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行程
」 中國 美國 習近平 馬克宏歐洲對陸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 外媒:歐盟9/25投票
根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彭博社報導,歐盟計畫於9月25日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額反補貼稅——最終關稅一事舉行投票。除非占歐盟總人口65%的15個成員國以特定多數反對,否則從11月開始徵收最終關稅鋪平道路,時間為期5年。目前歐盟對所有進口電動車關稅的一般稅率為10%,歐盟提議對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和比亞迪分別徵收36.3%、19.3%和17%的關稅。據彭博社此前報導,這些稅率預計將略有下調。特斯拉將面臨略低於8%的附加稅率以及基本關稅。中國和歐盟一直在舉行會談,探討關稅的替代方案,但迄今尚未取得成果。對布魯塞爾來說,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以世貿組織規則為基礎,並解決歐盟調查所發現的潛在有害補貼問題。本周,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將訪問歐洲,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會面,屆時雙方將繼續討論。而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在11日的訪中行程表示:「事實上,我們需要重新考慮這一決定,不僅是所有歐盟成員國,還有歐盟委員會都應該重新審視。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們不需要另一場貿易戰」。德國也一直在推動歐盟委員會尋找關稅的替代方案,因為德國的汽車廠商對這些措施表示擔憂。福斯汽車集團和寶馬集團等德國汽車製造商恐將在歐中貿易爭端中遭受嚴重打擊,它們於2022年共在中國銷售了460萬輛汽車。西班牙是歐盟第二大汽車製造國,正尋求吸引中國投資以發展其電動汽車產業,這也是桑傑士上周訪華的部分原因。
蘋果營運長視察富士康深圳廠iPhone產線 鴻海劉揚偉全程陪同
蘋果(Apple)iPhone 16系列手機預計將在9月亮相,目前正與合作夥伴鴻海(2317)展開作業。而蘋果營運長威廉斯(Jeff Williams)近期訪中行程中,也到鴻海深圳觀瀾園區視察iPhone生產,由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親自陪同。外媒報導,威廉斯近期低調造訪中國,週四(25日)前往深圳拜會當地市政府官員。根據週五中國微博公布的短影片內容,劉揚偉在深圳觀瀾園區陪同威廉斯參觀廠區內iPhone製造的進展,影片中劉揚偉向威廉斯介紹富士康在製造iPhone的自動化產線,以及觀瀾廠區的即時管理影像系統,影片畫面上更帶到威廉斯前往蘋果零組件供應商中國廣東「領益智造」。蘋果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經理葛越(Isabel Ge Mahe)在社交平台的貼文指出,她與威廉斯在廣東拜訪2家主要供應商團隊,在鴻海富士康深圳觀瀾廠看到iPhone生產的最新進度與進步;領益智造打造全線產品提供數千種零組件,供應商製造實現了高度自動化。據悉,蘋果即將在深圳成立應用研究實驗室,市場關注蘋果如何推展相關材料分析、可靠性測試及其他科學研究,加上許多的頂級供應商在廣東省設有工廠,預期蘋果將在當地推動更多供應商合作。此外,劉揚偉週二(23日)與中國河南省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將在鄭州投資人民幣10億元(約新台幣45億元),建設新事業總部大樓和七大中心,推動電動車整車、儲能電池、數位健康和機器人產業。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在深圳龍華觀瀾設有生產園區,主要研發設計生產智慧型手機。
520就職前夕 美中聚焦台海和平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5月20日就職前,美中就台灣議題密集接觸。美國國務院16日宣布,國務卿布林肯將在近期再度出訪大陸。布林肯此行除關切北京協助俄羅斯重建國防工業外,預計將再向北京重申美方的兩岸立場。美國國務院並未公告布林肯出訪大陸的確切日期和細節,僅說會在數周內成行,顯示美中尚在磋商,但一般預料可能在5月20日前。國務院發言人米勒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過去數月,中國提供俄羅斯物資,俄羅斯得以生產對付烏克蘭的武器,布林肯訪中時,會就此提出關切。日期細節未公告 顯見尚在磋商中布林肯4月稍早在布魯塞爾的北約外長會議已提出這個問題,本周他在義大利參與七國集團(G7)外長會時,也會提出。據了解,布林肯也會重申美方在兩岸的立場。布林肯去年6月中旬曾赴北京,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但行程安排只有2天。在美國國務院公告布林肯近期再前往大陸前,國防部、國務院、財經部會已密集接觸,為他鋪路。美國亞太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和白宮國安會中國與台灣事務資深主任柏蘭(Sarah Beran)在14至16日訪問大陸,15日罕見地與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邱開明會面時,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重申以《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和六項保證為指導的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沒有改變。美國防部長奧斯汀隨後於16日與中國防長董軍視訊通話,奧斯汀再度重申,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三公報和六項保證下,恪守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這是奧斯汀首次與董軍通話,也是自2022年11月以來,美中防長進行長時間通話。