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
」 胃食道逆流 癌症 刷牙 吐血 胃酸病因相反卻可能同時出現! 「食道弛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怎麼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賁門」是胃跟食道的交接處,若賁門過度鬆弛、沒辦法緊縮,就會導致現代人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GERD)」;相反的,若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沒辦法張開,就會造成「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不過,這兩個完全相反、互相衝突的疾病卻有可能同時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中西醫整合針灸門診楊龍駿醫師分享,自己在診間曾碰過2、3位這樣的患者,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情況其實很少見,對西醫來說這樣的情況幾乎是沒辦法治療,只能兩者取其一,不過針灸可以同時改善這兩個問題。胃食道逆流又食道弛緩不能症 一般只能取其一治療胃食道逆流可能會造成胸口灼熱、喉嚨有異物感等,楊龍駿醫師表示,不論西醫或中醫,治療主要都以藥物為主,如果藥物效果不好,西醫還有手術治療,像尼氏胃底摺疊手術、熱射頻手術等,不過成功率都不高而且有很多副作用。而食道弛緩不能症則是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回堵在食道、喉嚨,造成嘔吐、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甚至連水都喝不下,更會讓體重快速下降。楊龍駿醫師提到,食道弛緩不能症治療通常以手術為主,透過氣球擴張術撐開賁門,或經由內視鏡手術將賁門肌肉切開等。由於食道弛緩不能症無法進食、體重下降會引發更多的健康問題,因此楊龍駿醫師表示,當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同時存在時,西醫可能會以食道弛緩不能症為主治療,但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完整,還會有很多後遺症,像氣球擴張術可能會造成食道破裂,而手術切開賁門肌肉則有可能破壞神經,導致賁門無法收縮,造成永久性胃食道逆流。雖然,食道弛緩不能症也能經由肉毒桿菌注射,讓緊縮的賁門肌肉放鬆,使食物能進入胃裡,但楊龍駿醫師表示,肉毒桿菌效果短暫,當藥效過了以後,症狀又會開始出現。針灸具雙向療效調節神經傳導 不動刀就能同時改善不過,針灸可以不動刀就同時改善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問題,楊龍駿醫師指出,賁門的開關主要是由神經傳導反射控制,透過針灸刺激能讓神經傳導慢慢恢復,當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賁門就能恢復正常運作,而且針灸有雙向療效,當身體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加強它的功能,也能將功能過度的部分抑制下來,適合用於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可是楊龍駿醫師提到,傳統針灸效果沒那麼好,中脘穴、足三里等一般常用的穴位實際上都只能調理而已,或許會有輕微改善效果,但是無法完全根治,所以治療會以頭皮針、耳針為主,去刺激內臟反射區,讓神經穩定並加強賁門的功能,通常患者治療4、5次後就會有明顯改善。最近楊龍駿醫師就透過針灸治療了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這名患者白天沒辦法吃東西,吃一兩口就吐出來,甚至也沒辦法喝水,短短2個月體重就掉了14公斤,但到了晚上的時候卻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只要躺下來胃酸就逆流,讓他沒辦法好好睡覺,經過醫院檢查確認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雖然醫院有給予治療處置,但這名患者都覺得沒有效果,因此求診於楊龍駿醫師。楊龍駿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經過第二次針灸治療後,慢慢就能開始進食,一個療程後已經恢復9成,除了還有點胃酸逆流、吃東西覺得有些卡卡的之外,都能正常飲食、吞嚥,體重也漸漸恢復了。楊龍駿醫師建議,經過檢查確定同時有胃食道逆流、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第一時間先不要急著開刀,因為開刀的後遺症是不可逆的,造成的破壞有時很難去彌補,手術是不得已的下下策,目前針灸也有很高的治療成功率,民眾可以多方了解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罹癌並非是中老年的專利 醫師:17種癌症「病患年輕化」比例增高
