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腎
」洗完澡1動作應避免 醫警告:有心肌梗塞猝死風險
近來冷氣團來襲,全台傳出不少因為低溫猝死的案例。醫生提醒,人體的血管在低溫時容易收縮,洗完澡要特別注意一個動作,可能造成血壓瞬間飆升,會增加心肌梗塞等風險。義大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家醫科主治醫師盧易呈指出,在低溫環境中,人體為了保暖,血管會收縮,而血管一收縮,血壓就容易上升,因此低溫的時候,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跟著增加。盧易呈表示,很多長輩都有晨間運動的習慣,在冬天一定要注意,出門前先量血壓,如果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先不要出門,在家休息後再量一次,若血壓還是偏高,建議不要出門,否則吹到冷風,血壓可能飆得更高。此外,也要做好保暖工作,採洋蔥式穿衣,戴上能遮住耳朵的毛帽,避免頭部被冷風直接吹襲。至於居家保暖,盧易呈提醒,重點是洗澡和夜間睡眠,洗完澡別直接赤腳踏出浴室,容易使血壓飆升,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記得穿上拖鞋;睡覺時要套上襪子,並以棉被覆蓋雙腳,也可以開暖氣。由於天冷血壓易波動,盧易呈叮嚀高血壓患者要按醫囑服藥,有些患者怕會傷腎就自行減藥,這其實是大大的錯誤,因為降血壓藥最大的功能是保護器官和腎臟,很多腎臟疾病是因血壓太高而破壞腎絲球,要護腎就要好好吃降血壓藥穩定血壓。
火鍋煮太久吃了傷腎 營養師教你如何吃得健康又安心
隨著天氣明顯轉涼,不少人都會選擇吃火鍋暖暖身子,然而部分火鍋食材和火鍋湯頭對腎臟病患者來說卻是很大的負擔。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日前辦理「慢性腎臟病保健講座」,提供腎臟病的保健及外食的原則,讓腎友了解如何在滿足食慾的同時保護腎臟健康。火鍋越煮越毒?海鮮、蔬菜、加工食品久煮都NG!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莊宗芳提醒民眾,火鍋料理常見的食材經過高溫烹煮後,會在湯裡釋放出大量物質,例如海鮮、肉品以及動物內臟等,會釋放出大量的鉀離子及普林;地瓜葉、青花菜、芽菜類、菇類等看似健康的蔬菜,在滾煮後也會將鉀離子釋放到湯中。另外火鍋常見的加工食品,如貢丸、蟹肉棒、魚餃等則大多含有磷酸鹽的添加物,以上物質如果攝取過量,都可能會造成腎友的腎臟功能持續惡化。多吃原型食材、吃料不喝湯 營養師教你吃鍋又護腎黃淑敏營養師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要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及營養素,限制蛋白質與磷的攝取,以及避免鈉和鉀含量高的食物。在吃火鍋時,配料應盡量以原型食材為主,切記吃料不喝湯,會吸附湯汁的食材,如冬粉、凍豆腐、豆皮等也要少吃。至於沾醬的部分,由於沙茶醬、豆腐乳等也屬於高鈉食物,黃淑敏營養師建議可改吃蔥、薑、蒜,再沾點檸檬汁提味即可。黃營養師也特別提醒,生菜含有較高濃度的鉀離子,對腎友的身體容易造成負擔,因此應避免食用生菜沙拉等生食。定期追蹤、規律運動、控制飲食 醫籲生活好習慣要維持莊宗芳主任強調,腎臟病患者需控制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惡化的疾病或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莊主任也提醒患者要謹慎用藥,勿隨意服用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藥物,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憋尿、不抽菸及酗酒。高危險族群也要定期接受腎臟專科醫師的門診追蹤檢查,積極控制飲食,同時維持規律運動,保護腎臟的健康。
洗腎率五年來首降!台語歌手陳孟賢跨界化身「愛腎大使」獻唱主題曲
