴重腸子缺血、腸子破裂、廣泛性腸子壞死或是腹膜炎;而今治療進步,死亡率減少至不到1成。醫師指出,靜脈栓塞的常見部位在雙下肢,但任何位置皆有可能形成血栓,危險因子包含遺傳性凝血異常、癌症、手術、長期臥床等,此外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若是病人合併有家族史,更會增加血栓機率。醫師提醒,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圖/院方提供)楊凱文進一步解釋,腸繫膜靜脈栓塞不似腸繫膜動脈栓塞緊急,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若是慢性栓塞,人體的血管會長出側枝循環,讓血流繞過原本阻塞的地方,不會產生立即危險,但若是急性栓塞,身體沒有時間產生側枝循環,血液就會無法回流,產生各種不適症狀。醫師提到,靜脈栓塞的診斷除了症狀及病史詢問,還要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治療則分成一般抗凝血藥物、溶栓手術、取栓手術3種,大部分病人在抗凝血藥物治療下可以溶解8成血栓,而溶栓手術或取栓手術的選擇則取決於病況緊急的程度。以張小姐為例,由於是急性靜脈血栓,因此醫療團隊先給予24小時的抗凝血藥物注射,之後考量病人尚有腹痛症狀,且年紀較輕,溶栓的出血風險低、有家族病史、栓塞範圍廣泛,為了避免未來因血栓未清除乾淨,長出側枝循環造成食道靜脈曲張等後遺症,醫療團隊選擇執行溶栓手術。不過,患者栓塞的3條靜脈沒有與周邊靜脈相通,無法以傳統給溶栓藥的方式直接將導管置入病灶血管,若要將導管直達肝門靜脈,就必須經過肝臟,可能造成出血風險。因此,楊凱文選擇將導管沿著腿部動脈送達腹主動脈,最後進入上腸繫膜動脈,將藥打入動脈後,藉由血液回流到栓塞的3條靜脈,間接給藥。在連續給藥24小時後,張小姐的不適已經改善,且部分的血栓都已溶解,且順利出院,改以口服抗凝血藥治療並定期追蹤。楊凱文醫師提醒,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多,並沒有想像中罕見,平常應注意以下幾點來減少靜脈血栓的發生:1、 保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避免長時間不活動(尤其是長時間坐著不動,如長途飛行或乘車)和戒煙。2、 如果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應積極管理和控制這些疾病,定期檢查和回診。3、 有血栓形成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者,應向醫生諮詢是否需要進行血栓風險評估,並在必要時採取預防措施。女性病患要使用避孕藥前,也應諮詢醫師評估風險。
意外懷3寶想送養!人妻嘆「同甘共苦攏係假」 連米都買不起:千萬別嫁窮老公
貧賤夫妻百事哀。馬來西亞一名人妻因為家境清寒選擇節育,未料最近還是懷上第三胎,讓她陷入是否把即將出生寶寶送人的天人交戰,與後悔當初沒深思熟慮,嫁給一個連孩子都養不起的窮老公。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這名人妻在臉書社團發文訴苦,呼籲女孩們一定要找個工作勤奮、有責任感的丈夫,不要像她一樣,沒深思熟慮地嫁給低收入的老公,陷入婚前婚後生活巨大差異的懊悔中。人妻坦言,當初以為只要自己願意,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和丈夫同甘共苦。但殘酷的現實狠狠地把她的幻想打破,「結婚後生活在一起,我們才感受到生活的艱難。我已經不懂,當初為什麼要嫁給他,剛談戀愛時我就已經知道他的工作和收入情況」。她表示,因為家庭經濟的不穩定,生完二個現在還年幼的小孩後,就接受了藥物注射避孕。怎知最近還是懷上第三胎,逼得她開始思考,等三寶一出生就把寶寶送給別人撫養。人妻強調,他們家連買米的錢都沒有,廚房裡也是空空如也,她連逃避的權利都沒有,只能別無選擇臣服於窮困的生活。「我不懂家裡除了房租和車貸就沒有更多開銷,為什麼生活還是如此拮据。我不奢求榮華富貴,只求衣食無虞。我想時光倒流,但這是不可能的」。
全球首例 !阿拉巴馬州「氮氣死刑」引爭議 專家:恐造成囚犯痛苦死去
