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觀測
」伊朗最新研究!衛星發現地震前大自然「異常數據」 未來地震有「預測」可能
許多民眾都知道,因為設置觀測器的關係,所以當地震發生之際,我們可以在地震到來的數秒至數分鐘前,收到地震即將到來的通知。而伊朗近期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他們分析各式衛星觀測資料後,發現在大型地震前,大自然間各種數據都有異常變化,認為未來有機會以此來真正做到「地震預測」。綜合外媒報導指出,伊朗德黑蘭大學(University of Tehran)教授阿洪扎德(Mehdi Akhoondzadeh)日前分析2023年2月6日發生於土耳其、敘利亞邊境的地震前的衛星氣象資訊,結果發現在地震發生前的12至19天中,地震所在區域的地表溫度有明顯上升跡象,而且在地震發生前5至10天中,地震所在區域的大氣,其水蒸氣、甲烷、臭氧與一氧化碳等數值,都與平時有很大的差距。阿洪扎德教授解釋,這項研究證實了地震前地殼下層到電離層之間變化的順序,跡象最先會在地表上出現,接著依序從地表向天空中傳播,目前還在找尋切確與地震有關聯的跡象。阿洪扎德教授表示,目前這只是一個尚未定調的推論,現在必須要使用多顆衛星的監測資料來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像是那些發生大地震所在地區前2周的氣象資料。除此之外,阿洪扎德教授也提到,在土耳其大地震發生前,太陽與地磁指數曾經出現異常變化,他認為這或許也是一種可以用來預測地震發生可能的方式,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印尼火山大規模爆發「火山灰噴射15公里高」 日氣象廳憂海嘯影響:最快晚間9點抵沖繩
印尼蘇門答臘島馬拉皮山(Marapi)今(3)日傍晚5點時40分左右出現大規模火山爆發,據外媒報導,其火山灰噴射高度達到15公里,另外據日媒報導,日本氣象廳正在調查火山噴發是否會引發海嘯,萬一海嘯生成則最快可能於今晚影響沖繩縣。根據日本氣象廳表示,印尼位在蘇門答臘島的馬拉皮火山發生大規模爆發,日本氣象廳已緊急展開調查,確認這次爆發是否會引發海嘯,日本氣象廳指出,若馬拉皮火山爆發引發海嘯,最快將於3日晚間9點左右抵達沖繩縣。據了解,2022年1月,南太平洋東加的海底火山發生大規模噴發時,日本各地出現些微氣壓變化,當地靠近太平洋沿岸城市也觀測到潮汐變化,因此這次馬拉皮火山大規模爆發日本氣象廳也緊急調查氣象衛星圖片與外國測潮站觀測結果,確認是否會對日本造成影響,並呼籲民眾必須隨時注意最新資訊。另外,澳洲火山灰諮詢中心(VAAC)指出,根據氣象衛星觀測,馬拉皮火山噴煙高度約達1萬5千公尺,一般來說,火山大規模爆發時,氣壓波動可能會導致海嘯發生,因此周邊甚至連東北亞各國也在關注印尼火山爆發的狀況,而印尼有許多活火山,不時會大規模爆發。馬拉皮火山在18世紀後,就已經爆發過數十次,除了引發海嘯的可能性外,火山灰有可能造成飛機引擎故障等狀況,恐對飛航帶來嚴重影響。日本擔心印尼火山爆發會引發海嘯。(圖/翻攝自推特)
地球剛經歷「史上最熱7月」 聯合國警告:氣候變遷已失控
近日根據美國緬因大學數據,全球日平均氣溫從7月以來,已經3度刷新高溫紀錄,今年7月初,算是地球有氣溫紀錄以來,最炎熱的一周。而在這個高溫頻頻創下紀錄的季節,聯合國秘書長也提出警告,表明地球的氣候變遷,已出現失控情形。世界氣象組織在今天公布了有關氣候的初步研究結果,指出眼下地球不論陸地或海洋的氣溫,都正在打破紀錄,「可能為生態系統和環境帶來毀滅性影響」。世界氣象組織氣候服務主任修伊特(Christopher Hewitt)更表示,隨著聖嬰現象發展,預期接下來會聽到更多打破高溫紀錄的消息,「這些影響將延續到2024年」,並警告這樣的現象,對地球來說並非好事,需要全球高度關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也對外表明,「我們現在正在見證的情況,表明氣候變遷已經失控」。而造成地球近期高溫紀錄的最大原因之一,根據《美聯社》報導,推測是南極洲異常溫暖的冬季。尤其今年6月,全球海平面溫度明顯上升;南極海冰面積,更達到有衛星觀測以來,當月的最低程度,打破先前6月的紀錄。科學家警告,這件事突顯了全球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值得外界必須加速因應作為,以免海洋大幅暖化,會對全球的大氣、氣候產生更負面的效應。
俄軍機低空闖烏國首都基輔遭擊落 殘骸撞進9樓民宅爆出大火死傷未明