CNN報導 防長通話絕非最後一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一位美國高層國防官員表示,「美中防長的通話是兩國一系列接觸中的又一步,也是重要一步,肯定不會是最後一步,今年還會有更多安排。」《金融時報》引用一位美國高層國防官員的說法稱,奧斯汀坦誠地表達美方的憂心,以防止競爭演變成衝突,這些擔憂包括南海及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此外,中美金融、經濟工作小組16日都在華盛頓召開第四次會議,雙方同意在金融穩定、反洗錢議題繼續合作,並對產能過剩、經貿限制議題展開協商。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親自到場會見中方代表團,並表示歡迎美中進一步溝通以穩定經濟關係。葉倫4月上旬才結束6天的訪中行程返抵華府。29國西太平洋海軍論壇 下周登場美國務院16日也發新聞稿稱,國務院教育文化事務助理國務卿沙特菲德(Lee Satterfield)16日在華府會晤大陸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群,並向他強調美國仍然致力擴大與大陸的民間關係。在上述會面後,中美將安排更多層級的接觸。大陸國防部17日宣布,4月21日至24日,中國海軍將在山東青島承辦西太平洋海軍論壇第19屆年會,預計有29國海軍及海上部門派代表團參會,其中包括美國。期間將舉行「命運與共的海洋」高層研討會,中國海軍高層將與相關國家代表團舉行雙邊會談。
總統大選之際 中國力推「廉價行程」吸引台灣政客旅遊
根據外媒爆料指出,在台灣總統大選前夕,中國政府資助數百名台灣政治人物前往中國進行「廉價旅行」,這讓不少人感到十分擔憂,甚至有官員認為此舉就是中國政府對台灣的「選舉干預」。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目前總統蔡英文與一些官員已經提出警告,表示中國可能試圖影響一些與中國關係更密切的候選人,在此之前,中國的活動規模並未向此如此的龐大。南臺灣某位檢察官也表示,因為潛在的選舉和違反安全法律,目前正在調查22人,其中包含基層的政治人物,報導中也指出,在過去一個月內有400多次訪中行程,其中多數由里長、村長等意見領袖餐與,目前這些行程參與者都被台灣司法單位所調查中。台灣安全機構認為,這些旅行中的住宿、交通和餐飲費用均有折扣,是由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下屬的單位資助的。目前該單位尚未對此事進行回應,而在此之前,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曾表示尊重台灣的「社會制度」。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表示,中國通過為政治人物舉辦免費旅行等方式,背後含意就是要試圖影響台灣選舉,這是屬於「不言而喻」的行為。邱太三也認為「他們(中國)已經明確表示必須做出所謂的『正確選擇』,意味著(參加旅行的政治人物)必須要選擇中國偏好的候選人。」一位調查此事的官員也表示,參加這些旅行的人通常自付機票,但其他費用會由中國當局提供。另外一名安全官員也表示「選舉干預以團體旅遊的名義已經開始,」更表示在過去幾個月,光是中台灣,就有超過300名里長或村長參加了此類中國之旅。報導中也提到,台北市一個區的20多名里長及其家人,在9月份參加了一次由中國贊助前往上海的旅行,而新北市一個地方政治人物協會中,有10多人於近期也參加了一次旅行。一份報告說,與四年前的選舉相比,來自台北區的人數「顯著增加」,並且報名「相當踴躍」。報告說中甚至直言「某些里長已成為台灣某些中國單位的聯絡窗口。」另外一名官員表紹,截至目前為止,單是今年度已有超過1000名里長、村長參加了此類旅行,比4年前的選舉還多,並表示中國正瞄準那些支持與中國關係更密切的候選人的選區。高雄市政府也有調查到類似的情況,一名檢察官推測,高雄過去有5次旅行團,推測其旅行費用完全由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資助,中國官員甚至還會要求參與者支持某些政黨並「反對台灣獨立」。國安局的安全官員表示,雖說如此,但要對這些參與旅行的政治人物提出訴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很難確定這些價格遠低於市場行情的旅行團,其背後的資金是由中國提供,同時也很難確定旅行團成員與中國官員會面期間所說的內容。有些人安排行程時甚至是分開安排,然後在中國集合。
斐濟總理爬樓梯滑手機摔到頭!濺血畫面曝光 臨時取消訪中行程
斐濟總理蘭布卡(Sitiveni Rabuka)原定於27日出席在成都舉行的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Universiade)開幕式,並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但蘭布卡在25日臨時宣布取消訪中行程,原因是他在爬樓梯時低頭滑手機而跌倒,並造成頭部濺血,因此須在家中休養。據紐西蘭媒體1News的報導,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4日宣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7月27日至28日出席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夏季運動會開幕式,為來華出席開幕式並訪問的外國領導人舉行歡迎宴會和相關雙邊活動。預計來華出席開幕式的外國領導人包括: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茅利塔尼亞總統加祖瓦尼(Mohamed OuldGhazouani)、蒲隆地總統恩達伊希米耶(Évariste Ndayishimiye)、蓋亞那總統阿里(Mohamed Irfaan Ali)、喬治亞總理加里巴什維利(IrakliGaribashvili),以及斐濟總理蘭布卡。不過,蘭布卡卻在25日聲稱,他在爬樓梯時因低頭滑手機而被絆倒,導致頭部濺血,因此被迫取消訪中訪問。透過蘭布卡官方推特上的影片可以發現,他的頭頂貼了一塊繃帶,條紋襯衫上還血跡斑斑。斐濟總理蘭布卡摔到頭。(圖/翻攝自Twitter/Sitiveni Rabuka)他在影片中表示:「我剛從醫院回來,因為今天早上發生了一點小意外,我頭頂還被貼上一塊繃帶」、「在這裡通知中方,我將無法參加明晚的行程」,他還說希望未來可以再度受邀前往中國,「外界會有很多揣測,但沒什麼需要擔心的。」去年12月當選總理的蘭布卡在上個月表示,他正在重新審查前政府於2011年與中國簽署的警務合作協議,該協議允許中國警察駐紮在斐濟。據悉,中國還與其他太平洋島國簽署了類似的協議,例如索羅門群島。對此,國際關係專家亞歷克斯(Alex Tan)指出,這起事件是一次「奇怪的意外」,但對蘭布卡來說是一個非常方便的理由,「雖然我不是斐濟專家,但我可以注意到總理蘭布卡已放棄了許多與中國的接觸,因為美國確實在近幾年加強了它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斐濟是南太平洋地區的重要夥伴,是美國的戰略要地。」