美國阿拉巴馬州宣布,在台灣時間25日下午2點鐘開始, 對一名58歲的死刑犯接受「氮氣窒息法」(Nitrogen Hypoxia)處決,成為美國、也是全球史上首位以此方式伏法的死囚。不過專家指出,這種全新處刑方式,囚犯會因為氧氣被氮氣剝奪,使其窒息死亡,認為這種方式備受爭議。58歲的死囚史密斯接受「氮氣窒息法」處決。。(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路透社》等外媒報導,58歲的死囚史密斯(Kenneth Smith)已於美國時間24日晚上8點25分,台灣時間25日下午接受「氮氣窒息法」處決,史密斯被判死刑原因,是他在1988年殺害伊莉莎白希內特(Elizabeth Sennett),這名婦人被發現在在家中身中多刀死亡,警方調查後發現死者丈夫以1千美金買凶殺人,史密斯是其中一名殺手;他在1996年被判處死刑,不過2022年執行失敗後,阿拉巴馬州重新審閱程序,成為全美首位以氮氣處決的死刑犯。報導稱,這起全球首例以「氮氣缺氧」讓死囚伏法的處決方式,執行前引發各界爭議史密斯在獄中的輔導牧師和律師團隊不斷為他請命,並以多次處決違反美國憲法第8修正案「禁止殘忍和不尋常的懲罰方式」請求暫緩,案件在執行死刑的前一天被美國最高法院駁回。所謂的氮氣處決,就是在犯人臉部綁上密閉面罩並灌輸氮氣,據阿拉巴馬州官方指出,這種處決方式約為15分鐘,犯人在幾秒內就會失去意識,幾分鐘內就會缺氧死亡,不過專家對於這樣的說法抱持懷疑態度,根據埃默里大學醫學院麻醉師兼麻醉學副教授席佛特(Joel Zivot) 認為,若死囚的面罩不合適,恐造成氮氣外漏,造成執行死刑時間拖更久,等同讓死囚遭受殘忍、不人道的待遇。美國過去執行死刑方式多以藥物注射方式,但過去就曾因為藥物短缺,官方拿未經測試的藥物混合使用,引發注射失敗的情況,據統計,美國統計從2018年以來,全美共發生3起死刑注射失敗事件,2014年在奧克拉荷馬州,甚至造成一名死刑犯痛苦掙扎20分鐘後才死亡,而美國在2023年共執行24件死刑,皆採取藥物注射方式。針對史密斯這次使用「氮氣窒息法」處決,聯合國一組人權官員就指出,氮氣處決將「導致痛苦且羞辱性的死亡」,這可能會違反美國加入的一項禁止酷刑與不人道刑罰的國際條約,而阿拉巴馬州在呈交法庭文件則指出,史密斯所面臨的死刑方式,遠比他30多年前對所殺害女子的遭遇好得多了,雖然使用氮氣處決引發爭議,但對被害人家屬,他們終於看見司法伸張正義的一刻。58歲的死囚史密斯接受「氮氣窒息法」處決。(圖/翻攝自 X)
神經內分泌瘤新曙光 核素治療「精準消滅癌細胞」
今年10月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及核子醫學科共組照護團隊,成功執行了「神經內分泌瘤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 PRRT)」,為這類罕見腫瘤的病人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更是神經內分泌瘤走向精準治療的重要里程碑。這位病人為居住基隆的63歲男性,罹患直腸神經內分泌瘤多年,曾接受過手術、賀爾蒙治療及數十次的化學治療,今年8月因腹脹、體重持續下降及長期化療相關副作用來醫院求診。經檢查診療後,醫療團隊綜合評估病人狀況,安排核素治療(PRRT)。在實際治療前,病人先接受體抑素受體正子掃描與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確保體內的神經內分泌瘤適合接受核素治療,也做了抽血檢驗,確認造血功能、肝臟及腎臟功能符合標準。10月3日治療當天,過程中並未出現傳統化學治療的噁心、嘔吐、疲倦與掉髮等副作用,完成治療藥物注射後,在觀察一晚後平安出院,返家休養。目前病人在治療後主觀感受良好,雖偶爾有夜間盜汗的情況,但經過藥物治療後有所改善。病人能夠每天維持兩小時的散步習慣,此治療對其他正常生活作息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得以繼續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基隆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癌症中心主任張沛泓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當年度新診斷個案數為1,963人,占所有癌症約3.9%。這類腫瘤可以在人體許多器官中發現,8成以上會發生在消化道如胃、小腸、大腸、胰臟等處,可依據腫瘤是否分泌荷爾蒙,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張沛泓醫師解釋,有症狀表現的患者,多半都是「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症狀發現異樣,病人可能面臨諸多原因不明之不適症狀,包括各類荷爾蒙分泌導致熱潮紅、低血糖、腹瀉、腹痛、氣喘等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非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瘤由於大部分病人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往往是健康檢查作胃鏡、大腸鏡時意外發現,因症狀不明顯,被診斷出來時,常常已有遠端轉移狀況而無法透過手術切除。此時必須根據腫瘤分化狀況及疾病進展情形,搭配賀爾蒙、標靶、化療或是免疫療法;若治療效果不佳時,核素治療技術便是治療的選項。