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檢查
」 近視 視力 白內障 散瞳劑3C產品進入校園 國高中視力不良率攀升
新北市112學年度學生視力不良率,國小生不到5成,但國中生卻突破7成,普通及綜合高中女學生更逾8成,年齡愈長、視力不良率愈高。教育局解釋,不良率愈來愈高為全國一致性趨勢,主因升學壓力及接觸3C頻繁。議員則促市府要鼓勵學校採取適當的休息,給孩子足夠的放鬆時間。據統計,新北市2023年共有20萬8971名國小學童,接受視力檢查比率為99.4%,其中男學生的視力不良率46.38%、女學生47.04%,合計平均為46.7%,視力不良比例皆不到5成,但國中階段,視力不良率急速攀升近3成,平均視力不良率飆漲到74.83%。高中階段平均值則微幅上升到78.95%,普通科及綜合高中男女學生的視力不良率都高於平均值,其中女學生更突破8成,達到83.91%,而職業學群學生則是比平均略低,職業學群男學生的視力不良率還比國中整體平均略降0.47%。學生視力不良率隨學年愈高急速攀升,教育局分析,國高中階段因升學壓力及接觸3C產品頻繁等因素,導致視力受影響程度更高,但視力不良率愈來愈高為全國一致性趨勢。教育局強調,新北市112學年度各階段學生視力不良率均較前1學年度下降,且高中職學生視力不良率低於全國平均81.68%,各校也全面落實「高度近視高危險群個案管理」及各項護眼措施。民眾黨議員陳世軒表示,教育局及老師在學校課堂應做更多呼籲,甚至與家長接觸時,多加宣導相關觀念,也希望在暑假時,多安排戶外課程給孩子,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民進黨議員張維倩認為,視力一直是學生最大問題,雖然教育局、衛生局針對視力保護都有宣導,但看起來成效不彰,歸咎其原因,主要是學習時使用很多3C產品及學校使用大螢幕,對眼睛有較大刺激。張維倩說,要鼓勵學校採取適當的休息,給孩子足夠的放鬆時間,眼睛保健是一輩子的事,未來除了結合衛生局及教育局督促學校外,也希望結合驗光師公會等民間團體,深入宣導眼睛保健的重要性跟方法。
國中生嚴重畏光急送醫! 檢查竟是「散瞳劑濃度過高」
許姓國中生在戶外活動時,出現畏光和流眼淚的情況,於是緊急就醫。經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眼科部主任李致名醫師問診後發現,該名國中生使用了中濃度散瞳劑控制近視,致使雙眼過度畏光,影響戶外運動。視力保護 減少高度近視引發併發症風險在現今醫療技術中,已有多種近視防控方法,然而許多家長對高度近視的潛在風險仍認識不足。李致名醫師指出,高度近視不僅會導致視力模糊,同時與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剝離等眼疾有密切關聯。因此,從兒童階段預防高度近視,至關重要。雖雷射手術能矯正成年後的視力,但無法修復由高度近視引發的眼軸增長。現階段的防控措施應聚焦於兒童和青少年的視力保護,減少未來高度近視引發的併發症風險。長效型散瞳劑、角膜塑型片 多種方法避免近視加重李致名指出,常見的防控方法包括各種低至高濃度的長效型散瞳劑、角膜塑型片、日拋週邊離焦軟式隱形眼鏡和週邊離焦眼鏡等。長效型散瞳劑可根據年齡、近視加重風險及速度、畏光及模糊副作用的程度,而使用不同濃度預防及治療;角膜塑型片為夜間佩戴,通過硬式鏡片調整角膜形狀,防止近視加重;日拋週邊離焦軟式隱形眼鏡和周邊離焦眼鏡則為日間配戴,都證實可有效控制近視加重。閱讀拼圖、玩樂高恐加重近視 應多增戶外活動機會在充斥3C產品的現代,家長對近視的迷思層出不窮。許多人認為僅僅減少3C產品使用就能避免近視,實則長時間的近距離用眼(如閱讀、拼圖或玩樂高等)也會加重近視度數。家長應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動時間,盡量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適時凝視遠方或閉眼休息,放鬆眼睛睫狀肌,有助於延緩近視惡化。此外,增加戶外活動也非常關鍵,因陽光中的自然光線,能促使視網膜分泌多巴胺,從而抑制眼軸增長,有效減少近視進一步加重的風險。視力檢查不可少 及早防治是關鍵李致名醫師強調,及早進行視力檢查和防治措施,是避免高度近視及其相關眼疾的關鍵。對於沒有近視的孩子,應保持良好的視力習慣,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期望在18歲前維持良好視力;而對於已經近視的孩子,則需積極採取防控措施,減少度數加深成為高度近視及各種相關眼疾的風險。
小一生視力檢查…家長看名單崩潰「幾乎全班淪陷」 原因曝光:很正常
現代人使用3C電子產品過度導致近視,兒童的數量也逐年攀升。有家長近日收到小一孩子做視力檢查的結果,需要去看眼科追蹤,沒想到幾乎全班淪陷,無法相信自己看到的結果。原PO在臉書《小一聯盟》大喊:「夭夭夭…………夭壽喔~~~」,透露孩子班上昨(24日)做視力檢查,老師在群組公布視力不及格名單,宣導家長找時間去眼科追蹤,並繳交回條。原PO解釋,家中孩子現在已經在點散瞳,本來就會定時追蹤,但一部分原因是爸媽都高度近視,也有高度散光,因此多少都有遺傳,只是全班的檢查結果讓他跌破眼鏡,看了名單發現幾乎全班淪陷,每個學生都有近視的問題,忍不住想問:「台灣的孩子是怎麼了…」。家長發現,小孩全班幾乎都有近視問題。(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消息一出,引來其他網友討論,「過早接觸3C產品,城市中放眼望去根本沒有什麼地方10公尺內沒有東西眼球一直處於緊繃,加上戶外活動太少」、「現在是電視和3C時代不近視都難」、「小孩的眼睛和牙齒,真的很花心思」、「遺傳真的佔很大一部份」、「只有我覺得很正常嗎?不論是面對課本、作業、3C產品,用眼時間過長,戶外活動時間少之又少,大量用眼不近視也難」。另外,也有許多家長崩潰求救:「我兒子裸視0.3,暈倒」、「我們小一就300,散光就200了呢」、「我女兒班上只有3、4個合格,文明病了,這環境不近視很難」、「很神奇,幼兒園大班測量視力還沒問題,進小一後量視力只剩0.6、0.7,一個暑假在正音班就近視了」。
癌症治療引發眼睛葡萄膜炎 七旬婦視力剩0.3險失明
