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展
」 語言發展 教育部 語言能力 語言治療6歲童持續高燒竟是「二手安毒」肇禍! 生母淚問「氣我嗎」卻又吸毒被逮
南投一名6歲男童因持續發燒住院,因母親有藥物濫用紀錄,醫生採檢送驗後竟查出男童體內有高量安非他命,縣府因而緊急安置。然而男童生母上月底又被警方逮到吸毒,加上生父有毒品前科等,南投地院准予南投縣府聲請延長安置3個月。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南投縣府在2024年7月11日上午10時許接獲通報,得知一名6歲男童因持續發燒,在6月12日住進醫院。院方考量男童生母有藥物濫用紀錄,為求謹慎採檢送驗,結果竟在男童體內驗出安非他命,縣府立刻啟動緊急安置3個月。安置期間,男童生母、生父均積極來電詢問孩子安置情形,生母還針對縣府開立的一般親職教育表示配合,但男童體內毒品含量高,父母又有施用毒品前科,為深入了解孩子吸入毒品原因,期間父母皆與孩子分別會面。觀察發現,孩子與父親依附關係正向,會主動親近及玩遊戲,與母親依附關係尚可,惟母親會哭泣及詢問孩子是否氣自己,男童不願面對母親的情緒,會有離開舉動,而母親還會追問「是否想哭」等問題。然而,男童生母在9月26日又被警方查獲吸毒並移送,父親雖有意照顧男童,但其有毒品前科,是否能夠接手照顧仍需評估;加上男童語言發展遲緩,未有自我保護能力,也沒有親友可以幫忙照顧,因此南投縣府向法院聲請延長安置3個月。法官根據上述情況,為維護男童最佳利益,准予延長安置3個月。
文化部背鍋2/「閩南語」改「臺灣台語」恐違法 賴政府挨批福佬沙文
教育部近期打著本土化大旗,有意將「閩南語」修正成「臺灣台語」的傳言不逕而走,政府自《108課綱》改起,希望能去除對岸因子,以「台語」正名本土化。然而,由於台灣本土語還有客語、原住民等多種語言,此例一出,引發語言學者反彈,更挨批「閩南沙文主義」的文化獨裁。本刊12日走訪新竹縣客家信仰中心、新埔鎮義民廟,擁有客語薪傳師認證的新竹縣海陸客家語文協會理事長莊萬貴憂心忡忡地表示,若官方認證把「台語」變成「閩南語」的專有名詞,讓別的語言不能使用,將會加速弱化已經逐步萎縮的弱勢語言,最後導致消滅,因此可以叫「台灣閩南語」,但不應該叫「臺灣台語」。莊萬貴指出,不只近期熱議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其實攸關車站站點播音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等法律中,皆是以「閩南語」來稱所謂「臺灣台語」,若教育部要在《108課綱》「閩南語認證考試」等本土語資料中,直接改稱「臺灣台語」,而上位行政法卻維持「閩南語」現狀文字,便是公然讓課綱違法。總統賴清德選前曾到新埔鎮義民廟全程以客語演講,當時感動了不少客家鄉親。左起為立委參選人曾聖凱、左二為前新竹縣長林光華。(圖/報系資料照)莊萬貴直言,客家人在面對其他強勢族群時,往往較缺乏自信,例如在客庄竹東市場就可觀察到,「金好呷」、「菜頭粿」等閩語用字逐漸取代了客語「當好食」、「菜頭粄」;外地觀光搖下車窗,在地人也往往迎合以「閩南語」回應。他指出,2021年起,新竹縣學生在本土語課上選修「閩南語」者都已正式過半,連客家人占60%人口的客家大本營都如此,難以想像其他地區的客語生態,呼籲政府為了剔除對岸地名「閩」字,追求本土化之餘,不要忘記本土的聲音不只一種。「否則根本是文化獨裁」,他怒批。莊萬貴說,其實總統賴清德2024選前到新埔義民廟,全程以「海陸客語」演說,當時讓鄉親耳目一新,不少人甚至放棄新竹子弟柯文哲與長期支持的國民黨,就是希望給賴清德做看看;如今選上了,似乎又回歸「大福佬主義」,不僅義民廟祭祀大典不見蹤影,更要透過教育部推閩語正名,讓客語和其他語言被官方帶頭一腳從「台語」行列剔除,居民真的很失望,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系主任羅烈師指出,其實不只客家語,各個本土語保存問題大同小異,例如撥補經費時,往往以「社團」、「課程」為補助標的,雖然能框定參加人數、時間,成果報告也比較好寫,不過語言的學習其實「不只是上課」,應該著重在「語言傳承」,在學校學的回家要開口講、在客家庄政府機關落實華語和客語雙聲道服務,最後到社區辦客語說唱與文化介紹等,讓瀕危語言走出課堂,才有望不被刨根。政府近年來花了不少經費致力於母語保存,但學者批評以「煙火式」活動為標的,續航力不足。圖為2022年「還我母語34週年」草地音樂野餐25日舉行,現場大小朋友看著大字報一同唱客語。(圖/報系資料庫)而首位客籍的新竹縣竹北市長鄭朝方則認為,目前像新竹縣受惠於科技發展,不少外來青年定居生子,而新竹縣強烈的客家底蘊還在,校園除了「本土語」選修各自精采外,學校硬體環境、共同課程也能融入客語元素,讓更多人認識、認同客家莊,「除了保存,也能拓展」,他說。莊萬貴感嘆,過去戒嚴時期打壓閩南語,現在閩南語「媳婦熬成婆」了,卻反過來吞噬客語、原住民族語等亟欲保存的本土語言,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靈魂,「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他炯炯有神,語氣堅定。對此,教育部回應,行政院早已要求全面將「閩南語」改成「臺灣台語」,其中教育部已完成「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其更正為「臺灣台語」認證,但《108課綱》還維持稱閩南語,會盡速召開課程審議委員會依流程修正,但也造成了過渡期間「閩南語」課學「臺灣台語」名實不同之亂。文化部20日重申,文化部2020年依據面臨傳承危機國家語言調查結果及衡量「族群和諧」、「尊重族群使用習慣」等,於「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提出各國家語言「口語名稱」及「書面建議用語」,並在2022年7月獲行政院核定。文化部官員說,針對各部會相關政策、法規涉及語言名稱使用等,尊重各部會政策及修法規劃,文化部也已將名稱議題再次納入2024年10月辦理的「國家語言發展會議」討論,以進行社會溝通。
教育部公告閩南語考試將正名「臺灣臺語」! 一票網炸鍋:乞丐趕廟公
為了因應行政院的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書面用語規範,教育部近日公告,將要把「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改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對此,消息一出讓一票網友炸鍋,紛紛表示「聽聽看自己在說什麼?」、「乞丐趕廟公?」根據行政院公報資訊網上的文件顯示,教育部預告修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第2條,要將考試名稱從「閩南語」改為「台灣台語」。文件中說明,此次改動是依據行政院111年8月22日提出的「國家語言發展報告」規定。內容指出,為展現國家語言推動一致性,未來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或其他文書資料,應參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書面用語有關規範,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馬祖語、台灣手語」。消息曝光後,被轉到PPT版上討論,讓一票網友炸鍋,紛紛表示「『臺語』不就是臺灣的語言嗎?為何還要加臺灣」、「乞丐趕廟公?」、「正名個屁,閩南沙文主義」、「意識型態的正名,又要再花一大筆錢」、「什麼時候把大陸地區拿掉?推這種垃圾有屁用」。另外,一名網友NARUTO也提出質疑,表示「所謂的『臺灣臺語』的獨特性有大到可以從福建的閩南語獨立嗎?」如果差異很小,台灣的閩南語為何可以自立門戶成「臺灣臺語」?「人家美國也沒有把英國來的英語改成自己的名稱啊,只有分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而已」
