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增長
」陸港股大暴走1/這六檔槓桿型ETF成交爆量 股價近一周最多漲33%
時序入秋,美股「九月魔咒」(大跌)被FED降息給破除,令全球投資人更驚奇的是中國重磅端出「924新政」,一登場陸港股就點火飆升,不單大陸香港資金急速南下北上,美國大型投行接爆投資人電話,台股投資人更是應聲買爆陸港股ETF,不到一周各檔股價已狂漲一到兩成,最高達33%。 「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9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句話,深化24日甫宣布救樓市股市政策決心,加深投資人信心,上證指數漲幅3.61%收復三千點,30日來到3,289.34點,恆生指數近一周上升4000點,且成交額不斷放大創新高,連帶台股與中國房市相關類股、ETF跟著看漲與出量。 根據Yahoo!股市統計,從9月24日至截稿前,台股中國主題ETF成交量暴增,其中以槓桿型ETF為主,包括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富邦恒生國企正2 (00665L)、中信中國50正2(00753L)、復華香港正2(00650L)、富邦上証正2(00633L)、國泰中國A50正2(00655L)股價上漲,在短短一周裡飆漲幅度從18%到33%,相當驚人。 這波驚動全球股市的陸港股大爆走,起於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及金融監管局三巨頭罕見地召開記者會,會及證監會大動作宣布降準、降息、降低存量房貸利率與房貸頭期款比例等多項貨幣寬鬆措施;同時降低人行政策利率,引導貸款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調,合計預期向金融市場釋出資金超過人民幣1兆元,這是自2015年8月以來,人行再度祭出「雙率雙降」政策。 接著在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特別是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這是中國政府近期再次發出希望房地產價格止跌回升的言論。 這次中國政府出重拳,源於大陸經濟近三年來疲弱,儘管官方已提出多項經濟刺激方案,人行在保持匯率穩定任務下,貨幣政策施展空間有限,市場多認為救市動作「雷聲大雨點小」。 永豐投信投資長林永祥跟CTWANT記者說,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長期通貨緊縮風險,多項指標顯示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進入負增長,解鎖社會流動性成為中國走出通貨緊縮的關鍵。永豐投信林永祥認為,中國股市第四季有望迎來反彈行情。(圖/報系資料) 林永祥進一步分析,此次中國人行提出的政策組合拳較市場預期更加積極,主要包括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2024年內還將視情況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0.5%;降低7天期逆回購利率0.2%,由1.7%降至1.5%;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平均約0.5%,統一房貸頭期款比例至15%;創設股票抵押融資機制,首期挹注股市流動性約可達人民幣5000億元。 林永祥認為,當前在美國聯準會明確進入降息循環後,現正給予中國人行更多貨幣寬鬆政策空間;同時隨著2024年即將進入尾聲,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率目標5%能否如期達到,需要更積極的財政措施支持,「在中國政策組合拳頻出招,Q4中國股市有望迎來反彈行情。」 台新投顧產經策略研究部總經研究組主管喬慕恩表示,「924金融新政主要是針對資本市場,短期打開陸港股反彈空間,對經濟基本面助益有限,陸港股中長期仍需視基本面改善觀察。」 「目前市場多憧憬10月人大常委會加碼國債增發!」喬慕恩說,「924金融新政是否能扭轉信貸成長,刺激房市銷量仍有待觀察,或僅起到短期緩解經濟壓力,中長期基本面不確定性仍大,關鍵仍在財政刺激與否及力度」,可以從習近平主席近期的談話來加以觀察。
2040台灣剩2200萬人 侯友宜主張生第三胎獎百萬有排富
因應少子化成為國安問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日舉行記者會,提出三大政策主張,包括補助凍卵保障生育、提高育嬰留職津貼、三胎家庭房屋補貼(有排富的給獎百萬),期盼達到「助生育,添好孕,強國運」的目標,並將成立少子化基金,提升出生率,解決國安危機,投資台灣未來。侯友宜指出,2016年起,我國平均每年減少1萬名新生兒,出生率快速下滑,2020年起人口負增長,美國中情局預測,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至今僅有0.87人,相較之下日本都還有1.26人。以2019年我國還有2360萬人口計算,推估到2040年人口將減少160萬,只剩下2200萬人。侯友宜表示,少子化除人口減少,更嚴重的是造成人口結構衝擊,加速高齡化程度,預估2025年高齡人口超過20%,2039年就超過30%,未來長照費用增加,退休金與社會保險無以為繼,重創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少子化產生的國安危機不言可喻。因此,國家要用解決國安問題的最大力度,解決少子化問題,要讓國人「生得起,養得起」。此外,隨著晚婚晚育成新常態,加上房價與育兒成本難負擔,如近年我國房價、物價飛漲、通膨增幅快,房價自2016年以來全國增幅近三成,台南市更超過四成,讓育兒夫妻想要購屋成家帶來極大的挑戰;對於孩子剛出生想要留職停薪親自照顧,或是沒抽到公托公幼要自己照顧的家長來說,育兒成本上升也是極大的挑戰,這都是政府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侯友宜表示,6月8日他已提出「公立、非營利、準公共化的托嬰、托育和幼兒園,一律免月費」,孩子自己帶、家人帶,或是到私立機構,每個月領1萬育兒津貼;9月8日也提出了扶養12歲以下子女,扣除額提高50%的措施。