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
」 蜂窩性組織炎 虎頭蜂 台東 領隊 淹水IU自爆罹罕見疾病! 自曝身上部分皮膚已壞死:連針刺都不會痛
南韓人氣女星IU(李知恩)近年戲劇、歌唱2開花,從貧窮逆境翻身的經歷更是讓人嘖稱奇,出道後累積大批死忠粉絲。她近日才獲得美國《告示牌》雜誌評為「南韓第一藝人」,卻在此時傳出罹患罕見疾病「斯基特症候群」(Skeeter syndrome),對蚊子叮咬會出現異常的嚴重反應,甚至IU也坦言身上「已經有一部分皮膚壞死」。據韓媒報導,IU近日登上好友劉寅娜主持的廣播節目,兩人話題聊到「殘酷二選一」,在「整晚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叫但沒有被叮」,與「沒被蚊子干擾但隔天起來發現被叮咬」中間,會選擇哪個選項時,IU罕見露出困擾的表情,沉重表示:「兩個都不喜歡。」IU透露,她從小罹患罕見疾病「斯基特症候群」,若遭蚊子叮咬,就會出現異於常人的大面積腫塊,甚至發炎、流膿,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吃抗生素。而且小時候被叮咬的部位,一直到現在都留有疤痕,甚至該部分的皮膚已經壞死,「就算用針刺都不會痛」,所以她坦言:「我比起蟑螂,其實更討厭蚊子。」根據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資料,斯基特症候群」是蚊子叮咬後出現大面積局部炎症反應,並伴隨低燒,特別容易在2至4歲兒童發生,易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此症在蚊子叮咬後數小時內發生,而蜂窩性組織炎的發生則需2到3天。可由蚊子叮咬數月之後,患者血清可測得對蚊蟲唾液腺抗原之特異性抗體IgE及IgG增加,來確診「斯基特症候群」。林口長庚指出,雖然此疾大致預後良好,但該院曾收治一名7歲男孩,只要夏天一到,蚊子叮咬後局部便出現嚴重潰爛,水泡,腫脹,甚至發燒,全身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抗生素治療無效。經檢查發現病患有慢性EB病毒感染,血液中的白血球有一半是大型顆粒性淋巴球(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即所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故確診為「蚊蟲叮咬過敏症」(Hypersensitivity to mosquito bite, 簡稱HMB)。根據日本學者研究:HMB乃因蚊蟲唾液腺抗原引發患者CD4+T淋巴球活化,進一步誘導慢性EB病毒感染之自然殺手細胞大量增殖,長此以往,甚至可能轉化為淋巴腫瘤,不可不慎。
靜脈曲張併發症多?還會影響其他手術?醫籲小腿血管凸起勿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在台灣,靜脈曲張已成為常見疾病,當腿部出現一條條蚯蚓狀的「浮腳筋」時,許多人誤以為是普通腿部不適,常選擇泡熱水或溫泉緩解。雙和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紹榕醫師就表示,這種做法反倒將加劇靜脈曲張的病情!李紹榕醫師進一步說明,靜脈曲張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腿部沉重,即便沒怎麼做運動,腿腳仍感到特別不舒服。對一般血液循環不良的人而言,熱敷、泡熱水可能有效,但靜脈曲張的問題就是血液回流不良,熱敷或泡熱水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腳下,使症狀更加嚴重。靜脈曲張盛行率高 可能影響其他手術要先處理在台灣,女性靜脈曲張的盛行率約3至4成,但李紹榕醫師指出,患者多因症狀輕微而不以為意,推測整體盛行率可能高達7至8成。除了誤當一般腿腳不適外,許多患者也會忽略靜脈曲張可能連帶影響其他科別的治療效果。若忽視靜脈曲張,當患者達一定年齡、需要進行其他科別的手術時,反而會被醫師要求先行處理靜脈曲張的問題。李醫師舉例,在骨科手術方面,患者若有靜脈曲張,骨科醫師會擔心手術過程中會因血液循環不良或容易碰傷血管,而有出血風險,以及傷口癒合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就有3至4成靜脈曲張患者會在進行如置換膝關節,或是腳踝、小腿部位的骨科手術前來就醫。靜脈曲張3大併發症 醫:「這條」血管凸起要注意李紹榕醫師指出,靜脈曲張的併發症主要有三種,最重大的當屬深部靜脈血栓,單純靜脈曲張引發的機率雖然只有1%,但若合併髂靜脈壓迫,風險將大幅提高。由於髂靜脈壓迫患者到後期一定會發生靜脈曲張,因此針對主訴靜脈曲張的患者,醫師也會同步檢查其是否患有靜脈壓迫,以便能夠及早介入治療。第二常見併發症是靜脈的血管炎,當靜脈曲張合併有腳部傷口時,細菌容易侵入,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多數患者正是因為腳部發炎、疼痛和紅腫發熱,才意識到需要就醫。第三則是接近體表的靜脈會發生靜脈潰瘍和靜脈出血,往往會引起大量出血,讓患者感到恐慌。李紹榕醫師特別提醒,當長隱靜脈(雙腳內側較淺的血管)凸起、撐大到一定程度,血管分支超過膝蓋、在小腿附近出現時,建議患者立即就醫,不要讓其長到腳踝,避免病情持續惡化。