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羅病毒
」 諾羅病毒 腹瀉 食物中毒 腸病毒 腸胃炎酒精噴餐桌就安全了?醫揭「這1處」更關鍵:沒做恐重新污染
在外用餐時,不少人會隨身攜帶酒精,將其噴灑在桌面上來殺菌。然而,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噴一堆酒精不代表就是安全,「如果沒有消毒你自己的手,是蠻可惜的……你的雙手、你的飛沫,才是病毒帶著在身上的工具!」黃軒日前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分享,很多人在餐廳、咖啡廳或是高鐵上,會直接用酒精噴灑桌面、椅子,以為這樣子酒精消毒就是安全,實際上,像是腸病毒、諾羅病毒、A型肝炎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僅以酒精噴灑並不能達到明顯的殺菌效果。「其實這是非常大的陷阱錯誤」,黃軒接著說到,因為病毒會感染給我們,是因為我們用手指頭去摸口鼻,這些病毒就從我們的鼻孔、呼吸道、嘴巴進入我們的身體,「桌面上、塑膠袋的病毒,並不會飛起來,跑到你的鼻孔……你的手指接觸到任何病毒沾污的物體表面,回家再接觸到你的孩子,這些病毒就會使你感染,還有家人逃不過」。對此,黃軒建議,為了有效預病毒和其他傳染病,應該將桌面消毒與手部消毒結合:1、桌面消毒:減少環境中的病原體負荷,特別是在公共場所或有病毒感染者的空間。2、手部酒精消毒:隨時清潔手部,特別是在觸摸公共設施、如廁後或進食前。3、搭配洗手:如果手部有明顯污垢,需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潔,再用酒精消毒。只有桌面酒精消毒而忽略手部消毒,雖能部分減少環境污染,但無法有效阻止病原體的傳播。4、酒精消毒:只對部分病毒的殺菌效果,常見的腺病毒、鼻病毒等呼吸道感染病毒則無效果!腸病毒、諾羅病毒,這些大流行的疫情,是對酒精無效,以肥皂洗手才能有效。黃軒也強調,乖乖用肥皂餐前及餐後洗手,好過於噴了大量酒精在桌上,尤其是在高風險區域如餐廳、家庭、學校或醫療場所、人潮擁擠的地方,可與桌面消毒搭配進行,才能提供全面的防護。
洽公返國腹瀉不止!以為腸病毒 醫「1招」快速揪出元兇
59歲許先生日前返國後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症狀,原以為只是腸胃炎,但服藥後腹瀉沒好轉,只好再掛急診,經化驗糞便並採用快速核酸檢測套組分析後,1小時內就發現「阿米巴性痢疾」陽性反應,趕緊先投藥治療,隔天顯微鏡檢查也證實有阿米巴原蟲囊體。快速核酸檢測有效協助醫療團隊即時處置,此次治療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Clinical Laboratory》,證實此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阿米巴性痢疾症狀不明顯 可能導致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佑達表示,「阿米巴性痢疾」是痢疾阿米巴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寄生於腸道,大部份感染者症狀不明顯,一旦侵入宿主的腸壁組織,往往會引發腸道症狀,造成腹部不適、間歇性下痢(腹瀉)或便秘,並伴隨發燒引起寒顫、血便或黏液軟便等症狀。林佑達指出,該疾病可能導致如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蔓延到肺部、腦部等其他器官,對患者健康帶來極大威脅。這種疾病在部分發展中國家尤為常見,傳統會以顯微鏡檢查糞便檢體,但往往需要1-2天較長時間,可能使患者病情加重,錯失早期治療機會。傳統鏡檢耗時 快速核酸檢測有利即早診斷檢驗科組長周雍哲表示,傳統顯微鏡檢查是診斷腸道感染的重要工具,但其操作繁瑣且敏感度低,可能導致診斷耗時,若透過「多重聚合酶連鎖反應(multiplex PCR)」的檢驗分析技術,能夠同時快速檢測多種腸道病原體,包括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病毒(如諾羅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以及寄生蟲(如痢疾阿米巴、梨行鞭毛蟲)等22種病原體,也可大幅提高治療效率。把握黃金治療期 這樣做降低感染風險林佑達也強調,如有症狀或檢驗陽性者,務必即早就醫治療,以免持續感染他人,平時則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要吃熟食及喝煮沸的水,以及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降低感染風險。
