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列
」 台積電 營收 金控 法說會 財報![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95632/sm-8b648d4d81d84e2b59dea1e3c3a72553.jpg)
14家金控獲利出爐!國泰金年增54%奪冠 「這四家」11日價量齊揚
台股11日收在23,384.05點,上漲了131.91點,漲幅達0.57%,開盤半個多小時漲到今日最高點23,485.51點,漲逾233點;其中,14家金控2025年1月自結損益獲利全部出爐,國泰金、富邦金、台新金、新光金股價皆漲且成交出量。根據Yahoo!股市的成交量前100名排行榜統計資料顯示,在入榜金控股部分以國泰金(2882)收盤股價漲幅最高,以68.5元作收,上漲1.10元,漲幅達1.63%,成交量為20,841張。其次為富邦金(2881),以93.8元作收,上漲了0.40元,漲幅達0.43%,成交14,183張。台新金(2887)股價收在17.35元,上漲了0.05元,漲幅達0.29%,成交量達27,520張;新光金(2888)收在12.20元,上漲了0.05元,漲幅達0.41%,成交量達26,218張。富邦金控2025年1月自結合併稅前淨利187.3億元、稅後淨利152.1億元,年增率8%為14家金控之第四名,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11元,各子公司1月獲利表現亮眼,台北富邦銀行創歷史單月新高紀錄。富邦人壽2025年1月稅後淨利為86.8億元,本月主要投資收益來源係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基金配息收入。台北富邦銀行2025年1月稅後淨利38.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創歷年新高。1月份存放款動能穩健,餘額分別較去年同期成長9%及11%,推升利息淨收益較同期成長11%,財富管理銷售動能持續成長,帶動整體淨手續費收入較同期成長14%,整體營收突破歷年新高,較同期成長13%。截至1月底逾放比率為0.12%,備抵呆帳覆蓋率為1093%,維持良好資產品質。富邦產險2025年1月稅後淨利7.3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3%,主要來自穩健承保利潤表現及投資收益貢獻。在業務表現方面,1月整體簽單保費76.3億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佳績,年成長10%,其中工程險因積極參與綠能保險業務,單月簽單保費成長61%表現最為亮眼;個人綜合險及新種險業務成長亦優於市場1%~3%。整體簽單市佔率25.4%,較去年同期增加0.3%,續居市場龍頭。國泰金控2025年1月稅後淨利達144.9億元,年成長54%為14家金控之冠,EPS達0.99元。各子公司核心業務動能強健,獲利表現優異,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及國泰投信稅後淨利皆創同期新高。國泰人壽1月稅後淨利94.3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一倍。單月獲利強勁,主要反映資本利得、經常性收益貢獻及避險操作優異。國泰世華銀行1月稅後淨利42.5億元,年成長7%,受惠放款動能強勁,降息使外幣資金成本下降,推升淨利息收入達雙位數成長;保險與基金等財富管理商品銷量亮眼,信用卡簽帳金額穩定成長,淨手續費收入表現優異。主力信用卡產品CUBE卡新戶增加,累計流通卡數逾600萬張,動卡率亦表現良好。國泰產險1月稅後淨利5.3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17%。國泰投信1月稅後淨利2.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8%,總管理資產規模達新台幣2.26兆元,年成長36%。中信金稅後盈餘68.2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的0.35元;永豐EPS為0.23元居次,凱基、兆豐與元大金控緊跟在後;新光金則是單月虧損,新光人壽1月虧損25.77億元。永豐金(2890)1月自結單月稅後盈餘29.0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23元,較去年同期的25.37億元、0.20元,成長14%;其中主要子公司永豐銀行1月稅後盈餘25.3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24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2%;永豐金證券1月稅後盈餘2.55億元。凱基金稅後獲利36.56億元,每股盈餘0.22元;兆豐金稅後獲利32.17億元,EPS為0.22元;元大金稅後盈餘26.06億元,每股盈餘0.20元。玉山金稅後獲利30.24億元,每股盈餘0.19元;第一金稅後獲利25.45億元,EPS為0.18元;華南金合併稅後淨利為19.7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4元。台新金(2887)8日公布1月自結稅後淨利15.9億元,每股稅後淨利EPS為0.11元。台新銀行1月稅後淨利16億元,核心業務獲利動能強健,惟投資收益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故整體損益較去年同期衰退。台新證券1月稅後淨利1.5億元,較上月下滑,主係本月營業天數較上月減少,致公司經紀手續費收入下降;1月稅後淨利較去年同期上升,主係證券市場指數上漲,致公司營業證券評價利益增加。台新人壽114年1月稅後淨利0.8億元,主係因股票資本利得影響;而較去年同期減少,主係因股票資本利得減少,以及今年台幣升值而去年同期則為貶值,致有兌換損失。新光金(2888)1月稅後盈餘則虧損18.6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1元;其中,新光人壽單月虧損25.77億元,新光銀行獲利5.65億元,元富證券獲利1.61億元。中信金控(2891)則於7日公布稅後盈餘68.2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0.35元;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1月份單月稅後獲利40.24億元;台灣人壽保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業務動能成長,股票及基金等投資處分利得佳,當月份稅後淨利24.66億元,惟因2024年趁勢掌握美股上揚機會,認列私募股權基金處分利益致資本利得基期較高,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凱基金(2883)今年一月份自結稅後獲利36.5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約30%;每股盈餘為0.22元。子公司凱基人壽一月份保單銷售動能強勁,新契約保費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5成;投資方面亦掌握市場趨勢並實現獲利,整體投資操作表現良好,一月稅後獲利達23.40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48%。