3月14日為「世界腎臟日 World Kidney Day」,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23年發布的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顯示,台灣洗腎發生率5年來首降!但腎病預防仍舊不能掉以輕心。為喚起大眾重視腎臟健康的重要性,超級紅人榜比賽走紅的台語歌手陳孟賢響應世界腎臟日活動,演唱充滿熱鬧秀場氛圍的台語歌曲《出吉治腎轉好運》,同時衛教「護腎五保庇」慢性腎病正確觀念。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林軒任主任一同響應表示,透過在地化結合趣味互動的方式,更能激勵民眾提升腎病識能。擁有婆媽屆男神稱號的陳孟賢,透漏歌迷朋友中不少是「腎友」身分,常不吝與他真情告白「孟賢的歌聲能夠治癒人心,給予面對洗腎的正能量。」、「整間病房30幾人會一起看孟賢的節目表演」等暖心回饋。陳孟賢能量滿滿的表示,希望透過《出吉治腎轉好運》歌曲,提醒大家護腎「五」保庇保護腎臟的口訣,做伙(台語)追孟賢追到老!」 腎臟科林軒任主任,同時也是醫學內容創作者「引人入腎」社群粉專及Podcast節目主持人,因為自己的外婆是糖尿病腎病變的患者,希望透過「醫學白話文」將健康知識傳遞給民眾。林軒任主任形容「腎臟就像一間公司,三高症狀如同工作壓力,久了腎臟受不了,累積太多廢物須排除,需要尋求外力支援就是洗腎的概念。」林軒任主任表示,若腎友及早透過酮酸胺基酸搭配低蛋白飲食控制,能減緩腎功能衰退速度、尿毒症狀,臨床上就有位60歲患者因此延緩了一年的時間。也提醒民眾,若出現「泡水高貧倦」症狀,盡快找腎臟科檢查;若有三高症狀及早進行飲食控制,並循醫囑進行治療,讓護腎有保庇!台語歌手陳孟賢響應世界腎臟日活動獻唱《出吉治腎轉好運》主題曲,化身「愛腎大使」宣導慢性腎病衛教。歌曲及衛教影片已上架「出吉治腎轉好運」活動網站https://ckd-blessing.com.tw/ (資料來源:陳孟賢提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林軒任主任響應世界腎臟日活動,邀請民眾至活動網站獲得「護腎吉祥話」,互相留言、匯集正能量,一同為腎「力」微笑!(資料來源:林軒任主任提供)
吃起來不鹹鈉卻過高 營養師整理8種食物越吃越傷身
人體需要攝取適量的鈉以維持水平衡、神經傳導、肌肉收縮和心臟腎臟功能。然而,攝取過多的鈉可能導致高血壓、水腫、鈉中毒、腎臟功能受損等健康問題。為提醒民眾有意識的減鈉,健康營養師彭逸珊整理8種「不鹹但鈉含量偏高的食物」,包含雞絲麵、酸菜、泡菜、貢丸、豬肉乾、吐司、運動飲料,以及燻雞,鼓勵民眾好好護腎護健康。營養師彭逸珊在臉書專頁「愛健康營養師 珊珊」上指出,雖然鈉是人體必要的營養素,但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2400毫克(相當於6公克鹽)以內。過量攝取鈉可能導致水腫、增加腎臟負擔或血壓問題。營養師彭逸珊整理8種吃起來不鹹,鈉含量卻偏高的食物,鼓勵民眾有意識減鈉。(圖/取自愛健康營養師珊珊臉書)為提醒民眾有意識的減鈉,彭逸珊整理8種吃起來不鹹,鈉含量卻偏高的食物,包含雞絲麵、酸菜、泡菜、貢丸、豬肉乾、吐司、運動飲料、燻雞。並表示,其實減鈉並不難,除了少用調味料、善用辛香料外,有些吃起來不鹹但含鈉量高的食物也建議少吃,才能好好護腎、護健康。此外,許多人可能會誤以為多喝水就能排出攝取過量的鈉,對此,馬偕醫院泌尿科醫師陳鈺昕指出,人體每日排出鈉的能力有限,因此雖然補充足夠的水分很重要,但仍需注意鹽分攝取量。他建議大眾遵循三點原則來減少攝取過多的鈉,首先,盡量少喝加工飲料,主要以水為飲用水源;其次,減少飲用火鍋湯底;最後,減少使用調味料和醬料,享受食物的原始風味。
3慢性病沒控制恐引起腎臟病! 專家授8大招預防洗腎
根據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洗腎病人在透析前1年高達近8成患有高血壓,4成患有糖尿病,3成患有高血脂。除了三高慢性病之外,吸菸、肥胖以及不當藥物使用也是影響腎功能異常的原因之一。謹「腎」五口訣 早期發覺腎功能異常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慢性腎臟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而民眾可能正處於腎功能逐步惡化的情況下仍不自知,那要如何早期察覺腎臟生病了呢?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謹記五口訣:「泡、水、高、貧、倦」,若發現有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症狀,則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一般可透過「驗尿」及「抽血」檢查的方式,了解腎功能好壞。黃金護腎8大招 避免惡化洗腎導致腎臟病的風險因子包括三高、肥胖、吸菸及不當藥物使用,控制並改善上述風險因子是預防和逆轉早期腎臟病的根本。國民健康署已於全國推動 243 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針對尿蛋白及eGFR異常之成健檢查個案,請醫師提供紀錄卡給患者,標記其腎臟病期別(1-5期)及其應控制之疾病風險因子,教育患者該期別意義,並提供三高控制、戒菸、營養及運動等相關知識,此外,搭配護腎黃金 8 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