16歲女高中生染罕見「沙波病毒」 1天吐8次喝水都害怕
彰化員林市一名16歲的高二女學生,近日持續高燒且頻繁上吐下瀉,特別是在進食後便會出現嘔吐情況,連水都不敢飲用,每天嘔吐多達7至8次,經多次就醫未見好轉後,她被轉診至彰化醫院,透過糞便PCR檢驗後確診罕見的沙波病毒感染,住院治療13天後才出院。女學生日前開始上吐下瀉並伴隨發燒,於是前往附近醫院急診,當時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然而,服藥兩天後症狀仍無好轉,一進食就嘔吐,甚至連喝水都害怕,儘管如此仍不斷嘔吐且持續腹瀉。隨後她轉診至彰化醫院,經檢查確診罹患罕見的沙波病毒,且因長時間不敢喝水引發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後,症狀才逐漸改善。女學生回憶,發病前曾拿食物餵流浪貓,懷疑是否因此感染,但馬瑞杉認為,貓感染沙波病毒的可能性極低,目前也無研究證實貓是該病毒的傳播源。女學生的母親表示,女兒以前也曾出現嘔吐和腹瀉情況,但這次的病情特別嚴重,讓她十分擔心。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常見的上吐下瀉通常是由病毒型或細菌型腸胃炎引起,常見病毒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與腺病毒,而沙波病毒較為少見。每年11月至3月是腸胃型病毒流行期,此個案是否是疫情的先遣部隊,尚需進一步觀察。馬瑞杉指出,沙波病毒的傳播途徑多與不乾淨的手部接觸有關,可能因如廁後未洗手,手上殘留病毒,又接觸食物而導致傳染。為防止腸胃型病毒感染,馬瑞杉建議民眾勤洗手,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感染,尤其是在進食前、如廁後、出入公共場所後,以及處理生鮮食材時要徹底洗手。家中如有感染者,應以漂白水稀釋消毒,減少群聚感染風險,並避免生食,建議以煮熟食物為主。
食之無味是警訊!4旬男反胃想吐…以為是諾羅 醫示警「2症狀」
「食之無味」是警訊!有1名40多歲的男子先前因吃東西嘗不到味道,且一聞到油炸食物等異味就反胃想吐,於是急忙就醫看診,且以為是感染諾羅病毒,最後才知原來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也指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會造成味覺失調和噁心,有急性肝炎的病患還會「食之無味」,「對策是找胃腸肝膽科診治、驗肝功能。」錢政弘近日在臉書發文列舉「為什麼常覺得的嘴巴很苦」的原因:包括牙周病、蛀牙、牙齦炎會影響味覺;口乾、口水分泌不足、乾燥症;胃食道逆流;口腔霉菌感染,舌頭有白苔;新冠感染;賀爾蒙改變;抗生素、口服避孕藥等藥物;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微量元素缺乏等等。其中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部分,他半年前曾遇過1名40多歲的男子,對方因為持續噁心、嘔吐去診所就醫,原以為是食物中毒或諾羅病毒感染,但是吃了3至4天的腸胃藥,症狀依然沒有緩解,於是轉診到他的門診檢查。錢政弘詢問他的症狀後發現,有2點特別像是急性肝炎的表現,也就是「吃東西都沒有味道!」「聞到異味(如油炸)的東西會想吐」,結果後來抽血證實,果真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ALT高達1700,「持續有3週的時間,他吃東西都沒有辦法分辨食物的味道,一直等肝功能正常後,味覺和食慾才恢復。」疾管署也指出,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其症狀包含:突然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等,數天之後發生黃疸。恢復期有時會拖延,但會完全康復不留後遺症。6歲以下兒童感染約有70%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較大的兒童或成年人感染後,約70%會出現症狀,且通常臨床症狀的嚴重度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型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超多人中諾羅病毒 耳鼻醫吐到不行:一家四口都中獎了
