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種病毒株
」 Omicron 新冠肺炎 變種病毒株 疫情 新冠病毒新冠疫情 專家:10月JN.1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
新冠肺炎夏季流行趨緩,主要反映JN.1、KP.2疫情,但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未來仍可能受LB.1、KP.3.1.1變種病毒影響而出現新一波疫情。公衛學者提醒,如今的病毒已不同於Alpha、Delta時代,感染後的保護力無法維持半年~1年之久,2~3個月就會衰退,今年7、8月雖有大量民眾染疫,但到了9、10月,恐有再感染的風險,民眾應將10月開打的JN.1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而脆弱族群在等待新疫苗的同時,應先接種XBB疫苗,提高自身保護力。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國際間受KP、LB.1變種病毒影響,各大洲夏季疫情持續嚴峻,然而美國近期變種病毒分布顯示,除KP.2、KP.3、LB.1,更出現KP.3.1.1新型變種病毒,其占比迅速上升至17.7%,整體KP.3 (包含KP.3 &KP.3.1.1)已超過50%,成為主要流行株,未來是否造成新一波流行值得關注。陳秀熙分析,國內JN.1的佔比雖有下降,但JN.1仍是主流病毒株,占39%,而KP.2/KP.3的比例和6月相比,卻有上升,目前達到30%,LB.1則達到20%。未來LB.1、KP.3.1.1會不會上升,仍需要高度注意。最新研究推論指出,KP.3.1.1具高傳播力,其有效再生數約為3.8,與LB.1同屬近期新型變種病毒中傳播力最高者,原因在於,這兩種變異株都皆有未曾出現在JN.1及KP.3的變異點S:S31del。陳秀熙表示,KP.3.1.1具免疫逃脫的優勢,使過去的病毒株中和抗體反應降低,促使突破性感染機率增加。過去曾在社區感染者所產生的血清也有相同情況,這表示保護力隨著時間、新的變種病毒株產生而衰弱。今年這波夏季流行在5月開始,並在7、8月達到高峰,產生群體免疫的保護力。然而陳秀熙提醒,如今的病毒已不同於Alpha、Delta時代,染疫後的保護力無法維持半年~1年之久,2~3個月就會衰退。10月開始,社區的族群免疫保護力也逐漸下降,民眾應施打JN.1疫苗,作為免疫追加劑,強化族群免疫保護力,預防下一次的大流行。在等待期間,脆弱族群應接種XBB疫苗,減少重症死亡風險。出入人多的場所時,務必配戴口罩。
Omicron亞變種「大角星」肆虐印度 新疫情一觸即發
就在世界各國民眾,慢慢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逐漸回歸正常生活之際,印度近日因變異病毒株XBB.1.16、又稱為「大角星」(Arcturus)病毒肆虐,又掀起新一波確診浪潮。根據《印度時報》(TOI)報導,從當地衛生部所公布的數據,該國已連續5天新增確診數破萬例;新德里當局再度宣布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據悉這款病毒傳染速度更快,且症狀與眼睛有關,患者易發生結膜炎,專家呼籲民眾應留意,並提醒特別族群,應該再次接種疫苗。最近印度又新發現Omicron家族的新變種病毒株「大角星」(Arcturus),這種新變種的最大特色,就是傳染速度比之前的病毒更快,且會讓患者發生結膜炎的狀況。雖然重症率不高,但專家還是呼籲民眾要留意。根據印度衛生部統計,光是過去24小時,印度就新增破萬例的確診病例。當地政府也列出了8個邦與中央直轄區,包含德里、北方邦、哈里亞納邦、拉賈斯坦邦、卡納塔卡邦、馬哈拉什特拉邦、喀拉拉邦與泰米爾納德邦等,示警上述幾區都有高確診病例,要求地方政府加強監控和管理,全力防堵疫情蔓延。而除了印度,中國大陸過去一星期,也新增了至少42起有關大角星的相關確診案例;美國近期感染Arcturus的病例,也增加了一倍,光是4月9日到15日的新冠病毒病例中,就大約有7.2%的患者是感染到Arcturus這款病毒,顯見病毒傳染速度跟效率有多驚人。專家並警告,感染了Arcturus的患者,除了會有一般的發燒、咳嗽與腹瀉等症狀之外,還要當心會出現結膜炎、眼睛紅腫發癢等情況,所以如果有類似症狀的患者們,可能要有警覺,自己是不是感染Arcturus。
Omicron亞變種「大角星」驚現首例死亡個案! 專家:注意「這些症狀」
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病毒株XBB.1.16「大角星」(Arcturus)近期再度肆虐印度。對此,新德里當局為了阻止疫情大規模爆發,除了下令恢復疫苗生產外,還再度宣布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而據稱「大角星」目前已在全球29國出現相關病例,並在泰國出現全球首宗死亡個案。據悉這款病毒傳染速度更快,且與眼睛疾病有關,患者易發生結膜炎,專家呼籲民眾應留意。綜合《泰國公共電視》、英國《鏡報》的報導,泰國公共衛生部醫藥科學署署長蘇帕吉(Supakit Sirilak)20日通報,截至4月17日止,泰國共記錄到27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變異毒株「大角星」病例,包括1例病殁。蘇帕吉指出該名死者是「年長的外國人,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死亡原因未必確切反應出這款變異株的嚴重性,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然而,曼谷朱拉隆功大學臨床病毒學研究中心主任永(Yong Poovorawan)示警,「大角星」可能已無可避免的將成為泰國的主流變異株。