元大金(2885)1月自結損益單月稅後淨利26.06億元,EPS為0.2元。1月台股交易天數僅15天,證券稅後淨利為12.8億元,經紀手收仍為主要獲利來源;銀行1月迎來開門紅,在財管手收挹注下 ,稅後淨利為9.3億元。元大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收入大幅成長,致保單相關成本增加,但由於經常性收益穩定成長,使本月產生稅後淨利0.19億元。華南金(2880)1月合併稅前淨利為24.72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19.7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4元,每股淨值為16.20元。主要子公司華南銀行本月合併稅前淨利為23.90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19.24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8元,每股淨值為23.29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95378/sm-124336682e9b76491041f50210064d0b.jpg)
台積電1月營收2932億年增35.9%!但因「這件事」損失53億元
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成立37年來,本周將首度在美國舉行董事會,因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各種關稅與地緣政治變化劇烈,備受關注。而10日公布的元月營收報告,因1月21日的地震與後續餘震,導致不少生產中晶圓受到影響,初步估計將於2025年第一季認列損失約53億元。川普關稅大刀直指台積電,最近更揚言對台積電祭出100%關稅,被認為是要求台積電在美進行更多投資談判的手段,因此這次董事會首次移師美國鳳凰城召開,引發各界關注,將在美國時間2月11日、台灣時間12日進行,高層主管與董事都已陸續前往美國廠區。而台積電也在10日公布2025年1月合併營收為2932億8800萬元,較上月增加5.4%,較去年同期增加了35.9%。 這次也特別提到,台灣在1月21日經歷芮氏規模6.4地震,後續又有多次相當規模的餘震,雖然晶圓廠沒有結構性損毀,各廠區供水、電力、工安系統及營運正常,但多次地震有一定數量的生產中晶圓受到影響。因此,台積電第一季合併營收預期,將趨近250億美元到258億美元展望之低標,初步估計將於2025年第一季認列,扣除保險理賠後之相關地震損失約53億元,不過第一季毛利率仍預計介於57%到59%之間,而營業利益率仍預計介於46.5%到48.5%之間,全年財務展望維持不變。台積電10日股價下跌20元、收在1105元,跌幅1.77%。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395376/sm-69f6dfd11a14848fd7d130d9b523d706.jpg)
台積電公布1月營收報告 首揭「地震損失」達53億元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今(10日)公佈2025年1月營收報告。2025年1月合併營收約為新台幣2,932億8,800萬元,較上月增加了5.4%,較去年同期增加了35.9%。受到嘉義地震影響,台積公司初步估計,將於2025年第一季認列扣除保險理賠後之相關地震損失約新台幣53億元。台積電表示,台灣於1月21日0時許經歷芮氏規模6.4地震,而後(包含農曆春節期間)又有多次相當規模的餘震。雖然台積公司晶圓廠並沒有結構性損毀,各廠區供水、電力、工安系統及營運正常,惟多次地震發生後有一定數量的生產中晶圓受到影響。因此,台積公司2025年第一季合併營收預期,將較趨近250億美元到258億美元展望之低標。初步估計將於2025年第一季認列扣除保險理賠後之相關地震損失約新台幣53億元。儘管如此,第一季毛利率仍預計介於57%到59%之間,而營業利益率仍預計介於46.5%到48.5%之間。台積公司正傾力補足生產損失,針對全年的財務展望維持不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95086/sm-7c17920f2e7991021b5c7b6073685b54.jpg)
中信金永豐金1月獲利亮麗 「這家」人壽大虧吊車尾
14家金控陸續公布2025年1月自結損益,目前以中信金稅後盈餘68.2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的0.35元領先;永豐EPS為0.23元居次,凱基、兆豐與元大金控緊跟在後;新光金則是單月虧損,新光人壽1月虧損25.77億元。永豐金(2890)1月自結單月稅後盈餘29.0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23元,較去年同期的25.37億元、0.20元,成長14%;其中主要子公司永豐銀行1月稅後盈餘25.3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24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2%;永豐金證券1月稅後盈餘2.55億元。凱基金稅後獲利36.56億元,每股盈餘0.22元;兆豐金稅後獲利32.17億元,EPS為0.22元;元大金稅後盈餘26.06億元,每股盈餘0.20元。玉山金稅後獲利30.24億元,每股盈餘0.19元;第一金稅後獲利25.45億元,EPS為0.18元;華南金合併稅後淨利為19.7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4元。台新金(2887)8日公布1月自結稅後淨利15.9億元,每股稅後淨利EPS為0.11元。台新銀行1月稅後淨利16億元,核心業務獲利動能強健,惟投資收益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故整體損益較去年同期衰退。台新證券1月稅後淨利1.5億元,較上月下滑,主係本月營業天數較上月減少,致公司經紀手續費收入下降;1月稅後淨利較去年同期上升,主係證券市場指數上漲,致公司營業證券評價利益增加。台新人壽114年1月稅後淨利0.8億元,主係因股票資本利得影響;而較去年同期減少,主係因股票資本利得減少,以及今年台幣升值而去年同期則為貶值,致有兌換損失。新光金(2888)1月稅後盈餘則虧損18.6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1元;其中,新光人壽單月虧損25.77億元,新光銀行獲利5.65億元,元富證券獲利1.61億元。中信金控(2891)則於7日公布稅後盈餘68.2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0.35元;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1月份單月稅後獲利40.24億元;台灣人壽保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業務動能成長,股票及基金等投資處分利得佳,當月份稅後淨利24.66億元,惟因2024年趁勢掌握美股上揚機會,認列私募股權基金處分利益致資本利得基期較高,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凱基金(2883)今年一月份自結稅後獲利36.5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約30%;每股盈餘為0.22元。