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手術後接受最新癌症免疫療法,腫瘤獲得大幅清除。惟在後續追蹤過程中,感到左眼視力模糊、頭痛、和皮膚出疹等症狀至眼科就醫。視力檢查結果右眼視力還有0.8,左眼視力只剩0.3;雙眼有輕微初期白內障,及雙眼後葡萄膜炎,合併黃斑病變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詳細檢查發現為免疫療法藥物誘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罕見病徵,經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頭痛和視力都獲得完全緩解,恢復原本的視力和正常的生活,追蹤三年無身體癌症或眼睛葡萄膜炎的復發。臺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葡萄膜炎是眼內的組織發炎,由於診斷與治療困難,是已開發國家造成民眾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葡萄膜炎往往跟全身疾病相關,可能跟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相關,可能跟身體的感染如帶狀泡疹相關,也有可能是跟服用的藥物相關;因此,葡萄膜炎的診斷與治療往往也要從全身的系統疾病研究著手。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與生活環境的改變,癌症多年來一直高居台灣民眾十大死因之首。黃德光主任提醒,新的標靶藥物與生物治療能夠有效的控制病情,大幅延長患者的生命和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治療中的患者,卻有可能因許多不同原因,可能是疾病本身,可能是使用的藥物,而造成眼內的葡萄膜炎,進而造成視力傷害,但是若能即時準確地診斷與治療,就能夠恢復正常的視力與視覺品質,患者應該要謹慎面對,並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相關藥物。臺灣常見的葡萄膜炎,就有23種以上的相關病因發表在文獻上;這些成因之中以自體免疫相關原因占多數,然而也有部分葡萄膜炎是因為體內的感染、腫瘤、或藥物所引起。因為原因多樣且治療方向迥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關係到病人身體和視力恢復的程度。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惡性腫瘤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持續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癌症的發生率已達到每年每一千人中有3人以上新罹癌,伴隨而來的癌症治療與長期照護相對重要。這些患者中,偶爾也會有產生葡萄膜炎的時候,眼睛的葡萄膜炎可以在治療的任何時期發生,跟疾病的狀態息息相關,千萬不能小看。葡萄膜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或嚴重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只有極少數人以單純的眼睛不舒服表現。眼科醫師經過精密的儀器和散瞳檢查後,可以根據檢查的結果,譬如角膜內皮上聚集許多沉澱物,眼內的發炎細胞增加,視網膜和脈絡膜產生病灶,就可確診葡萄膜炎。癌症治療中發生葡萄膜炎,最擔心的是腫瘤自己產生的葡萄膜炎。臨床上有時能看到身體的惡性腫瘤或血液腫瘤轉移到眼內,這時檢查可能可以看到脈絡膜或葡萄膜腫塊、視網膜下細胞浸潤、或玻璃體內不正常的白血球浸潤;少部分病人因為腫瘤本身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攻擊視網膜細胞可能會造成特殊的視網膜病變。所以發現癌症病人有葡萄膜炎時,應該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惡性腫瘤本身加以治療。另一種偶爾會見到的葡萄膜炎,是因為傳統的化療所造成的抵抗力低下,使患者被病原體伺機感染。其實沒有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偶爾也可能因為身體的感染散播到眼內而產生葡萄膜炎。只是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遇到這些感染,由於抵抗力差,延誤治療不只眼睛受到影響,更可能有生命危險。針對這種葡萄膜炎,往往只要確立病原體,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癌症免疫療法在最近幾年逐漸盛行,針對腫瘤可以有效的治療而且身體的副作用較不劇烈,帶給患者更好的腫瘤治療和高的生活品質。罕見狀況下,有些患者會被這些免疫療法藥物,誘發自體免疫的反應,更少數的患者,則以葡萄膜炎來表現。患者的葡萄膜炎表徵千變萬化,有些只有些微發炎細胞增加,有些產生比較嚴重的脈絡膜發炎。所幸這種癌症治療藥物所引發的葡萄膜炎,相較於前兩者,較沒有重大的生命危險,只要針對發炎加以治療,輕微時使用眼藥水,嚴重時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即有可能讓發炎緩解消除,讓病患恢復視力。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的治療,需要完整的醫療團隊全人治療,才能帶給患者最有效的治療以及生活品質。而人類的視網膜,是少數人體器官,可以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長相以及有無發炎細胞浸潤的構造。當在癌症治療中發生眼睛疾病,應立刻就醫檢查,除了能夠確保視力與視覺品質外,有時甚至能觀察到身體的健康狀況。
智能障礙男在家跌撞滿身傷! 就醫才知原來雙眼都白內障
「診間門剛打開,一口氣進來3個人,仔細一看…患者是由面帶愁容的家人左右攙扶進來的。」台北市一位40歲智能障礙男子,多年來由父母悉心照料,日常生活都可簡單自理。但日前卻狀況連連,逐步變成一日三餐都無法自行進食,連在熟悉的家中行走也能碰撞受傷,生活變得越來越不可控,更加重了家人的照顧重擔…,這才驚覺可能是「視力」出了問題,才趕緊帶他到眼科就醫。患者排斥檢查 醫師溫柔引導查出病因台北台全眼科院長張耘嘉醫師指出,「當患者一走進診間就發現不太對勁,看起來視力狀態很差,無法自行行走」。後續要幫患者檢查時,更因為其視力狀況不佳,對相關儀器檢查非常排斥又緊張,張醫師為此更經歷了一場波折,平時在診間有著溫文爾雅封號的張耘嘉醫師,溫柔且耐心的緩解其緊張情緒,最後與患者父母共同協助患者完成整套視力檢查。 張耘嘉醫師進一步說,「經過儀器詳細檢查發現是白內障,因為已經過熟,才導致兩眼幾乎看不見!」經過後續的白內障手術後,患者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又回到平日與父母的良好互動,也重拾自理生活。 人口高齡化、過度使用3C產品 患白內障者逐年增加據衛福部資料顯示,隨著人口高齡化和過度使用3C產品,國人白內障就醫需求有逐年增加之情形。張醫師提到,門診中很多長輩都會詢問白內障是否等熟了才能開刀?其實目前白內障治療技術不斷進步,「白內障等熟了再開刀」已非正確觀念,過熟的白內障反而會增加手術的風險。一般建議「白內障只要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就可以考慮手術。張耘嘉醫師於眼科領域鑽研多年,更擔任過多間教學醫院的眼科醫師,憑藉著過去累積的經驗及技術,目前更專研屈光手術及微創雷射白內障手術。他建議,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每年應定期到合格的眼科診所進行視力檢查,確保眼睛狀況。若眼睛出現任何不適,更應盡快至眼科就診,以免因為延誤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七旬婦眼睛長期「看不清」! 醫義診檢查出「白內障」