這些都獲得育兒家長的廣大迴響。侯友宜並強調,要以國安議題態度處理少子化問題,更要用公共投資觀點,促進生育,投資台灣未來。他因此進一步提出三大主張,確保國人想生能夠生,生了有國家支持。這三大主張包括一「補助凍卵保障生育」,經醫療評估,30到40歲女性有2萬元一次性的凍卵補助,後續五年每年提供2千元保存費補助,最高補助3萬,預估補助3萬人,預算9億元,經費不足再增補。為了投資台灣的未來,要成立少子化基金支持凍卵補助,不納入健保。讓女性國人衝刺事業時,可以保留未來生育機會。第二項主張是「提高育嬰留職津貼」:現行6個月份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由平均月投保薪資的八成調至投保薪資全薪,新增兩成由政府加碼補貼,減輕家庭育兒的經濟壓力,受益人數近9萬人。政策主張三,「三胎家庭房屋補貼」:第三胎(含)以上之家庭,夫妻一生一次百萬補貼,可用於購屋、換屋頭期款以及租屋使用,並設排富條件(綜合所得稅率未達30%,名下不得有房產,或換屋重購者得一屋換一屋)。侯友宜強調,少子化是國家安全議題,每多一個孩子都非常寶貴,因此要由少子化基金支持,目的是減輕年輕人育兒購屋或換屋與租屋負擔,促進生育解決國安危機,實現「百萬金孫」目標,受益人數預估達每年1.8萬戶以上。侯友宜今天提出「三胎家庭房屋補貼」,第三胎(含)以上之家庭,夫妻一生一次百萬補貼,可用於購屋、換屋頭期款以及租屋使用,並設排富條件(綜合所得稅率未達30%,名下不得有房產,或換屋重購者得一屋換一屋)。(圖/黃鵬杰攝、侯辦提供)
歐天然氣價格暴跌至2年來最低 外媒:歐盟儲備量約67%有助擺脫對俄依賴
據外媒報導,歐洲天然氣價格已跌至2021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俄烏衝突導致供應擠壓,有助於扭轉通膨飆升的趨勢,並讓消費者鬆一口氣。報導提及,荷蘭 TTF天然氣市場價格為歐洲天然氣價格參考值,近日首度跌破每百萬瓦(megavatio)30歐元之門檻,顯見國際天然氣價格已恢復至正常範圍。天然氣價格趨緩除了有助於降低消費者物價指數(IPC)外,亦利於歐盟脫離對俄羅斯液化天然氣(LNG)之依賴。 自烏俄戰爭以來,俄羅斯將其對歐盟的管道天然氣供應量減少80%,液化天然氣已成為管道天然氣的主要替代品。一些交易員預測,今年夏天短期價格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這與去年5月的情況截然不同。當時天然氣期貨價格是現在的四倍,在俄羅斯削減天然氣供應後,各國被迫恢復煤炭發電,以維持電力供應,人們還擔心天然氣短缺,以及歐洲能否在冬季前建成天然氣儲存庫。如今庫存高於平均水平,甚至可能在夏季被填滿,且比計劃提前。基準荷蘭天然氣期貨已連續八周下跌,跌破每兆瓦時(megawatt-hour)25歐元,為2021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液化天然氣進口的增加取代了俄羅斯的供應,以及相對溫和的冬季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代表該地區不需要太大範圍的動用儲存地點。歐洲的天然氣儲備量幾乎達到67%,而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約爲50%。有研究員表示,價格下跌對歐洲來說是個好消息,表明在俄羅斯關閉天然氣供應後,液化天然氣進口的增加和需求的減少成功地迅速重新平衡了歐洲市場。此外,歐洲一直在推動建設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新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廠以及良好的天氣條件幫助減少了今年發電對天然氣的需求,進一步緩解了需求。市場正密切關注中國的天然氣需求。有分析師表示,如果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非常疲弱,歐洲天然氣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至每兆瓦時20歐元以下。至於歐洲,目前的低氣價並沒有引發工業需求的增加,去年能源成本飆升導致工業需求減少。對於試圖判斷市場底部可能在哪裡的天然氣交易員來說,這種情況是否以及何時會恢復,是最大的問題之一。
中國大陸61年來首次人口負成長 人口學會副會長「人口紅利仍在」
截至2022年末,中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近61年來中國首次人口負增長。這組統計數據引發輿論熱議。人口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變量,也是影響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中新社專訪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解讀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在消失?這個負增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帶來哪些影響?在未來的全球人力資源結構中,中國又如何找到新機遇?等議題。「負增長」後,中國人口紅利仍在中新社記者:「人口負增長」意味著什麼?中國會不會就此正式進入「長期人口負增長」週期?杜鵬:人口負增長是指總人口數量開始減少這一標誌性轉變,其源於生育率的下降。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總和生育率就下降到了2.1,2.1也被稱作世代更替水平,即低於更替水平就相當於已經踩下了人口增長的剎車,或早或遲就會出現人口負增長。因此,中國人口負增長起因於30年前,只是到了2022年,直觀的數據才顯示出真正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中國人口負增長,它還伴隨著出生人口首次少於1000萬這一事件。觀察歷史,1963年中國出生人口接近3000萬,10年前都還在1500萬人以上,2022年降到了956萬。