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MIC
」 資策會 MIC 資策會MIC 雙11 行動支付全家連結中華郵政「店寄i郵箱」 包裹收寄6,600取貨點
全家(5903)今(20)日宣布攜手長期合作夥伴「中華郵政」,推出「店寄i郵箱」服務,以全台2,400多處i郵箱連結「全家店到店」物流服務,推升全家取貨點達6,600處,同時補足過往學校、交通樞紐、廠辦等封閉商圈的缺口。根據資策會MIC調查顯示,消費者包裹取貨方式以超商取貨占86%為最大宗,顯現不受時空限制的取貨便利性是消費者最重要的考量。「全家店寄i郵箱」擁有通路首創3大特色,包含「包材不限」、「材積擴大」、「可寄重量提升」;全家店寄i郵箱服務比照一般全家店到店服務,消費者可自備包材寄件,材積符合單邊不超過45公分、長寬高相加105公分內,且重量在5公斤內包裹皆可寄送。同時,消費者只需至任一全家FamiPort機台操作,寄件後約3至5天可送達至i郵箱,收件人可憑簡訊取件碼,於3日內至指定i郵箱取件,輸入手機末3碼及簡訊6位數取件密碼,約10秒鐘就能快速領取包裹。全家便利商店數位金融部劉東豪部長表示,全家首創推出包裹「店到店」服務逾16年,並運用店點密集、24小時營業、逆物流等優勢,滿足消費者隨時寄取貨的需求,也帶動超商成為電商最後一哩路的產業變革。近年,全家推出「APP包裹預約取」、「宅家取」、「APP跨平台貨態查詢」及「爭議包裹退貨平台」等服務,提供更省時、多元管道、便利的包裹取貨服務。中華郵政表示,「i郵箱24小時取寄件功能受民眾青睞,繼開放國內包裹、國內快捷及1、2、3號便利包取件服務後,使用率逐年提高。」今年再與全家合作推出國內包裹「店寄i郵箱」服務,是中華郵政首次與便利商店業者合作國內包裹多元收寄。全家此次攜手中華郵政推出「店寄i郵箱」,串聯全台超過2,400座i郵箱為包裹取件點,一舉讓全家店到店取件達6,600個據點,增添學校、車站、商辦大樓等封閉型商圈的服務便利性。
太「貴重」了!蘋果「這產品」被退貨 資策會調查僅16%有意購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8日發布延展實境(XR)調查顯示,發現有高達81%台灣網友期待XR頭戴裝置,不過蘋果的Vision Pro價格高達3499美元,讓有意購買者比例僅16%;外國媒體也報導,不少消費者抱怨設備太重,造成頭痛暈眩和眼睛乾澀,所以選擇試用期結束前退貨。資策會MIC的「延展實境(XR)品牌與意向調查」,數據顯示在所有國際品牌中,Apple拿下62%,Google則是55%,這兩家擁有最高的品牌號召力,而後依序為Samsung的33%、Sony的30%,以及Microsoft的25%。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柳育林表示,近2年受到消費市場疲軟影響,XR頭戴裝置出貨已連2年衰退,Apple推出首款頭戴裝置,可提升各界對XR的關注度。不過調查數據發現,儘管有6成台灣網友購買過Apple產品、台灣擁有龐大的Apple產品客戶,但對於Vision Pro,有意願購買者只有16%,無意願者占44%。考量到Vision Pro價格高達3499美元、近新台幣11萬元,柳育林表示,16%有意願購買或許不算太低,並且有4成抱持觀望,但價格還是影響台灣消費者的主要原因,調查顯示,若Apple未來推出規格與價格都相對較低的頭戴裝置,有意願購買者成長到36%,無意願下降到23%。柳育林表示,Vision Pro當前的主要客群應該是開發者與高端用戶,希望開發者能藉此打造出更多專屬內容。至於台灣市場用戶,除了價格因素,目前頭戴裝置的行銷與購買管道有限,消費者因不方便體驗,連帶影響產品的熟悉度。柳育林表示,頭戴裝置的既有印象,例如頭盔舒適度不足、家裡無合適使用空間、內容不夠等因素,都是尚待解決的難題。
資策會:2024年MWC五大趨勢AI成關鍵 「這品牌」高調衝擊市場