過早接觸手機、平板...中市25%幼童視力異常 眼科醫師示警:3C育兒危害大
台中市去年底完成30所幼兒園兒童健檢,2123名幼生中,竟有高達25.8%視力異常。眼科醫師提出警訊,指近年兒童使用3C產品機率增加,更有家長採3C育兒,使得幼童近視增加,甚至有幼稚園大班就近視超過400度,呼籲建立良好的使用3C習慣。鑑於兒童成長發展在學齡前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台中市去年9月委託22家健檢診所,前往30所幼兒園提供中班兒童視力、聽力、發展篩檢,檢查初步發現2123名幼生中,有1178人初篩異常達40.3%。異常比例排名前3名分別:548人視力異常(46.5%),而258人(21.9%)有齲齒問題居第2名,另有76人(6.45%)語言發展異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兒童眼科主任林慧茹說,兒童視力異常以屈光異常為最大宗,近視、斜視、散光都算屈光異常,這與過早接觸到3C產品如手機、平板等恐有關係。依據國健署公布資料,台灣7歲學童約有9%有近視問題,且近視度數增加也較10年前更快。林慧茹說,近年常可以看到幼兒園學童近視已超過400度,診間就能聽到家長相互抱怨「以為不吵不鬧、好照顧就沒事,都是你讓他看手機!」衛福部台中醫院兒科主任李德敏表示,臨床發現除父母工作忙錄,讓幼童出現3C依賴,現今也有家長是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利用巧虎、平板點讀等工具讓幼童透過3C學習,幼兒過早接觸3C產品的危害,除了視力問題,藍光對腦部刺激,恐造成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建議家長多透過親子共讀陪伴孩子,也降低幼童對3C的依賴。為提早發現兒童期的健康問題,台中市政府今年再編列超過1065萬元預算,將擴大與62間健檢診所合作,至全市29區743所幼兒園整合健檢,預計將擴及2萬1313名幼生受檢。
全教總公布年度10大教育新聞 拿下冠軍的議題又是這題
年關將屆,教育團體「全教總」(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天循例公布2023台灣十大教育新聞暨新聞評論,而拿下「冠軍」頭銜的議題是藍綠白三組總統候選人政見中都觸及的「雙語教育議題」,這也是「雙語政策」連續第二年蟬聯全教總公布的台灣十大教育新聞冠軍。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台灣的雙語教育政策可以用「剪不斷,理還亂」形容,連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三位主要政黨總統候選人,都不約而同表示要檢討雙語教學政策,但卻都擋不住「雙語」這列火車繼續向前開。他指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現,許多客家、原住民語等特色課程,都因英語(雙語)的部分而改弦易徹,明明本(土)語,已有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本土語教育,竟然不敵沒有任何課綱(規定),沒有任何法源依據的英語(雙語),這是台灣教育很大的諷刺,希望未來不論誰執政,都能真的檢討重視這些問題,讓整個教育現場,回歸多語台灣,英語友善,把英語課好好教好,回歸英語專業進行處理。全教總一直對台灣的雙語政策非常有意見,甚至抨擊三位總統候選人的雙語教學政策主張「都有問題」,質疑雙語政策已經嚴重干擾各級學校正常教學,但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在立院表示,英語能力是學生很重要的競爭能力,推動雙語政策有其必要性,且在方法、策略上也會兼顧學生基本學科能力,不能本末倒置,只承諾會不斷「滾動檢討」,由於各界對此議題看法不一,預料選後還會繼續吵下去。除了雙語政策外,教育部對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機制、以及總統候選人大撒幣,則分居年度十大新聞的第二、三名。針對不適任教師的處理,全教總指出,教師法修法上路3年來,建構以校事會議中心的處理流程,但由於對學校的不信任與配套措施不足,不適任教師新機制反讓學校疲於奔命,嚴重影響校務運作。排名第三名的則是「總統候選人大撒幣」,全教總說明,明年一月總統選舉就要投票,各陣營不斷釋出利多,特別是私校與高教,雖然政府擴大教育投資是好事,但國家整體預算就是有限,必須嚴肅面對台灣經濟成長分配不盡公平以及「租稅負擔率」明顯落後先進國家之事實,只要無法同步提升教育經費,只是不斷增加教育支出,恐有排擠現有教育施政的疑慮。其他入選十大教育新聞還有退撫基金撥補問題、特教法修法以及代理教師權益等,也都是連兩年進榜。而幼教、國教、高教議題也全數進榜,全總總希望藉此提供三組總統候選人參考,未來能讓爭議的教育政策回歸正軌。
暗酸對手忽視客語教學 許智傑加碼爭取客家中心經費
立委許智傑4日與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及原民會、文化部等官員前往高雄市鳳山黃埔新村,實際考察即將開幕的客家文創中心、舉行引進原住民族通路進駐座談,未來更計劃引進新住民館舍,讓黃埔新村成為台灣多元文化園區,打造高雄觀光的新亮點。許智傑指出,黃埔新村為全國第一代的眷村,他當年積極爭取保留原樣,並獲得文化部文資局支持補助修復經費,目前已完成超過68間館舍修復工程,未來還會繼續爭取中央經費,加速黃埔新村的活化。他強調,期望融合各式族群於黃埔新村,不僅發揚眷村文化,也是彰顯台灣文化的多元性,納入高雄中城2.0觀光廊帶。「尤其發揚客家文化,是智傑一直在推動的方向。」許智傑說,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求母語只能在家學時,他就曾大力抨擊,相較許多自詡為客家子弟的民代,為了韓粉選票默不吭聲;許智傑在立法院連署提案多個客家相關法案,連署《客家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共提《客家語言發展法草案》、推動成功24小時講客語的講客廣播電台、確立客家電視台為公視頻道、大力監督客庄券、質詢大力行銷客博會等,楊長鎮也大讚許智傑委員是客家人的好朋友,有他在立法院關心客家的委員就多一席。高雄市客委會主委楊瑞霞表示,鳳山客家人7.2萬居全市最多,是因為是落實八大客家政策,加上高雄市長陳其邁和許智傑共同催生進駐黃埔新村後,才能有機會有今天的成果,3棟打通空間更寬敞,未來也希望許智傑繼續跟客委會及文化部爭取經費補助,讓客家文創中心的軟硬體更齊全。高雄市原民會主秘陳海雲強調,駁二原駁館走過疫情後,目前經營得越來越好;應許智傑建議,會評估是否擴大規模,爭取更多中央支持。許智傑強調,鳳山原住民人口是原高雄縣區最多3541 人,也是全高市第三多,都市原住民文化過去比較不受重視,未來黃埔若能成為原住民族共同的新家,凸顯高雄16族文化通通有的特色,將能位黃埔增添更多丰采。
侯趙搭配藍軍歸隊 國民黨桃園造勢氣氛高漲