葉倫訪中稱:不尋求與中國「脫鉤斷鏈」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於週四(6日)飛抵北京展開為期4天的訪中行程,7日她與中國財政部長劉昆及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並承諾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斷鏈」,「世界前2大經濟體的脫鉤將破壞全球經濟的穩定性,且幾乎不可能實現。」綜合《財聯社》、《半島電視台》的報導,葉倫7日和劉昆等人在北京舉行一系列會議時表示,儘管北京和華盛頓在各領域爭端不斷,但美國並不尋求削弱2國的經濟關係。而中國財政部則在聲明中指出,「貿易戰或脫鉤斷鍊不會有贏家,我們希望美方採取實際行動,為2國經貿關係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此外,葉倫當天稍晚還與李強舉行了會談,並強調了合作的必要性。不過她依然針對北京對待美國在華企業的方式表達擔憂,同時還為華府發起的科技制裁進行辯護。對此,李強則強調,「中美兩國能否正確相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報導補充,去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才在印尼峇里島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並指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是國與國相處的基本之道,然而美方在拜習會後還是針對中國發起各項制裁,2國關係降至冰點。因此李強指出,「希望美方秉持理性務實態度,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早日重回正軌。加強合作是中美兩國的現實需求和正確選擇。雙方應通過坦誠交流,就雙邊經濟領域的重要問題加強溝通、尋求共識,為中美經濟關係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報導指出,北京與華盛頓過去因國家安全、台灣問題、科技爭端及經濟競爭等議題陷入衝突,因此葉倫此行的目的便是為了修復緊張的美中關係,但在美國壓制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2國關係恐難以產生新的突破。
中美過招!拜登擬限制陸企用美雲端運算服務 恐加劇緊張關係
美國財長葉倫訪問北京前夕,中國與西方科技戰升級!中國3日宣布,自8月1日起針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鎵(gallium)和鍺(germanium)是製造半導體產品的關鍵材料,中方祭出出口管制,被視為意在報復美日荷限制出口晶片製造設備。拜登政府4日又傳出準備限制中企使用美國雲端運算服務,此舉可能進一步加劇美中緊張關係。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3日聯合發布公告說,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包括金屬鎵、氮化鎵、氧化鎵等在內的8種鎵產品,以及包括金屬鍺、區熔鍺錠、磷鍺鋅等在內的6種鍺產品,「未經許可,不得出口」。出口經營者應通過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向商務部提出申請,並須說明出口的最終接收方和使用目的。美媒分析 中國藉此爭取談判籌碼全球80%的鎵和鍺由中國控制供應,這兩種稀有金屬在晶片製造、通信設備和國防領域有各式各樣的專業用途。鎵用於化合物半導體、電視和手機螢幕、太陽能電池和雷達等。鍺的用途則包括光纖通信、夜視鏡,大多數衛星也都使用鍺基太陽能電池。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日稱,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的通行做法,不針對任何特定的國家。她又說,中國始終致力於維護全球產供鏈的安全穩定,始終執行公正、合理、非歧視的出口管制措施。此前,北京曾於5月宣布,其「關鍵國家基礎設施」禁用美商美光科技的存儲晶片。葉倫見謝鋒 對話坦誠且富有成效美國正聯手日、荷,擴大封鎖中國半導體產業。荷蘭政府6月30日公布加強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禁令,重點在阻止艾司摩爾(ASML)的更多先進曝光機出口到中國,新規將於9月1日上路。日本的相關禁令則將在7月23日正式生效。而美國近日也擬對中國祭出人工智慧(AI)晶片出口新限制。《華爾街日報》4日還報導,拜登政府正準備限制中企使用美國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服務。如果新規實施,亞馬遜和微軟等雲端服務供應商將需尋求美國政府許可,才能向中國客戶提供這類服務。據稱,此舉可填補晶片設備出口限制政策上的「漏洞」。因為中國AI公司要使用先進晶片,可透過美國雲端服務供應商獲得,不需要直接購買晶片。葉倫將於6日至9日訪問北京,希望與中方重新建立對話,但此行料涉及美中多年來一直惡化的敏感問題。葉倫3日在華府會見中國大使謝鋒,雙方進行了「坦誠且富有成效」的對話。據美國財政部聲明,葉倫提出令人關切的問題,亦表達美中在全球挑戰,包括宏觀經濟和金融問題上合作的重要性。