七年前,義診團隊前往台東長濱鄉長光部落進行義診,這是臺灣防盲基金會第一次偏鄉義診,同時也開啟了偏鄉的關懷之路。七年來,臺灣防盲基金會共服務偏鄉學童與長者 3,956 人次,在部落、學校執行超過 50 場的義診,改善並預防偏鄉民眾的視力惡化。78 歲婦、國小女孩 就醫不便造成視力惡化住在北源國小隔壁的 78 歲獨居奶奶,平日喜歡獨自騎著腳踏車在附近活動。然而,她已不太記得上次眼科檢查是何時,只是感覺近距離的字看得不太清楚,用眼時總是覺得吃力。在義診中,醫生發現奶奶的雙眼出現了白內障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將威脅到她騎車的安全。然而,奶奶心懷擔憂,擔心接受手術會影響到她在果園裡的收成工作,讓她陷入了艱難的抉擇。來自美蘭部落的小女孩,過去曾因二眼視差進行治療,但父親平常都在屏東工作,兩個哥哥高中畢業即離家就業,媽媽照顧之餘無暇再定期帶她去需要數個小時路程的眼科回診,這次參與眼科義診是她久違的視力檢查,她很擔心自己的視差狀況再度惡化。偏鄉老化、少子化 用眼習慣偏差被忽視此次義診位於台東東河鄉東富公路旁的北源村,社區人口老化程度嚴重,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為 65 歲長者;而北源村順那部落的北源國小,是一所僅有 20 位學生的偏鄉小學,受到少子化影響,112 學年度沒有新生來報到註冊。偏鄉社區人口老化、少子化、青壯年外地工作,交通的不便不僅僅影響了長輩外出就醫的意願,青壯年多在外地工作,形成許多隔代教養家庭,孩子也缺乏父母的陪伴,相較於都市,偏鄉學童更面臨到因用眼習慣不正確,缺乏家人提醒控制使得視力逐漸惡化,長者、兒童的各種視力危機,更突顯了偏鄉眼科衛教的急迫性,這也是現有體制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臺灣防盲基金會義診服務 遠離失明威脅臺灣防盲基金會以支持「眼科醫療資源缺乏及交通不便地區」為使命的眼科服務團隊,為了此次東河北源村義診活動,特別將眼科儀器車從屏東開往台東,志工醫師團隊則由台北出發,合計超過 480 公里的路程,為的是能讓偏鄉民眾得到最詳細的檢查。臺灣防盲基金會的董事長蔡瑞芳醫師帶領此次義診時特別提到:「縱使現況是偏鄉醫療資源不足,我們仍應該維護偏鄉兒少與民眾看的權利,民眾因交通限制不方便出來檢查,我們就把醫生和儀器帶到部落去。」
禁止女兒用3C仍近視 王以路一看檢查結果崩潰:我哪裡沒做好?
藝人王以路出道多年,是各大談話節目的熟面孔,在2015年結婚後,育有1個女兒,時常在社群平台分享生活。不料,她最近收到8歲女兒的視力測驗結果,得知有一眼近視,讓令她難以置信,明明再三避免孩子接觸3C電子產品,卻還是如此,崩潰表示:「我到底哪裡沒有做好?」王以路在臉書透露,女兒一隻眼近視,都有定期檢查,上次沒問題,這次就出事了,可以看到3月13日做的視力檢查,正常應該要1.0,但右眼顯示為0.6,代表近視了。女兒的視力檢查結果讓王以路超震驚。(圖/翻攝自王以路Lu臉書)王以路坦言,近視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讓她無法承受,感覺晴天霹靂,回想自己在女兒4歲前,連禁止女兒看電視,平板和手機也堅持通通不給,最近才同意讓女兒開始用電腦,萬萬沒想到還是近視了,因此相當自責,「媽媽我到底哪裡沒有做好呢?桑心心啊」。王以路詢問醫生後,被告知可以考慮戴「角膜塑型片」,但她仍相當擔心,想知道其他媽媽是否有類似經驗可以分享。貼文一出,引來一番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別自責,妳做得很好,小孩子還是多玩玩,以後較不會憂鬱,不一定要贏在起跑點,睡眠需充足」、「時代在進步,小孩視力也跟著腳步在加快」、「不只3C,還要注意看書,字的大小和距離也很重要~一眼近視的話,要注意是否托臉寫字,或是躺著看書」。另外,有專家指出,台灣地狹人稠,尤其都會地區,小朋友根本沒辦法看到遠方,所以睫狀肌無法調整遠方焦距,長期以來睫狀肌進用退廢,自然造成近視,這不是禁用3C或保持良好用眼習慣就可以避免的問題,趁還沒形成重度近視前,來改善都還有希望。
近視千度!視力僅剩0.1 新型飛秒雷射手術助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白內障不只是老年人視力不良的最大殺手,年輕人高度近視也容易中標。一位女性患者近視高達2,000度!年紀輕輕就產生早發性白內障,視力僅剩0.1。知名眼科診所院長謝旻蒼親自進行新型白內障微創手術,使用高科技飛秒雷射儀器精準定位,不僅取代傳統手術器械,更安全、傷口小,患者恢復迅速,找回「睛」彩人生。白內障主要成因為水晶體老化混濁。由於水晶體的功能是將光線聚集在視網膜上,得到清楚的成像,類似照相機鏡頭。當水晶體產生混濁的時候,聚焦在視網膜上的成像效果就會變差,導致視力模糊。眼藥水有用嗎?手術很痛? 破解白內障3大迷思Q:眼藥水可不可以治療白內障?A:藥水沒有辦法直接治療白內障,頂多只能延緩惡化,要改善視力仍需進行手術。Q:白內障手術很痛?A:傳統手術傷口較大,術前須先施打麻醉針,過程會有點不舒服。現今已進展到微創的超音波乳化術,只需要在眼球表面以點眼藥水的方式進行麻醉,手術過程也僅有一些痠脹感,因傷口如筆尖大小約0.2公分,痛感也不大明顯。Q:白內障等熟了再開刀就好?A:白內障放到熟,水晶體會過硬,可能引起青光眼等併發症,導致手術需要花更多時間、更多超音波能量才能震碎水晶體,會影響術後效果跟恢復時間。建議患者若感到視力模糊影響生活,及早就醫檢查與治療。高科技儀器輔助新型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手術前醫師會先進行眼角膜、水晶體、視網膜、視神經檢查,並藉由高科技儀器,如OCT電腦斷層掃描、角膜地形圖、光學式水晶體測量儀器、角膜內皮細胞儀等,提供治療建議。謝旻蒼院長說明,目前白內障手術的主流是「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先於角膜製作一個0.2左右的小截品,接著利用超音波探頭將水晶體震碎再吸出來,再置放人工水晶體,約20分鐘就完成,當天即可回家休息、不需住院。有別於超音波晶體乳化術需以手術器械製作截口,新型「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以電腦自動化程式操作,利用雷射於角膜表面製作截口及於水晶體前囊製作正圓形的囊袋,並利用飛秒雷射預先分解晶核,這些動作不只更加精準安全,還可降低術中所使用的超音波能量,減低角膜水腫機率、加速傷口復原。另外還有影像導航系統協助精準定位,縮短手術時間。擁有醫術更重視醫德!謝旻蒼醫師每年都會深入偏鄉進行義診。由於診所位處嘉義,考量阿里山山區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患者罹病經常延誤就醫,為了照顧當地居民健康,他特別率領團隊為民眾檢查視力,確認是否有白內障、青光眼或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問題,及早發現有助及早治療。醫師最後也提醒國人,長時間使用3C會導致近視度數急遽上升,建議看近距離保持40公分距離,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並且定期做視力檢查,才能保護靈魂之窗,遠離白內障的威脅。