報導稱,在4月9日至15日期間,因感染該病毒而住院的患者人數,比前一周增加了兩倍半。俄羅斯衛生監督機構Rospotrebnadzor在18日則表示「大角星」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染性,但不具有高致命性的特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3日的流行病學報告中指出,目前XBB.1.16已在全球29個國家出現相關病例,其中包含美國、英國、新加坡、印度、尼泊爾、澳洲等國家。但絕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出現在印度與尼泊爾。WHO自3月22日以來也持續對其進行監控。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在20日證實,國內上周檢出11例,主要來自日本、泰國。而國內累計迄今已檢出14例。不過羅一鈞強調,雖然XBB.1.16傳播力較強,但世界衛生組織並未觀察到重症率、住院率有增加情形,目前暫列為觀察病毒。另有專家指出,這款Arcturus變異株傳播力較強,有個案顯示年輕患者會出現結膜炎或眼睛發炎、紅癢的症狀,但目前未見其可引起大量重症及死亡個案。
印度疫情再爆發「口罩禁令回歸」 Omicron變異株Arcturus全球29國現蹤跡
由於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病毒株XBB.1.16(Arcturus)肆虐的關係,印度當地再次爆發疫情,14日確診案例高達1萬1109例。印度為了阻止疫情再度大規模爆發,目前已經下令恢復疫苗生產,以及宣布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再次回歸。而現在也有消息指出,XBB.1.16目前已經在全球29國出現相關病例。根據《鏡報》報導指出,由於近期印度疫情再次爆發,世界各國開始又監控起新冠肺炎病毒。據了解,這次在印度爆發的病毒株是Omicron的亞變異株XBB.1.16,他是在1月首次被發現,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22日進行監測。根據專家的分析,XBB.1.16是Omicron的亞變異株BA.2.10.1與BA.2.75重新組合下的產物,與XBB.1.5高度相似。而根據東京大學的研究顯示,XBB.1.16的傳播率是XBB.1與XBB.1.5的1.17倍至1.27倍。雖然XBB.1.16有較高的傳播力,但目前尚無直接證據顯示XBB.1.16擁有較高的重症率或死亡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3日的流行病學報告中指出,目前XBB.1.16已在全球29個國家出現相關病例,其中包含美國、英國、新加坡、印度、尼泊爾、澳洲等國家。但絕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出現在印度與尼泊爾,印度當地12日通報病例還在7千多例,但13日就通報10158例、14日通報11109例,顯示感染人數不斷的上升。也因為疫情重新歸來,印度政府目前已經針對疫情推出新政策,包含恢復疫苗的生產,以及疫情重災區喀拉拉邦重新回歸高齡、孕婦、潛在疾病者強制配戴口罩等措施。
指揮中心曝2個飛機上最易感染時機 民眾應做好防疫措施
疫情解封,再加上今年農曆春節十天連假即將來臨,許多人計畫搭機出國旅遊,也有民眾搭乘飛機返鄉過節,然而最近COVID-19疫情升溫,又有許多新興變異株正在各國流行,現在搭機染疫風險是否大幅提升?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搭乘飛機染疫風險高,主因是空間狹小、時間長、共用盥洗室,在飛機上有2個時間點最容易感染,建議民眾做好2防疫措施。境外移入確診數增加 搭機染疫風險提升?近日疫情升溫,新變種病毒株XBB.1.5在美國和歐洲各國現蹤,而鄰近國家中國疫情爆發又解除出境管制,過年將近,境外移入確診新增人數都有近3、4百人,中國入境來台旅客,不論是金馬春節專案或直航點唾液PCR都有近20%的陽性率。雖然,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指出,境外移入確診人數明顯增加,與開放入境、入境篩檢政策有關。但許多民眾就擔心現在搭乘飛機,染疫風險是不是也跟著提升?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搭乘飛機的染疫風險與其他場域比起來,確實是比較高一點,但主要是因為飛機上空間比較狹小,人與人的距離很近,待的時間也比較長,還會共用盥洗室,這些都比較容易產生感染風險。機上用餐、上廁所最容易染疫 應做好2防疫措施搭乘飛機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感染?過去多數人認為起飛、降落時最容易染疫。不過,王必勝提到,最容易被感染的時候,應該是在飛機上拿掉口罩用餐,以及使用洗手間的時候。針對這兩個最容易染疫的時間點,王必勝提出2點建議,第一,除了飲食之外的時間,民眾應該把口罩戴好;第二,在使用完洗手間之後,民眾應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手部。不過,王必勝強調,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飛機上的循環系統有滅菌裝置,所以如果把口罩戴好、做好手部消毒,感染風險就會下降很多。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應盡快施打次世代疫苗,增強自身保護力,尤其過年期間,許多民眾都會出遊、出國,過年團聚在一起,活動也特別多,趁著過年前醫療院所還有在服務的時候,民眾應趕快預約施打疫苗,先把疫苗打好,注意自己的免疫力,才能好好保護自己。