醫籲3級以上應手術治療 「靜脈膠水手術」恢復期短、風險低靜脈曲張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1至6級。李醫師建議,3級以上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治療主要分為熱能和非熱能兩大類。熱能治療以雷射或無線射頻燒灼血管時,患者會有明顯疼痛感;且醫師必須在血管周圍施打麻醉劑,由於扎的針數較多,患者易出現瘀青的狀況,成為患者害怕開刀的原因之一。非熱能的治療則是靜脈膠水閉合手術,即透過施打硬化劑,讓靜脈血管凝固,過程中患者幾乎不會感受到疼痛,只要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短;術後患者無須特別休息即可離開診間,也不用穿著悶熱的彈性襪。李紹榕醫師也分享,許多60至70歲的患者,因期待手術恢復期短,不易被親友發現曾進行過手術,而傾向選擇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此外,對於年長且身體虛弱的患者,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所需麻醉劑量較小,也能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負重、久站 防靜脈曲張再現 頻繁復發可能是靜脈壓迫作祟!李紹榕醫師表示,少數患者會對膠水產生過敏反應,需要短期用藥控制。另外,膠水將終身存在血管中,過於纖瘦、血管較明顯的患者可能會摸到血管的硬塊,醫師則較不建議這類患者接受靜脈膠水閉合手術。要預防靜脈曲張復發,關鍵在於調整生活習慣和工作型態,要盡量避免負重、久站。醫師也指出,無論使用熱能或非熱能的治療,靜脈曲張復發率僅2至3%,若患者復發頻繁,醫師會懷疑是否有靜脈壓迫的狀況,需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糖尿病患者足部泡完熱水後潰瘍 緊急截肢保住一命
53歲的阿全在泡熱水浴後,腳部出現燙傷水泡,便自行擦藥包紮,過幾天傷口越來越痛,且發黑流膿,緊急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阿全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但長期忽視血糖控管,導致足部神經周邊的小血管破壞嚴重,已出現神經、腎臟及視網膜病變,這次被熱水燙傷的小傷口形成嚴重潰瘍,情況危急,醫師立刻將阿全收治住院,清創並採取抗生素治療,後續阿全因足部壞疽造成四根腳趾壞死,進行截肢手術保住一命。導致足部潰瘍 常見這些危險因子台灣約有150萬名第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每年約2%的患者因糖尿病足相關病變接受治療,住院率高達6成,更是國人非創傷性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臺中榮總灣橋分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育睿醫師表示,形成足部潰瘍的風險因子包括周邊血管疾病、神經病變、皮膚保護喪失或視力不佳增加跌倒碰撞機會,而糖尿病的高血糖容易損傷血管,引發神經及視網膜病變,大幅提高足部潰瘍及惡化風險,因此要十分重視血糖控制及皮膚保護,定期檢查以早期治療。足部潰瘍大於2公分 需手術介入避免致命張育睿說到,醫院通常會安排初診斷為糖尿病足部感染的病人做患部X光,檢查鑑定骨骼是否有變形或被破壞等異常情形,經評估傷口有感染會以抗生素治療。當足部潰瘍大於2公分之蜂窩性組織炎,或發生腫脹疼痛、惡臭、分泌物等跡象,屬於中度以上足部感染,臨床上通常需儘早會診外科醫師評估是否有手術介入治療的必要,避免併發症或傷口感染導致重症,危及生命。 每年一次末端神經病變篩檢 日常這樣做有助預防張育睿表示,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末端神經病變篩檢,透過足踝與手臂收縮壓比值(ABI)檢測及節段性血壓檢查,評估是否有周邊血管疾病,以早期接受治療。另外,體重、血壓管理及血糖控制相當重要,保持糖化血色素不超過8.5%,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也能增進生活品質。張育睿補充,許多糖尿病患者因神經功能病變,對疼痛感受度不足,不易察覺足部受傷,患者應避免赤腳或穿著薄底拖鞋,建議使用包覆性鞋具,必要時選用治療鞋、客製化鞋墊或足趾輔具,預防足部潰瘍或復發。
許富凱採收柚子出意外 膝蓋腫如「麵龜」有截肢危險
許富凱、林美秀、王彩樺、黃于庭(庭庭)今(7日)一同為《瓜田冠軍的誕生》的大型農產品評選會現身台北圓山花博。被問節目3個月錄製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許富凱透露因為不熟農作,有次穿短褲上陣採收柚子被蟲咬,結果膝蓋腫如「麵龜」,當晚立刻急診,醫生還說如果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可能要截肢。許富凱(右起)王彩樺、林美秀、庭庭一同主持農村實境綜藝節目《瓜田冠軍的誕生》。(圖/林士傑攝)許富凱回想當時狀況,本以為是一般蟲子咬傷,後來回家越腫越大包,才驚覺不對,趕快送醫院治療。就醫後打完抗生素後,狀況就好很多,過兩、三天後就消腫,他說:「雖然已經消腫,其實那時候都還擠得出那個膿出來。」很慶幸及早就醫,沒有造成大礙。王彩樺表示,其實許富凱當天是代替大女兒庭庭幫忙採收柚子,沒想到一個不小心沒有穿長褲、長袖防護就出事了。一旁的庭庭則說:「我真的覺得很不好意思!」而林美秀也透露工作人員曾被蜜蜂叮咬,當場就叫救護車送去醫院急救,不過外景節目總是有苦有樂,也為了呈現最好的「實境秀」,不論風吹日曬雨淋,也都要用盡全力的去做好每一個任務。王彩樺也笑說3個月的錄製期讓自己都曬黑了,有時候卸妝看著鏡子還想說:「這是誰?」幽默發言讓全場笑翻。《瓜田冠軍的誕生》將於明年1月8日起每週三晚上10點三立都會台首播,Line TV、中華電信Hami Video晚上11點播出,瓜田YT隔天中午12點上架。