健康飲食顧腎 米食比麵食負擔更小
慢性腎臟病友常因疾病困擾而鬱鬱寡歡,全身提不起勁,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舉辦腎臟病友會,營養師曹長安提供「天然的尚好加工的不好」、「愛喝水不喝湯」及「多吃米食少吃麵食」等三大護腎口訣,幫助病友「健康飲食逆轉腎」;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盧鴻毅教授則分享「逆齡人生,老不休」的社區推動經驗,鼓勵腎臟病友要走入人群,透過社會參與,找尋自我價值。腎臟病需早期治療 腎臟病友走入人群腎臟內科主任蔡任弼醫師表示,腎臟病沒有那麼恐怖,全臺有約10分之1的民眾、約2百多萬人患有腎臟病,而透過門診可以幫助病人控制腎臟病,不要演變到需要洗腎的情況。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盧鴻毅教授則分享「逆齡人生,老不休」的社區推動經驗,鼓勵腎臟病友要走入人群,透過社會參與,找尋自我價值;而家屬也要適時捉住「喘息」機會,照顧家中的腎臟病人,也要善待自己。有快樂的照顧者,才有快樂的被照顧者。健康飲食顧腎 護腎飲食三訣竅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曹長安分享「健康飲食逆轉腎」,針對腎友們關切的飲食問題給予建議。曹長安營養師指出,日常生活作息與飲食的健康,是保護腎臟、逆轉慢性腎病的不二法門,並提供病友三大護腎飲食口訣︰1.「天然的尚好加工的不好」:加工食品相比天然食材,不僅營養價值較低,且會吃進過多的鹽分、食品添加物,長期下來對腎臟的負擔很大。2.「愛喝水不喝湯」:腎臟是身體水溶性廢物的代謝器官,有足量的水分補充,就像輪子加了潤滑油,才能更有效率的運作、代謝;而湯品融進了食物中過多的調味料、尿酸、鈉、磷、鉀離子,喝湯加重腎臟的負擔,越喝腎臟越壞。3. 「多吃米食少吃麵食」:天然米飯、低加工米食,是最簡單的低蛋白飲食,也可以減少麵食加工品對腎臟的負擔,一舉兩得。
慢性腎病成因6大項「病況進展分5期」 醫曝護腎8原則:減輕負擔
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在世界居高不下,腎臟科醫師陳佑丞表示,慢性腎病變的原因大概可分成六大項,病況進展則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若進入第三期就要留意,一旦發展至第五期就要洗腎。他提醒,可藉由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不當藥物、足量飲水等舉動減輕腎臟負擔,此外,定期赴門診追蹤也很重要。陳佑丞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慢性腎病變可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首先把eGFR看成是一個時鐘,eGFR 90以上為第一期、60-90為第二期、30-60為第三期、15-30為第四期、15以下為第五期,「第一期、第二期在臨床上意義較不大,此階段重點在於治療相關疾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一般來說只要腎臟沒有結構上的問題,沒有蛋白尿,通常不太用處理。」陳佑丞舉例,「我們可以把腎臟比喻成一個工廠,當工廠裡有120位員工時,工廠可以順利運作;當工廠只剩60位員工(第三期),而還要做一樣多的工作時,這時員工就會開始過勞;當工廠剩下30位員工(第四期)、15位員工(第五期)時,這間工廠運作起來就會非常吃力,員工開始吃不消。」他也提醒,一般來說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以後就要留意,開始限制蛋白質攝取、評估及治療併發症;進入第四期後,就要更密切追蹤,此時更需注意腎臟保養,以減緩進入第五期的時間;當腎功能逐漸惡化、進入第五期後,已經完全不可逆,就要準備透析了。