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逆差
」 關稅 川普 美國 貿易逆差 中國美擴大貿易戰!禁售陸TP Link 川普喊話課歐盟關稅
近年來美國對歐盟的商品貿易逆差雖然逐漸縮小,而美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對歐盟貿易順差。這對主張「美國優先」的川普來說,有一點「貿易逆差」就是不公平。美國候任總統川普20日警告歐盟,必須承諾大規模購買美國石油和天然氣,否則就以關稅伺候。歐盟一直希望避免與美國爆發貿易戰,並在川普當選總統後爭相增購液化天然氣(LNG)或農產品,藉此避免川普把關稅的矛頭指向布魯塞爾。不過川普顯然對目前的狀況仍不滿意,對歐盟發出警告。歐洲大多數煉油廠和天然氣公司都是民營,除非實施額外的制裁或者加徵關稅,否則政府也無法決定這些公司的採購來源。歐盟發言人吉爾(Olof Gill)當(20)日表示,歐盟27國願意與美國談判能源方面的共同利益,並指出美國也享有「對歐盟的大量服務貿易順差」。美國挑起各國貿易戰,不只是加徵關稅,甚至網通產品也被影響。根據外媒報導,美國商務部、國防部與司法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已各自對中國網通公司 TP-Link 展開調查,並禁用其產品。若真的查禁TP-Link 網通產品,美國騰出來的市場空缺將會非常驚人,對台灣網通廠後續效應值得關注。法人看好激勵網通廠未來營運表現,網通業者樂觀期待轉單效應。本土網通品牌友訊(2332)、友勁(6142)衝第一攻漲停,製造商中磊(5388)、啟碁(6285)、神準(3558)、建漢(3062)、正文(4906)、明泰(3380)也可望受惠。
川普1.0對華鷹派經濟學家!《致命中國》作者入獄後「回鍋高級貿易顧問」
川普2.0於美東時間4日宣布,他將聘任前白宮貿易顧問、被視為非主流經濟學家的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重返白宮。據悉,他曾在2023年因未能按照傳票配合「1月6日國會襲擊事件委員會」的詢問,被裁定犯有藐視國會罪,並在今年3月19日入獄服刑4個月。此外,他還因為出版過《致命中國》一書而受到川普賞識,是川普重振美國製造業和對華貿易戰政策的關鍵舵手之一。據2名知情人士透露,納瓦羅本週訪問了川普位於佛州的海湖莊園,尋求在新政府中任職。在與川普團隊的談話中,納瓦羅表達了領導國家經濟委員會的願望,該委員會制定和執行總統經濟綱領的主要職位。納瓦羅的第2個選擇,則是管理總統人事辦公室(Office of Presidential Personnel),該辦公室負責招募、審查和提名候選人,為數千個聯邦政府職位服務。報導稱,在川普的上一個任期裡,納瓦羅被視為「美國優先」隊伍中最鷹派的人,他強烈要求降低美國貿易逆差,且經常批評德國和中國進行貨幣操控,同時還主張擴大美國製造業規模、建立高關稅、全球供應鏈回流,並強烈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可說是川普1.0經濟民粹主義及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堅定支持者之一。納瓦羅經常發現自己與川普更主流的助手意見相左。用納瓦羅的話來說,這些主流經濟學家是「WTO體系、全球化、多邊自由貿易的支持者」,雖然這些助手經常試圖繞過納瓦羅來推進他們的目標,但川普在談判桌上為這位忠誠的顧問保留了一席之地,還親切地稱他為「我的彼得」。據悉,川普對納瓦羅的賞識源自《致命中國》一書,川普曾如此評價此書:「《致命中國》一針見血。它用事實、數字和洞察力描述了我們和中國的問題。」2019年,納瓦羅還在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提到中國的「7宗罪」,即7大致命結構性犯罪,包括:國家組織網絡駭客入侵,智慧財產權剽竊,強制技術轉讓,國家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惡意傾銷,貨幣操縱,大量非法芬太尼輸入。不過,納瓦羅也是首位因「國會山莊暴動」入獄的川普1.0時期官員,他因拒絕就「國會山莊暴動」調查案出庭作證,以及拒絕向民主黨領導的眾議院調查委員會移交相關文件,於2023年9月被裁定2項藐視國會罪名成立,成為繼川普1.0的白宮首席戰略師班農(Steve Bannon)後,第2名被定罪的前川普顧問。2024年1月,他被華盛頓聯邦地區法院判處4個月監禁並處以9500美元罰金,接著又在3月19日,前往佛州邁阿密聯邦監獄報到,展開為期4個月的監獄生涯。
台灣人美妝進口最大國不是日本 只因「這事」被法國超車
台灣有大量的哈日族,最愛日本流行文化與藥妝、電器等產品,所以日本長年以來都是台灣的主要進口國,沒想到以化粧品來說,去年起,法國竟然躍上我國化粧品最大進口國,日本則退居第二、韓國第三,不是日本製不流行了,而是「大戶們」直接跑去日本採購。去年台灣與日本的雙邊貿易額為757.69億美元,其中,我們對日本出口314.36億美元,進口是443.32億美元,長年以來都是貿易逆差。特別的是,經濟部15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去年進口規模已回到疫情前水準,以進口化粧品來說,2019年規模約1600百萬美元,疫情爆發後下滑至1410百萬美元,近來隨著疫情逐步解封,化粧需求增加,帶動進口表現逐漸回溫,去年達1656百萬美元,反而超過疫情前成績,年增6.5%,今年1到10月為1368百萬美元,在去年基數偏高下,會比去年同期略減1.1%。但化粧品最大進口國,去年起由日本轉為法國,韓國則躋身前3名,今年1到10月的最新數據也一樣,從法國進口化粧品金額為287百萬美元,日本為260百萬美元,韓國209百萬美元。經濟部表示,因為疫後赴日旅遊熱潮,去年國人至日本旅遊人數達423萬人次,較2022年35萬人次大增11倍,依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資料顯示,台灣是所有外國旅客中,在日本貢獻消費金額第一名。加上近來日圓兌美元貶幅大,台灣人就直接到日本當地購買,所以才壓縮對日本的進口商品需求;韓國進口商品,則是隨著韓流文化盛行,加上價格相對親民及產品多樣化,韓國也在去年超越美國,成為化粧品進口季軍,把美國擠到第四名。
陸啤酒傾銷攻台 立委:每喝3罐就有1罐來自對岸