藍白合破局,國民黨中常會昨24日正式通過,由中廣董事長趙少康擔任國民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副手,携手挑戰2024總統大選。「侯康配」今(25)日,開啓競選活動第一站,兩人一同出席立委呂玉玲聯合競總成立。侯友誼強調「侯康配」堅持兩岸和平、打擊貪腐,且更有團隊經驗,未來將為中華民國一起努力。侯友宜致詞時表示,今天是他與趙少康正式登記後第一場造勢活動,來幫呂玉玲加油打氣,回到桃園看看平鎮、龍潭與鄉親相當感動,桃園充滿人情味和講義氣的兄弟。侯友誼指出,這次選舉過程,他可以忍耐就盡量忍,能合作就合作,因為希望更多團隊加入陣容,但非常可惜,國民黨從上到下盡最大力量,盼團結在野,可惜真心換絕情,不過沒關係,這一仗他們自己打,國民黨的仗不是他自己一人,而是團隊作戰。雖然侯友誼在多方民調上仍落後於其他候選人,但他表示,民調只能作爲參考,最重要的,還是要比較候選人的政見、人格特質,這才是選贏的方程式。無論民調落後或是領先,他與趙少康一定會攜手合作、全台跑透透,完成國民黨政黨輪替的願景,同時下架讓貪污腐敗、會引來戰爭的民進黨。侯友宜稱,少康兄一句「侯友宜我挺你」,為了國民黨、中華民國情義相挺到底。他也感謝呂玉玲,對這塊土地的關懷,為客家族群一直努力,他只要當選,會兌現呂的政見,會以100億元成立客家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推動客家語言發展法。前總統馬英九現身力挺侯友宜、呂玉玲聯合競總成立大會。(圖/方萬民攝)侯友誼提到,這次總統候選人三腳督,3組候選人有差別,他和趙提的政見非常清楚,首先是目前兩岸不和平,民進黨執政飛來的都是戰機和危機,而不是商機,侯趙配要共創兩岸和平,這是與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最不同一點。「賴清德只會引戰,求和平要靠反台獨」,侯友誼先是痛批賴清德,再轉頭針對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直言,其沒有兩岸政策,兩岸政策唯有侯友誼與趙少康能做得到。侯友宜最後强調,他從基層公務員出身,一步一腳印爬上來,所有候選人資歷中,只有他能證明,他是帶著團隊作戰,從基層歷練上來,他知道如何領導團隊打贏勝仗,跟別人歷練不同,他們能創造團隊、有效率、清廉政府,再次喊話鄉親要政黨輪替,換一個好政府執政,立委票投呂玉玲、總統副總統投侯趙、政黨票投國民黨。
孩子不說話3/語言能力行不行?5指標判斷 專家透露「這能力」是關鍵
究竟孩子的語言能力行不行?專家建議,孩子1歲後就可觀察5個指標,若對聲音無反應、不看人、流口水、無說話動機、落後同儕語言能力很多等,就建議諮詢專業意見。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主動模仿」的能力非常重要,建議家長多花時間與孩子互動,引導孩子模仿練習,就能進一步增強語言能力。奇美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組陳璟綺組長表示,1~2歲左右時就可以初步觀察孩子的各項發展,例如若擔心孩子的語言能力有發展上的疑慮,可先測試孩子對聲音是否有反應、或是否能跟人有眼神接觸,藉此來判斷是否有聽力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另外,如果孩子2歲還伴隨有明顯的流口水的症狀,也可能有口腔動作發展的問題,都建議趕緊就醫諮詢,進一步接受專業的兒童語言發展評估。自行開業語言治療師林育榮、陳佳儀則表示,大多數的孩子在1歲左右會說出第一個字,接著就會逐漸進入詞彙爆發的階段,開始說出大量的單詞,然後當單字量足夠時,就會逐漸組合成一小句話,例如媽媽抱抱,所以如果一開始的單字量太少,就會難以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林育榮說,如果發現孩子對說話完全沒有動機、或是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落後很多,都建議諮詢專業意見土城醫院語言治療師林立竺則透露,許多孩子都是上學後才暴露出語言發展的問題。「許多人家中可能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一直都覺得孩子很正常,直到上幼兒園之後,經過老師提醒,才知道孩子的語言發展和同學相差很多,因此才來就診。」部分孩子甚至到4歲上幼兒園時才發現異常,雖然仍能透過早療改善,但過程相較之下就會比較辛苦。若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疑慮,可多觀察是否對聲音有反應,藉此釐清是否為聽力問題。(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其實家長平時跟孩子的互動更重要!」林育榮說,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周12小時的語言練習會有較好的進步效果,但這無法單單靠安排治療課程達成,所以如果家長能在家用對練習方法,更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陳佳儀也分享培養孩子「主動模仿」的能力尤為重要,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互動中示範玩具或活動操作給孩子看之後,引導孩子「主動」想一想怎麼做並跟著做。陳佳儀說,培養孩子主動模仿的能力、誘發孩子主動嘗試的動機,進而引導孩子主動模仿大人說話!照顧者減少過多的協助,並在給予動作或口語示範的同時多一點等待,讓孩子自己學習思考並自發跟著模仿,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引爆孩子的學習動機。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多帶孩子探索環境,例如公園、菜市場,過程中盡量使用語言描述周遭的環境、感受,例如「你看這裡是市場的水果攤,有紅紅圓圓的蘋果」,讓孩子可以將語言與環境做結合。林立竺建議家中若有1~2歲幼童,父母可在陪伴玩耍時當「旁白」,用語言訴說情境、事物,用詞要簡單,但聲調要誇張,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3~4歲的孩子則建議一起共讀故事書,不必拘泥於文字,可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增加趣味性,能夠親子互動才是最重要的事。
孩子不說話1/「疫情關在家」兒童語言遲緩增1倍 醫師震撼!2歲童竟不會講話