對此,陳佑丞呼籲,謹記護腎黃金8守則,分別是三高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健康飲食(少吃加工食品、紅肉、重鹹食物、含糖飲料)、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不當藥物(止痛消炎藥、中草藥、偏方、電台藥、來路不明的藥物)、足量飲水、戒除抽菸、定期門診追蹤,基本上就是在幫腎臟大忙。(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此外,談及慢性腎病變的原因,陳佑丞指出,大概可分成六大項,分別是腎臟實質疾病、系統性疾病、阻塞性腎病變、腎血管病變、遺傳性疾病。他表示,長期服用中藥也會造成腎臟損傷,主要表現為慢性腎間質發炎,而腎臟實質疾病講白了就是腎臟本身的問題,其中最大宗是慢性腎絲球腎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佔了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二名(僅次於糖尿病),診斷上又可分成臨床診斷與切片診斷。陳佑丞列舉,切片診斷則分成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IgA nephropathy,IgAN,又名Berger’s disease)、局部腎絲球硬化症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膜性增生性腎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間質增生性腎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微小變化型腎病變 (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半月狀腎絲球腎炎(Cresentic glomerulonephritis)、鏈球菌感染後腎絲球腎炎(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PSGN)、腎小管組織腎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止痛藥腎病變 (Analgesic nephropathy)、其他型腎絲球腎炎。陳佑丞說,其他型腎絲球腎炎包括快速進行性腎絲球腎炎(Rapid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慢性腎間質腎炎(Chron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CIN)、中藥引起之慢性間質性腎炎(Chinese herb nephropathy,CHN)、慢性腎盂腎炎(Chronic pyelonephritis,CPN)、急性腎衰竭(未恢復)(Acute renal failure,ARF)、其他腎實質疾病。提到系統性疾病,陳佑丞透露,會影響腎功能的全身性疾病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跟高血壓,在台灣分別佔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一名及第三名,其中糖尿病佔約45%將近一半,其他的系統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腎病變(Ischemic nephropathy)、類澱粉腎病變(Amyloidosis)、紅斑性狼瘡(SLE)、多發性骨髓病(Multiple myeloma)、痛風性腎病變(Gouty nephropathy)、硬皮症(Scleroderma)、肝硬化(Liver cirrhosis)、心衰竭(Heart failure)、敗血症(Sepsis)、妊娠毒血症(子癲前症)(Toxemia/Pre-eclampsia)、其他代謝異常、其他系統性疾病。陳佑丞指出,肝硬化會造成肝腎症候群(Hepatorenal syndrome);心衰竭會造成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兩者都是臨床上造成急性腎損傷的原因之一,若不處理,腎功能持續受損超過三個月,定義上就是慢性腎衰竭。此外,他表示,敗血症也是住院病人常見急性腎損傷的原因,必要時會要用到血液透析治療,而臨床上比較嚴重的敗血症病人,或稱敗血性休克,可能需要用到24小時連續透析(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敗血症對腎臟的影響,大多是急性腎臟損傷,大部分病人在治療完成後,腎功能可恢復原本的基準(或接近原本的基準)。