另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消息,謝鋒也表明中方在經貿問題上的主要關切,要求美方高度重視,採取行動予以解決。歐盟外交首長 訪中行程遭取消歐盟發言人4日則表示,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原訂下周訪問中國,但北京當局已取消該行程,未透露原因。北京正試圖說服歐洲採取比美國更溫和的立場,如今中國宣布將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歐盟對這兩種金屬和相關產品依賴很大。美媒分析認為,中國限制半導體材料出口,意在藉此增加談判籌碼,邊打邊談。比利時智庫Bruegel一名研究員指出,中國是在提醒人們,誰在這場遊戲中「占據上風」,而西方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才能消除對中國礦產供應鏈的依賴。多家中國鍺生產商的股價4日出現暴漲。美國半導體晶圓製造商AXT表示,其大陸子公司北京通美晶體技術公司將立即著手準備申請材料,以向中國購買鎵和鍺。
美中破冰失敗?拜登擬加大科技戰 《彭博社》:葉倫訪中時程未定
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8、19日出訪中國大陸2天遭到冷對待,拜登事後也大罵習近平是「獨裁者」,外界預期的美中破冰並未浮現。如今《彭博社》又聲稱,美國財長葉倫(JanetYellen)計畫在7月初訪問北京,與中國新任財政部長何立峰舉行首次高層經濟會談。然而,美國官員也在美東時間26日表示,葉倫是否前往中國大陸的行程尚未得到確認,也沒有可以發布的時間表。據Moneycontrol援引《彭博社》的報導指出,華府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即將推出一項行政命令,該命令旨在監管並切斷美國在人工智慧(AI)和量子計算機等領域的對華投資,且行政命令的具體內容最早將在7月下旬準備就緒。不過時間可能會推遲到8月,最終的細節仍在制定中。消息人士還補充,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計畫在7月初訪問北京,與中國新任財長何立峰舉行首次高層經濟會談。若成行,這將是全球兩大經濟體在今年關係陷入惡化以來的第2名訪中華府官員。然而,內部消息人士卻在美東時間26日透露,葉倫是否前往中國大陸的行程尚未得到確認,也沒有可以發布的時間表。報導則補充,葉倫其實早在4月就曾表示期待訪中,但相關行程一直被推遲到「適當的時間點」。葉倫曾在4月的對華政策演講中表示,美國將奉行捍衛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政策,而不是為了阻止中國崛起,「儘管我們的針對性行動可能會讓彼此遭受經濟損失,但其動機僅僅是出於我們對安全和價值觀的擔憂。我們的目標不是利用這些工具來獲得更具競爭力的經濟優勢。」針對葉倫期待訪中的消息,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則在15日表示,中美雙方應本著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努力推動雙邊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
緩解中美衝突? 傳美國務卿於18日訪中
目前有消息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將於18日前往中國進行外交會談。先前布林肯訪中的計劃因為間諜氣球一事而告吹,而這次訪中的細節尚無人知曉。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一名美國官員匿名受訪時表示,國務卿部林肯將於18日訪問中國進行外交會談。而原本布林肯是原定2月進行訪中行程,但由於當時間諜氣球事件,布林肯就取消了行程。報導中也引述了《華盛頓日報》一則消息,指稱中國與古巴達成一項秘密協議,在距離佛羅里達州約100英里(160公里)的島嶼上設立一個電子竊聽設施。對於這個中巴秘密協議,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的發言人於8日表示「消息不準確」,同時表示華盛頓對中國與古巴的關係有「真實的關切」,並且正在密切監視。古巴副外交部長Carlos Fernandez de Cossio也駁斥,表示其為「完全虛假和毫無根據」,更表示這起謠言是美國為了證明對該島國數十年來的經濟封鎖而製造的。更強調古巴拒絕所有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外國軍事存在。報導中也提到,或許是古巴的問題讓美國感到擔憂,這才讓步林肯重新安排訪中行程,希望能緩解中美之間的僵局。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發言人表示,對於布林肯的行程一無所知,但他引述了習近平與拜登在2022年11月會面時的談話「中國願意與美國對話。我們希望美國能與中國一同努力,並共同實施兩位總統在他們的巴黎會議中的重要共識。」
「法國在台協會」強調對台立場一致 馬克宏:支持台海維持現狀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Macron)本月8日結束為期3天的訪中行程後,於回程專機上接受專訪時指出,歐洲必須避免因「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而捲入台海危機,同時歐洲還要保持戰略自主,並減少對美國人的依賴,成為與華府和北京平起平坐的「第3強權」。對此,法國在台協會(BFT)12日也出來緩頰,表示法國對台灣海峽的立場始終保持一致,支持和平、穩定、法治及航行自由,從未改變。而法國也清楚誰是最好的朋友與盟友,「美國毫無疑問在列」。據ABC News的報導,法國駐台代表處「法國在台協會」針對其國家領導人近期的言論表示,馬克宏因接受不同媒體的訪問,而產生各自的框架。其中,法國《回聲報》(Les Échos)呈現方式是一問一答,訪談的脈絡較為清晰。至於比較爭議的則是《政客》歐洲版(Politico Europe),「文中穿插引述馬克宏的談話內容,整篇比較像是評論,而不是對法國總統的專訪」。法國在台協會補充,政客的評論完全可以被接受,這是在民主國家享有的言論自由,然而仍須澄清,該文所呈現的「評論」,並不能代表法國政府之立場。