子公司凱基人壽一月份保單銷售動能強勁,新契約保費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5成;投資方面亦掌握市場趨勢並實現獲利,整體投資操作表現良好,一月稅後獲利達23.40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48%。元大金(2885)1月自結損益單月稅後淨利26.06億元,EPS為0.2元。1月台股交易天數僅15天,證券稅後淨利為12.8億元,經紀手收仍為主要獲利來源;銀行1月迎來開門紅,在財管手收挹注下 ,稅後淨利為9.3億元。元大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收入大幅成長,致保單相關成本增加,但由於經常性收益穩定成長,使本月產生稅後淨利0.19億元。華南金(2880)1月合併稅前淨利為24.72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19.7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4元,每股淨值為16.20元。主要子公司華南銀行本月合併稅前淨利為23.90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19.24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8元,每股淨值為23.29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0/394910/sm-8f985a6ee2eb8668bef4676e643b108f.jpg)
金控獲利出爐!中信金1月賺快69億領先 凱基兆豐元大緊跟在後
4家金控陸續公布2025年1月自結損益,中信金稅後盈餘68.2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0.35元;凱基金控稅後獲利36.56億元,每股盈餘0.22元;兆豐金稅後獲利32.17億元,EPS為0.22元;元大金稅後盈餘26.06億元,每股盈餘0.20元。玉山金稅後獲利30.24議員,每股盈餘0.19元;第一金稅後獲利25.45億元,EPS為0.18元;華南金合併稅後淨利為19.7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4元。中信金控(2891)7日表示,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因存放款基盤持續擴大、財富管理動能維持強勁,且有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及債券處分挹注,1月份單月稅後獲利40.24億元。與2024年同期相比,雖今(2025)年1月適逢農曆春節,工作天數較去年減少5天,致獲利未明顯成長,但放款業績及財富管理平均每日動能分別較去(2024)年同期成長11%及15%。子公司台灣人壽保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業務動能成長,股票及基金等投資處分利得佳,當月份稅後淨利24.66億元,惟因2024年趁勢掌握美股上揚機會,認列私募股權基金處分利益致資本利得基期較高,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凱基金(2883)7日公布今年一月份自結稅後獲利36.5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約30%;每股盈餘為0.22元。凱基金控指出,今年一月份整體資本市場呈現走升格局,旗下主要子公司壽險、銀行、證券、投資等業務獲利皆有穩健表現。子公司凱基人壽一月份保單銷售動能強勁,新契約保費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5成;投資方面亦掌握市場趨勢並實現獲利,整體投資操作表現良好,一月稅後獲利達23.40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48%。一月份台股交易量能受春節假期影響略有下滑,子公司凱基證券主要業務包含經紀、財富管理、承銷、衍商,及海外轉投資仍維持穩健獲利貢獻,一月稅後獲利達7.05億元。凱基銀行受惠於利息收入及財管手續費收入成長帶動獲利表現,一月稅後獲利達7.2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4%。中華開發資本一月稅後獲利為2.45億元,主要來自投資部位評價增值。凱基金控指出,美國川普政府的經貿新政策,以及AI產業變化,對整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影響仍需謹慎觀察。凱基金控將落實風險控管機制以降低營運風險,並專注執行ONE KGI策略,強化集團內部合作,推動品牌與業務綜效,持續深化凱基金控長期競爭力和影響力。元大金(2885)1月自結損益單月稅後淨利26.06億元,EPS為0.2元。1月台股交易天數僅15天,證券稅後淨利為12.8億元,經紀手收仍為主要獲利來源;銀行1月迎來開門紅,在財管手收挹注下 ,稅後淨利為9.3億元。元大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收入大幅成長,致保單相關成本增加,但由於經常性收益穩定成長,使本月產生稅後淨利0.19億元。華南金(2880)1月合併稅前淨利為24.72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19.7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4元,每股淨值為16.20元。主要子公司華南銀行本月合併稅前淨利為23.90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19.24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8元,每股淨值為23.29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94275/sm-f362eea3c5bf465fa57ad712e314b6c0.jpg)
裝潢發票別亂丟! 專家:恐多繳數十萬稅金
