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陽性率
」 新冠肺炎追查這波Omicron「隱形傳播鏈」 指揮中心啟動大規模血清調查
為瞭解全國年齡別與地理區域之COVID-19血清陽性率變動趨勢,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參考WHO調查指引,以及國際主要機構分析COVID-19血清流行病學之方法,將進行「我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指揮中心說明,為瞭解今年4月份起爆發較大規模本土Omicron疫情期間,社區是否存在隱形傳播鏈,並建構全國COVID-19血清流病監測機制,前述計畫將與「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以下稱血液基金會)合作,針對今年1月至6月收受之全國各捐血中心之血清存檔樣本,依各縣市人口、性別、年齡比例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每2週1次,每次3,000-3,500件,預計抽樣36,000件檢體;該時段有捐血的民眾被抽到之機率約3-4%。考量目前國人可捐血年齡群(17-65歲)中,至少接種1劑新冠疫苗接種率已近90%,難以透過抗棘蛋白抗體(anti-Spike protein)陽性結果,辨別屬疫苗接種誘發或病毒感染後產生,因此,本計畫僅進行SARS-CoV-2病毒抗核蛋白抗體(anti-Nucleocapsid protein)檢測。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本計畫為保護捐血人個資,血液基金會於抽樣後,僅提供匿名資料與血清存檔樣本給疾管署進行後續檢驗與資料統計分析。抽樣檔案將由血液基金會按程序銷毀,血液基金會或疾管署均無法辨識或回溯特定捐血人檢體檢測結果,故無法將檢驗結果通知特定捐血人,亦無法提供查詢。指揮中心指出,加入或退出此計畫不會影響捐血人現有任何權益,亦不會被特別註記。該計畫經疾管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審查通過,採用選擇退出(opt out)的方式,以確保受試者的自主權。若有曾於該段時間捐血之捐血人欲退出本計畫,請於今年6月30日前致電1922並請留下相關資料(血袋號碼,或提供姓名、身分證字號及生日);或請以書面方式寄送相關資料至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後續由血液基金會於檢體抽樣前排除。
疾管署將進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 為調整防治政策上作參考數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表示,為瞭解全國年齡別與地理區域之COVID-19血清陽性率變動趨勢,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參考WHO調查指引,以及國際主要機構分析COVID-19血清流行病學之方法,將進行「我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俾利作為調整防治政策上的參考依據。指揮中心說明,為瞭解今(2022)年4月份起爆發較大規模本土Omicron疫情期間,社區是否存在隱形傳播鏈,並建構全國COVID-19血清流病監測機制,前述計畫將與「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以下稱血液基金會)合作,針對今年1月至6月收受之全國各捐血中心之血清存檔樣本,依各縣市人口、性別、年齡比例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每2週1次,每次3,000-3,500件,預計抽樣36,000件檢體;該時段有捐血的民眾被抽到之機率約3-4%。考量目前國人可捐血年齡群(17-65歲)中,至少接種1劑新冠疫苗接種率已近90%,難以透過抗棘蛋白抗體(anti-Spike protein)陽性結果,辨別屬疫苗接種誘發或病毒感染後產生,因此,本計畫僅進行SARS-CoV-2病毒抗核蛋白抗體(anti-Nucleocapsid protein)檢測。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本計畫為保護捐血人個資,血液基金會於抽樣後,僅提供匿名資料與血清存檔樣本給疾管署進行後續檢驗與資料統計分析。抽樣檔案將由血液基金會按程序銷毀,血液基金會或疾管署均無法辨識或回溯特定捐血人檢體檢測結果,故無法將檢驗結果通知特定捐血人,亦無法提供查詢。指揮中心指出,加入或退出此計畫不會影響捐血人現有任何權益,亦不會被特別註記。該計畫經疾管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審查通過,採用選擇退出(opt out)的方式,以確保受試者的自主權。若有曾於該段時間捐血之捐血人欲退出本計畫,請於今年6月30日前致電1922並請留下相關資料(血袋號碼,或提供姓名、身分證字號及生日);或請以書面方式寄送相關資料至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後續由血液基金會於檢體抽樣前排除。