馬克宏(EmmanuelMacron)在《政客》歐洲版(Politico Europe)的採訪中表示,「作為歐洲人,我們必須回答以下的問題:加速升級台海危機的緊張局勢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答案是不!而且最糟糕的思維是認為我們歐洲人必須成為這個話題的跟隨者,並被美國的議程和中國的過度反應所左右。」「法國在台協會」12日上午也透過臉書發表聲明指出,不論是在2022年8月3日7大工業國組織外長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2022年8月3日的聯合聲明、2022年12月1日法蘭西共和國總統與美利堅合衆國的共同聲明,或是在最近的2023年1月30日法澳第二屆部長會談的聯合聲明、2023年3月10日的第36屆英法高峰會的聯合聲明中,都有相關的闡述。「法國在台協會」還強調,法國與其合作夥伴强調臺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且呼籲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爭端。上述原則也出現在2021年9月所通過的歐盟「印太地區合作戰略」中。此外,馬克宏11日抵達荷蘭展開為期2天的國是訪問後,也在阿姆斯特丹告訴記者:「法國和歐洲人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致的。我們支持維持現狀,這一政策是不變的。這是一個中國政策,和平解決問題。」
雙英出訪後兩岸互動變化 民眾黨團籲對話交流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張其祿、總召邱臣遠今(11)日開記者會指出,前總統馬英九和總統蔡英文分別出訪中國、過境美國,馬英九宣布「九二共識又活過來了」,蔡英文則說「台灣絕不因打壓而屈服」,呈現出兩條迥異的政治路線,本來民眾期待可以穩固與美國關係,也緩和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但中共近日再度進行「環台軍演」,台灣人民仍持續受到中共武力威脅,呼籲兩岸需要在對等、尊嚴前提下,進行對話交流,才能減少對立,讓人民遠離戰火威脅。民眾黨團也呼籲,政府應重新檢討空軍的攔截與防衛機制,注重軍機零件養護和飛官心理輔導,用更靈活的策略應對共機擾台。張其祿表示,前總統馬英九為期12天的訪中行程,名字罕見登上對岸網路流量關鍵字、變成了網紅,但也恐成中國大陸對台統戰最佳範例及指標人物。張其祿表示,現實是「中華民國台灣」確實具有主權、領土及人民,同時在經濟、產業分工上對世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大陸必須尊重台灣人民的認知及聲音,打壓只會讓台灣人心越離越遠,唯有海峽兩岸基於「相互承認、尊嚴、平等」來對話,讓人民遠離戰火,才是兩岸良性發展最佳解方。邱臣遠指出,為期3天的環台軍演剛結束,民眾黨團強力譴責中共恫嚇台灣的軍事行為,惡化兩岸關係。4月8至9日間共機擾台達71架次,其中46架次越過中線;而10日更達到91架次,已突破單日最高架次,其中逾越中線進入西南及東南空域更達到54架次;可以看出中共採取消耗戰或疲勞戰,導致我國飛行員出現警戒疲勞,以及大量油料耗損,出動一小時就要耗費逾百萬元油耗費,年初更傳出軍方年度油料費用不敷使用,陸續向行政院申請動支預備金共16億8477萬3千元,凸顯空軍的攔截與防衛機制應當重新檢討。邱臣遠指出,由於戰機頻繁出勤,台灣2016至2022年間軍機累計發生18起意外、12件墜機、27人殉職,更須注重零件更換與保養,同時飛行員每次執行警戒區離任務分秒都是關鍵,因此國防部應以科學管理,掌握飛行員的身心壓力及疲勞狀態,並應加強輔導與心理建設。此外由於資深飛官須執行攔截任務,影響對未來駕駛員的培訓,加上少子化影響,飛官來源越來越少,恐形成惡性循環。有鑑於台灣向美國訂購的66架F-16三年後交貨,屆時可能會出現「飛行員及地勤人員不足」的窘境,呼籲政府通盤檢討飛官及地勤人員的招募管道,挽留屆退資深飛官,延攬其教育新血,減少人力負擔。
主張歐洲應堅持戰略自主 馬克宏:勿跟隨美國淪為附庸
法國總統馬克宏受訪表示,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他呼籲歐洲應推動法國主張的「戰略自主政策」,不應跟隨美國而淪為附庸。馬克宏甚至告訴記者說,「歐洲人解決不了烏克蘭危機,又要如何令人信服地在台灣議題上說:小心,若你亂來,我們會出面?」馬克宏8日結束為期3天訪中行程,在總統專機上接受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法國《世界報》和《迴聲報》三家媒體採訪。他在9日刊登的專訪中強調,不想陷入集團對抗,歐盟不應陷入世界的混亂和「不屬於歐洲的危機」。歐盟成員國應在地緣政治中扮演「第三極」角色,與美中一起發揮作用。馬克宏警告說,不要因為「恐慌性的反射」而追隨美國。談到台海議題,馬克宏說:「歐洲人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升高台灣的緊張局勢符合我們的利益嗎?不。」他說,最糟糕的就是,歐洲在台灣議題上變成追隨者,受到美國的政治議程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影響,「我們為什麼要按照別人選擇的節奏走呢?」馬克宏告訴記者,「歐洲人無法解決烏克蘭危機,又要如何令人信服地在台灣議題上表示,『注意了,如果你們犯了什麼錯,我們會出手』?如果你真的想升高緊張局勢,就那樣做吧。」他還稱,歐盟必須理解中國的想法。「作為歐洲人,我們更關注的是我們的團結。」他說:「中國人也關心他們的團結(統一),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台灣是其中一部分。」馬克宏的言論在國際間招致批評。德國籍的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狠批說,「以他對中國和台灣的立場,馬克宏喪失了成為歐洲領袖的任何主張」。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盧比歐也質疑,若馬克宏代表歐洲,認為不該在台灣議題上選邊,美國大可讓歐洲自己對付俄羅斯。《華爾街日報》9日刊登一篇社論,標題為「馬克宏在台灣及烏克蘭議題上犯大錯」。社論指出,沒有人希望台海爆發危機,但防止危機需要可靠的嚇阻,馬克宏此番言論,似乎排除歐洲在台海危機時會提供幫助。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0日則說,「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中方希望各國認清台灣問題的實質,繼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堅定反對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