XBB.1.5肆虐美國 紐約12月死亡人數飆升30%「每天30人過世」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中,美國紐約自從2022年10月發現新變種病毒XBB.1.5後,疫情就持續升高。目前資料顯示,紐約12月因為疫情而死亡的人數飆升30%之多,接近千人的死亡人數平均每天有30人併是,打破2022年2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指出,美國紐約11月因為疫情死亡的病例有664人,但是在12月時卻暴增3成來到915人,每天平均有30人因為疫情的關係而過世。報導中也指出,造成紐約當地疫情升溫的原因,是因為新變種病毒XBB.1.5的肆虐。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資料顯示,自2020年以來,紐約當地就有7.7萬人因為新冠肺炎而過世,全美有110萬人死於相關的疾病,尤其是那些罹患慢性病或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紐約州的資料也顯示,有87%因為罹患新冠肺炎而病逝的患者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而他們大多都有罹患心血管或血液相關的疾病。紐約市立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院院長莫漢德斯(Ayman El-Mohandes)表示,目前的人們對於新冠肺炎的關注其實有所下降,這也讓他們放鬆了警惕,但最近其實看到罹患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的人數持續上升。莫漢德斯強調「疫情尚未結束,人們不應該輕忽疫情所帶來的風險」。
全球股市今年蒸發18兆美元 展望2023年挫咧等…5大地雷「它」最危險、5難關待挑戰
2022年今天即將畫下句點,對全球投資人來說,今年算是全球股市在近十多年來,最糟糕、慘烈的一年。在世界各國央行,為了壓低通膨而強硬升息之下,算算今年全球股市,暴跌超過20%,市值蒸發至少18兆美元,亞股更是跌掉超過19%,債市更是面臨崩跌危機。展望2023年,彭博社整理了未來新的一年,投資人必須小心避開的5大地雷區,才能降低投資風險。首先,通膨仍是影響投資市場的第一大威脅,FirstEagle 投資管理公司全球價值團隊共同主管MatthewMcLennan 表示,受到勞工工資持續提升,還有能源成本變貴等壓力,消費者物價可能會再繼續拉高,一般外界預測通膨可能在未來12個月內,會回到正常區間,但他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錯的。其次,去年受到俄烏戰爭拖累,全球經濟跟投資環境大受影響,今年戰爭的影響仍有後座力,日興資產管理(NikkoAsset Management)全球市場策略長JohnVail說,一旦俄烏戰火惡化,或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介入,加大對俄羅斯制裁的力道,此舉對市場恐就不利了,因為這等同對俄羅斯的貿易夥伴,包括印度和中國大陸等國家,實施進行某種程度的制裁,這也會對全球經濟市場帶來衝擊。另外,中國大陸的新冠疫情,遲遲無法受到妥善控制,摩根大通(GoldmanSachs) 全球市場策略師MarcellaChow 就預測,中國大陸的感染曲線有可能會繼續上升,並在農曆新年後的一或兩個月左右觸頂。即使國家能夠成功重新開放,病毒仍存在變異風險。而許多投資人都在觀望,希望美元能在2023年反轉,能源成本跟著下滑,幫助緩解新興市場壓力。但若平抑通膨的行動失敗,匯市可能就會出現相反結果,且俄烏戰爭若有更進一步,也可能會推高能源成本,形成投資可能的新風險。最後,則是許多投資人戒慎恐懼的新冠疫情,若再有新的變種病毒株,可能再一次打亂供應鏈,進而引發通膨,造成經濟活動趨緩的問題。彭博社同時提醒,包括央行緊縮、中國大陸疫情走勢、短期選擇權交易熱潮、企業盈餘可能出現的衰退問題,還有大型科技股的表現等等,將會是決定2023年全球股市的五大因素,投資人可多加留意與評估。
「12種疫苗組合」保護力曝光!長者「施打這組合」防禦力最強 前2劑AZ吊車尾
施打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新冠肺炎重症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新冠疫苗保護力報告,以65歲以上長者在12組疫苗打法組合中,接種「3劑莫德納」的疫苗保護力最高、可達93.1%,而若是施打「2劑AZ+BNT」疫苗保護效益僅39.1%最低。對此,指揮中心呼籲,前2劑接種AZ的民眾,仍需接種次世代追加劑疫苗,才能獲得更好的保護力。指揮中心指出,本研究運用的資料庫自國內開放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起便開始蒐集,含括2300萬人、6000多萬劑疫苗去識別化後的資料,進行科學分析。