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北極振盪
」 冷空氣 鄭明典 氣象署![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87777/sm-70a1c1d1c6fddb798cb40b0a5f597ac2.jpg)
這波持續冷比較多天原因曝 鄭明典:源頭都是極區冷空氣
今(6日)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氣溫下降,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僅東部、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不少人好奇,這波為何持續冷比較多天,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解答了。為什麼會持續冷比較多天?鄭明典提到,負北極振盪常有兩支脊場加深開始,一支在太平洋最北端,阿拉斯加附近,這個脊場東側的北風會把冷空氣帶向美國東北;另一支在大西洋最北端(北海),這個脊場會把冷空氣帶往西北歐。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解答。(圖/翻攝自臉書/鄭明典)鄭明典說明,在兩支加強的脊場作用下,極區一個大大的冷低壓便會偏向歐洲大陸,初期,這個冷低壓南方的西風會把大西洋的暖空氣往歐洲內陸傳送,暖空氣會在冷低壓的東側造成一個移動性的脊場建立,就是標示1;到後期,冷低壓西側冷平流增強,冷空氣往冷低壓西側堆積,就是標示2。鄭明典指出,標示1的脊場東側北風開始將極區冷空氣往南傳送,使蒙古高壓增強,前緣逐漸影響台灣,標示2作用往南的冷空氣,也隨中緯度西風帶往東通過中亞進入新疆西側。鄭明典繼續說,標示1的冷空氣持續往南出海,標示2的空氣接續在後,就是這樣兩股冷空氣接續影響,而且源頭都是極區冷空氣,所以氣溫偏低,影響時間也會持續多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87202/sm-c7537a831d6fe9e63e95ea51cd1488be.jpg)
下週一起冷氣團來襲全台下探10度低溫 1月中受「負北極震盪」影響還會更冷!
2025年伊始,台灣各地仍是冷颼颼,不過氣象署認為,未來幾周可能還會更冷!中央氣象署預估,1月6日至10日會有第一波冷氣團報到,可達大陸冷氣團強度,北部有機會出現10度以下低溫,到了1月14日後,美國模式更預估受到「負北極震盪」影響台灣天氣,恐怕直逼霸王級寒流。中央氣象署2日在粉絲專頁分享照片,指出2日早上6:40,玉山氣象站觀測到雨夾冰霰,地面也出現積冰現象。據《東森新聞》報導,氣象署表示受南方雲系北移影響,3號清晨前,中部以北3500公尺以上高山都有機會降雪,且接下來又有冷氣團要報到。中央氣象署預報員趙竑指出,未來半個月,台灣各地主要受2波冷空氣影響,首先是1月6日至10日間,冷空氣南下,預估會達到大陸冷氣團強度,北部地區低溫預計僅剩6到7度,其他地區也只有10至12度。但是,這波冷氣團還不是最冷的時候!因為到了1月14、15日,據美國模式預估,台灣恐怕會受到負北極震盪影響,也就是極區冷空氣外流到中低緯度地區,屆時整個台灣恐怕會陷入「霸王級寒流」的影響。 根據「氣象署數位科普網」資料,2016年1月中下旬,就曾因為負北極振盪突然現身,導致東亞地區中高緯度出現極端低溫現象,台灣平地多處下雪,那次低溫也被稱為「霸王寒流」,但在一般狀況下,由於台灣位於副熱帶與熱帶之間,北極寒風南下至此已是強弩之末,大多影響不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86657/sm-3393bb40c0290ef07042c0d3ace509f3.jpg)
入冬後最強冷空氣來襲! 鄭明典曝「負北極震盪」影響時間
今年冷氣團自11月開始沒停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示警,「負北極振盪」趨勢持續,預估影響時間是1月中。氣象專家林得恩也表示,負北極震盪預計在1月10日前後,會讓北方空氣直接往南衝入中低緯度地區,屆時恐會有入冬最強烈冷空氣影響台灣。鄭明典今在臉書發文示警,持續追蹤「負北極振盪」!預估影響時間是1月中 。(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今在臉書發文示警,持續追蹤「負北極振盪」!預估影響時間是1月中,並強調「不是明天!」他也PO圖補充,「負北極振盪」的主要冷空氣外流路徑,「氣候上,冬季洋面溫度高,所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端容易有暖空氣入侵北極圈,在氣壓場上顯示的就是『脊場』(紅色箭頭)伸入北極圈。」鄭明典解釋,這張圖是由北極上空望下看的示意圖,太平洋在上,大西洋在下,北美洲在左,歐亞大陸在右。(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解釋,負北極振盪的啟動就是上述2支脊場或其中之一異常偏強,更「深入」北極圈內,冷空氣外流路徑便和這脊場有關。