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硬化
」 腦中風 腦出血 猝死 心肌梗塞 糖尿病高血壓不治療恐「增加這風險」 研究證實:失智症緊接而來
高血壓不治療恐引發失智症!醫師指出,許多高血壓的研究顯示,如果好好控制血壓,上了年紀之後發生失智症情況會明顯減少,據研究顯示,40歲以前就有高血壓,50歲之後有可能發生認知功能障礙。根據《福斯新聞網》等外媒引述一項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除了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外,還會有失智症及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會顯著增加。這項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透過研究人員對3萬1千名年齡平均為72歲的人進行了4年追蹤研究後發現,未經治療的高血壓者,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人高36%,這數據包括服用藥物的患者。根據這項研究作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倫農醫生(Matthew J.Lennon, M.D., PhD)指出,高血壓是「中風和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可以透過藥物控制,從而降低個人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倫農醫生更補充,「我們的綜合分析研究了年長者,發現未治療高血壓確實可能增加的風險」。透過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增長,治療高血壓仍然是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重要因素,另外,美國稍早也有一項追蹤 30 年的研究顯示,若在 40 歲前就有高血壓的患者,來到50歲後,就有可能發生認知功能障礙,而且可以從醫學影像上面看到腦部的退化。據了解,失智症主要分為血管性的腦部退化、阿茲海默症,而高血壓確實會引發血管硬化、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缺氧和認知障礙的情況,另據美國心臟協會表示,50%的高血壓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而降低血壓的兩種自然方法是定期運動,不食用含過多鈉的食物。放任高血壓不治療?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導致老人失智症風險。(圖/翻攝自X)
為壯陽喝蛇酒30年!他整瓶喝完才發現「塑膠蛇」 慘變洗腎族還不舉
在民間傳言中,有許多為了壯陽拿蛇、海龍、鹿鞭等藥材泡酒補身的說法,不過泌尿科醫師黃維倫分享,有一名大叔曾在中國買蛇酒壯陽,整瓶喝完才驚覺,竟然喝到玩具塑膠蛇泡的假貨,「金價尬林北當吃塑膠的!」這名大叔疑似因此長年吃進過多毒素,不僅腎衰竭淪為洗腎族,還因此發生了勃起功能障礙。古早年代相信,吃腦補腦、吃鞭補鞭,吃什麼補什麼,但真的是這樣嗎?義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維倫過去曾在粉專「U and泌的鳥醫師.黃維倫」PO文,「上週幫某位病人打震波,閒聊時得知他曾經在中國買蛇酒壯陽,結果整瓶喝完後,才驚覺那條蛇竟然是塑膠做」,讓他好氣又好笑,「現代醫學的治療非常講究實證,治療本身都必須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後,才能應用在病人身上,不僅能確保治療的效果,也能避免嚴重的併發症。」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黃維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上述這名50多歲的大叔,因勃起功能障礙來就醫,並接受震波治療,在閒聊時才得知這名大叔曾經買蛇酒壯陽,結果整瓶喝完,才發現瓶中的那條蛇竟然是塑膠做,「沒想到傳說是真的,金價尬林北當作吃塑膠的。」黃維倫說,其實這位病患從年輕時就非常「注重保養」,20多歲起就每個月花大錢購買壯陽藥,希望「小鳥」可以頭好壯壯,不過可能因為購買的偏方,裡面有些毒素導致腎衰竭,不僅淪為洗腎族,也因此發生了勃起功能障礙。至於這名大叔病患的現況,黃維倫透露,患者事後接受正規的震波治療後,勃起功能已經慢慢恢復,並且可以從事性行為。勃起硬度量表(EHS)從2分上升至3分,國際勃起功能指標量表(IIEF-5)從11分上升至16分,大叔也十分滿意目前的治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醫師指出,男性過中年後,據統計有5成的人會感覺勃起功能變差。當求助泌尿科醫師時。許醫師說,男性勃起功能障礙(俗稱陽痿)有多種原因,包括常見的三高問題、三高藥物的副作用、心因性、器質性(還包括:男性賀爾蒙低下、血管性等)。例如中老年可能出現的心血管硬化或狹窄,同樣可能發生在支配陰莖的動脈。因此在矯正相關可能原因,如:男性賀爾蒙的補充、糖尿病的控制和高血壓的藥物調整後,若勃起功能尚未改善,經評估為血管性的陽痿後,可以考慮施行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所謂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low-intensity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簡稱ESWT),是利用低能量的震波,透過特殊的探頭,打入陰莖海綿體,作用是能促進陰莖海綿體的血管新生成。也就是說,服用威而鋼等藥物是應急讓陰莖血流量增加,而透過低能量震波治療,是要打通海綿體的血脈,藉由新生的血管讓勃起硬度和維持時間增長。目前低能量震波治療,已通過美國FDA、歐洲泌尿科學會和台灣衛福部的核准,用於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第一線工具。這項治療的禁忌症是,凝血功能障礙、精神躁鬱症、骨盆腔有惡性腫瘤者。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顯示,有81%的患者在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後,勃起功能獲得明顯改善。倘若日後又因老化或動脈硬化而再度陽痿,都能重啟療程。