常見的12種疫苗接種組合,包含「2劑AZ+BNT」、「2劑AZ+高端」、「2劑AZ+莫德納」、「3劑莫德納」、「2劑莫德納+高端」、「2劑莫德納+BNT」、「3劑BNT」、「2劑BNT+高端」、「2劑BNT+莫德納」、「3劑高端」、「2劑高端+BNT」、「2劑高端+莫德納」。經分析結果顯示,以65歲長者施打3劑來看,打3劑莫德納疫苗保護力高達93.1%最高,其次是2劑莫德納+1劑高端保護力達92.3%,至於最沒有防護力的疫苗組合則是打2劑AZ疫苗者,無論第3劑施打哪種廠牌,對長者的保護力僅39.1%~58%。指揮中心強調,比起完全未施打過疫苗的民眾,接種疫苗的確可以減少中重症及死亡的發生機率,且無論何種組合,接種3劑的保護效益皆優於未打滿3劑疫苗者。此外,指揮中心也建議,為因應變種病毒株,前2劑接種AZ疫苗的民眾,可接種次世代追加劑疫苗,以獲得更好的保護力。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疫苗各廠牌保護效益分析。(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疫苗各廠牌保護效益分析。(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疫苗各廠牌保護效益分析。(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疫苗各廠牌保護效益分析。(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疫苗各廠牌保護效益分析。(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疫苗各廠牌保護效益分析。(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疫苗各廠牌保護效益分析。(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疫苗各廠牌保護效益分析。(圖/指揮中心提供)
美波士頓大學合成新病毒老鼠致死率80% 第一作者是台灣人!
近日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研發出一種新的新冠狀病毒株,實驗室人員讓新的變異株感染實驗室老鼠,發現致死率居然高達80%,也引起外界抨擊,波士頓大學表示,實驗目的是為了對抗未來的疫情;也有博士後研究員表示,合成的新病毒與原本的武漢病毒株相比,其實治病性是變低的。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來自台灣!蘇一峰20日於個人臉書發布指出,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發出致使率高達80%的新冠變種病毒株,該研究第一作者是來自台灣的博士研究員「陳大元」(Da-Yuan-Chen),蘇醫師也在自己的留言處貼出研究員的資料連結。並忍不住搞笑說「台灣買不到核彈,可以發展生化武器,誰說台灣沒人才!」蘇一峰醫師在臉書表示,新型病毒株第一作者居然是台灣人。(圖/蘇一峰醫師 FB)研究員陳大元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為中興大學獸醫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同時也是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微生物學博士,目前在美國波士頓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病毒學、微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據英國《每日郵報》及其他外媒報導,此病毒株是將新冠肺炎原始病毒株和Omicron BA.1變異株的棘蛋白結合,新製造的病毒株的病毒量也比BA.1高出5倍,消息曝光後引起國際關注,以色列政府專家夏皮拉(Shmuel Shapira)更批評,「這根本就是在玩火!應該要完全禁止。」不過波士頓大學學者柯里(Ronald B. Corley)也跳出來澄清表示,實驗並沒有增強新冠變異株的能力,研究目的是為了檢驗Omicron的致病能力,認為《每日郵報》的報導根本是誇大報導,斷章取義。也有博士後的研究員在討論區版面上發表文章,希望大家不要被誤導,與武漢病毒株相比,其實這個合成病毒致病性是變低,且實驗用的是基因工程老鼠,並非正常老鼠,因此這項實驗只能在不同新冠病毒兼做比較,不能用此來評估對人體的傷害程度。
新冠變種病毒株流行…確診常見症狀跟著變 流鼻涕、打噴嚏也可能染疫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英國佐伊健康研究發現,隨著變種病毒株出現,染疫最常見症狀已經從疫情流行初期的發燒、嗅味覺失常,轉變為流鼻涕和頭痛,此外喉嚨痛和咳嗽也是在幾週前最常見的症狀。根據《鏡報》報導,英國大部分地區的新冠病毒水平目前在穩定上升,確診率在10天內上升31%,尤其疫情在老年族群的增長特別明顯;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在9月23日至10月3日期間,英國約有17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較9月18至26日期間的130萬人增加,若以年齡段區分,70歲以上族群染疫率最高,最新調查中約有3.7%的人染疫。此外,根據英國佐伊健康研究項目(Zoe Covid),由於新形態的新冠變異病毒株出現,感染後出現的症狀已經出現變化;在大流行初期,最常見的症狀為發燒、嗅味覺失常以及喉嚨痛,但最新研究指出,接種過1劑或多劑COVID-19疫苗的人,染疫後最常見的症狀是流鼻涕和頭痛,接著依序是打噴嚏、喉嚨痛、持續咳嗽。