在西班牙舉行的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2月底剛落幕,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研究團隊發布此行觀摩的AI五大觀展趨勢,其中包括AI應用正改寫手機使用者體驗,AI手機陸續推出中高階機型,電信大廠除了精進通訊技術、投資下世代關鍵無線技術,也正在深入AI布局;值得關注的,就是中國龍頭品牌華為,已克服上游零組件的關卡,這次在展會推出高度垂直整合、端對端的方案,搭配其累積的建網個案與企業客戶端合作的經驗值,預期再度為通訊系統市場帶來衝擊。2019年開始,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制裁,切斷華為獲得先進晶片製造工具的管道,並削弱其智慧手機部門,華為不斷努力突破重重限制,昇騰910B被視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非輝達(Nvidia)的AI晶片,知情人士透露,輝達最近為中國特供版AI晶片H20,銷售情況反而不如華為的昇騰910B晶片,除了價格考量,部分關鍵領域的性能也不夠。輝達在2月21日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中,也首次將華為列為人工智慧 (AI) 晶片在內幾個項目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GPU顯卡、CPU處理器和網路晶片等方面,與華為存在競爭關係,輝達也將華為視為雲端服務公司,可自主設計軟體和硬體以改善 AI運算功能。資策會MIC表示,這次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可看見華為盛大參展,除了推出手機產品,在5.5G、RedCap、生成式AI與衛星通訊等技術,都陸續進入商用階段。除了華為來勢洶洶,資策會MIC表示,其他趨勢包括AI應用正在改寫手機使用者體驗,AI手機滲透中高階機型;行動通訊產業積極轉型,2024年AI將扮演關鍵推動力;行動通訊系統業者為電信商提供「客製化方案」;以及2024年成5G網路新分水嶺,晶片廠競爭將邁入新篇章。
雙A吃資安軟飯2/華碩拼台版ChatGPT 施崇棠:「台灣出得了聯發科,為什麼出不了SaaS」催生台智雲
相較於宏碁旗下軟體資安的布局,華碩則是將主力放在高速算力的子公司台灣智慧雲端服務(台智雲)。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告訴CTWANT記者說,「台灣杉二號」是科技部在2017年花費4年時間、耗資50億元,並曾打進全球前20大超級電腦。他參與了台灣杉二號的建立,最後在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支持下,成立台智雲,讓台灣超級電腦的發展能夠進入產業界。台智雲為華碩旗下子公司之一,成立於2021年,推出亞洲第一台服務產業的商用高效運算AIHPC超級電腦,以打造AI數位經濟生態系為目標,協助產業快速取得高效益、低門檻的AI智慧應用及雲架構解決方案。台智雲本周也將發布台灣第一個企業級大型語言模型,並力邀AI產業鏈夥伴共談AI 2.0新革命與新商機。1974年次的吳漢章是華碩布局雲端市場的主要推手,一路從建中、台大電機系到台大電機研究所,吳漢章在30歲就開始創業,從創立全球聯迅開始,就持續耕耘雲端市場,一開始鎖定醫療領域,也獲得華新麗華董事長焦佑倫的1000萬元的資金,但5個月後就宣告計畫失敗,不過他仍持續耕耘雲端。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力挺,讓台智雲得以順利成立。(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台智雲FB)後來經由台大學長牽線,被施崇棠看中、2008年併入華碩,成立華碩雲端,便開始負責華碩雲端事業,以自有技術發展AI雲端平台。後來包括華碩雲端、華碩健康、台智雲等,都由吳漢章一手打造。「吳漢章對於雲端的堅持,真的是超乎想像,也是他總是這麼樂於工作的原因。」一位雲端企業主管說。2008年起雲端議題開始興起,施崇棠曾說:「台灣出得了聯發科,為什麼出不了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服務廠商?」也奠定了華碩發展雲端的契機。對於雲端市場,吳漢章認為,企業在面對混合型態的 IT 數位辦公與OT工控應用,兼顧資料安全治理與高效協作,透過應用及服務虛擬化、雲端化逐步實現淨零碳排目標。因此華碩雲端以自有技術發展AI雲端平台,提供全球數千萬用戶雲端儲存服務、高資安檔案協作儲存平台與國家級AI雲端系統建置。「AI也需要資安,就跟一般的電腦一樣。」資策會MIC產業顧問潘建光說。(圖/翻攝自資策會網站)對於ChatGPT所引發的AI風潮,台智雲也在2月正式宣布,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成功建置 1,760 億個參數的BLOOM(BigScience Large Open-scienceOpen-access Multilingual Language Model)大模型,推出「AI 2.0 大算力顧問服務」。台智雲年度科技論壇也將在本周登場,今年以「AI 2.0 · 超算 · 新生態」為主軸,搶先發布台灣第一個企業級大型語言模型的技術與全新的商業模式。「AI也需要資安,就跟一般的電腦一樣。」資策會MIC產業顧問潘建光告訴CTWANT記者說。擁有20年雲端服務經驗的吳漢章也透露,AI的資安需求並沒有不同,其實華碩也是很早就有設立所謂資安長的職位,只不過相對於其他廠商成立公司,華碩還是以內部為主,並設有不同的專責單位來負責集團的資訊安全。