40歲業務員蛀牙不理會 竟誘發蜂窩性組織炎!險沒命
一名40歲百萬超級業務員,每天忙於衝業績,應酬喝酒忙到沒空保健自己的牙齒,今年一場應酬後的意外,不但摔破頭,住院期間還因長期蛀牙未治療,四個月就三度併發蜂窩性組織炎,甚至一度併發肺炎命危,幸好醫療團隊及時啟動整合治療,成功保命還他一口健康牙齒。未養成潔牙習慣 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臺中醫院牙科主任林佳詠說,幫他進行口腔檢查時,發現他長期未保健牙齒,下牙床蛀牙嚴重,另一顆橫長的智齒長不出來也讓他齒齦發炎,加上生病臥床期間未養成潔牙習慣,才會接連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經召開整合會議,醫療團隊結合牙科、胸腔內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家醫科與心臟內科,為他穩定腦傷與治療蛀牙等症狀,還他一口健康牙齒。蛀牙併發症恐致命 定期檢查莫輕忽蛀牙雖然是常見的口腔疾病,但忽略了不只會牙痛,蛀牙的併發症卻可能讓自己陷入心內膜炎、鼻竇炎、腦膜炎,甚至牙齦癌、舌癌的致命危機中!林佳詠主任提醒,國民健康署提供成人每六個月洗牙、65歲以上長者或三高、洗腎、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等特殊族群三個月塗氟等牙齒健檢服務,以及提供65歲以上高齡長者假牙補助,但很多民眾忙於工作或學業,都忽略了牙齒保健的重要與權益,呼籲民眾把握自己的健康權益,定期牙齒健檢,才不會讓平日就可以檢查跟治療的小蛀牙,變成併發腦膜炎、肺炎的致命威脅。
冬季皮膚缺水!不自覺發癢 藥師曝「3不5藥」保養肌膚
隨著氣溫逐漸下滑,許多人發現,皮膚總是不自覺的發癢,尤其是晨起、睡前,更是奇癢無比。皮膚保養如果沒做好不只是肌膚不再美麗,更有可能疾病上身,最常見的就是冬季搔癢症,主要引起的原因是皮膚缺乏水分,嚴重時會引起皮膚發炎,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冬季癢乾燥、脫屑及龜裂 嚴重發炎常發生在四肢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藥師蕭麗美表示,冬天氣溫下降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減少,一開始皮膚會變得粗糙失去彈性,表面出現乾燥、脫屑、龜裂,進而出現紅疹伴有癢感,皮膚表面充血及腫脹,嚴重者併有滲漏、發炎及疼痛的急性皮膚發炎反應。常見的部位在四肢的身側,尤其是小腿前面,而腰部鬆緊帶束縛處因為摩擦的關係,也是好發的部位,病患常在晚上癢得睡不著,蓋上棉被後癢得更加厲害。預防冬季癢 牢記「3不5藥」蕭麗美藥師提出「3不5藥」預防冬季癢的秘訣:一、「3不」不宜用超過40°C的水沐浴,沐浴後以乳液、嬰兒油、凡士林補充皮膚的油脂適當塗抹身體,但要注意五分鐘內身體未完全乾燥時立刻塗抹。某些水性乳液在蒸發時,會使表皮層脫水情況惡化,應避免使用。不可搔抓患部,以免使皮膚表層的破損加劇,引起更嚴重的發炎。可採輕拍患部、塗止癢藥水,或冰敷來止癢。不宜泡澡或過度清潔,勿使用去污力過強的肥皂。穿著的衣物宜選擇棉質衣物對皮膚的刺激最小,避免使用毛料。二、「5藥」潤膚劑功用為滋潤皮膚,使皮膚有充足的水份而避免乾燥、搔癢及不適。潤膚劑的性質溫和而沒有太大的副作用,病人應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時使用,以確保皮膚滋潤,在病情好轉的情況下,仍需繼續使用,從而避免皮膚乾燥。外用類固醇藥膏使用潤膚劑後仍未能控制病情,可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以減低皮膚發炎的情況,如搔癢和紅腫。外用類固醇依其藥效有不同強度之分,醫生會按病人的年齡、患處的嚴重程度、位置及大小選擇使用的藥膏。使用此藥時務必依照醫生指示,在患處適量薄薄的塗擦一層並依照醫生處方的療程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具有抗敏感及止癢的作用。第一代的抗組織胺有較強的昏睡及鎮靜作用,對於因搔癢而導致入睡困難者有幫助,服藥期間切忌飲酒。口服類固醇比外用類固醇藥膏有更多全身性的副作用,通常不會長期使用。但在一些急性濕疹及皮膚廣泛受到影響時,可使用短期療程以加強控制病情,但病人必須在醫生的處方下才可使用。中藥治療方面保養的部分可外用及內服雙管齊下,外用的部分可以容易取得的麻油及紫雲膏外敷,內服的部分則以當歸飲子來改善皮膚癢的症狀,當歸飲子中何首烏、生地黃補腎填精;當歸、黃耆補氣血、潤肌膚,而又能固表;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白鮮皮祛風止癢。
糖尿病爸受傷「抹過期10年藥膏」他氣到抓狂 過來人揭恐怖後果