水喝不夠恐增腦中風、心梗風險! 營養師曝喝水學問
人的身體中有70%是水分組成,因此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相當重要。營養師張珮蓁指出,要是人體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嚴重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而在補充水分時,也需注意許多細節,才能正確地將水分吸收。營養師張珮蓁近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Patty營養師 陪你一起吃」中發文,表示喝水的學問很大,絕非有喝就好。張珮蓁指出,每天喝的水分至少要是體重的30倍以上,因為水分攝取不足容易使血液水分減少,進而使血液黏稠,加速血球老化、血管硬化。嚴重時,還會增加血栓、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不過,張珮蓁提醒,喝水的時候要「適量多次喝」不要一次瘋狂灌水,在白天活動較多時,每小時補充約150-300毫升,確保水分充足。而這樣也可以有飽足感不亂吃東西,定期去尿尿也可以避免泌尿道感染。另外,運動時的補水時機也是相當重要,前、中、後都要適時補充水分。張珮蓁進一步說明,運動半小時前,應補充300到400毫升的水量,若喝完後都沒有產生尿液,或尿液顏色很深,代表身體可能處於缺水狀態,建議持續緩慢補充直到尿液呈現淡黃色。在運動過程中,每20分鐘應再喝100到150毫升的水量,以補充流汗流失的水分;運動後半小時內,應再補充150到200毫升。不過此時要注意,避免短時間大量灌水,否則容易電解質失衡,產生噁心感、頭暈等不適。最後張珮蓁也透露,其實茶、咖啡、湯都是水分來源,不過她建議,下午2點過喝白開水就好,以免茶跟咖啡影響睡眠。
預防低血壓的四方法 適量喝咖啡和規律運動
一般而言,年輕女性的低血壓不是低於80/50 mmHg的話,對身體健康沒有立即性的危害,不需要採取積極性的治療,只要改變生活習慣,病情即會漸漸緩解。血壓是維持全身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由心臟收縮力的強弱、血液量的多寡,以及血管壁的阻力,來決定血壓的高低;然而在年紀大的人身上,這些調節機轉的功能逐漸退化,就容易導致血壓過低。 低血壓的3個威脅 1.增加心臟病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目前醫界認為,60歲過後開始低血壓,很可能與血管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有關,因為血管內皮功能逐漸退化,血管硬化程度越來越明顯,收縮壓逐年上升,舒張壓反而偏低,收縮壓很高約150~160 mmHg,舒張壓約40~50 mmHg,發生心血管疾病比例高出2~4倍。2.增加腦中風機率由於舒張壓是反應血管彈性,特別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如果血壓偏低的話,代表血流量不足,容易發生暈倒、心絞痛、短暫缺血性腦中風。研究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越大,代表大動脈硬化越嚴重,腦中風的機率越高,當血管硬化、彈性差,血流從心臟衝出來時,血管無法以舒張或收縮來緩衝壓力,血流衝出的作用力大,反作用力也大,就會造成收縮壓偏高、舒張壓偏低,代表大血管硬化程度越厲害。3.增加失智症風險老年人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收縮壓在姿勢變化間,會大於20 mmHg,通常與調節血壓相關的神經系統退化有關,常會引起暈眩及跌倒。長期血壓偏低的患者,可能較容易感覺到疲倦、暈眩、情緒低落等症狀,有些憂鬱症或老年失智症等精神問題,也被認為和慢性低血壓有關。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75歲以上老年人,舒張壓每降低10mmHg,日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約20%,舒張壓太低與阿玆海默症的發生有明顯相關;老年人如果持續性低血壓達2年以上,未來發展成失智症的機率便提高為2.19倍,推測原因可能與持續性低血壓,造成長期腦部血流灌流不足有關。預防低血壓4方法夏天比較容易發生低血壓,臨床上,高達8成患者因低血壓就醫。張嘉修說明,夏季的氣溫比較高,血管容易擴張,血壓本來就會低一些,再加上天氣炎熱,身體容易流汗加速散失水分,血壓更容易偏低,如果又沒有補充適當的水分,就會造成低血壓的情形。1.補充足夠的水分天氣熱容易流汗,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平時記得補充水分,尤其運動後,更要攝取時夠的水分,以免發生脫水。2.適度攝取鹽分增加鹽分攝取可提高血壓,因為鹽分中的鈉,可以使水分滯留在血管中,讓血管的總液體量增加,血壓就上升了,建議低血壓的患者每天適量攝取約12克的食鹽,可改善低血壓的症狀。運動大量流汗後,低血壓者可喝運動飲料,補充鈉離子。3.規律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增加肌肉量及肌肉強度,肌肉收縮能使靜脈的血液回流,增加心臟輸出的血液量,穩定血壓進而改善低血壓症狀,同時調節自律神經、增強心血管功能,促進血流循環。4.適量攝取咖啡因咖啡因能幫助血管收縮,使血壓突然升高,對於低血壓患者,可以適當喝茶、咖啡,將血壓稍微拉高。(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壯男心衰竭危命「5年前早有預兆」 血壓高恐影響心腎功能