疫情高峰已過,但疫情間誕生的幼童已出現「後遺症」。多位醫師向CTWANT透露,近來幼童語言遲緩門診量暴增1倍,甚至發現一位2歲孩子一個字都不會說,「連貓狗的模樣都不知道,實在令我非常震撼!」專家提醒,語言遲緩應是疫情間沒機會外界接觸所致,恐拖累學習與社交,容易情緒異常,有可能影響孩子心理健康。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任林秀縵說,近來的早療評估初診發現一半的孩子都有語言遲緩,門診量大約增加1倍。土城醫院語言治療師林立竺表示,近2~3年明顯感覺1~2歲的孩子「不太發出聲音」,求診人數也增加,以今年8~10月為例,相較於去年同期就增加5~6成。林秀嫚說,日前一位2歲的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建議下就診,一般2歲孩童至少有50個字的詞彙量,但這個孩子完全不會講話,因此進入幼兒園後,不只無法與其他人溝通,就連一般生活自理能力都有問題,老師認為需要尋求專業協助。「進一步了解後,發現孩子只會看圖片,尤其熟悉手機,卻對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完全不了解。」林秀縵說,原來這個小朋友出生在疫情期間,長時間都待在家中,養成看3C的習慣,常常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減少與別人溝通的機會,也無法正常發展語言能力。孩童若有語言遲緩的情形,不只影響溝通能力,也可能會造成情緒問題,長期下來恐影響心理健康。(示意圖/123RF)自行開業的語言治療師林育榮、陳佳儀,經常到各學校、幼兒園服務有語言需求的孩子,也深有同感。「疫情期間出生的孩子目前大約2~3歲,正是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但近一年許多幼兒園老師都反應有語言發展疑慮的孩子,比過去增加了約2~3成。」林育榮說,可能是這些孩子因疫情較少外出、與人交流,或是見到人的時候都戴著口罩,所以造成語言能力稍微落後。林立竺也發現,由於疫情期間長期戴口罩,少了觀察嘴型的機會,許多幼童更難以學會說話,不只如此,由於經常聽到隔著口罩說話的聲音,甚至也會造成孩子們說話時帶著一種「悶悶」的音調。「早療評估中語言遲緩的孩子通常都伴隨情緒障礙。」林秀縵觀察到,語言遲緩直接影響溝通能力,當孩子無法與別人互動,就會進一步影響人際關係,若年紀再大一點,也會影響學業,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心裡想說的話,無法順利表達出來,或是說得不夠好,這中間的落差就會導致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反應,甚至衍生出心理問題。林育榮建議,當孩子因為說不出來而哭鬧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嘗試說話,只要孩子說出話後,就立即滿足需求,循序漸進讓孩子了解「原來說話可以更快得到東西」,多給予孩子正向的經驗,建立好的循環,就能減少負面情緒反應。
孩子不說話2/語言治療擠破頭!大醫院至少排半年 專家揪「真正禍首是它」
兒童語言治療的需求大幅增加,也讓醫院門診出現爆量情形,醫師透露「大醫院至少需排隊半年」,而且這種情況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現,關鍵就在於太多父母習慣3C育兒,專家提醒,孩子需要與活生生的人互動,才能從活潑的語調、有趣的表情中學習說話,而這些都是冷冰冰的3C無法做到的。「疫情前,語言治療至少就需要等半年左右,才能安排上課。」奇美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組陳璟綺組長表示,政府大力推動兒童早療,加上父母注重孩子發展,所以疫情前兒童語言治療需求就已供不應求,疫情間醫院降載,上課人數大幅減少,疫情解封後人潮再度出現。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張綺芬主任表示,不像生病就吃藥,語言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若單純是發音問題或語言發展較慢,大約需要3~6個月左右治療時間,若合併有智力、自閉症或染色體異常問題,則需要半年到一年。「每個語言治療師都有固定的上課時間,也排滿了患者,一定要有人畢業,才有新名額可補進來,目前最快3個月、最慢一年才能上到課。」針對初診的病患,台大醫院會盡量在就診一個月內先做第一次的語言評估。張綺芬說,「主要是先讓家長明白孩子目前的狀況,再一起討論後續安排,例如幫孩子進行早療轉介,可以就近到住家附近的語言治療所或復健診所,如果一定要在台大就診,可能就要等待一陣子。」專家認為「3C育兒」是阻礙孩童語言發展的最大原因,缺少真實互動與表情音調的刺激,會減少孩子說話的動機。(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張綺芬說,在這些第一次進行語言評估的孩子中,大約有3成其實不需要上課,只要家長稍微調整教養,就能有很好的改善。「最大的問題就是3C,有太多孩子整天都在看iPad或手機,雖然這些影片的聲光效果都很棒,但它們不會對孩子說話,也沒辦法互動,長期下來,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受影響。」張綺芬明白家長下班後的疲憊,但若能每天抽出一點點時間,就能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例如固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看故事書,或是坐下來陪孩子一起玩遊戲,而非買一堆玩具給孩子。陳璟綺認為,疫情期間無法頻繁接觸外界、或需要配戴口罩,並不是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主因。「兒童的語言發展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建議家長可在家裡提供或創造更多與孩子遊戲、陪伴、互動、溝通的機會,盡量減少過度使用3C育兒,因為如果父母只丟3C給孩子,而不多多與孩子相處互動,那無論是不是處在疫情,孩子的語言發展、人際互動,可能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客家人流暢說客語不到5成 王婉諭籲政府積極作為
客家委員會雖然近年力推客家文化與語言保存,但始終未送出《客家語言發展法》至立法院審議,遭外界抨擊。立法委員王婉諭今(31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在2021年11月就曾提出《客家語言發展法》,是全院第2個送出的版本,盼新竹縣成為真正的客家文化首都。王婉諭今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近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大力抨擊民進黨,執政七年完全不推動《客家語言發展法》,讓客委會也立刻反擊,強調政府積極倡議客語傳承,期盼朝野齊心推動。對此,王婉諭表示,我的想法是:客委會近年雖然力推客家文化保存,但始終未送出《客家語言發展法》至立法院審議,也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從小在客庄長大的客家媳婦,我對於客家文化的流失非常有感。客家占全國人口近20%,然而,不論文化部、客委會的調查都指出,其中能流暢使用客語的人不到五成,如果是年輕人,更可能連一成都不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客家語言斷層的危機,真的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王婉諭指出,時代力量 2021 年 11 月就由我領銜提出《客家語言發展法》,僅次於徐志榮委員,是全院第二個送出的版本,證明我們對於國家語言保存的決心。事實上,這一次投入地方選舉之後,接連的參加義民祭挑擔、放水燈、祭祀大典,更讓我感受到文化傳承的重量,也深感客家義民精神持續發揚光大的重要性。王婉諭指出,新竹縣客家人口比例近七成,高居全台之冠,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大縣」,因此,對於客家文化的保存,也是我責無旁貸的任務。最後王婉諭強調,會陸續提出我的政見,透過教育、文化、產業等多重面向下手,不只讓客家文化永續保存發展,更要讓新竹縣成為真正的「客家文化首都」!