扣掉少部分無藥可治的絕症外,癌症可以說是如今最令人頭痛的疾病。但這在往年以為在中老年族群上比較容易發作的疾病,如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稱,其實有17種癌症的患者逐漸年輕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超過2364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以及超過734萬例癌症死亡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在34種癌症中,有17種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中發病率正逐年增加。黃軒醫師解釋,這些年輕人(1990年後出生)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1955年出生的人高出數倍。其中,小腸癌的發生比率(IRR)達到3.56倍,甲狀腺癌為3.29倍,腎癌和腎盂癌為2.92倍,胰臟癌則為2.61倍。這意味著,這些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已經是過去的兩到三倍。此外,某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在25至29歲的年輕人中,胰臟癌的平均每年百分比變化(AAPC)增加了4.34%,小腸癌增加了4.22%。在35至39歲的人群中,腎癌和腎盂癌的AAPC也增加了3.93%。AAPC指的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數值增加表示該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黃軒醫師也提到,雖然年輕人(25至49歲)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大多趨於平穩或沒有上升,但35至39歲的年輕女性若罹患肝癌及肝內膽道癌,死亡率每年增加了1.95%(95%可信區間為0.59%至3.34%)。研究指出,以下17種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癌和腎盂癌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胃癌(非賁門)睪丸癌白血病女性胃癌(賁門)小腸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非HPV相關的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卡波西肉瘤其中,有10種癌症與年輕人肥胖密切相關,包括大腸直腸癌、腎癌和腎盂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賁門胃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這強調了控制體重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性。而以下9種癌症,在老年族群中發病率下降,但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中卻是明顯上升。這些癌症包括: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非賁門胃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卵巢癌睪丸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肉瘤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人,罹患卵巢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75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2%;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30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69%。這些資料顯示,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再次攀升。黃軒醫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現代生活方式,是導致這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工食品、高油脂、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面對如今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年輕人應該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熱量食物。同時,加強癌症的早期預防和篩查也相當重要。
早餐空腹「黑咖啡配B群」? 營養師示警:錯誤習慣小心胃潰瘍
現在人生活節奏緊張,工作間來杯咖啡,是許多人提神的不二法門。不過由於有傳聞,喝咖啡時,咖啡因與腺苷接受體結合,能使人維持清醒狀態,但卻會大量消耗維生素B群;體內缺乏維生素B的狀態下,補充咖啡因僅能達到短暫效果。因此有人主張,「喝咖啡時可以搭配服用B群」。營養師張語希就提醒,千萬不要空腹飲用黑咖啡或吃B群,長久下來恐不利於胃部健康,不可不慎。營養師張語希在健康談話性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曾遇過一名50多歲男子患有嚴重胃潰瘍,進一步了解飲食習慣才知道,原來他平常都不吃早餐,總是空腹喝黑咖啡搭配B群,且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長達15年之久。張語希表示,建議大家「不要空腹吃B群,也不要空腹喝黑咖啡」。B群通常會建議在飯後1小時內服用,原因在於它是「輔酶」的角色,能幫助食物消化吸收。特別是有些B群聞起來味道比較重的,若腸胃敏感者於飯前服用,較容易會出現胃脹氣、不舒服、想吐等症狀。張語希接著說,然而,現在有些B群是以天然食物來源製成的,此類型在飯前吃就比較不會有不舒服的情況發生。但她仍建議,飯後吃還是最安全的。此外,空腹喝黑咖啡也是十分傷胃的行為。由於咖啡因會刺激胃部導致胃酸分泌,再加上咖啡因具有肌肉鬆弛效果,容易使賁門過度放鬆,因此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讓食道更容易受胃酸傷害。若喝完咖啡後覺得胸部灼痛、嘴裡有酸味就要多加小心。另外,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也補充,通常會選擇「喝咖啡時配B群」的人,往往都是伴隨著比較緊張的生活,可能是因為中午過於匆忙,用咖啡來解決一餐,或者平常有愛吃辣的習慣。而這些因素都會加重胃酸的分泌,一旦壓力大、保護機制下降,就容易造成潰瘍產生。
