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8以上
」 地震 日本 花蓮日本急發布「巨大地震注意」警示 學者籲「5重點」保命:應注意海嘯
日本宮崎縣外海昨(8)日下午發生規模7.1強震,最大震度於宮崎縣日南市觀測到6弱的強烈搖晃,而日本氣象廳已對1都、2府、26縣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臨時訊息,若真的發生大地震,預估關東、關西到九州等大範圍地區將有強烈搖晃,關東到沖繩的太平洋沿岸則可能有大海嘯,因此呼籲民眾今後一周期間應特別注意。專業學者則提醒,濱海地區居民務必確認海嘯逃生路線。綜合日媒報導,日本當地時間8日下午4時42分,宮崎縣南部觀測到規模7.1地震,日本總務省消防廳指出,已知宮崎縣、鹿兒島縣共9人受傷;而日本氣象廳在地震發生過後,便發布了「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臨時警示。據了解,日本氣象廳召開由專家等組成的評估討論會,調查這起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關聯性,若在板塊交界發生規模7以上的強震,就會發布「注意巨大地震」資訊,如果發生規模8以上的強震,則是發布「警戒巨大地震」。長年投入建築安全、防災、減災等地震相關工作研究的日本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福和伸夫提到,氣象廳發布的「巨大地震注意」臨時訊息示警,並不代表一定會有大地震發生,但此次是「臨時訊息系統」自2019年正式推出以來,首度發布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注意」。福和伸夫說明,民眾應根據自身居住地來考量地震因應對策,例如事先了解周邊戶外有哪些地點比較危險,並思考是否有時間躲避海嘯,確認疏散去處與路線;他也強調,民眾可以先檢查並固定家具、確認家具是否貼上了防止玻璃破碎的薄膜,時刻為手機與簡易收音機充電或儲備電力,更要在備妥急難應變包的同時思考能如何聯繫家人親友。另外,福和伸夫表示,即使氣象廳發布臨時資訊,除沿海地區從業人員應特別注意自身安全外,其餘民眾都不必太過擔憂;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教授牧紀男則直言,社群平台有不少轉傳囤積生活必需品的資訊,但這些都已經是反應過度,只需在做好防災準備的同時維持正常生活即可。
日本南海抗震3/「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是什麼 又是如何運作的?
台灣時間8日下午3時42分,日本宮崎縣南部觀測到規模7.1地震。日本氣象廳震後首次發布了「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資訊」,表示將審慎研究本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關聯性。並且在台灣時間晚上6時18分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訊息:巨大地震注意」,提醒日本民眾注意,在未來一週內鄰近地區大地震的可能性,比往常來得更高,請民眾小心戒備。令日本當局嚴陣以待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是什麼?若發生了又會有什麼影響?《CTWANT》為您進行整理報導。三、什麼是「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又是如何運作的據日本《NHK》說明,「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是日本氣象廳建立的「大地震事前警報」。專門用來警戒南海海槽周邊發生的異常活動。並且評估是否有可能引發「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到來。根據世界各地歷次大地震統計數據表明,每當發生7.0級以上地震後,一週內鄰近地區發生8級以上地震的機率,會上升到1%左右。因此,每當在南海海槽的假想震原區附近,發生規模6.8以上地震,或是有儀器觀測到異常的地殼變動,就會進入「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調查中)」階段,在30分鐘內集結專家學者召開「南海海槽地震評估研討會議」,評估該次地震是否與未來可能發生的特大地震有關。目前的「南海海槽地震評估研討委員會」由6名日本學界的地震和地殼運動專家組成。會長是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平田直,其他委員會成員包括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的小原一成教授、加藤尚之教授,古村孝志教授,以及名古屋大學山岡耕春榮譽教授,以及前東京地震研究所所長、現愛知工業大學橫田崇教授組成。