三高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多數人卻往往不知三高可能致命!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約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而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但若未即時管理,很可能危及性命。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林彥宏理事長提醒,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血管硬化,進而引發心衰竭、腎臟病、中風等併發症,這些共病危險性高,不僅心衰竭致死率高於癌症,長期腎高壓更可能導致洗腎,因此,民眾應依循「居家量測、130/80標準、722原則」3口訣,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遠離高血壓危害並預防心腎併發症。高血壓無疑是影響我國民眾健康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中,每4人中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林彥宏理事長指出;「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近年高血壓更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與現代人飲食習慣、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有關。」然而,高血壓正是引發各器官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理事長比喻,高血壓就像將身體置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中,一時無感、久了就危及性命。例如:高血壓若未控制,可能造成心肌肥厚,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影響,久而久之演變為心衰竭;另一方面,長期的體內高壓亦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硬化、進一步惡化為腎病變。林彥宏理事長警告:「嚴重心衰竭五年死亡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腎臟病常則列我國十大死因,可以說,心腎病變是造成台灣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足見人人都應及早預防高血壓,管理心腎風險。」高血壓作為心腎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近年心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發展趨勢,亦以患者治療時應兼顧血壓與器官保護為目標。林彥宏理事長説:「例如心衰竭治療藥物,就從過去常見的心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等等,到近年加入SGLT2抑制劑,具同時管理血壓、腎病變與心臟功能的效益,數據指出,患者用藥後可減低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蛋白尿、減少腎病及心因性因素相關的死亡率,亦可下降血壓。」理事長分享,過去曾遇一位壯年男子被家人送至急診,這名患者5年前檢測出高血壓,但因自覺無礙而未持續追蹤,送醫時心臟收縮功能低下,甚至出現肺水腫、危及性命,檢查後發現竟是因長期高血壓引發的心衰竭與腎病變!送醫後醫護持續用藥幫助患者降血壓、管理心腎症狀,一年後才逐漸穩定病情、心腎恢復正常功能。對此,林彥宏理事長提醒,民眾日常就應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與預防意識,對於高血壓且已有初步心腎病變的患者來說,及早選擇兼顧共病共管的藥物治療,也更有助於管理高血壓與心腎病變。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動「3口訣」幫助民眾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分別是「居家量血壓」、「130/80標準」與「722原則」,林彥宏理事長建議,民眾可遵從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邀請家人每天量血壓,讓量測變成日常、一起守護家人健康。
26歲女減肥不吃肉竟腦出血猝死 醫示警:這2道早餐少吃
少吃多動是許多人減肥的不二法門,但國外一名26歲女子卻在減肥過程中因突發性腦出血離世,讓家屬無比哀痛。醫師在瞭解女子生前的飲食習慣後認為,餐桌上常見的2道早餐可能是這起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據《Phụ nữ &Pháp luật》報導,女子經過2個月幾乎不吃肉,只吃蔬菜、穀物與喝芋頭茶的減肥生活後,很快看到瘦身成效,之後卻在跳繩時感到劇烈頭痛並昏倒,女子丈夫見狀雖將她緊急送醫,但女子仍因腦出血不幸離世。醫師透過丈夫瞭解女子的生活作息後認為,她每天早餐吃的「鹹蛋粥」、「(炸)蛋餅」導致血管硬化、窄化,以及血液變得濃稠,最終引發憾事。醫師指出,鹹蛋粥、皮蛋粥或雞蛋粥拌豬肉是當地最受歡迎的早餐之一,但鹹蛋及皮蛋可能含有金屬鉛且容易造成膽固醇高,長期食用會導致血管收縮,造成血液容易濃稠、血管硬化。(炸)蛋餅配粥是許多人最愛的早餐搭配,但對肥胖者來說,吃(炸)蛋餅就像主動堵塞血管一樣,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變濃稠、血管堵塞以及增加動脈硬化風險。醫師表示,平時除要注意飲食狀況,如果突然出現語言能力下降或口齒不清、明顯噁心感、困倦或嗜睡或意識不清,就可能是大腦受到腦出血影響,最好盡快就醫檢查。
春天犯睏懶得動? 營養師授5招:喝「此茶」振精神又醒腦
春天犯睏?整個人變得懶洋洋,起床困難、有氣無力、精神渙散沒辦法工作啦!營養師王證瑋分享5招,包括:防寒保暖且定時量血壓、喝綠茶、養出健康紅血球、優質蛋白與Omega-3脂肪酸、規律運動。王證瑋在臉書粉專指出,春睏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生理機能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感變,越暖越會加速新陳代謝,使得耗氧速度變快,導致腦部的供氧量不足,抑制大腦的興奮感,才會覺得懶洋洋。他也指出,氣溫變化快速,春天更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最易發生腦中風,對於心腦血管病者,都有著血管硬化的現象,血液循環不佳下也會造成疲勞睏倦感,一旦控制不好更可能產生中風的風險。防寒保暖且定時量血壓:春天別過早脫衣服,特別是清晨與夜晚,因溫差大務必做好保暖措施(背心、圍巾、帽子、手套等);心血管疾病者,最重要的是要早晚都要量血壓,做好血壓監測。一杯清茶解春睏,抗氧提神也護心:精神不好,綠茶含有豐富的多酚類及兒茶素,研究發現,兒茶素抗氧化能力優異,不僅可以保護心血管外,綠茶中的茶胺酸與咖啡因兩者協同可提振精神,讓思緒清晰。養出健康紅血球:打哈欠、懶洋洋是缺氧的表現之一,其中紅血球不健康也是一大原因,紅血球的營養包含蛋白質、銅、鈷、鐵。維生素B12與葉酸,這類營養素可從深綠色蔬菜、蛋豆魚肉類中取得,因B12源自動物食品,建議全素者額外補充B12。優質蛋白與Omega-3脂肪酸:照顧心血管計畫中,魚是選擇之一,不僅有優質蛋白讓身體修復補充體力,魚肉中含有DHA、EPA豐富Omega-3脂肪酸能幫助降低膽固醇,讓血循通暢。可透過在餐中選擇鮭魚、鯖魚、秋刀魚或鮪魚罐頭,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取的量。規律運動:運動可促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增加大腦含氧量,透過運動找回活力,也能讓心血管更加健康。