新年將至,許多人趕在年前完成裝潢,或規劃新一年的裝潢工程。然而在進行裝修時務必謹記:一定要向工程行或設計師索取「裝潢發票與相關證明」。這小小的舉動,未來在賣房時,可能為您在房地合一稅上省下一大筆稅金!踏取國際開發協理藍德義特別整理出容易引起疑問的裝修項目,並提供簡易試算,讓您輕鬆掌握這些重要資訊。房地合一稅的課稅基礎為「成交價額-取得成本-相關費用-土地漲價總數額」。白話文:「你從這一筆交易中,獲利多少金額」。而其中的取得成本除了當初的買房成交價外,更包含「附加成本」,如:房屋增置、改良、修繕等可以提升房屋價值和效能的費用,且不是在2年內能耗竭的項目才能認列扣抵。記住這個大概念—「原則上,搬不走的才能認列。」基礎設備像是水電管線、天花板裝修、油漆泥作;衛浴設備像是洗手台、馬桶、浴缸;修繕類型如防水工程等。這些都是符合房地合一稅規定的「非2年內所能耗竭之增置、改良或修繕費用」。同理,以下可搬遷、拆除的都「不能認列」,如:鐵鋁窗、冷氣機、家電、傢俱、窗簾...等。但幾項較容易有爭議的類型特別提醒讀者:裝潢發票別亂丟,索取並妥善保存未來可認列扣抵房地合一稅。(示意圖/踏取國際開發提供)➊「系統櫃與木造地板」:一般可能會認為系統櫃與木造地板算是木作可扣抵,實則不然。此二者被國稅局認定為可拆除的項目,是故不認列扣抵,但像是磁磚地或牆面則屬於泥作,普遍均可認列。➋ 「空調系統與嵌燈」:這邊指的不是單一一台冷氣機,而是整體規劃的空調系統。坊間也有許多將空調系統與嵌燈合併的做法,這也是為什麼時常聽到民眾統包給設計師,並將空調換氣設備納入水電工程項目的單據原因。➌ 「房屋地震險、火險、房貸利息」:均無法認列。➍「不定期重拉或維修管線」:需索取發票與單據,普遍可認列。此外,發票收據可不能隨便。內容應記載買受人、工程施作地址,並附上合約書或估價單。如果更加保險起見,可以在裝修前後都先拍照,並留存支付裝修業者的金流。讀到這邊也許已有讀者慌張:「裝潢的發票不見了該怎麼辦?」根據《房地合一稅作業要點第26點》規定,如果因為缺乏單據證明而無法舉證者,則有機會以成交價的3%為提列費用,上限為30萬元。實務上許多業者主張「開發票就請多付5%金額」,這樣為了索取發票真的划算嗎?當然!假設自住且設籍滿6年後賣房,房地合一稅稅率為10%,裝潢費為200萬元,業者要求開發票多收5%,則當初裝潢費增加的金額為 200萬 x 5%= 10萬元。若裝潢費能全數認列,則可省下 (210萬 x 10%) - 10萬 = 11 萬元。其中影響最大的參數就是「稅率」,此案例我們是用自住最低稅率計算,倘若非自住,則稅率從15%~45%不等,可認列扣抵的金額則隨之上升。試算索取裝潢發票可扣抵之稅額。(圖/踏取國際開發提供)索取並妥善保留裝潢發票,不僅是稅務扣抵的關鍵,也能夠防止裝潢蟑螂或廠商收款爭議,切勿因小失大,為了省業者口中的「發票錢」,而失了保障及未來抵稅的可能。許多節稅眉角就藏在日常的細節當中,如需更多稅務協助,也可洽詢踏取國際開發有限公司。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妥善規劃,給予屋內嶄新面貌的同時,減少未來的稅務負擔!*轉載不得修改內文及必須標明出處來源於《踏取國際開發》作者介紹 / 踏取國際開發 協理 藍德義致力協助民眾化繁為簡了解不動產從無到有的各項大小事,辦理土地買賣/都更與危老顧問及整合/閒置資產活化諮詢/商住工農不動產買賣/資產管理及家族傳承/地政士相關業務/各項稅務諮詢及節約稅費規劃…等。不動產相關疑問,歡迎線上諮詢,LINE ID為「@447asmbe」。 鄰損戶為何多與「凶手建商合建」 專家曝3大理由:江湖現實 「小寒」將至!食衣住行育樂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年前交屋潮!12月房市交易回溫 六都移轉棟數創11年高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2/390892/sm-3109b4dc404ab7b1ca432a1bc9cd901d.jpg)
台廠GB200 今年Q1放量出貨 黃仁勳點名「這一家」:比看到的更龐大!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18日在台午宴台灣重要供應鏈並再度重申,其新一代的AI GPU平台Blackwell已進入量產,目前有45家的台廠正在生產中。位居上游端的夥伴如台積電(2330)、矽品、欣興(3037)或京元電(2449),下游兩大供應鏈廠為緯創(3231)及鴻海(2317)等,對今年的AI伺服器相關業務持續看旺,喜迎倍數成長、動能可期。採用Blackwell平台的整機櫃式AI伺服器GB200系列,陸續於去年第四季出貨,儘管近期市場仍不時傳出有散熱的問題,不過黃仁勳直言,已成功進入大規模量產,接下來將為迎接巨大的機會做好準備。緯創2024年在輝達及OEM客戶訂單需求強勁下,在AI GPU相關業務交出季季創高的佳績後,2025年訂單能見度並已看到年底。除了Blackwell GB200已在去年第四季交貨,今年下半年還將有GB300、B300等AI伺服器新品將陸續推出。緯創從前段基板/運算板等板接供應,到L10的AI伺服器系統出貨動能,皆維持樂觀成長態勢。同時在黃仁勳親口喊聲、交付緯創的AI超級電腦訂單「比看到得還龐大」下,緯創內部對於全年再以倍數增長的目標信心滿滿。另外鴻海雖預期今年第一季將進入傳產淡季,不過其GB200產品已於去年12月少量出貨、並且認列營收,預計自今年1月下旬起就將進入大量生產時程。展望其全年AI伺服器業務,將在整體伺服器營收的占比達50%以上。廣達(2382)日前也釋出,GB200於今年第一季陸續出貨後,全年AI伺服器營收估將有三位數的年增力道,業績並將占其整體伺服器營收比例超過7成。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89632/sm-ad697e4811ea0d3e5962e87795c7be20.jpg)
綠電需求夯 富威電力2024年營收創新高15日掛牌上市
正崴(2392) 集團旗下的富威電力(6994),是台灣首家提供綠電給輝達的售電業者,15日即將掛牌上市。母公司森崴能源(6806)表示,2024年兩家年營收都創下歷史新高。富威電力董事長胡惠森表示,預計2030年,台灣的綠電需求大約是400億度。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本周即將來台,勢必掀起新一波AI旋風,隨著AI算力需要的大量用電,也讓綠電概念股抬頭,而1月15日上市的富威電力,為首家掛牌的綠電售電交易商,除了提供綠電憑證給輝達,也在2023年第三季轉供綠電給輝達南軟的AI機房,每個月供應約30至50萬度的綠電。 受惠於綠電交易持續成長,加上年底工程進度認列,富威去年12月營收3.44億元,年成長高達253.88%,累計全年營收達18.87億元,也較前一年同期增加114.41%,創下歷史新高。富威表示,隨著2025年各大企業加速履行淨零目標,對綠電需求急迫,富威電力陸續完成與多家合作夥伴的再生能源購售合約,交易動能持續轉強,併網型儲能案場也持續完工,表後儲能需求增強,也為富威電力的後續發展增添成長空間。母公司森崴能源2024年全年營收196.29億元,年增74.49%,受惠於台電二期離岸風電工程進度加速認列,預計今年年底完工,加上各家子公司業績成長,預計2025年全年營收可望進一步挑戰新高。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89507/sm-17c91f0e43fe84ecfd065fc1dafc8bce.png)
都2025了裝潢發票還不留? 恐多繳數十萬稅金