臺灣兒童近視比率列世界第一!眼睛保健成課題
根據國民健康署「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統計,國小一年級新生就有高達 19.8% 的近視率,小六生更高達 70.6% ,WHO資料顯示,全球有8%至62%人口近視,亞洲尤其嚴重,其中臺灣未滿18歲近視占比高達85%,位居世界第一,簡直是亞洲的「近視之都」。 疫情間缺少戶外活動時間,改用遠距上課,眼睛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 3C 設備,也是兒童近視度數加深的原因。眼睛保健成為國人家長高度關注的議題,舉凡葉黃素、維他命等營養產品銷量都大幅提升。國內營養保健食品「知凡研物 CHIVAN CARE」研發團隊表示,兒童眼睛保健除了降低3C 使用率以外,建議可以從營養補充來減低近視風險。▲兒童每 1-2 個月定期視力檢查,能引發護眼意識,落實近視預防。(圖/ Freepik) 日常生活飲食可以多讓孩子攝取多原營養素與礦物質,盡量營養均衡,蛋、地瓜、牛奶除了富含蛋白質也可以補充維生素A,消費者比較認識的益眼食物包含胡蘿蔔,含有對眼睛有益的β胡蘿蔔素、DHA 則是吃魚類攝取,對幼兒眼睛與腦力發展有益;多食用綠色蔬菜可以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紫色蔬果則富含花青素,如茄子、葡萄等,都能幫助兒童眼睛保健。若是挑食或平時用眼程度較高的學童,可以以葉黃素保健品補充,在挑選時要注意「酯化型」與「游離型」葉黃素差異。 葉黃素補充也有其秘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就建議,每日補充葉黃素不應超過 30 毫克,多吃無益,若攝取過多,可能有皮膚變黃的問題。額外多攝取花青素,也能幫助調節眼睛的疲勞,與同為脂溶性營養素魚油一起食用,吸收效果更提升。▲美國眼科學會推薦的20/20/20護眼法則,用眼 20 分鐘將目光移至 20 英呎外景物 20 秒,能有效舒緩眼睛疲勞。(圖/ Freepik) 除了營養素補充以外,日常護眼保養應注重 20/20/20 法則,由美國眼科學會推薦的護眼法則是指,每次用眼 20 分鐘需將目光移至 20 英呎外景物 20 秒,多次重覆練習,能有效防治用眼過度。不論看書、使用電腦或看電視,適當保持用眼距離至少 35 - 45 公分,也能避免眼睛疲勞,更要注意空間光線充足,避免錯誤用眼,讓視力越來越差,除此之外協助兒童每 1-2 個月定期視力檢查,進行長期追蹤,也能引發護眼意識,落實有效近視預防。
遠離高度近視!控制度數新利器「周邊離焦+變色」 減少散瞳劑畏光不適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除了避免近視產生外,抑制近視度數加深也很重要。知名眼科診所醫師陳彥伯指出,尤其學齡期的孩子,正好是度數增加最快的一個階段,需要特別注意近視的控制,研究統計也指出近視平均每年會增加75至100度,此時如果未積極控制近視的加深,很容易變成高度近視(500度)。現在除了傳統眼鏡鏡片外,還有周邊離焦鏡片、角膜塑型片、學童專用日拋等,陳彥伯醫師表示,周邊離焦鏡片現在有變色鏡片,可以減輕使用散瞳劑的畏光不適。而親子部落客心媽也帶著大女兒筠心出席眼科診所記者會,以親身經歷分享近視矯正的選擇。近視加深有「這些」風險 度數控制方法如何選擇?近視不只會影響視力,可能還有其他眼疾風險。陳彥伯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近視有5%會發展成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會增加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等風險,嚴重甚至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視力損害,目前常見的近視矯正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光學矯正」。「藥物治療」主要是使用長效型散瞳劑。陳彥伯醫師提到,長效型散瞳劑濃度越高控制效果越好,但是其副作用(如:畏光、看近不清楚等)也會隨之越加明顯,此外看遠看不清楚時,還需搭配其他光學矯正方式。在「光學矯正」上,除了傳統眼鏡鏡片外,還有最新的「周邊離焦」。陳彥伯醫師說明,一般光學矯正的周邊成像會在視網膜之後,眼睛會隨之調整漸漸使眼軸增長,而所謂的「周邊離焦」是透過光學矯正,讓中心焦點落在視網膜上,讓周邊焦點落在視網膜前方,可抑制眼軸過度拉長、減緩近視加深的速度。目前新一代近視控制的方法,包含周邊離焦鏡片、角膜塑型片、學童專用日拋都運用類似周邊離焦的原理控制近視。陳彥伯醫師表示,角膜塑型片、學童專用日拋都會接觸眼球,建議在9歲以上使用,但周邊離焦鏡片沒有年齡限制,也適合不喜歡侵入感的患者,因此民眾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控制度數。周邊離焦鏡片不與眼睛接觸 變色鏡片還可改善畏光像親子部落客心媽就提到,大女兒筠心小學六年級在學校做視力檢查時,就發現兩眼都有100度的近視,而且上課要看清楚黑板上的字相當吃力,因此心媽決定帶孩子到眼科診所進行評估,在詳細了解各種矯正方式後,決定讓孩子驗配周邊離焦鏡片。心媽表示,周邊離焦鏡片不會與眼睛直接接觸,也沒有異物感,更沒有清洗保養的問題,女兒升上國中課業變重了,但今年回診時度數仍維持得很好,幾乎沒有增加。筠心也分享到,現在配戴周邊離焦鏡片後,看遠相當清楚,黑板的字也不再模糊不清,沒有感到任何不適、不舒服,只有一開始因為戴眼鏡睡覺前、洗澡前要拿下來有點不習慣而已。而現在周邊離焦鏡片還有變色功能,能減輕散瞳劑畏光問題。像心媽的二女兒在發現近視後便前往眼科診所評估,由於她對散瞳劑的畏光問題較敏感,經過討論後,醫師便建議使用周邊離焦鏡片搭配新的變色功能,以減輕畏光不適的狀況,使其在從事戶外活動時更能獲得完整的雙眼視力防護。最後,陳彥伯醫師也呼籲,近視控制是長期抗戰,不論是使用何種矯正方式,都需要患者與醫療院所密切合作,應遵從醫囑正確配戴並定期回診,才能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此外也要注意用眼習慣,每30分鐘近距離用眼就要休息10分鐘,每日應戶外運動2小時,這樣才可有效維護視力健康。