疾管署上周表示,腹瀉門急診人次創5年同期最高,而諾羅病毒占48.8%。對此,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說,最近很多人得腸胃炎,「連我們家四口都中獎了。」李典憲在臉書發文,「最近腸胃炎的病人非常多,連我們家四口都中獎了,大前天女兒先吐,前天換太太上吐下瀉;昨天我接兒子放學時說他肚子痛,我心想慘了,結果回家兒子就吐了,今天凌晨換我吐到不行。」李典憲說,「傳染力強,一下子全家都上吐下瀉,還是要想到是不是感染到諾羅病毒。早上我請護理師打了止吐針勉強把上午診看完,因為身體不舒服到無法專心看診,下午只能關診休息,真的對已經預約看診的病人很抱歉。最近病毒性腸胃炎的個案真的不少,大家還是要務必勤洗手,維護個人衛生,並且煮熟食材,避免感染發生。」疾管署表示,腸胃炎係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有多種不同的病毒可導致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 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疾管署指出,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
腹瀉疫情持續升溫!自曝「1天狂瀉10次」 醫師示警腸胃炎「別只吃吐司稀飯」
疾病管制署近日警告表示腹瀉疫情正在升溫,且尚未達到高峰。根據統計,諾羅病毒是當前腹瀉群聚案件的主要病原體。知名小兒科醫師傑登也在社群網站上發文,表示自己也不幸中標,甚至「1天狂瀉10次」。但在這時候,傑登醫師還提醒民眾,面對腸胃炎等腸胃不適的病症時,不要再只吃吐司、白稀飯度日了。傑登醫師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最近因諾羅病毒引發腸胃炎的患者數量激增,不僅兒童,成年人也難以倖免,因為傑登醫師自己也不幸感染,甚至還經歷發燒和嚴重腹瀉的症狀,一天內需要上廁所多達10次,讓他直呼「整個人黏在馬桶上」。不過,他也提到自己在兩天內就恢復了,調侃道「看來我還年輕」。傑登醫師也提醒民眾,諾羅病毒主要通過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以及嘔吐或排泄時產生的飛沫傳播。他建議大家要勤洗手、用稀釋漂白水消毒被污染過的物體表面,並避免生食。而針對腸胃炎患者的飲食,傑登醫師首先糾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不應該只吃白吐司和稀飯。相反,傑登醫師建議患者應該在不嘔吐且腹部不疼痛時盡早開始進食,並選擇營養均衡的食物。具體而言,傑登醫師推薦以下飲食策略:補充適量的蛋白質,如水煮蛋、去皮雞肉和清蒸魚等。選擇低纖維食物,如白米飯、馬鈴薯、燕麥粥和部分煮熟的蔬菜(如胡蘿蔔、小黃瓜、南瓜)。補充足夠的液體,最好是溫水或口服電解質液。採取少量多餐的進食方式。避免高糖、乳製品、油膩和辛辣食物。對於一歲以下的嬰兒,傑登醫師建議可以繼續餵食母乳,因為其中含有有助恢復的免疫球蛋白。如果嬰兒對配方奶耐受不良,可以考慮改用無乳糖奶粉。此外,傑登醫師還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兒童在腹瀉期間可以補充鋅以加速恢復,建議兒童每天補充20毫克的鋅,持續10至14天(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每天10毫克)。傑登醫師表示自己也採用了這種方法,效果顯著。最後,傑登醫師分享了他妻子為他準備的「腹瀉營養餐」,包括水煎雞胸肉、馬鈴薯、小黃瓜、洋蔥和蛋。他強調,即使沒有調味,這樣的餐點也非常美味,並鼓勵大家在腸胃炎期間嘗試類似的飲食。
悲傷中秋夜!台東「生蝸牛小米粽」釀3死 醫:又急又猛不單純
悲傷中秋夜!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及壢丘村接連傳出多人疑似食物中毒的案件。初步了解,事件起因於賓茂村一位曾姓阿嬤,17日下午3點自製了小米粽(原住民稱「阿粨」),內含蝸牛、竹筍、豬肉和小米粉,共做了10條。據家屬受訪表示,小米粽中,蝸牛和五花肉都是生的,阿嬤吃過後便開始身體不適,送醫後宣告不治。由於劉婦年邁,大家以為她是病死,在守靈過程中,親友到場哀悼,家屬想到阿嬤生前有包小米粽分食,還吃了蝸牛煮湯、芋頭梗,沒想到眾人吃了之後,陸續有人身體不適,返家後在凌晨1點多狀況加劇,在送醫途中失去呼吸心跳。據了解,昨夜有10多人吃了小米粽及蝸牛,有人吃多、有人吃少,目前包含最初的劉婦在內,共有12人中毒,截至今天上午6點,已有3人搶救無效宣告死亡。目前台東衛生單位已採檢剩餘小米粽,進一步調查,以確定具體的中毒原因。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食物中毒大致有6種原因,分別是細菌感染,如腸炎孤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或是諾羅病毒、寄生蟲感染、傳染性蛋白質如普利昂蛋白、天然性毒素如河豚、植物毒素、化學物質如農藥、重金屬等。顏宗海說,蝸牛屬於寄生蟲感染,通常要幾天後才會陸續浮現症狀,但台東本次小米粽的案例,中毒者症狀「急性且猛烈」,不太像單純因鍋牛釀成的悲劇,猜測可能有其他造成急性食物中毒的因素,由於老婦人的小米粽有相當多食材,所以很多中毒因素都有可能,例如小米粽內有加一些高粱,那高粱裡會不會有「假酒甲醇」,或是污染到任何化學物質,這些都不得而知,需要等待調查結果才會知道。
