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濃度
」「缺鐵性貧血」病患吃鐵劑效果有限 醫師曝從食物中補充最安全
經常感到頭暈、疲倦乏力、呼吸急促、手腳冰冷,都有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的症狀!根據國健署調查結果顯示,台灣15至49歲育齡婦女中近兩成有貧血的情形,其中缺鐵性貧血盛行率為13.7%。除了育齡婦女外,青少年、素食者、長期飲食失調者,或是喜愛喝茶、咖啡的人士也是缺鐵性貧血的高危族群。過去會認為患有缺鐵性貧血,就應該多補充鐵劑,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指出,缺鐵性貧血患者頻繁補充鐵劑,其實並沒有比較好!鐵劑一天吃三次和一週吃三次 效果有差異嗎?錢政弘醫師在fb粉絲專頁《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分享一篇期刊報告,研究人員將64位缺鐵性貧血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一天吃三次鐵劑,另一組則是一週吃三次鐵劑。這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的血色素平均是8 g/dL,治療一個月後,一天吃三次的組別血色素上升至10.8 g/dL,略高於一週吃三次組別的9.9 g/dL;不過到了三個月,兩組血色素分別是12.4g/dL和11.9g/dL,沒有顯著差異。醫師指出,這表示一天吃三次鐵劑與一週吃三次鐵劑相比,剛開始的時候每天吃三次鐵劑,改善貧血的效果會比較快,但是過了三個月,其實兩者效果差不多。至於副作用方面,一天吃三次組的人較容易出現噁心和上腹不適等症狀。攝取過量鐵影響多 慢性肝炎、肝硬化、癌症都有關!為什麼鐵劑一天吃三次和一週吃三次的效果差不多?錢政弘醫師進一步解釋,這與體內鐵平衡主要調節因子「鐵調素」(hepcidin)有關。鐵調素由肝臟分泌,若持續補充鐵,將導致鐵調素在一天中的血液濃度增加。鐵調素會抑制鐵在十二指腸的吸收以及從巨噬細胞的釋放,也會降低運鐵蛋白的飽和度,導致補鐵成效受限。低劑量補充鐵劑則反而不會造成鐵調素的波動,長時間下來一樣可改善貧血問題,同時副作用也較少。鐵是身體必要營養元素,但醫師強調,過多的鐵其實具有毒性,會堆積在肝臟造成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還可能加速腫瘤的生長和癌症的發生,例如大腸癌、肝癌、乳癌、食道癌、胰臟癌和肺癌等,提醒民眾補鐵要適量。醫:貧血有改善劑量可降低 從食物中補充最安全錢政弘醫師也提到,嚴重貧血的患者可依照醫囑每天吃兩至三次鐵劑,待一個月後若貧血情況有改善,再改成一天或兩天一次鐵劑。另外,市售或是醫院處方的鐵劑,有些人吃後會有便秘或腸胃不適的副作用,而市面上的鐵劑劑型和劑量種類眾多,醫師建議民眾購買時可先少量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劑型和劑量。從食物中補充鐵最為安全!錢醫師指出,飲食中的鐵有約 10% 來自血基質鐵(heme iron),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牛、羊、豬、魚、牡蠣及貝類等,優點是相比植物性鐵,人體吸收效率更高。成年人每天建議攝取鐵8毫克,攝取量超標仍有危險,其中「加工紅肉」如香腸含血基質鐵最多,是主要應避免的鐵來源,白肉或植物性的鐵則相對安全。醫師推薦含鐵量高的植物性食物則有葡萄乾、菠菜、紫菜、紅莧菜、黑豆、芝麻等,對需要補充鐵的民眾也是很好的選擇。
中年男喝綠豆湯…隔天手腳無力「竟是腦中風」 醫點名4族群超危險
綠豆湯是消暑聖品,炎炎夏日來一碗相當過癮。不料,中國有一名40歲男子喝完冰鎮綠豆湯後,竟狂拉肚子,隔天發現走路不穩、口齒不清,緊急就醫驚覺中風了。據悉,這名男子發病前一天晚上,滿頭大汗回到家,喝下一碗冰鎮綠豆湯,但沒多久就肚子痛,一連拉肚子好幾次,感覺快要虛脫。一天的疲憊加上腹瀉導致身子虛弱,他開冷氣入睡,但隔天醒來手腳無力、走路也不穩,漸漸地手腿抬不起來,連講話也口齒不清,送醫診斷為「中風」。對此,中醫師蔡昕霈在《健康2.0》專欄中說明,夏天吃冰消暑或沖冷水澡降溫,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血管收縮或心跳變快,導致血壓出現急速變化。另外,民眾在大熱天的戶外活動時,血管會擴張,並大量出汗,人體也會流失水分,而脫水會使得血液濃度變黏稠,此時再進入冷氣房,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若本身有血管動脈硬化、長期抽菸史,或者其他慢性疾病,可能造成血液流動速度變慢,血壓波動過劇,發生「血管性頭痛」,甚至腦血管阻塞而中風。夏天腦中風的4大危險族群,包括三高病患、常喝含糖飲料、不常運動以及高溫環境工作者。1.三高病患三高患者本身即是中風危險族群。2.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市售飲品經常使用果糖,果糖不僅會引起三高問題,還有利尿作用;長期飲用,可導致身體水分的流失。3.不喜運動者運動會增心肌含氧量,促進代謝,增加血管對溫度的調節。4.高溫環境工作者包括建築工人、送貨員、運動員、廚師等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者,建議隨時補充水分。