1名網友透露,爸爸患有糖尿病,最近發現他腳上出現2個小傷口,好幾天了都還沒癒合,也不去看醫生,只是自己在家塗抹成藥,一問之下才知藥膏早已過期10多年,讓他當場氣炸。話題引發討論,不少過來人提醒,「我有同事這樣拖著最後腳趾截肢」、「我同事的爸爸也是這樣,然後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敗血症」。「我真的要抓狂!」原PO在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昨天回新竹看到我爸(糖尿病患者)腳上最近出現2個小傷口,幾天了都還沒好,叫他去看醫生不去,在家噴沒有藥證的胜肽水(不要問我那是什麼)和過期的藥膏。」原PO提到,自己後來聽到媽媽抱怨,說爸爸塗抹的藥膏過期很久了,父親還堅持要擦,「我問她很久是多久,她說是我弟小學一、二年級的藥,我弟今年大三,讓他氣得直接在餐廳破口大罵,直呼「這個家都沒有具備生活常識的正常人」。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留言「我阿嬤糖尿病,今年腳指刮到產生小傷口,結果講不聽傷口繼續碰水、亂擦藥,結果傷口感染潰爛引發敗血症,4個月之後走了」、「我爸就是因為糖尿病截肢了,左腳小腿掰掰。但現在腳上有傷口還是沒在顧,每次叫他打胰島素都愛打不打的,現在連另一隻腳都快差不多了」。
房客遭龜殼花咬傷!怒告墾丁民宿「沒標示」 法院判決敗訴
去年一名男子入住屏東墾丁國家公園內一間民宿,在民宿範圍內草皮遭毒蛇「龜殼花」咬傷,認爲民宿沒有設置告示牌提醒,提告民宿過失傷害。屏東地院近日審理後,判決民宿負責人陳女無罪。根據判決書指出,鄭姓男子去年9月1日入住該民宿,當晚9時許,在民宿草皮活動時,遭一隻毒蛇龜殼花咬傷左腳掌,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左下肢出血性腔室症候群等傷害。他認為民宿在範圍內草皮區,並未設置毒蛇警告標示,因此向民宿陳姓負責人提告過失傷害,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檢方認為,陳姓女負責人同為實際管理該民宿的人,明知該民宿位於野生動物保護範圍的墾丁國家公園內,蛇類自然也會較多,甚至可能會進入該民宿的範圍,應該要在民宿範圍內設置相關警示措施。不過陳女辯稱「我認為我沒有過失」,主張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民宿沒有設置相關警示措施的義務;她也未曾在民宿草皮見過毒蛇,無預見可能性。法院審理判定,鄭男提供的證據,僅足以證明在民宿被龜殼花咬傷腳,以及民宿沒有設置標示;加上法官函詢屏東縣府、墾管處後,依據《民宿管理辦法》、《國家公園法》、墾管處法規,並無針對國家公園內民宿範圍內可能出現野生動物出沒地點,需設置警告牌等相關規範。法院認定,陳女雖有違反注意義務,但並未有法律依據,不足以證明負責人有過失傷害犯行,判處無罪,可上訴。
台南機車遵義交指揮「闖紅燈」竟全責 受傷騎士傻眼提訴訟
台南市日前發生一起離譜的交通事故,2名騎士因聽從義交指揮避讓救護車,結果在路口遭遇1部休旅車直行,瞬間發生驚悚的撞擊,造成王姓男子和柯姓夫妻檔重傷,送醫救治,更令人傻眼的是,警方對此事故的初判結果竟將2名騎士判定為「闖紅燈全責」,讓當事人無法接受,該起事故發生在10月4日,至今已過1個月,王姓騎士仍未完全康復,柯姓女子的傷勢也未見好轉,2人對此判定結果感到困惑並尋求議員協助。事發當時,王姓男子和柯姓夫妻檔在台南永康區復興路與高速一街交叉口停等紅燈,由於附近的車流量大,加上此處鄰近高速公路交流道,交通情況相當擁擠,當時,有1輛救護車正在後方急需通行,義交人員為了協助救護車通過,指揮機車騎士靠邊避讓,當義交看到路面還是無法順利通行,便攔停2車道的車流,讓騎士優先通過,由於當時高速一街的燈號已經變為綠燈,後方的休旅車卻未注意到義交的手勢,誤以為是綠燈放行,遂未減速直接駛入,與機車發生正面碰撞。該起事故畫面由路過車友拍攝並上傳至「地圖型行車影像分享平台」,影片顯示,2輛機車在義交指揮下行駛,未料突然遭遇休旅車的撞擊,2名騎士與乘客當場倒地受傷,王姓男子肋骨斷7根,肩胛骨也因撞擊必須施行手術並釘上鋼架,醫療費用已經高達15萬元,預計至少半年才能完全康復,而柯姓女子則在事故中頸椎、肩膀及腳部遭重創,腳部傷口深且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需多次住院治療,醫療費用約為7至8萬元。然而,讓當事人無法接受的是,警方在初步事故判定中竟將2名機車騎士判定為「闖紅燈全責」,並未考量到事故發生的當時情況,包括義交指揮及休旅車未見義交手勢的事實,此判決結果引發當事人不滿,並向當地議員林燕祝尋求協助。林燕祝表示,這樣的判定過於草率,警方應該更為細緻地考慮當時的情形,包括義交人員的指揮及休旅車未留意到交通指揮等情節,強調,若該判定影響到保險理賠,將對受害人權益造成損害,警方則表示,該案件的初步判定並不作為保險理賠的依據,且已將義交人員列為當事人,並會進一步分析監視器及行車記錄影像,若當事人對初判結果有異議,可透過車鑑會鑑定或法院判決來做最終裁定。