民進黨立法委員徐富癸、郭國文、鍾佳濱8日和台灣釀酒商協會共同舉行「中國啤酒傾銷攻台,台製啤酒剉咧等?」記者會指出,中國大陸製啤酒大量輸入台灣,十年內市佔率成長四倍,如今台灣人喝的啤酒有1/3來自對岸,對本土啤酒產業釀成重大困境,而陸製啤酒以削價競爭、不對等貿易、誤導性標示壓制台灣啤酒市場,要求財政部、經濟部等政府單位提出具體因應對策,更籲請跨部會以具體行動支持本土啤酒產業。徐富癸指出,目前台灣人每喝三罐啤酒就有一罐來自中國,主要來自福建省莆田市,今年一至七月該市對台出口比例超過 85%、金額超過新台幣 17 億元,遠超第二名的菲律賓和第三名的馬來西亞,中國政府自 2022 年起,動輒以註冊不完整等藉口,禁止我國部分啤酒業者出口至中國大陸;反觀我國市場卻對中製啤酒門戶大開,光是 2023 年就被中製啤酒賺走新台幣 35 億元,對比台灣對中國啤酒出口僅新台幣 300 萬元,形成高達 1,165倍的驚人貿易逆差。徐富癸認為,台製啤酒被打壓,也會連帶打壓台灣農民,現在很多台製啤酒使用台灣的米和小麥,光是台灣菸酒一年蓬萊米的使用量就達到1.2萬噸,也有很多本土品牌把屏東的檸檬、鳳梨、巧克力和芒果加入啤酒。他說,台製啤酒使用並行銷了台灣優秀的農產品,因此本土釀酒產業興衰會牽動經濟、財政以及農業,需要有整體的政策規劃,防堵可能發生的問題、守護農民。郭國文表示,過往跑攤多看到民眾在喝綠色的台啤,如今許多卻換成紅色的中國製啤酒,讓他對於紅色啤酒的侵入感受相當深。尤其中國傾專制國家之力,不計成本讓中製啤酒能介入正常市場競爭。郭國文說,中國由於2014年開始,內需市場萎縮,導致周邊國家成為中國傾銷的受害者,根據統計,中國政府每年補助個別釀酒商18-20億元,並透過「五年計畫」號令各地推出政策,壓低釀酒成本來削價競爭。「民眾飲用台製的啤酒,其實就是在支持臺灣本土的農產品,屏東縣是農業大縣,作為在地立委更應該積極鼓勵民眾購買臺灣本土釀造的啤酒。」鍾佳濱表示,部分中製啤酒外包裝有誤導消費者之嫌,或以歐美日等國際品牌形象、或以台灣在地化包裝,來取信消費者,掩蓋中國製造的事實,若民眾沒有閱讀產品標示,根本不會發覺這些都是「中國製造」。鍾佳濱認為,上述案例顯示,政府在《酒類標示管理辦法》上有相當程度的疏漏,應要依法執法,保障消費者權益。台灣釀酒商協會常務理事許若瑋呼籲政府,積極傾聽產業需求。台製啤酒近年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期盼財政部、經濟部能用具體的政策,協助業者面對中製等進口啤酒的不良衝擊,並積極帶動本土業者,強化台製啤酒產業的競爭力。
川普要求自負更多國防支出 范雲:強推財劃法恐傳錯誤訊息
2024美國大選結果已定,立委范雲7日晚間邀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博士、臺大政治系副教授陶儀芬,於個人YouTube頻道《八范雲集》直播,暢談川普政府上任美中臺新局面,面對川普的不可預測性,以及有心人士可能將操作「疑美論」,臺灣應如何應對。范雲提問,臺灣如何因應中美新情勢所造成的影響?陶儀芬回覆說,臺灣應在美國對臺貿易逆差與在美投資等問題展示誠意;而川普不斷對各國施加壓力,要求國家應自行負擔更多國防支出。臺灣也應考慮提高國防預算,審慎因應川普政府的到來。范雲接著表示,對國際盟友而言,國防預算代表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然而,藍白正強推的財劃法,中央預算被掏空、劃分給地方,可能導致新增國防預算被迫減低1/3。在他國眼中臺灣的自我防衛的決心,可能因為政治惡鬥被稀釋,甚至引發錯誤聯想,令人憂心。陶儀芬則指出,自己對川普再次上任後,可能引發有心人士在臺灣操作「疑美論」感到擔憂。陶認為,川普的交易性格與狂人式的不可預測性,引起一種「川普會賣掉臺灣」的說法,認為臺灣要對美國保持懷疑態度。陶儀芬強調,川普的不可預測性並不只是臺灣須面對,中國、與全世界各國都會受影響。陶儀芬指出,面對不可預測的情勢,臺灣更應防範中國利用疑美論,分化臺灣內部。陶儀芬總結說,未來四年,面對不可預測的國際新局面,鎮靜不慌、為自己國家爭取最大利益的國家,就能贏得先機、站穩腳步。范雲回應,臺灣應繼續強化自我防衛,持續與更多民主國家結盟,就能穩健向前。
美國大選對股市造成影響? 高盛:有「這1個」關鍵風險
美股今年來頻創新高,但隨著美國選舉活動的升溫,高盛策略師上週五(21日)發布報告警告稱,美國大選引發的1個關鍵擔憂是,若果真對美國公司海外業務加徵關稅,將對美國股市構成關鍵風險。外媒報導,高盛策略師們指出,美國如果實施關稅,那些在國際市場有高收入的公司的股票表現可能會面臨阻力。這種阻力主要來自3個方面,一是可能引發的報復性關稅;二是因此可能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三則是那些依賴國際供應商的公司,可能因為關稅而面臨困難。報復性關稅的影響,當一個國家(比如美國)決定對另一個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更高的關稅時,被徵稅國可能爲了反擊或保護本國利益,也會對來自原徵稅國的商品徵收更高的關稅,影響美國的出口,增加貿易逆差,從而對美元產生負面影響。這種相互徵稅的行爲稱為報復性關稅。對於那些依賴國際市場銷售的美國公司來說,如果他們的產品在其他國家變得更貴,那麼這些產品的競爭力就會降低,導致銷量和收入減少,進而影響股價和公司業績。地緣政治緊張的影響,關稅政策的實施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往往涉及政治因素,有時候還會觸及到國家安全問題。這些複雜的互動可能導致兩國或多國之間的關係緊張。地緣政治緊張可能使市場感到不確定和不穩定,從而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市場表現。對於全球運營的公司而言,政治緊張可能妨礙其業務運作,增加運營成本,甚至導致某些市場無法正常運營。依賴國際供應商的公司面臨的困難,許多公司依賴全球供應鏈來獲取原材料或製成品,然後再銷售到不同的市場。如果這些原材料或產品進口到美國時需要支付更高的關稅,成本自然會增加。這種成本上升最終可能會被轉嫁給消費者,從而可能導致需求下降,或者公司可能選擇吸收這部分成本,從而減少利潤。無論哪種情況,公司的財務狀況都可能受到負面影響。高盛策略師們認為,儘管關於關稅增加的規模和範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如果川普再次當選,對所有從其他國家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增加至少10%關稅似乎是很可能的。此外,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可能會對美元及面向國內市場與面向國際市場的公司的相對表現產生重大影響。例如2018年,當美國在川普的領導下對中國宣佈實施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時,公司的國內銷售表現比國際銷售高出9個百分點。