吃一點就飽以為小鳥胃…台南女胸痛就醫 驚見「胃跑到胸腔」扭轉變形
台南1名53歲的林女士多年來進食只要吃一點就有飽足感,稍微吃多則會出現胸口悶痛及灼熱感,一直以為自己是小鳥胃,最近因為左胸疼痛至奇美醫院急診,經進一步檢查發現為橫膈膜裂孔疝氣導致,胃已經移至胸腔並產生扭轉,並在心臟後方造成壓迫,甚至擠壓到左側肺臟,影響肺活量。奇美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照坤會診後,經過團隊檢視、溝通及充分的術前準備,替患者安排腹腔鏡微創手術,將胃和腹腔組織復位修補疝氣,並進行抗逆流手術。林女術後恢復良好,進食狀況穩定,幾日後順利出院,目前定期門診追蹤。陳照坤指出,橫膈膜裂孔疝氣,也稱為食道裂孔疝氣,是指腹腔內器官經由橫膈膜上原本經由食道經過的通道跑到胸腔內,其危險因子多半為因年紀大造成裂孔附近肌肉老化鬆弛、長時間腹壓過大或是外傷外力引起。橫膈膜裂孔疝氣按照程度可分為4種類型,其症狀和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醫師說明,橫膈膜裂孔疝氣第一型為滑動型疝氣,病人占比約90%,原本在腹腔的賁門滑動到胸腔,大部分病人並無症狀,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第二型為食道旁疝氣,賁門仍在腹腔,但是胃的一部分進入胸腔;第三型為混合性,即第一和第二型的混合型態,通常較為嚴重;第四型疝氣除了胃之外,還合併有其他腹腔內器官一起進入胸腔,如大腸、小腸、脾臟等,病人症狀最為明顯,可能因為壓迫心臟或肺臟產生胸痛、胸悶或是呼吸不順等,嚴重時需要立即緊急手術。陳照坤提到,橫膈膜疝氣可以透過3方式做鑑別診斷。(圖/奇美醫院提供)陳照坤提到,橫膈膜疝氣可以透過3方式做鑑別診斷,首先是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除了直接評估疝氣的狀況外,也可以診斷病人是否由胃食道逆流或是巴瑞特氏食道症 (Barrett’s esophagus),甚至切片診斷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癌症等;接著是上消化道鋇劑攝影檢查,口服顯影劑經由X光攝影檢查,可以看出食道和胃的相對位置;最後是電腦斷層檢查,能清楚知道整個胸腔及上腹腔的解剖構造,以及排除食道及胃外面的其他可能原因。醫師進一步解釋,治療上來講,因為橫膈膜裂孔疝氣的症狀大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所以都是以控制或治療逆流性食道炎。初步建議是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減重、避免吃太飽、睡前2至3小時不要進食以及平躺時上半身墊高等等。第二步採取藥物治療,服用制酸劑、黏膜保護劑、H2 阻斷劑、質子幫浦抑制劑或是促進腸胃蠕動劑等。情況嚴重時,則建議手術治療。陳照坤說,手術治療係將跑至胸腔的器官復位、橫膈膜裂孔進行修補以及考慮抗逆流手術,目前以微創腹腔鏡手術的方式進行,可減輕病人術後疼痛,降低對於呼吸的影響,並促進病人的恢復。醫師提醒,整體來講,橫膈膜裂孔疝氣的病人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或是有胸悶、胸痛、心臟不舒服的情形,應列入鑑別診斷,並視醫師診斷類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胃食道逆流拒手術!他「墊高枕頭睡」手麻了 醫搖頭:頸椎幾乎跟竹竿一樣直
一名40歲男病患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因抗拒手術,因此一直以墊高枕頭緩解症狀,結果頸椎幾乎跟竹竿一樣直,甚至雙手會麻,直到一場車禍,才決定動手術,徹底解決困擾已久的胃食道逆流。陳榮堅在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表示,一名40歲男病患本身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而胃食道逆流有很多成因,有的人是因為賁門鬆弛導致,這種情況睡覺時躺得比較低,胃酸就會往上逆流;檢查之後就跟病患說,其橫膈疝氣的程度建議要接受手術,結果病患聽到手術就很害怕,寧可選擇吃藥,就這樣看了2、3年之後,有一天病患突然跟他說雙手會麻。陳榮堅提到,一般聽到手會麻都是頸椎出問題,所以就安排照頸X光,結果發現病患頸椎的曲度已經不對了,正常頸椎會是一個向前凸的弧形,而他的頸椎已經幾乎跟竹竿一樣直;原來是因為他當初胃食道逆流,聽人家說把枕頭墊高可以防止胃酸逆流,就不會時常被胃酸嗆醒,所以每次出現胃食道逆流的情況,他就會增加枕頭的高度,結果枕頭就越睡越高,就導致頸椎出現問題。陳榮堅多次建議病患進行手術,同時也安排頸椎復健,然而病患依舊抗拒手術。陳榮堅透露,直到有一次病患發生車禍,因為手麻而無法及時反應,那次的經歷使他受到驚嚇,才決定要做橫膈疝氣手術,徹底解決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但脖子仍需要復健一段時間。陳榮堅提醒,當胃食道逆流已經影響生活時,必須要從根源解決問題,而枕頭的高度建議保持適中,符合個人的身形就好。
每次吃飯只能吞一粒米!他狂嘔暴瘦15公斤 才知是罹患罕見疾病