建議疫苗竟被咒「小心紐倫堡審判」 台大醫:能讓多點人打被審判也罷
指揮中心6到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每劑0.25毫升,為成人劑量的一半,需施打2劑, 2劑施打間隔28天。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貼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新出爐報告,其報告結語顯示,接種疫苗仍然是預防SARS-CoV-2感染合併症(包括兒童和成人住院)的最安全策略。施景中昨(2日)在臉書表示,台大醫院的COVID-19 兒童疫苗門診下周開打,剛剛看名額還不少,如果父母有希望幫小孩打疫苗的,請到網頁掛號,如果不想打,也不勉強,「上次只是因為建議疫苗,被人留言詛咒,說以後我小心紐倫堡審判,好吧,如果我的呼籲可以讓多一點人來打疫苗,就算被審判也罷。」紐倫堡審判是盟軍根據國際法和二戰後的戰爭法舉行的一系列軍事法庭,針對策劃、執行或以其他方式參與了大屠殺和其他戰爭罪行之納粹德國政治、軍事、司法和經濟領導人員起訴,而這些人最終大部分被判處死刑、終身監禁。施景中之後再貼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新出爐報告,因為Omicron以輕症居多,許多人感染無症狀、或因症狀輕無就醫,導致確診案例統計不易,美國衛生當局改以血清樣本統計SARS-CoV2的血清陽性率去推估人口中有多少人感染、特別用年齡層去分級。施景中貼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新出爐報告。(圖/翻攝自臉書/Jin-Chung Shih)結果顯示,至2022年二月為止,總人口血清陽性率為57.7%,推估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感染過,其中陽性率最高發生在0至11歲族群,大約75%已經感染過;報告結語指出,Omicron變種有很高的感染率,尤其是在兒童,接種疫苗仍然是預防SARS-CoV-2感染合併症(包括兒童和成人住院)的最安全策略,以及感染後接種 COVID-19疫苗可為嚴重疾病和住院提供額外保護。施景中說,前次看外電翻譯社團的譯文,兒童注射疫苗的另一潛在最大好處,是可以保護家中的老年人,因為兒童感染率高,容易直接或間接傳染家中同住或未同住的長者,這些正是COVID-19感染最脆弱的族群,另外台灣兒科醫學會支持6-11歲的兒童注射疫苗。他也強調,「我不是專家,祈望專家指正。」
吃完火鍋視力模糊…「有東西在飄」她嚇壞掛急診 醫一看傻住:左眼長蟲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熱騰騰的火鍋又成為不少人飽餐一頓的首選,然而在享用美食時,還是要確認食材都已煮熟,否則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大陸杭州市一名項姓女子經常吃火鍋,幾乎每星期都會和朋友聚餐,不料上月吃完火鍋後,左眼視力突然開始模糊,原以為是老花眼,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眼睛長了寄生蟲。《都市快報》報導,58歲的項女性格外向、朋友眾多,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和一幫姐妹一起吃火鍋;今年10月,項女的左眼視力越來越模糊,原以為是老花加深,便到眼鏡行配了新眼鏡,誰知狀況並未改善,甚至開始感覺有東西在眼前飄,這才驚覺不對勁,急忙到附近醫院檢查,被診斷患上了葡萄膜炎。奇怪的是,經過多次會診,醫生始終找不出病發原因,因此無法對症下藥,讓項女相當心急,左眼視力更迅速掉到0.1;眼看視力每況愈下,項女決定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接受「廣角眼底照相機」檢查後,終於查出隱藏在黃斑區邊緣的白色病灶,加上弓形蟲抗體呈陽性,被確診為弓形蟲感染。醫生透露,弓形蟲在家畜中很普遍,血清陽性率以貓為最高,再來是豬、犬、羊、牛、馬等,主要會侵犯眼、腦、心、肝、淋巴結等,尤其是在眼科,眼弓形蟲病並不少見。醫生提醒,如果食用加熱不足的肉類,就可能導致相關感染狀況出現,嚴重時可能引起失明,所以吃火鍋時,最好確保食材已充分煮熟再食用。女子吃完火鍋後,視力突然開始模糊。