俄羅斯24日揮兵入侵烏克蘭,戰爭持續至第2天,俄軍從烏東盧甘斯克、頓內次克,以及烏俄北方邊境等多方向包夾烏克蘭軍方,目前已經造成逾百位烏國公民死亡、約10萬人逃離家園,就有觀測公司曝光烏克蘭遭轟炸過後的衛星圖像,只見烏國西部楚胡伊夫(Chuhuiv)機場已經被轟炸到完全癱瘓,地面冒出濃濃黑煙;戰爭也波及到一般民眾,烏軍今日凌晨擊落一架俄國軍機,沒想到飛機殘骸墜落一棟9樓民宅,瞬間引起大火,目前死傷仍舊不明。隨著俄烏戰爭持續,越來越多戰地畫面曝光!面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奮勇抵抗,為阻止俄軍坦克自烏東盧甘斯克州跨越邊境入侵,烏國毅然決然炸毀跨越北頓涅茨河(Seversky Donets River)的一座橋梁,烏國內政部長顧問格拉申科(Anton Gerashchenko)今日證實此消息,並且強調邊防部隊仍堅守陣地。為阻止俄軍坦克入境,烏克蘭毅然決然炸毀橋梁。(圖/翻攝自推特@OSINT_Ukraine)戰爭也波及到平民百姓。格拉申科同樣於今日表示,烏克蘭軍隊於25日凌晨成功擊落一架闖進基輔的俄羅斯敵機,不過這架飛機隨後撞進一棟9層樓高的民宅大樓;從推特上流出的影片可見,大樓遭撞後爆出熊熊火光,消防員緊急前往現場滅火,還在現場發現疑似飛機的部分零件,目前死傷情況仍未知。烏克蘭25日凌晨擊落俄羅斯軍機,沒想到飛機撞進民宅引起大火。(圖/翻攝自推特@ChristopherJM)此外,衛星觀測公司「Planet」於推特帳號上曬出對比照片,曝光烏克蘭在俄羅斯轟炸下的受損程度,該公司貼文表示「來自烏克蘭楚胡伊夫機場(Chuhuiv airbase)的最新畫面,2月21日與24日的對比畫面」。衛星照片顯示,機場在經過俄國導彈橫掃後,地上出現大量黑煙、焦黑地面,「Planet」於推文上表示「看到烏克蘭發生的悲慘與惡化事件令人感到難過,我們已經持續向人道組織、我們的合作夥伴提供該地區影像,以便揭露更多局勢,我們與烏克蘭人民同在」。衛星觀測公司「Planet」公布楚胡伊夫機場遭轟炸前後對比照。(圖/翻攝自推特@planet)
沙烏地阿拉伯「殯葬大道」 兩側發現4500年前數千座古墓
近期考古學家在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發現堪稱是「殯葬道路網」的古墓群,道路四處綿延數百公里,兩側有著將近4500年前的古墓,數量估計高達數千座之多。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雖然當地人早就知道「殯葬大道」的存在,但是在考古學家透過航空測量、地面測量以及衛星觀測之後,才知道原來「殯葬大道」的長度與周圍的古墓數量實在多得驚人。研究人員道頓(Matthew Dalton)表示,「殯葬大道」可能綿延數百公里,其中最長的一條道路長度至少有170公里。考古學家發現,古墓主要是呈現墜飾形狀,透過放射性碳定年法來判定部分樣本,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2600至2000年左右,考古學家判斷這些古墓雖然具有4500年歷史,但是墓穴維持原本高度,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被深埋在地底中,十分罕見。研究人員甘迺迪(Melissa Kennedy)表示,這些古墓有的埋葬單人,有的埋葬團體,其中也有部分墓穴已經遭到盜墓者入侵竊取。而最令人感到神奇的,就是「殯葬大道」的存在,考古學家發現,殯葬大道的出現其實早於古墓,這也代表著當時的人們是沿著道路來建造墳墓,這樣的行為讓人難以解釋。研究人員道頓(Matthew Dalton)推測,或許這是古代一種展示所有權的方式,或是把親近之人埋葬在常經過的地方,便於時刻緬懷。
擊敗200個鄉鎮 烏來鄉與科技組「跨時空災害防衛隊」 奪聯發科數位創新首獎
全台規模最大的數位社會創新獎聯發科(2454)「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第四屆成果揭曉,在高達455隊中選出首獎1隊,獲得獎金100萬元、優等獎3隊及特別獎5隊。值得一提的是,不僅鼓勵數位創新,在應用落地方面,過去獲獎的團隊持續落地實踐共有9隊,也獲得專業輔導及輔導金支持,持續推廣計畫。聯發科表示,本屆參賽團隊數高達455隊,組隊人數超過 1,800 位,稿件遍佈全台超過200個鄉鎮,相較上一屆418隊、參賽人數1,713人、稿件分布在184個鄉鎮都增加許多,三項成果都創下歷年參賽新高。最後評選入圍的21 組隊伍,橫跨11種領域,創新的領域包括環境生態、運動發展、醫療保健、地方創生、災害預防、高齡友善及智慧農業等。獲得本屆首獎的「跨時空災害防衛隊」,結合雷達觀測、物聯網與app的資訊系統回報串接,相互警示以達到更有效的災害防治效果,彌補科技提供如衛星觀測資訊之外,當地部落的實地觀察與傳統知識等災情意識不足,建構出成熟的公私協力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成為烏來鄉公所攜手部落守護家園,跨域創新的模式。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指出,過去為了鼓勵參賽者付諸行動,聯發科提供專業輔導或獎勵金的「落地支持計畫」,今年總共有9個團隊獲得,包括第二屆以AIOT技術導入養殖漁業的「Farm a Better Fish」、建置12類部門共315個計畫數的政府補助資源資料庫「小社區大事件」、外掛於AED的警示發報裝置的「好撤馬利亞人」、剩食續食共享服務的「明日餐桌」、第三屆的溫室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小草」、東南亞多語線上平台,友善在台移工族群線上購物的「台越友好隊」、保護濕地環境及生態的「良濕並友」、以運動科學協助棒球選手改善技能與成績的「野球學者」及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提升農業產值與環境永續的「智能肥水」。