睡前該不該喝水? 醫師點名「這三類人」適合來一杯
早晚喝水各有說法,大部分人認為早上起床就該喝一杯溫水,晚上睡前則要避免水分攝取,深怕「影響睡眠、隔日水腫」。但有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者、前列腺增生者、老年人」這三類人,睡前適合喝杯溫水。根據陸媒《生命時報》報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張海澄醫師受訪表示,「心血管疾病者、前列腺增生者、老年人」這三類人睡前建議飲水,避免睡眠時血液濃度過高,適當的補充水分是保護心血管最佳方式。以下幾類人更適合睡前喝水:心血管病患者熟睡時人易出汗,血容量減少,對於心血管病人來說,加上睡眠中生理性的心跳變慢,容易發生血流不暢。睡前喝一杯溫水,有助減少夜間心肌梗死、心絞痛、腦血栓等不良事件。對於糖尿病人來說,睡前一杯溫水還有利於控制血糖。前列腺增生者這類人往往有夜尿多、出汗多的特點,這使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在夜間缺水。建議這類人不僅睡前要喝水,起夜後也應適量補水。進水量應控制,否則起夜過頻會影響睡眠質量。老年人臨睡前適當喝點溫水,除了有助降低夜間心肌梗死以及腦血栓風險。在幹燥的秋冬季節,尤其暖氣使得房間濕度過低時,適當補水還可以滋潤呼吸道,幫助老人更好入睡。醫師也點出四大喝水要點:一、睡前兩小時、排尿後再飲水。二、水溫需與自身體溫差不多。三、鹽水、果汁、蜂蜜水雖能補充水分,但並不建議睡前飲用。四、喝水應慢慢喝,盡量避免快速攝取大量水分,不僅會增加心臟負擔,更會影響睡眠品質。但醫師特別提醒,有腎臟疾病、腎功能、心臟功能不全者,「不建議睡前飲水」這類病患睡前飲水後,隔天會容易出現全身浮腫,也會對腎臟不佳者造成更大負擔。
溫差猝死潮2/腦中風「45歲以下」患者增3倍 原因出爐!專家點名4惡習
根據健保署統計,過去5年腦中風就醫人數從43.5萬人成長至47.1萬人,儘管61~80歲仍佔53.19%最高,但60歲以下佔25.36%、50歲以下佔10.1%,出現明顯年輕化趨勢。專家更指出,相較於過去,45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增加3倍,推測原因是壓力、長期久坐、外食、吸菸,因此導致血管提早老化。台中一名56歲計程車駕駛,11月6日開車先是擦撞對向轎車,又差點撞進路邊店家,且下車時突然癱軟在地,他想起身又再次跌倒,經過救護人員到場檢查,原來駕駛爆發急性腦中風、左半身癱瘓,才因此肇事。「過去腦中風患者大多是60~70歲的銀髮族,但近來卻發現有明顯年輕化的情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祥銘說,如今50多歲的患者已經相當普遍,更發現40歲以下患者也愈來愈多,推測原因與生活壓力大、長時間久坐,再加上外食、飲食油膩,所以讓血管老化速度加快,所以年紀輕輕就爆發許多血管問題。高醫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曾指出,近年由於國人生活飲食習慣改變,45歲以下的年輕腦中風患者,已從原來的6%提升到18%,增加約3倍。其中吸菸也可能是關鍵之一,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的研究發現,吸菸者的中風平均年齡比非抽菸者小11.4歲,且中風後死亡率大約增加2倍。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癮君子中風的年齡普遍較為年輕,專家表示與菸品中的化學物質有關,電子菸、加熱菸等新興菸品也不例外。(示意圖/周志龍攝)台灣腦中風學會常務理事陳龍表示,抽菸會造成血管動脈硬化、血液濃度提升,且菸品中的化學物質會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因此容易血管狹窄,發生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進而提高腦中風機率。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則認為,國內整體抽菸人口雖然下降,但年輕人、女性似乎沒有顯著減少,年齡層反而拉更廣,或許與電子煙、加熱菸等形式的新興菸品有關,這些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黃祥銘表示,年輕的腦中風患者若治療得宜,神經恢復能力與速度都比年長者較好,但由於腦中風的再度復發機率相當高,估計5年內可達3成,而且恐讓神經受損程度更嚴重,因此後遺症會更加嚴重,而年輕患者的人生旅程尚長、再加上可能是家庭經濟支柱,因此建議積極預防,除了戒菸、調整飲食、也要養成運動習慣,同時要監測三高數值,若有異常要盡快就醫。◎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4大血型「這個血型」最長壽 第一名平均壽命87歲