新年將至,許多人趕在年前完成裝潢,或規劃新一年的裝潢工程。然而在進行裝修時務必謹記:一定要向工程行或設計師索取「裝潢發票與相關證明」。這小小的舉動,未來在賣房時,可能為您在房地合一稅上省下一大筆稅金!踏取國際開發協理藍德義特別整理出容易引起疑問的裝修項目,並提供簡易試算,讓您輕鬆掌握這些重要資訊。房地合一稅的課稅基礎為「成交價額-取得成本-相關費用-土地漲價總數額」。白話文:「你從這一筆交易中,獲利多少金額」。而其中的取得成本除了當初的買房成交價外,更包含「附加成本」,如:房屋增置、改良、修繕等可以提升房屋價值和效能的費用,且不是在2年內能耗竭的項目才能認列扣抵。記住這個大概念—「原則上,搬不走的才能認列。」基礎設備像是水電管線、天花板裝修、油漆泥作;衛浴設備像是洗手台、馬桶、浴缸;修繕類型如防水工程等。這些都是符合房地合一稅規定的「非2年內所能耗竭之增置、改良或修繕費用」。同理,以下可搬遷、拆除的都「不能認列」,如:鐵鋁窗、冷氣機、家電、傢俱、窗簾...等。但幾項較容易有爭議的類型特別提醒讀者:➊「系統櫃與木造地板」:一般可能會認為系統櫃與木造地板算是木作可扣抵,實則不然。此二者被國稅局認定為可拆除的項目,是故不認列扣抵,但像是磁磚地或牆面則屬於泥作,普遍均可認列。➋ 「空調系統與嵌燈」:這邊指的不是單一一台冷氣機,而是整體規劃的空調系統。坊間也有許多將空調系統與嵌燈合併的做法,這也是為什麼時常聽到民眾統包給設計師,並將空調換氣設備納入水電工程項目的單據原因。➌ 「房屋地震險、火險、房貸利息」:均無法認列。➍「不定期重拉或維修管線」:需索取發票與單據,普遍可認列。此外,發票收據可不能隨便。內容應記載買受人、工程施作地址,並附上合約書或估價單。如果更加保險起見,可以在裝修前後都先拍照,並留存支付裝修業者的金流。讀到這邊也許已有讀者慌張:「裝潢的發票不見了該怎麼辦?」根據《房地合一稅作業要點第26點》規定,如果因為缺乏單據證明而無法舉證者,則有機會以成交價的3%為提列費用,上限為30萬元。實務上許多業者主張「開發票就請多付5%金額」,這樣為了索取發票真的划算嗎?當然!假設自住且設籍滿6年後賣房,房地合一稅稅率為10%,裝潢費為200萬元,業者要求開發票多收5%,則當初裝潢費增加的金額為 200萬 x 5%= 10萬元。若裝潢費能全數認列,則可省下 (210萬 x 10%) - 10萬 = 11 萬元。其中影響最大的參數就是「稅率」,此案例我們是用自住最低稅率計算,倘若非自住,則稅率從15%~45%不等,可認列扣抵的金額則隨之上升。試算索取裝潢發票可扣抵之稅額。(圖/踏取國際開發提供)索取並妥善保留裝潢發票,不僅是稅務扣抵的關鍵,也能夠防止裝潢蟑螂或廠商收款爭議,切勿因小失大,為了省業者口中的「發票錢」,而失了保障及未來抵稅的可能。許多節稅眉角就藏在日常的細節當中,如需更多稅務協助,也可洽詢踏取國際開發有限公司。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妥善規劃,給予屋內嶄新面貌的同時,減少未來的稅務負擔!*轉載不得修改內文及必須標明出處來源於《踏取國際開發》作者介紹 / 踏取國際開發 協理 藍德義致力協助民眾化繁為簡了解不動產從無到有的各項大小事,辦理土地買賣/都更與危老顧問及整合/閒置資產活化諮詢/商住工農不動產買賣/資產管理及家族傳承/地政士相關業務/各項稅務諮詢及節約稅費規劃…等。不動產相關疑問,歡迎線上諮詢,LINE ID為「@447asmbe」。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89053/sm-dac273a50778d1b19fdf32e06e5abacb.jpg)
大同去年12月營收42.8億 王光祥:今年股利至少2元
大同(2371)今(10)日公告去年12月合併營收42.8億元,月增5.76%。大同表示,受惠於集團電子代工事業群客戶年底出貨潮,營收連三個月正成長並創近半年新高,但去年同期認列大同莊園二期及台電冬山案收入墊高基期,年減31.59%。大同公司董事長王光祥日前證實,由於去年處分芙蓉大樓後,已經去年第三季彌平特別盈餘公積虧損,今年確定可以發放股利,且每股可望配發2元多一些,將是大同暌違24年配息。大同累計去年營收474.78億元,年減5.71%。大同電力事業群中,馬達、電纜、節能空調事業12月表現持續亮眼,與去年同期相較皆有雙位數成長。馬達部分,適逢年底電子大廠擴廠需求,外銷則有北美大型及中、小型馬達出貨量增的加持,營收攀升三成,樂觀看2025年北美、澳洲、東協等市場。大同進一步說明,電纜事業受惠台電產線滿載,訂單能見度看到2027年,同時持續衝刺公共工程、集合住宅、廠辦的線纜商機。另外,節能空調12月營收年增逾四成,主因電價上漲助攻節能商品需求,廠辦、賣場等大型空間更換空調設備商機熱絡。電力事業去年全年營收年增12%。展望今年,大同表示,電力事業群有望維持雙位數增長態勢,尤其重電今年電力變壓器產能滿載,觀音新廠力拚今年第一季投產,爭取台電強韌電網釋出的訂單,並助力公司北美變壓器市場商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88632/sm-319ceae7702a74f07f1f1dce92b447d2.jpg)
土地價格鬆動、交易量減5成 賴正鎰:蛋白區房價將降15%
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今(9)日指出,最近2個月土地價格已有10%降幅,預估還會繼續往下盤整,2025年土地交易量約減少5成,蛋白區的房價可能將有10~15%的降幅。賴正鎰今表示,第七波信用管制是最重打房,打貸款成數,影響到購屋人自有資金的準備,建商買地也要準備6成土地款,但建商在前2年就已大舉獵地,手上已是滿滿土地,「因此2025年土地交易會縮減,最近2個月地價已有10%降幅,預估還會繼續往下盤整,土地交易量約減少5成。」他也提到,2024年第四季後,受打炒房影響,案場來客量降至5成,成交量更低,銀行放貸緊縮狀況未解,新的一年建商交屋分戶貸款面臨排隊是必然,但房市明顯降溫已達到政府打炒房的目的,預估2025年應該不會有第八波打房政策。在房價方面,他也預估部分蛋白區的房價可能將有10~15%的降幅,蛋黃區則不影響。不過,他認為土地降價對鄉林來說是利多,將加快購地計畫,尤其是新北市泰山區與新莊區的塭仔圳重劃區正在試配地,他看好塭仔圳重劃區發展潛力,「目前鄉林在塭仔圳有5個合建案,還計畫買2塊地以上,也會在三重等地區持續開發土地。」「鄉林已經做好未來5年推案儲備土地量,其中又以雙北地區的都更與合建為主。」他也提到,台中也計畫今年購入3塊土地,增加在台中的推案量。台北市中山區至少還有將近20筆都更案進行中,可望維持每年計畫推案量在200至300多億元之間,其中包括1個月前他宣布要以15年、分6階段推出「中山﹒新松町 新城計畫」,是鄉林的重大計畫。他提到,記者發布會後,詢問電話絡繹不絕,光是這1個月來就接到中山區大量地主表達願意加入鄉林都更行列,「這幾周的周末假日,員工也都加班在跟地主簽約。」已推案方面,彰化員林預售案「鄉林圓頂」,已完銷並在去年12月底陸續完成交屋、認列入帳;雲林斗六預售案「鄉林雲峰」總銷28億元,去年6月推出後,截至12月底,僅剩18戶,銷售破9成,創下當地新價,他希望在農曆年後的返鄉人潮可以帶動一波賞屋購屋潮,預計今年Q1可順利完銷。另外,在台北市中山區「鄉林中山賦」占地1,008坪大基地,規劃五星酒店式服務,銷售成績已達5成,主要客層多為台北市的換屋及置產族群。今年推案部分,Q1推北投合建案位於中央北路,基地350坪,分回總銷約10億元,規劃60戶的飯店風輕奢宅,房型2至3房,坪數為18坪到38坪;接棒在Q4推出的萬華都更案,則佈局20年,最近已經開始拆屋,A+B兩塊基地約2180坪,位於萬大捷運線迦納站附近,可分回總銷約65億元,推26至70坪、2至4房的房型。大陸推案方面,青島、南京已結案,現在就剩成在成都的「涵碧天下」,R6+R4住宅項目可售樓板面積共為73.6萬㎡,加地下室停車場總計為105萬㎡,預期過年後公布第一波R6地塊的房源979戶,總銷約新台幣100億元,Q4接著會推出R4住宅項目,約有900戶,總銷約新台幣109億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87515/sm-2d10ffca03c24dc1b95b240052e73704.jpg)
廣運執行長:在手訂單65億元「機器人應用不缺席」 旗下盛新Q2登興櫃