IC設計決戰2026年3/去中化、去美化怎應對? 法人:不牴觸禁令下雙邊轉單可期
面對美中兩國在IC設計的強勢進逼,台灣廠商該如何應對?研究機構TrendForce分析師曾冠瑋向CTWANT記者表示,「夾在中國聯盟與美國聯盟間,要如何選擇,仍是各國IC設計業者的難題。」資策會MIC分析師楊可歆日前在「35thMIC FORUM Fall賦能」線上研討會指出,地緣政治將持續影響今年半導體產業,從晶片法案到CHIP 4聯盟倡議,在在都顯示美國希望獲得半導體業者支持,因此可預見台灣半導體廠商包括IC設計與晶圓代工廠的全球佈局都會受到影響。受總體經濟狀況不佳及庫存水位過高影響,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日前預估,全球半導體今年產值恐將衰退4.1%,而台灣半導體產值亦將衰退5.6%,至4.56兆元,其中IC設計業產值恐將衰退12.3%,將是表現最差的次產業,相較之下,IC製造估將年減3.4%,IC封裝年減3.4%,IC測試年減2.6%。「由於美國對於高階IC的掌控程度高,加上中國在中低階IC的奮力追趕,台灣IC設計在各領域需持續耕耘,並加強手機SoC、網通IC、ASIC(用於Server、Edge Computing、IoT、AI)或未來新興應用的處理器相關IC之研發。」曾冠瑋說。曾冠瑋指出,從IC供給端來看,各國將加速推動半導體供應鏈自主化,以求在晶片戰爭中,仍然保持自主性與彈性,以應對未來更多不確定性。另外從IC需求端來看,美系品牌、系統業者將持續推動IC採購去中化,將從IC設計業者的選擇以非中系為主,擴散到IC製造、封測、組裝等也以非中系供應鏈主。開放海外人才加入,將有利於廠商提升競爭力。(圖/聯發科提供)曾冠瑋指出,中系品牌、系統業者也想推動IC採購去美化,但高階IC產品因製造受限故仍難以達成,因此仍需仰賴全球IC設計業者的產品。不過長遠來說,也將促使中國積極追求中低階成熟IC產品的自主化,對於以中低階產品為主的非中系IC設計業者,也將成為隱憂。根據中華徵信所去年9月統計,台灣IC設計廠2021年合併營收50億元以上的家數共有31家,合計營收為1兆1689.89億元,而這些廠商的中國營收合計為6220.63億元,比重達53.21%。而聯發科去年11月也強調,公司向來採取多元供應商策略提供全球客戶需求,將持續以台灣強大的半導體供應鏈為基礎,積極拓展全球客戶與業務。「大陸拿不到先進製程設備,所以大陸的IC設計公司只能給台灣的晶圓代工廠,尤其是美國要從20奈米以下都禁,所以連聯電也受惠。」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告訴CTWANT記者。法人則指出,去中化及去美化的效應之下,對於台廠來說,關鍵就是如何在不牴觸美國的禁令,能夠拿到分別來自美國及中國客戶的訂單,但整體來看轉單應是可期的。 TrendForce分析師曾冠瑋認為,台灣IC設計廠應加強手機SoC、網通IC、ASIC或未來新興應用的處理器相關IC之研發。(圖/翻攝自財經新報官網)
半導體產業成長放緩 資策會:2023年全球年增0.5%台灣1.7%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表示,展望2023年,由於外部環境因素尚未消除、消費市場買氣不佳、拉貨力道疲軟,從終端、系統廠到半導體晶片產銷供應鏈業者均庫存水位過高,預測全球市場規模6,086億美元,成長率0.5%,產業分析師楊可歆指出,庫存去化與記憶體產能過剩將延續至2023上半年,影響2023年半導體市場表現。資策會MIC舉行《35th MIC FORUM Fall賦能》線上研討會,針對半導體產業,2022年全球半導體延續2021年成長動能,由於需求反轉與通膨、戰爭等因素影響,成長不如預期,2022年市場規模預估為6,056億美元,成長率8.9%。