血型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決定的,除了極為罕見的血型之外,通過檢驗大致分為4類,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血型也常被拿來作為性格、健康的評斷基礎,不過血型其實也和壽命長短有關,根據國外研究,4大血型中,平均壽命最長的是O型。根據《搜狐網》指出,4大血型的平均壽命以O型為最長,接著依序是B型、AB型、A型,由於A型人血液黏稠度較高,較易出現心血管疾病;O型人則是因為具有較強的免疫力,能降低疾病風險。以下為4種血型平均壽命及解析:A型:平均壽命62歲A型血的人因為血液濃稠度較高,平均壽命相對於其他血型較短,血管阻塞的機會就會比常人高,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因為血液濃度高,血液流動較慢,因此免疫力比較低,換季時容易生病,新陳代謝方面也會比較差,罹癌風險較高。B型:平均壽命77歲B型血的人消化系統良好,對於日常攝入的食物都能較好地消化吸收,身體並不會因為缺乏營養而出現相應的問題。不過B型血的人也較容易發胖,出現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比其他血型高。AB型血:平均壽命70歲AB型人結合了A型人與B型人的優缺點,整體來看身體素質不錯,但AB型人情緒較易受外界影響,精神壓力是影響壽命的主要原因。O型:平均壽命87歲O型血是醫生口中常說的萬能血,O型血的人體內免疫球蛋白效率很高,可以高效地清除體內病毒和細菌,降低疾病風險,這種血型不僅平均壽命最高,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免疫力,不過缺點是夏天容易被蚊子叮,嬰兒時期也容易出現黃疸問題。雖然血型和壽命關係存在爭議,但透過研究血型可以對身體更加了解、達到使身體健康的目的。
陳喬恩「葡萄柚減肥法」10天狂甩3公斤 但吃「這7藥物」恐引副作用
網路上流傳著各式各樣的水果減肥法,而日前女星陳喬恩也透露了她的瘦身小妙招,藉由「葡萄柚減肥法」讓她在10天掉了3公斤,堅持2.5個月後還共甩掉23公斤。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提醒,雖然這種方法確實能快速減肥,但可能造成營養失衡、復胖機率高,並且若是服用一些特定藥物,更會導致副作用的產生。據陳喬恩公布的減肥菜單,她每餐都需要食用半個葡萄柚,早餐是搭配2顆雞蛋和2塊培根、午餐選擇沙拉和肉類、晚餐則為魚或肉以及沙拉或蔬菜(綠或紅色),除了葡萄柚外都沒有限制分量,並且要連續12天才可休息2天。對此,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雖然這種方式可以快速瘦身,但她自己有點不喜歡,除了容易營養失衡(缺少澱粉攝取)外,復胖風險也會提高,甚至可能較減肥前還胖,若是真的想嘗試,則建議可選擇熱量低的和風醬、油醋醬來搭配沙拉,烹煮也最好以原型食物去料理,將培根換成雞胸肉、雞腿肉等,並運用蒸煮烤煎的方式來處理。另外,高敏敏也提醒,若有服用以下7種藥物,則不適合這種「葡萄柚減肥法」,並可能引起副作用的產生,包括:降血壓藥(容易頭痛、臉紅、低血糖)、降血脂藥(容易肌肉痠痛、肌肉病變)、抗栓塞藥(會增加藥物濃度一半以上)、抗癲癇藥(會增加血液濃度,易造成不適)、免疫抑制劑(容易造成嘔吐、頭重腳輕、腹痛、腎毒性)、抗心律不整藥(影響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抗組織胺(會增加心臟不良反應)。高敏敏解釋,因為柚子、葡萄柚等水果都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這種成分會使得藥物分解速度減慢,如同過量用藥一樣產生副作用,所以建議服用這些藥物期間,要盡量避免攝取柚子、葡萄柚類,才不會造成非必要的食物交互作用。
伊朗體感溫度破66達人類極限! 美國出奇招…中暑躺「冰塊屍袋」降溫