廣運(6125)4日舉行集團年度尾牙,執行長謝明凱指出,廣運在手訂單達 65 億,2025-2027 年將爲營收認列高峰,同時廣運也將運用輝達的Omniverse平台,加速以SIP(solution integration partner)在台灣、日本、東南亞的數據中心發揮系統整合製造及開發優勢。廣運也將和旗下的金運出席 3 月的NVIDIA GTC開發大會,廣運未來在自動搬運車、人形機器人也將會有相關應用。金運也加速以 SIP在台灣、日本、東南亞的數據中心發揮系統整合製造及開發優勢。廣運在 2025、2026 及 2027 年爲公共工程認列營收期,桃機 T3 開工之後,T3 行李輸送系統已經在去年 10 月動工,對此一統包 46 億元的工程中,廣運分到的工程金額爲 25 億元,今、明兩年將陸續認列營收。同時,廣運分別取得國家圖書館物流及郵局物流中心、捷運 A14 預先登機系統的工程標案,另取得多項民間自動化物流案,估計達 20 億元。由廣運與旗下太極 (4934)轉投資的碳化矽 (SiC)長晶廠盛新材料 (6930),看好整體市場在 2026 年需求的提升,除今年積極進行市場籌資之外,並且以積極尋求國際的標準認證及客戶端認證爲鞏固訂單。盛新材料總經理謝銘勳表示,盛新材料 SiC 已取得 ISO16949 的國際認證,從客戶端的反應來看,看好整體市場在 2026 年需求的提升,在盛新方面,也採取全面非中國材料、設備來源的製程,主要鎖定第三地的海外市場需求。而盛新材料擬辦理發行 2 萬張現金增資股籌資,已獲金管會申報生效,並敲定以每股 25 元溢價發行,將在9日除權交易,此一籌資案將在 2025 年 2 月底完成募集。謝銘勳表示,因應市場需求擴增,今年將登錄興櫃交易,有意以科技類股申請上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84513/sm-254c2cea2c9695e9c0b455266a9293c5.jpg)
白袍科技1/智慧醫療成ICT顯學 佳世達造醫藥一條龍明年300億營收「桌頂拈柑」
進軍智慧醫療已成資通訊產業顯學,為擺脫「毛(利)三到四」的電子代工苦命,大廠們紛紛轉往毛利高的醫療產業,其中佳世達因併購西門子失利而重摔谷底,卻花了十年打造出一條龍的醫藥王國,明年營收大爆發、上看300億元;83歲的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也告訴CTWANT記者,盼政府優先修法,加速科技業協助醫材醫藥進步。「大家都要轉型,一起把餅做大,比起像是GE、飛利浦、西門子等大廠,臺灣的規模還太小,我們是個島,但在IT領域很多是世界級的。」佳世達集團醫療事業群總經理楊宏培向CTWANT表示,儘管醫療設備光是過器材認證要很久,但毛利高。目前醫療事業平均毛利在30%以上,遠高於集團整體的16.8%。佳世達成立於1984年,原是宏碁旗下的明碁電腦,2001年推出BenQ,為了圓國際品牌大夢,2005年併購德國西門子的手機部門,反被拖累慘賠270億元,最慘時被迫抵押建築、設備與股票以度過財務難關。其實早在2008年後,佳世達就在大陸南京、蘇州設立明基醫院,但兩岸醫療文化與環境差異巨大,虧損多年,直到2010年為整合上下游資源而收購三豐醫材,2012年併購生產滴套管醫材的怡安,接下來就不斷開發智慧醫療器材與耗材、並跟醫院合作。身為研發工程師的陳其宏,2014年擔任產品技術中心總經理,被當時的董事長李焜耀找來接手總經理職務,「接掌一個所有東西都被拿去抵押的公司,要怎麼辦?」陳其宏表示,就以2010年的三豐併購案為例,提出大艦隊計畫,以集團為資源整合平台,號召企業共組聯合艦隊。「Peter(陳其宏)之前喊醫療事業群2025年營收要達成300億元的目標,我說這是『桌頂拈柑』!」楊宏培用台語唾手可得來形容,因為醫療事業在今年前三季營收已達188億元,身為丁丁連鎖藥局的最大股東,11月將開始認列營收。佳世達已成丁丁連鎖藥局的最大股東。(圖/翻攝自丁丁連鎖藥妝臉書)「台灣藥局有1萬1千家,連鎖店不到三成,七成是單點進行,很多地方是巷子口都有、擁有自己的老客戶,但現在很競爭不好做,疫情紅利已經不見了,經濟規模不夠,需要有人來整併,但若中間有一家跑出來主導,大家可能不會聽他的,我們是IT業進來的、相對比較中立,在這方面就有好處。」楊宏培表示,整併後就可以聯合採購,再導入管理,畢竟很多傳統藥局在會計帳上沒有制度。楊宏培告訴記者,下一個階段考慮開美妝店、併購藥廠,打造一條龍的醫藥王國,「明年將是醫療事業高速成長的一年!」「集團力量非常大!」達宣智慧是佳世達與帆宣系統科技合資的公司,數位醫療事業處經理顏成澔向CTWANT記者表示,過去醫院若缺硬體設備,要一家一家公司去找,但集團有大艦隊一起帶、可以給採購建議,對細節掌握也比較強。「在智慧醫療部分,我們自己有做器材的ODM和OEM,也開發和代理很多AI項目,讓數據與影像資料隨時彙整在平台上,提供給醫院更快反應、降低成本。」顏成澔舉例,像是目前市面上不同廠商都有做AI設備,我們可整合成一組數位孿生的智慧醫院平台,不用一套一套打開,可即時看到現在所有院區、各科診、各樓層所有病患的狀態,也可自動警示與判斷,臨場反應要快的急診、ICU等區域就很需要。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圖/翻攝自國家新創獎官網、報系資料照)「做醫材好不好賺是另一回事,重點是要跟得上時代,像是電子產品發展到現在,半導體業者只有幾家可以跟得上,如果沒有持續大型的資本投資,很難持續,」今年已83歲的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向CTWANT記者說,目前因法規限制,科技業不能做醫藥與侵入式等產品,但可與醫療業互相配合,由科技業提供、配合醫生使用需求調整相關系統,整合AI也能提高醫療院所的工作效率。英業達旗下的英華達公司,2016年從電子業改跨醫療電子,已陸續推出各種生理量測產品,自主研發的「思邁智慧輸液系統」也成功導入台大醫院體系,葉國一說,接下來要進軍東南亞,持續拓展其他國際市場。「時代是這樣,大家需要健康」,葉國一說,像是過去做一項檢查可能需要等一個禮拜,現在只要10分鐘,就不會浪費時間,就算目前政經環境不明朗,但「產業界的步伐不能慢、也不會慢」,目前法規是幾十年前訂定,已不合時宜,建議政府可優先修改醫藥與醫材相關法規,推動台灣健康產業走得更快。這位科技業大老回憶起當年進口電晶體時,還要經濟部和警備總部核准才可以,拖慢了整個科技業,但一開放後、發展速度就不同了。「時間就是生命!」他笑著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2/384372/sm-a9dc290a1afafee4dcb69ca09ad066fc.jpg)
北北基「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預告更新 新增潮境公園、陽金公路
