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型失智症
」 失智症點頭讓失智母插鼻胃管治療 檢場後悔自責「 沒有讓她一路好走」
知名作家瓊瑤日前以花葬形式,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其夫婿平鑫濤,晚年被診斷罹患「大小中風,血管型失智症」,因此插鼻胃管延續生命。看著平鑫濤失智臥床之苦,也讓瓊瑤決心,不靠插管維生。針對失智問題, TVBS《健康2.0》除了邀來專家討論,也邀請照顧失智症母親十年的檢場分享照護失智患者的經驗。檢場感慨表示,照顧了失智母親10年後,母親還是走了,最後兩年也同樣插鼻胃管治療,這是他在陪伴失智媽媽10年間,遇到最糾結、掙扎的提問,也是最自責的決定。檢場的母親罹患失智症10年,在母親罹患失智症的前8年,檢場照顧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罹病的最後2年,母親的身體機能快速下降,餵母親吃東西時檢場發現,「食物放在嘴巴前面,她會把嘴巴打開,但食物就是含在嘴裡,也不會咬。」最後檢場同樣面臨了「插鼻胃管」的抉擇,他自責表示,真的很後悔做了讓母親插鼻胃管的決定,沒有讓她一路好走,「鼻胃管插進去的後2年,母親住進療養院,整天躺在床上,對母親來講,毫無人生意義」,最後只是增加痛苦,而不是平靜離開,想到就很揪心。鄭凱云(左)訪問檢場。(圖/TVBS提供)因為母親有失智問題,檢場也擔心自己會有相同狀況。他分享過去在花蓮拍戲時,有一場戲需要他獨自一人對著7、8個人發飆,台詞長達2頁。第一次拍的時候,檢場一鏡到底一次拍完,但重新開拍時,「我腦袋突然一片空白,所有台詞都忘記」,表示自己雖然看過劇本,台詞熟悉到不行,但一開口卻什麼都講不出來,連導演也被這情況嚇到,想說檢場是不是中邪了,還建議他去拜拜。當晚檢場不斷地翻看劇本,試著把台詞記起來,但依然徒勞無功,發現自己狀況不對,他連夜到醫院掛急診,「當時我心想,糟糕了 我是不是跟我媽一樣失智。」檢查後醫生告訴檢場,資料顯示他腦部海馬迴有白點,竟反而可能是中風的徵兆。但隔天檢場症狀就完全消除,戲也順利拍完,當下他也只認為,可能只是天氣太熱、壓力等因素造成。主持人鄭凱云接著詢問,「失智到底會不會遺傳?」雙和醫院副院長陳龍解釋,如果是年輕型的失智,可能會遺傳,但如果家裡長輩是70、80歲才發現失智,就可能是正常的退化。但他也提醒檢場,腦中風不一定是「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他也曾碰過有些病人是短暫失憶,可能24小時內症狀就消失了,但如果患者核磁共振檢查,在某些影像學顯示有白點在海馬迴裡,就真的有可能是小中風,提醒他要多加留意,這也讓檢場大驚:「所以可能是真的阿!」
被低估的新冠2/疫苗不打嗎?確診後失智風險增8成 「腦霧」讓智商降6分
你打了幾劑新冠疫苗呢?隨著疫情爆發進入第4年,部分民眾對接種疫苗感到疲乏,黃振國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非常快,一定要隨時更新疫苗才能因應,也有民眾擔心疫苗副作用,最新研究顯示確診新冠會增加8成失智風險,且會傷害認知功能,最多會讓智商下降6分,權衡利害之後建議還是接種疫苗較有保障。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罹患糖尿病多年,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曾透露自己為了預防感染,因應病毒變異,至今已接種9劑新冠疫苗,他建議民眾不必計算打了幾劑疫苗,該打就打,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病毒是難以預測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至今仍持續變異,目前流行的變異株為JN.1以及其子代變異株,如KP.2、KP.3等,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相當大,所以就需要更新疫苗。黃振國說,10月即將開打的JN.1新冠疫苗,不僅可以預防JN.1病毒株,對於KP.2、KP.3也具有交叉保護的效果,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黃振國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持續不斷變異,建議民眾應適時更新疫苗,才能增強保護力。(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但仍有許多民眾擔憂疫苗副作用如心肌炎,根據疾管署數據,心肌炎主要出現在12至17歲的男性接種BNT第二劑後,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79,與國際間報告的數據相近,屬於罕見的不良反應,而確診後的心肌炎機率反而較高。不只如此,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600多萬名65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這些患者確診後一年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對照組高50%至80%。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新冠病毒嚴重時會導致血氧過低,腦部跟著缺氧就可能造成所謂的血管型失智症。倫敦帝國學院一項針對14萬人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認知和記憶能力產生影響,尤其是感染後出現「腦霧」後遺症的民眾,記憶、推理、執行的都出現明顯退步,分析發現,曾確診但已康復的人,IQ測驗分數與比未感染者相差約3分;而新冠症狀持續超過12周的人,智商則下降6分,因此預防感染仍然相當重要。