沙國不再續簽《石油美元協議》 將如何撼動美元霸權地位
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美元一直以來是石油交易的主要貨幣,而石油與美元的掛鉤,最早源自於1974年石油危機之後,當時的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與不久前才單方面退出《布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s)並放棄金本位的美國,簽署了50年的《石油美元協議》(petrodollar agreement),該協議為華盛頓提供了穩定的原油供應,並建立了支撐其債務的龐大市場,同時利雅德則換取美國的軍事援助和保護。如今沙國宣布不再續簽《石油美元協議》,將為全球金融秩序投下震撼彈,也表明美元霸權的主導地位將不再獲得保障。綜合FIRSTPOST、KITCO NEWS的報導,二戰後國土未受到摧殘的美國,又藉著大發戰爭財擁有當時全世界7成的黃金儲量,於是美國在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正式名稱為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上,仿效當時過氣的貨幣霸權英鎊,確立了黃金與美元掛鉤(1盎司兌換35美元),他國貨幣再與美元掛鉤的「金匯兌本位制」,英國的金融霸權從此由美國接手,而美元也逐漸取代英鎊成為公認的世界儲備貨幣。然而,60年代西德和日本的經濟崛起使美國開始出現貿易逆差,國際收支的失衡再加上越戰帶來的龐大債務,使美國被迫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進而導致實際的美元價值已嚴重暴跌。法國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總統為首的各國政府於是開始拋售手中的美元儲備向美國換取黃金,西德更直接放棄固定匯率。對此,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竟在1971年未經他國同意,取消了黃金與美元的兌換,標誌著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體系,以及金本位制的終結,史稱「尼克森衝擊」(Nixon shock)。不過美國獨霸的軍力,以及美元在國際支付市場上的份額,都為其重建市場信心爭取了時間。1974年6月8日,美國與當時世界最大的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簽署了50年的《石油美元協議》,該協議規定沙國只能用美元為其石油出口定價,且該國透過石油出口獲得的美元儲備必須投資美國國債,以換取華盛頓向利雅德提供軍事援助和保護。美國藉此成功將美元與重要的大宗商品原油掛勾,也讓現今以美元為主加上多種貨幣組成國際儲備資產的浮動匯率體系,在1978年《牙買加協定》(Jamaica Accords)後正式確立。「石油美元體系」實際上強化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因為沒有美元就無法購買能源。」如今《石油美元協議》已經在2024年6月9日正式到期,而沙國也宣布不再續簽,這意味著利雅德目前可以使用美元以外的貨幣為其石油出口進行定價,包括人民幣、歐元、盧布和日圓,甚至傳出沙國有在考慮用比特幣等數位貨幣進行交易。專家指出,擺脫石油美元體系將有助於利雅德更廣泛的地緣政治調整,尤其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試圖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並加強與其他經濟大國,如中國、俄羅斯等金磚國家的合作。雖然沙國目前主要仍以美元進行石油交易,但世界上越來越多經濟體正在試圖改變現有的全球金融秩序,包括俄羅斯、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中國等國,都越來越傾向在能源貿易中使用本國貨幣進行交易。據《華爾街日報》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有20%的石油交易是透過非美元貨幣結算。如今,沙國加入金磚國家集團,以及《石油美元協議》的終結,長遠來看,可能會加速去美元化的貨幣結算國際貿易趨勢,並削弱美元及美國的金融市場,使美元的主導地位不再獲得保障,因為若石油以美元以外的貨幣定價,將讓全球對美元的需求量下降,這反過來可能導致美國通膨率上升、利率上升以及債券市場疲軟。對此,Coin Bureau研究主管克魯普卡(Daniel Krupka)則相對樂觀,他認為:「《石油美元協議》的終止對美元產生的短期影響可能微乎其微。」一方面是拜登政府正準備與利雅德當局簽署名為《戰略同盟協議》(Strategic Alliance Treaty)的美沙共同防禦條約;另一方面是因為沙烏地里亞爾與美元之間採取固定匯率制(1美元等於3.75沙烏地里亞爾),因此沙國需要美元來支持其貨幣,利雅德就有可能將其非美元資產兌換成美元。克魯普卡也補充:「儘管金磚國家的貨幣有一定程度的交易結算量,但如果沒有穩定經濟的支持,它就無法媲美美元、黃金或比特幣。短期內,美沙雙方都不會從協議的終止中受益,因為這實際上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減少沙國對美元的依賴,具體取決於該國如何處理其非美元收益。然而,協議不再續約仍不利於美元,因為沙國此舉將會把美元外匯儲備轉換成其他資產,例如黃金或比特幣,這將使其資產配置更加多元化,也將推升黃金或比特幣的價格,儘管這取決於多元化的程度。」與此同時,雖然金磚國家貨幣的未來發展前景不明,但俄羅斯總統普丁近日表示:「我們正在金磚國家內部建立一個獨立的支付系統,不受政治壓力、濫用和外部制裁干擾。」外界也預期,金磚國家貨幣可能會由黃金等一籃子大宗商品支持,因此這個趨勢可能有利於金價。另一方面,雖然大多數分析師認為,美元失去儲備貨幣地位還需要數年時間,但財經部落客Bullion Buzz也強調,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際,西方貨幣主導的金融秩序將迎來轉捩點。