回顧2022年,資策會MIC表示,臺灣半導體產業表現仍優於全球,預估全年產值4.3兆新台幣,成長率15.8%,預估2023年產值微幅成長1.7%。產業分析師楊可歆觀察指出,消費性終端需求的快速滑落,衝擊2022下半年IC設計、IC封測與記憶體產業營收成長,目前半導體產業進入庫存調整階段,Fabless與記憶體產業面臨需求滑落、供過於求,連帶影響IC封測需求,皆不利於2023年整體營運,不過在晶圓代工龍頭企業支持之下,預期臺灣半導體產業2023年仍能維持正成長。觀測半導體產業營運,資策會MIC提出四個關鍵議題。一,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連三年大幅成長,2023年因市況不佳,晶圓代工廠將調降資本支出、放緩擴產腳步,2023年全球半導體設備支出將趨緩。二,2022下半年DRAM供需比持續擴大,價格快速下跌,其中台廠主供利基型產品,跌幅可能會超過標準型產品。三,預期2023下半年邏輯IC封測業務將隨市況逐漸回溫,加上晶片設計複雜度與電晶體數量增加,帶動高階測試需求,有助於提升相關業者營收成長。四,晶片緊缺大幅緩解,然而供應鏈各應用領域仍面臨不同程度的長短料問題,除此,車用MCU與工控功率半導體產能缺口仍在。地緣政治影響也將持續籠罩2023年半導體產業,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楊可歆表示,從晶片法案到CHIP 4聯盟倡議,顯示美國希望獲得半導體業者更有力的支持,可預見台廠IC設計與晶圓代工業者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業務將受到更多限制,也會影響台廠全球布局規劃。特別須留意,中國大陸被迫加速自主半導體製程技術與設備開發,約3到5年後,其成熟製程將足以威脅台系晶圓代工廠。
PC產業逆風! 資策會:2022年NB出貨2.2億台年衰退10.3%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表示,預估2022年全球筆電出貨2.2億台,較2021年衰退10.3%,全球桌機出貨7984萬臺,衰退2.7%。歷經2020、2021年疫情驅動PC市場高成長,本來即預期2022年宅經濟效益收斂,卻又遭逢俄烏戰爭、中國大陸實施封控等影響,加劇全球經濟衰退與通膨,降低市場消費信心。產業顧問林柏齊指出,產品組合成為2022年影響PC品牌市占關鍵,商用、電競PC占比高的品牌廠更具優勢,Chromebook主力品牌廠較弱勢;另外,隨著M1系列自製晶片持續更新,Apple下半年出貨大增,預估Apple PC市占持續成長,其筆電市占將成長1.5個百分點。綜觀PC產業關鍵議題,林柏齊表示,黑天鵝效應持續左右下半年的出貨,臺灣資訊產業應更加留意物料採購與庫存管理,避免利潤受到衝擊,針對物料採購,下半年IC料件缺貨將較2021年緩解,量與價開始出現談判空間,不過金屬與塑料受到戰事影響,成本提升,隨著中國大陸工廠逐步復工,第三季零組件料件短缺狀況有望改善。庫存管理部分,林柏齊認為,高水位材料庫存已成為未來新常態,成品庫存下半年將減緩。針對運輸物流,因應北美、歐洲與中國大陸不同地區因素,也影響國際運費的漲跌幅度,預期運輸成本將隨著供需調整逐漸回穩。全球伺服器市場狀況,受惠於雲端服務業者擴建資料中心、中國大陸數位中國與新基建政策商機,資策會MIC預估2022年全球出貨成長5.2%,達1367萬台,且逐年穩定成長約5%,短中期的成長關鍵來自於資料中心建造、伺服器處理器新品推出以及智慧資料中心驅動,長期將來自5G邊緣伺服器及AI特化伺服器應用普及、占比上升的影響。林柏齊指出,隨著數據、算力與算法大幅成長,資料中心建造者未來將提升發展AI應用與混合雲架構的資源配置,且將更加重視淨零碳排與資安議題。
晶片供應問題短期難獲解 資策會產業所評估:2023年才會穩定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今發表台灣半導體產值預估,可達4.36兆新台幣,成長率17.5%,可望優於全球的10.4%。不過從去年開始的晶片供不應求問題,MIC認為要到2023年才能趨於穩定。MIC觀測2022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趨勢,預估市場規模可達6135億美元(約18.4兆),成長10.4%,但台灣半導體可達4.36兆台幣,有更優的17.5%表現。以次產業來看,我國仍以「IC製造」全年營收成長25%最高。「IC設計」則約成長10到15%,產值兆元以上。「IC封測」全年營收成長最低,約5到10%,僅6765億。