未來的幾十年,中國可能都要處於人口負增長狀態,只是速度快慢問題。中新社記者: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在人口結構中曾獲得哪些好處?「人口紅利」是不是真在消減?杜鵬:中國的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口紅利是經濟學概念,它不僅取決於人口結構,更關鍵的因素是能不能充分利用人口機會窗口。改革開放前,中國勞動力就非常豐富,但這並不是後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本身充分釋放了中國人口數量和結構的優勢,這才創造了人口紅利。我們說如今人口紅利依然存在,基於三方面原因:其一,中國勞動力數量仍然非常龐大。到2022年,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8.76億,規模依然龐大。其二,中國在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本大國。中國8億多勞動力中,絕大多數受過良好教育,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增長到近11年。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076萬,而中國一年新增就業人口在1300萬人左右,如果實現充分就業,絕大多數新增就業人口都是高教育素質人口。我們的勞動力數量可能在未來一些年出現緩慢下降,但勞動力素質在提高,這給我們充分利用龐大的高素質勞動人口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其三,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體制機制在進一步完善,可以不斷促進勞動力供給和就業需求更好匹配。促進城鎮化過程中,農業剩餘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到城鎮,實現了更有效的人力資源配置。因此,必須看到,我們依然有龐大的勞動力隊伍,有更好的勞動力素質結構,有更完善的機制使高素質勞動力更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所以人口紅利依然存在。政策放寬,為何有些年輕人不願生孩子?中新社記者:去年8月,大陸國家衛健委曾刊文談到,低生育率成為影響中國人口均衡發展的最主要風險。這裡的「風險」主要包括哪些?杜鵬:人口負增長後,一方面人口總量特別是勞動力數量在下降,另一方面人口在老齡化,特別是未來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加速趨勢。「少子」是人口負增長最主要動因,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關注未來幾十年中,生育率能否得到有效提升。這個「提升」不是恢復到一、二十年前的狀態,而是首先使它不再進一步下降,同時,使有生育意願的人們能夠充分實現生育意願。導致出生人口減少的相關因素,如果我們不能夠在未來5-10年盡快解決,可能人口負增長就會進入加速過程。而從長期來說,雖然人口增長總會進入到一個負增長階段,但我們還是要力爭生育率不出現急劇下降,不出現出生人口數量長期低迷,這樣才有利於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不斷調整優化生育政策,釋放生育潛力。那麼,政策調整後,出生人口為何不升反降?為什麼現在有些年輕人不願生孩子了?杜鵬:生育率下降背後有多方面因素。第一,社會保障普及後,養老不再僅依靠子女,人們的生育觀念也會隨之受到影響。第二,醫療衛生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在提高。如今,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8.2歲,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已經超過80歲,這也對生育水平產生了影響。人口結構變化以後,年輕的育齡人口在減少,所以在同樣出生率的情況下,每年生育的人數也在減少。第三,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中國女性就業率非常高,女性要去平衡生育和職業發展的關係。第四,教育水平在提高。我們常說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趨於下降,這裡有觀念的變化。同時,教育時間延長,初婚初育年齡也隨之推遲,職場女性在生育方面付出的代價會更高,這也會導致生育人口數量下降。綜合來看,育齡婦女人數在減少,初婚初育年齡在推遲,離婚率、不婚率也在提高。同時,年輕人也會遇到工作和生育之間平衡的難題。這些因素疊加,使得2022年的出生人口數創下了新低。「量的優勢」與「質的優勢」中新社記者:當「少子老齡化」成為常態,人口結構的「一減一增」之間,中國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杜鵬:中國在進行全面的準備。早在2006年,國家層面就已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此後又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共二十大報告將「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等放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部分進行部署。從實踐來看,這些年我們也在不斷探索解決「一老一小」難題,諸如不斷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進教育公平等,減輕年輕人在孩子擇校、課外輔導等方面的焦慮或撫育成本。此外,養老措施發揮作用與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關。家裡的第一個孩子,一般老人會照看,如果第二個孩子還讓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時間全部用來為子女照看孩子,這就提出新挑戰:老人是否願意幫助子女承擔撫養責任。