馬克宏:歐洲避免因台灣議題 陷美中衝突
法國總統馬克宏8日結束為期3天的訪中行程,他接受外媒訪問時說,歐洲必須避免因台灣議題陷入美中衝突,歐洲要戰略自主。對此,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會談表明北京正加大攻勢,拉攏歐盟盟友來對抗美國。據歐洲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馬克宏表示,歐洲必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也要避免因台灣議題陷入中美衝突,而歐洲需要戰略自主,成為第3個超級強權,法國將扮演領導角色。馬克宏說,歐洲面臨巨大風險,因為陷入了不屬於他們的危機,阻礙建立戰略自主權,「歐洲人需要回答的問題是,讓台灣危機升溫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歐洲人要從美中問題中得到啟示。」在馬克宏的航班離開廣州後的幾個小時,中國就在台灣周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為了回應台灣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和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知情人士表示,他很高興,北京至少等到馬克宏離開中國領空後,才開始對台進行軍演。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和馬克宏一起在廣州喝茶,而習近平和來訪領導人有這種接觸算罕見。一名外交官表示,這凸顯了北京對歐盟的一個重要成員國的重視,中方正尋求支持者對抗美國的打壓。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分析師巴爾金(Noah Barkin)說,中國的所有外交政策都是以美中關係為背景,所以和任何國家合作,都是想要對抗美國。
馬克宏喊話習近平:希望你讓俄羅斯清醒 讓大家回談判桌前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6日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馬克宏表示,希望習近平能阻止俄烏戰爭,「我期望你讓俄羅斯清醒過來,讓所有人回到談判桌前。」對此,莫斯科也做出回應。據《BBC》報導,馬克宏在北京接受了陸方精心準備的閱兵儀式,然後與習近平進行了閉門會談,大陸和法國官員稱,這次會談是坦率和友好的。對於延燒的俄烏戰爭,馬克宏跟習近平表示,「我期望你讓俄羅斯清醒過來,讓所有人回到談判桌前。」習近平說,中法2國有能力和責任維護世界和平。不過,莫斯科回應,目前沒有看到和平解決的前景,攻勢會繼續。據了解,馬克宏此次訪問也受到外界關注,因為大陸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習近平指出,大陸主張平和平談判,要國際社會保持理性。馬克宏說,如果烏克蘭繼續被佔領,「我們就無法擁有一個安全穩定的歐洲。」普丁(右)3月和習近平會面。(圖/達志/美聯社)馬克宏此次訪中行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 加入行列,她被邀請和習近平和大型商業代表團進行會談。馮德萊恩說,「如果中國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將違反國際法,並嚴重損害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希望北京能發揮公正和平的作用。報導稱,馬克宏通過這次的訪問,想提升他做為國際和平經紀人的資歷。觀察人士認為,馬克宏知道這次訪陸不會帶來多大的重大外交成就,但可能會透過會談讓過貿易和談判有小進步。
白宮試圖和緩「美中外交衝突」 副國務卿:努力與北京維持溝通管道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於美東時間15日表示,即便美中因「中國氣球事件」發生嫌隙,華盛頓仍會努力維持與北京的溝通管道。據DAWN援引《法新社》的報導,雪蔓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Institution)發表演說時指出,儘管白宮因「中國氣球事件」取消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Blinken)本月的訪中行程,但美中兩大國「從未停止溝通並試圖相互理解」。雪蔓補充:「美國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維持與中國的溝通管道,如此才能負責任地管理兩國間的競爭。我們看不出任何與中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我相信外交力量可以防止戰略誤判,並進一步避免衝突。」至於美國對華鷹派不斷鼓吹美國經濟應與中國脫鉤的論調,雪蔓則聲稱:「我們不討論任何領域的脫鉤,但降低關鍵供應鏈中的風險是有必要的。」不過,她表示,美國在香港、西藏和新疆的人權問題,以及中國對台灣的「經濟脅迫」與「威脅行徑」等議題上仍保持堅定立場。與此同時,雪蔓拒絕透漏布林肯出席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時,是否會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見面的問題。但她指出,布林肯的訪中行程只是延後,並非取消,「我們希望重新安排相關會談。」