抗藥性細菌威脅日益嚴峻 感染科醫師憂「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但不當使用將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國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加護病房的抗藥性細菌比率,近10年不斷攀升,最高增加至3倍,且多重抗藥性問題也延燒至門診和兒童病人。感染科醫師憂心,若新藥研發趕不上抗藥性產生的速度,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的危機。抗藥性細菌的威脅日益嚴峻,世衛組織(WHO)稱為「無聲的大流行」,並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抗藥性細菌會導致病人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費用上升,如果抗藥性危機未能有效遏制,推估至2050年,每年有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死亡,占台灣每年總死亡人數的2成,財產損失估計3000億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指出,過去10年來,國內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細菌比率持續攀升。2023年第1季和2014年相比,具有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上升231%,腸桿菌上升198%,腸球菌上升了62%。過去認為抗藥性問題較常出現在年長者或重症加護病房,其實多重抗藥性問題已延燒至門診和小兒科。莊涵琄說,今年發現不少黴漿菌感染的成人或兒童,抗藥性約有6到7成,須使用到第二線藥物才行;門診也發現,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一線藥物盤尼西林效果越來越差。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指出,抗藥性是整個群體的問題,去醫院探望重病患者之後,就可能把抗藥性細菌帶回家。林千裕說明,當病人診斷為細菌感染,通常會一次做8、9種藥物敏感性測試,判讀哪種抗生素對病人最有效,但臨床上偶爾會遇到病人測了全部抗生素,卻找不到哪種可有效對治,等於束手無策,須嘗試是否有第10種抗生素可用,或是加大劑量、合併使用等做法,希望克服抗藥性問題。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抗生素研發困難,成本和收穫不成比例,需要珍惜使用,他提醒民眾實踐「四不一要」原則,即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行購買抗生素、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以及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先跑再說!泡藥酒一個手滑「虎頭蜂滿天飛」 中國男子第一時間「關門逃跑」
中國浙江金華近日發生一起虎頭蜂攻擊事件,王姓男子日前在家中與朋友一起用虎頭蜂泡酒,卻因為一時手滑,導致裝著大量虎頭蜂的瓶子不小心摔落,蜂群瞬間飛出。透過影片可以看到,王男在事發之後,立即從身後的門跑了出去,並迅速把門關上,而被關在屋內的朋友則驚慌逃竄,好在最後找到另一扇門成功逃脫。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影片曝光後,引起不少網友討論,許多人被男子們驚慌失措的神態逗樂。有網友調侃道「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兄弟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還有網友感嘆幸運有兩扇門,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後續有媒體記者聯繫到當事人王男。王男自稱是職業抓蜂人,平時經常自己在家泡酒。王男表示,以往他都是用鋼絲網套住瓶口,但這次是第一次使用新買的收蜂籠,瓶蓋沒按緊導致瓶子滑落,當時瓶內有多達200隻虎頭蜂。王男解釋,面對虎頭蜂最好的反應就是跑,因為虎頭蜂的螫針非常疼痛,毒性很強。王男也補充說「我們經常抓蜂的人深知它的毒性,被蜇了有時晚上都睡不著,普通人如果被蜇了可能需要住院。虎頭蜂的毒性強度可以說是兩隻虎頭蜂相當於一條竹葉青。」至於兩人逃脫後,虎頭蜂是如何處理的。王男表示,他叫搭檔往大門外跑,因為外面的車內備有防蜂服,所以他們後來穿上防蜂服後進入房間,將所有虎頭蜂抓了起來。王男回憶當時的情景,心情並不特別緊張「畢竟我們抓蜂,遇到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有時候上山採蜂窩,我們也是以最快速度逃跑。」王先生最後還提醒網友,如果上班時遇到馬蜂,應該第一時間快速逃離,這是最好的自保方式。
張友驊昏迷裝葉克膜!戴立綱、黃光芹發聲集氣