跟養老一樣,這裡會涉及很多社會保障問題,怎麼促進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麼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年輕人優待,怎麼解決老年人的異地醫保問題等等,這些方面國家一直在不斷完善相關措施。當然,政策路徑上已非常清晰,但政策落地實施,還要有幾年時間才能夠看到真實成效。中新社記者:應對「少子老齡化」,國際上不少國家已有探索,我們能從其他國家獲得哪些經驗或教訓?當前,最需要做的是什麼?杜鵬:近年來,我們也在借鑒一些國家鼓勵生育的相關措施。但是,總體上來說,我們需要做的,一是戰略重視,要從戰略上關注和促進生育率的提升或穩定;二是綜合施策,不能單從某一方面著力;三是博採眾長,不同國家的好經驗,要結合自身國情進行取捨借鑒。歸根到底,中國還是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中新社記者:最近,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談到,通過提高個體勞動者的生產率來解決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問題。中國人口從「量的優勢」到「質的優勢」轉變,需要在哪些方向重點著力?杜鵬:首先要明確,我們不是擔心人口負增長導致勞動力不夠用了,而是更關注龐大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勞動力群體,能不能獲得與自己相匹配的就業崗位,使勞動力供給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當然,與此同時,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發展方式也會越來越關注於靠技術密集型產業去促進未來的發展。羅奇的觀點也非常重要,他強調個人要素、全要素的生產,也就是我們不能簡單比較勞動力數量,更要比的是勞動力素質、勞動力結構以及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中國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機遇?中新社記者:聯合國的人口預測稱,印度將在今年4月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未來的全球人力資源結構中,中國如何找到機遇?杜鵬:人口數量第一、第二,本身沒有優劣可言,我們沒必要過分關注人口規模排第幾,而更應關注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是否更有利,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是否在持續提高,更應關注人口結構變化會帶來哪些優勢與挑戰。優勢方面,無論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還是人口城鎮化進程,與印度相比,我們都高得多。挑戰方面,我們的生育率較低,人口老齡化較快,也意味著在社會保障方面,要花更大力氣去提升生育水平,解決托育養老問題、教育公平問題、地區間城鄉間差距問題等等。因此,不必拘泥人口數量的排名,我們必須看到過去40年,特別是過去10年的發展成就,從而利用自身優勢和發展勢能,立足人口國情,去走好自己的現代化道路。
基金揚眉兔氣2/升息末端「這一時間點關鍵」 債市買點到看好四大股市搶反彈
「隨著聯準會升息即將見頂,債市長期投資的買點已然浮現。」中租投顧副總蘇皓毅同時向CTWANT記者表示,2023年基金市場還看好亞洲地區;瀚亞投信投資長林如惠則建議投資人強化股債配置,「看好美國、印度、日本、台股四大股市搶反彈,伺機第一季修正時機進場。」展望2023兔年基金市場,蘇皓毅說,「美國基準利率居高不下,儘管西方經濟體在2023年可能雙雙倒退,但亞洲有機會帶來一線希望,成長前景較佳」,「與西方相比,亞洲經濟正處於不同的經濟週期階段。」「即使全球其他地區放緩,但印度正在持續擴張,日本或成為今年唯一沒有陷入衰退的成熟經濟體;至於中國方面,亦即將迎來週期性的復甦,為2023年約5%的經濟成長奠定基礎。」蘇皓毅說。中租投顧副總經理蘇皓毅認為今年基金偏重價值股的配置,包括美股、東南亞與印度市場。(圖/中租提供)蘇皓毅看好亞洲成長,主要是因為擁有利多的政策;由於中國最近放寬貨幣和財政政策,有望促進整體經濟的信貸成長,進而支持房地產行業。雖中國疫情因解封而轉趨嚴重,但亞洲重新開放的動力只是被推遲,並沒有完全消失。債市方面,蘇皓毅分析說,2022年受到加速升息導致債券全年跌幅為百年來數一數二,但企業償債能力仍佳,因此目前之價格面具相當吸引力。「由於債券發行市場較低迷,可望使已發行之債券價格獲得不錯的支撐;不過總體經濟則是主要風險來源,包含地緣政治議題未解、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和能源供應問題都存在考驗,具低違約率之投資等級債券優於非投資等級債券,產業則以防禦型產業會優於週期性產業。」蘇皓毅表示。林如惠則表示,「今年全球正處於利率高點、景氣下行及通膨回落等變局,將壓抑長債利率走勢」,「可把握最後升息階段之際,利率逢高布建債券部位,建議優先選擇投資級債,搭配非投資等級債提高收息,以先買先收息角度出發,未來1~2年甚至可望有資本利得空間。」瀚亞投信投資長林如惠(右二)也看好印度股市。左起為瀚亞投信海外股票暨固定收益部主管林元平、總經理王伯莉與台股投資總監劉博玄。(圖/瀚亞投信提供)瀚亞投信海外股票暨固定收益部主管林元平指出,第一季可留意美國科技股庫存調節後的反彈機會,預料升息將不再衝擊市場,而半導體產業可能在第一季出現最大的負增長,可考慮逐步逢低增加美股部位,「物聯網、車用電子、元宇宙、資料中心、5G等結構性需求增長,科技股中長期具吸引力,第一季可逢低進場或定期定額」。第一金基金經理人許維哲則指出,第二季起一旦聯準會升息止步,庫存去化近尾聲,企業獲利動能可望重啟,加上下半年為傳統電子旺季與2024年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半年,市場資金行情稍可期待,惟在高利率環境中,投資標的仍相對看好高股利、現金流穩定的標的,中小型利基股相對較有表現的空間。「在基金操作策略上,去年初看到全球升息趨勢即將來臨,挑選標的偏向較不受升息因素影響、具備穩定需求的類股,例如受到缺料影響出貨的網通股、存在剛性需求的生技醫療族群,及受惠升息的金融股,且排除保險為主的金融標的。」許維哲表示。許維哲強調,「今年上半年台股採取穩健、保守分批進場策略,著重高股利、現金流穩定標的,可留意中小型利基股及未來趨勢型產業等,研判相對較有表現空間,中小型、上櫃類型台股基金回檔時可考慮進場定期定額,採取分散佈局投資策略。」