大陸江西省一名江姓男子罹患了罕見的「賁門失弛緩症」,每次吃飯只要稍微加速,喉嚨就會被噎住,尤其在吃硬食時更為嚴重,甚至會把吃進去的東西直接嘔吐出來,導致他一次只能吞下一粒米,體重也從75公斤下滑至60公斤。後來,經過相關的內視鏡手術後,切開賁門處過厚的肌肉,讓賁門括約肌徹底放鬆,約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根據陸媒《紅星新聞》的報導,江男到上海市的醫院求診,係因大約在3年前,他發現自己無法吞食稍大的食物,有時胸口還會出現劇烈疼痛,每次吃飯能一粒一粒吞。而在醫院檢查後發現,江男吃下去的食物並沒有順著食道進到胃部,而是直接堵在了食道裡面。江男接受了胃鏡和胃食道的測壓檢查後,醫師察覺他的賁門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食道難以蠕動,讓食物卡在「門口」,且在食物的壓力下,江男的食道也出現明顯的擴張。而這樣的症狀在醫學上被稱為「賁門失弛緩症」,雖然發病率並不高,卻會讓患者感受極大的痛苦,連吃飯都變成艱鉅的任務。醫師與專家一同會診後,決定施行「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POEM手術),先在江男的胃食道管壁黏膜處切出小口,利用內視鏡鑽到黏膜下,切開賁門處過厚的肌肉,讓賁門括約肌得以徹底放鬆,從源頭就解決問題。經過1個小時左右的內視鏡手術後,江男賁門處的肌肉已經順利被切開,在創口不大的情況下,他在24小時後就可以喝水,等待約一個星期左右便能恢復正常飲食。
胃食道逆流根本不需要忌口! 中醫針灸有效改善問題
40多歲A女士因為胃食道逆流,常有胸口灼熱、疼痛等問題,吃了很多藥、經過許多治療,症狀都沒改善,甚至喉嚨痛到沒辦法說話,嚴重影響睡眠,原本經營的公司也因此收掉了,而且疼痛問題讓她連進食都有困難,胃食道逆流遲遲找不到解方再加上無法工作、人生無味讓她相當憂鬱,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中西醫整合針灸門診楊龍駿醫師表示,許多人和A女士一樣受胃食道逆流所擾,吃了許多藥、限制飲食但都沒改善,甚至得到憂鬱症,不過胃食道逆流其實跟飲食無關,不需忌口,而且可以透過針灸治療,不需吃胃藥,像A女士經過針灸治療後已經完全康復,可以正常飲食,現在退休到處遊山玩水,遺書也撕掉了。胃酸逆流問題出在「賁門」 根本不需忌口針灸可改善許多人都聽過「胃食道逆流要注意飲食」,什麼食物要先吃、什麼要後吃、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不能吃,零零總總相當複雜。但楊龍駿醫師指出,其實治療重點根本不在飲食,因為胃食道逆流主要的問題是在「賁門括約肌鬆弛」,不需要限制飲食,只要賁門恢復正常功能,吃什麼、喝什麼都不會有問題。賁門是胃、食道相連的部分,其括約肌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胃內容物逆流。楊龍駿醫師表示,胃在蠕動收縮時會產生壓力,一旦賁門括約肌鬆弛,胃酸就有可能因此往上衝,嚴重甚至連食物都會跑上來,但是目前中、西醫都沒有針對賁門治療的藥物,都只是退而求其次消極地減少胃酸分泌,避免造成症狀。不過,楊龍駿醫師從針灸方面去研究發現,可以透過某些穴位利用頭皮針、耳針直接刺激賁門收縮,使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漸漸獲得改善。楊龍駿醫師提到,目前統計,平均治療約2個療程(1個療程=10次治療)後,9成以上的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痊癒。針灸後注意2重點 正常飲食、好好保養避免復發在針灸治療過程中不需要忌口,也不用配合藥物治療,楊龍駿醫師表示,治療後通常只要注意以下2點,好好保養,就不會再讓胃食道逆流復發了:吃飯不要吃太快。飯後不要擠壓胃部,如:劇烈運動、仰臥起坐、趴睡等,都有可能會增加胃部壓力使胃酸逆流。胃酸逆流可能會灼傷食道、喉嚨等,造成胸口悶痛、胸口灼熱、喉嚨異物感、喉嚨腫痛、咳嗽、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等症狀,長期未改善可能會造成食道發炎、食道狹窄,甚至產生癌前病變「巴瑞特氏食道」,進而變成食道癌,建議有胃食道逆流問題的民眾應及早就醫,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男子飽受胃食道逆流之苦!服藥不想開刀 進行「內視鏡燒灼術」順利改善症狀
任職電子廠的黃姓工程師因長年需12小時輪班,養成經常空腹、狼吞虎嚥和三餐不定等壞習慣,結果常為胃食道逆流所苦,幾乎都靠藥物硬撐,但藥效一過,胃酸倒流症狀立刻上身,由於本身排斥開刀,醫師評估後建議採用「內視鏡抗逆流燒灼術」,果然大幅改善症狀,幫助擺脫「藥」命人生。消化道疾病常見胃食道逆流 致病因一次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曾晟恩指出,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也可說是現代人文明病象徵,典型的症狀包含胸口灼熱、胃酸倒流,也可能會以胸悶、夜咳、呼吸不順、喉嚨異物感等症狀來表現,較嚴重者還會引發氣喘、食道潰瘍及巴瑞氏食道病變相關,患者往往需要尋求醫療的協助。曾晟恩醫師表示,造成胃食道逆流的病因很多,例如不適當的飲食習慣、肥胖、生活壓力,也會與焦慮及敏感相互影響。抗胃食道逆流黏膜治療 不開刀安全又快速由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會建議考慮手術治療,透過開刀將胃頂部進行摺疊並縫合,減少逆流頻率,然而侵入性較高且改變原有的器官構造,以至於多數患者望而卻步,所幸隨著胃內視鏡技術發展,「抗胃食道逆流黏膜治療」逐漸成為重要的治療選項,不僅侵入性較小且也是相對安全的治療手段。曾晟恩醫師解釋,該技術的原理是透過內視鏡伸入到胃與食道交界的賁門部位,再使用氬離子電凝燒灼部分黏膜,製造出一個小潰瘍,藉由黏膜結痂癒合的過程,將鬆弛的賁門「拉緊」,達到減少逆流的效果,處置治療時間約三十分鐘,恢復快,術後即可返家或工作。除了手術治療 日常飲食應避免這些事曾晟恩醫師強調,研究統計大約8成患者可以改善,部分患者甚至不再需要服藥,達到接近傳統手術的效果,但仍有1-2成的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不佳例如吞嚥不順等併發症,可能與過度敏感、假逆流、賁門構造或癒合不良等原因相關,必須在術前安排胃鏡及24小時胃酸逆流測試等檢查評估,才能給合適建議。曾晟恩醫師也建議,患有胃食道逆流的民眾必須雙管齊下,首先要調整飲食,避免吃太多辛辣食物、甜食、酒、菸、咖啡及氣泡飲料等,其次則是改變生活習慣,除了減重之外,晚餐和睡前避免過度進食,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吃完東西就躺下,減少胃部壓力,才能擺脫胃食道逆流的困擾。