中秋小心中毒!「烤蚵」釀47起諾羅群聚腹瀉 營養師揭3吃法:對環境、健康都友善
中秋節將至,是親朋好友歡聚烤肉的好時機,但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表示,今年上半年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就有47件與食用烤蚵相關,這類型帶殼海鮮若沒有烤熟,可能攝入比海水高出數十倍、數千倍的病毒。營養師提醒,「無煙烤肉」逐漸成為現代人烤肉的新選擇,也有不少人會直接購買現烤串燒替代,但水產貝類等一定要徹底加熱再吃,器具生熟分開,以確保食用安全。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9月1日至7日全台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472人次,較前一周略降1.5%,但高於近5年同期;全國近4周更接獲共101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也是5年同期新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的78件最多。為預防感染諾羅病毒以致腹瀉,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貝類食材除了應該新鮮、注意保存,也要避免生食,開殼後要再烤3至5分鐘,確保中心溫度有加熱到超過攝氏66度才可食用,調理食物前也要先洗手。食藥署先前也在官網強調,烤肉已成為全民運動,由於海鮮水產品易在生長過程中受水域中的霍亂弧菌、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等病原性生物污染,故在烤蛤蜊等貝類產品時,慢烤至殼張開後,務必要再多烤一會兒再行食用,其他海鮮及肉類產品也務必要徹底加熱,切勿因追求生鮮的口感,卻忽略潛在的中毒風險。此外,營養師夏子雯表示,若想在食用烤肉時對環境、健康更加友善,建議烤肉一定要搭配蔬菜,加入彩椒、菇類、筊白筍、茄子等含有膳食纖維的蔬菜,不僅能攝取到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營養素,還能平衡肉類的油膩感,干擾油脂的吸收。夏子雯說到,醬料部分可選擇低鹽,或是使用無加鹽的調味粉,甚至是少用醬料,就能減少不必要的鹽分攝取。她認為,為了個人健康,無煙、低碳成為現代趨勢,其中無煙烤肉不僅減少燃燒碳所產生的有害物質,還能避免過多的油煙。夏子雯提醒,水產貝類應盡量避免生食,確認徹底加熱再食用,使用器具也一定要採取生熟分開,除了留意烤肉食材保存,料理前後也要記得用肥皂勤洗手,才能有效避免病毒或細菌找上門。
中秋烤肉要注意!秋季腹瀉疫情上漲 就診人次近13萬
近期全國腹瀉疫情仍未趨緩,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四週腹瀉群聚通報數有90多件,為5年來同期新高,顯示這一波腹瀉疫情有可能來勢洶洶。依照往年資料來看,國內秋季腹瀉疫情通常在中秋節前後會有一波高峰出現,羅一鈞發言人預估要到中秋後,觀察腹瀉疫情上升的情形,才能確定疫情是否在9月下旬會有反轉,提醒民眾在中秋節時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引起腸胃炎、腹瀉問題。腹瀉就診近13萬人次 群聚通報近百件、細菌性病原增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只低於去(2023)年同期。另外,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提到,腹瀉群聚發生場所最主要是在餐飲旅宿業,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共有48起,檢出病毒以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仍以諾羅病毒為多,但疾管署表示,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提醒民眾也要留意。