「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各階段運作示意圖。(圖/翻攝NHK)根據會議結果,必須公布「南海海溝地震臨時情報」下一步資訊。資訊將分成3種等級:「巨大地震警戒」、「巨大地震注意」、「調查終了」。「巨大地震『警戒』」:當發布此項公告,意味著委員會認定,未來一週內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的「特大地震」。當發布此資訊後,民眾需要進行地震的日常準備工作,包含檢查發生地震時家具是否已經固定、確認地震發生時的緊急疏散地點、確認家人安危的聯絡方式。此外,在可能面臨海嘯襲擊時難以即時避難的地區,或是有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幼兒的家庭,都需要進行事前疏散。「巨大地震『注意』」:當發布此項公告,意味著委員會認定,未來一週內可能發生規模7以上,8以下的「大地震」。民眾需要再次確認日常的準備工作,並且做好必要時自行避難的準備。同樣要確認地震發生時的緊急疏散地點、確認家人安危的聯絡方式等,但是無須即刻疏散。「調查終了」:當發布此項公告,意味著委員會認定此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無關,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民眾可以回到一般的日常生活。由以上資料可得知,8日宮崎縣地震後,日本氣象廳於台灣時間晚上6時18分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訊息:巨大地震注意」資訊,也就是認為未來一週有機會出現規模7以上8以下的大地震,因此日本民眾未來一週內都必須做好日常準備並確認資訊。日本氣象廳指出,南海海溝地震潛在震源區域內,大規模地震發生的可能性比平時有所增加,呼籲民眾應遵照政府和地方自治體的指示,採取相應的防災措施。
秘魯發生7.2強震「威力堪比32顆原子彈」 專家示警:超過千日無規模8地震
秘魯於28日半夜發生規模7.2強震,震央接近秘魯第二大城阿雷基帕(Arequipa),甚至一度傳出要發布海嘯警報。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往年全球平均有15次規模7以上強震,但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僅發生4次,而且已經超過千日沒有發生規模8以上的地震,要特別留意。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這次秘魯地震的原因主要下方納斯卡板塊所造成的,納斯卡板塊每年向東移動3.7公分,沿著秘魯智利海溝隱沒到南美洲板塊下方,是所有板塊中最快的絕對運動之一。這次秘魯7.2強震,其威力堪比32顆原子彈,這也是自4月3日花蓮強震後,全球在2024年第4起規模7以上的地震。但地震專家郭鎧紋提到,過往平均每年全球會發生15次規模7以上的地震,整體而言,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僅發生4次,次數偏少,再加上已經超過1千天沒有出現規模8的地震,因此要特別留意。除此之外,郭鎧紋也提到,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這個交界,自1900年以來就發生過20起規模8以上的強震,其中在1960年,當地曾發生規模9.5的強震,也是有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
花蓮米崙斷層錯動「恐釀規模8強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闢謠了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22日傍晚至23日凌晨更是整晚搖不停。沒想到23日卻有媒體引用所謂的「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的說法稱,花蓮一帶米崙斷層未來錯動機率高達88%,地震最大規模恐達8,遠至台中、台北都會受影響。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發文闢謠,該報導為「錯誤」訊息。馬國鳳本人也火大回應,有媒體「蓄意錯誤引用一年半前的訪問」,更澄清她的頭銜是「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不是什麼「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23日網傳報導聲稱「花蓮餘震不斷,專家認為花蓮米崙斷層未來發生錯動機率高達88%,最大規模可達到8!」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24日發出3點闢謠,首先是網傳媒體引述的專家為中研院地科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她在23日、24日分別在臉書發布貼文表示,「我什麼時候講過,米崙斷層會有規模8的地震,還機率88%!