3歲童發展遲緩、高敏感! 治療犬陪伴學習助進步
今年3歲多的樂樂,因語言發展遲緩,粗大及精細動作不足,屬於高敏感孩子,進到陌生環境或碰到陌生人會先保持距離,要經過一段觀察才能放下戒心與人互動。父母帶樂樂參加新北市「治療犬來上課」親子活動,在動輔師的指導下,孩子從輕輕碰觸治療犬的背部,到最後敢與治療犬的右前腳握握手,展現很大的進步,父母看了也很感動。新北市有2萬多名發展遲緩的幼兒,為關懷遲緩兒的療育、福利和需求,新北市社會局委託6家民間單位辦理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就近提供遲緩兒家庭所需要的服務,並提供多元活動參與機會,擴充幼兒及家庭的觸角,豐富學習經驗。其中服務板橋、新莊、五股及泰山的第3區早療社區資源中心,辦理「治療犬來上課」親子活動,由專業的治療犬陪伴早療幼兒一起學習,在動輔師、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一體的合作模式下,設計各種有趣的活動,以引導發展遲緩兒童和治療犬互動,以達療育目的。新北市社會局長李美珍表示,0-6歲為兒童發展的黃金期,如能及早發現及時進行療育,對於兒童發展十分有助益。新北市各區早療社區資源中心平時也會辦理各項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到宅或定點療育示範,相關資訊可至新北市育兒資訊網早療專區查詢。治療犬(Therapy Dog)是指經過篩選與訓練、性情穩定且親人的狗狗,可以協助人們在認知、情緒、社會人際、教育、復健、壓力調適等功能。動物輔助治療方式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大多應用在長輩陪伴與身心症狀病人,有舒緩病人情緒的效果,同時也能幫助照顧家屬減輕負擔,提升照顧品質。第3區早療社區資源中心委託第一社福基金會辦理活動,基金會社區服務處處長呂雅嵐表示,發展遲緩兒童透過與治療犬互動,會刺激認知、復健、壓力調適甚至人際關係等功能學習,尤其是在復健過程,透過與治療犬一起陪同學習的課程設計,如撫摸治療犬、牽牠散步等,能自然誘發兒童自發性的肢體活動,在自然情境下學習,讓兒童獲得愉悅的復健經驗。新北市兒童健康發展中心提供0至6歲的幼兒及家庭發展諮詢,也是推動早期療育的通報窗口,積極為孩子進行健康管理,並提供家庭支持及資源連結等,如有兒童發展相關疑問,可電洽2955-0885,有專業人員提供服務。早期療育 迎頭趕上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國民健康署資料指出,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等,可能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甚至一部分的孩子可以經過早期療育而趕上,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各縣市政府通報轉介中心如果家中有經由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確診為發展遲緩兒童須接受療育者,可洽各直轄市、縣(市)政府通報轉介中心,全國共有35處。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各縣市政府個案管理中心經通報轉介中心評估後續有需要輔導者,將轉介至個案管理中心接續提供服務,如進行個案評估、擬定服務計畫,規劃及執行家庭支持性活動等,全國共有55處個案管理中心。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提供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可至22縣市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確診,以早期診斷及早期療育。早期療育機構概況政府鼓勵與委託民間辦理之早期療育機構(含兼辦早期療育業務之機構),提供發展遲緩兒童日間療育、時段療育之療育及照顧服務。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據點為了縮短早期療育資源城鄉差距,於資源不足鄉鎮區推動社區療育服務,如幼兒療育服務、提升親職技巧、家長團體與親職活動、兒童發展社區宣導及預防服務等,便利發展遲緩兒童及家長接受便利性與社區化療育服務。到宅服務為掌握發展遲緩兒童最佳療效時期,滿足個案及家庭之需求,政府提供到宅服務。其他療育單位政府除運用社會福利資源外,也規劃衛生與教育資源提供早期療育服務。兒童生長曲線檢測提供民眾線上檢測兒童生長發育的工具及兒童生長百分位之參考。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費用補助發展遲緩兒童之父母、監護人、實際照顧者檢具申請表及相關文件,向兒童戶籍所在地申請早期療育費用補助。 申請時間、受理申請單位、補助款之核撥及申請案件之核准與否等,由地方政府訂定之(低收入戶以每人每月最高補助5000元為原則,非低收入戶以每月最高補助3000元為原則)。早期療育服務宣導短片-心愛寶貝 刻不容緩宣導3歲以下疑似發展遲緩兒童與一般兒童的行為差異,並鼓勵針對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應協助通報各地方政府通報轉介中心,及早接受療育。寶貝發展篩檢指南光碟透過光碟內容可更了解如何篩檢及孩子的發展遲緩原因及參與照顧的方法。
三歲定一生 把握孩子聽覺發展關鍵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嬰幼兒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若此階段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不全或緩慢,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溝通技巧及耐挫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的比例為千分之三左右。但有些孩子可能在出生時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過幾年才出現聽力異常。因此,比例很可能隨著年紀而升高。資深聽力師蔡明憲表示,守護孩子的聽覺健康要從聽力篩檢做起,及時改善嬰幼兒時期的聽力問題,是語言發展的關鍵。目前台灣採取的是一三六早期療育的原則,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聽力篩檢,篩檢陽性個案3個月內確診,確診的聽損個案建議在6個月內開始進行聽能復健。所以,最好是愈早確診並盡快安排相關治療為上策。