新北國中小學童視力 教育局統計不良率高達55%
3C產品普及,學童使用手機、平板頻率增,加上近3年受疫情衝擊,戶外活動時間下降及使用線上教學,新北市111學年度國中小學童視力不良率達55.35%。教育局強調,正積極於各校宣導護眼專案,縮短使用螢幕時間,每節課以20至25分鐘為原則。據新北市教育局統計,106學年度至110學年度,國小生裸視視力不良率連續5年突破45%,國中生則是連續5年突破75%,而111學年度國中小學童視力不良率達55.35%,換言之每2名國中小學童就有1人視力不良。教育局表示,透過學生健康檢查掌握學童視力健康,凡是任1眼裸視視力低於0.9的就會被判定為視力不良,其中可能包含遠視、近視、散光、弱視等;雖受到疫情衝擊,學童到戶外活動的時間減少,待在家線上教學,造成全國國小學童裸視視力不良率提高0.74%,但新北市國小學童裸視視力不良率僅提高0.1%。教育局也與衛生局合作協助兒童視力保健,自108學年度起,每年投入超過2000萬元,提供幼兒園中班至小6學童每年1次免費專業視力檢查,服務超過5萬名學童。教育局強調,落實教育部「國民小學使用電子化設備進行教學注意事項」,函請各校縮短使用螢幕時間,每節課以20至25分鐘為原則,並參考國健署「護眼123」專案視力衛教相關指引,規畫課程內容。值得一提,瑞濱國小及厚德國小推動戶外活動120政策,鼓勵下課時間教室淨空,每天讓學童到戶外活動至少120分鐘。瑞濱國小校長李瑩映表示,入學前會和家長及學生簽訂3C產品使用公約,也在校內推行「3010」概念,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讓眼睛休息10分鐘。厚德國小校長潘志中表示,學校調整、改善教室內課桌椅、燈光等硬體設施,許多學童放學後會到安親班,也和周邊安親班溝通,提醒學童正確用眼習慣,並適時讓眼睛休息。新北市驗光生公會理事長邱建誠也呼籲,閱讀時應與書面保持30公分距離,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維生素A、D,同時培養到戶外活動的興趣。
7歲女童突看不清…視力檢查都正常 心理醫:和弟弟有關
近日大陸一位7歲女童突然看不清楚,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視力都正常,而醫師發現她有「分離轉換障礙」,因為半年來,家人都把關注放在剛出生的弟弟身上,經過治療後,她的症狀也隨之康復。據《頭條新聞》報導,7歲的小園(化名)在1個月前,突然看不清楚東西,爸媽帶她去幾家醫院做檢查,發現視力都正常,而醫師建議帶她去看心理醫師。心理醫師說,小園有分離轉換障礙,因為家人最近把關注都給了弟弟。醫師表示,小園看到同學近視後,得到了父母的關注,以為她這樣做也能讓爸媽關心她,所以才出現了症狀。之後小園在接受暗示性治療和輔導後,視力也得到了改善。醫師提醒,在小孩心智發展未成熟前,家長要多多關注小孩的心理狀況。據《澎湃新聞》報導,近年兒童因為「分離轉換障礙」造成視力下降的個案增多,而治療上只要讓患者知道,這症狀是短暫的,之後在適當時間,告訴患者檢查結果正常即可。此文曝光後,許多人紛紛留言「很多家長都是,有老大,老大千寵萬寵,等有了老二了,對老大那叫一個不待見,就這孩子能落差不大?大人都受不了這待遇」、「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小,長大後遇到一點不順心可以自己疏解壓力,但是小孩子真的只有無助」、「你看不見我,我就看不見全世界」。
破解偏方 醫生曝6招愛眼方法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若民眾遇到疑難雜症,只要關鍵字一搜應有盡有的答案為大家解惑,而網路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醫療資訊,而這些深植人心的觀念,又都是正確的消息嗎?銀杏抗血栓氧化 延緩失智靠醫療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黃怡臻醫師表示,據國內、外研究指出,銀杏果實或是銀杏葉萃取物,尚未被證實有減緩癡呆及強化記憶力等效用。銀杏葉萃取物雖然可以促進神經細胞增生以及抗血栓、氧化的作用,但是用於認知功能改善和預防退化並沒實質幫助,因此銀杏葉萃取物只能說是保健食品,若病人需要延緩失智症,還是需要借助相關藥物緩解。醫師建議,預防失智症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飲食上盡少攝取太油膩和糖分的食物,維持規律作息,定期安排休閒活動如,閱讀、繪畫、散步、跳舞,與人社交等習慣,從事可增進腦力的運動,促進大腦血液循環,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想要舒緩眼睛 就要適度「遠眺」眼科醫師江明璇表示,眼睛和綠色的關聯性,可以從可見光說起,所有電磁波中,波長介於380~750nm之間稱為可見光,人類所看到的彩虹七彩光譜就在這個區間。人眼睛最敏感的波長是555nm,對應到正好是綠色的波段,因此人在看綠色物體時,綠色的光波波長較短,容易對焦,所以睫狀肌和水晶體會處於較為放鬆的狀態。若要達到舒緩眼睛的效果,「距離」才是更重要的方式,江明璇醫師表示,近處的綠色植物和遠方的天際線,後者可以調解眼睛肌肉到遠端,幫助睫狀肌恢復彈性,因此綠色不全然能舒緩疲勞和預防近視,仍要適時讓眼睛休息搭配遠眺才是護眼的小撇步。六招愛眼方法 日常生活做起江明璇醫師分享6招愛眼方法,民眾不妨適度調整原先用眼習慣,愛護眼睛從生活小細節開始做起:1.用眼30分鐘休息5-10分鐘。2.適時望向遠方有助於睫狀肌放鬆。3.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之餘,別忘記眼睛也要做好防曬(戴帽子、太陽眼鏡皆可) 。4.不在暗室滑手機;手機/電腦螢幕亮度設定不要過度刺眼或太暗。5.每年定期至眼科做視力檢查。6.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食物,如大部分的深綠色和黃色蔬果(綠花椰菜、菠菜、南瓜、玉米、奇異果等)。
照顧身心障礙孩童 臺大成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