使用靜脈雷射恐遭禁賽 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提醒運動員要小心
職籃PLG新北國王球星林書豪因足底筋膜炎,疑似接受「靜脈雷射(Intravenous Laser Irradiation of Blood,簡稱ILIB)」,可能觸犯禁藥條例,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理事長張煥禎表示,「靜脈雷射被世界反禁藥組織(WADA)列入禁用清單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運動員接受任何治療,千萬要小心,最好能找專科醫師。」靜脈雷射常運用在預防中風、睡眠障礙、神經系統疾病與自律神經失調、血管硬化、靜脈曲張、抽筋等方面,以及預防醫學、各種炎症、感冒、哮喘、過敏、疼痛改善、癌症輔助治療,也在細胞激活、傷口修復、促進血細胞活性、促進頭髮生長、皮膚改善等也有一定的幫助。張煥禎提到:「世界反禁藥組織規定,以任何物理或化學形式的血管內操縱血液的行為,包括靜脈雷射治療都是被禁止的。因此靜脈雷射治療被視為一種增強運動表現的方式,是因為它透過血液的操縱改變運動員的生理狀態。此外,任何介入血液循環系統的治療都可能帶來健康風險,這也是WADA將其列為禁止的原因之一。」張煥禎補充,專業的醫師在對運動員治療時,通常會考量幾個因素,包括是否會提高表現、對運動員是否有健康風險、是否有違背公平的運動精神等等,照顧運動選手的醫師一定要熟悉WADA的禁藥規範,每年更新禁用清單資訊,特別留意提供的處方,他並呼籲運動員,在考慮任何治療或補充品之前,必須仔細研究相關的禁藥規範,以避免違規的風險。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也特別聲明,這次林書豪靜脈雷射事件,在影片中露出的醫師雖然在履歷上為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的會員,實際上只是前年單1年度的贊助會員,並非正式會員,沒有參加過專科醫師培訓課程,也沒有持續參與協會的學術活動。
增肌減脂要多吃「蛋白質」? 最新研究:攝取過多很傷動脈
2月19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雖然攝取足量蛋白質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因為蛋白質不易分解,身體需要消耗更多卡路里才能消化,但攝取太多蛋白質會增加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在動脈壁內外積聚,也就是血管出現斑塊,恐引發動脈粥狀硬化。據《紐約郵報》的報導,該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匹茲堡大學心臟病學教授拉札尼(Babak Razani)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為了追求更有效的新陳代謝率而增加蛋白質攝取量,並非健康萬靈丹,因為此做法很可能對動脈造成傷害。」很多人認為蛋白質的攝取對健康至關重要,但從長遠來看,攝取過多恐是有害的。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攝取過量蛋白質會讓脂肪、膽固醇與其他物質累積在動脈壁,形成粥狀斑塊,使得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當粥狀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倘若超過22%的飲食熱量來自蛋白質,可能導致免疫細胞活化程度增加,並對動脈血管斑塊的形成發揮關鍵作用。拉札尼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新陳代謝專家米登多弗(Bettina Mittendorfer)合作的研究團隊,也經由小鼠研究發現,人體必需胺基酸「白胺酸」(leucine)會透過特定訊息機制引發疾病,改變特定細胞新陳代謝,例如血管系統稱為巨噬細胞(macrophage)的小型免疫細胞有可能因白胺酸出現異常,進而觸發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數據,要維持正常的體重,女性平均每天應攝取2000卡路里的熱量,男性每天應攝取2500卡路里的熱量。因此平均來說,如果女性攝取超過440卡路里的蛋白質,男性攝取超過550卡路里的蛋白質,就可能有對動脈造成損傷。然而,根據過去10年收集的數據顯示,美國人攝取大量蛋白質,且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近4分之1美國人每天從蛋白質獲得的熱量佔比超過22%。雖然雞蛋、肉、魚和豆類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但研究顯示,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之間的白胺酸濃度差異,可能就是對心血管、代謝健康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這項研究結果對於營養師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經常建議罹患重病者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維持肌肉量與體力。拉札尼也建議:「也許盲目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要從整體角度看待飲食、均衡膳食,這樣才不會在無意間加劇心血管負擔,特別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他也非常興奮地表示,該項研究能激發針對如何以精確方式改變飲食的討論,並為未來的飲食指南提供極具潛力的資訊。