數據還表明,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現喉嚨痛,接著是頭痛和流鼻水。根據佐伊健康研究項目數據,隨著病毒變異,因為新冠肺炎而呼吸急促的人比以前少了,而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過疫苗的感染者更有可能出現打噴嚏。對此,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公共衛生專家拉姆齊(Dr Mary Ramsay)表示「我們觀察到COVID-19病例和住院率持續上升,因此我們繼續敦促那些有資格接種疫苗的人挺身而出,疫苗是今年冬天預防重病和住院的最佳保護措施,接種第一劑疫苗永遠不會太晚」。
Omicron亞型變異株不斷演化 專家:一情境恐將出現「抗藥性」
Omicron亞型變異株不斷變異,近期又冒出BQ.1、BQ.1.1、XBB.1、BF.7等,對此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專家表示,應是Omicron疫情延燒比較久,才會演化出許多亞型變異株,而且Omicron亞型變異株雖然會減弱疫苗防感染效果,但致死率也會下降,未來應將觀察重點放在「抗藥性」變異株是否會出現。Omicron亞型變異株不斷演化出各種分支,例如美國主流病毒株BA.5以外,還有BA.4.6,以及BA.5的分支BQ.1和BQ.1.1等新亞型變異株。而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BQ.1病例更急速飆升,同時還存在著BF.7、BA.2.75等亞型變異株。新加坡則是以XBB.1亞型變異株較占優勢,蓋過目前主要流行的BA.2.3.20。台灣現階段則以BA.5為大宗,還有BA.2.75、BA.4.6及零星的BF.7。對此,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過去Alpha、Delta、Beta、Gamma的變異株,都是直接被另一個較大的變異株取代,比如Alpha取代原始株,Delta取代Alpha,但Omicron並沒有被取代,反而是演化出許多亞型變異株,它推測應是Omicron疫情延燒太久,再加上毒性減弱,接種疫苗的人群越來越多,讓Omicron可以在人群中流傳更久、感染更多人,才會因此演化出許多亞型變異株。施信如表示,亞型變異株未必傳染力較強,只是免疫逃脫性會讓確診過或打過疫苗的人再感染,讓亞型變異株更有優勢長存,但打過疫苗仍可預防重症、住院、死亡,且現有藥物對Omicron或其他變種病毒株都還有效,所以位的觀察重點將放在「抗藥性」病毒株。對此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則表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變化,而且通常會出現抗藥性是因為藥物使用太普遍,因此口服抗病毒藥未來若使用的相當普遍,就不能排除出現抗藥性的現象。
Omicron兒童腦炎案例激增!三總找到關鍵病因 揪出全新變異株BA.2.3.7
Omicron在5月侵襲本土之後,國內的兒童腦炎重症病例快速攀升,讓不少家長相當恐慌,如今關鍵原因終於被三軍總醫院團隊找到了!原來是一種帶有全新突變位點(K97E)的病毒突變分支族群惹的禍。這波本土疫情自5月以來持續延燒,嬰幼兒及兒童重症案例也快速增加,其中又經常併發急性腦炎後出現意識不佳、抽搐等症狀,嚇壞不少家長。對此,三軍總醫院為了找出潛在的致病原因,匯集小兒科部、臨床病理科與基因體中心等專家,從醫院收治的確診孩童檢體中釐清致病病毒的特徵。三總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小兒神經學科專家陳錫洲表示,研究團隊針對院內收治的6名4至17歲兒童腦炎患者進行分析比對,最終發現了一株帶有全新突變位點K97E的病毒突變分支族群,其後也確認該突變分支即為被命名為BA.2.3.7的病毒株,意味著該變異株可能是兒童併發腦炎的關鍵成因。陳錫洲指出,BA.2.3.7病毒變異株在棘蛋白上的全新突變位點K97E,可能讓病毒更容易干擾免疫系統,進而誘發免疫風暴並演變成急性腦炎或全身系統性的發炎疾病。陳錫洲還補充,此次三總收療的重症病童中可見到多樣發炎指數的異常升高,這些異常指數代表病童全身性的免疫系統正被高度地激發與活化,雖然這類腦症或猛爆型腦炎的病童中樞神經系統中暫時無法找到病毒感染的證據,但此次發現病毒突變位點以及其對被感染者免疫系統影響的推論,均與目前臨床上的觀察情況相吻合。三總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國際上第一次為兒童新冠染疫併發急性腦炎找到致病的變種病毒株,該報告近日已被刊登在國際傳染病領域中著名的醫學月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未來三總研究團隊也擬與國衛院及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合作,針對突變位點進行更多試驗分析,期望找出更好預防及治療兒童腦炎重症的醫療方式。
8月底BA.5估單日確診數增逾3萬人 王必勝:暫不考慮開放團、觀光簽證