「美國像中國子公司」 川普揚言針對外國商品實施強硬關稅
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期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如今的美國「就像是中國的子公司,中國是美國的老闆」。川普會有此言論主要是因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再加上本土企業遭受中國企業嚴重影響。為此,川普也以中國的汽車廠商為例子,表示如果未來重返白宮,將要針對外國商品實施強硬關稅。根據《CNBC》報導指出,在川普政府執政期間,美國對中國、墨西哥、歐盟等國家實施了各種關稅,尤其是進口鋼鐵、鋁,課徵的關稅達到25%之多。而截至目前為止,拜登政府也幾乎是對中國進口商品採取高關稅態度。川普表示,中國在進口鋼鐵上太過強勢,已經嚴重摧毀美國本土的鋼鐵行業,尤其美國的鋼鐵行業在過去25年的表現也不是很好,已經被外國競爭者嚴重吞噬市場。川普也提到,當他對中國進口鋼鐵科徵50%的稅率後,許多鋼鐵行業的從業人員看到川普時,都會哭著擁抱他。而這次川普則是點名中國的汽車工業,直言「現在中國就像是美國的老闆,美國像是中國的子公司」。根據MarkLines的資料顯示,中國在2023年生產了約3000萬輛汽車,並在1月份實現了約50%的年增長率。川普認為,應該要對中國出口美國的汽車課徵關稅,讓中國汽車廠商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美國本土生產。川普表示「如果對中國出口美國的汽車課徵關稅,不僅對美國經濟有良好影響,同時也能讓他們選擇在美國建造汽車工廠生產,這也會雇用美國民眾」。川普也直言「我不想要從中國進口汽車,但是我希望中國的汽車工業在美國製造汽車,雇用美國人」。報導中也提到,有川普的反對者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會使進口商品更加昂貴,反而造成通膨。但實際上,在川普的執政期間,美國的通膨受到抑制,消費者物價指數在4年內上漲不到8%,但是拜登政府截至目前為止,已經上漲約18%。
3個月來首見衰退…11月出口下滑經濟不妙 日銀寬鬆退場時間恐延後
受到對中國出口不振的拖累,日本11月出口意外下滑,赫見3個月來首次衰退。日本決策者原本指望外部需求能抵銷疲軟的內需消費,但出口轉弱讓經濟蒙上陰霾,可能推遲日本央行(日銀)寬鬆退場時間。日本財務省20日公布,11月出口相較去年同月下滑0.2%,3個月來首見年跌幅,遜於《路透》調查經濟師預測的年增1.5%,10月出口年增1.6%。進口部分年減11.9%,減幅大於預估中值年減8.6%。11月貿易收支形成7,769億日圓赤字,連續2個月出現貿易逆差。對中國出口驟減成拖累整體出口主因,包含11月在內,日本對中出口連跌12個月。受北京當局禁止日本水產及其他產品進口衝擊,11月日本食品外銷暴跌60%。11月對中食品出口額劇減至86億日圓,創1月來新低。11月日本對美國出口雖成長5.3%,卻是3個月來最小增幅。農林中金總合研究所(Norinchukin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南武志(Takeshi Minami)指出,「日本目前缺乏經濟成長驅動力,私人消費雖可能已觸底,但第四季經濟擴張步伐恐依然緩慢。」資本支出與消費衰減的緣故,日本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季比年率萎縮2.9%。他還提到,「日圓回升加上出口放緩,給日本企業獲利帶來壓力,這讓日銀難以確定薪資和物價呈良性循環,來年負利率政策很難說取消就取消。」日銀19日發布聲明仍維持超寬鬆政策,意在等待進一步證據,確認薪資與物價的漲幅,足以讓央行放心收回貨幣刺激措施。
半導體產業優勢+台商回流 台灣去年人均GDP達32811美元超越南韓
經濟部統計處昨(28日)發布當前經濟情勢概況,表示因半導體產業優勢,加上台商回流,台灣近10年平均每年經濟增長3.2%,優於韓國的2.6%,兩地人均GDP差距急速縮減,加上韓圓貶值幅度較大,2022年台灣人均GDP為32811美元,超越韓國的32237美元。台韓皆為高人口密度經濟體,經濟發展模式與產業結構極為類似,近年台灣經濟增長速度較快,近10年平均每年經濟增長3.2%,優於韓國的2.6%。以台韓近年經貿發展比較分析,關鍵因素包含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占GDP比重上升,以及製造業各業別成長力道高於韓國,兩國人均GDP差距急速縮減。經濟部統計處指出,台韓均以出口為導向國家,製造業地位舉足輕重,觀察兩國產業結構變化,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占GDP比重由2013年29.1%上升至2022年34.2%,增加5.1%,南韓則由27.8%降至25.6%,減少2.2%,我國製造業占GDP比重增加,南韓則下滑,兩國趨勢相反。觀察兩國製造業各業別的附加價值結構比,統計處指出,台韓產業均聚焦於電子及精密儀器,南韓雖以電子及精密儀器業居大宗,但占比27.5%較我國低。南韓整體製造業10年平均成長2.8%;我國主要集中在電子及精密儀器業,2021年占製造業54.8%,2013至2021年平均成長8.7%,優於整體製造業5.5%。2022年台灣受惠於半導體具有領先制程優勢,带動產業鏈需求暢旺,維持貿易順差514億美元;但韓國受疫情影響,加上進口能源價格高漲,反轉為貿易逆差478億美元。國際預測機構S&P Global於18日公布最新預測,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2.3%,為2021年以來最低。國內經濟因全球經濟受通膨及升息壓力影響,終端需求仍顯低迷,供應鏈持續消化庫存,3 月出口及製造業生產指數年減19.1%、15.2%。展望未來,雖5G、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雲端資料中心,以及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持續拓展,有助挹注接單動能,惟全球經濟前景仍面臨通膨、美中科技戰等多項不確定因素干擾;隨疫情影響淡化,業者推出促銷活動催生買氣,帶動門市客流量提升,且宴席及聚餐需求持續回溫,均有助於增加消費意願,預期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將持續擴增。
