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農
」 中藥終於等到收成…鄰居竟變「人蝗」狂收割 中藥農崩潰痛哭
中國大陸河南有藥農遭遇嚴重「蝗害」,一名種植中藥材白朮的女農民,慘遭4、500名村民搶收割剛成熟的藥材,損失粗估人民幣20萬(約新台幣88萬)。綜合陸媒報導,該名女藥農在周口市承包500畝土地種植白朮,這次她雖雇傭30多人挖藥材、20多人看守田地,怎知附近村民竟成盜匪,還來了4、500人瘋狂收割白朮,工人們就算嗓子喊啞了也勸不動村民停手,而女藥農眼見心血一夕白費,直接崩潰的坐地痛哭。據悉,女藥農前幾年貸款承包後一直處於賠錢狀態,怎知今年收購價終於回升,竟遇到村民們「哄搶」,且哄搶的村民們大多是老人,根本不怕民警,直到公安到場才一哄而散,但已造成人民幣20萬的損失。知情人士透露,女藥農附近幾家藥材承包戶也遭到不同程度哄搶,且農家雖知道哄搶的村民來自哪裡,但也無力追討,只能將希望交給公安。然而,陸媒致電當地公安,不是無人接聽、開會中,就是「此事暫不方便透露」;改聯絡鄉公所也得到「目前沒收到相關反映」答覆。
中藥材價格狂漲「創40年新高」 藥農10分鐘爽賺225萬…專家揭5大原因
近來中國中藥材價格普遍上漲,甚至打破價格天花板,創下歷史新高,是40年以來未見的情況。有藥農把4000公斤的元胡拿去擺攤,僅10分鐘就賣出52萬人民幣(約225萬新台幣)的好價錢,藥材漲價雖然給藥農帶來豐收,卻也增加看病成本,一些病患就發現價格的變化。到底為何漲價?有專家就分析背後5大原因了。據《浙江日報》報導,浙江省磐安縣新渥鎮藥農陳禮祥和妻子,在6月9日凌晨5時許帶著1000公斤元胡來到浙八味藥材城地產藥材交易區出售,讓他津津樂道的是,3天前把家中的4000公斤元胡擺攤,10分鐘就賣出52萬元人民幣的好價錢。有藥農短短10分鐘就賣出52萬人民幣的價錢。(圖/翻攝自微博)事實上,不僅是元胡,今年上半年許多中藥材價格都漲價,例如調理脾胃的白術和清熱解毒的黃連等多種中藥材,價格都已經達到歷史新高。專家指出,天氣、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產量、外圍資金介入,是中藥價格上漲的主因,前2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需要大量中藥材來製作藥物,造成中藥材的供應量不足,價格也相應上漲。之後氣溫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發生,都影響到中藥材的產量和價格。另外,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漲,也是導致中藥材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藥農自己種植中藥材,但土地租金上漲,就會連帶影響成本。而隨著中醫藥在國內外的認可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把目標放在中藥材行業,這些資金的介入不僅提升市場需求,也推動中藥材價格的上漲。同時,由於中醫藥文化在近年得到廣泛的宣傳和推廣,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中醫藥的保健價值,導致中藥材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進而推動了價格上漲。
【疫起缺藥2】95%從大陸進口 中藥材最多再撐3個月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民眾也紛紛到中藥行添購強身補氣的中藥,目前市面上針對上呼吸道及潤肺的中藥,是中藥鋪裡最火紅的藥品。桃園市中藥公會理事長莊忠賢指出,民眾詢問度較高的是東洋蔘、黃耆、麥門冬與百合,尤其是有增強免疫效果的黃耆,平常許多人就會放在家裡當成保健食品;去年黃耆產量減少,每台斤從三百五十元漲到四百元,若疫情沒有緩和,價格恐持續飆漲,甚至無藥可用。莊忠賢指出,因工廠尚未復工及封城,大陸中藥送不出來,他的中藥庫存量還能撐一至三個月,除非大陸疫情反轉,否則庫存很快就會用完;他強調,因為台灣九成五的中藥材都自大陸進口,只要大陸不解除封城,藥材就會「卡關」,若疫情最終失控,再加上民眾恐慌心理,隨時可能缺貨;就算台灣自行種植出部分藥材,但因經緯度、溫度、溼度、土壤與氣候等因素不同,台灣種出來的藥材還是會跟大陸有差,藥效不會比適地生產的藥材顯著。本身經營中藥行的「台灣中藥從業青年權益促進會」會長古承蒲表示,疫情影響是全面性的,從原料、運輸到工廠端環環相扣,大陸多數中藥農家都還有年前的存貨,但受制於疫情擴大,鮮少藥農外出販售藥材,加上工廠沒復工,藥材無法進行泡製、切片與包裝等程序,更別提運輸系統也還停擺,就算有藥也出不來;尤其為了方便患者服用,藥材進一步加工成粉劑、錠劑或膠囊的科學中藥,只要缺了其中一味藥材,藥品就不能合成一劑。大陸為中藥材大國,但由於疫情爆發後多處封城,造成藥材「卡關」無法運送。(圖/報系資料照)一家台灣科學中藥大廠表示,藥材安全存量都控制在半年內,設在大陸天津市的「飲片廠」(藥材泡製和切片)出貨暫時無虞;不過需要藥證配藥的科學中藥,例如十全大補湯就要有十種藥材,四物湯就一定要四種,只要少一味,便無法配出科學中藥,供應完整性相當敏感。食藥署表示,在正常的狀況下,藥品都會按一定比例分配給醫療院所與社區藥局,即使有些醫院有簽約,可以拿走較多的藥品數量,食藥署也會管控,須按比例配給藥局。食藥署說,這是固定比例的,「舉例來說醫院拿走七成,就要給藥局三成」。如果遇到缺藥狀況,食藥署則會啟動專案因應,基本情況會視藥品許可證與專業臨床經驗做決定,看看有無替代藥品,最後的資訊都會公布在「藥品供應資訊平台」,供民眾、醫院與診所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