中秋烤肉避免生食 食物應澈底烤熟、注意保存等食用受汙染的食物/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感染等,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中秋節將至,許多民眾會與親友歡聚烤肉,羅一鈞發言人表示,特別在中秋烤肉的時候,民眾常會拿魚貝海鮮、肉類等來烤,如果沒有澈底烤熟或煮熟,吃下去就有可能感染到食材所帶有的病原而引起腸胃炎或腹瀉等,因此呼籲民眾烤肉開心團聚,但是務必儘量避免生食,並要烤熟,以免將病菌吃下肚。另外疾管署也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都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也需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須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
「烤蚵」釀腹瀉…諾羅群聚驗出47起 疾管署籲中秋2步驟預防
近期全台腹瀉門診就診人數爆增,是5年同期最高,尤其中秋節將至,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烤肉或烤蚵時,必須注意手部清潔和飲食衛生,若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也應落實聲並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國內第36周(9月1日至7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0472人次,較前一周132443 人次略降1.5%,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與2019年同期相當。另外,全國近4周(第33至36周)共接獲101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同樣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6件,占55.3%)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6件,占34%)。疾管署指出,今年1~6月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有47件為食用烤蚵相關,中秋燒烤除肉類、蔬菜外,蚵、貝等帶殼水產亦為民眾喜歡之食材,提醒民眾燒烤時應做好留意食材新鮮,勿有腥臭味;烹調或餐前以肥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不可生食,以免食入病毒或細菌;食物要充分加熱並徹底烤熟;食材及器具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等5措施,安心享受美食。此外,疾管署也特別呼籲,烹烤蚵類務必於殼打開後再繼續烹煮3~5分鐘至全熟,勿追求口感而殼未開或未熟即食用,造成腸胃不適或感染腸胃炎。
上周近13萬人腹瀉!醫曝濕紙巾擦沒用 最有效方法是這個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對此,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近5周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還是要用肥皂濕洗手。至於何時手部清潔,黃高彬直言,多數人認為「飯前便後」,但應該要擴增為「飯前飯後,便前便後」等4個時間點。另外,中秋節將至,許多人都會舉辦烤肉活動。黃高彬提醒,諾羅主要和海鮮、飲水污染有關,民眾吃海鮮一定要煮熟。
中秋相約烤肉賞月要注意!腹瀉、腸病毒疫情創5年新高
開學才3天,已經有學校傳出因腸病毒停課!疾管署公布國內上周就診人次逾1.4萬人次,創下五年同期最高,疫情預期將持續上升至中秋後;另國人腹瀉疫情也高居不下,上周全台有13萬人慘拉,其中高達6成都是諾羅作怪,群聚腹瀉同樣寫下五年同期新高,疾管署提醒,再來就是中秋烤肉旺季,預估兩疫情都將在九月下旬燒至最高峰。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4279人次,較前一周1萬3946人次略升2.4%,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腸病毒就診人次已連續3周上升,上周1萬4279人次,創下五年同期最高,預估疫情將持續上升至中秋後,高峰落在9月下旬。腸病毒型別也已經正式轉換,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羅一鈞表示,今年初開始就有過A16型疫情,因此預估這波幅度不會像前一波那麼高,目前增加幅度已經縮小,逐漸進入高原期,預估疫情會在中秋節後開始反轉。