氣候變遷危機正在持續惡化,導致破紀錄的高溫及極端天氣事件頻傳。例如:中國16日氣溫便飆破52 ℃創下歷史紀錄;身為地表最熱紀錄保持者的美國加州死亡谷(Death Valley)也於16日出現53.3 ℃的高溫,直逼世界紀錄的56.7 ℃大關。而伊朗更是錄得66.7℃的恐怖體感高溫,這已幾乎接近或超越人體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綜合《華盛頓郵報》、CNN的報導,近日全球多地出現破紀錄高溫,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三寶(Sanbao)觀測站16日測得52 ℃高溫,根據氣象史學家埃雷拉(Maximiliano Herrera)的說法,這是地球北緯40度以上地區,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而德州南部的艾爾帕索(El Paso)也已經連續33天記錄到37℃以上的高溫,18日下午更可能飆破43 ℃,亞歷桑納州鳳凰城(Phoenix)更是連續19天錄得至少43℃的高溫,導致當地有12人被熱死。對此,鳳凰城的醫師甚至搬出裝滿冰塊的屍袋治療中暑的患者,據悉其降溫速度是傳統方法的2倍,而且還有足夠空間讓醫護人員進行各種醫療操作,像是注射點滴、測量體溫,甚至是插管和使用去顫器。與此同時,伊朗波斯灣國際機場(Persian Gulf International Airport)在16日記錄到破紀錄的體感溫度66.7 ℃,空氣濕度接近飽和。報導補充,人體對高溫的承受度非常強,但熱度和濕度的結合,也就是濕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會使人體更難降溫,甚至當溫度高達35 ℃時,人體便會失去透過出汗來降溫的能力。來自美國風暴觀察(US Stormwatch)的麥卡錫(Colin McCarthy)則指出,當時波斯灣國際機場的溫度為40 ℃,相對溼度則為65%,兩者相結合下,便創造出體感溫度66.7 ℃的高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專門研究熱生理反應的教授肯尼(Larry Kenney)也補充,出汗只有在蒸發時才能有效地冷卻我們的體溫,但這同時會導致脫水,若不及時補充足夠飲水,補充大量流汗與排尿失去的水分,血液濃度將升高變稠,甚至可能導致凝血,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等病症,這就是為何極端高溫對年長者和心髒病患來說最具威脅。
躁鬱症、憂鬱症有何不同? 醫揭「7大差異」:趁早就醫
許多人不易分別「躁鬱症」和「憂鬱症」,兩者可能有相似的憂鬱表現,但要留意,躁鬱症在長時間的憂鬱期外,還合併有躁期或混合期的發作。若僅服用抗憂鬱藥物,恐使躁症惡化!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醫師黃智群提醒,躁鬱症患者自殺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20倍,不可不慎;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陳長聖說明,治療憂鬱症與躁鬱症藥物不同,現今有精神安定劑,不僅可抗躁症也能緩解憂鬱,呼籲民眾及早治療預後更佳。躁鬱症與憂鬱症有何不同? 7大差異比一比躁鬱症1全名為「雙相情緒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病因6-8成為基因遺傳,後天因素包括壓力、受到不當對待、吸食毒品、作息不穩等,不僅有憂鬱症狀,還多了輕躁或躁症,若出現情緒起伏等混和性特徵就是警訊。然而,躁鬱症首次發作通常是以憂鬱症狀為表現,而且躁症發作時間較短,因此患者往往被診斷為憂鬱症,服用抗憂鬱藥物不僅療效不佳甚至惡化,當出現躁症才發現原來是躁鬱症!黃智群醫師提醒,躁鬱症風險高,例如容易與人發生衝突、財務問題、不當性行為等,而且自殺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20倍,比憂鬱症高出3-5倍,患者務必留意自身狀況。傳統藥物有風險 精神安定劑抗躁症又緩解憂鬱陳長聖醫師表示,躁鬱症的鬱期,如果使用一般的抗憂鬱藥,使用上會增加轉換成躁期的風險。而傳統的情緒穩定劑藥物服用,如果血液濃度過高,會影響中樞神經穩定,孕婦也有畸胎風險,需要抽血檢測藥物濃度。好在現今精神醫學界新共識使用「精神安定劑」,又稱為抗精神病藥物,不但可抗躁症,也能緩解憂鬱。躁症症狀繁多,患者可依不同狀況選擇合適的用藥,例如半夜亢奮不想睡,可使用嗜睡藥物;若需要集中注意力工作或唸書,就適用不會嗜睡的藥物,此類藥物對於治療躁鬱症的鬱期療效佳,也可合法使用於青少年,尤其躁鬱症發病年紀較輕,選擇適當的藥物可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陳長聖曾有一位14歲個案因父母離異,學業成績不佳、在校被霸凌,萌生自殘與自殺念頭,變成「繭居族」。起初使用抗憂鬱症藥物並無起色,當後來出現幻聽、暴飲暴食、嗜睡等症狀,才判斷比較屬於躁鬱症之表現。經使用精神安定劑半個月後情緒穩定許多,一個月後不再想自殺,甚至開始外出與朋友互動,未來也有機會重返校園。兩位醫師共同呼籲,民眾除了憂鬱症,也多留意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睡眠需求減少、亢奮聒噪、衝動行為等躁症或輕躁症的症狀,及早尋求身心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等專業治療,家人朋友也可以協助覺察,抱持同理、陪伴與傾聽,同時和校園師長建構起支持系統,以利症狀發作時可盡速就醫,減少憾事。