全台急凍「壯漢心梗險死」送醫搶命!重症醫曝4徵兆要小心
入冬最強寒流才剛襲台,全台已傳出多起心臟驟停及猝死案例,一名收治在高雄榮民總醫院的51歲男子,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所幸急救後才撿回一命。對此,醫師示警,氣溫急凍導致心肌梗塞患者激增,若民眾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應立即就醫。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一名51歲男子因為「心因性休克」,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經緊急搶救後才恢復生命跡象,不過至今仍未完全脫險,由於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導致心肌梗塞送醫的民眾突然爆增,目前加護病房已經滿床。黃偉春提醒,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在清晨與入夜,民眾除了應避免在清晨氣溫較低時出門之外,若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恐是心肌梗塞發作前的徵兆,應立即前往醫院看診,切勿輕忽。另外,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生活習慣不佳、精緻飲食加上攝取過多油脂,容易罹患三高疾病,導致心血管硬化,一旦溫差過大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容易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呼籲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才能降低健康風險的發生。
心肌梗塞出現年輕化趨勢 氣溫驟降要注意!避免猝死
急性心肌梗塞常讓人猝不及防,近年發生多起年輕名人因心血管出問題猝死,衛福部國健署還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愛護自己的心,尤其在忽冷忽熱的天氣中,更容易增加猝發風險,不可不慎。低溫又溫差大 心肌梗塞多驟升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說,低溫加上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若血管內不健康的斑塊裂解,可能就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或中風發作的機會,因此為避免增加猝死風險,平時就要注意保暖並處於恆溫環境,以免溫差過大,使血管適應不及。若出現胸痛、上腹痛、呼吸喘或冒冷汗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陳翰興醫師表示,由於飲食西化,年輕族群多半傾向精緻或高油脂食物,加上生活習慣不佳,容易有三高問題,導致心血管硬化、出現斑塊,若受到壓力、溫差劇烈變化,斑塊剝落恐會堵塞血管,呼籲平時養成健康飲食並適度運動,40歲後也要定期健檢,了解自己是否有三高等慢性病。避免冷熱交替 加速心臟負荷民眾天冷會選擇泡湯、或沖洗熱水澡暖身。陳翰興醫師建議,泡湯應避免「冷熱泉交替」,過度刺激心臟血管,水位也不要超過心臟,每次約泡10分鐘就要起身休息,水溫則不宜過高,有高血壓或心臟疾病患者,不建議泡湯,以足浴替代。民眾在家洗澡,則是避免浴室內外溫差過大,擦乾身體著裝後再走出浴室,降低血管因溫差波動的不正常收縮。陳翰興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突發性胸悶、胸痛、心悸、心絞痛、喘不過氣或冒冷汗等心臟病症狀,以及嘴歪、流口水、半身無力等中風症狀,就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平時階段性出現胸悶、易喘、背痛、頭暈等症狀,也應警覺並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切勿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心血管疾病其實只要提早發現、積極治療,多半能穩定控制,預後狀況良好。
年輕人也要小心! 選戰倒數遇低溫「再有這波動」…猝死機率恐增加
最近選戰有多火熱,氣溫就有多冰冷。有醫師提醒低溫加上早晚溫差大,不只造成長者及三高病史等族群有心血管疾病猝發風險,年輕人也要注意,若出現胸痛、上腹痛、呼吸會喘以及冒冷汗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查出病因。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翰興表示,年輕族群大多傾向高油脂或精緻食物,部分生活習慣也不佳,容易有三高問題,造成心血管硬化出現斑塊;如又有情緒壓力、溫差劇烈,剝落的斑塊恐堵塞血管,引發危機。國健署也曾提醒,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陳翰興指出,低溫加上溫差大容易導致血管劇烈收縮,血壓因此上升,若血管內不健康斑塊裂解,還可能誘發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平時應注意保暖與處於恆溫環境,在忽冷忽熱的天氣中,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猝發風險。陳翰興進一步表示,部分民眾會在天冷時泡湯或泡熱水澡,此時應避免冷熱泉交替而過度刺激心臟,水溫不宜過高,水位也別超過心臟,最好每泡10分鐘就起身休息,而高血壓及心臟疾病患者應以足浴代替泡湯;在家洗澡也應穿衣後再出浴室,降低溫差造成的血管不正常收縮。若出現突發性胸悶、心悸、胸痛、心絞痛、喘不過氣或冒冷汗等「心臟病」症狀;以及嘴歪、流口水、半身無力等「中風症狀」,都應盡快就醫。平時如有階段性胸悶、容易喘、背痛、頭暈等症狀也應找出病因,切勿因緩解而輕忽。
眼睛通紅「結膜下出血」是中風前兆? 眼科醫師解釋破解迷思