Omicron變異株BA.5威脅越來越大,有醫師預估,最快8月底國內本土病例BA.5亞變種病毒株就會超越BA.2,且每日會新增3萬人確診,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坦言,預期8月中就會面臨一波BA.5疫情,因此暫時不考慮開放觀光旅遊團,以及觀光簽證。並再度提醒,民眾做好打疫苗等四大措施應對。王必勝今天表示,預期8月中到8月底會有一波感染,且專家認為BA.5亞變種病毒株就會超越BA.2,甚至單日確診數會再度超過3萬人,都有可能發生,但確切時間沒辦法詳細精確估計。王必勝直言,由於已經預期國內會面臨一波BA.5疫情,因此暫時不會考慮開放團、觀光簽證,必須會看疫情發展如何再決定。另外,日前國內新增9例BA.5本土個案,均屬感染源不明,昨則新增一例個案BA.5,為新北家庭群聚事件中的另名家人,而且前天針對9例個案匡列相關接觸者20人,是否還有個案定序出陽性,羅一鈞表示接觸者有兩例仍在定序中,其他都是陰性或是陽性,但是Ct值很高病毒量太低,無法進行定序。
BA.5流行一定會來?專家曝超強「逃避能力」 疫苗、自然免疫力恐打折
日前台灣出現本土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株BA.5案例,不少人擔憂本土疫情因此出現反彈,尤其是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傳染病專家表示,BA.4、BA.5具有「逃避能力」,可以避開疫苗與染疫免疫力,因此傳播能力較其他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株高;甚至有醫師指出,BA.5疫情一定會來。不過也有南非研究指出,相較於更早的Omicron亞種,BA.4、BA.5出現危重症的風險較低。BA.4、BA.5疫情逐漸席捲世界,美國疾控中心(CDC)就表示,全美BA.5病例從6月初約7.6%,截至7月2日已經上升到54%,成為主流病毒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傳染病專家陳子平(Peter Chin-Hong)指出,這兩種亞型變種病毒株對自然免疫力、疫苗免疫力具有「逃脫能力」,因為其影響病毒感染能力的棘蛋白變異程度較大,因此即使病患曾經感染Omicron變異株,也很容易再次感染BA.5。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醫學博士瓦赫特(Bob Wachter)更直言「BA.5注定會成為主流病毒株,它有新的超能力,棘蛋白上的足夠變化,讓過去的疫苗和自然免疫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力」。台灣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則在臉書發文進一步指出,根據美國CDC報告,BA.5亞型在美國的感染數佔比以及達到53.6%,若加上BA.4的16.5%,兩者加起來已經佔所有美國感染案例70.1%。不過吳昌騰也引述研究指出,南非實驗室發現BA.4與BA.5病例的死亡率為1.9%,相較於先前的BA.1,死亡與危重症風險並沒有差別,甚至低於早期的變異病毒株,如跟原始毒株比較,原始毒株、Beta病毒株、Delta病毒株、BA.1病毒株,以及BA.4與BA.5的死亡率分別為5.3%、6.9%、6.4%、2.5%和1.9%。不過吳昌騰也提醒,BA.5對次世代疫苗有極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加上超強的適應力,可能使得疫苗效果打折;且近期還有BA.2.75出現,是否可能成為下一波的流行病毒株?讓各家專家嚴正以待。
新研究曝:新冠病毒會使細胞「變胖」方便染病 減肥藥可阻斷病毒複製
隨著新冠肺炎持續影響世界,科學家對這種病毒的了解逐漸增加,而最新研究有一項有趣的發現,脂肪細胞有助於SARS‑CoV‑2病毒複製,因此病毒感染人體後,會進一步接管人體的脂肪處理系統,創造一個「脂肪細胞庫」,使得病毒能夠更容易挾持細胞致人生病。該研究解釋了為何肥胖者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同時也發現,使用減肥藥或許可以成為對抗病毒的方法。這項研究被刊登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由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與美國能源部(DoE)研究小組合作,科學家鑒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的族群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因此展開細胞培養實驗,觀測SARS‑CoV‑2病毒對2種不同人類細胞中400多種脂質的影響。研究團隊發現,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三酸甘油酯,SARS‑CoV‑2不但增加了受感染細胞中三酸甘油酯數量,也改變了大部分脂肪細胞的處理系統,改變了身體使用脂肪細胞作為燃料的能力,因此受感染的細胞脂質水平發生巨大變化耶些脂肪增加了多達64倍;在另一個細胞中,近80%的脂肪被病毒改變。因此,研究團隊也試著使用減肥藥切斷病毒取得脂肪的效率,結果發現羅氏藥廠的減肥藥奧利司他(Orlistat;台灣註冊名:羅氏鮮、讓你酷),還有一種名為「GSK2194069」的實驗化合物,都能阻止病毒複製,且對所有的變種病毒株,包括Alpha、Bata、Gamma和Delta,都有效果。不過該研究的作者,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分子微生物學助理教授塔菲斯(Fikadu Tafesse)表示「這是一個有趣的觀察結果,但是對於這種疾病的機制,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這是一項令人興奮的研究,也是新研究的開始」,但他也特別強調,此實驗目前只在細胞培養中進行,因此還不能確定減肥藥在人體上也能有效。