日本通膨創40年新高 超寬鬆政策再次面臨考驗
日本10月通膨率創下40年來最高水準,在日本央行試圖解釋維持貨幣刺激政策以追求物價穩定增長的必要性之際,這一結果使其陷入了更加尷尬的境地。日本內務省18日公佈的資料顯示,10月份剔除生鮮食品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長3.6%,主要受加工食品,以及下調手機通話費的影響減弱所推動。據《新浪財經》的報導,這一數字超出了分析師預期的3.5%,也是自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儘管結果不太可能說服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改變方針政策方針,但物價漲幅已連續7個月超過了日本央行2%的通膨目標。大和證券首席市場經濟學家Mari Iwashita表示:「日本央行一直堅稱目前由成本推動的通膨是暫時的,但這一說法越來越站不住腳。如果日元繼續疲軟,更多的企業將試圖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黑田東彥一直堅稱,當前成本推動的通膨只是暫時的,而且央行的超寬鬆政策對於支持日本從疫情中復甦至關重要。黑田東彥在18日資料公佈後繼續重申這一觀點。日本央行目前預計,從4月份開始的下一財年,物價增幅將降至2%以下。雖然加工食品和能源仍然是通膨背後的最大因素,但前者的影響現在已經超過了後者,這表明物價上漲已經遠遠超出了大宗商品的推動。剔除生鮮食品和能源的通脹率已躍升至2.5%。現在的通膨也比2014年消費稅上調後還要嚴重。那次稅收上調打擊了消費者支出,使日本經濟陷入了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萎縮。而物價持續上漲的時間越長,通膨在該國紮根的可能性就越大。通膨速度加快,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日圓暴跌。10月貿易逆差的擴大也反映了日圓貶值的負面影響,而陷入困境的日圓和不斷增長的進口成本導致日本經濟在第3季度重現負增長。10月,日圓匯率一度接近1美元兌152日圓,創下32年來新低。這促使日本政府在本月再次干預市場,以支撐日圓。物價上漲也冷卻了日本家庭在日常必需品之外的消費欲望。根據Teikoku Databank的一項調查,10月份,從蛋黃醬到飲料等約6700種食品價格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儘管這一趨勢似乎在上個月達到頂峰,但機構預計包括乳製品在內的另外833種食品將在11月漲價。與此同時,自今年4月份以來,實際工資已連續6個月下降,這增加了侵蝕消費者購買力的因素。為了緩解物價上漲對消費的影響,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月下令推出一項經濟刺激計畫,其中包括降低能源成本的援助和兒童保育的現金補助。該國內閣目前已經批准了29.1萬億日圓的額外預算,為這些措施提供部分資金。「我預計今年通膨率將保持在3%以上,但從明年1月份開始,由於政府的價格緩解措施,通膨率將再次降至3%以下,」大和證券的Iwashita表示,「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價格勢頭正在減弱。」「展望未來,我們預計日本第4季度核心通膨率將徘徊在3.6%左右,然後在第1季度迅速放緩,」經濟學家Yuki Masujima表示,「日元疲軟將繼續提振加工食品和其他進口產品的價格。但從明年1月份開始,對電費和煤氣費補貼可能會使第1季度核心CPI通膨率降低至多1.0個百分點。」SMBC日興證券的經濟學家預計,受政府措施的影響,明年初關鍵通膨指標將大幅放緩至2.5%左右。但以Koya Miyamae為首的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隨著支持的逐步結束,物價增長可能會在2024年再次加速,達到3%左右。
全世界房產榮景「觸頂」? IMF:新興市場住房成本恐下挫25%
據《金融時報》引述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分析指出,疫情帶動的不動產榮景已在去年底觸及天花板,如今世界各地房市正步入金融海嘯以來最全面的不景氣。疫情後低利率與龐大現金儲蓄,推升從挪威到紐西蘭等41國房價飆漲。疫情過後,投資變得空前迷人,股市、加密貨幣、不動產幾乎都飆漲,特別房市,去年底前全球房地產還非常樂觀,但不到一年情況大變。隨著升息、通貨膨脹造成實際收入下滑、資產縮水,全球大部分城市房地產泡沫風險愈來愈高。今年開始,通貨膨脹、利率上升,甚至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還預測實際工資可能一年內下降,買房美夢成為惡夢。最大問題仍是貸款負擔愈來愈重。現在美國30年貸款約7%,是2008年以來最高,加上前兩年房屋成本上漲,現在典型房產每月抵押貸款成本從12個月前1700美元上升到2600美元。經濟學家預測2023年英國房價暴跌,各大機構預測範圍從4.4~12%。很多國家都有類似模式,歐元區抵押貸款費用升至近期最高,預期歐元區房價增長急劇下降,2023年底可能轉為負增長。紐西蘭、加拿大、挪威城市第三季房價也出現雙位數暴跌。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全球房市正處於「臨界點」,預測在最壞情況下,未來三年內發達經濟體房價看跌10%,新興市場住房成本可能下挫25%。IMF研究,政策利率每增加100個基點,就會導致房價增長下降1.5~2%。隨著房地產市場放緩,牛津經濟研究院預估,幾乎所有國家經濟都將在12個月內放緩,稱市場處於溫和下跌和大幅下跌之間,是2007至2008年後最令人擔憂的房地產市場前景。不過有分析師樂觀認為,多數大型經濟體房地產市場不會重演金融危機模式,當時許多工業化程度最高國家住房成本從2007年最高點下降13%至2012年最低點。主要差別是現在家庭債務佔收入比較低,以及失業不像金融危機後極端。牛津經濟研究院認為,失業率仍然很低,價格下滑可能會受限制,交易量低時成凍結狀態。