地形監測資料越來越精確,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地礦中心)今(20日)進行北北基三地的「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更新預告,新版擴增基隆1.6%面積為易山崩敏感區,6月才發生坍方的潮境公園周邊被劃入。另台北、新北面積則有小縮減,原因圖資更豐富剔除不符標準地形,但汐止鵠鵠崙地區有擴增崩塌潛勢範圍,另新增陽金公路一帶。新預告的布北北基三區的「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更新,呈現「一增兩減」情況,雖基隆擴增,但台北市範圍有縮減1.2%。(圖/經濟部地礦中心提供)一旦被劃為地質敏感區,地礦中心表示,範圍內有土地開發行為前,都需做「基地地質調查」與「地質安全評估」,報告需送交建管、水保等主管機關,納為准駁審理參考。即使通過可施作,在設計施工方面,也要研擬適當的因應對策及補強措施,降低災害風險。經濟部自2014年起就依地質法陸續劃定公告「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至今10年。在近年有許多新生山崩,以及地礦中心完成全島高解析度空載光達數值地形等資料下,發現新的山崩證據,乃進行地質敏感區變更。這次預告修正「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共涵蓋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三區。變更後台北、新北及基隆的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面積,分別為17.3、185.2及23.5平方公里,前兩市面積各縮減小1.2%與2.8%,但基隆則擴大1.6%範圍,呈現「一增兩減」。涉及台北市8個行政區、新北市25個行政區及基隆市7個行政區。6月基隆潮境公園受邊坡砂頁岩臨海迎風風化影響,發生路口坍崩意外,因此這次把潮境附近以及台2線臨海邊坡等地都納入。另台北市新列陽金公路一帶,新北則把本就是大規模崩塌潛勢區的汐止鵠鵠崙地區,擴大認列範圍。地礦中心官員說明,基隆擴增主要是潮境公園事故關係,雙北面積可減少,則是過去判斷屬順向坡範,現在在更多地形資料套疊下,嚴格篩選後發現可剔除。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79209/sm-46fd5152145c5643cbcd0cc56473a348.jpg)
和泰樂估今年車市近46萬輛 下修自家銷量只因「缺車」
和泰車(2207)27日召開法說會,和泰汽車管理本部協理賴志偉樂觀看待國內整體車市表現,預估新車年銷量可達近46萬輛,優於年初預估的45萬輛;不過針對自家品牌銷售目標,則下修至16萬輛,市占率也由年初的37.8%下修至35%。賴志偉說明,在汽車汰舊換新政策持續、各車廠車輛供應回穩的情況下,今年新車銷量預估近46萬輛,較年初預估的45萬輛增加。不過年初原本設定和泰代理的Toyota、Lexus與HINO今年銷量會達17萬輛,但受原廠配車數影響,今年銷售目標將下修至16萬輛,其中,Toyota年銷量目標從年初13.65萬輛下修至12.55萬輛,Lexus銷量由2.65萬輛上調至2.85萬輛,HINO商用車銷量由7,000輛下修至6,000輛。市占率由年初的37.8%下修至35%。賴志偉表示,因原廠供車的狀況有變化,受到缺車影響,Toyota和Lexus還有部分訂單未消化,像是大改款Camry,目前訂車仍需等3至6個月;Town Ace廂型車還有上千台訂單未消化;Lexus LBX車型目前候車期也較久。和泰汽車今年前3季稅後淨利160.37億元、年減13.1%,每股稅後盈餘28.79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34元。賴志偉表示,主要是去年同期Lexus車輛大量到港,獲利表現佳;此外,轉投資的中國和通汽車,受到中國市場景氣及新能源車競爭影響,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加上去年第3季和泰產險認列不動產處分利益,今年上半年認列花蓮地震理賠,因此前3季整體獲利較去年同期減少。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78865/sm-dcfd9991f07a69ae08796b948f77281b.jpg)
大略-KY未繳第3季財報!最快明年4/7下櫃 逾2.2萬股東恐受影響
金管會表示,截至113年11月14日上市(櫃)公司應申報家數共計1,844家(含第一上市櫃,不含金控公司),除上市公司廷鑫(2358)、昶虹(2443)及第一上櫃公司大略-KY(4804)等3家公司未如期出具113年第3季財務報告外,其餘公司均已於規定期限內完成公告申報。據了解,廷鑫(2358)、昶虹(2443)已於今年11月19日終止上市,而大略-KY則於8月23日開止交易,若無法在6個月期限內補交第3季財報,將於明年4月7日下櫃,屆時超過2.2萬名股東權益恐受影響。金管會指出,上市公司(不含第一上市公司)113年前3季累計營業收入新臺幣(以下同)28兆3,01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兆9,902億元,增加11.81%,營收金額為近十年同期最高;稅前淨利為2兆9,58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571億元,增加28.56%,稅前淨利金額為近十年同期第三高。金管會說明,113年前3季獲利成長產業包括半導體業因AI需求強勁,加上智慧型手機回溫,帶動獲利成長;航運業因地緣政治衝突拉抬運價,致獲利上升;電腦及週邊設備業受惠於AI伺服器出貨勁揚,推升獲利。上櫃公司(不含第一上櫃公司)113年前3季累計營業收入為1兆9,82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268億元,增加6.83%;稅前淨利為2,32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21億元,增加10.51%,營收及稅前淨利金額均為近十年同期次高。另外,113年前3季獲利成長產業包括建材營造業因建案陸續完工交屋,以及部分公司出售土地存貨,帶動獲利成長;文化創意業因遊戲產業營收增加,以及部分公司認列處分股權利益,致獲利上升;居家生活業因部分公司認列處分股權利益,致獲利成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378844/sm-34ba1f934a3bfcae23f948e78507a64a.jpg)
八成財損打水漂 藍委曝詐騙單月駭人金額
國民黨立委張智倫26日表示,2024年光10月一個月,詐騙案認列財損就比2023年全年多了新台幣32億元,「簡直愈打愈詐」。張智倫與國民黨立委吳宗憲、林沛祥、葛如鈞26日召開「公私協力打擊詐騙」公聽會,聯袂要求政府加強監管虛擬貨幣、第三方支付與網路廣告,希望透過公私協力強化打詐。張智倫說,台灣詐騙猖獗已是沉痾,根據內政部與警政署推出「打詐儀錶板」顯示,光是2024年10月受理詐騙案件1.8萬件,遭詐財損高達120.6億元,比2023年一整年多出32億元,實在令人搖頭。張智倫指出,2025年度打詐預算達73.4億元,更是2024年度的4.8倍,本屆立法院第一會期「打詐四法」已三讀通過,相關子法如今還沒個下文,政府單位必須說明清楚。吳宗憲則直言,人民最在乎「錢要不要得回來」,可惜從2022年起統計,有8成以上損失「都要不回來」。他批評,多數不法所得從外國虛擬貨幣公司把錢洗出來,而政府並沒有掌握任何一間外國虛擬貨幣公司,錢只要洗出去,「根本追不回來」。吳宗憲指出,行政院打擊詐欺指揮中心宣稱,2023年6月到2024年10月,透過調解、和解將返還被害人金額已超過24億,但受害人「真的已經拿到24億了嗎?」他直言,實務上和解後第一期、第二期付完,不少犯罪者後面就不付了,因此這24億有灌水嫌疑,要求內政部一個月內提供有關詐騙案實際清償數額並統計執行率。林沛祥引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Robin Krugman)名言:「不計社會成本的話,搶劫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經濟活動」,而詐騙嚴格來說也是另一種型態的搶劫,且產值高達千億,實在令人毛骨悚然。具備虛擬貨幣專業的葛如鈞則指出,台灣有超過7成虛擬貨幣用戶,透過境外交易所使用加密貨幣,儘管境外交易所不排斥落地生根,甚至也有一家交易所完整提出申請,但超過一段時間政府都放在那,未核定通過也未通知補件,不置可否的態度更凸顯政府尚須優化交易所落地程序,提升納管率以健全虛擬貨幣交易市場進而打詐。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78394/sm-9873cb374c53eccf6ad984db54340a8d.jpg)