另外,國內上周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人次升1.3%,同樣創下近五年來最高。全國近4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占84%),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檢出諾羅病毒29件、超過6成都是諾羅在搞怪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羅一鈞表示,腹瀉疫情短期只會更多不會少,因為9月正值國人中秋烤肉旺季,預估疫情將持續上升,尤其,中秋節後難逃再燒一波高峰,請民眾務必注意洗手和飲食衛生,魚貝海鮮和肉類必須煮熟或烤熟再吃。
近13萬人上周腹瀉急診就醫! 腸病毒上周亦破1.4萬就診「創5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於3日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達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2023年同期,近5周整體呈上升趨勢。疾管署亦表示,8月25日至8月31日腸病毒急診就診計14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此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備餐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出現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疾管署亦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高於流行閾值,隨著開學季到來,學童間密切互動頻繁,使得腸病毒更易於校園間傳播,且可能成為社區及家庭之間疾病傳播的管道,增加群聚風險。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濕、搓、沖、捧、擦」正確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4,279人次,較前一週1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惟感染個案均為輕症。而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本周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群聚與疫情傳播風險,呼籲民眾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開學注意!腸病毒、腹瀉就醫人數雙攀升 疾管署:疫情恐燒至9月底
全台中小學將於本週五(30)開學,疾病管制署27日示警,近期監測發現腸病毒與腹瀉疫情雙雙上升,其中腸病毒反常在暑假期間沒有脫離流行,另一方面,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121905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開學加上中秋連假,疾管署預期這兩大疫情將延燒至9月底,提醒民眾注意。疾管署疫情中心監測顯示,腸病毒疫情在上週門急診就診計13701人次,較前一週上升5.8%,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仍處流行期。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0型為多,克沙奇A16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的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不過感染個案均為輕症。另一方面,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12萬1905 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1件,占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32.4%)。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呼籲教托育機構人員與家長,務必加強教導學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的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日將近,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