確診後就有「無敵星星」免疫? 研究發現:恐無法抵擋新變種
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BA.2成為多國主要流行病毒株後,近期BA.4、BA.5也逐漸在各國出現,讓人憂心新一波大感染又會出現,研究甚至發現確診後的免疫力「無敵星星」,恐無法阻擋新一波變種的入侵,因此曾感染並接種疫苗者,依舊有可能感染新的亞變種。研究發現就算確診過,或接種新型加強劑疫苗,仍有可能無法阻擋新型亞變種的感染。(示意圖/報系資料照)據《路透》報導,大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期刊《自然》發表,指稱曾接種疫苗並感染過BA.1變種病毒的確診者,身上雖然已有BA.1的抗體,可以預防再次感染上相同病毒株,但如果碰上新的變種病毒株,依舊有可能會再次感染確診。尤其在近期各國都開始發現BA.4、BA.5的病毒株開始在各國現跡,也讓不少確診過的人再次感染,讓專家學者擔心是否「無敵星星」失效。美國研究更發現,BA.2.12.1、BA.4、BA.5這3種Omicron亞變種,都含有BA.1、BA.2中不存在的變異,且這3種新的亞變種明顯避開了,曾染疫或接種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也成為病毒一大破口。但耶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研究員仍對接種疫苗有信心,認為至少可以提高身體抗體且免於重症。(示意圖/張文玠攝)研究人員更表示,目前輝瑞與莫德納等藥廠已針對Omicron病毒開發的新加強劑疫苗,都是基於BA.1病毒株設計,恐無法對Omicron有完整的保護力,另外未曾接種疫苗的人,就算曾經感染Omicron,也不太可能產生免疫,仍有可能被其他變異病毒株感染。但耶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研究員奧格布古(Dr. Onyema Ogbuagu)則認為,接種Omicron新疫苗還是相當重要,雖然可能對新的病毒株沒有用,但仍期望可以預防重症,及時接種疫苗,也可提高身體的抗體,來面對不斷變種的新冠肺炎病毒。
美大學開發實驗性蛋白質疫苗 刺激T細胞克服「新冠病毒變異」
新冠肺炎持續至今已接近3年的時間,雖然疫苗早已問世許久,但面對一直不斷變種的新冠病毒,現行的疫苗也只能做到「避免重症」而非「避免感染」。美國一間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就針對「避免感染」這事情,開發了一款實驗性蛋白質疫苗,希望以此方式來刺激人體內的T細胞辨識新冠病毒變異株,以此來降低感染的機率。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新聞稿指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人體接種新冠疫苗之後,體內的B細胞會透過疫苗來學習有關新冠病毒的訊息,進而製造相對應的抗體。而產生出來的抗體就會開始在人體內巡邏,當遭遇新冠病毒時,抗體就會避免病毒侵害人體。但隨著新冠病毒的變異株不斷問世,變異株甚至還誕生亞變種,這些突變出來的新病毒都造成抗體識別率下降,尤其是在近期Omicron變異株的疫情中更是如此,Omicron在棘蛋白上的突變數多達37處,這也讓他們可以有效地躲避抗體。麥迪遜分校的免疫學教授蘇拉許(Marulasiddappa Suresh)就認為,如果新冠病毒變異株可以躲避抗體,那可以動用人體內的T細胞來提供第二道保護。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實驗性的蛋白質疫苗,裡面主要是含有新冠肺炎原始病毒株未突變版本的棘蛋白。研究人員是希望透過這種疫苗來刺激T細胞,進而讓T細胞來抵禦新冠病毒。在實驗階段中,研究人員幫小白鼠注射實驗性的蛋白質疫苗後,將小白鼠暴露在2種新冠肺炎變異株的環境中,結果顯示,由疫苗產生的抗體,無法對付新冠肺炎變異株,但是被疫苗所誘導產生的T細胞有足夠的能力對抗變異株病毒,這也讓小白鼠沒有產生症狀,或是僅有輕微症狀。報告中指出,會有如此差異,主要是在於T細胞所識別的棘蛋白片段比B細胞還要全面,如此就能有效的對抗更多突變後的新冠病毒。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著手研究T細胞抵禦病毒的機制,以及研究目前現行的疫苗,是否可以透過修改的方式,讓疫苗改由刺激、誘導T細胞的免疫機制。
歐美傳出Omicron亞變種BA.5 專家警告:新冠流感化要20至30年
目前新冠肺炎Omicron變異株,已經在歐美部分國家出現新型亞變種BA.4與BA.5,也有專家警告,BA.4及BA.5的傳染力更為強大,而且具有免疫逃脫能力。而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表示,新冠病毒的重症率目前是流感的10倍左右,推估未來為了預防重症,可能要每年注射1至2劑次世代疫苗。而新冠病毒也有別於SARS,目前已經算是完全演化成功,短期之內很難溫和,黃立民認為,可能要花上20至30年,新冠病毒才有可能流感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10日的記者會上表示,目前歐美各國檢測到的Omicron亞變種BA.4與BA.5有明顯上升的趨勢,英國在5月底至6月初,BA.4案例占整體個案12%、BA.5案例占整體個案18%。