香港母女胃食道逆流崩潰!特地飛台灣求醫 竟是重度憂鬱引起
一對香港籍母女因嚴重胃食道逆流,近日特地飛到台灣,找上彰化縣員榮醫院胃食道逆流診治中心主任吳文傑醫師求救,希望做胃鏡抗逆流手術。經過診斷,醫生發現患者是假性胃食道逆流,轉介身心科後確診為重度憂鬱,患者服藥後情況改善,終於擺脫困擾多年的痛苦。據了解,這對香港母女,母親約70歲,女兒約3、40歲,一到臺灣就直奔員榮醫院,要求吳文傑為她做「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媽媽表示,自己被胃食道逆流困擾多年,一躺下就感覺胃液往上衝,伴隨胸悶、耳朵痛、頭痛等症狀,在香港求診多年未能改善,看過吳醫師的網路影片及文章介紹,與女兒特地飛到台灣手術。吳文傑研判,患者的情形是「假逆流」,是其他因素造成,母女2人半信半疑,於是便先為她們做96小時無線酸鹼膠囊檢測,將膠囊監視器放在食道裡面監控,只要胃酸反流經過膠囊,就會被記錄下來,且患者仍可運動、吃美食、跑步等。經過96小時紀錄,膠囊會隨糞便排出,結果證明並未紀錄到胃酸逆流。這對香港母女仍有疑慮,於是又接受了24小時酸鹼導管檢查,結果患者還是沒有食道逆流的情況。眼見患者堅持要動手術,醫師果斷拒絕,推測是心理因素引起,建議轉往身心科就診,患者服藥後情況果然改善,返港後繼續到身心科治療,終於擺脫困擾多年的痛苦。吳文傑強調,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包括連接食道與胃的賁門口太鬆、胃的壓力太大、脹氣及食道太敏感等;此外,有憂慮、焦慮、恐慌、自律神經失調、胸口悶、臉潮紅、頭痛失眠等症狀的更年期婦女及食道病變患者,都可能出現假逆流的情況。
飯後「5件事」超傷身!喝茶、刷牙都上榜 醫示警:很多人做錯
吃飯是攝入營養和能量的途徑,許多人將吃飯當成每天放鬆的時刻,但吃完飯後通常都會做什麼呢?紐約腸胃肝膽專家荊彤醫師就提醒,吃完飯後有「5大習慣」要盡量避免,否則恐怕會對身體產生更大負擔,包括飯後立即刷牙、喝茶或咖啡、吃甜點,此外,飯後也不宜立即躺下休息,或是進行劇烈運動,民眾要多加留意是否不小心「踩雷」了。紐約開業腸胃中心醫師荊彤日前在《健康1+1》頻道中指出,吃完飯後要避免下列「5大習慣」,否則可能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1、飯後不宜立即刷牙許多人吃完飯後,牙縫容易被食物殘渣塞住,因此就有傳「吃完飯馬上刷牙,有益牙齒健康」,但其實正好相反,荊彤醫師表示,若刷牙前曾食用酸性食物,像是紅酒、汽水或酸性水果等,當酸性物質殘留於口中,馬上刷牙容易使琺瑯質脫落,對牙齒損傷大,建議民眾吃完飯後若覺得牙縫有菜渣,正確做法應該先用清水漱口,飯後30分鐘再刷牙,這樣才能起到保護作用。2、飯後不宜喝茶及咖啡荊彤醫師指出,若攝取綠色蔬菜、豆類及堅果類等鐵質含量較高的食物,飯後又馬上喝茶或喝咖啡,其中的單寧酸物質,可能會與鐵質等營養素相結合,導致人體不容易吸收,因此建議飯後過15分鐘再喝茶。3、飯後不宜立刻躺下休息通常飽餐一頓後會想休息、睡覺,原因是血液為了供應腸胃蠕動消化,會往腸胃區流動,造成腦部的血液供應不足,所以不少人飯後會不太想動,選擇半躺著看電視或滑手機休息,但荊彤醫師提醒,「賁門較鬆弛的人,吃飽就躺下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發生」,最好選擇站著或輕度散步,對於食物往下流動、消化吸收比較好。4、飯後不宜馬上吃甜點荊彤醫師表示,部分甜點中含有大量糖分,對於健康、沒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吃飽飯後食用甜點會導致血糖往上衝,無形中加重胰臟的負擔,若飯後要吃甜點,切記不要吃太多、太快。5、不宜立刻做劇烈運動吃完飯後血液會往腸胃區流動,幫助腸胃蠕動消化,如果這時選擇做劇烈運動,血液必須馬上從腸胃退到四肢,以供應肌肉運動,荊彤醫師指出,當血液移動過快會造成腸胃的痙攣,肚子易出現絞痛,因此建議民眾吃完飯後,避免進行劇烈運動。
36周孕婦吃一顆草莓 狂吐1000ml鮮血!母子險雙亡
大陸杭州一名懷孕36周的孕婦,日前吃了一顆草莓後,身體竟出現不適,當下立刻吐出一口鮮血。而她察覺情況不對勁後,立刻趕到醫院進行治療,期間累積吐了近1000ml的鮮血,母子還險些雙亡,所幸最終經過醫師緊急救治,成功救回2人的命。根據陸媒綜合報導,大陸杭州一名懷孕36周的孕婦娜娜自從懷孕後,就一直有孕吐的情況,有時候嘔吐物內還會伴隨一點血絲。而最近因為草莓季節到了,某天晚上娜娜就吃了一顆老公買回來的草莓,沒想到吃下去後,身體竟馬上出現不適,下一秒立刻衝到廁所吐出一大口鮮血。娜娜老公見狀後,立刻將她帶往附近醫院,結果才剛到急診室,又吐了一口鮮血。經過醫生初步看診後,發現娜娜已經吐了近1000ml的鮮血,醫生當下立刻將她轉院至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室後續經過醫生檢查,發現娜娜肚子裡的寶寶胎心不穩情況十分危險,如果不盡快做剖腹產手術,很可能出現大人小孩全都保不住的嚴重後果,當下由於孩子已經接近足月,夫妻倆也立刻同意進行手術。未料孩子出生後,既沒有呼吸也沒有哭聲,所幸醫生立即替孩子進行插管通氣和胸外按壓,成功救回小孩的呼吸心跳。之後醫生在娜娜食道下段到賁門發現2處長約3cm的撕裂口,深達肌層,伴活動性出血,術中診斷為「食道賁門黏膜撕裂症候群」,最終迅速用金屬鈦夾夾閉撕裂口止血,沖洗出血部位確定無活動性出血,便將娜娜送進ICU進行觀察,母子皆平安活下來。醫師解釋,食道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徵,是由於劇烈、頻繁的噁心或嘔吐,導致腹內壓力驟然增加,造成食道遠端或賁門處的黏膜和/或黏膜下層撕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他也呼籲孕婦,如果懷孕期間發現有吐血、嘔血,或者血色大便,一定要警惕消化道出血,要盡快到專業醫院進行檢查治療,確保自己與孩子的安全。