穀雨後迎3巨變「未來半年超辛苦」 命理師示警:這6天恐有大災難
本月20日進入24節氣中的「穀雨」,屬於春節最後一個節氣,命理師提醒接下來將面臨3個轉變,包括水逆、冥王星逆行、木星遇難,從個人到國家領袖都會迎來衝擊,尤其這6天恐會有大災難,民眾須特別注意。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國際天星命理風水專家邱彥龍指出,第1階段水逆從4月20日至5月16日,大至國家、小至個人,財富會受影響,容易發生貿易逆差、課稅、補稅溝通協調、理性處理,等稅務、遺產問題,以及罰款、理賠、還款等財務糾紛,需要多次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態,正大光明行事,即使無往不利。不過,若抱持坑人、偷矇、拐騙的心態,可能會倒大楣。第2個轉變是冥王星逆行,自4月28日至10月13日,時間將近半年,因為冥王星走得慢,這段時間會有點辛苦。當冥王星由水瓶退回摩羯時,猖狂的人會轉為低調,但低調的人會轉為霸氣,要注意暗地裡小人眾多,因此像是抹黑、陷害、鬥爭、恐嚇、掠奪、侵占、暴力等事件會非常多。命理師提醒民眾注意。(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邱彥龍呼籲,這段時間請擦亮雙眼,遠離小人和負能量,不要被他人影響情緒。此外,4月28日至10月13日這段時間,和人交往要注意渣男渣女,要有保護意識,小心被偷拍或自拍外流,以免人財兩失。第3個轉變是木星遇難,自5月1日至5月6日,這段時間千萬不要用運氣做事,否則會有大災難,建議可以關閉獨處,少爭吵、外出、不談錢,讓自己清淨,減少憾事發生。最後,邱彥龍還特別提醒,穀雨期間巧遇冥王星刑太陽,國家領導、地區領袖、政府官員、軍警、大企業家、名人、藝人、直播主都需特別謹慎小心,注意意外和疾病死亡的危險,但有5個星座運勢反而看漲,分別是天秤座、巨蟹座、雙魚座、摩羯座跟水瓶座。
日本1月貿易逆差3.5兆日圓 創史上最大貿易赤字
全球經濟前景惡化持續打擊日本出口需求,再加上日圓貶值提高進口商品價格,導致日本在今年1月陷入史上最大貿易赤字。日本財務省公布1月商品出口額年增3.5%,雖大於分析師預期的0.8%,但與去年12月的11.5%相比明顯成長減速。去年以來歐美各國接連升息已開始嚇阻商品需求,今年1月底中國農曆新年廠房停工,進一步打擊日本汽車及機械設備出口需求。財務省資料顯示,1月日本對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商品出口額年減17.1%,其中又以汽車、汽車零件及半導體設備出口萎縮最為嚴重。今年1月日本商品進口額年增17.8%,不及分析師預期的18.4%,也小於去年12月的20.7%。資料顯示今年1月日本煤礦、液態天然氣及原油等能源進口額大幅增加,導致1月商品貿易赤字高達3.5兆日圓(約261億美元),是1979年1月財務省開始追蹤數據以來最高紀錄。
台灣去年人均GDP有望超越日韓 學者:恐曇花一現
全球景氣趨緩,行政院主計總處周三(18日)將公布去(2022)年第4季經濟成長,學者與官員皆預期,因去年9月後出口持續下滑,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GDP)無法保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日本經濟研究所預期去年台灣人均GDP,將超越日、韓,學者認為有機會達成,卻可能曇花一現,今(2023)年挑戰度頗高。IMF去年10月預期,台灣去年GDP約3.3%,人均GDP將由3萬3143美元成長至3萬5513美元,首次超越日本,也是2003年以來第一次超過韓國,成為東亞第一。日本經濟研究所去年12月的預測雷同。但主計總處去年底下修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3.06%,台灣人均GDP是否還能超越日韓,引發外界關注。「歐美嚴重通膨,逐月升息,已慢慢排擠家庭消費,衝擊台灣出口表現。」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預測,出口不佳,連帶拖累經濟表現,預期去年全年台灣GDP恐在2.8%至3%之間,低於月前主計總處預估的3.06%。 台、日、韓近年人均GDP概況。不過,吳大任分析指出,即使去年第4季出口總額僅1118.1億美元,較前年同期大減105.7億美元,但受惠前8月出口暢旺,全年出口仍成長逾7%。主計總處之前推估,台灣去年人均GDP為3萬2700美元,低於IMF預測的3萬5513美元,未來這個數字可能再下修。吳大任認為,就出口數據分析,韓國比台灣慘,不僅衰退幅度大於台灣,且轉為貿易逆差,另日圓貶值,也無法拉抬出口表現,日本去年出口仍嚴重衰退,為此,去年台灣人均GDP可望優於日、韓。展望2023年,由於台灣出口占GDP比重高達7成,遠高於日、韓,受全球景氣成長趨緩拖累較大,加上去年基期高,內需拉抬效果有限,人均GDP要再超過日、韓,困難度頗大。對於蔡政府只剩一年半任期,不論是新內閣接棒或內閣續任,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財經政策亟待改善。殷乃平表示,全球經濟趨緩、兩岸關係緊張,都會影響到台灣經濟,導致產業營運更加辛苦,失業率上升;其次即使國際原油價格趨緩,惟隨著氣候變遷,進口糧食仍會上漲,國內物價蠢蠢欲動,這些問題都會在2023年下半年爆發。他強調,蔡政府未來在經濟作為上要「穩住」台灣經濟不要潰堤,物價穩定、降低對國外糧食的依賴,為當務之急。
日本通膨創40年新高 超寬鬆政策再次面臨考驗