基隆長庚核子醫學科主任陳世欣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瘤表面常具有豐富的體抑素受體,核素治療(PRRT)就是利用體抑素受體結合藥物進到癌細胞裡,再釋出放射線殺死癌細胞。這樣精準的腫瘤治療方式,可降低治療副作用,提升病人的預後和生活品質。陳世欣醫師強調,核素治療(PRRT)目前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醫療團隊的醫師、放射師和護理師等,都需經過特殊培訓與合作,才能確保治療的安全和有效;同時治療的醫院需有特殊的安全設施,包括廢水處理、放射線屏蔽和放射活度監控等,並經過核能安全委員會的審核才能執行。基隆長庚團隊醫師鼓勵神經內分泌瘤患者不要放棄治療,現今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要持續治療才有可能戰勝疾病。民眾若有神經內分泌瘤相關問題,也應儘早至門診諮詢相關科別醫師,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陸生大讚台灣醫護⋯曝初次掛急診過程 隔壁床家屬1舉動超暖
若一個人隻身在國外唸書,生病時一定會感到很無助。一名女陸生分享在台灣掛急診的經驗,直呼好溫暖,真的有得到尊重關懷的病人體驗。原PO在小紅書表示,第一次在台北就診真的有得到尊重關懷的病人體驗,除了驗尿需要自己去,全程幾乎躺在床上,期間護理師會輸液加藥,一直關注著你的狀態,「我中間想吐或是藥物注射很痛,護理師都會給幫助。」原PO透露,不僅如此,醫師大概兩三個小時就會來詢問狀況或安撫,真的非常人性化,好喜歡這種尊重病人就診方式,不需要拖著難受的身體來回掛號繳費,治療完成準備走了才去櫃檯批價結算,甚至離開前,櫃檯還提醒取得居留證後,如何再過來更新訊息等,讓她感到很細心體貼。原PO說,「我是自己去的,中午時,隔壁床家屬的一個阿姨出去買飯還問我要不要幫我買些什麼帶回來,我當時表達了感謝和拒絕,但是阿姨還是帶了碗銀耳羹回來,真的有被陌生人溫暖到。」貼文一出引起討論,不少人留言「醫生和護士都好溫柔」、「想到我之前去急診,也遇到很多很溫暖的事情」、「這是我看過最和諧、暖心的兩岸貼文了」、「祝福早日康復,也當過小留學生,知道在異鄉生病的無助」。
女子後背長蟹足腫影響外觀 放射線治療成功解決困擾!
放射線治療總被人和癌症聯想在一起,其實,生活中常見的「蟹足腫」也可以用放射線治療,簡單有效。48歲的蘇小姐1年前在右後背靠肩處長出蟹足腫,不僅影響外觀,更影響穿搭,透過外科手術合併放射線治療,一舉解決困擾。小傷隆起發癢 當心是蟹足腫彰化醫院放射腫瘤科吳俊玠醫師表示,蟹足腫起因於皮膚傷口修復時,過度活化的纖維母細胞、發炎細胞失去控制,在不斷進行修復的過程中,導致局部的發炎反應和疼痛,進一步向上隆起而形成疤痕組織,並且向外擴張超過原先的範圍,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傷口周圍可能持續發紅、發癢,甚至不時有刺痛感。治療先從保守 後採藥物注射吳俊玠醫師表示,蟹足腫產生的機轉還不清楚,一般認為與體質有關,好發於前胸、耳垂、關節等部位。最讓人困擾的是,如果是發生在顯而易見之處會因外觀而影響社交生活,也妨礙到衣服的穿搭。第一線治療還是以保守治療為主,例如直接在疤痕注射類固醇藥物、冷凍治療、使用矽膠繃帶。若是這些治療皆無效或反覆發作,可以考慮到放射腫瘤科門診評估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降低復發率 這些情況要避免吳俊玠醫師指出,放射線治療首先由外科醫師執行手術,切除隆起擴張的疤痕組織,在手術後的24小時內開始執行放射線治療,用電子射束,把放射線的劑量限縮在淺層的皮膚組織,減少其他器官暴露於放射線。而放射線療程3至5次後,可下降復發率,簡單有效,很快就恢復平整的皮膚外觀。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有蟹足腫體質的患者,一定要避免新的傷口產生,譬如說摳抓青春痘、穿耳洞、刺青都要盡量避免,即使蟹足腫治好了,也無法保證其他位置不會長出新的蟹足腫。
牛奶摻入「4級管制藥物」餵食…害9月嬰中毒癱軟 無照惡保母下場曝
台北市大同區一名毛姓無照保母,為了防止9個月大男嬰哭鬧,竟將第4級管制藥物蘿拉西泮(Lorazepam)與溴西泮(Bromazepam)摻入牛奶中餵食,導致男嬰全身癱軟、陷入昏睡,經醫師抽血檢驗確定「苯重氮基鹽中毒」,士林地院日前依法判處毛姓保母1年徒刑,可上訴。據起訴書指出,毛女去年3月起以每小時250元的酬勞,受託照顧僅9個月大的男嬰,4月4日上午她為了不讓男嬰哭鬧,竟將自己用來治療暴食症、酒精依賴等疾病的第4級管制藥品,以不詳劑量摻入牛奶等食物中餵食嬰兒,母親下午前去毛女住處接男嬰時,發現孩子兩眼無神、全身攤軟叫不醒,緊急送醫治療後才發現,原來男嬰是藥物中毒,家屬隨即向警方報案。毛女到案坦承,自己的確因病領有鎮定安眠藥物,但否認將其摻入男嬰餐食中,不知為何嬰兒會產生中毒現象。士林地方法院審理認為,男嬰才9個月大尚無吞服藥丸的能力,身上也無藥物注射痕跡,認定毛女在經手餐食的過程中摻入藥物。士院審酌,毛女不但未善盡照顧責任,且犯後態度不佳又未達成和解,加上惡行難以被社會容忍,故依《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傷害罪》判處毛姓保母1年徒刑,可上訴。