真是氣死我了」,同時指出媒體蓄意錯誤引用一年半前的訪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接著引用中研院地球所黃信樺的說法指出,地震的規模跟斷層的長度有關,花蓮的米崙斷層長度並不長,由此研判不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就算真的整條斷層帶全破碎,頂多發生規模6的地震。事實查核中心還檢視網傳報導的原始訊息源,發現馬國鳳2022年2月19日受訪時提到的1920年琉球海溝地震,指的並非是米崙斷層,更與2024年4月花蓮地震與後續餘震無關。不過23日發生規模6餘震後,有媒體卻再次引用馬國鳳過往受訪的內容,並自行拼湊原始談話,導致全文錯誤解讀成馬國鳳稱「琉球海溝地震帶有一條米崙斷層」、「未來發生錯動最大規模可達到8」等內容。因此,網傳相關資訊證實為「錯誤」訊息。對此,馬國鳳24日也對誤傳事件做個小結,「昨天的內容是蓄意錯誤引用一年半前的訪問。一年半前年前的訪問是專題介紹MiDAS。」她也還原之前的訪問,指出報導者當時持續一年的追蹤報導,才是專業記者的實力!「『記者不是,小時不念書長大當記者』,他們的整理,真是厲害!」
台灣「必定發生」8.0強震 311等級海嘯恐襲來…專家揭這城市首當其衝
台灣東部昨(9日)狂搖逾10起地震,花蓮今天更發生芮氏規模5.2極淺層地震,且被列為台灣四大地震帶之一的「琉球隱沒帶」,幾乎篤定會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屆時東部、東北部及琉球群島,將遭受類似日本311規模的龐大海嘯,造成重大傷亡。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由中央大學、中研院、氣象局、台大及成大組成的專家,今年3月中旬到日本參加「台日合作琉球隱沒帶地震危害分析研究啟動會議」,並在會中和日本防災科研(NIED)、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等日本專家,一致認同花蓮外海隱沒帶未來有很高機率發生規模8.0地震,學者中森川信之特別提到,琉球隱沒帶的最大規模可達8.0。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詹忠翰表示,這場強震規模可能上看8.3,而要達到311等級的9.0雖不太可能,卻也不能完全排除,8.0規模的斷層帶長度要150公里左右,約台灣一半長;規模9.0則需台灣到九州的長度。詹忠翰指出,最靠近隱沒帶的花蓮將首當其衝,且只要震度五級以上,就可能災損,六級以上會有明顯災損,北台灣到東台灣一帶也亦然。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前主任郭鎧紋則表示,花蓮外海上次發生規模8.0地震已是百年前的1920年,而未來發生500顆原子彈釋放能量、同規模強震也是「不用懷疑」的事,只是現今科技無法預測何時發生。詹忠翰也表示,目前仍不清楚8.0強震多久發生一次、規模會不會比8.0更大,而更大規模地震需更久時間累積能量,並拖延下次地震發生時間。
台灣可能發生規模12地震? 氣象局出面破謠言「不可能!」關鍵理由曝光
台灣因為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此地震發生機率高,過去曾有網路謠言提到,「台灣有可能發生規模12的地震」,對此中央氣象局回應,以台灣的地質構造來說,不太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的強震,更不要說發生規模12的地震,否則200兆公尺的錯移量,已經超越整個地球。根據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局」發文澄清,提到大部分的地震,都是由斷層錯動而產生的,當斷層的面積越大、滑移量越多,對應到的地震規模就會越大。而看似只要有無限長的斷層或是無限多的滑移量,就會有無限大的規模,不過實際在地球上,斷層面積、能產生的滑移程度,都是有限的。氣象局強調,台灣不可能發生規模12地震。(圖/氣象局)而以斷層面積來看,即使有很寬的斷層,往下的深度還是會被地球的物理性質限制;隨著深度越深,溫度也會越高,當岩層變成像是黏土般,外力一推就變形,其實沒辦法累積能量、產生地震,也就是說,斷層面積很難無限的向下擴大。若以台灣本島上最長的車籠埔斷層為例,當時的斷層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根據地震矩規模的定義,若真的要因此產生規模12的地震,那大概要有200兆公尺的錯移量,其長度「已經超過一整個地球了!」因此氣象局才會出面澄清,台灣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發生規模8以上的地震,更不用說發生規模12的地震了。
花蓮凌晨4連震皆為「極淺層地震」 光復鄉整天都在搖