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表示,2021年半導體晶片需求遽增、產能供不應求,引發供需失衡、交期延長與產品漲價,帶動市場規模與業者營收大幅成長,即使今年上半年出現消費性電子需求銳減,長期仍有5G、AI、物聯網、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驅動產業穩定成長。至於晶片供需失衡問題,他表示,2022年將持續,隨著晶圓廠積極擴產,以及短期需求收斂,預估到2023年供需可望趨於穩定。觀測2022年半導體產業動態,資策會MIC表示,上半年的消費性電子需求疲軟,反而緩解了供應鏈缺料問題,電視與PC面板需求下滑,衝擊驅動IC(DDI)需求,大型面板驅動IC(LDDI)陸續傳出砍單,使8吋晶圓產能出現鬆動,有助於緩解MCU、PMIC產能緊缺。不過後兩者仍是市場較為緊缺的元件,短期仍解供貨不足現象。美中競爭加速區域半導體供應鏈變化,資策會MIC表示,三大區域供應鏈正逐漸成形,除美日台韓與中國大陸以外,歐盟近期與Intel取得共識,先進製程廠將於2023年動工、2027年量產。不過亞洲地區仍占全球晶圓製造產能超過80%,即使北美與歐洲已規劃政策誘因,短期仍難以提高本土晶圓製造產能。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持續擴大晶圓製造產能,更透過內需市場驅動發展,是全球產能增長最快地區,逐漸壓縮其他國家產能占比,如台灣產能占比已由2019年20%下降至2021年18.9%。鄭凱安指出,台灣晶圓代工廠目前仍以本土為主要製造基地,不過海外產能擴建是未來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然而海外投資規劃除了確保獲利、控制營運成本與爭取政策優惠之外,更須考慮當地對晶圓製造產能的特殊需求,以及當地供應鏈是否能與晶圓廠本身能量合作互補。
下半年ICT產業發展 資策會提4大重點「俄烏戰事、大陸封城」在列
針對2022下半年ICT產業發展,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今提出四大觀察重點。其中有俄烏戰事助長通膨影響、大陸封城對台廠下半年營運風險、高庫存水位過高等三個隱憂,以及資服軟體商機浮現的一個機會等。資策會MIC所長洪春暉指出,從美中貿易戰、疫情到烏俄戰爭,ICT產業不間斷的面臨外在環境變動干擾,變動已成為ICT產業新常態。該所觀察2022下半年ICT產業,提出四大觀測重點。首先是俄烏戰爭牽動全球總體經濟環境變化,對部分零組件如半導體氣體供應產生影響,最關鍵的是原油、天然氣等能源與大宗物品價格上漲、因此下半年須留意通膨因素對ICT產品採購力、廠商獲利能力的影響程度。第二個觀測重點,資策會MIC指出,在於國際局勢與各國疫情政策不同,持續擾亂原有供應鏈秩序與市場需求,特別是中國大陸清零政策如果維持,各地將存在隨時封城的可能性,台廠下半年依舊無法擺脫封城增添的營運風險。第三個重點為高庫存問題。資策會MIC觀察,主要資訊系統廠與網通廠,發現存貨週轉天數從2021年起持續增高,主要是業者因應疫情不確定性高的狀況,將材料庫存維持在高水位,然而2022年面臨景氣轉折,消費市場需求不如預期,下半年業者須評估庫存策略是否調整。最後一個資服軟體商機浮現,MIC表示,特別是ICT供應鏈開始從線性走向虛實整合生態系,去中心化的產業運作型態為中小型業者創造崛起機會,帶來更多軟硬整合商機。
消費者使用App習慣大調查 26-45歲族群更愛用行動支付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調查2021年零售電商消費者行為研究結果發現,2021年四大零售通路App使用度較2020年普遍提升,其中便利商店App使用比例增幅最高,成長7.8%;超市/量販比例成長幅度居次,為7.6%。其他如專賣店、百貨商場App也有5.8%與4.3%的成長。四大通路冠軍App分別為「7-11、全聯、新光三越、屈臣氏」。資策會MIC觀測常用度前三名,「便利商店」依序為7-11(84%)、全家(75%)、萊爾富(11%);「超市/量販」依序為全聯(80%)、家樂福(58%)、Costco(22%);「百貨商場」依序為新光三越(49%)、遠東百貨(34%)、SOGO百貨(30%);「專賣店」依序為屈臣氏(52%)、寶雅(47%)、康是美(44%)。相較2020年排名,可發現7-11由第二名上升至第一名;「超市/量販」雖排名不變,其中全聯滲透率持續提升;百貨商場App整體常用度普遍提升,遠東百貨由第三名上升至第二名;針對專賣店App,寶雅從第三名上升至第二名。