男子連續腹瀉一個月 醫生一查驚見消化系統「5處癌病變」
近日,一位55歲的中年男子因長期腸胃不適而就醫,卻驚見自己竟患有早期食道和胃癌。幸運的是,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消化內科,蘇大爺(化名)接受了精密的檢查和治療,成功清除5處癌症病灶。根據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消息,蘇大爺於7月初發現自己近一個月一直拉肚子,憂心忡忡的決定前往醫院接受檢查。在經過胃腸鏡檢查後,醫師發現了食管黏膜改變和胃體Ⅱc病變(胃體凹陷型病變),建議他趕緊前往大醫院做檢查。蘇大爺的子女立即帶著他前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的季峰主任醫師指出,這些症狀可能是早期食道和胃癌的徵兆。在精密檢查的過程中,季峰醫師發現了一處較明顯的病灶在蘇大爺的胃體上部後壁,以及食管胸段兩處病灶。除此之外,在胃竇大彎和食管近賁門處還發現了一處極不明顯的病變。主治醫師季峰初步判斷這些病變均屬於早期病變,迅速替蘇大爺進行了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後,蘇大爺僅在院觀察2天就能安全回家休養。季峰醫師表示,「消化道早癌的治療效果相當樂觀。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只需進行微創手術,便能實現治愈性效果。」他進一部指出,「如果能夠在早期發現,消化道早癌的治癒率可達90%。但一旦進展到中後期,治癒率則不到30%。」由於消化道癌通常缺乏早期症狀,等到出現明顯的噁心嘔吐、腹部疼痛、體重減輕等表現時,常常已經進入中後期,治癒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季峰主任醫師強調:「早期診斷是關鍵,消化道早癌往往沒有早期症狀,因此定期檢查對於健康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年齡超過40歲、家族中有消化道腫瘤病史,或是有吸煙、飲酒、愛吃燙食和醃製食品習慣的高危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消化內視鏡檢查;一般人的話,也應盡量每兩三年進行一次內視鏡檢查,以便能夠盡早發現、治療消化道腫瘤。
暢飲消暑卻引發胃食道逆流? 醫師提醒這5種成分要注意
炎熱夏日來臨,有不少民眾會喝冰飲料、吃冰品來消暑,日前鄭泓志醫師發文提到,近期有大量民眾因大量喝冰飲料而導致胃部不適,因此上門求診,醒大家注意胃部疾病、胃食道逆流。六種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圖/翻攝自FaceBook 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胃食道逆流(GERD)在台灣約有兩成的人口受其困擾,「胃食道逆流可能會由暫時性的下食道括約肌鬆弛(TLESR)、腹壓增加、胃排空延遲等因素引起,導致胃部的食物和胃酸逆流回食道,引發症狀。胃食道逆流的常見症狀為,食道、胃或胸口的灼熱感、胃酸逆流、喉頭有酸味的溢赤酸,另外可能還有咳嗽、沙啞、氣喘、呼吸不順、噁心嘔吐等不適感」,醫師表示,倘若在一周內出現以上症狀超過兩次,建議要儘早安排胃鏡檢查。在食物的部分需注意,包括酒精、碳酸飲料、柑橘、巧克力等,已被證實與胃食道逆流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而咖啡則是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並促使胃酸分泌,當然也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因此有症狀的民眾,上述5種食飲品都得避免。若懷疑自己是否罹患胃食道逆流,建議可以直接照胃鏡判斷,讓醫師可以根據病情嚴重的程度制定適合的治療方式。對於不同症狀的病人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鄭醫師表示,「症狀較輕微的病人,建議先從調整飲食習慣著手,如:避免吃甜食、茶、咖啡、酒、酸辣食物和高油脂食物;若是要應對症狀較嚴重的病人,醫師建議用藥物治療減少胃酸分泌;而情況更嚴重的話,則會考慮以內視鏡治療,透過灼燒食道使賁門重生緊縮或是透過手術治療來增加胃酸逆流的阻力。」如懷疑自己罹患胃食道逆流,透過胃鏡可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圖/翻攝自FaceBook 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最後鄭醫師提醒,夏天在爽吃冰品的同時,若有胃部不適的症狀出現,請一定要尋求專科醫師進行深入檢查、了解病因,才能準確治療。
每天做粗重家事「4分半鐘」 澳洲研究:罹癌機率降18%
根據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查爾斯珀金斯中心(Charles Perkins Center)的最新研究指出,上超市買東西並提一整路的重物回家,又或是在公園裡陪小孩玩耍,每天從事這些粗重家事或日常活動4.5分鐘(每次大約1分鐘),整體罹癌機率就可降18%,其中與體能活動有關的特定癌症風險更是大減32%。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這項研究日前發表於《美國醫學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查爾斯帕金斯中心教授史塔馬塔基斯(EmmanuelStamatakis)表示:「我們透過研究得知大多數中年人不習慣規律運動及鍛煉,這增加了他們罹患癌症的風險。令人驚奇的是,每天只增加4到5分鐘的高強度體力活,每次大約持續1分鐘左右,就能使整體罹癌風險降低 18%,罹患與體力活動相關之癌症類型的風險更是大減32%。」