印度孟買9成民眾體內擁有新冠肺炎抗體 35%是透過染疫確診獲得
根據印度當地的最新血清調查報告顯示,印度孟買有90%的成年人體內具有新冠肺炎抗體,其中65%民眾是透過接種疫苗獲得,而35%民眾則是透過染疫來獲得抗體,報告中也指出,透過疫苗獲得抗體的民眾,體內抗體數量遠高於透過染疫來獲得抗體的民眾,由此可以證明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根據《money control》報導指出,印度公民團體Brihanmumbai Municipal Corporation (BMC)日前公布了一份最新的血清調查報告,該次調查是從2021年8月12日至9月9日之間進行,調查對象包含了孟買當地24個區的18歲以上成年人,參與人數多達8674人,其中有20%是醫護相關工作者。在分析過後發現,孟買當地有88.29%的女性的血液帶有新冠肺炎抗體,男性則有85.07%帶有抗體,其中醫護從業人員的血清陽性率為87.14%,因此報告中推估印度孟買當地有將近90%的成年人都帶有新冠肺炎抗體。至於抗體的來源,其中65%的民眾曾經接受過1劑或2劑的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其餘35%的民眾抗體來源則是透過感染新冠肺炎後獲得。報告中也明確指出,接種疫苗民眾的體內抗體數量,遠高於透過染疫民眾體內的抗體數量。由此可以得知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印度政府也打算以此繼續推動當地疫苗接種的工作。而該公民團體也呼籲,即便體內驗出有抗體,但人們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以及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繼續遵循相關防疫政策。
新冠肺炎源頭確定! WHO:與「菊頭蝠」可能有關聯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究竟源頭是什麼?先前中國大陸研究推測,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潛在中間宿主是穿山甲。11日世界衛生組織針對疫情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大型論壇,根據最新疫情報告指出,有愈來愈多證據表明,新冠肺炎病毒與其他已知在蝙蝠中傳播的冠狀病毒存有關聯,報告更明確點出可能與菊頭蝠科下的「菊頭蝠亞種(Rhinolophus bat sub-species)」相關。根據《scitechdaily》報導,最新疫情報告將技術重點放在新型冠狀病毒的「人畜共患病」成分上,報告顯示,愈來愈多證據表明,新冠肺炎病毒與在蝙蝠中傳播的其他類似已知冠狀病毒之間有關聯,也就是與蝙蝠亞種「菊頭蝠」(Phinolophus bat)有關聯。WHO針對疫情,11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大型論壇。(圖/翻攝自WHO疫情報告)菊頭蝠在中國大陸南方及整個亞洲、中東、非洲和歐洲廣泛存在。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的蝙蝠中已經檢測出500多種冠狀病毒,相關領域專家對居住在洞穴蝙蝠自然棲息地附近的農村人口進行的血清學研究顯示,蝙蝠冠狀病毒的血清陽性率(seroprevalence)為2.9%,意指人類與蝙蝠冠狀病毒的接觸可能很常見。報告提到,蝙蝠在中國的市場相當罕見,但卻經常在被捕獲後直接販售給飯店作為食材。但報告中也載明,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中,人畜之間的傳播途徑尚未明朗,當前最可能的假設是中間宿主動物在傳播中起了媒介作用。報告強調,若能釐清該病毒動物來源,就能有效防止未來同種病毒的疫情再度發生,且還將有助於了解新冠肺炎在武漢地區的初步傳播狀況,更能有助理解這些病毒是如何達到人畜共通,可為未來類似疫情防疫提供關鍵性的重要知識。報告也建議,可以加強活物市場的食品管制和市場衛生品質,以保護公眾免受類似人畜共通的疾病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