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變濃
」26歲女減肥不吃肉竟腦出血猝死 醫示警:這2道早餐少吃
少吃多動是許多人減肥的不二法門,但國外一名26歲女子卻在減肥過程中因突發性腦出血離世,讓家屬無比哀痛。醫師在瞭解女子生前的飲食習慣後認為,餐桌上常見的2道早餐可能是這起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據《Phụ nữ &Pháp luật》報導,女子經過2個月幾乎不吃肉,只吃蔬菜、穀物與喝芋頭茶的減肥生活後,很快看到瘦身成效,之後卻在跳繩時感到劇烈頭痛並昏倒,女子丈夫見狀雖將她緊急送醫,但女子仍因腦出血不幸離世。醫師透過丈夫瞭解女子的生活作息後認為,她每天早餐吃的「鹹蛋粥」、「(炸)蛋餅」導致血管硬化、窄化,以及血液變得濃稠,最終引發憾事。醫師指出,鹹蛋粥、皮蛋粥或雞蛋粥拌豬肉是當地最受歡迎的早餐之一,但鹹蛋及皮蛋可能含有金屬鉛且容易造成膽固醇高,長期食用會導致血管收縮,造成血液容易濃稠、血管硬化。(炸)蛋餅配粥是許多人最愛的早餐搭配,但對肥胖者來說,吃(炸)蛋餅就像主動堵塞血管一樣,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變濃稠、血管堵塞以及增加動脈硬化風險。醫師表示,平時除要注意飲食狀況,如果突然出現語言能力下降或口齒不清、明顯噁心感、困倦或嗜睡或意識不清,就可能是大腦受到腦出血影響,最好盡快就醫檢查。
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 4招預防酷暑心肌梗塞
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是高居國人第2名的殺手,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國民健康署表示,炎熱夏季易流汗,身體水分散失會導致血液變濃,恐出現冠狀動脈堵塞甚至心肌梗塞,傳授民眾「夏日護心四招:三要一不要」口訣:要適當補水、要保持涼爽、要減少溫差、不要烈日下運動,對健康多留心,就能減少傷心。近日天氣炎熱,連續出現高溫現象,氣溫升高會造成體表血管擴張,心臟就像馬達一樣,需要輸出更多血液,才能填充擴張的血管,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身體脫水導致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四類高風險族群 當心五大症狀國民健康署呼籲長者、體重過重、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病史的民眾,如果發生胸悶、胸痛、心跳加速、呼吸喘、身體虛弱的情形,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盡快離開高溫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並適當補充電解質,可於冷開水加入少許鹽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以最快速度就醫。第一招 要適當補水避免身體脫水,喝水掌握「少量、多次、慢飲」3原則,避免快速、大量補充水分造成心臟負擔。第二招 要保持涼爽室內保持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環境;外出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物,配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避免喝含糖手搖飲。第三招 要減少溫差留意室內外溫差,空調建議設定26-28度,進入冷氣房先穿薄外套,減緩心臟、血管因冷熱溫差快速收縮,造成自身的危險。第四招 不要烈日下運動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外出活動,戶外工作者建議每小時到陰涼處休息10-15分鐘,時刻留意自身及身邊同伴身體情況,避免中署或熱衰竭。國健署呼籲,預防心血管疾病,將「護心」落實於生活之中,才是王道,保持健康飲食、適時補水、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三高控制,遵循醫囑定時回診,對自己的健康多留一分心,少一分傷心。
體感溫度40度!躲冷氣房不喝水恐血液變濃 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近期連日氣溫飆深至35度,體感溫度更是達到40度,不少民眾選擇躲在冷氣房避暑。不過心臟科醫師指出,要是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未查覺到體內水分流失、又因為沒流汗未補充水分,恐導致人體代謝變慢、血液變得濃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駐診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指出,許多民眾下意識認為,暴曬在太陽底下工作的人,如外送人員、建築工地人員、農民等,才需要時刻補充水分。不過其實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雖然沒流汗,但是空氣乾燥也會使人體水分散失,要是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恐會造成體內血液缺水變濃、血液流動緩慢和滯留,提高血管堵塞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黃祺耀醫師也呼籲,由於近日室外體感溫度逼近40度,民眾若一下子衝進冷氣房內,會因為溫差太大,在血管急速收縮的情形下,造成心血管血流受阻或其他異常。建議進入冷氣房前可以先做補充水分、洗臉等散熱的動作,避免身體因為太大的溫差產生不適。
夏日高溫體內水分易蒸發 心臟醫:血液像稀飯變稠粥、栓塞機率增
受到太平洋高壓籠罩影響,台北連日高溫破紀錄,24日台北高溫飆到39.7度,打破台北測站124年來高溫紀錄。醫師對此提醒,高溫對心血管有所危害,恐怕會增加猝死機率,高溫讓體內水分蒸發,血液變的濃稠,像稀飯變成稠粥,會增加栓塞的機率。全台各地近日頻頻出現極端高溫,台北測站24日也測得39.7度高溫,為全台測站歷史上的第3高溫;此外,受到焚風影響,25日台東大武氣象站也測出40.2度高溫,為該站1939年設站以來最高溫,同時打平全台人工氣象站史上最高溫紀錄。研究顯示當氣溫小於攝氏15度或高於32度時,猝死機率相對會提高。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血液腫瘤科醫師戴承正表示「溫度提高其實就像是煎蛋一樣,我們身體就是一個蛋白質,所以溫度太高的時候,其實蛋白質被煮熟的機會就會變大,身體的功能都會受影響。對於高溫所造成血液黏稠的最大問題就是心臟功能會受影響,以及腎臟接下來也會受影響。」心臟科醫師也說,身體大量流汗,血液中缺乏水分,恐怕造成末端血液量供應不足,人體水分大量蒸發,血液變濃稠,醫師形容就像稀飯變稠粥,血管更易阻塞。由於台北地區盆地地形不易散熱,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導致氣溫不斷飆升,醫師提醒,除了要適時補充水分,也盡量別在上午10時到下午3時的高溫區間待在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