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夾
」一吃就吐、體重不斷下降! 檢查竟是罕見「十二指腸阻塞」
9歲的小明1年多前開始無法正常進食,常常吃一點就覺得飽,甚至吃東西就會馬上有噁吐感,最近3個月症狀加劇,吃東西吐不停且體重驟降,從21公斤掉到18.5公斤!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林隆煌安排患者住院檢查,研判為十二指腸腸阻塞,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並指出此病若不進行治療,嚴重可能會致殘。十二指腸被夾住 又痛又噁心林隆煌表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是罕見的上消化道阻塞疾病。當上腸繫膜動脈(SMA)壓迫腹主動脈(AA),會導致十二指腸內容物不能順利排入空腸,無法獲得適當的營養,導致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病因與後腹腔脂肪或結締組織流失有關,例如癌症、嚴重外傷、營養吸收不良症,或厭食症等,人變得太瘦、脂肪消失,使得腸子被血管夾住;在受傷或脊柱手術後被放置在身體石膏中的患者也會出現SMA綜合症,又稱為石膏症候群;另外也有解剖位置異常,使得十二指腸懸吊太高或上腸繫膜動脈起源處過低,都增加十二指腸被夾住的機率。▲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是罕見的上消化道阻塞疾病。(國泰綜合醫院提供)壓迫引起的疼痛會使人虛弱,引起「食物恐懼症」並加重病情。當十二指腸受壓會讓人噁心、嘔吐,當體重持續下降時,導致SMA和AA之間的角度減小,從而加重壓迫和阻塞。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的正常夾角約為38-56度,小明的夾角卻只有26.4度,壓迫到十二指腸,造成十二指腸阻塞及急性胃擴張。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消化不良和早飽,儘管吃下的食物或飲料很少,但由於胃沒有排空,患者仍會感到飽,胃裡充滿了數小時前攝入的液體或食物,當胃排空延遲時會發生便秘,未消化的食物可能會嘔吐,當阻塞變得嚴重時可能會變成膽汁。攝入食物或飲料後腹痛可能會很嚴重,因為SMA的搏動變得更強並撞擊十二指腸。臨床症狀因人而異,有時症狀輕微,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加重,如果不進行治療,某些人的症狀可能會嚴重致殘。噁心嘔吐腹痛消化不良早飽便秘致殘早期保守療法 嚴重需動手術林隆煌解說,治療方案包括藥物和手術干預,初期可以通過胃減壓、電解質校正和營養支持等保守療法進行管理。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需要進行精神病學評估,當不能經口餵養時,可以通過放置在梗阻遠端的鼻空腸管進行腸內餵養,首先嘗試使用補充性高熱量液體進行頻繁的少量餵養,然後進行姿勢療法。接下來,從鼻子插入一根管子到空腸(鼻空腸管),特殊配方用於通過泵輸送16至20小時的餵養,提供患者所需的足夠卡路里和液體,這圍繞著通過鼻胃管以幫助實現胃和十二指腸減壓,通過靜脈輸液復甦,以及監測和更換血清電解質,經由全胃腸外營養以提供足夠的營養實現體重增加。而促運動劑有益於提升體重,對於病程較短的患者,保守治療最能解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症狀和體重,對於具有急性表現的兒科患者能受益於單獨的保守治療,體重增加的目標是恢復腸系膜脂肪墊和扭轉角度損失並減少AA和SMA之間的距離。如果保守措施在6至8週內無效並且症狀惡化,特別是患者有劇烈疼痛且無法耐受胃腸道餵養,則需要進行手術。目前最常用的是腹腔鏡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讓十二指腸的有效減壓,具有恢復快、腸蠕動功能改善和患者健康、小腸粘連和術後切口疝發生率降低、失血量最少、術後疼痛減輕以及最終美容效果好的優點。醫師最後提醒,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是腸梗阻的一種罕見原因,延誤診斷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早期診斷時可以對患者進行保守治療,但如果診斷延遲或藥物治療失敗,則需要手術干預。