全台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 「高端神經調控治療」精準治療
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50歲的陳先生,因脊椎損傷致下肢癱瘓,每天吃10幾顆止痛藥、吃了20年仍疼痛不已!經由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神經脊椎外科主任陳德誠施做「脊椎嗎啡幫浦手術」,大幅減少疼痛及止痛藥劑量,讓陳先生終於能順利工作。陳德誠表示,「高端神經調控」包括「脊髓神經刺激器」與「脊椎幫浦藥物推進治療」,可以帶領慢性頑固病人走出疼痛困擾。慢性疼痛8大治療方式陳德誠表示,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因慢性頑固疼痛而無法正常工作則有2%(約50萬人)。疼痛是一種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所引發的不正常的感覺大都由於神經系統損傷或發炎後所造成,慢性疼痛並不會隨著時間消失,甚至比急性疼痛要長,而且大多數藥物治療療效有限。針對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現可藉由「高端神經調控」緩解疼痛。基本藥物復健治療針灸微侵犯性局部電刺激高頻熱凝療法神經阻斷手術脊髓神經電刺激高端神經調控療法脊髓神經刺激器「脊髓神經刺激器」由4個器材組成:經皮穿刺電極、外科電極、神經刺激器、病患程控器,利用電池產生微量電流,釋出至脊椎中樞及周邊神經,改變疼痛閥值,屬於微創治療方式,不會破壞神經,約可緩解50%以上的疼痛。適合慢性頑固性腰腿痛、脊椎手術後持續性疼痛綜合症、周邊缺血性疼痛等患者。70多歲魏女士,數年前接受脊椎手術後持續疼痛,後續數次翻修脊椎手術都無法改善,於今年接受脊髓神經刺激器植入後,大幅改善其疼痛,終於能夠出行走甚至進行旅遊規劃。脊椎幫浦藥物推進治療若病人經醫師評估較適合幫浦藥物治療,會先在病人腰椎地方穿刺進行藥物注射,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進行幫浦植入手術,依病人藥物使用劑量來定期灌注。可大幅減低口服藥物劑量及副作用,能更有效控制疼痛,且可依病患疼痛時間做多段數調整。另一位40多歲黃小姐為先天腦性麻痺患者,有肢體抖動與痙攣情形,初期口服藥物及肉毒桿菌注射尚可控制,頸椎也因為抖動異常產生骨刺神經壓迫,多次手術成效每況愈下,經評估接受「脊椎鬆弛劑藥物幫浦手術」,大幅改善抖動也延緩其脊椎退化。「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對於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提供微創不破壞神經且可逆性治療。新一代神經調控裝置體積減小且採用無線體外充電,可使用10年以上。醫師提醒,目前這類治療醫材部分需自費負擔,建議必須找有施作經驗的神經外科,或疼痛科、醫師評估進行測試及植入。
全台50萬人陷慢性疼痛之苦 「高端神經調控」精準治療
50歲的陳先生,年輕時因脊椎損傷致下肢癱瘓,數十年飽受神經性疼痛所苦,經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建議,施做脊椎嗎啡幫浦手術,術後大幅減少疼痛及口服止痛藥劑量,讓陳先生在工作上能順利進行,不會因疼痛需時常中斷,並提升生活品質。另一個案為70多歲的魏女士,數年前第一次脊椎手術後仍持續疼痛,後續數次翻修脊椎手術都無法改善,於今年接受脊髓神經刺激器植入後,大幅改善其疼痛,也可外出行走,並提升生活品質,準備進行旅遊規劃。陳德誠主任表示,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因慢性頑固疼痛而無法正常工作則有百分之二(約50萬人)。慢性疼痛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甚至比急性疼痛要長。「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利用電池產生微量電流,釋出至脊椎中樞及周邊神經,使疼痛閥值改變進而減輕疼痛的ㄧ種非破壞性微創治療方式。