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冠文觀測排名變動的關鍵因素,包含整合線下線上會員制、持續優化App介面與功能、拓展更多會員點數及行動支付可用通路,甚至以此為基礎發展電商等策略。根據資策會MIC調查,前五大App實用功能依序為「點數累積與兌換(74%)、消費紀錄查詢(57%)、行動支付(49%)、優惠提醒通知(48%)、寄杯服務(32%)」,相較2020年,「消費紀錄查詢」與「行動支付」需求有所上升,而「優惠提醒通知」功能實用比例逼近行動支付,顯示比起主動查找優惠,消費者更期望被動式的提醒,如全站、品牌或商品的期間促銷,會員點數或優惠券即將到期,特定期間的活動促銷等,以免錯過優惠或活動。不同年齡層對於實用功能偏好也有所差異,可發現26-45歲族群更重視行動支付;36-45歲族群更注重消費紀錄查詢、寄杯服務;46-55歲族群注重點數兌換以及餐飲/商品資訊;56-65歲族群在乎優惠提醒、線上DM與停車服務。而在2021年有兩大通路的線上購物頻率增幅特別高,超過36%消費者增加在「便利商店、超市/量販」兩大線上通路的購物頻率,減少消費頻率者占一成,整體而言增幅顯著,主要與疫情帶動消費通路轉移及消費者習慣轉變有關,未來成長潛力仍高;相較起來,增加在「百貨商場、專賣店」線上購物頻率的消費者約有18%,減少頻率者卻有兩成。陳冠文認為,「百貨商場、專賣店」受到疫情衝擊較大,未來疫情相對舒緩時,預期多數消費者將傾向回歸實體通路,屆時其線上通路會面臨來自綜合型電商平台更大的競爭壓力。
國人愛用電商平台大洗牌 資策會:「這3家黏著度最高」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調查顯示,發現高達9成消費者最常在綜合型電商平台進行網購,超越實體零售網購通路(35%)與第三方外送平台(28%)等,有8成消費者常用的網購平台數量集中在3個內,反映出平台黏著度的重要性。資策會進一步分析,針對綜合型電商,消費者常用前五大B2C平台,依序為蝦皮24h(61%)、momo(59%)、PChome 24h購物(43%)、Yahoo購物中心(23%)與東森購物(12%),其中,女性對平台的偏好高度集中於蝦皮24h(65%)與momo(60%),男性則集中於momo(58%)、蝦皮24h(57%)與PChome 24h購物(51%),其中男性對PChome 24h的高度偏好主要與3C及家電購物有關。根據資策會MIC調查,92%消費者有行動購物習慣,最大宗消費者愛用的網購平台App為蝦皮購物(64%),其次依序為momo購物(40%)、PChome 24h購物(27%)、Yahoo購物中心(14%)與PChome商店街(11%),而全年齡皆最常使用蝦皮購物App,特別是18-25歲族群高達8成,26-55歲也有近七成的比例。針對第二常用App,除了18-25歲族群,其他年齡層皆為momo購物,而18-25歲使用momo比例較其他年齡層低一成以上。另外,可觀察到Yahoo購物中心、Yahoo奇摩拍賣的使用偏好與年齡呈正相關。除此之外,女性使用蝦皮購物App比例(70%)明顯超越男性(59%),而男性較女性更常用PChome 24h購物、Yahoo奇摩購物中心,以及露天拍賣。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冠文表示,未來電商勝出關鍵除了掌握不同族群使用偏好,仍得回歸六大原則,包含:品牌品項獨家性、良好逛店體驗,如介面設計與搜尋精準度、便利快速的結帳流程、符合消費者預期的物流配送穩定度、商品庫存充足度,以及有感的促銷手法。觀測臺灣消費者在境外平台的購物行為,資策會MIC表示,2021年前五名依序為淘寶/天貓(19%)、日本樂天(8.4%)、美國Amazon(6.6%)、日本Amazon(5.9%)與美國iHerb(4.9%),第一名的比例未達二成,其他境外平台更未達一成。陳冠文表示,除了疫情對於海空運的影響,此結果也反映出多數消費者已能在國內平台購買需要的國外商品,或有其他海外代購管道,不一定需要使用境外平台。資策會MIC調查有助於網購的10大數位科技服務/功能,有兩者比例明顯更高,為「電子支付(53%)、跨平台比價系統(47%)」,其次依序為「產品3D瀏覽(28%)、以圖搜圖(27%)、個人化推薦系統(27%)、即時客服Chatbot(26%)、影音形式商品說明(17%)、互動式遊戲(14%)、虛擬空間逛店體驗(9.4%)、平台/社群直播(8.7%)」。陳冠文表示,結帳方便性與價格依舊是消費者最重視的關鍵,其次也有二成五以上的消費者重視「看、找、逛」的數位科技功能。而18-25歲的年輕族群更在乎個人化、互動、體驗服務,56-65歲族群較重視便利的商品說明與搜尋功能,皆值得業者留意。MIC此次調查在去年10月進行,採網路調查,為期1個月,有效樣本數2500份,在95%信賴區間下,抽樣誤差正負1.96%。