花蓮最近地震不斷,今天(26日)凌晨,連續發生4起地震,地震規模最大為芮氏規模4.0,最大震度為3級,震央大多集中在光復鄉,且4起地震皆為「極淺層地震」;氣象局並統計,花蓮縣25日至今已累計至少17起地震,氣象局提醒當地民眾要多注意。今天凌晨的花蓮縣很不平靜,26日0時7分才發生規模4地震,地震深度7.3公里,最大震度花蓮3級,不料才過不到10分鐘,凌晨0點13分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31.9公里的鳳林鎮一帶,發生芮氏規模3.6地震,地震深度僅5.8公里,各地測得震度為3級。接下來,0時19分,花蓮縣發生第3起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46.3公里的光復鄉一帶,規模為3.6,地震深度9.8公里,各地測得震度為2級。後來到了0時50分,又發生一起芮氏規模3.6的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44.6公里的光復鄉一帶,地震深度9.3公里,各地測得震度為3級,都是屬於極淺層地震。面對最近花蓮地震頻傳,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提到,如果從620強震後起開始算,一周內都可能有規模4以上餘震,因此研判,接下來一個月內,可能還會有餘震發生。氣象局並提醒,這次620強震發生在縱谷斷層上,有可能連動觸發琉球海溝、觸發海溝型強震機會,由於海溝型地震週期距今已經超過100年,所以接下來快則1年、慢則10年,可能發生超過規模8以上的海溝型地震,大家要提高警覺。
花東地牛頻翻身恐觸發規模8以上地震 學者親曝海溝型強震「時間點」
台灣東部在24日清晨又發生規模4.5、5.1兩起地震,近期花東地區地震頻傳,對此,地震專家指出,620強震後有餘震很正常,但要留意的是,這次620強震發生在縱谷斷層上,有可能連動觸發琉球海溝、觸發海溝型強震機會,引發發超過規模8以上的海溝型地震,堪比921地震,大眾須提高警覺。冠金龍大樓倒塌事件,釀115死的悲劇。(圖/報系資料照)花蓮近海24日先發生規模4.5地震,相隔2個多小時後,東部海域又發生規模5.1地震,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稍早指出,這兩起地震屬不同構造,凌晨該起地震為620強震的餘震,迄今已29起;東部海域小區域地震則是位破碎帶的背景地震。不過有部分學者認為次620強震震央在中央山脈斷層,旁邊則有花東縱谷斷層,有可能連動觸發琉球海溝、觸發海溝型強震機會,根據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在620主震之後,一週內有很多餘震屬正常,但要留意的是,不管是花東縱谷還是中央山脈斷層,這次地震會連動到旁邊的琉球海溝,增加位於北邊的海溝壓力,確實有可能會觸發海溝型地震。李錫堤進一步解釋,海溝地震上次發生時間點為1920年,距今超過100年,花東強震有可能會連動而觸發超過規模8以上的海溝型地震,其影響不下於921地震,快則1年、慢則10年,呼籲外界提高警覺,做好防震準備。
地震受困開狗罐頭能提早獲救?「搜救犬」親回:自己留著拌麵 揭更快被找到關鍵
這兩天台灣地震頻傳,自23日發生規模6.6強震後,全台已出現破百次餘震,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也指出台灣近幾年可能出現規模8以上的強震。就有民眾好奇,如果遭到因地震而傾倒的建築物掩埋時「開狗罐頭」會不會提高被搜救犬發現的機率?這篇文章除引起網友熱議外,也成功召喚專業的搜救犬隊發文回應。Tyfd-K9桃園搜救犬隊回答網友的疑問。(圖/翻攝自Tyfd-K9桃園搜救犬臉書)日前有網友在臉書發文問道:「地震的時候,我可以打開狗罐頭,讓搜救犬優先找到我嗎?」並笑稱「被重壓期間肚子餓還可以拿來吃」。這看似有點道理又有些搞笑的文章曝光後,吸引網友瘋狂討論,而「Tyfd-K9桃園搜救犬隊」也扮起流言終結者,在臉書專頁解釋「搜救犬究竟會不會被狗罐頭吸引」?Tyfd-K9桃園搜救犬隊指出,「搜救犬們都有針對食物的部分訓練抗干擾」,所以網友的突發奇想其實對被救出沒有太大幫助,更笑說「任何人在狗狗面前都是平等的」,還不忘補刀「牠們都吃的更好,罐頭你可以自己留著拌麵拌飯」。不過,Tyfd-K9桃園搜救犬也提到,如果民眾受困的地點在「通風的地方」,會更容易被搜救犬找到。Tyfd-K9桃園搜救犬隊曬出搜救犬在地震發生後的照片。(圖/翻攝自Tyfd-K9桃園搜救犬臉書)其實,23日地震發生後隔天,Tyfd-K9桃園搜救犬隊就在臉書曬出搜救犬「偷懶」的照片,只見一頭黑色的搜救犬翻肚還露出充滿喜感的表情,讓隊員笑說:「我就問,昨晚半夜地震狂震時,搜救犬呈現這種樣子是不是很不稱職?」
台灣進入「地震活躍期」 學者:近年恐出現規模8強震