查爾斯帕金斯中心將這種高強度體力活稱為「劇烈間歇性體力活動」(vigorous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Vilpa),專指人們日常生活中從事的短暫體能活動,史塔馬塔基斯補充:「Vilpa有點像將「高強度間歇性運動」(High Intensity IntervalTraining,HIIT)的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該研究利用可穿戴設備的數據來追蹤22398名人均年齡62歲,且平時不會運動的受試者的日常活動。研究人員隨後紀錄他們的臨床健康記錄長達7年,並監測其癌症狀況。結果發現,只要4到5分鐘的Vilpa,就能顯著降低罹癌的風險。上述2萬多人最終在經過平均6、7年的追蹤後,也新增了2356例癌症患者,其中1084例是與體能運動相關的癌症。報導補充,以下特定癌症的罹患風險都與體能鍛鍊的多寡呈現負相關,包括:肝癌、肺癌、腎癌、胃賁門癌、子宮內膜癌、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瘤、大腸直腸癌、頭頸癌、膀胱癌、乳癌、食道腺癌。
正妹「吃208碗蕎麥麵」震驚日媒 醫:大胃王要突破「這5點」
彰化21歲大胃王網紅小慧,近日參加日本大胃王比賽,5分鐘狂吃208碗蕎麥麵,拿下亞軍讓日媒震驚。內科醫師表示,如果要成為大胃王,要突破這5件點。醫師劉家嘉在臉書發文說,大家一定很好奇,大胃王為什麼能吃那麼多身體還很瘦,是靠後天培養還是先天上有優勢?劉家嘉談到,社群媒體的流行,大胃王要吃的比以前更多,世界級比賽甚至要吃6公升以上食物,才有奪冠機會。醫師表示,想當大胃王不是只要把胃撐大。(圖/翻攝肥胖治療專家劉家嘉醫師臉書,下同)劉家嘉說,大胃王不只是把胃撐大而以,還有以下這5點要突破:1.掌握人體味覺疲乏時間:人體的味覺疲乏迅速,疲乏後後抑制身體的飲食中樞,甚至有噁心感,研究顯示,味覺疲乏時間約有5到10分鐘,如何在時間內狼吞虎嚥是關鍵。2.掌握呼吸:人體每吞下一口食物,都會因為呼吸而夾帶佔體積的空氣,減少能吃下去的量,所以在大胃王比賽中,如何掌握呼吸是關鍵。3.胃的賁門控制:在醫學上胃的賁門無法經由意是控制,但經過訓練的大胃王可以掌控賁門,避免吃到吐。4.增大胃的容積:普通人胃的容積最大為2到3公升,不過可以透過訓練變大,很多大胃王會吃大量蔬菜和喝水撐大胃,才能順利面對比賽。5.持續的健身與健康檢查:大胃王經常攝取高熱量食物,也可能因為訓練撐胃,嘔吐造成食道灼傷,所以要靠不斷運動和定期的回診,維持身體健康。劉家嘉呼籲,「任何的事情成功都不容易,這些大胃王成功的背後都暗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辛,只是經過被撐大的胃是回不來的,千萬不要認為胃自己可以伸縮自如。如果真的撐大了,還是需要借助胃鏡縫胃才能縮小胃部的體積喲!並不是之後少吃胃就會自己變小喔!」醫師說,大胃王要定期健康檢查。
過年隱疾2/熬夜放肆吃!胃食道逆流恐來「拜年」 專家曝7大NG飲食
過年期間吃不停,當心胃食道逆流報到!專家表示,胃食道逆流是春節期間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要避免吃7大NG食物,以免「火燒心」讓你吃不下睡不好,同時也要保持生活規律、不要熬夜,否則自律神經失調也會讓胃食道逆流更嚴重。根據健檢數據顯示,高達7成民眾都有嚴重程度不一的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而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零嘴甜食、飲酒,都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發作。當胃部裡的胃酸或食物往上倒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就稱為胃食道逆流,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若是症狀持續未改善,長期下來就可能導致食道灼傷,甚至演變成食道腺癌。FiTLO品牌營養師何埻安提醒,首先要調整飲食內容,高糖、高油的飲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所以一定要少吃這類食物,同時盡量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空腹攝取咖啡因、少碰菸酒,才能避免胃酸分泌過於旺盛。甜食是導致胃食道逆流發作的原因之一,建議過年時要控制吃零嘴、糖果的份量,才不會過度刺激胃酸分泌。(圖/劉耿豪攝)高敏敏營養師分享胃食道逆流的7大NG飲食。第一,咖啡因飲料如咖啡、濃茶、可樂、奶茶等,因為這類飲料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壓力、刺激胃酸分泌;第二,難消化食物如糯米、麻糬、米糕、油飯;第三,酸味食物如檸檬、鳳梨、葡萄柚、百香果、柳橙汁。第四,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生大蒜;第五,高油高糖食物如炸物、甜點、含糖飲料;第六,香菸,會傷害食道黏膜、減少口水量,加重胃酸逆流;第七,酒精,會降低賁門壓力、造成胃酸逆流。除了飲食之外,何埻安說,許多人過年時熬夜打牌、聚會,生活作息大亂,若是經常日夜顛倒,就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而胃部佈滿自律神經叢,當生理時鐘錯亂就會使胃酸分泌異常,建議維持正常作息、避免睡前吃宵夜及過於亢奮、熬夜打牌。如果已有胃食道逆流,但又必須長期服用特定藥物,高敏敏建議要與醫師進一步討論,因為包括降血壓藥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阻斷劑,或者像氣管擴張劑、嗎啡類止痛藥、一些精神科用藥等,都可能讓下食道括約肌放鬆,增加胃食道逆流風險。何埻安則提醒,若有胃食道逆流要趕緊就醫,不要自行服用制酸劑藥物,若是吃過量,反而容易導致胃酸分泌不足,也會引發胃部不適症狀,所以建議由醫師開立藥物較安全。
嘉義82歲翁吃魚頭鍋腹痛2周 一照大腸鏡驚見「4公分」傻了