疫情三級警戒助攻 首選行動支付付款比重達50%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公布2021年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發現消費者將行動支付做為首選的付費方式偏好度明顯提升,由2020年的37%成長至2021年的50%。相較於以實體卡片做為首選付費方式的比例,由35%下滑至26%,消費付款首選行動支付的比例比實體卡片多近一倍。MIC調查指出,2021年全國三級警戒疫情期間的消費者行為,可發現常用現金比例大幅降低了30%至38%,為所有支付工具降幅最大者,最常用的是實體卡的56.2%與行動支付的55.7%,可以看到行動支付幾乎追上實體卡。調查數據進一步看到,行動支付也是疫情期間消費者使用頻率增加最多者,有近六成消費者提升使用頻率,而增加實體卡比例者有34%、電子票證增加28%,減少頻率最多者為現金,過半消費者(54%)表示降低使用頻率。MIC產業分析師廖珈𤫇表示,除了首選偏好,常用度也是重要指標,2021年行動支付常用度首次逼近七成(69%),追近第一名的實體卡的74%與現金的71%,成為四大支付工具中唯一三年內連續成長者,與實體卡的差距從2019年26%縮短至2021年的5%,反映出疫情因素加速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的習慣養成,如果疫情持續影響,行動支付常用度將有機會超越現金。資策會MIC指出,疫情期間使用行動支付的前三大原因,依序為「方便(63%)」、「優惠(47%)」與「衛生(41%)」,其中優惠因素下降7%,顯示用戶對於行動支付的訴求產生轉變,而衛生因素的增幅最高,較2020年上漲14%,反映出疫情期間消費者對於無接觸需求的高度重視,甚至進而吸引非用戶開始使用行動支付,考量防疫而有意使用行動支付的非用戶,從2020年17%增加至2021年38%,增幅超過一倍。進一步針對六都、非六都消費者分析,六都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熟悉程度無論是曾經使用、常用程度或首選偏好度,比例都明顯高於非六都消費者。資策會MIC表示,六都消費者曾使用行動支付的比例高達86%、非六都地區為79%。從付費方式來比較,六都消費者最常使用的前兩名付款工具為實體卡(75%)與行動支付(71%)、非六都消費者最愛用現金(76%),其次是實體卡(71%),行動支付只排第三(61%),比例較六都消費者低10%。
國人跨境代購最愛啥? 鬼滅之刃、海賊王公仔上榜
疫情催化海外網購需求,加上日幣匯率處於相對低點,帶動日本商品銷售看俏,PChome網路家庭(8044)旗下跨境代標代購電商-Bibian比比昂公布「2021上半年代購熱銷品類TOP 5」,依序為:動漫週邊、流行服飾、生活居家、健康保健及汽機車零件;其中則以鬼滅之刃公仔、海賊王公仔最受國人喜愛。比比昂表示,據內部統計資料發現,國人最愛的日本代購商品,包含鬼滅之刃公仔、海賊王公仔、日本知名品牌服飾、電烤盤、空氣清浄機、露營用品、健康保健食品及輪框鋁圈都是人氣採購標的。其中多數品項皆為台灣人赴日旅遊必買的商品。根據資策會MIC的調查發現,有42.7%的消費者過去1年曾在海外平台網購;同時,國際發卡組織萬事達卡也指出,全球消費者在2020年跨境網購支出,與前年相比成長30%。
VR接受度走揚 逾4成3民眾曾體驗8成回訪率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發布2020年VR(虛擬實境)體驗大調查,結果顯示有43.7%台灣民眾曾有VR體驗,而遊樂場域則是消費者最主要接觸VR的管道,值得注意的,體驗的民眾中有高達八成的回訪率,可以看到國人接觸VR的經驗及喜好度都不錯。這場2020年VR體驗大調查中,民眾體驗VR的場域依序是遊樂場域(主題樂園/VR遊戲場)、展會活動、教科文場域、購物場域、私人場合,從場域來看,顯示遊樂場域仍是消費者最主要接觸VR的管道,回訪率甚至高達八成,其中四成體驗者曾回訪超過一次。