日本10月通膨率創下40年來最高水準,在日本央行試圖解釋維持貨幣刺激政策以追求物價穩定增長的必要性之際,這一結果使其陷入了更加尷尬的境地。日本內務省18日公佈的資料顯示,10月份剔除生鮮食品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長3.6%,主要受加工食品,以及下調手機通話費的影響減弱所推動。據《新浪財經》的報導,這一數字超出了分析師預期的3.5%,也是自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儘管結果不太可能說服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改變方針政策方針,但物價漲幅已連續7個月超過了日本央行2%的通膨目標。大和證券首席市場經濟學家Mari Iwashita表示:「日本央行一直堅稱目前由成本推動的通膨是暫時的,但這一說法越來越站不住腳。如果日元繼續疲軟,更多的企業將試圖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黑田東彥一直堅稱,當前成本推動的通膨只是暫時的,而且央行的超寬鬆政策對於支持日本從疫情中復甦至關重要。黑田東彥在18日資料公佈後繼續重申這一觀點。日本央行目前預計,從4月份開始的下一財年,物價增幅將降至2%以下。雖然加工食品和能源仍然是通膨背後的最大因素,但前者的影響現在已經超過了後者,這表明物價上漲已經遠遠超出了大宗商品的推動。剔除生鮮食品和能源的通脹率已躍升至2.5%。現在的通膨也比2014年消費稅上調後還要嚴重。那次稅收上調打擊了消費者支出,使日本經濟陷入了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萎縮。而物價持續上漲的時間越長,通膨在該國紮根的可能性就越大。通膨速度加快,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日圓暴跌。10月貿易逆差的擴大也反映了日圓貶值的負面影響,而陷入困境的日圓和不斷增長的進口成本導致日本經濟在第3季度重現負增長。10月,日圓匯率一度接近1美元兌152日圓,創下32年來新低。這促使日本政府在本月再次干預市場,以支撐日圓。物價上漲也冷卻了日本家庭在日常必需品之外的消費欲望。根據Teikoku Databank的一項調查,10月份,從蛋黃醬到飲料等約6700種食品價格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儘管這一趨勢似乎在上個月達到頂峰,但機構預計包括乳製品在內的另外833種食品將在11月漲價。與此同時,自今年4月份以來,實際工資已連續6個月下降,這增加了侵蝕消費者購買力的因素。為了緩解物價上漲對消費的影響,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月下令推出一項經濟刺激計畫,其中包括降低能源成本的援助和兒童保育的現金補助。該國內閣目前已經批准了29.1萬億日圓的額外預算,為這些措施提供部分資金。「我預計今年通膨率將保持在3%以上,但從明年1月份開始,由於政府的價格緩解措施,通膨率將再次降至3%以下,」大和證券的Iwashita表示,「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價格勢頭正在減弱。」「展望未來,我們預計日本第4季度核心通膨率將徘徊在3.6%左右,然後在第1季度迅速放緩,」經濟學家Yuki Masujima表示,「日元疲軟將繼續提振加工食品和其他進口產品的價格。但從明年1月份開始,對電費和煤氣費補貼可能會使第1季度核心CPI通膨率降低至多1.0個百分點。」SMBC日興證券的經濟學家預計,受政府措施的影響,明年初關鍵通膨指標將大幅放緩至2.5%左右。但以Koya Miyamae為首的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隨著支持的逐步結束,物價增長可能會在2024年再次加速,達到3%左右。
「和平」是投資信心的基礎 喊打喊殺當然不利經濟
台北股匯市連日暴跌,7日股市重挫267點,失守1萬4500點,8日小漲173點,但未改變弱勢格局,距今年初最高點1萬8000多點非常遙遠。匯市與股市同步重挫,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當周,外資淨賣超新台幣119.9億元,大陸軍演結束後賣超金額雖然縮小,但未改變外逃趨勢。8月外資匯出54.54億美元,累計前8月淨匯出167億美元,逾新台幣5000億元,創史上同期最大淨匯出量,遠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台幣匯率隨之由年初最高點27.607貶破30.9元,目前仍看不見止跌點。台政治風險大退12名市場解讀股匯市暴跌,是全球通膨惡化,美國聯準會鷹式升息、美元強升所致,是受國際大環境與經濟因素拖累。台灣是一個開放經濟體,資金自由流動,美國一再加碼升息,台幣升息卻非常保守,外資因利差擴大而加速離開,是合理的歸因。不過,若單純歸咎經濟因素,卻對台海兵凶戰危的負面影響視而不見,就是自欺欺人。今年初俄烏戰爭爆發,全球經濟更顯動盪,但台灣企業頗具韌性,仍能維持強勁的出口競爭力。韓國經濟結構與發展程度與台灣接近,已連續5個月陷入貿易逆差窘境,逆差高達245.7億美元,韓元匯率已經跌破2008年低價。台灣卻能維持出超,新台幣因而比韓元抗跌。但依據《天下雜誌》的統計,過去兩個月台灣貿易雖仍維持出超,新台幣跌幅卻超過韓元,自6月30日至8月30日新台幣貶值3.8%,而同期韓元貶值3.7%,加上裴洛西訪台當周台幣驚人的外逃潮,地緣政治對經濟的衝擊讓人格外憂心。這不是杞人憂天。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公布2022年第二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台灣投資環境風險倒退3名,退居全球第6。今年4月我投資環境風險評比(POR)排名全球第3名,總分62分。8月這次排名降至第6名,分數58分,低於瑞士、挪威、加拿大、中國大陸、韓國,與丹麥、荷蘭同名次。細看三大指標,「營運風險」和「匯兌風險」兩指標都表現不俗,前者為全球第3名,次於美、澳;後者第2名,僅次於挪威。但「政治風險」指標大退12名,由全球第24名跌到36名。BERI表示,主因是裴洛西訪台推升兩岸緊張情勢、外界憂慮中國是否對台動武。經濟部澄清,認為大陸對台軍演當時,緊張的氛圍確實受全球媒體矚目,但軍演過後,台灣的經濟、運輸、能源都無影響,秉持不挑釁、守主權原則,讓全球注意到我國全球供應鏈關鍵的事實。和平是投資信心基礎經濟部若認為大陸軍演「船過水無痕」,台灣的經濟、運輸、能源都未受到影響,可以高枕無憂,這就太天真了。大陸針對裴洛西來訪而進行的軍演雖已結束,但台海現狀已經改變,大陸已抹除「海峽中線」,並證明具備「封控台海、拒止美日」的軍事能力。當然,大陸仍需考慮代價因素,未必真的去做,但戰爭風險已擺在台灣眼前。幾乎全世界都擔心台海爆發衝突,只有台灣老神在在。過去70年,大陸從未放棄統一台灣的打算,但在前幾代人努力下,台海和平始終能夠維持,正如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所說,70年和平的台灣土地,才有台積電今日的果實,也才有今天台灣的富庶繁榮與全球製造鏈關鍵地位。維護和平未必需要搖尾乞憐,但面對強權切忌喊打喊殺,尤其不能依恃外力保護,否則只會增加兩岸間的敵意。經濟發展靠的是投資信心,「和平」是投資信心的基礎,台海動盪勢必對經濟發展造成長期傷害。若對這些因素視而不見,過去70年累積的家底將很快消耗殆盡,一旦淪為失敗的國家,就會失去「保台」能力,美國想幫都幫不上忙,重蹈阿富汗覆轍就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若政府決心效法以色列,不惜和大陸對抗到底,那就要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實施全民皆兵,做好「反包圍」的全套政經規畫與行動方案,更要建立在炮火威脅下發展經濟的有效方略,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只縱容曹興誠之類喊打喊殺,反而對台灣不利。