臨床研究顯示,身心障礙兒童與青少年,特別是中度和重度障礙,比一般孩童更容易發生視覺問題,但目前一般眼科門診提供的視力檢查,多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及配合能力,往往無法有效的了解他們的視覺能力,使得家長難及早發現孩童的視覺問題。看見這些特殊孩童的困境,衛生福利部於111年擴大辦理「特殊兒童及青少年視覺復能計畫」,臺大醫院承接「復能據點暨管理中心」重任,為提供家長及特殊孩童更為完善且適當的就醫過程與環境,特於眼科部成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為執行視覺復能相關業務,臺大醫院除購置有多項手持式眼科檢查儀器及符合特殊兒少能力的視覺評估工具,並由眼科醫師、具備視覺復能實務經驗的職能治療師、驗光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組成醫療服務團隊,該中心於今日進行揭牌典禮,期能造福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及大朋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的服務對象為懷疑有視覺問題、但卻無法經由一般眼科門診得到適當視覺功能評估的孩童。在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與眼科部王一中主任多次協調下,為中心在擁擠的臺大醫院中騰挪出位於兒童醫療大樓三樓的獨立空間。該中心設有多項手持式眼科檢查儀器、符合特殊兒少能力的視覺評估工具及團隊專業人員,期待能更適當地評估特殊需求者的視覺能力與需求。同時設有獨立的診檢及諮詢復能空間,並安排適當的就醫時間,讓特殊需求者可以在合理調整下的環境,瞭解他們真實的視覺能力並提供視覺復能服務。除視覺評估外,中心集結眼科醫師、具備視覺復能實務經驗的職能治療師、驗光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組成醫療服務團隊,由各專業發揮所長、共同商討並執行最適合孩童的視覺復能方案。並於醫療過程中,視需求者的身心障礙情形和醫療需求,照會諮詢小兒科和小兒復健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和其他復健團隊成員。臺大醫院眼科部特殊需求視覺中心亦擔任協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及部立台東醫院等4家視覺復能據點的角色,透過聯合會議、實地交流及即時醫療諮詢等服務,共同商討及優化醫療品質,改善各據點在運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此外,中心擔負編列臨床參考指引、辦理醫事人員教育訓練、開發視覺障礙民眾適用復能教材等任務,讓一般大眾及醫事人員更了解特殊需求者的視覺需要及能力重建,期望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近視真的會遺傳!1歲男嬰竟雙眼600度 「高度近視」恐引起4種併發症
近視真的會遺傳?中國河南鄭州慕姓女子在兒子1歲時帶他做視力檢查,結果竟發現男嬰的雙眼近視度數高達600度和650度。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和老公都是600度左右的高度近視患者,因此醫師研判該名嬰兒攜帶父母的病理性近視基因。對此,醫師也示警,高度近視可能會導致眼肌協調異常、眼球向後擴張、視網膜變薄及萎縮變性,並從而引發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眼疾。綜合《山海視頻》、《生命時報》的報導,一般認為,超過600度就是高度近視(兒童為400度)。而在中國河南鄭州,有名嬰兒竟然才1歲就被診斷出600度和650度的近視度數,等於出生沒多久就已是高度近視患者,讓醫生研判孩子可能遺傳了父母的近視基因。而在男嬰佩戴眼鏡之後,慕女士也進行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但不幸的是,10個月後兒子再做檢查,左眼眼軸竟然還是增長了1.16毫米,意味著度數至少又增長100度。醫師也示警高度近視患者,只要近視度數每增加100度,眼軸長度大概增加0.37毫米。眼軸越長,眼部肌肉及眼底的視網膜所受到的牽拉就越大,更可能出現眼肌協調異常、眼球向後擴張、視網膜變薄及萎縮變性,並大幅增加罹患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的機率,即使做了近視雷射手術,風險都還是存在。需要強調的是,並非只有高度近視才會引發這些眼疾,而是各種程度的近視都可能引發,只是風險會隨著近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雖然很多人認為成年之後,近視的度數就不會再增加,其實只是度數增加的速度比較緩慢而已。所以就輕忽了「近視」其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疾病,代表眼睛已經漸漸失去原本的功能,步入「老化」階段。而且近視造成的傷害不是透過戴眼鏡、雷射手術就可以解決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減緩近視增加的速度」,或是透過眼睛放鬆的運動、補充足夠的營養,來維持眼睛的新陳代謝。
視力檢查「紅色熱氣球」背後目的曝光 廠商喊話推特:盼獲企業認證
做視力檢查時,一定會看過一張紅色熱氣球照片,其實這張照片是由日本眼科機械製造商「NIEDK」所製作,而紅色熱氣球的背後目的也曝光了,如今「NIEDK」也發文向推特喊話,希望可以獲得推特企業認證。日本媒體「まいどなニュース」報導指出,做過視力檢查的人對於紅色熱氣球的照片一定不陌生,照片中有條道路,該道路其實是通往美國為亞利桑那州的一條道路,上方有著藍藍的天空,底下則是綠色草地,前方有個熱氣球,該圖片是日本眼科機械製造商「NIEDK」所製作,從1990年以來一直沿用至今。而該圖片中的熱氣球其實是合成的,目的是為了「穩定視線」以及「放鬆雙眼」,讓眼球聚焦不會亂跑,準確度也能更加提升,且看到這張圖片時,會先看到模糊的影像,後來才逐漸清晰,這是所謂的「雲霧法」,目的是為了讓眼睛快速放鬆。(圖/翻攝推特G-SQUARE)NIEDK的創始人曾去美國留學,成立世界最大的醫療機械製造商是他的目標,由於「NIEDK」沒有推特帳號,因此代理商「G-SQUARE」幫忙發文向推特喊話,希望可這張照片可以獲得推特企業認證。其實視力檢查的圖片除了紅色熱氣球之外,市面上也曾出現過宇宙星爆、飛機等等的測試畫面,不過還是「紅色熱氣球」的照片效果最好。
「疫情影響」學童近視率暴增3倍 4方式延緩度數增加