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reference.1.https://www.mohw.gov.tw/dl-1749-cc41c517-5728-4a4a-8dac-248f487d6cf5.html2.https://www.vhcy.gov.tw/PageView/RowViewDetail?WebRowsID=cfee6253-433f-451e-b5c6-df61f79956a9&UnitID=9560bc3c-9b11-43a8-9cd7-89c676199787&CompanyID=e8e0488e-54a0-44bf-b10c-d029c423f6e73.https://www.mohw.gov.tw/dl-1734-06cfb548-333b-4989-8756-2261a5c79525.html
女作家罹「多重精神疾病」被嘲笑辱罵 哽咽吐絕望心聲:有很多誤解
一般人對精神疾病存在許多刻板印象和誤解,因此作家洪子如(April Hung)正積極推動精神疾病去污名化,近日也在節目上分享心路歷程,希望可以幫助外界更加理解精神疾病。April在《新聞挖挖哇》分享,自己患有憂鬱症、躁鬱症和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她發現自己躁鬱症發作狂躁3個月,做出很多沒辦法控制的事,例如不斷直播狂罵痛恨世界的言論,或是每秒發文,嚇走很多情人、朋友、同事和客戶,這些事情在她的腦海中都是沒有記憶的,但是她清醒後要面對這些事,卻是很陌生的殘局,因此希望身旁的人理解,只能幫自己貼上精神疾病患者的標籤,親自打造一個可以談論病的空間,才會活得比較自在。April坦言,她本來的性格不是這樣,但是躁症發作的時候,會變得很狂妄自大,覺得很不可一世,認為所有人都不如她,這其實是生病的反應,而她之所以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是因為世界上對精神疾病患者有很多誤解,主要分成3種。April認為外界對精神疾病有3種誤解。(圖/翻攝自新聞挖挖哇!YouTube)第1個是對精神病患有標準的模樣和想像,好像病人一定要是什麼樣的形象,大家才覺得生病了。在躁症發作的時候,April的世界不斷地重建和崩塌,個性變得自大狂妄,下一秒又變得楚楚可憐求人原諒,因為如此反覆被很多網友嘲笑辱罵,「我才發現,很多人以為痛苦只有一種姿態跟樣貌」,只能將過程用文字記錄,再去回憶拼湊生病的過程,過去她曾把個人粉專名稱改為「我就是極品」,現在看來是很痛苦的,「因為我覺得我是很糟糕的」。第2種誤解是藥物,很多人覺得吃藥不好,但她個人支持藥物控制,「精神疾病就是大腦疾病,是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異常,需要靠藥物調整腦袋中的血液濃度」,精神科藥物就是慢性藥物,只要尋求專業的醫生開藥,依照劑量服用,對身體負擔不大,和保健食品是相同的概念,是補充身體缺少的元素,「我希望大家對精神疾病藥物,可以像是保養品那樣寬心,正視情緒問題和身體。問題,其實是一樣的」第3種則是負面情緒汙名化,「負面情緒」這個詞對她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汙名化,認為不論是開心快樂,或者是悲傷痛苦,都一樣是情緒,「為什麼在哭的時候,大家要遞給你衛生紙,總是叫你不要哭?」她覺得這樣的情形很奇怪,因為哭也是一種情緒釋放,「我覺得哭跟笑一樣,發出聲音都是正常的」,這個世界卻要我們去收這個情緒,反而讓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感到孤單。April成立可以談論病的空間。(圖/翻攝自新聞挖挖哇!YouTube)April自生病以來,發現身邊也有很多和她情況類似的人,精神疾病需要不斷溝通和理解,讓人家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才可以更寬心地面對,因為嚴重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痛苦的事情還是存在,不會因為不談論就不存在,她希望可以創造一個談論病的空間,讓大家不斷討論,讓嚴重的事情講起來,很久以後或許就變得不嚴重了。
天熱狂灌手搖飲…45歲男睡醒「沒力擠牙膏」嚇壞 醫揭原因:這些職業當心