陳德誠主任說明,「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可以帶領這類慢性頑固病人走出疼痛困擾,如果病人是經醫師評估較適合幫浦藥物治療,會先在病人腰椎地方穿刺進行藥物注射,進行幫浦植入手術,依病人藥物使用劑量,定期灌注達到疼痛控制。40多歲黃小姐為先天腦性麻痺患者,因肢體抖動,初期口服藥物及肉毒桿菌注射尚可控制,頸椎也因為抖動異常產生骨刺神經壓迫,多次手術後經評估接受脊椎鬆弛劑藥物幫浦手術,大幅改善抖動也延緩其脊椎退化。「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對於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提供微創不破壞神經且可逆性治療,新一代神經調控裝置體積減小且採用無線體外充電,可使用10年以上。目前這類治療醫材部分需自費負擔,建議必須找有施作經驗的神經外科,或疼痛科、醫師評估進行測試及植入。
這癌奪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 醫籲:高危族群定期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109年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約為1.1萬人,為國內十大癌症第5位,但卻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2位,由此可見,肝癌相對其他癌症預後差。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種類包含肝細胞癌、膽管癌等,其中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約佔成人肝臟惡性腫瘤的85%,為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類型。B、C肝炎患者占肝癌總人口逾5成肝癌是肝臟腫瘤的其中一種,有肝腫瘤並不一定代表是肝癌,台大癌醫中心吳耀銘副院長說明,肝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腫瘤包含血管瘤、局部增生性結節、腺瘤等;而惡性腫瘤包含原發性肝癌、膽管癌、轉移性肝癌。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癌是由肝炎到肝硬化演變而來,並非單一因素造成,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者、肝硬化、或是有長期酗酒習慣者皆為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其中,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為高度危險群,約占肝癌總人口50-60%。三項診斷工具 幫助確診肝癌肝癌的診斷方式包含抽血、影像學檢查與組織病理學檢查。抽血與超音波檢查是初步篩檢肝癌的工具之一,透過抽血檢驗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是否超標來初步懷疑是否有肝癌,但並非每位肝癌患者的AFP都會升高,因此即便數值正常也不能斷定沒有肝癌,而肝癌的另一個腫瘤指標-異常凝血酶原 (PIVKA-II),敏感性較AFP高,也被應用於臨床檢測,政府有對符合條件的民眾提供健保給付。影像學檢查則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當超音波掃描發現疑似肝腫瘤,則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來確認。若檢查出腫瘤是否需切片?吳耀銘副院長指出,因肝腫瘤穿刺切片過程多少會出血,也有機率增加癌細胞擴散風險,因此若評估後高度懷疑為肝癌,就建議直接治療。術前評估很重要 這群肝癌患者可手術吳耀銘副院長表示,目前肝癌的完全性治療包括手術切除、電燒與肝臟移植。根據經驗,僅有約20%的肝癌患者適合手術切除,而除了腫瘤數量、大小之外,醫師還會根據腫瘤位置、肝臟殘餘功能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手術治療。肝臟殘餘功能被視為重要的評估條件,手術前可以透過綠靛基質氯化物(ICG)檢查,透過藥物注射後抽血檢驗藥物在肝臟代謝後於血中殘留的濃度,了解肝臟代謝功能是否適合手術切除治療。肝癌手術難度高 新式器械助操作更順利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臟內部的血液循環相當豐富,因此手術困難度高,如何在精準切除的同時也要妥善控制出血,就是一大挑戰。近年來,隨著手術器械的大幅改良,有效降低了手術的意外狀況和出血量,同時也縮短了手術時間,現在約95%的肝癌手術個案已不須輸血。