房地合一稅申報要當心! 國稅局示警這「四大地雷」不能踩
報稅細節多,若踩雷荷包恐怕大失血!財政部11月公布4種房地合一稅常見申報錯誤,其中包括「將持有期間的列報房貸利息、將取得時間錯認為簽約時間與未符合連續設籍滿六年」等規定。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近年房市交易市場火熱,個人房地合一稅收高達750億元,民眾申報前一定要了解規定,合法報稅與節稅。國稅局10月、11月一共列舉四大常見「房地合一稅」錯誤申報方式,首先是錯列房貸利息為費用。假設持有期間列報購屋借款利息31萬元,但房貸利息為房地使用期間之費用,不得認列,被重新核算課稅所得並補徵稅額。其中還包含簽約後延遲買賣移轉登記。公司於104年11月間與乙君簽訂土地買賣契約書,因故遲於105年2月1日始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於110年9月間出售並辦妥移轉登記,該公司認為土地於104年11月間即簽約購買,非屬房地合一稅之課稅範圍,故將出售土地所得額列報為免稅所得。若房地合一稅取得日期認定為所有權移轉登記日,經國稅局查獲,除補徵稅額外,將遭處罰鍰。還有不符合自用原則。民眾113年1月出售其於106年1月取得的A房地,自行申報課稅所得860萬餘元,減除自住房地免稅額400萬元,繳納稅額46萬餘元,但民眾出售時在A房地設籍未連續滿6年,不符合自住房地免稅額適用要件,核定應補稅額126萬餘元。另外重建後原舊制所得稅改新制房地合一稅。民眾在房地合一稅上路後,購買土地700萬,與營利事業合建分回房地後,以2400萬元出售,但將土地成本700萬元加計互易發票金額750萬元,列報房地合一稅之取得成本為1,450萬元,國稅局減除互易發票金額750萬元,並以合建前A地之原始取得成本700萬元認定B房地交易成本,按A地持有期間(超過5年,未逾10年)適用稅率20%計算補徵稅額150萬元。曾敬德表示,由於不動產買賣交易過程稅務繁多,一般人一輩子可能只有一、兩次機會,自行申報錯誤率卻極高,建議有相關需求時,應諮詢可信任的專業地政士或委由地政士辦理,才能避免補稅、罰鍰的可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78142/sm-0f742fd74ee08e5fd9a117fb4b882145.jpg)
川普2.0?林憲明:影響不大 緯創GB200機櫃已出貨望明年營收勁揚
代工大廠緯創(3231)22日召開法說會,近期AI伺服器出貨需求瘋狂,緯創總經理林建勳表示,GB200機櫃第4季已出貨,明年第1季隨著需求放量,AI相關營收將會向上,比重將由今年的逾四成再突破至五成,整體營運將持續成長。外界關注川普主張的美國製造和關稅保護主義,董事長林憲銘表示,以緯創目前全球布局而言,做任何調整的速度都會很快,有較好韌性去因應不同要求或變化,對美國新政府上任,林憲銘表示:「我認為對我們影響不大。」緯創第3季合併營收達2725.42億元,季增13.5%、年增25.6%;毛利率為8.35%,季減0.01個百分點、年增0.5個百分點,主要受到業外認列匯損6.26億元影響。每股盈餘1.47元,累計前3季合併每股純益4.26元,優於去年同期表現。展望第4季營運,緯創保持樂觀看待。而面對緯創全新的竹北總部及新產線,林建勳表示明年第1季完工啟用,除了作為集團全球營運總部外,新產線也將落成並加入生產行列。針對未來的產能分配,林建勳也表示台灣仍是AI伺服器生產的核心。不過海外市場也將根據客戶需求靈活調整產品組合,例如越南以PC生產為主,馬來西亞則專注於AIoT製造,墨西哥和歐洲捷克的廠房則負責伺服器相關產品的生產。展望未來,緯創看好AI伺服器市場的發展潛力,預計隨著產能不斷提升,AI 營收有望繳出逐季成長的佳績。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377016/sm-5db9ac83457dfea47f517953c263ab87.jpg)
皇翔拿下「最複雜都更案」總銷破600億 總座廖宇祥:明年房價持平
號稱全台最複雜公辦都更案「永和大陳社區」,共分7個更新單元,皇翔建設(2545)繼拿下單元3後,今(18)日又簽下單元4,未來2案將合併共同規畫興建,含地主分回戶合計總銷將破600億元。面對當前房市,皇翔總經理廖宇祥表示,皇翔的推案、購地不會停歇,也將持續參與公辦都更案,預估明年房價仍將持平,「因為原來的成本就很高。」永和大陳社區公辦都更案位於永和中正橋頭,全區面積達8.7公頃(約合2.6萬坪),因建物老舊、人數眾多且巷道狹窄,又有全台規模最大、產權最複雜的公辦都更案之稱。新北市府2010年起推動大陳社區都市更新,共規劃為7個更新單元。由於產權複雜、所有權人分散全國,加上違章占用等問題,導致多次流標,在新北市府與新北住都中心努力下,單元2、3、5、6、7陸續招商成功,單元1、4則在今年重啟招商,其中單元4由皇翔建設獲選。今日在新北市長候友宜的見證下,由出資人皇翔建設董事長廖年吉與住都中心執行長錢奕綱共同完成簽約儀式。侯友宜致詞表示,新北市老舊房非常多,30年以上的多達幾十萬棟,其中永和大陳都更可說是全台最複雜、最不好解決的個案,過去曾由議員帶領前往巷弄,發現房子相當擁擠,不用說消防車,連救護車都很難進去。如今單元2在2020年完工入住後,其他單元也期盼能加快更新腳步,所以市府2021年成立住都中心,並交付單元1、3、4,如今單元3即將施工、市府負責招商的單元5、6、7目前審議中,預計自2025年下半年開始分別動工。皇翔建設拿下永和大陳社區單元3和單元4,未來2案將合併共同規畫興建,圖為整體規劃更新示意圖。(圖/新北住都中心提供)侯友宜也提到心中最掛念的其實是單元1的招商狀況,目前已經再度公告,有信心明年開工動土,單元5、6、7也期盼在剩下的任期,全部都開始動工,「這是我最大的心願」。據了解,大陳單元4基地面積達3817坪,採權利變換方式進行都更開發,皇翔將投入161.8億元開發,預計2032年完工;單元3則於今年7月拆除,預計2029年完工入帳。皇翔副總游玉華表示,單元3預計在明年第一季動工,工期5年,將採邊建邊售,但對銷售價格持保留態度,僅表示「這邊地點很好,價格依當時市場環境而定」,至於單元4,由於還有相關程序在跑,最快開工時間可能也要1年半以上。預計單元兩案總銷高達600億元以上,由新聯陽代銷,而皇翔將依分回比例認列未來收益。新北住都中心執行長錢奕綱說,單元4最大的特色,是與單元3隔著超過2,000坪的中央公園對望,單元3、4同為皇翔建設,也少了單元間開發介面協調的問題,相信進度上能走得更快一些。此外,住都中心手上最後一塊拼圖是單元1,若順利推動預計明年第一季簽約。面對當前房市,皇翔總經理廖宇祥表示,近年房市變化大,尚未評估單元3、4的售價,但公司將持續積極參與政府公部門的公辦都更案,公司自購土地也會持續,雖然目前市場受限貸令影響氛圍,但皇翔的推案、購地動作不會停歇,明年推案量將照計劃走,並預估明年房價仍將持平,「因為原來的成本就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