聯準會宣布2度「升息3碼」 美聯儲主席:目前並未陷入衰退
升息是各國央行抑制通貨膨脹的普遍手段,美國聯邦公開市場理事會(FOMC)周3公布利率決議,將短期利率上調至0.75%,由於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創198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已是美聯儲連續第2次升息。根據CNBC報導,此次連續升息是為了不造成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抑制失控的通貨膨脹。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在2次升息後,向媒體表示「我不認為美國處於經濟衰退,因為還有太多表現很好的其它經濟領域」。鮑威爾表示許多行業經濟持續超過2個月廣泛下跌才是衰退,但如今並沒有陷入衰退,因為勞動力市場的實力很強。鮑威爾強調降低通貨膨脹的重要性,他表示美聯儲會致力於抑制通脹,即使會造成整體經濟放緩增長。目前一些近期支出和生產指標正走軟,鮑威爾表示8月不會有利率決議,「隨著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會評估經濟及通脹被政策調整的影響程度」,可能會放緩升息的速度,但這取決於宏觀數據,如有需要9月會再次升息。市場預計9月至少會再加升息0.5%,並預估美聯儲將在明年夏天前開始降息。美聯儲控制的是短期利率(1天的利率),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降息短期之內會刺激經濟,但長期會產生通貨膨脹,反過來升息短期會收緊經濟,長期則會抑制通貨膨脹。1981年當時剛上任的美聯儲主席,為了對付美國通貨膨脹造成的經濟嚴重滯漲,非常激進地決定通過升息,不惜在短期內犧牲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來抑制通脹,這造成美國經濟衰退、貨幣升值及貿易逆差。但此次強硬升息在幾10年後被人們認為是教科書級的危機處理方式,換來美國之後長達幾10年的高速增長。
日圓恐續貶!日銀總裁:小幅升息沒意義 有必要將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
日本央行(日銀)於21日下修了經濟增長預期,同時還上調了日本通膨數據的預測。雖然近期不斷飆漲的大宗商品價格和低迷的日圓正在推動日本通膨率突破久違的2%大關,但日銀總裁黑田東彥認為物價上升不會是長期現象,因此將會繼續維持超低利率,而且如果有必要,還會毫不猶豫的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日圓大貶有2個主因,由於日本較沒有歐美國家的高通膨壓力,再加上升息會增加日本國債的主要持有者日本政府和企業的償債壓力,更會使經濟活動放緩而導致衰退,因此日銀不打算跟隨美國聯準會的升息腳步,而是選擇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拉大了美日兩國的利差,導致外資過度流出,其中更有許多外資借貸成本極低的日圓後,再換成外幣投資非日圓市場,加劇了日圓的貶勢。日本經濟基本面轉差也是日圓貶值的主因之一,由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狂飆,高度依賴原物料和能源進口的日本製造業面臨生產成本大幅壓縮獲利空間的難題,雖然日圓貶值有利有出口競爭力,但日圓疲弱加劇了進口成本的飆升,反而吃掉了薄利多銷的出口利潤,日本企業得不償失,例如日本在6月已連續第11個月出現貿易逆差,進口額也較同期成長46.1%。而且日圓若在短時間內狂貶,再配上日本經濟基本面轉差,以及近期由能源和糧食商品帶動的「輸入性通膨」,日本就有可能迎來停滯性通膨的挑戰。雖然日銀總裁黑田東彥也表示,日元大幅貶值是「不可取的」,但他排除了利用升息來減緩日圓跌勢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要透過收緊貨幣政策來阻止日圓下跌,我們將不得不大幅升息,這將對經濟造成巨大損害。」而且黑田東彥還認為,日本的經濟風險在之後就會獲得平衡,甚至日本國內的通膨上升不會是長期現象,因此如果有必要,日銀還會毫不猶豫的再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據《財聯社》、《路透社》的報導,日銀目前仍維持-0.1%的短期利率目標,以及0%左右的10年期債券收益率。此外,日本央行還將截至2023年3月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CPI)從1.9%的預期數字上調至2.3%。但日銀也將本年度的經濟增長預期從2.9%下調至2.4%,並警告稱,持續的供應鏈限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新冠疫情,會讓日本經濟遭受打擊。
野村示警:歐美英日韓等7個主要經濟體1年內恐接連衰退