3歲定一生,把握孩子的聽覺發展關鍵期由於聽覺是學習說話的必備條件之一,唯有學會如何去「聽」,才有辦法進一步開口「說」。而嬰幼兒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若此階段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不全或緩慢,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溝通技巧及耐挫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據統計,超過半數以上有聽損的孩子們都曾有過不好的人際相處經驗,由於自身的生理障礙和過往累積的人生經驗,容易讓他們將一切問題都歸咎在自己身上。而這樣的錯誤歸因會不斷瓦解他們的自信,一旦完全喪失了信心,便可能對一切都抱持著負面的態度。在多篇探討聽障生遭遇霸淩行為的相關文獻指出,外觀配戴聽覺輔具和聽障生遭遇霸凌其實並不存在顯著的關聯性,其問題的癥結點反而是在缺乏有效的社交溝通能力,使得孩子無法順利融入群體之中,被誤解成是自私或沒禮貌的人,甚至導致衝突的產生。「戴好戴滿」 是培養溝通力的第一步一但確診為聽障,家長切莫驚慌,如果能儘快確定孩子的聽損類型,也能早日給予必要的訓練和協助。▲提早習慣穩定配戴聽覺輔具,對孩子社交溝通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在確定聽損程度及類型之後,會透過聽覺輔具給予適當的聲音刺激。不過,除了輔具之外,聽與溝通的訓練更是關鍵的一環,透過訓練引導孩子發揮聽覺潛能,同時適應輔具所提供的聲音並建立聆聽習慣至關重要。現今常見的聽力輔具大致可分為助聽器及電子耳,其原理並不相同。助聽器的作用在於將音量放大,而電子耳則是透過在耳蝸內植入電極,將聲波轉換為電波,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家長們除了幫孩子選配適合的助聽器並且建立全天配戴的習慣之外,讓孩子儘早學習傾聽的技巧及發音的方法,才能慢慢理解聲音並說出有意義的語言,並建構出自信心及穩定的溝通能力。因此,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才能有好的聽語能力及社會技能發展。為了將預防醫學的觀念貫徹到更多領域,宣導聆聽和聽力保健對維持良好聽覺的重要性,知名聽力集團集結業界聽能照護菁英,致力於推廣全民例行性聽力健康檢查的服務,使民眾能了解自身的聽覺機能狀況,若發現聽力出現狀況,就能及早採取行動,守護自身的聽力。此外,為滿足台南市民的聽力照護需求,虹韻助聽器近期在台南東區新設立了虹韻崇德聽力所,提供專業的聽力諮詢及檢查服務,採用醫學中心等級聽力檢測設備,並由通過國家考試的聽力師依據個案的聽力狀況,給予合適的助聽輔具配戴建議。未來,仍將持續投入資源開辦聽力所,提供優質、全方位的聽能照護服務,滿足全台民眾的聽力照護需求。
幼兒運動量銳減影響發展! 日專家建議每日戶外活動2小時
疫情期間幼兒運動量減少,使用3C產品時間增加,影響身心發展。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2年台灣發展遲緩兒童人數突破3萬人!日本早稻田大學人類科學研究所前橋明教授近期來台交流分享,建議孩子每日進行至少2小時戶外遊戲,以促進正常骨骼和牙齒發育,同齡遊戲則能刺激各種感官及語言發展,另父母也可以在家與孩子做親子運動。疫情後遺症 2022年台灣遲緩兒突破3萬人新冠疫情長期的隔離政策,對兒童發展出現影響。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2年台灣發展遲緩兒童人數突破3萬人,創下11年來新高;其中又以語言障礙最多。發展遲緩兒童指在認知、生理、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經評估確認異常。日本專家建議 每日至少戶外活動2小時 疫情3年期間幼兒運動量減少,使用3C產品時間增加,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日本早稻田大學前橋明教授及其團隊,來台傳授0-2歲幼兒體操及親子運動要領。他表示,自2020年開始,因新冠疫情導致室外活動限制,孩子們減少外出活動,造成戶外遊戲時間大幅減少,靜態活動及使用3C產品時間至少增加2倍,不僅造成近視風險增加,也因長時間戴口罩,引起語言發展、認知能力、睡眠品質等多方面問題。如今疫情解封,前橋明建議各托嬰中心與幼兒園,每天應帶孩子進行至少2小時戶外遊戲,曬太陽所產生的維生素D,可活化蛋白質功能,幫助鈣、磷吸收,促進孩子正常骨骼和牙齒發育。同時藉由同齡遊戲,刺激各種感官及語言發展,養成生活規律,充足睡眠和營養,父母也可以在家與孩子做親子運動,例如把報紙捏成球、互相拋球,就是一個簡單的互動小遊戲。▲前橋明團隊指導新北市公私立托嬰中主任、老師讓小朋友過山洞的橋式。(圖/新北市政府社會局提供。)新北市社會局長李美珍表示,非常感謝新北市幼兒教保發展協會理事長江束引進前橋明博士的理論和實務,這是前橋明教授第3度來新北市指導,也是疫後第一次。就他在日本研究室的觀察研究,其實國內問題也相去不遠。新北市府鼓勵各公私立托嬰中心主任、保育老師、母機構理事長等一起參加課程研討和演練,提升專業知能,並回饋在日常嬰幼兒的照顧上,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和體能發展。免買器材 親子互動、多閱讀有助於學習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兒童托育科科長林秀穗進一步表示,疫情期間幼兒依賴3C產品情況尤為明顯,加上家長工作忙碌壓力大,也常以3C育兒。她建議別讓小孩自己玩3C,親子間應多增加互動,不用特別買教具或器材,也不用特別找場地,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可行的簡單活動方式即可,例如丟球、握手、跳格子等等,相當方便。另也觀察到,國人在疫情期間長時間戴口罩,0-3歲的孩子常常看不懂大人的表情,比較不懂得察言觀色,對於語言與人際互動都深有影響。推薦增加孩子的閱讀時間來學習語言,並且多外出與別的小朋友互動玩樂,可學習如何與他人社交、理解社會運作。
女兒會3國語言「中文超流利」老師也震驚 吳鳳分享教育法:別刻意