吳耀銘副院長舉例,像是腹腔鏡手術搭配超音波刀可以有效震碎肝細胞並清楚看到血管、膽管的管狀結構,若管狀結構直徑小於0.5公分,還可以在完成切割的同時一併止血,但過往超音波刀都有連接線材,需要在手術中邊操作邊整理,影響醫師視線與操作靈活度,所幸目前已有無線超音波刀,幫助手術過程更加順利。若屬於肝功能不好、有肝硬化、反覆性癌症復發者,根據「美國舊金山大學準則」,沒有轉移或血管侵犯、單一腫瘤6.5公分以下、腫瘤顆數小於等於3顆,加起來直徑小於8公分,則可以考慮肝臟移植。若被評估手術、電燒都不適合,則可考慮肝動脈栓塞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質子治療等;若癌細胞已經轉移,則考慮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高危險群須定期追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末期,吳耀銘副院長呼籲,目前並沒有完全避免癌症發生與復發的方法,高危險族群,特別是B、C型肝炎患者,須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打完針後要揉嗎? 食藥署揭:若錯誤處理易瘀青
打完針後到底要不要揉一揉?食藥署說明,打針時根據施打的位置和用途不同,後續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針後錯誤處理容易瘀青,建議民眾打針時,可詢問護理師或專業醫事人員後續的處理方式,注射藥品後最好在原處休息30分鐘,無不適或過敏反應後再離開。解答:並非所有的針打完都需要揉並非所有的針打完都需要揉,有些針劑打完不適合揉,如果揉了,反而會有反效果。一般而言,打針後需不需要揉,依注射的藥品種類或注射方式而定。通常打胰島素(皮下注射),或打血管針(靜脈注射),如打點滴、抽血及一些小量的藥物注射等,這類的針劑打完後,不需揉,只需輕壓傷口,直到不再出血即可,如果揉的話,可能會使血管遭到拉扯,而導致皮下出血或淤青。部分肌肉注射的藥品,會建議輕揉注射部位,以加速藥品的吸收或使藥品快速產生藥效。而部分疫苗,雖然也是肌肉注射,但因疫苗是在注射後,讓藥品緩慢被身體吸收,慢慢誘導身體產生抗體。因此,打完疫苗後,不建議搓揉注射部位,若注射藥品24小時後有產生局部硬塊,可透過熱敷的方式改善。食藥署建議,目前注射的藥品種類繁多,建議民眾打針時,可詢問護理師或專業醫事人員後續的處理方式,並且注射藥品後,最好在原處休息30分鐘,如無任何不適或過敏反應後再離開。原文出處:聽說打完針後,一定要揉一揉,隔天傷口才不會瘀青?
台南2隻擱淺糙齒海豚 搶救4天仍不治
一對疑似母子檔的糙齒海豚,9日被發現擱淺在曾文溪口南岸青草崙堤防,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歷經4天搶救,惟狀況極度不佳的2隻海豚,12日上午相繼在1小時內停止生命跡象,確切死因待解剖釐清。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表示,9日上午搶救的這2隻擱淺糙齒海豚,當下狀態非常不理想,尤其是大隻海豚身形極度瘦弱,背肌完全凹陷,「很少看到這麼瘦弱」的海豚。他說,糙齒海豚生性敏感、聰明,這2隻擱淺海豚被發現時,一直「ㄅㄧㄅㄧ叫」,看到彼此才較穩定,研判2隻可能有親子關係,但需鑑定才能確認。王浩文說,2隻糙齒海豚除外觀偏瘦,也各有傷口,經血液檢查結果得知,2隻緊迫指數相當高,皮質醇濃度高,且均處於發炎感染、營養不良、電解質失調,因此採取灌食水分、電解質、維生素,同時進行藥物注射,超音波檢查則發現2隻皮下脂肪都很薄。雖經過緊急搶救,然而,大隻母豚11日起不時出現躁動、擺頭行為,小隻公豚也呈現緊迫狀態,呼吸強度轉弱,12日上午,大隻的先停止生命跡象,1小時後,小隻的也停止生命跡象。王浩文說,會將海豚送往嘉義大學獸醫院斷層掃描,再運回成大做解剖採樣,以還原可能造成牠們極度緊迫、身體狀況不佳的相關證據,並釐清確切死因。他也提到,每逢鯨豚擱淺常被解讀胃裡都是塑膠垃圾,然而,過去1、20年搶救約400隻鯨豚經驗得知,僅8%屬於非天然異物所致。這2隻海豚是台南沿海今年第1、2隻擱淺活體海豚,據海保署統計,全台近5年擱淺鯨豚數量,今年呈現較往年偏低情形。
床墊鋪地直接睡! 頻繁蹲起造成老婦這部位嚴重受損