高雄市一名男子時常熬夜,夏天狂灌手搖飲及冰品,即便出現口破、腹瀉症狀也不在意,直到身體不適就醫,才發現右腦血管梗塞。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提醒,過去大家熟知冬季低溫會增加中風的機率,但其實夏季室內外的溫差變化,更是中風的高危險因子。據了解,該名男子今年45歲,日前起床時發現自己肢體無力,不僅左手沒力氣擠牙膏,漱口還會漏水,嚇得趕緊就醫,不料竟被檢查出右腦血管梗塞。患者表示,他平常身體還算好,也有運動習慣,然而每到夏天工作旺季時,就常晚睡、熬夜,且因天氣炎熱,習慣把冷飲當水喝,雖然偶爾口破、腹瀉,也沒有太在意。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醫師李育權指出,夏天進出冷氣房的瞬間,溫差動輒超過10度,對周邊血管收縮和自律神經調節心跳、血壓等能力都是一大挑戰,更不用說天熱流汗多,身體水分流失使血液濃度上升,工作壓力情緒抑鬱,伴隨勞累的累積形成肝火上炎體質,加上飲食不當內生痰濕,「暑濕」造成氣陰兩虛兼夾肝火,使得經絡阻塞的中風。醫師提到,特別是夏季需要長時間在戶外工作者,例如司機、郵差、工人或壓力大、常熬夜者,例如考生等,近期常出現口乾、口苦、眼睛易乾澀、突發耳鳴或是便祕、腹瀉,建議透過性味酸、甘的藥物養陰生津,同時酸性藥物也有收斂火氣的效果。醫師建議,中藥常用五味子和麥門冬的組合作為益氣生津的基礎。古籍記載五味子有「大益五臟之氣」的功效,當夏天感到困乏無力時,以五味子配合其他中藥服用,能使人「精神頓佳,筋力湧出」。李育權強調,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五味子對身體許多臟器有助益,對心血管能改善心肌的營養,有強心、降壓的效果,在腦部能活化神經系統,延緩組織的老化,並且調整免疫機能,也能抑制肝細胞的損傷,甚至還有促進生殖系統的功能。
春節年假天天黏3C 補充葉黃素防黃斑部病變
春節連假出遊在外時,愛美女性總不忘擦防曬乳保護皮膚,但除了皮膚,靈魂之窗更需要防曬,尤其許多人假期時幾乎天天盯著3C用品,更讓眼睛陷於危機之中。科學家研究,當雙眼暴露在強烈的光照下,距離光源愈近、時間愈長,視網膜中小小5%的黃斑部就會受到傷害,光照愈強受傷越深。當然,藍光的來源不僅僅是太陽,像是回家吃飯就打開的電視、上班時需要長期注視的電腦,甚至是每天不離身的手機,都是高能量藍光的來源。根據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曾發布的全民護眼趨勢調查指出,我們每天使用3C產品的時間長達了10.7小時,等於是一整天超過1/3的時間都在注視著藍光,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的安欣瑜醫師指出,人體中「黃斑部」含有大量的葉黃素和玉米黃質,能幫助中和抵擋光線強烈的能量子彈,形同左右護法,但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改變,黃斑部病變已經不再只是老年疾病,近10年來黃斑部病變40-50歲的病例增加3成,伴隨著眼部衰退或是營養攝取不足,頭號晶亮成分的葉黃素就不足夠達到防護作用。保護靈魂之窗,除了適當休憩外,及時給予正確、充足的葉黃素是維持晶亮感的最好方式。葉黃素屬於類胡蘿蔔素,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一種營養素,通常可以從綠色蔬菜(如菠菜、茼蒿、芥藍菜等)中攝取,而因為葉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並且助於過濾藍光,避免光線侵害。安欣瑜醫師表示,如果飲食無法均衡,就可考慮選擇保健品補充,挑選葉黃素保健品時,首先注意是否挑選通過專利認證以及國家認證第三方檢驗單位合格,其次建議選擇具有專利製程的游離型葉黃素,因為市面常見的酯化葉黃素帶有脂肪結構,需先經過消化酵素作用,分離脂肪酸後才能被吸收,而游離型葉黃素已預先透過水解技術去除脂肪酸,所以可直接被小腸吸收,吸收率較高。另外,葉黃素的劑量不是越高越好,每日6-10mg的量持續補充以及飲食均衡更為重要。另外,目前葉黃素保健品的選擇種類很多,有錠狀、膠囊、粉包、飲品及果凍等等,錠狀劑型是所有營養品中最普遍也最便利的劑型,製作過程需要將有效成分、賦形劑及黏著劑打成錠狀,打壓成型,有些外層還會有膜衣,能保護成分、控制在消化道分解的速度,對有些消化功能不良的人,可能會影響吸收效果。膠囊通常是兩片明膠外殼,將成分密封在裡面,在胃內崩解的速度比錠劑快。膠囊及錠劑穩定度較佳,但對於某些不愛吞服錠劑或膠囊的成年人會影響其吞服意願,而對於有些老人和小孩可能會造成吞嚥困難,果凍型態便適合這些族群,食用方便,且口感好,甚至可當作下午小點心,達到每日補充的目的。安欣瑜醫師提醒,葉黃素需要定期服用,兩週血液濃度會增加,但要到兩個月後,黃斑部的濃度才會有顯著改變。
帽T殺手癲癇躲醫院2天終於穩定 今晚將出院入監獄
高雄市34歲男子黃泳群上月22日槍殺新店何姓男子後潛逃出境,8日遭遣返回台,但他一下飛機就自稱癲癇發作,在仁愛醫院治療2天後情況終於穩定,預計今日晚間6時許開遠距視訊羈押庭,後解送到監獄羈押,警方則不敢大意,全程將重裝戒備押送人犯。據了解,黃姓犯嫌過去有癲癇和肝癌二期病史,他8日下飛機後,進行PCR時就癲癇發作、狂抖不止,被緊急送往仁愛醫院醫治,醫生認定他短暫沒服用藥物,血液尚未有治療癲癇藥物可達到之血液濃度,決定讓他住院住療。黃嫌原定今上午出院,但他癲癇再次發作,在緊急醫治後情況終於穩定,台北地檢署今凌晨以黃涉犯殺人重罪,且有逃亡事實、疑有共犯未到案,有勾串之虞,聲請羈押禁見,預計今日晚間6時許開視訊羈押庭,庭後再解送到監獄,警方則將一路重裝戒備押送人犯。
台大混打研究結果出爐! 第二劑選誰好?專家:莫德納中和抗體較高