野村(Nomura)首席經濟學家Rob Subbaraman表示,由於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的央行都為了避免與美國的利差擴大,導致資本外流嚴重,本國貨幣過度貶值,因此紛紛加速貨幣政策的收緊,再加上最容易推高各種商品價格的能源和原物料通膨易漲難跌,未來投資人恐目睹美國與其他6個主要經濟體接連陷入經濟衰退的困境。Rob Subbaraman在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全球許多央行的貨幣政策都轉向了單一目標,那就是減緩通膨,因為通膨高漲將損害央行的信譽,但如果全球供應疲軟的問題在短期內無法解決,大宗商品通膨又蔓延到服務業、房租、商品和工資等項目,那各國央行只能採取更激進的貨幣緊縮政策,以犧牲經濟增長的方式來抑制需求,「我們一直在談論經濟衰退的風險,實際上現在已經有許多已開發經濟體正逐步陷入衰退。」根據彭博社的報導,Rob Subbaraman和全球市場分析師Si Ying Toh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除了美國之外,歐元區、英國、日本、南韓、澳洲和加拿大也將在1年內陷入經濟衰退,全球經濟增長將因此同步放緩。他們預測美國經濟將從2022年第4季開始進入連續5個季度漫長但溫和的衰退,且聯準會將在今年7月升息3碼(0.75%),接著再下一次的議息會議上升息2碼(0.5%),之後可能便是一連串1碼幅度的升息(0.25%),直到明年2月聯邦基金利率調升至3.75%為止。歐洲方面,如果俄羅斯完全切斷對歐陸天然氣的供應,歐元區的衰退可能會更深,目前他們已無法避免的因為能源危機陷入衰退,而英國除了能源危機之外,還同時面臨脫歐後的各種經濟打擊。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了德國公債的殖利率利差與經濟體質較為脆弱的義大利、希臘等南歐國家逐漸拉大,這可能加劇這些國家的資本外逃並使其陷入債務違約的風險,是否會重演2009年歐債危機的慘況值得持續觀察。報告還指出像澳洲、加拿大和南韓這種中等經濟體都經歷了由大量舉債和高槓桿所支撐的房市榮景,如果加速升息引發這些國家的房地產泡沫破滅,那它們的衰退風險可能就會超乎預期,且今年第3季韓國將可能最先遭受嚴重的經濟打擊。研究也提到日本的衰退問題,由於持續的寬鬆貨幣政策支持和延遲的經濟重啟,預計日本將出現較為溫和的衰退,但日圓大貶和貿易逆差的問題仍值得投資人注意。他們則點出中國較特殊的經濟情勢,因為中國的通膨較歐美國家溫和,使得該國央行能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加息階段時,採取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因此中國有望在解封後從經濟增長過度放緩中成功復甦,但只要北京當局堅持較為嚴格的動態清零政策,該國就有可能再次陷入封城,使其經濟遭受打擊。
亞洲金融風暴後最高通膨率 南韓7月料將升息2碼
南韓政府5日公布的資料顯示,韓國6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同比上漲6%,高於市場預期的5.9%,創下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快增速,同時韓元也持續貶值來到13年新低,更慘的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的南韓還在上半年創下史上最高的貿易逆差,糟糕的經濟數據意味著韓國央行7月可能將首度升息2碼(0.5%),以因應通膨飆升、韓元貶值和資本過度流出。南韓經濟目前面臨幾個困境,第一由於美國聯準會加速升息,導致美韓兩國利差擴大,加劇資本外流和韓元貶值,韓元的購買力下降意味著南韓必須付出更多的成本在能源和原物料的進口,再加上俄烏戰爭、極端天氣災害和資源民族主義的抬頭,使得大宗商品通膨飆升,加劇南韓進口壓力,因此韓國在1到6月出口額創同期新高的同時,竟然還陷入史上最高的貿易逆差,能源進口額的大幅增加成為罪魁禍首。最新數據顯示,韓國6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較同期上漲6%,高於上個月的5.4%,也超過路透社公布的市場預期值5.9%。這是自1998年11月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韓國最高的CPI年增率數據,已經連續第15個月高於央行2%的目標。不過韓國央行上月就表示,通膨率可能高於之前的預測,或將密切評估債務償還負擔,以確定7月是否要升息2碼。自去年8月以來,韓國央行也跟上美國聯準會和世界主要經濟體央行的腳步,開始貨幣緊縮政策,至今已升息5次且每次1碼(0.25%),使得韓國央行利率達到1.75%,為2019年以來最高水準,若南韓真的在7月升息2碼,這將會是韓國央行史上最高的升息幅度。目前花旗和摩根大通都已預測韓國央行將會在7月升息2碼,這導致市場對利率飆升的預期提高,引發韓國國債價格的暴跌。而大行分析師也示警表示,南韓的家庭債務已創新高,而且該國的出口增長將會因歐美陷入可能的經濟衰退而放緩,意味著韓國央行不應該急於升息。
再創新高!我7月出口近380億美元 大陸占比重41%
經濟部國貿局公布最新我國7月出進口貿易成績,出口金額達到379.5億美元,年增率達34.7%、累計1至7月出口總額達2,448.7億美元,年增率也有 31.5%。進口金額320.5億美元、年增率41%、累計1至7月進口總額2017.4億美元,年增率30.4%。以地區看,大陸出進口兩項皆是占比最高的地區國家,其中出口至大陸一地就占比41%。根據經濟部國貿局最新統計7月份我國貿易出進口表現相較6月皆略微成長,出口貨品仍以電子零組件146.7億美元,占比38.7%居冠,第2至第5位其次分別為資通與視聽產品52億美元,成長率19.7%、基本金屬及其製品32.3億美元,成長率58.8%、塑橡膠及其製品24.8億美元,成長率43.4%、機械23.4億美元,成長率32.4%。值得一提的,礦產品大幅成長114%、電機產品成長率55.2%較高。我國主要貨品出口項目。(圖/經濟部)出口主要國家地區前5大市場,依序為大陸加香港155.8億美元、東協十國61.8億美元、美國55.8億美元、歐洲36.3億美元及日本26億美元,比重分別是41%、16.3%、14.7%、9.6%及6.8%,年增成長率分別是23.8%、43.3%、28%、64%及45.5%。我對主要國家地區出進口情形。(圖/經濟部)光是大陸一區最超過東協十國加上美國及歐洲三區還大。若以累計今年1月至7月表現看,大陸一區比重更高達42.6%,大陸仍穩坐我國最大出口貿易冠軍,東協十國則以年增成長率36%最佳。我國進口的主要國家地區,同樣以大陸加香港的68.9億美元、占比21.5%最大,其次是日本46.3億美元,占比14.4%,第三名則是東協十國41億美元12.8%,歐洲及美國各有37.6億美元及34億美元,占比各有11.7%及10.6%。這些主要出進口地區國家,我國進口大於我國出口的是日本及歐洲及,出口明顯大於出口的是大陸加香港與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