雙眼通紅的「結膜下出血」讓人怵目驚心,其成因與相關的眼睛保健為何?結膜下出血 血管破裂所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張延瑞說明,結膜下出血就是結膜下的血管破裂,造成眼白紅腫,類似皮膚上的「瘀青」概念,但血液在眼球並不外流,而是積存在透明的結膜下,導致眼白明顯發紅。與中風無直接相關 這些原因都可能發生北醫附設醫院、台北醫學大學等單位,曾針對結膜下出血提出研究報告,顯示有結膜下出血症狀的人,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然而其他國際上的大規模流行病研究,扣除共病對數據的干擾後,結膜下出血與中風無「直接」關聯,不必過於擔憂。常見舉重、便秘、高血壓、劇烈咳嗽、打噴嚏、或用力過度等情形下,結膜下的微血管或小動脈可能會破裂出血,造成眼睛紅腫。多數無感 眼睛出現不適快就醫大多數病人並不自覺結膜下出血,通常是被他人指出或照鏡子時發現。如果無疼痛或模糊視覺,就無需過度擔心,即便出血範圍較大,亦不會對眼睛造成問題。但如果眼睛感到不適,如腫脹感,疼痛或有其他症狀,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結膜下出血,建議至眼科掛號進一步診斷。日常這樣做幫助修復 避免出血症狀治療過程中,紅眼症狀需要一到兩週才會完全消退,就像瘀青消退的時間一樣。另外,如果長期反覆多次出血,要懷疑有有凝血異常疾病,建議檢查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有無血友病史,大多數的人都是某條血管特別脆弱,一直反覆破裂,這時候注意減少用力、多吃維他命C幫助修復,或能避免出血症狀頻繁發生。控制血壓、避免過度用力 飲食清淡為宜張延瑞提醒,結膜下出血相關的眼睛保健,第一個還是要控制平日的血壓,血壓太高的時候,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會流血不止,年紀稍微大一點、血管硬化的族群也要特別注意,其次重訓、提重物導致腹壓上升、外力刮傷或刺傷眼睛等狀況,都有可能導致結膜下出血。平日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主,中醫所謂的「火氣大」指的就是食物屬性較為燥熱,存在體脂肪或血液當中,造成血管刺激,就會產生發炎、腫脹等狀況,都有可能會讓出血容易發生,日常重口味、醃漬、添加香料的東西適度的吃,不宜吃太多。
飯後別再做8件事!從醫30年醫師忠告:這些習慣最傷
吃飯是每天必做之事,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途徑,不過吃完飯後通常該做什麼呢?據《健康2.0》報導,一名從醫30年的醫師就提出良心忠告,表示不正確的飯後習慣,不僅會讓營養流失,甚至還不利於健康,醫師也列出8件「飯後不能做的事」,包括飯後馬上吃水果、散步、洗澡等,提醒民眾多加注意。飯後要避免做的8件事:1、不急於吸菸飯後吸菸的危害比平時大10倍,因為進食後的消化道血液循環增多,導致菸中的有害成分大量被吸收,而損害肺、肝臟及心血管等。2、不急於喝茶飯後不宜馬上飲茶,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鞣酸會與食物中的鐵、鋅等產生反應,並生成難以溶解的新物質無法吸收,導致食物中的鐵質流失,因此建議將喝茶安排在飯後1小時。3、不急於洗澡飯後洗澡體表血流量會增加,而胃腸的血流量相應減少,會讓消化道的功能減弱。4、不急於上床飯後立即上床躺著容易發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問題,醫學專家也建議,飯後至少要活動20分鐘後再上床睡覺。5、不急於散步飯後運動量增加,會影響消化道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特別是心功能減退、血管硬化的老年人,以及血壓反射調節功能障礙者,飯後易出現血壓下降現象,因此建議用餐完半小時後再散步比較好。6、不急於開車吃完飯後,胃腸對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容易造成大腦暫時性的缺血,導致開車時操作失誤。7、不急於吃水果許多人習慣飯後來盤水果,但其實食物進入胃裡,需要長達1至2小時的消化過程,才被慢慢把食物送進小腸,如果飯後馬上吃水果,食物會被阻滯胃中,長期如此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8、不急於鬆褲帶飯後馬上放鬆褲帶,會使腹腔內壓下降,對消化道的支持作用減弱,而消化器官的活動度及韌帶的負荷量就要增加,容易引起胃下垂,並出現上腹部不適等消化系統疾病。
眼睛通紅恐是「結膜下出血」 醫揭6危險因子…出現這情況盡快就醫
小心,雙眼通紅可能是「結膜下出血」。醫師指出,造成眼白紅腫的結膜下出血,如無疼痛或模糊視覺便無需過度擔心,但如果感到腫脹、疼痛就建議到眼科檢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張延瑞表示,眼白為結膜、結締組織和最內部的鞏膜組成,並因結膜半透明、白色的鞏膜在後而呈現白色。結膜下血管破裂造成的結膜下出血,其實類似皮膚瘀青的概念,不過血液在眼球不會外流,而是積存在結膜下導致發紅,且大多數人不會自覺有結膜下出血。張延瑞指出,結膜下出血常見於舉重、便祕、高血壓、劇烈咳嗽、打噴嚏或用力過度等情況,一般不需太過擔心,且與中風沒有直接關係。平時也可多補充維生素C、減少用力避免出血。但若有腫脹感、疼痛感或其他症狀,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結膜下出血,建議到眼科就醫,若長期反覆多次出血,就要注意可能有凝血異常,最好檢查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有無血友病史。此外,平時應注意血壓,血管硬化族群尤要特別注意,飲食也應以清淡為主,減少攝取醃漬、重口味食物,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就可降低結膜下出血風險。
溫差猝死潮1/腦中風頻傳「每42分鐘1人喪命」 2件事必做!遠離鬼門關