疫情稍緩學童返校視力健檢,許多家長都收到了「視力不良通知單」,憂心忡忡地帶孩子到診所檢查。現在的學童每天除了需面對各類考試壓力外,空閒時間大多接觸電子產品,電腦、手機、平板,使用的時數與日俱增,心情得到放鬆的之時,眼睛卻早已不堪重負。台灣學童近視率居高不下,小六學童近視率高達7成,疫情不但改變了生活習慣,也加速了「線上教學」的發展,學童觀看螢幕時間拉長,近視度數不斷攀升,實在令人擔憂。新莊大學眼科麥珮怡醫師表示,寒暑假本來就是學童近視度數增長的高峰期,尤其去年又經歷了數月的三級警戒,孩子們突然被迫改變學習方式,需要長時間盯著「3C」,加上必須減少戶外活動,這一年來學童近視度數增加的幅度更是驚人。「本來學童近視增加的速度平均是每年100度(未積極控制的情況下),在疫情趨緩之後的門診,不乏看到短短3個月內就增加100度的案例。」麥醫師說,「這真的需要好好注意,因為近視不只是看不清楚,度數越高、眼軸增長,視網膜就被拉得越薄而變得脆弱,這就是高度近視患者容易罹患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的原因。」麥珮怡醫師指出,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學童,特別是幼稚園大班到小學中低年級,是近視度數增加的高危險群。美國醫學會雜誌中有研究指出,2020年疫情爆發後6歲學童近視率比前一年增加了3倍多,且6-8歲學童的平均近視度數都有明顯的增加。建議家長3歲就可以開始帶孩子到專業的眼科診所,進行全面的綜合眼視光檢查,越早發現問題,就可以越早對症下藥,降低患上高度近視的風險。而已經近視的學童家長也不要太過緊張,目前已發展出許多種控制近視的方法,如長效散瞳劑、角膜塑型片以及特殊的周邊離焦鏡片和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4種方式都是可選擇的項目之一。只要經過專業醫師檢查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並遵醫囑定期回診,就能有效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以我自己的孩子為例,疫情之前我都會幫她定期檢查,還有安排桌球等運動課程,假日也會全家一起出遊,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但愛看書、彈琴的她,在經過長時間的居家學習之後,只點散瞳劑的控制效果不太理想。經過詳細的檢查評估,並與孩子充分討論之後,便決定幫她驗配『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研究報告指出,配戴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的患者與一般隱形眼鏡配戴者相比,3年後的屈光度數增加量減緩了59%,眼軸長的增加減緩52%。其配戴方式跟一般成人配戴的日拋隱形眼鏡一樣,每日早上去學校之前配戴,回家用完即丟,不用清洗、異物感低,同時也免去框架眼鏡的束縛,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更加便利。大學眼科自109年持續追蹤使用者,結果顯示使用這種矯正方式的學童,不僅滿意度高,且有超過九成家長願意讓孩子繼續配戴,因不但能控制近視度數,對孩子的生活品質也有大大提升。麥醫師補充,學童近視控制不是單選題,並非選擇一個方案,另一個方案就不能再使用,也不是有矯正就好了。隨著孩子的年齡、生活方式以及度數的變化,醫師也會因應當時的狀況對症下藥。13歲的成小弟,小六開始配戴角膜塑型,雖然一年來控制效果很不錯,但升上國中之後,由於睡眠時間不足、塑型時間不夠,導致白天視力不穩定。與醫師提出問題並討論後,便建議成小弟改戴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目前配戴半年,白天視力穩定,且眼軸長也都控制得很好。由此可見,不管選擇哪種近視控制方式,定期回診都是十分重要的,建議家長可以幫孩子建立完整的視力健康檔案,除了記錄孩子的視力、度數之外,眼軸長的追蹤也是重要指標之一,大學眼科提供LINE數位平台記錄,讓家長可以方便又即時追蹤孩子的視力和眼軸長變化,養成定期視力檢查的好習慣。麥醫師也提醒家長,任何矯正方式都有其注意事項,比如長效散瞳劑的副作用是畏光,外出時要記得搭配抗UV太陽眼鏡;在配戴隱形眼鏡類型的治療方式時,清潔衛生習慣一定要做好、不能戴著隱形眼鏡游泳等;配戴框架眼鏡要確認鏡架有沒有戴正、變形,否則也會影響控制效果。
爸媽嚴格控管!男童近視速度仍飆4倍 醫解惑「竟是不當光源惹禍」
一名國小二年級的學童張小弟,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在家接受遠距教學課程,三個月後回眼科追蹤視力變化,發現近視度數暴增百度,為正常速率的四倍,由於爸媽也居家辦公,有更多時間注意孩子使用3C產品上課、休閒,對於張小弟視力的快速衰退感到非常訝異。經過眼科醫師問診諮詢後,發現不僅張小弟,爸媽也表示居家辦公期間眼睛疲勞感增加,抽絲剝繭後發現原來是家中光線配置不良加重眼睛的負擔導致,依照醫師提醒增加眼睛休息時間及改善室內光源,同時配合視力矯正治療後,張小弟的近視終於得到控制,而爸媽的眼睛疲勞問題也得到改善。怡碩視光眼科院長吳怡頡醫師表示,造成視力不良的原因有許多,除了長者的視力老化、年輕人用眼方式不正確而導致的近視外,長時間使用3C產品加速眼睛的疲勞也是一大主因。過去,近視超過六百度會被認定為高度近視,隨著高度近視容易發生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與白內障等,甚至因而失明等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高度近視標準下修到五百度。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更已表明近視為疾病的一種,希望能呼籲國人及早注意近視帶來的問題。據國健署統計顯示,小學六年級以下的學齡兒童中、每10人就有7人有近視問題,若擴大至國三以下學童、則惡化至每10人將近有9人近視,還呈現每5年提早1歲的可怕趨勢。而教育部的統計資料 3 亦顯示105 學年國小至高中學生之裸眼視力不良率為 62.9%,與鄰國日本相比,國小一年級學童裸眼不良率我國為26%,日本則為19.5%,而高中三年級學生裸眼不良率,我國為1.9%,日本則為66.3%,數據差異比擴大了2.4倍。吳怡頡醫師表示,若近視開始的年紀越小,度數增加越快,近視度數平均會以每年100度的速度增加,若不及早預防、矯治,很容易發展成高度近視。過去曾有求診民眾表示家中燈泡都選瓦數最高的,確保光線充足,怎麼小孩的近視還是持續加深?吳怡頡醫師說:「室內光源是影響視力的重要因素,過亮或過暗同樣都會造成眼睛的負擔,而眩光或是有些燈具會出現頻閃的狀況,更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加眼睛的疲勞,加速視力的衰退。」戴眼鏡為目前最常見的近視矯正方式,然而眼鏡的鏡片也有學問,吳怡頡醫師表示一般單焦點的鏡片並沒有近視治療的效果,會越戴度數越深,特別是18歲前、近視度數尚未穩定的兒童和青少年,要防止近視加深,建議配戴具有治療性質的鏡片或隱形眼鏡。吳怡頡醫師進一步指出,近視是由於眼軸變長所致,著眼軸變長眼球也會隨之變形,重量、體積也會比正常眼球更重,擠在眼眶裡帶給眼部更大的壓力;而在同時,學生們若是再戴上厚重的鏡片,恐會造成不良的視覺效能、影響學習跟活動能力,因此配戴隱形眼鏡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相較於日間佩戴的隱形眼鏡,在睡眠時配戴,起床時摘下即可不需配戴任何眼鏡的角膜塑型片,除了在視力矯正、近視治療上具有醫學實證效果之外,更是讓許多喜愛從事水上等戶外運動的人士心動的選擇,然而過去由於角膜塑型片為硬式材質,部分患者無法適應甚至產生心理障礙;另有角膜塑型片是小朋友適用的近視矯正方式,成年人並不適用的訛傳。吳怡頡醫師表示,角膜塑型片的使用者多數是從兒童青少年時期開始配戴而持續到成年,但現在因為材料科學的進步,已經有台灣廠商推出佩戴起來更舒適、大幅縮短了適應期的產品。吳怡頡醫師說 : 「最近在診間有越來越多成年患者詢問是否可配戴角膜塑型片,原因是低度數但不想進行雷射近視手術,又有視力清晰的迫切需要。而有一個成功案例是一位30歲的男性上班族,本身有550度的近視和300度的散光,配戴角膜塑型片後一週,現在日間已經可以裸眼進行日常工作了。」吳怡頡醫師呼籲,民眾應養成定期接受視力檢查的習慣,若出現視力模糊的狀況應即刻求診專業眼科醫師,視力矯正的方式越來越多元,應諮詢醫師意見後選擇最適合的方式才能常保眼睛健康。