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表示,展望未來,為了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鼓勵人人身體力行,下一屆(第五屆)智在家鄉,希望能吸引到更多團隊以創新方式提出「邁向淨零碳排(Net Zero Carbon)」相關的提案,以創新提案及科技工具減少碳排,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陸學者研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 10萬年僅出現一次
中國安徽師範大學的研究小組在一個銀河外星系中,發現一對互相繞過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布。根據《頭條新聞》報導,10萬年才發生1次,機率為10萬分之1。即使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體物理學家們也只能在少數的幾個活動星系中找到超大質量雙黑洞,所以能夠捕捉到這種天文現像是極為罕見的。該研究小組則是由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的舒新文教授所帶領,舒新文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衛星觀測資料,在一個距離地球約26億光年遠的星系中,成功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的觀測證據,這是天體物理學家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第2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的例子。據研究資料顯示,黑洞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的所有物質都無法逃脫,就光線也不能倖免。而當一個恆星太靠近黑洞時,便會被其強大的引力撕裂及瓦解,繼而被黑洞吞噬,期間會釋放出短暫的電磁波輻射,科學家稱該現象為「黑洞潮汐撕裂恆星」。舒新文教授表示,如何尋找和探測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是當今天體物理學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的探測和研究,對揭露宇宙中最早期巨型黑洞的成長機制、宇宙引力波現象的產生和變化規律,乃至於對宇宙及其基本物理規律的探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NASA衛星捕捉影像 亞馬遜廢氣四散全球
亞馬遜熱帶雨林具有「地球之肺」的稱號,但日前卻受到野火的肆虐。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衛星觀測到,此次燃燒雨林的空氣汙染物正擴散到全球大氣中。亞馬遜雨林在8日至22日間發生大火,科學警報(Science Alert)報導,航太總署藉由Aqua衛星的大氣紅外線偵測系統(AIRS),觀測在海拔5500公尺處的全球一氧化碳含量,利用分色動畫呈現不同的濃度,以10億分之1為1ppbv綠色約為100(ppbv)、黃色代表120ppbv、深紅色是160ppbv。由動畫可清楚可知,大量一氧化碳從巴西竄出。由於燃燒主產物中的二氧化碳會從生物呼吸作用中產生,故不適合做空汙的準確標定物。而一氧化碳只從燃燒中產生,更適合做為標定物,由動畫中可清楚的看出此次亞馬遜大火的一氧化碳排放量不低,由此可推估,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雖一氧化碳只在空氣中停留一個月,但因為會被微生物轉製成二氧化碳,故在氣候變化中,仍不容忽視。據巴西太空研究所(INPE)的統計,今年亞馬遜與雨林的野火數量高達72,843起,創歷史新高,但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不認為巴西不需為人類的呼吸負責,並主張大量開發雨林。據《CNN》報導,亞馬遜雨林可為全球貢獻高達20%的氧氣,為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並可有效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NASA twitter動圖:https://twitter.com/NASAJPL/status/1165007897119485954?ref_src=twsrc%5Etfw%7Ctwcamp%5Etweetembed%7Ctwterm%5E1165007897119485954&ref_url=http%3A%2F%2Fgotv.ctitv.com.tw%2F2019%2F08%2F1116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