年近70歲的政論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在台北市吳興街散步時,意外踢到路邊花圃跌倒,造成頭部直接撞擊地面失去呼吸心跳,經搶救後雖恢復心跳,但仍處於昏迷狀態,目前據傳已經接上葉克膜。對此,主持人戴立綱發文為他集氣,還直言「友驊哥的查證精神,是現在很多媒體人,所沒有的能力。」同為名嘴的黃光芹,也在臉書發文表示,「一直緊盯友驊搶救的情況,心中為他暗自祝禱,並決定在緊要關頭為他集氣。」戴立綱昨(4日)在臉書發文透露,每次錄影一個段落,張友驊就一定會跑去公司陽台抽根菸,增加尼古丁含量,「我有雞婆建議他少抽些,他說:這是靈感來源。」戴立綱續稱,當年新聞龍捲風,洪仲丘案件,揭發軍方黑幕,友驊哥他有秘密管道來源,因為每天軍方都會有人爆料,他那本紅色筆記本,記錄滿滿的採訪資料。白天,和軍方人士接頭。晚上,新聞龍捲風裡面就把黑幕真實呈現出來。到了後來,連軍方都派人要跟蹤張友驊,「他每次離開電視台,都從不同的門離開,因為怕被跟蹤。他自己不開車,都坐捷運、公車、計程車,所以軍方人士跟蹤他變得更困難。」戴立綱回憶,「我和友驊哥聊到洪仲丘案時,他說:『有人下來,就會有人上去,所以爆料者,會源源不斷,因為有人想往上爬。』洪仲丘案件,11年多前的時光,友驊哥的查證精神,是現在很多媒體人,所沒有的能力。為『新聞龍捲風』 奮鬥過的老友,友驊哥,加油!」黃光芹昨也在臉書發文感嘆,他們早一批所謂「電視政論名嘴」,有部分退居自媒體線上,「像友驊和我這樣想說的媒體人,做直播比較自由快樂,而我聽說他做得不錯,華人圈很多粉絲聽他的節目。」黃光芹回憶,友驊在政論節目的發展並非一路順遂。沒有通告時,他就躲在公館二手書店的書牆間,坐在地上看書,「老闆告訴我,有時候他在書店,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愛看書,真的讀進去。想必沈浸在書的世界,他是快樂的。」他這次跌倒,新聞躍居版面,黃光芹才驚覺他都快70了,「記憶中,他沒什麼大病,只有多年前因蜂窩性組織炎嚴重,行動不便,我載過他一次。那段時間,嫂夫人在上班,他沒什麼通告,就在屋頂陽台種菜,生活平實。」黃光芹補充,友驊專精於軍事新聞,其他類別的議題,他也很能講,而且堅持不看腳本,「許久未見面了,希望你回來,回到二手書店,或回來直播都好。你獨豎一格,能言善道,希望大家能再見到你的風采。希望你回到二手書店安靜的角落!」
口腔潰瘍嚴重!王瑞玲慘住院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 嘆疏忽3件事
56歲的資深媒體人王瑞玲近日因喉嚨痛、嘴破等症狀,最終導致左側扁桃腺潰瘍,住院治療三天後,病情迅速惡化,轉變為蜂窩性組織炎,並引發關節腔內積水,這也讓她感嘆,「這項真的要打自己屁股!明知自己有可能遺傳紅斑性狼瘡免疫系統的疾病,這段日子還熬了3天3夜」。王瑞玲回憶,某天早晨醒來,左臉從顴骨到下顎感到紅腫、發熱和劇痛,按壓時觸感堅硬,連嘴唇都腫得像「安潔莉娜裘莉」。此外,放了6年又10個月的左側人工膝關節突然卡住,就像機車龍頭被鎖死的感覺,無法彎曲,連坐下去都成問題,「這種腫脹靈活度降低的感覺,已經好多年沒出現過了」。王瑞玲意識到情況嚴重,抗生素無法控制病情,「我大概心裡有數,吃的抗生素已經壓不下去了,但我不知道惡化的速度這麼快」,當天傍晚緊急前往醫院急診。王瑞玲經過一系列檢查,包括抽血、X光、CT斷層掃描和內視鏡檢查,發現扁桃腺潰瘍已化膿,並且引發鼻翼旁的蜂窩性組織炎,「此時疼痛腫脹的程度增加,已經蔓延到眼窩位置,左眼快張不開來了啦」,同時她左膝關節也積水22cc,醫生警告細菌可能會攻擊她的人工膝關節,因為那裡是最脆弱的部位。王瑞玲預計需要住院兩周接受治療,「現在每6個小時必須打一支高劑量的抗生素,每2天再多補一支強效抗生素,還要再打消炎,口服止痛藥物……直到穩定出院」。她也反思自己為何會突然感染細菌並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總結了三個原因:一是食用過燙的食物,導致口腔黏膜受損;二是因右側牙齒植牙,過度使用左側牙橋,導致牙齦損傷;三是熬夜過多,免疫力下降。王瑞玲也表示,明知有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系統遺傳風險,卻輕忽了自己的健康,如今必須接受長期治療,「總之,都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登山可帶殺蟲劑防虎頭蜂? 農業部疾呼:可能引發群蜂攻擊
近日多名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而網路上流傳用殺蟲劑能防虎頭蜂。對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疾呼不可行,殺蟲劑不僅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反而可能造成蜂群激烈反應引發群蜂攻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嚴正表示,這種做法不僅無效,反而可能激怒虎頭蜂,引發群體攻擊,並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殺蟲劑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反而可能導致蜂群激烈反應,對人身安全構成更大的威脅。林業署說,近期多起山客遭虎頭蜂攻擊意外頻傳,有網路訊息指稱登山時可攜帶殺蟲劑預防虎頭蜂攻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疾呼不可行,殺蟲劑不僅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反而可能造成蜂群激烈反應引發群蜂攻擊,且也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林業署表示,殺蟲劑其實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對蜂群噴灑殺蟲劑恐引發蜂群反擊,且虎頭蜂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牠們能捕食害蟲、進行授粉和幫助種子傳播等,對於生態健全有不可忽視的貢獻。