報復式近視1/視力檢查報告出爐 慘兮兮!紅字比例暴增3倍
疫情世代的孩子,最快又明顯的變化就是「近視」!香港一項研究發現,2019新冠疫情的爆發,讓香港學童的近視發生率飆升2.5倍。台灣也有同樣狀況,根據連鎖眼科診所統計,與前5年相較,學童近視率最多增加近3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系2019年初針對709名6歲至8歲的兒童進行研究,觀察的8個月中,由於疫情爆發導致學校停課,這些學童改成在家進行線上課程,每天近距離接觸電腦。研究指出,這些孩子每天平均使用電子螢幕7小時,比疫情前多了4.5小時;小朋友戶外活動時間則由每天平均75分鐘減到24分鐘,在這段期間內,這些學童的近視發生率達到3成,是疫情前同齡兒童的2.5倍,估計每年近視加深80度,是疫情前的2倍。居家防疫期間,孩子待在小小的家中,眼睛又緊盯著電腦螢幕上課,也讓眼睛的睫狀肌持續處於緊繃狀態。(圖/宋岱融攝)台灣雖然沒有進行相關研究,但隨著今年9月開學,學校進行例行視力檢查後發現,許多學童近視竟快速惡化,甚至原本視力正常的孩子,經過2個多月的居家防疫後,再檢查竟然一口氣近視200度,出現「報復式近視」的狀況。台中市市議員江肇國就針對110學年第一學期的視力不良率進行調查,發現台中市公私立國小共有241校,其中有136校的視力不良率較前一學年提高,高達56.43%的學校,近視學童人數都增加,比例為9.2%~18.78%。國內一家連鎖眼科診所也統計,疫情期間學童近視案例明顯增加,與前5年相比,6~8歲的孩子近視率增加近3倍,許多疫情前就已經近視的孩子,這學期回診後度數也都增加不少。居家線上授課到底帶給學童眼睛多大負擔?9月開學後,各中小學陸續公布視力檢查結果,近視率竟然比往年增加3倍!(圖/馬景平攝)以小學四年級的陳小弟為例,原本兩眼視力都是1.0相當標準,但5月本土疫情爆發停課後,陳小弟每天在家線上教學,兩眼盯著平板電腦的時間相當久,也沒辦法經常到戶外活動,結果10月學校進行視力檢查時發現左眼已經變成0.7。陳媽媽急忙帶孩子去眼科診所檢查,結果更慘,經過一連串驗光、散瞳檢查後,確認陳小弟兩眼都已近視200度。內湖國泰診所眼科醫師杜培寧說,「6公尺以內都算近距離,而一般人的家大多3~4公尺寬,如果整天都待在家中,那麼眼睛的睫狀肌就會一直處在緊繃狀態,更何況是使用電腦或手機,眼睛的負擔當然更大。」杜培寧說,其實還有很多孩子沒有到眼科診所檢查,所以實際情況可能比想像中更加嚴重,建議家長們應該定期讓孩子檢查視力,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控制近視。
報復式近視2/藝人女兒也受害!母哀嚎「我錯了」 醫分析「治療優缺點」
陳小妹妹在今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之前,近視約100度左右,當時醫師幫她開立了長效散瞳劑回家控制,但隨著疫情升溫,藥水點完了也沒有回診,視力開始出現越來越差的跡象,等到8月疫情微解封時回診,發現近視度數在短短不到半年就增加了100度。藝人蕭景鴻(阿弟)的老婆Mei也在臉書PO文哀嚎,她寫道「這次開學視力檢查嚇死我了,一個防疫假待在家,這幾個月小姊姊視力左右眼各增加了100度,原來是我的想法錯了……」Mei的女兒去年發現近視,由於女兒過敏所以經常揉眼睛,評估後不適合使用角膜塑型片,因此選擇近視控制專用的日拋隱形眼鏡來控制度數,但Mei覺得防疫假時都待在家,又不需要看黑板,所以就沒讓女兒每天戴,因此才導致雙眼度數增加。內湖國泰診所眼科醫師杜培寧表示,長效散瞳劑是最常使用的控制近視方式,強迫睫狀肌放鬆,通常會在睡前時點藥水,大多使用的濃度是0.125%的長效散瞳劑,但部分孩子會出現嚴重畏光的副作用,因而容易抗拒使用。此外,如果沒有持續點長效散瞳劑,就會影響控制近視的效果。睡前配戴角膜塑型片可以暫時改變角膜弧度,起床後不須戴眼鏡也能恢復正常視力。(圖/報系資料庫)杜培寧說,如果近視度數超過150度,就會建議配戴眼鏡。「但許多父母非常排斥孩子戴眼鏡,曾經有一個孩子已經近視300度了,但爸媽卻仍猶豫不想戴眼鏡,一直希望再拖一下,下次回診再看看要不要戴眼鏡。」於是杜培寧再次跟爸媽溝通說:「下次再回診也還是需要戴眼鏡,但因為沒有及時控制,度數在短時間內可能就會大幅增加。」最後父母才肯讓孩子配戴眼鏡。如果不想戴眼鏡,或擔心眼鏡不方便戶外運動,也可以考慮選擇角膜塑型片、日拋隱形眼鏡來控制近視。杜培寧說,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的效果相當穩定,沒有散瞳劑的畏光問題,只要在睡前配戴至白天起床,藉由物理原理讓角膜弧度改變,白天就能暫時抵銷原本近視度數,不需要眼鏡的輔助也能恢復正常視力。不過,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角膜塑型片,如果孩子習慣趴睡、或是習慣性揉眼睛,就會影響角膜塑型的效果,控制近視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此外,角膜塑型片也需要每天仔細清潔,再加上每副要價近3萬元,隔一陣子就需要再更換,昂貴的費用也令許多父母卻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龔偉勛表示,控制近視的日拋隱形眼鏡近期剛通過美國及台灣食藥署許可,於白天配戴,可有效降低近視加深速度,每天用完即丟不必清洗,且鏡片材質為軟式,異物感大幅減少。師建議依照孩子需求選擇控制近視的方式,例如孩子習慣性揉眼睛就不適合戴角膜塑型片,可能會造成移位影響效果。(圖/王永泰攝)杜培寧說,控制近視的日拋隱形眼鏡是利用週邊離焦原理,讓周邊影像聚焦在視網膜前,藉此減緩眼軸的增長,達到控制近視度數的目的,但由於白天配戴時間很容易超過8小時以上,所以也容易造成角膜的負擔,再加上每天都要更換,累積下來的金額也很可觀,一年幾乎就需花費3萬元左右。同樣利用週邊離焦原理的還有聰明鏡片(或稱兒童控制近視鏡片),雖然看起來和一般近視眼鏡非常相似,但配戴時不僅能看得清楚,同時也讓影像聚焦在視網膜前,延緩眼軸曾長,進而控制近視,每副價格在1~2萬元,缺點是必須忍受配戴眼鏡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