住家沒有電梯,床鋪沒有床架而直接置於地板的緣故,57歲的邱女士每天都需要上下樓梯,頻繁地蹲下、站起來或跪地。而她總是覺得右腳膝蓋不穩定,不時有軟腳的情形,要是做蹲下、跪下或下樓梯等動作時,還會伴隨膝蓋後側、內側疼痛,就醫發現過度使用膝蓋,已導致後十字韌帶受損。「後十字韌帶」慢性受損 膝蓋軟軟、卡卡的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吳柏陞說明,後十字韌帶損傷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損傷如運動傷害、車禍等因小腿前側遭受向後的撞擊,致使斷裂;慢性損傷則是因過度使用導致韌帶磨損撕裂。慢性受損初期,病人大多覺得膝蓋軟軟、卡卡的,卻無法具體說出不適的點,加上位置較深按壓不到,就醫也難以診斷,容易被誤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必須仰賴理學檢查檢視是否有外觀上、運動時的異常;透過超音波檢查韌帶有無受傷、腫脹,必要時則可配合核磁共振確認整個膝關節結構是否正常。大多適用增生治療 其應用範圍廣單純後十字韌帶急性損傷的治療以固定、冰敷、吃止痛藥、復健等保守為主,若是合併其他損傷,也需要評估是否以手術介入。而一般慢性損傷,則能用增生療法治療。吳柏陞醫師指出,增生治療是透過超音波導引,將藥物注射到受傷部位,引起受傷的組織輕微發炎,促使其修復的技術。常見的注射藥劑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羊膜等,療程則視藥物類型3-6週注射一次,約2至4次。大部分病人皆適用增生療法,只有少數有急性感染或凝血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宜接受此類治療。而除了後十字韌帶損傷外,增生治療亦可適用於各個關節、肌腱、韌帶的受損或退化,包括脊椎、髖關節、肩膀、足底筋膜、腳踝等部位。損傷須及時治療 避免早發退化性關節炎吳柏陞醫師提醒,後十字韌帶的撕裂傷或斷裂若未適當處理,容易因膝蓋支撐力不足發生軟骨、半月板磨損而造成早發性的退化性關節炎,不可不謹慎;且膝蓋痛的原因諸多,不單只是退化性關節炎,因此若膝蓋不適遲遲未有起色,建議及早至復健科、骨科找尋病因,由醫師評估最適切的治療。
時常不明頭痛須注意! 恐為皮蛇初期症狀
3歲的何小姐因右側太陽穴周圍頭痛數日,懷疑有偏頭痛而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神經內科求診,並表示經常是抽痛數秒,但無噁心、嘔吐、畏光等典型偏頭痛症狀,醫師詳細檢查發現右額有淡淡紅疹,得知紅疹是當日才剛出現,卻已有逐漸擴散及眼睛疼痛感,經詳細診斷後研判是遭到「皮蛇」入侵,為三叉神經第一分支的帶狀皰疹感染,且有侵犯眼睛的疑慮,為避免情況惡化,立刻安排住院以抗病毒藥物注射與眼藥膏治療,所幸一週後水泡逐漸癒合康復出院,何小姐回門診再次檢查時,開心表示頭痛與眼睛痛的情況明顯改善,視力也未受影響。帶狀皰疹症狀 初期疼痛難耐神經內科吳俊毅醫師表示,頭痛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不明頭痛數日應盡早就醫詳細診斷。俗稱的「皮蛇」病毒與兒童常見的水痘一樣,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造成,在第一次被感染時,稱為水痘,復原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中,於年紀大、壓力大、免疫力低下時,病毒重新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支配的範圍發病,此時的復發即稱為帶狀皰疹。由於臨床表現初期常有疼痛症狀,數日後才產生帶狀分布的皮疹、水泡、紅腫等皮膚症狀,因此初期僅疼痛症狀時,較難即時正確診斷,且依發病位置不同,常見生長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一般也常被誤認為是普通的頭痛或腰痛,此時民眾對自己身體的覺察及醫師的詳細檢查就非常重要。需抗病毒治療 避免擴及神經大多數的帶狀皰疹只需要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輔以適當的傷口照護,注意帶狀皰疹會透過皮膚直接接觸、飛沫、空氣等途徑傳染,傷口完全結痂前應避免接觸他人,切勿自行戳破水泡,避免病毒傳播與傷口感染。帶狀皰疹若侵犯到臉部、三叉神經、顏面神經、臀部周圍薦椎神經範圍,恐造成角膜炎、結膜炎、視網膜病變、大小便失禁、甚至併發腦膜炎的危險,需即時接受7至14天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且約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期過後,可能持續有疼痛、灼熱等皰疹後神經痛症狀,需使用特定種類的藥物緩解。吳俊毅醫師提醒,平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以維持足夠的免疫力相當重要,有相關症狀即時就醫治療,避免導致嚴重併發症。目前有許多醫療院所有提供自費的帶狀皰疹疫苗,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可接種,無論是否曾經感染水痘或帶狀皰疹,接種疫苗後都能預防感染帶狀皰疹與相關併發症。