台灣女婿吳鳳來台發展多年,和老婆陳錦玉(Rynne)結婚,成為正港的「台灣女婿」,並育有2個寶貝女兒。吳鳳日前透露,老婆最近遇到一位中文老師,對方發現孩子的中文理解能力很好,驚訝問「外國人不是一直講英文給孩子聽嗎?」他坦言,自己從不刻意跟小孩講英文,反而是說中文和土耳其語。吳鳳9日在臉書發文,「今天老婆遇到一位中文老師,她發現我們孩子的中文理解能力很好。老婆說:當然,因為我都是跟他們講中文啊!老師很好奇問說:外國人不是一直講英文給孩子聽嗎?其實我們很早知道語言發展這件事多重要,所以我跟老婆堅持用中文跟土耳其語好好跟孩子溝通。我也不會刻意跟孩子講英文!」他提到,「老婆先把中文這個語言讓孩子吸收,我也同時跟她們一直講土耳其話,所以現在女兒們這二個語言能力都很好!我認識一些外國人很喜歡跟孩子講英文,而且他們母語不是英文。只是他們覺得比較方便,但是孩子長大後,不會知道爸爸的語言太可惜了。像我認識一位混血孩子,他的爸爸是義大利人,但是他不會講義大利話。」吳鳳表示,「以我的教育觀念學語言很重要,所以我們很用心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中文、土耳其話在自然而然的環境下,都可以運用自如。當然,英文也要慢慢學。今年Ekim 7 歲,Inci 4 歲。三個語言都很會講。不過當然中文最流利。孩子小時候學語言不難,但是要堅持,錯過黃金時間的話,學語言越來越難。要堅持不要放棄。」(圖/翻攝自臉書/吳鳳 Rifat)
殞落的星星1/少年襁褓腦傷遭父母棄養 姑姑21年無悔拉拔
在位於台東的「台灣自閉兒家庭關懷協會」裡,星兒(自閉症患者別稱)們在社工老師的陪伴下將池上米分裝成「星願米」,雖然動作有些遲緩,但這卻是他們後半生自給自足的謀生技能。協會前理事長孫中光(孫爸)則是看著眼前剛落成的「星願」大樓激動地說,「這是星兒第一個可以安心工作、居住、生活的共伴家園,但不會是最後一個。」孫爸為讓星兒們自立自強,即使父母不在了,也能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並用賺來的錢聘請專業人士照顧,不必一輩子仰賴社會大眾的捐款,因此募集了4600多萬元,經過3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台東市打造出星願大樓。 柏叡幼時因腦傷損及語言與肢體發展,被親生母親棄養,所幸姑姑不離不棄,拉拔他至成人。(圖/林冠吟攝)大樓共有4層,占地110坪,1樓是生產中心,未來80%的員工將會聘用身心障礙者,希望能夠提供身心障礙的弱勢族群更多就業機會,2樓為協會的辦公室、孩子們的日間作業區以及烹飪烘焙教室,3樓是可讓孩子們從事各種課程的綜合教室、律動教室和基金會辦公室,4樓則是分離訓練自立生活區。每個星兒都有自己的故事,被親生父母拋棄的柏叡特別令人心疼。21歲的柏叡在協會工作約3年多,他因身體功能較差,被多個庇護工場與小作所拒收,只有孫爸二話不說點頭答應收下他。被問到為什麼不刮鬍子時,柏叡笑著指著手機裡的陳柏霖說,想留跟他一樣的山羊鬍。(圖/林冠吟攝)柏叡的姑姑說,柏叡一開始並非身障人士,但他6個月時先確診腸病毒,進而導致腦部受損,影響到肢體和語言發展,也因此被自己的親生母親拋棄;3歲時又遇到嚴重車禍,強大的撞擊力道造成他的頭蓋骨被掀開,醫生以人造頭蓋骨拼接縫合,才將他從鬼門關前拉回,但也造成柏叡儘管四肢建在,卻只有一手一腳留有較多的功能。今年40歲的姑姑也忍不住感嘆,儘管所有人都知道柏叡復原的可能性很低,但全家人還不放棄任何一個復健的可能;儘管柏叡的親生父母不願照顧,就連最低限度的金錢支援也不給,由柏叡阿嬤一肩扛起照顧重擔,姑姑則不忍媽媽辛苦,也跟著扛起照顧責任,甚至她北上念大學時,也把柏叡帶在身旁,日日接收到同學同情的目光。協會目前有14位星兒在作坊中工作,與協會人員相處融洽如家人。(圖/孫中光提供)如今的柏叡,每天都期待前往協會上課、工作,或許賺的不多,但也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金額,每一筆都是自力更生所得,這也讓姑姑笑著說,「他真的好怕不可以來,如果當初真的找不到願意收留他的地方,也只能讓他留在家,靠監視器監看,讓他看電視打發日子,絕對不會有今天這個開心又帥氣的柏叡」。
發現孩子語言發展遲緩! 盡早諮詢專業語言治療協助
當孩子的語言表現和他生理年齡應出現的語言能力產生較大程度落差時,專業上就會定義有語言發展的遲緩,當家長發覺孩子語言發展較為遲緩或無法判斷孩子是哪一種狀況時,建議儘早尋求相關資源,讓語言治療師評估孩子的狀況。語言發展遲緩除了影響語言溝通的部分,同時還會擴及孩子的情緒發展、社交互動的經驗,如孩子沒有辦法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以致他人無法理解,或無法順利與對方建立互動關係,挫折感就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與自信。家長日常觀察 孩子語言能力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復健科陳星潤語言治療師表示,觀察可以分為幾個面向。第一個是「語言理解」,也就是和孩子說話時他聽不聽得懂、知道多少詞彙、可以聽懂多長、多複雜的句子等,如果覺得孩子對於他人說話反應不穩定時,建議可先至耳鼻喉科進行聽力檢查,確認是否有聽力方面的狀況。第二個觀察的面向是「表達」,也就是孩子目前說話的狀況,家長可以依孩子的年齡觀察其目前能夠發出的語音、可以說出來的詞彙有哪些、有沒有語句出現、能不能模仿別人說話等能力,同時觀察孩子是否有發音不清楚或口吃、嗓音等問題。另外,孩子是不是有與他人互動的興趣、有沒有能力去提出要求或是拒絕、是不是能夠使用手勢、肢體動作、眼神來進行互動,眼神接觸是否和一般孩子頻率相近等,家長也可留意孩子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表現,例如固著的興趣、鼻音過重、情緒穩定度較低、衝動、注意力不足等狀況。孩子語言遲緩 求診專業治療陳星潤語言治療師指出,若家長觀察到孩子在語言發展方面有較為緩慢的情形,或是有溝通互動上的問題時,可以至醫療院所的復健科就診,復健科醫師會先為孩子的狀況進行初步評估,必要時會轉介給語言治療師執行進一步專業評估。語言治療師通常會依照孩子的年紀、能力和實際的配合度來調整評估模式;一般來說三歲以下的孩子通常會以遊戲的方式進行語言評估,治療師會在情境中去觀察孩子的語言能力,三歲以上的孩子則會視情況使用正式測驗。除了現場觀察孩子,評估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與家長進行的晤談,治療師於此過程中可了解孩子在家裡或是學校等不同情境中的語言溝通表現,並綜合以上資訊來評估孩子整體的能力。家長在評估前可先幫孩子做一些準備和預告,例如和孩子說明在什麼時候要去醫院玩遊戲,也可以準備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或是安撫物,或預錄平日孩子的語言表現,讓治療師能夠看到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能力。
家長感動落淚只因「星兒開口說話」 萬海航運助自閉症孩童發展語言能力