且隨意使用殺蟲劑不僅可能影響生態環境,還可能造成水土污染等問題。林業署指出,今年二、三月間因天氣穩定、溫度適宜,虎頭蜂數量增加,導致夏季的虎頭蜂蟄人事件頻繁發生。林業保育署除呼籲勿使用殺蟲劑防蜂,並建議登山民眾採取適當防護措施。林業署提醒,當民眾在野外活動時,如聽見虎頭蜂鳴叫或發現其在附近飛舞,請勿驚慌或作出大幅度動作。與虎頭蜂保持安全距離,冷靜撤離現場,可避免引發虎頭蜂攻擊。切勿揮手驅趕,避免激怒虎頭蜂,引發更大的蜂群攻擊。林業署說,若不幸被虎頭蜂螫傷,應儘可能迅速離開現場,遠離蜂窩或蜂群所在區域,並儘速前往醫療單位進行檢查和治療,特別是過敏體質者,更應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林業署再次呼籲,進行戶外活動時務必了解相關安全知識和防護措施,切勿盲目相信網路上未經證實的資訊。虎頭蜂是生態系的一員,透過正確的應對方式,可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同時,也兼顧珍貴的自然環境。
虎頭蜂也有天敵!「這種鳥」不怕毒針 更會採團體戰啄開蜂窩大啖「美食」
近期台東有登山團遭虎頭蜂群攻擊,其中洪姓嚮導為保護團員而遭圍攻,背部超過50處螫傷,最終送醫仍宣告不治。而虎頭蜂攻擊性強,遭螫叮將引起全身性毒性反應,但這樣的昆蟲也並非沒有天敵,台北市立動物園9年前曾上傳一段影片,可見虎頭蜂窩慘遭天敵「東方蜂鷹」攻破,成為了對方的盤中餐。根據台北市立動物園官網資料顯示,園方意外紀錄到東方蜂鷹聯手剝食虎頭蜂窩的珍貴畫面,牠們首先佇立在樹梢觀察四周,在鎖定目標後,將約1公尺大小的虎頭蜂蜂巢啄出大洞,並以倒掛金鉤方式取食蜂巢內的虎頭蜂幼蟲及蛹。東方蜂鷹剝食虎頭蜂窩。(圖/翻攝自台北市立動物園官網)園方說明,東方蜂鷹必須先攻擊並破壞蜂窩,才有辦法吃到幼蟲與蜂蛹,至於牠們不畏蜂類的群起圍攻的原因,係因牠們臉部的羽毛十分細小,且如同魚鱗般排列緊密,頭部相對於身體而言比例較小、頸部細長,方便把頭伸進蜂巢縫隙覓食。有趣的是,若遇到蜂類傾巢而出,東方蜂鷹便會採取團體戰的策略,進行輪番攻擊,或使用調虎離山計。東方蜂鷹羽毛十分細小,能給予如鎧甲般的保護。(圖/翻攝自YouTube/臺北市立動物園)東方蜂鷹屬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以蜂類的幼蟲、蛹為主食,研究人員發現,東方蜂鷹在台灣有候鳥也有留鳥,留鳥則會在台灣島內做南北向的遷徙,而每年都會與其他的遷徙性猛禽一起過境,留在台灣的東方蜂鷹的祖先,以前也曾是過境台灣的候鳥。據研究,這些候鳥在1970至1990年間才開始留在台灣,而當時也正是台灣養蜂業的家戶數及蜂箱總數達到最高峰的期間,因此推測,台灣的養蜂業可能是造成東方蜂鷹候鳥定居在台灣的原因之1。
虎頭蜂只攻擊深色衣服? 專家試驗結果超驚人
近期台東發生一起登山客遭虎頭蜂群攻擊事件,一名洪姓領隊挺身保護團員遭蜂群圍攻,緊急送醫治療後仍宣告不治。這也引起外界對於如何防範虎頭蜂的關注,昆蟲學教師「昆蟲擾西」吳沁婕就曾做過試驗,身穿淺色、深色的防護衣對於虎頭蜂來說,吸引力大不相同。YouTube頻道「昆蟲擾西吳沁婕Dee the bugbuff」曾於2021年上傳一個捕蜂達人摘除虎頭蜂窩的影片,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摘除過程中吳沁婕穿著亮橘色防護衣,攝影師Sally則穿著深色迷彩服,並搭配灰色防護帽。當捕蜂達人開始摘除蜂窩時,數千隻守衛蜂立刻飛出窩外展開攻擊。令人意外的是,絕大多數的虎頭蜂集中攻擊身穿深色防護衣的Sally,甚至連手中的黑色GoPro也成為攻擊目標。相比之下,穿著淺色防護衣的吳沁婕與捕蜂人則僅遭到零星攻擊。最終捕蜂達人也成功摘除這個含有約1萬隻虎頭蜂、重達30多公斤的蜂窩。吳沁婕表示,這是她第一次見識到虎頭蜂對深色的強烈反應,並對她的亮橘色防護衣卻幾乎無動於衷。但她也強調,虎頭蜂對生態平衡非常重要,因此捕蜂達人通常只摘除對人類有潛在威脅的蜂窩,若蜂窩位於偏遠地區,則不會進行干預。事實上,農業部農業知識入口網也記載,虎頭蜂對周遭有高警戒性,攻擊範圍可達數十公尺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劉世偉說明,虎頭蜂有很強的地域性,常在蜂巢附近巡邏但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有辨識到危險信號,才會立即釋放訊號招集同伴展開攻擊。
虎頭蜂螫死人!醫示警戶外別穿「這顏色」 亞洲人1特徵易變目標
22日驚傳一群學生登山團在台東浸水營古道遭虎頭蜂群攻擊,洪姓領隊挺身保護團員遭蜂群圍攻,打了3劑強心針緊急送醫,仍宣告不治。有醫師引用文獻,虎頭蜂對黑色較敏感,如果穿著黑色衣物加上亞洲人髮色較深,靠近蜂窩就會被視為目標,導致牠們發動攻擊。在農業部農業知識入口網資料中,得知虎頭蜂對周遭有高警戒性,攻擊範圍可達數十公尺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劉世偉說明,虎頭蜂有很強的地域性,常在蜂巢附近巡邏但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有辨識到危險信號,才會立即釋放訊號招集同伴展開攻擊。劉世偉醫師引用文獻指出,虎頭蜂對黑色最敏感,若在戶外穿著黑色衣物,加上亞洲人髮色較深,這種打扮靠近虎頭蜂窩,就會被牠們認為是威脅,隨時會發動攻擊;劉世偉補充說,虎頭蜂叮咬目標後會釋放費洛蒙,吸引其他虎頭蜂來圍攻。除此之外劉世偉醫師也說,民眾在野外遇到虎頭蜂,要保持安靜並盡快離開現場,否則會引來更多巡邏中的虎頭蜂。萬一已經踏進虎頭蜂領域,必須非常當心,不要揮趕牠們,否則會被虎頭蜂認為是在攻擊牠們;若身邊同伴遭虎頭蜂螫傷,先將傷者移往安全地點,沒有脈搏則須做心肺復甦術,和打電話求救。據了解,來自屏東的學生登山團是由立委鍾佳濱團隊發起,登山團洪姓領隊是鍾佳濱服務處工作人員,一行人前往浸水營古道時,遭遇虎頭蜂攻擊,有2名學生遭蜂螫傷,而洪男為了保護團員,獨自面對虎頭蜂群攻擊,傷勢嚴重;救護人員趕到有幫洪男打3劑強心針,生命跡象一度穩定,但送到衛生所後狀況又急轉直下,轉院到台東馬偕後,經急救仍宣告不治。