第1條冷空氣路徑來自阿拉斯加脊場的增強(上方),脊場東側的北風將冷空氣帶往北美洲中緯度地區;第2條冷空氣路徑來自格陵蘭脊場的增強(下方),這脊場東側的北風將冷空氣帶往西北歐。鄭明典續稱,第2條路徑的冷空氣和大西洋上的暖空氣遭遇,會有強烈溫帶氣旋發展,溫帶氣旋東側的南風將暖空氣往歐洲內陸傳送,這邊會有第3道脊場建立,但是因為這是高度變動的脊場,所以在這張平均示意圖中看不到脊場,這個動態變化的脊場建立,便會將冷空氣往東亞地區傳送,這是第3條主要冷空氣的路徑。而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也向《TVBS新聞網》解釋「負北極振盪」,北極地區冬天時通常會有北極渦旋,把北方的冷空氣,做一些整合、盤據;一般而言,北極也會有高層噴流,把冷空氣阻擋在北極地區,讓冷空氣無法南下,中低緯度的地區就比較不會那麼寒冷。但是偶爾會有暖空氣入侵到北極圈裡面,或是高層噴流不再那麼強,此時北極圈裡面的冷空氣,就會被擠出來,直接往南衝入中低緯度地區,這就是「負北極振盪」,中低緯度也會因此變冷,不過這個負北極振盪每年正常都會有,只不過強度大小的不同而已。林得恩補充,目前預期大概會有一波這幾次最強的冷空氣,在1月10日前後影響到台灣地區。此外,時間上今年冬天算是冷得比往年早,11月底12月初台灣就已經開始冷,而韓國、日本不僅是提早冷而已,災情還相當嚴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03562/sm-f91ccfae6a9ae4e57f0f4795f5231495.jpg)
負北極振盪出現…大陸冷氣團報到時間曝 「先濕後乾」影響5天
時序已經進入冬天,但天氣還是反覆不定,白天可以熱得像是夏天。由於負北極振盪出現了,前氣象局長鄭明典用過去經驗來解釋,這時候冷空氣開始往南「潰流」,開始影響較低緯度,就會有冷氣團出現,甚至是威力很強的寒流。據了解,「負北極振盪」是指北極圈附近最冷的冷空氣「北極渦旋」,偶爾會因為暖空氣入侵,導致冷空氣被擠出來、往南方流動,就會有機會出現高強度的寒流。負北極振盪轉強,冷空氣開始往南「潰流」。(圖/翻攝自鄭明典臉書)前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PO出負北極振盪上下變化圖,透露最下方長條圖是「北極振盪指數」,現在還維持負值,上方是北極圈內的氣壓距平,紅色是氣壓偏高,表示極渦偏弱。假如紅色的大值往下移,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此時才是冷空氣開始往南「潰流」的時候,會影響較低緯度的地方,更指出這次個案和2012年初有點類似。另外,根據中央氣象署,周六以後會有一波大陸冷氣團南下,強度比較強,影響時間達4~5天,甚至會影響到下周四(21日),天氣呈現「先濕後乾」,也因為冷空氣持續時間較長,體感溫度也會冷很久。至於這波大陸冷氣團是否會增強為強烈大陸冷氣團,仍有待觀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1/301761/sm-3642d59de0eb492ef4bf8ab3dbf2d786.jpg)
「負北極振盪」冷空氣外流中緯度! 鄭明典:對台影響有限
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今(3日)指出,「負北極振盪」正在發生中,偏暖的空氣流入北極圈,北極的冷空氣外流至中緯度,持續時間會相對長一些,不過由於主要影響範圍偏北,對台灣天氣應該無影響。鄭明典今(3日)在臉書貼文指出,「負北極振盪」正在發生中,偏暖的空氣流入北極圈(黑色圓圈),北極的冷空氣外流至中緯度(藍色區)。這次冷空氣串成一團分布約半個緯度圈,是很明顯的波數1結構,持續時間會相對長一些,主要影響範圍較偏北,對台灣天氣應該無影響。根據氣象署官網顯示,北極振盪(Arctic Oscillation,AO)是北半球20˚N以北區域的一種大氣振盪現象,主要在描述北極與中緯度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呈現相反相位變化的關係。其中「振盪」是指有些時期北半球極區的海平面氣壓異常偏低,中緯度的氣壓則異常偏高,稱為「正」北極振盪;而有些時期極區氣壓異常偏高,中緯度的氣壓則異常偏低,稱為「負」北極振盪。正北極振盪發生時,中緯度高空西風噴流(風速最大的區域)一般會變得比較強,極區冷渦漩強,北極與中緯度的氣流不易交換,極區冷空氣較不容易南下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天氣,結果將導致北美和北歐容易發生氣溫異常偏暖的情形,以及使地中海區域降水減少、出現乾旱,北歐降雨增多。相反地,負北極振盪發生時,西風噴流及極區冷渦漩會較弱,因此極區冷空氣便較容易南下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天氣,使得較接近極區的的北美、北歐及北亞(西伯利亞到蒙古一帶)容易出現偏冷的天氣,中緯度的地中海區域國家則出現降雨偏多的現象。由於臺灣位於熱帶與副熱帶之間,與北半球極區相距較遠,北極振盪對臺灣的影響較不直接,負北極振盪導致冷空氣南下的影響亦有限。因此,並不是有負北極振盪發生,臺灣就會冷,而臺灣冬季低溫也並非皆肇因於負北極振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