至於阻塞性腎病變,陳佑丞透露,其可分為結石(Urolithiasis)、惡性腫瘤(Malignancy)、逆流性腎病變(Reflux nephropathy)、腎結核(Nephrophthisis)、其他原因引起之阻塞性腎病變。他說,尿路阻塞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是結石,用超音波即可診斷;另一個阻塞的原因是泌尿道的惡性腫瘤,在處置上急性期可先做經皮造口引流術(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緩解積水,避免腎功能持續惡化,但最終還是得找泌尿外科拿掉腫瘤。陳佑丞說明,腎血管病變細分成腎梗塞(Renal infarction)、腎動脈栓塞(Renal artery thrombosis)、腎靜脈血栓(Renal vein embolism)、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其他腎血管疾病。陳佑丞指出,遺傳性疾病分為多囊腎(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其他腎囊腫性疾病、遺傳性腎炎(Hereditary nephritis)、腎形成不全(Renal aplasia)、其他遺傳性疾病。最後,他說,中毒分為一般藥物中毒、化學製劑中毒、農藥中毒、其他中毒。(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
台灣洗腎病患比例世界第一 營養師揭2種危險飲食習慣「鹹菜、酸菜都是地雷」
台灣是洗腎王國,洗腎比例更是世界第一,營養師嫚嫚就在臉書表示,台灣平均每8個人就有1人有慢性腎臟病,營養師就公開兩種危險飲食習慣,恐是台灣人洗腎比例高的主因。若動物性蛋白攝取過多,容易對腎臟有負擔。(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嫚嫚營養師表示,腎臟跟肝臟一樣都像是沉默的器官,在發病早期通常沒有症狀,或是症狀太不明顯,所以有9成以上的病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已經出問題了。慢性腎臟病好發於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鹽分攝取過多者,常見的症狀有尿蛋白、疲倦、肌酸酐指數過高。她也曝光兩種危險飲食習慣,「動物性蛋白過度攝取」,研究發現在吃了全肉餐之後,平均腎絲球過濾率GFR會增加30%,長期而言容易對腎臟造成負擔;其中以紅肉及加工肉品對腎臟的影響較大,過多攝取向豬、牛、羊等紅肉,以及肉鬆、培根、火腿、肉乾、臘肉、熱狗、香腸、貢丸等加工肉品,將提高22%慢性腎臟病風險。重口味飲食高鹽高油都對身體負擔重。(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另外還有「重口味飲食習慣」,重口味食物通常含有高鹽特性,對於血壓控制相當不利,容易加速腎臟損傷,建議盡量避免加工食物、泡麵、榨菜、酸菜、菜脯、鹹蛋等醃漬食物。她也分享護腎飲食,每日至少三蔬二果,蔬菜、水果中的鉀,有助於體內過多鈉的排除,幫助降低血壓,保護腎臟;減少鹽分攝取,研究發現低鹽飲食族群與高鹽飲食相比,可減少41%尿蛋白,維持腎臟功能,建議減量使用烹調用鹽,以及鹽分高的醬料,像是醬油、蠔油、醬油膏等;增加植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對腎臟影響較小,而且熱量通常比較低,也含有膳食纖維及植化素成分,有助於降低體重,建議飲食中可多以豆製品取代紅肉。
4個生活好習慣能幫你護腎 「用冷水洗臉」也可以
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都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腎臟日,今年的世界腎臟日,剛好是在3月10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指出,腎臟有過濾血液中廢物、幫忙調節血壓、維持骨骼鈣質和身體正常的化學平衡等功能。腎臟科醫師陳彥成透過臉書發文表示,只要從日常生活,養成4個良好的習慣,就能好好養護你的腎。第一、用溫水刷牙、漱口用約35°C的溫水刷牙、漱口,可減少冷、熱的刺激,不但能保護牙齒、減少牙病發生,也有助控制血壓、提高人體免疫力。陳彥成表示,口腔衛生差,除了容易引發牙周病外,嚴重時會間接導致心臟病或糖尿病,連帶增加腎臟病的發生率。第二、用泠水洗臉從中醫觀點,冬季「養腎」為先,做好冬季保養,可加強腎臟功能,其中,用冷水洗臉是一妙法。用過熱的水洗臉,反而會造成臉部皮膚乾癢。