精明老翁變的溝通困難 AI僅1分鐘就揪出腦齡比實際老5歲!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1歲的張伯伯原本精明開朗,今年卻經常忘記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AI檢測,發現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罹患早期失智症,建議及早進行後續治療。患者腦部灰質大幅退化、腦脊髓液增加張伯伯先進行常規傳統檢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因此並非中風或腫瘤;醫師接著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醫學影像以及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罹患早期失智症。全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許凱程表示,失智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推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下列分型: 退化型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 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等▲許凱程表示,等候失智症檢查曠日費時,利AI系統可幫助醫師快速判別患者嚴重程度。(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幫助醫師快速診斷失智患者嚴重程度許凱程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包含疾病史、血液檢查、認知量表測驗、心理評估、影像學檢查、生理訊號檢查等,不過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且以院內為例,排隊等候檢測的人潮更常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且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院內近3千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百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而明顯增加。許凱程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曲線下面積)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刻不容緩,許凱程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精明老翁變得難以溝通 只花1分鐘!AI預測腦齡確認患失智症
81歲的張伯伯精明開朗,今年初開始,卻經常忘記他人交代的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經家人陪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由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先透過傳統檢查方式,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張伯伯的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而非中風或腫瘤)。接著再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張伯伯的醫學影像,以其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AI一分鐘即可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張伯伯已罹患早期失智症。許凱程主任說,從常規檢查到「智憶康」的AI檢測,都確認張伯伯符合早期失智症,需進行後續治療。失智症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許凱程主任說,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通常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並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而到了2030年,失智人口推估將成長超過50萬人。許凱程主任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排隊等候此檢測的人潮,以中醫大附醫為例,也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能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與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3000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許凱程主任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許凱程主任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帶你了解失智症! 醫揭家屬照護「1關鍵」:學會接納與改變
「這裡是哪裡?你要把我帶到哪裡去?我要回家!」、「我的東西怎麼不見了?是不是你亂拿?」、「你又沒有跟我說今天要去看醫生,我不要去!」這些都是失智症患者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對話。常見的狀況包含:忘記自己的家在哪裡、忘記物品擺放位置、忘記剛剛的對話、忘記自己早已退休、不記得長輩已經過世等等。這些因為因腦部退化而引起的記憶障礙,時常衍生出「講不聽」、情緒波動、言語衝突等問題。理解失智症失智症為大腦功能喪失後產生的一系列認知障礙,是一種不可逆、漸進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影響的認知功能包含:複雜注意力、執行功能、語言能力、學習與記憶力、感覺運動統合以及社會認知。而造成失智症的病因有數種,常見的為阿茲海默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以及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惠娟表示,以最普遍的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較早被發現的症狀通常是記憶力衰退,容易忘記事情使他們的生活受到影響,與家屬的互動也容易因此產生衝突。這時候照顧者或家屬需要適時調整互動模式,以緩解可能被引爆的負面情緒。如何照顧失智患者?照顧者該如何與失智症護者和平共處?臨床心理師陳惠娟表示,首先可調整對話模式,耐心回應,避免強調「剛剛已經說過了」。由於患者大腦處理記憶的區域出現問題,產生記憶困難,即使重複多次,仍舊難將新事件儲存在腦中,難免出現重複詢問的狀況。