海運價格暴跌70% 航運巨頭馬士基:全球貿易正在倒退嚕
世界盃、感恩節和聖誕節即將陸續來臨,全球海運市場卻寒意陣陣,各大海運航線的運價出現大幅度下跌。據業界人士透露,中南美航線運費從7月份的7000美元,已經跌破到10月的2000美元了,跌幅超過70%,而與中南美航線相比,歐美航線更早就開始下降。目前運輸需求表現疲軟,多數遠洋航線市場運價繼續調整走勢,多個相關指數繼續走低。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被視為「全球貿易晴雨表」的馬士基於11月3日警告稱,全球經濟衰退迫在眉睫,而這將拖累海運的未來訂單量,預計今年全球集裝箱需求將下降2~4%,低於此前預期,不僅如此,2023年集裝箱需求也可能出現萎縮。宜家(IKEA)、可口可樂(Coca Cola)、沃爾瑪(Walmart)和家得寶(THD)等零售商以及其他一些貨主公司、貨代公司都曾購買、租用過集裝箱船,甚至是成立了自己的航運公司。然而今年市場急轉直下,全球海運價格暴跌,這些企業發現去年購買的集裝箱和船已無法維持。分析師認為,航運旺季運費卻在下降,主要原因在於不少貨主被去年的高運費刺激到了,紛紛提前好幾個月裝運了貨物。據美國媒體透露,2021年受供應鏈影響,全球各大港口堵塞,貨物積壓、集裝箱船遭到哄搶,這一年海運航線的運費飆漲了大約10倍。與此同時,困擾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通脹問題,使得消費者需求受到打擊,購買慾望遠不如去年強烈,市場需求也大不如預期,庫存積壓導致零售業不得不減少海外供應商的訂單。馬士基執行長Soren Skou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通脹等不利因素嚴重影響消費者信心與購買力,全球貿易正在倒退。貿易活動放緩或可緩解供應鏈承受的壓力並降低運輸成本,從而幫助減輕價格上行壓力,不過這也意味着全球經濟發生萎縮的可能性上升。馬士基表示,未來全球經濟的一些不確定性,將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進而影響全球運輸和物流需求。預計因全球宏觀經濟的不利因素,2023年的風險將會向下行傾斜,全球集裝箱市場會大致持平,甚至會負增長。不過,全球第五大集運公司赫伯羅特執行長Rolf Habben Jansen指出,市場總是反應過度,但他相信,航運業總會反彈。
《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修2023年增長預期 IMF:最糟糕時刻尚未來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日公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指出,受到俄烏戰爭持續升級、通膨和能源危機,以及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全球經濟前景黯淡。IMF將全球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從7月時預估的2.9%下調至2.7%,此為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和2020年新冠肺炎危機以來最疲弱的經濟增長。據CNBC的報導,IMF在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正經歷一系列挑戰,包括全球主要經濟體面臨的通膨危機、世界各國全面收緊貨幣和財政政策、俄烏戰爭,以及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這些因素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經濟動盪風暴」。IMF表示,全球1/3的經濟體在明年以前將遭遇「連2季的負增長,而美國、中國與歐元區3大經濟體將持續放緩,「最糟糕的時刻尚未來臨,對許多來說,2023年感覺會是一場衰退。」此前,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才示警,當下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衝擊,將更甚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危機。IMF預估,全球通膨率將從2021年的4.7%升至今年8.8%觸頂,並在2023年放緩至6.5%,2024年則再度下滑至4.1%。報告續稱,對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而言,2022年的衝擊將「再次傷害疫情後未完全恢復的的經濟創傷。」
封控付出代價 大陸多項經濟指標負增長
大陸4月包括投資、消費、工業在內的主要經濟數據全線驟降,多項指標陷入負增長,凸顯因疫情而採取嚴格封控付出的巨大代價。不過,大陸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淩暉強調,經濟運行困難是暫時的,5月有望加快改善,第2季仍然會保持較好增長態勢。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昨(16日)公布數據,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減11.1%,遠低於前值(年減3.5%)和市場預期(年減5.4%);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意外下降2.9%,前值和市場預期各年增5.0%和1.0%;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年減6.1%。此外,1-4月不含農戶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走低至6.8%,亦低於市場預期的7.2%。