登山領隊捨身護團遭虎頭蜂狂螫身亡 遭蜂群攻擊切忌「快速動作」
立委鍾佳濱屏東服務處昨(22)日舉辦台東浸水營古道健行活動遇上虎頭蜂群,洪姓領隊捨身保護學員,遭虎頭蜂圍攻不治。目前適逢暑假,不少山友喜歡前往各地步道或山區健走,但每年6-9月正值虎頭蜂出沒高峰期,也不時傳出攻擊事件。《中時新聞網》特別整理「虎頭蜂預防手冊」,提供幾點注意事項「保命」;若不幸被叮咬,切忌「快速動作」以防引來更多蜂群。首先,登山時切勿噴香水,虎頭蜂容易被身上或衣物的香水、特殊體味停留環繞。並建議穿著淺色或光滑衣物,避免虎頭蜂敏感的顏色如綠、藍、黑或表面粗糙的衣帽,長褲最好紮入靴子內。若同行者遭虎頭蜂攻擊,當下應拿衣帽、背包保護身體,並壓低身體往反方向、下風處逃跑。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楊恩誠表示,隨風飄動的黑色頭髮、急速眨動的眼睛、害怕驚叫的嘴、緊張喘氣的鼻子、拍打虎頭蜂的手或快速搖晃頭部等動作,這些快速動作會惹惱牠們,引來攻擊。若不幸被叮咬,應沉穩大步離開現場,避免讓虎頭蜂誤會具有威脅性,才可降低被蜂螫的機會。遭叮咬時應立即將患者移動至相對安全處,用水清洗或冰敷螫傷處,洗去攻擊蜂留下的費洛蒙,減少游離蜂再次螫傷的風險。若遭虎頭蜂螫傷後出現暈眩、呼吸困難、意識昏迷等狀態,須即刻致電救難人員到場協助,爭取黃金時間送醫治療。動保處指出,台灣目前有8種虎頭蜂,不同種間的體型差異巨大,新北市常見螫人死傷的虎頭蜂前5名分別為黑腹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黃腳虎頭蜂、黃腰虎頭蜂、姬虎頭蜂。對此,新北消防局指出,其中最危險當屬「黑腹虎頭蜂」,安全距離至少要10公尺以上,黑腹虎頭蜂的蜂窩大如籃球,通常築在高處的樹枝間,由於族群數量大與攻擊性強,遭遇蜂螫很容易造成嚴重傷亡。
捨命護團員!41歲領隊「趴地引蜂群」全身洞不治 胞兄悲喊:任務結束了
台東浸水營古道昨(22日)下午發生蜂群攻擊事件,一行20人的屏東學生登山團從事健行活動時,意外遭到大量虎頭蜂圍攻,導致3人被螫傷,其中一名41歲的洪姓領隊為了保護團員,竟「趴地引蜂群」身上被螫成馬蜂窩,緊急送醫仍因傷重宣告不治。聽聞噩耗後,洪姓嚮導的胞哥也向弟弟「喊話35字」不捨道別。據了解,台東消防局22日下午4時許接獲通報,指有登山團在台東的浸水營古道遊玩時,遭到虎頭蜂群攻擊,消防人員立即出動前往救援,發現洪姓領隊全身被叮出40多個傷口,緊急注射3支強心劑並立即將他扛下山,原本意識還算清楚的洪男,在下山途中突陷入昏迷,送醫搶救仍不幸身亡;另外,被虎頭蜂螫傷的16歲男大學生與19歲女大學生,當時自行脫困就醫後,經治療已無大礙。洪姓領隊全身被螫出40多個傷口,緊急送醫仍傷重不治。(圖/翻攝畫面)對此,死者的親哥哥今(22日)在臉書發文,悲痛向弟弟喊話,「哥哥把你從台東帶回屏東了,我倆兄弟緣淺,一路好走,任務結束了,放下所有的掛礙吧!」貼文曝光後,網友與親友紛紛留言悼念,「很意外!節哀」、「很不捨這麼好的人就沒有了!老天爺啊!」、「同學,一路好走」、「人生課程已圓滿,一路好走,請節哀」、「請節哀,令弟菩薩接引西方淨土了,阿彌陀佛」、「我也心疼~永遠的戰將!」
健行突遭虎頭蜂攻擊!屏東學生團3人送醫 領隊「趴地遭圍攻」昏迷…送醫搶救不治
屏東一支20人的學生登山團體,昨(22)日下午在台東浸水營古道健行時,有3名成員遭到虎頭蜂攻擊,其中2人自行脫困後送醫,但領隊之一的洪姓男子因最接近蜂窩,遭到蜂群圍攻趴倒在地,他人無法靠近。直至晚間10點,消防人員發現他傷勢嚴重,將其扛下山送醫,但在治療途中一度陷入昏迷,轉送至馬偕醫院搶救後,仍不幸宣告不治。台東縣消防局22日下午4時左右接獲民眾通報,該登山團隊從屏東到台東健行,在浸水營古道2.4公里處、加羅板部落出口附近遭虎頭蜂群攻擊,有3人遭螫傷,2人意識清楚,其中1人遭群蜂攻擊趴倒在地,同行隊員無法靠近協助。消防局指揮中心立刻派出6車12人前往救援,被螫傷的16歲男性、19歲女性已自行脫困,意識呼吸正常,後送至大武衛生所治療,生命跡象穩定沒有大礙。消防人員在晚間7時接觸到41歲洪姓嚮導,當時他已被大量虎頭蜂螫傷,情況嚴重到無法移動,先給予注射3支強心劑後,於晚上10時許以長背板步行將其帶下山,待生命跡象穩定後送大武衛生所。浸水營古道3人遭蜂群攻擊,消防局派出6車12人前往救援。(圖/翻攝畫面)後在送醫過程中,洪姓嚮導原本意識清楚,血氧偏低,生命跡象穩定,但於大武衛生所處置過程中,發現他突然情況不穩,決定轉送往馬偕醫院,途中更一度陷入昏迷,消防局則立刻指派太麻里分隊高級救護隊趕往接駁,將他送到馬偕醫院搶救,最終還是不幸身亡。據悉,這支登山隊是由屏東立委鍾佳濱以選舉補助款成立公益信託教懷博愛教育基金,組成暑期志工團登山活動,沒想到卻遭遇蜂群攻擊。領隊邱小姐說明,洪姓嚮導當時在某轉彎處率先發現有攻擊人的蜜蜂,在現場戒護並叫其他團員趕快往上跑,才因此逃跑不及受虎頭蜂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