美國方面則BA.4案例占整體個案5%、BA.5案例占整體個案8%。羅一鈞也強調,許多專家認為BA.4與BA.5在傳播力上較BA.2強大,再加上在於免疫逃脫能力方面較強,認為BA.4與BA.5有可能取代目前的BA.2,成為未來的主流病毒株。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指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就目前的情形來看,推估過去曾經接種過疫苗的民眾,今年可能還是需要接種1劑次世代疫苗,但還是需要看臨床試驗結果。如果是已經打過3至4劑疫苗的民眾,黃立民是否還需要接種次世代疫苗,要看變種病毒株的重症率以及致死率,如果相關數值偏高的話,推估還是需要接種。對於坊間不斷流傳的「新冠流感化」一事,黃立民解釋,目前新冠病毒的重症率仍較流感高出10倍左右,而且多數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很難在短時間內便溫和。有別於SARS必須要發燒才具備有傳染力,黃立民認為目前的新冠病毒的演化已經趨於沒有缺陷,推估可能要20至30年,新冠病毒的重症率才會下降至與流感相當。
下一個變異株可能來自免疫力低下患者 國際研究疾呼:給他們最優質醫療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令世界公衛專家相當擔憂,不過這些變體究竟從何而來?學者投入研究,初步證據發現,部分變異病毒株是從長期感染病毒的患者身上而來,例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因此目前最急迫的防疫工作即是,給予長期感染和免疫力低下患者優質的醫療照顧,以免病毒在這種病人身上待的足夠久而產生變異。國際知名醫療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1日刊登一項名為「下一個值得關注的SARS-CoV-2變體在哪裡?」的研究,由病毒研究界多位重要人士共同執筆,如劍橋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古普塔(Ravindra K Gupta)、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傳染病學家湯瑪士(Thomas P Peacock)等人。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一波接一波主要是不斷有新型變種病毒株襲捲,這些變體的來源讓專家苦惱,而該研究結果提供初步證據,至少有一些變異病毒株來自於新冠病長期感染者,例如某些免疫功能低下者,像是愛滋病患者、曾接受器官移植者,其體內免疫能力較低,可能難以消除病毒造成持續性的感染,而有數據顯示,當新冠病毒待在病患體內時間一長,就可能產生新的突變。研究因此呼籲,各國防疫最緊急的任務是要提供這些免疫低下、長期感染新冠肺病毒患者,提供優質醫療保健服務,並且優先給予他們治療,因為若未能妥善幫助這些長期感染患者,恐怕會對公共衛生帶來危害。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舉例,Delta變種病毒株起源於印度、Omicron則起源於南非,兩個國家的公共衛生條件都有待提升,且缺乏對病毒基因組序列的持續監控,南非更有著約700萬餘人是愛滋病毒帶原者,成為全球數量最龐大的免疫低下人群。
Delta並未被Omicron取代 以色列最新研究警告「夏天恐捲土重來」
在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orn席捲全球之前,具有高度傳染性、高重症率的Delta變異株可以說是許多國家的主流病毒株。但一份以色列的研究指出,Delta變異株並未全數被Omicron變異株所取代,而且恐怕在今年夏天會捲土重來。根據《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以色列班古里昂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的研究人員透過預測模型發現,目前肆虐全球的Omicron,其傳播力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會逐漸消失。但相對的,讓不少人聞之色變的Delta變異株還是會繼續傳播,並且有可能在今年夏季捲土重來,或是「出現更有威脅性的變種病毒株」。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結論主要是透過分析廢水中的病毒所獲得,以色列研究人員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這段時間,分析以色列境內貝爾謝巴市(Beer-Sheva)的汙水,結果就從中發現Delta變異株與Omicron變異株之間有「令人不安的互動(disturbing interaction )」,就算是目前Omicron變異株的是佔據著主要感染病毒的位置,但Delta變異株一直從未消失過。研究人員發現,其實各種病毒的變異株突變一直不斷地進行著,就算可能會有某種變異株會短時間內佔據主流感染的位置,但在經歷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另外一種病毒株來取代。研究人員也依此推估,Omicron變異株的傳播力可能會在數個月內下滑,但在今年夏季,Delta變異株有可能會捲土重來,或是出現另外一種更具威脅力的變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