遭大陸駭客入侵導致個資外洩? 桃園醫院發3點聲明否認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遭人爆料採用中國系統,且病患個資、院內資料等都遭駭客入侵,最離譜的是系統還出現錯誤醫療資訊,危害到病患安全。對此桃園醫院今發布3點聲明,強調未曾發生病患個資外洩相關事件,並非如爆料內容所言,但坦言確實曾有資安事件延遲通報問題,不過相關人員均已進行懲處。爆料人士指出,桃園醫院從2020年8月起,有12部電腦主機遭駭客入侵及惡意連線,對方將資料製作成壓縮檔後取走,但衛福部醫福會卻到同年9月才接獲異常連線通報,經調查後研判駭客最有可能來自中國,遭取走的壓縮檔除了有病患個人資訊、醫護資料等;2021年2月桃園醫院透過端點系統偵測又發現4部電腦主機遭植入惡意程式,駭客所在區域為俄羅斯;2021年5月又有駭客加入醫院的高權限群組,開啟遠端權限後,清除入侵軌跡並且進行攻擊。此外,今年3月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的護理系統資料庫的主目錄資料突遭清空,發現是總院的護理系統有異常,甚至有「排程指令」連結至新屋分院系統,竊取並刪除主機內的資料。最離譜的是系統還出現錯誤的醫療資訊,像是藥物注射的點滴流速莫名改變、護理人員給藥混亂等狀況,危害病人安全。桃園醫院今發聲明澄清,強調院內未曾發生病患個資外洩相關事件,至於有關系統涉及駭客入侵、竊取個資等問題,除了依據相關規定完成通報及應變外,也有報案處理,調查單位曾至院內進行調查,不過至今未回覆有具體事證,另坦言院內確實曾有資安事件延遲通報問題,但相關人員均已進行懲處。
到「美容院」打抽脂針…3名顧客「皮膚潰爛」 醫揭:治療最少半年
不論男女,現代許多人在外表上都會力求盡善盡美,有的人還會借助醫療途徑讓容貌加分。不過大陸江蘇省一間醫院的醫師,日前卻連續收治了3名皮膚嚴重潰爛的患者,經了解,患者就醫前都曾在美容機構注射過抽指針,才導致膚況出現異常。消息一出,引發討論。據陸媒《江蘇新聞》報導,江蘇省南京市第二醫院整型美容外科副主任醫師胡亮,日前連續收治了3名皮膚嚴重潰爛的患者,經了解,患者就醫前都曾在美容機構注射過抽指針,造成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NTM)感染,膚況才因此出現異常。胡亮表示,收治的3名病患就醫前都曾在美容機構注射過抽指針,之後注射的部位像是上肢、腹部和腰部出現硬塊、紅腫和流膿的情形。他補充,非結核分枝桿菌其實經常出現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感染途徑多與醫療美容中的抽脂、藥物注射有關,主要病因多為手術人員的操作不當,或醫療器具未完全消毒導致。胡亮指出,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最少需半年,最多要花1至2年的時間才能痊癒,且皮膚清創後還可能出現色素沉澱或疤痕。他也提醒,若有心透過醫療美容變美,應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安全性是首要的考量。消息曝光後掀起熱議,有網友表示「醫美需謹慎」、「我這輩子寧願自然的老去,也不要每年花大量的錢去做醫美」、「很多美容院根本沒有資質,裡面的工作人員也不專業,但是為了錢什麼都敢做」、「美容院不是醫院,腦殼打鐵是不是,跑去美容院打這種非法針」、「典型的花錢受罪」。
好心疼!大貓熊團團病情惡化 走路拖行無力食慾大減常「側躺進食」
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病情不太樂觀,8月才發生癲癇,原預計18日回展間亮相也突然喊卡,園方20日表示,「團團」走路時拖行無力、常側躺進食,食慾、排便量也大幅下降,獸醫師鄭秋虹也坦言,病情確有惡化,近期將安排第2次MRI(核磁共振)檢查。獸醫師鄭秋虹表示,團團從周一出現腿軟現象,開始漸漸吃不好,今日食物部分有減退、走路變差、腳無力狀況更嚴重,目前對好吃的食物還願意吃,對管理員的呼喚也會有反應,量血壓等基本動作都可以做到,不過團團行走時後肢明顯拖行無力,走路不復以往,可說是病情有惡化。鄭秋虹指出,目前醫療團隊有加強給予藥物注射,以皮下輸液補充吃不夠的脫水狀況,還有給予舒緩藥物,由於擔心病況與腦相關,近期將會安排第二次MRI檢查,一直以來也都有將團團的狀況更新給在臥龍的專家,之後不排除請大陸派專家過來,要再看後續情況。大貓熊館長陳玉燕則說,16日之前進食量排便量,體重都算不錯,但17日以後進食量、排便量明顯下降,進食量來到新低,後續希望維持平日營養補充,主要是蛋白質,血壓還算正常,但血壓要持續追蹤不能單看一天的狀況。園方20日也表示,「團團」的體重9月份平均為113.46公斤,下降為111.1公斤,竹類採食量9月份平均12.33公斤,變成5.3公斤,排便量也從平均11.32公斤,降為6.5公斤,且團團行走時後肢明顯拖行無力,大部分時間都躺著休息,改變姿勢或移動身體很吃力,常側躺著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