7天縮短成4小時 創新數位技術裝假牙1天搞定
過去裝假牙必須先印模再製作,中間至少需等待7至14天才能完成,過程耗時,病患使用臨時假牙在咀嚼上也有脫落的風險。金屬中心研發「即時贋復解決方案」,透過口掃與數位科技,能將療程縮短在1天內完成,大幅改善傳統假牙製作流程與效率,榮獲2020年度iF設計大獎。金屬中心研發成果獎聲不斷,繼日前以「金屬扣件產業製造智慧化技術」、「仿生智能AGV艦隊系統」揚名2020年美國愛迪生獎,近期「即時贋復解決方案」與「可降解鎂合金血管夾」分別榮獲德國iF設計獎及德國紅點設計獎。其中,金屬中心以「即時贋復解決方案」於2020年度的iF設計大獎56個國家,計7,298件設計作品參賽中脫穎而出,奪下產品設計獎,展現創新研發的軟實力。「即時贋復解決方案」藉由全面性整合口掃系統及穿戴式眼鏡、雷雕系統、矽酸鋰玻璃陶瓷,以同樣療程為例,傳統假牙製程需要7天以上,但此套系統將可縮短為4-5小時,在診所端1天內就能完成加工及讓病患進行補綴。病患早上進入診間,下午就能裝好假牙,很快就可以正常飲食,病患無須經過漫長等待和使用臨時假牙的不便,大大提升贋復治療效率。另一個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的「可降解鎂合金血管夾」,從合金設計、加工技術與表面處理著手,是全球第一款具人體吸收性,於體內可降解鎂合金的止血夾。「可降解鎂合金血管夾」使用生物可降解之醫材,術後不需再次手術取出,透過材料逐步降解,減少組織二次傷害;改善傳統不鏽鋼或鈦合金止血夾,於病患體內存有金屬物品,以干擾核磁照影等檢查,降低病患術後追蹤疑慮;不僅操作簡易、快速、更有利於醫師臨床使用。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表示,將科技技術融合美學設計,強化人因工程的介面整合,突破技術上的限制瓶頸,金屬中心將持續研發符合民生或產業需求的產品設計,並以國內自主的創新技術,開創研發成果運用的全新風貌。
首例小腸移植成功 北榮創器官移植紀錄
臺北榮總器官移植團隊成功完成建院六十年來首例小腸移植,創下全國唯一醫學中心所有器官移植,包括心、肺、肝、腎、胰及小腸皆完備的嶄新紀錄。移植團隊兒童外科蔡昕霖醫師表示,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為複雜且艱鉅的治療,每年全世界執行的個案數目總合約為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且通過移植評估,沒有任何惡性腫瘤),以及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具有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包括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還有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等)。今(108)年8月所進行的小腸移植手術,就是由移植外科龍藉泉主任率領團隊經過多次推演擬定計畫,由兒童外科劉君恕主任、蔡昕霖醫師及鍾孟軒醫師負責執行。期間麻醉團隊與移植團隊合作無間,讓長達9個多小時的移植手術穩定而平順地完成。術後由重症醫學部重症外科王鑑瀛主任與多專科團隊悉心照護,內視鏡中心王彥博醫師與李沛璋醫師負責定期的內視鏡檢查與腸道切片,病檢部外科病理科李芬瑤主任迅速判讀病理組織,以期預防術後常見而且往往來勢洶洶的急性排斥,也讓進食節奏與免疫抑制藥物劑量調整有所依據。今日適逢器官捐贈感恩會,醫療團隊回憶起手術當時,在血管夾放開的那一剎那,溫暖的血流觸發了腸道綿延不絕的蠕動,植入的小腸發出充滿活力的腸音,盡責地吸收水分與營養,病人與整個醫護團隊除了充滿信心與感動之外,也充分體現捐贈者無私大愛讓生命永續茁壯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