值得關注的是,1至4月房地產銷售額年減29.5%;前3月則下跌22.7%。路透依公開數據計算,4月大陸房地產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大減46.6%,這是自2010年以來最大降幅,且較3月跌幅26.17%再擴大。同時,4月,大陸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1%,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其中,16-24歲、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8.2%、5.3%。付淩暉坦言,受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國內疫情衝擊明顯的超預期影響,經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但他強調,吉林、上海等地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擴大內需、助企紓困、保供穩價、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顯效,5月經濟運行有望得到改善。對於外界質疑全年經濟增速目標5.5%可能高估,付淩暉表示,今年以來有很多的因素超出了預期,經濟運行確實面臨很多困難,但也要看到這些困難都是短期的、暫時的。他認為,從全年發展來看,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還有不少有利條件。一是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效果逐步顯現,貨運物流持續恢復,全國發電量等一些實物量指標也在改善;二是投資穩增長作用將繼續發揮,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支撐有力;三是消費有望逐步恢復,線上消費和升級類消費仍會成為消費的重要支撐;四是出口雖然面臨一定壓力,但是持續增長有利條件仍然較多;最後是今年以來財政金融支援實體經濟將不斷發力。
美首季GDP萎縮 CNN點出「災難性的一天」 拜登大位難坐穩
美國商業部(Commerce Department)4月28日公布的資料顯示,美國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縮水1.4%。創下2020年春季疫情爆發以來最疲弱表現,GDP突然萎縮,令許多人擔心美國會出現經濟衰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更指出這是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執政的民主黨來說是「災難性的一天」,原因是11月的期中選舉僅剩下不到200天,拜登恐怕難以短時間內扭轉選民的想法。美國第一季度GDP數據美國時間28日出爐,儘管市場原先預期的1.1%的增長,相比前期的6.9%遜色不少,但1.4%的負增長,仍然超出市場預期。美國第一季度GDP數據美國時間28日出爐,儘管市場原先預期的1.1%的增長,相比前期的6.9%遜色不少,但1.4%的負增長,仍然超出市場預期,這也顯示美國自1984年以來最亮眼的經濟表現遭到逆轉,GDP突然萎縮,令市場擔心美國出現經濟衰退,因為GDP連續兩季度出現萎縮,就說明已進入經濟衰退。市場擔心美國出現經濟衰退,因為GDP連續兩季度出現萎縮,就說明已進入經濟衰退。根據「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的資料顯示,美國社會對目前的經濟信心「極低」,高達42%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經濟狀況「糟糕」、38%認為「尚可」、18%「很好」,僅有2%的美國民眾認為經濟「極佳」;且有76%受訪者擔憂美國經濟「正在惡化」。,眼看美國的期中選舉剩下不到200天,選舉結果恐對拜登所屬政黨不利,拜登恐怕總統大位也難坐穩。拜登雖然在28日表示他不擔心美國會陷入經濟衰退,不過根據CNN指出,美國總統雖然是美國最有權勢的職位,但用來刺激經濟的手段卻相對有限;經濟狀況不好時,總統本人的支持率相當也會不高,就算祭出其他策略,在這段期間內的效果恐怕短時間難有成效,眼看美國的期中選舉剩下不到200天,選舉結果恐對拜登所屬政黨不利,拜登恐怕總統大位也難坐穩,就連拜登團隊內的民調專家安扎隆(JohnAnzalone)都坦言,這是他擔任政治顧問30年來面臨「最糟糕的政治環境」。
陸人口出生率、淨增人口數創新低 專家:人口負增長時代恐逼近
2020年大陸歷經疫情擴散,再加上育齡婦女減少等影響之下,年度人口出生率觸及43年來低點,淨增人口更是繼1959年後的「三年大饑荒」以來新低。專家分析,大陸人口總量增加的動力缺乏,人口負增長時代恐已步步進逼。近10年大陸人口增量第一財經引述「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大陸2020年全國人口總量相比於2019年,共淨增204萬人,規模創下1961年以來新低。回溯當年,在大躍進背景下,大陸爆發「三年大饑荒」(陸稱「三年困難時期」),總人口於1960年、1961年連續兩年呈負成長。各方估計,期間共造成1,500萬至5,500萬人的非正常死亡。大陸人口隨後於1962年迅速反彈,年度淨增規模達1,436萬人,此後延續強勁增勢。直至2000年,大陸淨增人口在39年以來首次萎縮到1,000萬以內,僅增957萬人,至今仍以2012年的1,006萬人,維持新世紀以來的高點紀錄。大陸官方為此數度推出獎勵生育措施,以刺激不斷下降的人口增勢。2016年全面推出「二孩政策」,淨增人口一度達906萬人,卻未見長期激勵效果。2021年5月再祭出「三孩政策」,如今各地方密集擬定生育假、住房補助等配套措施。江蘇海安住建局等五部門7日公布「關於促進城鄉統籌改善居住條件的暫行辦法」,對子女未滿18歲的二孩、三孩家庭,在市場價格基礎上分別給予每平方公尺人民幣(下同)200元和400元的住房優惠。北京、安徽和廣東等地也相繼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給予多孩家庭優先照顧。