嘉義縣阿里山82歲茶農阿伯,日前寒流來襲為了驅寒,特地煮了魚頭鍋暖身,吃完隔天開始覺得下腹隱隱作痛,痛了2個禮拜都沒有好轉,到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求診,透過大腸鏡檢查才發現是長4公分的魚刺卡在乙狀結腸,尖刺兩端還牢牢地刺在大腸壁上,經醫生小心取出魚刺,腹痛症狀立刻改善。聖馬爾定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羅清池說,通常魚刺會卡在消化道3個狹窄處,由上而下分別為賁門、幽門、及廻盲瓣,阿伯吞下這麼長的魚刺,居然可以「身騎白馬走三關」,一路漂流到乙狀結腸才卡住,實在少見,而且魚刺兩端就卡在腸壁上,差點就造成腸穿孔,真的非常危險,所幸已成功將魚刺夾出,否則恐有腹膜炎或敗血症風險。透過大腸鏡檢查才發現是長4公分的魚刺卡在乙狀結腸,尖刺兩端還牢牢地刺在大腸壁上。(圖/聖馬爾定醫院提供)過年期間難免大魚大肉,羅清池提醒,長輩或兒童吃魚時,還是要小心魚刺,享用佳餚時需細嚼慢嚥,特別吃有刺食物時,更要非常小心,萬一有異物卡住,千萬不可以嘗試各種偏方,一定要趕快找耳鼻喉科或胃腸科醫師,才有專屬器械可以將刺夾出,以免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徐小可「吃飯1習慣姿勢」胃食道逆流 醫師證實了:上班族1舉動也會
女星徐小可(許暐翎)出道多年,2010年與阿Ben(白吉勝)結婚,育有2子1女,一家人甜蜜幸福。經常在節目上分享生活經歷的她,近日就透露自己吃飯時曾有1個習慣動作,導致胃食道逆流,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也證實了,這個動作確實會引發胃食道逆流。徐小可在節目《我就問你正常嗎》坦言,自己很喜歡坐在地上,透露自己吃飯時,長時間一直盤腿坐,加上桌子的高度偏低,因此她都會彎著腰吃飯,久而久之就引發胃食道逆流。對此,張振榕醫師聽完後表示,盤腿坐以及台客蹲的方式吃飯,確實會引發胃食道逆流,而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其實不單只有「賁門鬆了」會導致,大部分人通常都是源自於「腹壓過高」。張振榕醫師也舉例,上班族習慣吃完飯回到公司,趴在桌上睡覺,但這樣的動作就會增加腹部壓力,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也有一些研究發現,站著吃飯會刺激時道收縮,讓胃食道逆流發作機率降低。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證實盤腿坐以及台客蹲的方式吃飯,確實會引發胃食道逆流。(圖/翻攝Youtube@我就問 你正常嗎?)張振榕醫師也表示,若是吃完宵夜就睡覺,應該睡哪一邊比較不會胃食道逆流?他則表示要選擇側左睡,因為胃的位置偏左邊,位置也比食道低,「所以你假如往左側翻,是不是水往低處流?所以這樣其實不容易逆流。」
10多天沒上大號 30歲女狂吐「巧克力」醫曝恐怖真相:從嘴巴出來
現代人多數有便秘的問題,假如沒有影響到生活,大部分人都不會特別在意。不過,有一名女性患者,習慣10幾天沒上大號,結果某天突然身體不適,睡覺到一半狂吐,吐出好幾條咖啡色的長條物,本來以為是巧克力,沒想到竟是「排泄物」。中醫師鄒瑋倫在《健康2.0》分享,過去有一名30歲女子,習慣10多天不大便,有次冬天以為感冒,頭感覺很重,在吃完東西就睡覺,結果半夜起來狂吐,隔天馬上帶去看醫生。因為來不及去馬桶吐,直接吐在地上,當時有把照片拍下來,女子自述有吃巧克力,但是她一看顏色和外觀不對勁,不可能吐出來是條狀,而且好幾條。鄒瑋倫詢問下才發現,女子是低位的腸阻塞,意指在迴腸、結腸、直腸段的腸阻塞,導致好幾天沒排便的壓力,噴過幽門下面,再經過胃賁門,最後從嘴巴吐出來。假如有便秘困擾,應該調整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包括多喝水、多攝取膳食纖維、多運動等,假如都沒效才考慮在醫師指示下服用瀉藥、軟便劑或灌腸,但不建議過度依賴藥物,否則便秘情況之後可能更嚴重。
咖啡喝太多恐致病 專家曝「加牛奶不會緩解」
現代人生活忙碌,睡眠不足,常常會喝咖啡來提神,但喝太多有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可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或是心悸等,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強調「不要空腹喝咖啡」。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表示,咖啡中有種物質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減少便秘,進而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也有研究顯示,喝咖啡促進腸道好菌增加,可減少糖尿病、心臟病與癌症發生。他提到,「適量」的咖啡攝取才會有這些好處,若攝取過量,咖啡因會使食道與胃的交接處、賁門處擴約肌鬆弛,增加胃酸逆流到食道的風險,導致胃食道逆流,若長時間不注意,「反而可能造成食道病變、癌化。」過量咖啡因可能造成心悸、血壓升高等。根據衛福部公告,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若是罐裝飲料,更要留意上頭的咖啡因含量,現煮咖啡則建議一天不超過2杯,對健康才不至於造成影響。詹宜學更提醒,有4類人要格外留意攝取量,孕婦、孩童、心臟病及腸胃不佳者。醫師強調,腸胃不好、胃食道逆流者建議「不要空腹喝咖啡」,以免增加胃酸分泌、刺激黏膜,若本身有發炎、潰瘍者,甚至會讓病情更嚴重。可先吃東西再喝為佳。詹宜學強調,喝咖啡加牛奶並不會帶來緩解,因為牛奶含有脂肪,會使腸胃蠕動變慢,且咖啡因含量不變,咖啡與牛奶一起喝也不會增加鈣質吸收。若真的需要咖啡因攝取,醫師認為可選擇深烘培咖啡,因為裡頭有種特殊成分,含「N-methylpyridinium(NMP)」可減少胃酸分泌,對胃造成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