10月底起至今,乳癌名醫郭耀隆、體育主播詹啟聖、韓國主播金泰敏皆因腦出血而猝逝,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溫差變化使血管劇烈收縮所致,專家表示,腦中風爆發前幾乎無徵兆,建議三高族按時服藥控制病況,並且定期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做好以上2件事才能遠離鬼門關。58歲的體育主播詹啟聖剛挺過主動脈剝離的復健,正準備回歸正常生活時,卻突如其來地離開人間;乳癌名醫郭耀隆造福許多患者,也在52歲最輝煌的年紀猝然離世;45歲的韓國主播金泰敏播報完晨間新聞後,無任何疾病的他,在家午睡後竟一覺不醒,他們三人的死因都是腦出血。腦血管疾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5名,依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全台腦血管疾病的就醫人數達43.7萬人,每年死亡人數1.2萬人,換算下來,每42分鐘就有1人逝世,而幸運存活的患者逾半數失能,成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祥銘表示,「每年秋轉冬的時候,腦中風患者就會比平常增加2~3成,關鍵就在於溫差變化!」曾有研究顯示,氣溫每降2.9度,腦中風風險就增加3成,因為溫差會導致血管收縮,若本身患有血壓偏高,此時很容易造成腦部血管破裂,或使血管硬化造成阻塞。「幾乎每個腦中風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高血壓』!」黃祥銘說,如果血壓不穩定,一旦受到外來刺激就容易釀成心血管疾病,此外,三高患者、膽固醇高、吸菸也都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乳癌名醫郭耀隆(左)日前爆發腦出血,雖經過搶救仍不幸身亡,由於他是國內少數同時整形外科、乳房外科雙專科的良醫,因此格外引人惋惜。(圖/翻攝自成大醫院臉書)黃祥銘說,「相較於心臟血管有異時,會有胸悶、痛、喘等症狀;腦血管幾乎沒有徵兆,一旦出現手腳無力、半側身體偏癱,都已造成腦傷;更何況腦出血有立即致命危險。」對於腦血管疾病來說,預防絕對勝於治療,黃祥銘建議三高患者、吸菸族等危險族群,首先一定要積極控制病況、按時服藥,另外也可定期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可進一步確認腦血管狀況,並及早治療。衛福部也建議天天量血壓、戒菸、飲食多吃蔬果、減少動物脂肪與拒絕反式脂肪食物,同時喝酒酌量;若有糖尿病或心律不整也要定期檢查與服藥,另外,規律運動習慣則可降低腦中風風險。
成大證實!「乳癌權威」郭耀隆腦中風猝逝 痛失雙專科「二刀流」良醫
乳房外科名醫江坤俊昨(31)日深夜在臉書PO文悼念,表示收到消息「南部一位我很尊重的學長過世了」,表示南部乳癌權威郭耀隆因腦中風不幸猝逝,今日成大醫院也已進一步證實噩耗,悲痛表示「成大醫院慟失英才,全院同仁皆相當不捨,已成立治喪委員會,全力協助家屬相關事宜。」郭耀隆醫師是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博士,於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擔任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專攻乳房外科、乳癌手術及治療、及乳房重建,是國內相當知名的乳癌權威,也是少數整形外科、乳房外科雙專科的「二刀流」,同時是國內最早開始做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三巨頭之一,對待患者也非常親切,是許多病人心中的良醫。近日氣溫驟升驟降,研究顯示,氣溫每降2.9度,腦中風風險就增加3成,根據統計,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而幸運存活的患者逾半數失能,成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若想預防腦中風,三高患者、心臟病史、家族病史等都要特別當心,而生活習慣也很重要,又以吸菸最要不得。因為香菸對血管的傷害很大,吸電子菸也一樣危險,電子菸含有那麼多化學物質,非常容易導致血管硬化,建議隨時監測血壓、血糖、血脂,同時定期回診,才能躲過腦血管引爆的危機。
體育主播詹啟聖驚傳腦出血驟逝 醫警告:現在是旺季
資深體育主播詹啟聖驚傳腦出血驟逝,享年58歲。醫師就表示,如今天氣轉涼正是腦出血旺季,這樣的疾病在青壯年與年長者身上都可能發生。必須多注意本身是否有三高、不良生活形態與疾病,做好血壓控制與健康管理是最好的預防方式。醫師表示天氣轉涼就是腦出血的旺季。(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腦出血是腦中風的一種,另外還有缺血性(腦梗塞、腦缺血)性中風、以及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其中腦出血是因腦血管破裂,形成血塊壓迫腦組織,常見有腦組織內出血及蜘蛛膜下出血等類型。據《ETTODAY》報導,北榮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受訪透露,近期天氣轉冷,急診室就會看到腦出血人數增加,是腦出血人數的旺季。過去本土研究顯示,當氣溫降至18度至19度,腦出血比例會增加3到4倍。且腦出血在青壯年與年長者身上都可能發生,最主要原因就是「高血壓控制不好」,高達90%以上都是這樣的狀況。腦出血中風的死亡率也高於缺血性腦中風,死亡率有2到3成。他也表示,不管是哪一種中風,都要把握時間送醫治療,如果沒有在8小時內控制好,血塊變大疾病嚴重程度就會更高。只要好好把血壓控制好,可以預防9成以上腦出血機會,也能減少血管硬化的狀況,除了要戒菸、避免三高、避免喝酒外,天氣冷也要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氣溫下降導致血管收縮引發腦出血。
OL因「這疾病」痛到走不出家門 醫示警:中年婦女容易發病
35歲的小婷(化名)體重破百,是典型的棉花糖女孩,大學畢業後,她發現常常感到手腳關節僵硬疼痛,原本以為是工作忙碌所致,沒想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到最後連開門都困難、幾乎無法出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當然也受到影響,在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媽媽的建議下,小婷求醫後發現竟是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RA)」。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免疫系統失常,導致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磨損、破壞及變形。且不只會影響全身關節!