平日以約20°C的冷水洗臉,除了可提神醒腦,還能促進臉部血液循環,增強人體抗病力。藉由冷水的刺激,還能改善臉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增強臉部皮膚彈性。第三、用熱水泡腳中醫認為,用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並增強體質,達到滋養肝腎目的。水溫建議維持在40°C左右,不可太高,以免雙腳血管過度擴張,引起心、腦、腎臟等器官的供血不足。泡腳時間不宜過長,大約15至30分鐘即可,以免增加心臟負擔,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昏迷。第四、多吃黑色食物中醫將不同顏色的食物歸屬於人體的五臟:綠色入肝、紅色入心、黃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腎。黑色的食物可以入腎,達到補腎的作用,黑色的食物包括:黑豆、黑棗、黑芝麻、黑蕎麥、黑木耳、香菇、海參、髮菜、海帶、核桃、藍莓等,可單獨食用或互相搭配料理,例如將黑木耳和香菇一起炒食,都是補腎的好方法。不過陳彥成醫師也提醒,雖然黑色的食物對腎臟有滋補作用,但並非任何人都適合。比如慢性腎臟病患者出現尿毒症狀,就不能食用過多包括黑豆在內的豆類及其豆製品。
心血管疾病健保給付大增22%! 「最沈默也最致命」慎防8大風險因子
心血管疾病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前段班,數據顯示健保給付負擔10年來竟增22%,可見非癌症的慢性疾病影響與日俱增!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提醒,近來天氣乍暖還寒,氣溫變化下引發心血管疾病案例層出不窮,追根究底,民眾還是要從根本控制8大風險因子,才能避免淪為「糖心蛋」一族、陷入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泥淖。觀察過去數年,心臟及腦血管疾病乃至糖尿病,分別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第四及第五位,雖排名低於各種癌症總和,但成長率驚人,尤其心血管疾病徵兆難辨,往往不易察覺、急性發作時卻又常會致命,是名副其實的沈默殺手!成年人往往已有不等程度的動脈粥狀硬化 ,溫差變化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流緩慢、血壓波動,進而引發中風、心肌梗塞。年節過後,若民眾生活習慣繼續毫無節制,就更容易引病上身。要如何強化國人保健意識、同時減輕沈重的健保負擔?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醫師說,解決之道還是要健全民眾的基本信念和作為,除了維持合宜體重、經常運動、力行健康飲食、戒菸等生活習慣外,若能提昇全民病識、及早檢測、適時治療,也有機會減少慢病風險、避免急症、徒留遺憾。蔡世澤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若無法穩定控糖、併發中廣型肥胖和心血管問題,統稱「糖心蛋(血糖、心血管、蛋型肥胖身材)』一族、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血管事件風險呈倍數增加!」。根據研究,糖友如能妥善控糖,糖化血色素每降1%、心肌梗塞風險便可降低14%,因此醫師呼籲,糖友應積極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短期內若無法改變作息,也可與醫護團隊討論,必要時使用天然的腸泌素藥物控制食慾,協助減重、優化控糖成效,保心護腎。為加強國人心血管疾病危機意識,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攜手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建立衛教網站「揪出糖心蛋(https://findtheegg.com.tw)」並設計問卷,列舉8大風險因子,提供民眾自我檢定,評估自己是否已成為「糖心蛋」一族、悄悄步入醣代謝異常和心血管疾病困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醫師呼籲,若自測結果顯示已是高風險族群,務必儘快尋求專業建議,改變生活型態,必要時加上藥物調理,就有機會穩妥控病、遠離風險,回復彩色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