日溫泉勝地爆大規模食物中毒 天然泉水疑遭「諾羅病毒」汙染
日本九州大分縣「由布院」地區,是頗受海內外旅客喜愛的溫泉勝地。不過該地一家名為「黑嶽莊」的旅店,近日發生嚴重的諾羅病毒集體中毒事件,有458人遭到諾羅病毒的感染而身體不適。目前當地政府已經勒令該旅館停業,避免疫情進一步擴大。據日媒《讀賣新聞》報導,「黑嶽莊」是一間主打天然碳酸泉的旅店,但從8月3日到12日期間,有191組客人,共計506人造訪了黑嶽莊,其中有來自18個不同地區、共458名旅客事後出現發燒、嘔吐等不適症狀,其中有2名旅客因為反應嚴重,一度被送醫急救,不過現在已經康復出院。大分縣政府調查發現,從顧客及服務人員的檢體中驗出諾羅病毒,引此最初認定可能是旅店提供的膳食有問題,然而由於部分出現症狀的民眾並未在旅店進食,只是飲用了旅店內的泉水卻也出現症狀,因此懷疑泉水也可能遭到汙染,呼籲民眾切勿生飲此處的泉水以防染病。大分縣政府在接獲通報後,已勒令黑嶽莊8月13日至15日停業三天徹底清消,不過到了8月16日,黑嶽莊仍自主停業。諾羅病毒(Norovirus)是一種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患者症狀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諾羅病毒的感染途徑包含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再碰觸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與病人密切接觸、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
病毒性腸胃炎增…嚴重恐上吐下瀉 醫提醒:用餐前徹底濕洗手
台大醫院兒科前醫師、YouTuber「蒼藍鴿」表示,近期腸胃炎病例變多,嚴重的話會上吐下瀉,用餐前要徹底洗手。蒼藍鴿在臉書發文,「近期病毒性腸胃炎有增多的趨勢,輕微者脹氣拉肚子、嚴重的話則上吐下瀉。如果身旁有人感染,建議用餐前徹底濕洗手,才能將感染機會降到最低。」疾管署表示,腸胃炎係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有多種不同的病毒可導致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疾管署說,感染病毒性腸胃炎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建議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的情況,但同時也必須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另外,須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且正確地洗手,並避免接觸傳染,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
台中旅行團赴金門上吐下瀉 檢驗結果曝:暫排除食物中毒
今年5月底赴金門觀光的台中市61人旅行團,在5月27日晚間於當地某餐廳用完餐後,28日凌晨多人陸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發燒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經金門縣衛生局採檢送驗之環境及人體檢體檢驗報告20日出爐,暫排除食品中毒可能。金門縣衛生局指出,事件發生後立即派員前往個案曾用餐過的5家餐廳稽查,依「疑似食品中毒事件處理要點」及「食品中毒病因物質及原因食品判明標準」,該案人體檢體雖有檢出諾羅病毒,惟稽查當日無食餘檢體可供抽驗,沒有足夠證據可判定與此次台中市旅行團曾於金門地區用餐之5家餐廳有明確因果關係,故暫排除食品中毒可能。衛生局說明,該案抽驗之環境檢體包含刀具、砧板塗抹拭子各5件,其中於某飯店抽驗之1件砧板檢體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腸毒素未檢出」,其餘9件檢體均未檢出病原微生物。人體檢體方面,送驗糞便檢體共計21件,包括來自患者4人、以及廚工17人,其中2名患者檢出諾羅病毒,餘2名患者及17名廚工則均未檢出病原微生物。衛生局強調,針對稽查項目,有違反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準則相關缺失者,均已責令業者限期改善並複查合格,落實食品安全衛生自主管理,加強內部管理及改善缺失,從源頭降低可能造成微生物汙染的風險,以確保調膳食品的安全及衛生。根據相關檢驗結果綜合分析,該案暫無法判定為食品中毒事件。