「中國氣球事件」疑點重重 3大QA一次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日前原訂5日訪問中國。但2日在蒙大拿州上空發現的「中國氣球」卻掀起美國政壇與民間的強烈反彈,導致布林肯的訪中行程被無限期推遲。對此,北京則表示,該氣球屬民用性質,係因不可抗力因素誤入美國國土,但華盛頓和美媒卻將其定調為「間諜氣球」,雙方各說各話,儼然已引爆新一波美中外交衝突。疑點1:氣球真的有被人為操控?據BBC的報導,倫敦國王學院國防問題研究員瑪麗娜米隆(Marina Miron)聲稱,「這個氣球可能被地面的操作員遙控,」她說,「他們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其高度,以搭乘不同氣流,去往不同方向。中方還可以讓它定點逗留,以搜集數據,這是衛星做不到的。」此說法影射中國氣球透過人為操控,在蒙大拿州上空定點逗留,以監測美軍位於該地的陸基核武設施。不過,我國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則在臉書指出,「正常情況,中緯度高空的西風很強,氣球可能在2天內就飄離美國本土。這幾天剛好遇上我們介紹的『平流層暖變』,高空西風帶位置明顯偏移,美國上空變成一個弱風帶,要一直到美國東北,快要出海前才會遇到強風。」也就是說,中國氣球因飄進弱風帶,導致飄流高度和速度受到影響,滯留並下降到了地面人員和民航機的可視高度,才會因此被蒙大拿州地方報紙《比靈斯公報》(The Billings Gazette)發現並報導。中國氣球因飄進弱風帶,導致飄流高度和速度受到影響,滯留並下降到了地面人員和民航機的可視高度,才會因此被蒙大拿州地方報紙《比靈斯公報》(The Billings Gazette)發現並報導。(圖/翻攝自鄭明典臉書)而透過圖示的比對也能理解,中國氣球的飄流軌跡符合1920年代,由日本氣象學家大石和三郎(Wasaburo Oishi)發現的行星尺度大氣環流「高速氣流」(Jet Stream)的軌跡。疑點2:美加軍方1月底就發現氣球?為重大國安危機?北美防空司令范赫克(Glen VanHerck)6日在一場閉門簡報會中聲稱,軍方在美東時間2月2日蒙大拿州地方報紙《比靈斯公報》刊登中國氣球的報導以前,沒有偵測到中國氣球的威脅,是情報部門事後通知軍方,他們才認知到相關國安風險,部分外媒甚至將其形容為「珍珠港事件」或「911恐攻」的重大國安危機。但據《彭博社》和《紐時》的報導,由美加兩國共同組成的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其實早在1月28日就偵測到中國氣球進入美國阿留申群島附近的阿拉斯加州領空,但美軍當時並未將其視為威脅,而該氣球也在1月30日順著氣流進入加拿大領空,加國軍方同樣未將其視為威脅。且《華盛頓郵報》也指出,拜登政府掌握的情資顯示,中國高空氣球曾在川普政府任內已3度侵入美國領空,本次的「中國氣球事件」並非首例。倘若這顆中國氣球真的如BBC等外媒所言具備偵查能力、能夠監控核武設施,又是類似「珍珠港事件」或「911恐攻」的重大國安危機,美加軍方卻都未能在前3次的入侵中認知到威脅,也未在中國氣球進入領空的第一時間,也就是1月28日立即反應,甚至提前在地廣人稀的阿拉斯加州將其擊落,屬實嚴重失職,影響國安程度遠比中國氣球本身更具威脅。疑點3:「中國氣球事件」適逢「布林肯訪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慶四聲稱:「每逢中美高層會晤之前,美方總是會製造各種麻煩,為自己打造有利籌碼」。對照此次布林肯釋出訪中消息後,拜登政府從1月就開始全面封殺華為,切斷包括英特爾和高通等所有美國供應商與大陸電信設備製造巨頭華為的聯繫,美國還施壓日本、荷蘭加入對華禁售光刻機的行列,圍堵中國的晶片製造業。軍事上,美國和菲律賓則在2月2日達成協議,菲國將向美軍開放4個新的軍事基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圖/中國外交部官網)沒想到這次卻碰了個軟釘子,中國政府對布林肯的造訪消息一直沒有給予正面回應,甚至表現出不歡迎的態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在1月31日直言,美方「不能一邊談溝通談合作,一邊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而此時正好發生「中國氣球事件」,對拜登政府而言,不失為一種解套。
「間諜氣球」風波擴大 美國務院證實布林肯暫緩訪陸
五角大廈在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上空偵測到來自中國的「間諜氣球」,儘管北京宣稱該氣球屬民用性質,係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國土。然而國務院高級官員美東時間3日上午表示,美方已向北京明確反應這是「一起不可接受和不負責任的事件」,國務卿布林肯原訂周末的訪中行程因此延期;他並親自告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將待情勢允許再擇期出訪。布林肯原訂稍晚啟程前往中國,於5至6日首以國務卿身分訪問北京,且期間將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資深官員稍早表示,這顆偵察氣球事涉敏感,美方已立即透過不同層級直接與北京溝通,同時也知會盟國。這名資深官員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華府知悉北京對這起事件「表示遺憾」,但對於侵犯主權和違反國際法仍無置可否,經行政部門跨部會與國會共商後,決議國務卿目前不適宜訪中。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在推特上表示:「中國公然無視美國主權是破壞穩定的行為,必須加以解決,拜登總統不能保持沉默。」《華爾街日報》指出,這顆氣球先後飛越美國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和加拿大,才在盤旋於美國蒙大拿州上空時被民航機乘客發現。《華盛頓郵報》報導,蒙大拿州是美國陸基核子飛彈發射井重地;國防官員表示,過去曾有間諜氣球在少數情形下進入美國領空,但「長時間徘徊」極不尋常,且這顆氣球飛經多處「敏感」區。五角大廈發言人賴德稍早表示,這顆氣球已經改變航向,正朝東漂浮在美國中部上空約18.3公里,他並說這顆氣球應還會在美國「待上幾天」。儘管如此,美軍但尚不打算將它擊落。國防官員告訴《紐約時報》:「我們確實評估過,若我們將這顆氣球擊落到一個定點,它的碎片將足以讓那個地方形同廢墟。」前白宮幕僚、前中情局(CIA)官員強斯東(Christopher Johnstone)則對布林肯因氣球事件延後訪中感到意外,他認為這反映了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內部對美中關係的「悲觀情緒」(gloomy mood)。但中情局前幕僚長菲佛(Larry Pfeiffer)指出,若按原計畫訪中,等於是接受中國挑釁,拜登政府也恐被共和黨人「生吞活剝」。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研究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表示,儘管習近平近來在談及美中關係時「措辭放軟」,北京似乎沒興趣作出任何收斂或彌補的行為來達到改善兩國關係。他說:「我認為(中方)聲明不會改變侵犯美國領空的事實。」