蔡世滋說,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包括心血管硬化、肺纖維化等。台灣的病人一開始常先出現關節外症狀的比例較低,多半都以「對稱性」關節出現問題為主。而小婷在確診後,一開始先用抗發炎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治療,不幸效果不佳,還好醫生發現她符合健保給付資格,2015年起定期回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雖然沒有病癒,但關節腫脹疼痛的情況獲得明顯緩解,如今已可正常生活,工作上也完全沒問題。蔡世滋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於30至60歲間,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男女比約1:3;然而16歲以下及高齡男女也都可能發生,只是案例不多。疾病高風險族群則可能和環境因素(如抽菸)、病人本身因素(例如基因)、感染有關,詳盡的病因尚且不明。針對治療方面,蔡世滋提醒,患者必須要在關節未達不可逆的破壞前,採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介入治療,能夠迅速舒緩疼痛,並避免發生肢體殘障的憾事。另外,由於此病女性患者較多,不過即使懷孕,也有適宜的藥物可以使用。
體重過重OL腳痛到走不出家門!竟是受「類風濕性關節炎」 所苦
成年女性請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會逐漸破壞關節結構,恐讓你全身疼痛到連出門都難!35歲的小婷(化名),體態豐腴、體重破百公斤,家族病史母親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12年前,當她23歲大學剛畢業時,兩側手腳關節出現僵硬疼痛,原以為係工作忙碌所致,不以為意。沒想到漸漸地連日常的開個門、廚房中開火煮飯、開車等動作都感到困難、甚至幾乎無法出門,工作也受到影響。後來就醫檢查發現小婷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RA)」,開始先用抗發炎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所幸後續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自2015年起陸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迄今狀況改善、關節腫脹熱痛都獲緩解,可如常生活作息、也恢復上班工作,更可定期開車載媽媽一同回診,生活回歸常軌,讓她好開心。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紅腫熱痛 關節恐逐漸破壞或變形診治小婷的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失常,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全身受侵犯部位主要為關節、且多為對稱性,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磨損、破壞及變形;有些病人甚至會侵犯關節外的器官系統,屬於一種全身性免疫發炎疾病。好發於30-60歲的中年婦女 不單影響關節 也可能擴及全身蔡世滋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較常見於30至60歲間,尤其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男女比約1:3;然而年輕小孩(16歲以下)及高齡男女性也都可能發生,只是比例較不懸殊。此病之致病機轉包含:環境因素(如抽菸)、宿主(病人)本身因素(如基因)、微生物等媒介(感染)有關,詳盡的病因仍未被徹底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全身上下關節,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包括心血管硬化、肺纖維化...等。台灣的病人一開始先出現關節外症狀的比例較低,多半都以關節出現問題為主。診斷須多方面綜合評估 治療已有良好藥物可控制在診斷上,蔡世滋醫師說,除檢視臨床症狀外,早年多以抽血檢驗發炎指標及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為依據,但其他的免疫疾病也會出現關節痛及類風濕因子,可能造成診斷困擾。近年來檢驗項目增添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CCP),其敏感度(sensitivity)比類風濕因子更高,而且專一性高,可在臨床症狀產生前或疾病早期幫助診斷。臨床上也以病人受侵犯關節的數目、發炎指標(ESR及CRP)、RF及anti-CCP等計算「分數」,輔以診斷。對於治療方面,蔡世滋醫師說,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很大進展。過往傳統採階梯漸進式治療,先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一段時間,若關節腫痛與發炎指標未獲改善,再加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但仍有不少病患經使用抗風濕藥物及類固醇仍無效,甚至副作用產生。隨著科技進步,2000年後出現生物製劑,不僅抑制發炎、消除腫痛,對於較難控制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獲得快速有效的控制,進而防止關節破壞及殘障發生。治療把握「機會之窗」 正向積極面對疾病蔡世滋醫師提醒,現今的治療強調掌握「機會之窗」,在關節未達不可逆的破壞前,採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介入治療。面對這個疾病,要找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諮詢,並與其他病友共同學習、分享經驗。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共享,病情多能獲得大幅改善。另外,此病女性患者較多,即使懷孕,也有適宜的藥物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