台大醫院今日召開AZ與莫德納的混打研究記者會,研究組別分為包含「兩劑AZ間隔8周組」、「AZ+莫德納間隔8周組」、「AZ+莫德納間隔4周組」及「兩劑莫德納間隔4周組」。結果發現,「AZ+莫德納混打組」中和抗體反應較AZ組更好,和莫德納組的中和抗體效價差不多。不只如此,研究也發現,「AZ+莫德納混打組」對Alpha株或是Dalta株都有足夠中和抗體保護力,也發現針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混打組中和抗體生成數是AZ組的5倍。負責執行這項研究的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表示,這項研究是今年6月到8月與衛福部立桃園醫院合作,共收案399人的試驗。受試者年齡在20~65歲平均年齡41歲,75%是女性受試者,大部分是護理人員和醫療人員,共收案399人分為4組。值得注意的是,AZ+莫德納混打組中,間隔8週者效果比間隔4週要好外。這次也從體外的細胞實驗研究也發現,混打組對Alpha株或是Dalta株都有足夠中和抗體保護力,對Alpha變異株來說,「AZ+AZ」組,在第14天與28天在稀釋為40分之一的血液濃度下,仍有96%、90%的中和抗體生成濃度,混打組則皆有100%的中和抗體生成。對Delta變異株,「AZ+AZ」組在第14天與28天,中和抗體生成濃度會降至12~15%,而混打組仍有接近9成以上近100%的中和抗體生成,中和抗體生成數是AZ+AZ組的5倍。本次實驗也比較混打組對T細胞、B細胞的抗體反應,台大內科部教授楊宏志表示,在T細胞、B細胞等抗體反應也發現,混打族群都是優於「AZ+AZ」也接近打2劑莫德納的族群。在副作用上,盛望徽表示,研究發現相隔4周、相隔8周的抗體效價沒有明顯差異,但相隔8周抗體效價比較高也發現副作用較小,因此會建議隔8周後混打,但目前對於混打間隔最佳時間還沒有定論,目前台大也正在進行間隔12周的後續研究。由於近日指揮中心開放混打,第二劑選莫德納、還是BNT好?盛望徽說,莫德納製作疫苗的抗原濃度比BNT較高,但兩者都能產生非常足夠的抗體,BNT副作用稍微低點、莫德納副作用稍微高。保護力上,莫德納中和抗體效價稍微高點、BNT則稍微較低,但不管是用哪種都有十分好的效果。針對台大今日的混打研究,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台大公布的結果是中和抗體力價超過1:40,作為中和抗體的比較依據,若所有人在這種條件下都產生中和抗體,就是百分百,但這只是指標其中一項,不代表疫苗的實際保護力。而台大的AZ+AZ是間隔4周,國內真實施打情況則為8周,而國外研究也發現,間隔時間拉長,保護力也會提升,打2劑AZ者不用悲觀。
「尿意」總比睡意先到?4成中年男夜間頻如廁 身體暗藏「4大疾病」地雷
一名60多歲老翁近期夜間頻繁起床如廁,原以為是膀胱老化造成而不以為意,但由於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在家人勸導下就診,經檢查後發現攝護腺竟已腫成一般人的6倍大,嚴重擠壓膀胱的容積,進而導致頻繁夜尿。隨著近期天氣轉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觀察到,臨床上也出現更多夜間頻尿症狀加劇前來就診的案例,醫師表示夜尿影響的程度因人而異,除了中斷睡眠外,甚至可能因為如廁過程中跌傷而產生不可逆的傷害。 全台40歲以上男性有4成以上深受夜尿症狀所苦,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患者因為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而醒過來,當這樣的情形一個晚上發生至少2次以上,即符合夜尿症的定義。過去更有調查發現所有的下泌尿道症狀中,夜尿帶給患者的困擾程度為第一名,顯示夜尿對於台灣男性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顧芳瑜醫師說明,儘管夜尿患者人數眾多,但臨床觀察發現實際上願意走入診間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病患僅約1~2成,意味著有高達8成多的民眾可能因為病識感低落的關係,延誤治療時間甚至選擇忽視疾病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產生其他後續的併發症。夜尿本身並非嚴重致命的疾病,但卻可能潛藏著身體亮紅燈的警訊,顧芳瑜醫師分析四大常見成因,包含:1.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睡眠期間身體製造的尿量過多。2. 攝護腺肥大,進而擠壓膀胱導致儲尿能力低下。3. 患有其他內科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導致排尿次數增加。 4.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為血液濃度降低導致心臟缺氧,為降低心臟壓力促使腎臟排出尿液進而減少血液容積。