台灣23日凌晨1時許在花蓮近海發生規模達6.6強震,後續共發生多達150次的餘震,讓許多民眾難以再入睡。對於此次地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台灣與整個太平洋火環帶目前很可能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另外,氣象局也指出,這次地震原因為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擠壓導致,有學者認為近年內有很高機率出現規模8以上強震,但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認為此種說法仍言之過早。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目前頻繁的地震可能是自去年延續到今年,3天內不排除發生規模5以上餘震;此外,他更坦言,包含台灣在內,尤其在太平洋火環帶,極可能「地震活躍期」已經到來。同時,他也提醒,台灣陸地有36條斷層,且多集中在中南部,而台灣已很久沒有在陸地上發生大地震,認為中南部須特別注意。另外,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表示,一般規模6以上地震皆會牽動附近斷層,昨(23日)的地震屬於池上斷層,旁邊就是琉球海溝,不可輕忽;對此,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李錫堤也指出,琉球海溝周期約百年左右,根據地震活動型態來看,通常海溝型地震發生前,多會出現中大型地震,因此研判近年內台灣恐會出現規模達8以上地震。根據《TVBS》報導,對於專家學者的論述,氣象局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有不同意見,他表示,目前仍無根據可支持海溝型地震週期的說法,更直言此次地震主要屬於板塊能量釋放,因此不認同學者的看法。
全球暖化冰川消融「地殼被重壓力量減輕」 專家:氣候變遷成地震誘發導火線
嘉義縣阿里山鄉5日晚間9點54分發生規模4地震,最大震度4級,台灣東部海域9點11分才發生規模5地震,兩者僅相距43分鐘。面對近期熱議的百年一次大型板塊擠壓,台灣恐爆發規模8的隱沒型地震。不過專家認為,要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板塊擠壓的隱沒地帶深度要夠深,其距離台灣本島較遠,震度與傷害都會比較輕,反而是全球暖化,冰川消融讓原本地殼被重壓力量減輕,帶來了更多的地震應受到更大的關注,氣候變遷成為地震誘發的導火線!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當能量超過負荷限度就會釋放出致災型地震,也因為累積時間較長所以才會說是百年周期。最近大家討論度很高的百年周期恐引發規模8的隱沒型地震,但是要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首先斷層長度要夠長,再來板塊擠壓的隱沒地帶深度要夠深,只是「海溝型地震」出現的隱沒帶距離台灣本島較遠,當震波到達陸地時,震度與傷害都會比較輕。而在關注百年周期地震同時,也應重視全球暖化與地震的相關。根據統計,2009年以前每年全球平均出現規模7以上地震約11次,2009年以後平均一年增加為16次,但近幾年平均已有超過20次紀錄,溫室效應不止讓海平面上升,也讓強烈地震出現頻率增加。汪中和表示,氣候暖化讓地表熱能增加,並累積在空氣、海洋、地殼之中,其中冰山消融會減少大陸板塊地殼原本應該承受的重量,於是地殼向上翹起,垂直抬升現象加劇也帶來更多的地震。以喜馬拉雅山為例,2005年以來,周邊已經出現9次規模7以上強烈地震,震央均圍繞在冰川融化顯著地區,雖然喜馬拉雅山周邊地震主因是由於印亞板塊碰撞,但冰川消融造成的垂直應力變化卻是誘發的導火線,延緩全球暖化不僅影響氣候,更是降低地震發生頻率的一大課題。
高樓層地震避災方式超意外 網友:跑了也沒用
宜蘭24日下午1點11分,發生規模6.5強震,這也是近年民眾最有感的一次中型地震,有一位家住10樓的網友在臉書社團「買房知識家(A你的Q)」表示,昨天的地震就讓他嚇得魂飛魄散,當下也不知道該往哪逃生,只能愣在原地等待地震過去,這位網友就發問,發生地震時,「你們會往上跑還是往下跑」?如果真的垮掉也來不及跑,不如找遮蔽物躲好。圖為台南大地震維冠大樓倒塌。(圖/報系資料照)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24日的地震是宜蘭地區30年來最大規模的隱沒帶地震,有專家還示警,台灣處於隱沒帶地震活躍期,由於百年週期已至,未來恐怕會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不少大樓住戶也開始意識到逃生規劃的重要,這位網友也擔心表示,當高樓層住戶遇到地震時,到底該往上還是往下跑,或是待在原地?維冠金龍大樓倒塌造成115人死亡、104人受傷。(圖/報系資料照)對此,不少網友選擇「不跑」,因為在過程中恐會增加被物品砸傷的機率,不如在室內找好樑柱或遮蔽物,還有網友表示地震當下就靜觀其變,與其擔心房屋結構,不如確實把家裡的家具家電雜物都固定好,也有人建議門打開就好,另外躲在柱子邊,甚至有網友認為小地震不用跑,大地震跑了也沒用。另外,內政部消防署曾表示,地震來襲時無論是在哪個樓層,都不要往外跑,也不需要特別往上或往下移動,因為搖晃過程有可能會被掉落物砸到,或是站不穩跌倒,正確做法是待在原地「趴下、掩護、穩住」,等候地震停止搖晃再往屋外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