新北市自閉症服務協進會近期和專業語言治療團隊合作,開設學齡前自閉症兒童語言治療課程,希望能把握自閉症兒童早療階段的黃金時期,幫助他們發展口語能力。該課程並獲得財團法人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贊助費用,作為此案相關語言治療經費,有助語言障礙的自閉症孩子。五歲的小筑(化名)是名自閉症孩子,口語發展遲緩,平時不太會說話,有需求時會用哭鬧、尖叫方式,或是用手勢去比,告知家人他想要表達的意思。自從上了語言治療課程一段時間後,已會用簡單的詞彙表達意思,例如:爸爸、媽媽、老師、請幫忙、謝謝、我要玩玩具、我要吃餅乾……,讓家長因此感動到落淚。新北市自閉症協會表示,自閉症兒童的語言學習比一般兒童緩慢,像是簡單的語句如:請幫忙、謝謝、我要玩玩具、我要吃餅乾……等,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反覆的練習。有鑑於語言治療對自閉症兒童的幫助甚大,這幾年來和專業語言治療團隊合作開設語言治療課程,此療育課程推出後,已經幫助了很多自閉症孩子發展出基本的口說能力,因而非常受到家長的肯定。小筑媽媽就對小筑語言能力的進步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小筑在平時對於一些生活需求常以手指頭或拉著大人來表達,就是不太願意開口說話,希望透過語言治療課程的協助,在專家及老師的指導下,自己也會全力配合,能讓小筑的語言能力有更大的進步。自閉症兒童大多有口語表達上的困難,因此,希望能把握自閉症兒童早療階段的黃金時期,幫助他們發展口語能力,否則終其一生,這些孩子可能無法開口說話,真的是非常可惜。因此,愈早提供語言治療服務,愈早可以幫助孩子的社會學習與適應更好。但自閉症兒童的語言學習與發展並非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除了語言治療師外,家長和老師的相互配合更是重要,可以幫助自閉症孩子的語言發展更加順利。
1到3歲孩童戴口罩戴習慣 疫後「不肯說話」增3成
近年受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出門頻率,有語言治療師發現1到3歲幼童在家沒有玩伴和學習對象、出門也只見人人把口罩戴牢,學習互動驟減,導致不願開口的孩子人數,較疫情前大增約3成,建議家長注意孩子溝通及表達能力,若有語言發展遲緩跡象,可至復健科接受語言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時機。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洪薏婷指出,0到3歲是孩子大腦發展及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但2019年底出生的孩子們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活丕變,戴上口罩後因看不見對方表情、嘴型,影響對情緒的判讀,也減少理解溝通的線索,且戴口罩時的不適感,降低孩子開口的意願。2歲3個月的幼童樂樂,家中無兄弟姊妹,平時只跟阿嬤相處,沒有其他玩伴,加上近年疫情減少出門,樂樂大多在家看電視、玩玩具,媽媽觀察到樂樂雖能聽懂指令但不願開口。經評估後樂樂接受治療,治療師先示範促進語言技巧,媽媽也在家中保持同樣方式互動,幾周後樂樂便能發出不同聲音,最終也成功開口說出爸爸。洪薏婷說,當孩子戴上口罩時,家長較難觀察到孩子的嘴型及表情變化,無法及時給予回饋。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家長更多的陪伴及關注,在家中可透過一起玩裝扮性遊戲、親子共讀等方式,提升孩子的溝通及表達能力。同樣受疫情影響的還有基層公衛醫師出走潮,南投市衛生所主任洪佳賓、名間鄉衛生所主任黃乙絜先後於上月及本月初在服務契約屆滿後離職,繼中寮鄉後,南投縣內已有3家無醫師兼主任的衛生所。洪佳賓指出,在南投市衛生所服務5年期間,碰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爆發,不僅平日一直幫民眾打疫苗,假日更得配合前往各疫苗注射站設站服務鄉親,大半時間都在配合中央執行防疫政策,實在是太累了,因此選擇聘期結束後回基層診所服務。南投縣衛生局除緊急透過醫師公會媒合派遣診所醫師駐診,也向衛福部提報公費醫師缺額,懇請中央統一調派,同時對外招聘醫師,盼有熱忱的醫師加入偏鄉醫療行列。
改善語言發展遲緩 治療師建議從「1物5步驟」開始
「在早療中心語言治療室內,2歲半的寶弟不斷的尖叫、哭泣、用力敲打著門,寶媽流著淚說這就是寶弟唯一能表達情緒與需求的方式,他會說的詞彙只有『媽媽』,其他話都不會說。」臺北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婕瑜表示,越早進行早期療育介入,越有機會讓孩子跟上正常發展的腳步,除了透過專業的語言治療訓練,家長若能透過繪本共讀,和孩子一起在快樂學習的生活環境下訓練成長,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學習更能事半功倍。可從繪本開始 營造語言互動李婕瑜語言治療師鼓勵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透過繪本共讀提升孩子的閱讀力、溝通意願、語言能力,並表示繪本共讀的方式有許多種,進行繪本共讀的親子活動時,建議家長將可能干擾活動進行的物品收起來,例如放下手機、關掉電視、選擇安靜的環境,營造能讓孩子放鬆保持專注力,且適合進行繪本共讀的環境。此外,有時候也可以讓孩子隨心所欲地摸一摸、翻一翻繪本,讓孩子先對繪本充滿興趣與好奇,接著享受繪本共讀的過程,在進行繪本共讀時,要針對孩子對繪本感興趣的地方進行講述,不要逐字照著文字唸,而是要透過「吸引、詢問、讚美、示範」的方式共讀,讓孩子主導繪本共讀的過程,在孩子學習成長的不同階段,使繪本共讀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唷!五個共讀步驟 促進語言發展李婕瑜語言治療師提醒家長,透過「吸引、詢問、讚美、示範」的共讀關鍵步驟:一、吸引幼兒注意力:家長可用較誇張的感嘆詞並搭配誇張生動的表情、語調、手勢,誘發孩子對繪本的好奇心,例如:翻頁時發出「哇~」的聲音,製造期待感、驚喜感,讓共讀繪本的過程更加地生動、有趣。二、詢問:透過繪本中的插圖、故事內容,詢問孩子「這是什麼?」、「這是誰?」、「在哪裡?」、「猜猜他們在做什麼呢?」等問題,透過豐富的插畫內容,增加與孩子對話的互動、剌激孩子的想像力,透過故事內容,鼓勵孩子試著描述、理解故事,或甚至是孩子發揮創意創造故事,孩子有興趣才會主動學習。三、讚美:無論孩子所說的內容或所發出的聲音是否正確,家長都可以給予誇張的口頭讚美,藉此增加孩子的成就感以及參與繪本共讀的動機。四、示範、擴展:將孩子所說的內容或聲音,加以擴展成更豐富的語句,並示範一次給孩子聽,例如:孩子看著書發出「ㄅㄚ˙」的聲音,家長可以向孩子「對,是尾巴喔,是兔子的尾巴」。五、重述:訓練多次之後,在共讀時可以鼓勵孩子嘗試重述家長說過的內容,重述訓練對孩子的語言發展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