臨床心理師陳惠娟提到,此時對患者強調「剛剛已經說過了」,非但無法改善記憶問題,還可能造成患者的焦慮和挫折,引發他的負向情緒。尤其在需要患者配合時,若雙方情緒緊繃,只會造成反效果。臨床心理師陳惠娟提醒,在面對患者的重複詢問時,需要花點心思耐心回應,或是替患者準備記事工 具,協助記錄重要事件,讓患者忘記時有地方可以查找。另外,也要「減少糾正」,臨床心理師陳惠娟指出,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自己所認知的現實被嚴厲的糾正,失智症患者也不例外,患者被直接糾正時,容易出現明顯反彈。陳惠娟建議,與其直接否認患者,不如試著用描述實際狀況的方式暗示患者現實,例如,當患者說錯年份日期時,避免使用糾正的方式說「現在才不是民國80年!」,可以改成「我想今天應該是民國111年7月7日喔」,或是避免說「OO早就過世了啦!」,可以改成「OO 好久都沒有來我們家了呢」,如果患者還是不能接受,也許可換個角度,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不贊同也不否定,允許個案活在自己所認知的現實。此外,「提供線索並主動予以肯定」也很重要。失智症患者在初期可能會開始意識到自己記憶出現問題,會努力嘗試想要「記起來」,陳惠娟提到,這時可以試著提供一些線索,讓他自己慢慢理解。例如,當失智症患者忘記自己是否用過餐,可以詢問:「你現在會餓嗎?」,如果回答是「不會」,那就可以順著說:「我想也是,你剛剛午餐吃很多,吃兩碗飯還把湯喝完了」,或是當患者在尋找物品時,先避免說「怎麼又忘記了」,可以試著提示「我記得你看報紙的時候有戴眼鏡,會不會放在客廳桌上?」臨床心理師陳惠娟提醒,對於患者的嘗試應多予以引導及肯定,避免打擊個案的信心。失智患者就如同大小孩,陪伴就是最好的成長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隨著時間逐漸衰退,也讓照護愈加困難。當患者因為退化而逐漸遺忘家人,甚至對盡心盡力的照顧者大呼小叫,難免會讓人感到無力與沮喪。然而,患者的想法和行為出現改變,是因為大腦運作出了問題,即便他遺忘了許多人事物,照護者與患者當下的相互陪伴卻仍真實存在。在這些時刻,重要的不是患者如何記得這個世界,而是如何能讓彼此好好相處。在過程中接納這些生活的改變,心情平靜地互相陪伴,在逝去的記憶中留下美好。資料來源: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58-3-8.pdf
消失的人生1/忘記送餐成特色 民眾喝咖啡體驗「記憶中的空白」
走進大安區的一處巷弄,映入眼簾的是整排的住宅,而在整排的住宅區中,隱藏了一間極為不起眼的咖啡廳,僅有一個小小的黑板,上面寫著「年輕失智者咖啡」,昭示著這裡有一間特殊的咖啡廳正在營業中。路過的人們稍微探頭察看,當天負責外場工作的邱大哥熱情走出招呼,「要不要進來喝杯咖啡?我們這裡的咖啡很好喝喔!」看起來與一般咖啡廳並無太大的差別,讓人幾乎難以察覺這裡的工作人員其實是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記憶咖啡館」,一間不為營利,一個禮拜只營業一天,裡面的服務人員更僅聘用患有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這是一間可能點餐後卻遲遲不見餐點上桌,還得耐心提醒店員─因為「他們忘記了!」這裡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這群65歲以前就患上失智症患者訓練的一個場所,希望一方面減緩他們退化速度,又可以持續與社會接軌。記憶咖啡館沒有華麗裝潢,走的是居家溫馨路線。當記者抵達時,只見咖啡廳坐滿人潮,整間咖啡廳鬧哄哄的,充滿人聲、磨豆機聲、烤箱聲,各種聲音此起彼落,工作人員忙進忙出,甚至認不出到底誰才是工作人員,更難以想像這些工作人員中,除協助的社工外,全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66歲的邱大哥在52歲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撿回一命後卻確診失智症,成為咖啡館的「元老級人物」,主要負責外場送餐作業。(圖/方萬民攝)而這樣的感覺更不只是記者的錯覺,就連前來消費的客人也分不出來到底誰才是失智症患者。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已長達14年的66歲邱大哥,當天緩慢的端著裝有咖啡和餐點的餐盤送餐,在替客人送上餐點後,熟絡的和客人攀談,甚至豪言,「以後你們禮拜六都來找我,我請你們喝咖啡!」,逗得客人哈哈大笑,過程中邱大哥親密的和客人們搭肩、合照,若不細問,還以為是常客來訪,根本看不出來他們其實是第一次光顧。待邱大哥完成送餐服務後,其中一名客人拉著記者偷偷問到,「他是失智症患者?完全看不出來啊」,點出一般失智症患者其實難以從外貌辨認的情形。不過只要稍微觀察,其實不難發現邱大哥的不同之處,除了在端餐過程中移動速度較為緩慢外,儘管邱大哥和客人熱絡對話,但對話中會出現短暫的停頓和空白─「他忘記要說什麼了」。在咖啡廳已經服務4年的邱大哥,可說是咖啡廳成立至今的「元老人物」,但在確診失智症之前,他其實是一家國際貿易物業公司的老闆,白手起家,更將美麗的大學同班同學娶回家,本應是人生勝利組,卻在52歲的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休克,鬼門關前走一遭,儘管撿回一條命,但當他醒來時,認得所有人,卻獨獨不認得和他攜手相伴的摯愛老婆,被醫生宣判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人生從此變調。台灣失智症協會專員張育宸指出,年輕型失智症的定義是65歲前確診,更強調,「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圖/方萬民攝)台灣失智症協會專員張育宸指出,年輕型失智症的定義是65歲前確診,「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這樣的發生概率大約為千分之一,協會還曾接觸最年輕僅27歲的患者。他強調,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一旦確診幾乎就能算上是一種「慢性病」,而這群確診的人們中又多是青壯年族群,這群人往往在家中多扮演著經濟支柱的角色,只要被宣告確診,對每一個家庭來說,絕對都是一場衝擊。「協會所能做的,便是針對這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提供全面的課程訓練與復健,減緩他們的退化速度。」張育宸說,協會還會在心靈上給予家屬扶持,陪伴他們度過難關,創造一個溫暖而強健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