延續拜習會氣氛 美國亞太助卿康達訪中
美國國務院10日宣布,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11日至14日將偕國安會中國事務資深主任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訪問中國、韓國與日本。11、12日訪中期間,兩位官員將延續上月拜習會為雙邊關係做出的定調,秉持負責任的方式管控美中競爭,並尋求潛在合作領域。另外,兩位官員此行也將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明年初的中國訪問預作準備。國務院指出,兩位官員此行目的在於跟進美國總統拜登上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峇里島的會談成果,並為布林肯明年初訪中預作準備。布林肯日前受訪時表示,訪中時間點可能落在明年1月或2月。若順利成行,布林肯將是繼美國氣候變遷特使凱瑞(John Kerry)、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後,拜登政府內第3位訪中的高級官員。根據國務院新聞稿,康達與羅森柏格結束訪中行程後,將轉往韓國與日本,就一系列區域與雙邊議題召開諮商會議。韓聯社報導,這是康達時隔4個多月再次訪韓,他將與韓國韓國外交部發言人崔泳杉會面。報導稱,雙方除了談及美日韓針對實現朝鮮無核化深入合作的重要性,也將就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對韓產汽車的影響交換意見。另外,儘管美中關係在拜習會後似有所緩,兩國競爭未因此停歇。拜登13日將舉辦睽違8年第2屆美非峰會,顯然想抗衡中國在非洲崛起的勢力;尤其自2014年以來,北京持續在非洲擴大投資,早已超越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金主。幕僚表示,拜登在為期3天的峰會中將宣布美國的新投資,且有別於中國,美非峰會並將聚焦民主與政府治理等價值。拜登首席非洲顧問戴夫蒙特(Judd Devermont)說:「我們相信這是決定性的十年。」他指出,拜登和布林肯都強烈認為「在這次的對話中,非洲的聲音將非常重要」。
德國總理抵達北京 與習近平大談中德合作
中德新公布合作項目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4日率團抵達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習近平表示,中德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建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蕭茲此行為新冠疫情爆發三年以來,首位訪中的G7(七大工業國)領導人,此行引發各界關注。新華社引述習近平表示,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談及中德問題,習近平指出,政治互信破壞很容易,重建卻很難,需要雙方共同呵護。習近平表示,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中德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中方願與德方、歐方繼續深化航空合作,並就新冠肺炎防治展開交流合作,希望德方與中方一起抵制保護主義。路透引述分析認為,隨著緊張局勢升溫,蕭茲本次短暫的一日訪中行程,意在為中西方國家之間試水溫,會晤議題不僅涉及俄烏戰爭、氣候變遷和市場准入等經貿議題,德國如今面對嚴重通膨和經濟衰退,蕭茲也強調與中國繼續合作的重要性。蕭茲訪中期間,中德企業達成一系列合作項目,涵蓋航空、汽車、債券和環保等項目,包括中國航材與空中巴士簽署採購140架空巴飛機架購協議,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和中國石化等企業合作推行中國首個開放式千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等,德意志銀行集團將首次在中國銀行間市場發行熊貓債。新華社引述蕭茲指出,德方希望同中方保持溝通協調,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反對「脫鉤」,願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開展投資合作。蕭茲強調,德方願與中方就雙方立場不一致的問題交換意見,增進了解和互信,努力穩定、鞏固和發展德中關係。隨後,蕭茲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晤,雙方會後舉行記者會,李克強表示,中方歡迎德國企業前來投資,會推出實際措施支持。蕭茲則提出台灣議題,強調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改變現狀必須是和平或經雙方同意。中共「二十大」閉幕後,習近平展開一連串外交活動,繼越南和德國元首訪中後,日本產經新聞4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中日正安排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11月中旬登場的G20或APEC峰會期間,舉行中日領袖峰會。岸田文雄此前透露,有意藉此與中方針對國家安全和經濟領域的議題切實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