病毒流行期!流感、新冠、諾羅三大病毒夾擊 公衛專家:口罩戴好
由於疫情趨緩,衛福部宣布「口罩令」在5月19日全面解禁。然而近期流感、新冠、諾羅等病毒感染處於高峰,彰化縣有醫療院所急診甚至一度滿床。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提醒,民眾出入公共場所仍不能掉以輕心,最好還是戴上口罩。據《中時新聞網》報導,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實驗室病毒監測最近一週除流感病毒之外,腺病毒感染的案例也很多,其次就是COVID-19病毒,除上述幾種病毒外,其他檢出的病毒包括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顯示正值多種病毒流行期。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在COVID-19方面,彰化縣2024年累計385例重症,大多數病例都發生在3月前,雖然4月到5月感染病例已逐漸減少,但仍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最近傳染病毒種類繁多,且在高峰期,民眾除了多洗手,出入公共場所最好也能戴上口罩。另外,由於觀察到民眾對接種COVID-19疫苗的意願比過去降低許多,葉彥伯強調COVID-19病毒仍在持續變異中,新的疫苗才有防護力,高齡或合併多重慢性病民眾仍應接種疫苗預防。此外,近期有民眾參加團體旅遊、聚餐後出現上吐下瀉狀況,就醫檢驗後,發現是感染諾羅病毒。葉彥伯表示,民眾一旦有上吐下瀉等症狀,就不要再繼續旅遊行程,以免同行親友感染,且感染諾羅病毒後,嘔吐物也會有傳染性,民眾應注意衛生、小心防範。近日流感病例也不少,彰化縣員林市員榮醫院急診室醫師翁聖富指出,近日平均每日有20名病患因呼吸道疾病就醫,近期的流感以A型為主;此外,昨天有1名20多歲的女病患是因B型流感合併肺炎收住院。
小孩腸胃炎只能吃白色食物? 小兒科醫曝6大迷思:避開「這2類」就可以
近日腸病毒、諾羅病毒迎來大流行期!門診看腸胃炎的小孩也有增多趨勢。對此,小兒科醫師陳如瑩也發文破解6個常見的小孩腸胃炎迷思,包括只能吃白色的食物、需補充運動飲料、奶粉要稀釋喝等,她也建議只要避勉攝取油膩或刺激性食物,6大類營養素都要吃,才能增強免疫力。陳如瑩近日在臉書粉專《陳如瑩醫師-小兒腸胃 親子減重》發文指出,最近門診腸胃炎的小孩變多,以下她將破解6個常見的小孩腸胃炎迷思,也是她在門診時對家長的衛教重點:只能吃白色的東西:在衛教家長腸胃炎的飲食時,很多家長會問:「是不是只能吃白色的食物?」其實,腸胃炎的飲食,不必侷限於白色食物,以往聽到白飯、白吐司等白色食物,可能被視為較為溫和,但如果只補充這些東西,就只補充到澱粉。重點應該是熱量的攝取與均衡飲食,以增強免疫力。建議吃家裡烹煮的家常菜,6大類營養素都要吃,避免油炸或刺激食物即可。奶粉要稀釋喝:關於腹瀉或嘔吐時的飲食,經常被問到是否應該稀釋奶粉。答案是不建議!稀釋奶粉可能導致熱量減少,增加低血糖的風險。如果需要更多水分,建議使用小兒電解水,而非調整奶的水量。要補充運動飲料:大多市售運動飲料糖份比例較高,電解質含量較低,不適合嘔吐或腹瀉的小朋友。建議補充小兒電解水,較符合腸胃炎流失體液的補充。吐就要先禁食:在處理大人的腸胃炎,我們常常會用禁食的方式,讓腸胃道休息一下就會比較好。然而在小朋友的腸胃炎,就不建議這麼做。因為在腸胃炎時,孩子很有可能因為一段時間沒有吃東西,造成脫水或者是低血糖,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還是要適量的進食和補充水份。小朋友不能用止瀉藥:小朋友一樣可以使用腸胃症狀治療藥物,不過,會根據孩子的體重去做計算,建議尋求兒科專科醫師,使用孩子合適用的止瀉藥。有部分成人使用的止瀉藥在小朋友身上會造成腸胃蠕動減緩,甚至不動,而造成嚴重的腸阻塞,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吐就一定是腸胃炎:腸胃炎大部分會有嘔吐和腹瀉的症狀。如果只有嘔吐,有時可能是發燒不舒服造成的嘔吐,或者是嚴重咳嗽咳到吐。還有許多嚴重的疾病也有可能造成嘔吐,像是心肌炎、較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或是糖尿病酮酸血症等。所以如果孩子單純只有嘔吐的話,陳如瑩也建議尋求專業兒科醫師的評估,最重要還是要觀察孩子的精神活力、食慾、尿量狀態,才不會延誤就醫。陳如瑩在文末也補充小兒腸胃炎該就醫的危險徵象,如果症狀惡化或幾天後沒有改善,或者有脫水徵象、持續發燒、血便等現象,應立即就醫。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應該注意食慾活力尿量等脫水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