針對各種可能造成夜尿的原因中,又以攝護腺肥大最與男性有關。顧芳瑜醫師補充國內患有攝護腺肥大的人數近140萬人,攝護腺肥大不僅會產生夜尿的症狀,若長期置之不理可能導致血尿、尿道堵塞等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因為尿液逆流引發腎水腫,恐導致終身洗腎的下場。初期的攝護腺肥大患者可透過定時解尿來減少尿液滯留風險;但是,若攝護腺肥大到一定程度,則需要依照自身狀況選擇透過藥物或是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藥物的部分需考量到副作用可能帶來的影響,手術則需評估患者本身嚴重的程度,建議患者還是要在與專業醫師的討論下進行治療,才能正確地重拾小便暢通無阻的快感。夜尿除了依靠藥物治療,也可以透過改變生活作息來減輕症狀,顧芳瑜醫師整理五招幫助男性輕鬆預防夜尿相關症狀的重點:1. 睡前6小時減少水分攝取,睡眠時才不會產生過多尿液。2. 睡前無論是否想上廁所,一定要排空膀胱,避免睡眠時膀胱產生滿漲的感覺。3. 晚上起來如廁後避免再度飲水,減少下一次夜尿發生的機會。4. 睡前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飲料。5. 如果中午休息時間允許可以平躺身體,幫助尿液在白天時就能排出。
2月大新生兒咳嗽送急診 竟抽出「濃稠牛奶血」…醫揭是「這原因」
新生兒因為器官發育還未健全,剛出生的這段時間,包括餵奶等生活照護,都要特別小心!江蘇有一名才剛出生兩個月的新生兒,因為咳嗽症狀嚴重,被家人送到大醫院掛急診,但院方在幫孩子抽血釐清病因時,卻發現從這孩子血管中所抽出的血液,竟是又濃又稠的「牛奶血」,當場嚇壞醫護人員,後來再經過詳細檢查才確認,孩子之所以血液這麼濃稠,關鍵點在「奶粉」的濃稠度。據《現代快報》報導,這名剛出生沒多久就生病的小嬰兒,因為咳嗽不止沒有好轉,被家人送到醫院掛急診,希望能釐清病因。但在入院抽血時,護理師發現,小嬰兒抽出來的血液,很罕見出現明顯的油脂與血液分層的狀況,後來院方再進行深入的血脂檢查,赫然驚覺這位才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寶寶,竟然血液膽固醇明顯超標,三酸甘油酯還高出正常2倍以上,是典型的高血脂症。但這麼這麼小的嬰幼兒,會有高血脂的問題?後來一問家長才發現,這名新生兒從出生後,就是個配方奶寶寶,家長因為當心孩子營養不夠,每次泡奶粉時,都不遵守濃度規定,刻意泡「濃一點」給孩子喝,導致血液濃度變高,身提無法負荷。後來經過治療,這名小嬰兒的咳嗽症狀已改善,血脂也已恢復正常。
賴在地上不肯動!美國連日高溫連狗都不想散步
今年夏天超難熬,連日的高溫讓人難受,但不只是人類,其實連動物也是。美國有位女性在推特(twitter)投稿,披露她家狗狗寧可躺在地上都不想再繼續散步的可愛模樣。在美國電視公司上班的史蒂芬妮(Steph Haberman)在推特上投稿,她的愛狗寧可躺在路上間,也不願意再走下去,史蒂芬妮也只能在一旁無奈地看著牠。無論史蒂芬妮怎麼叫牠,狗狗就是躺在地上不願意散步,連四周圍的人都停下腳步,想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無論史蒂芬妮怎麼說,狗狗就是不肯起來。(圖/推特)其實狗狗的正常體溫比人類高,約37.8至39.3度,若高於42度,可能會多重器官衰竭,嚴重會致死,尤其是柏油路的地面若在太陽照射下,連雞蛋都會熟了,何況是狗狗的腳掌呢!雖然狗狗能調節體溫、張口吐舌散熱,但汗腺沒有很發達,一熱就很難降溫,而且狗狗又不會停止活動或補充水份,一旦「中暑」非常危險,脫水甚至會讓心臟腔室變小,讓血液濃度提高。若是在戶外運動時,飼主發現狗狗有喘不過去、不停把頭抬高想要多吸點空氣的話,最好儘快帶狗狗去看醫生,以免延誤病情。
炎夏運動脫水胸痛 慎防急性心肌梗塞
【記者/蔡碧月】現代人工作過勞,工時太長、休息不足造成心臟負荷大,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死亡人數飆升。除了冬天是急性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外,在炎夏酷暑的天氣,一旦身體脫水造成血液濃度上升、血球凝固,此時容易發生血栓、心臟冠動脈阻寒,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小命不保。根據《日刊Digital》報導,在夏天,心肌梗塞的好發族群雖然是高齡者,但40歲的中壯年也要注意,尤其大熱天運動,若突然發生胸悶不舒服、盜冷汗等症狀,除了要懷疑中暑之外,也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日本綜合健診中心院長東丸貴信醫師指出,心肌梗塞的症狀是胸痛、冷汗,同時伴隨腹、肩、背、喉、牙痛等。這些症狀和中暑有點像。因此,夏天預防中暑、心筋梗塞,還請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