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指出,從現有的情況來看,人口總量增加的動力缺乏,發展趨勢將越來越接近於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相交叉的邊緣。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日前表示,若生育率降太快,年輕人口缺乏,老齡化問題就會很突出,削弱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加重經濟社會的負擔。要落實「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建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以提高出生人口數量,改善人口年齡結構。
可怕!中國性別嚴重失衡 至少「3000萬光棍男」找嘸另一半
大陸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記階段已快結束,在民眾關注的性別比方面,據2019年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人口總數為14億5萬中,男性人口較女性多出約3049萬人,性別失衡狀況明顯,未來恐出現「3000萬光棍男」成不了家,此次普查結果也將再度檢驗此預測,大陸網上也出現「3000萬光棍男怎麼辦?」討論,還有調查這些成為「剩男」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沒車沒房沒存款」,接著是太宅、不會跟異性相處、不夠帥,也有網友留言「越看越心酸」。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是大陸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將呈現大陸人口數量、結構、分佈等方面的最新情況,有別於以往,此普查次採用電子化登記方式,透過手機上網填報即可。大陸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舸表示,此次普查將是大陸「近30年來準確率最高的」人口普查,一方面,透過電子化方式可以最有效率的彙整、定位數據的準確率,另一方面,由於大陸生育政策已全面放開二胎,以往因政策因素導致的漏報、瞞報情況,將有極大改善。大陸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公佈之前,人口總量趨近零增長,將迎來負增長已成為學界共識,根據大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大陸總人口將在2027年後開始進入負增長,其提出的報告中指出,十四五(第14個5年計劃)時期,大陸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降至年均1.76%,總人口低速慣性增長,年均增量為246萬人,根據此態勢預測,未來十年將經歷從增長到下降的重大轉折,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從人口總量來看,2019年大陸人口總量為14億5萬人,預計2027年將達到巔峰值14.17億,此後將開始下降,2035年將降至14.03億,2050年降至13.21億。人口普查結果是政府制定社會福利的根據,上海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彭希哲說,目前大陸人口老齡化的長期趨勢已不可逆,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已把人口老齡化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此次人口普查數據將對未來多項國計民生重大政策的製定產生深遠影響。大陸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指出,近年來,大陸人口紅利期已結束,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由此帶來的經濟、就業等一系列問題值得高度重視,2019年大陸新生嬰兒1465萬人,出生率已降至10.48%,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100萬人,加上全面放開二胎後,也並沒有引發生育高峰。當前大陸人口數不僅面臨將急劇萎縮的危機,也面臨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加劇、性別失衡的結構性危機。目前大陸性別比已嚴重失衡,自1982年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女性=100)嚴重偏離103-107的正常水平,1990年超過110,2000年接近118,之後一度超過120,目前仍在110左右,00後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萬,90後男性比女性多近900萬。截至2015年,大陸30歲及以上未婚男性超2000萬,而同齡未婚女性僅約600萬,2019年大陸男性人口多出女性3000萬人,預計到2040年,30歲及以上未婚男性將超4000萬。大陸網上開始出現「3000萬光棍男怎麼辦?」等相關問題討論,還有調查這些成為「剩男」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沒車沒房沒存款」,接著是「太宅」、「太老實,不會跟異性相處」、「不夠帥」也有大陸網友留言「越看越心酸」。楊舸表示,從性別比數據來看,大陸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一直偏高,此前積累的問題可能會在不久後發生,包括婚姻擠壓、性交易、性犯罪等諸多社會問題可能加劇,加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都是大陸當局要面臨到的嚴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