MIC產業分析師簡妤安表示,影響回訪的三大因素,依序為地點便利性、價格與類型豐富度,其中「地點」與「價格」為關鍵考量,高達九成消費者願意付費的單次價格不超過300元,只有2%願意單次付費超過500元,距離VR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的超值娛樂仍有努力空間。簡妤安分析,遊樂場域業者若想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意願與單次付費金額,建議可參考國際先例,採取「鎖定IP主題」、「聚焦特定族群」、「複合餐飲經營」等策略,提供差異化服務。目前仍有部分硬體限制有待克服,但是VR硬體推陳出新迅速,加上台灣VR遊戲產業積極投入開發內容與應用,長遠仍看好台灣VR遊戲發展;針對遊樂場域業者,面臨高額的場地租金與人力成本問題,分析師建議可考慮導入單場次可消化多人的遊戲,提升換場效率。調查中受訪者曾於主題樂園體驗VR的比例,前5大依序為「義大世界(29.7%)、六福村(28.9%)、九族文化村(13.6%)、麗寶樂園(12.8%)與劍湖山世界(12.6%)」,而在國外遊樂園體驗者也有17.1%。透過VR遊戲場體驗前3名依序為「HTC VIVELAND(31.8%)、VR HOSON(13.2%)與VAR LIVE(12.4%)」。簡妤安提醒,仍有兩成體驗者並不記得VR遊戲場的名稱,建議業者須持續強化品牌印象,包含提升遊戲內容、環節設計精緻度、專人服務品質等。觀測未曾在遊樂場域體驗VR的消費者,最主要因素為「缺乏機會或場合(43.6%)」,且全臺灣不同區域消費者皆同,顯示業者須持續拓展接觸管道。
資策會MIC:數位轉型為ICT帶動發展 非ICT帶來新機會
展望2021年,雖然疫苗陸續推出,但施打期間各國仍陸續進入另一波疫情流行高峰,面對高度不確定性,資策會MIC表示,2021年ICT產業的關鍵趨勢,數位科技將逐漸擴散至各行業的應用,疫情將加速產業數位轉型,ICT產業不僅有發展契機,非ICT產業也將因數位轉型而帶來的新興機會與挑戰。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洪春暉表示,2021年首要關鍵趨勢為疫情下各行業的數位轉型,特別是製造、服務、醫療、教育及娛樂等領域,在疫情壓力之下運用雲端、遠距科技、擬真科技與數位供應鏈平台等科技轉型。這些為了防疫不得不採用的數位科技,在疫情過後,有機會因為技術與應用趨於成熟,被各行業大量採用,加快傳統產業的數位化進度,觸發進一步的數位轉型契機,如雲端與遠距應用蒐集了大量使用者數據,帶動精準行銷技術演進與風潮。資策會MIC指出,2021年為5G普及的關鍵年,手機品牌業者與電信業者將大量推出5G產品與服務,包含一般電信與企業專網服務,預期將帶動5G應用風潮,在各大業者力推5G產品、應用與服務之下,產業將出現更多的開放式生態體系,尤其是通訊網路系統的Open RAN生態系。資策會提醒,資訊安全的議題在萬物聯網的環境下更為重要,近年大型企業工控系統/營運技術(ICS/OT)遭駭的事件頻傳。因此,企業對於OT資安的需求將大幅提高,將帶動OT資安的服務化和IT/OT一體的資安防護趨勢。
雙11電商5大決勝關鍵 便宜、回饋、商品齊全、物流速度、介面好用
電商近年發展蓬勃,適逢雙11檔期,什麼原因才是吸引消費者選擇電商的關鍵,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針對「雙11網友網購意向」向2,500位網友進行網路調查,其中價格還是最關鍵的因素,而物流的速度也愈來愈快受到重視。調查顯示,網友選取購物平台的前5大因素,依序為「價格便宜(60.6%)」、「商品種類齊全(39.1%)」、「網路購物金回饋(34.8%)」、「物流配送快速(30%)」與「平台介面好用度(20.1%)」,其中,物流配送較2019年上升近5%,購物金回饋比例雖略微下降,仍為選擇平台的重要因素。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冠文表示,須注意「商品種類齊全」較2019年比例上升10.6%,排名從第3名上升至第2名,反映出消費者對於商品種類重視度有所提升,網購型態逐漸朝向一站式購足生活所需的方向發展,建議業者掌握「價格」、「種類」與「回饋」3大原則,優化物流配送與介面操作,提升消費者使用頻率,進而強化忠誠度。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冠文表示優化物流配送與介面操作,可以提升消費者使用頻率,進而強化忠誠度。(圖/策會MIC)資策會MIC調查顯示,「免運活動(58%)」仍然是最為吸引消費者的促銷手段,其他促銷活動吸引力排名依序為「銀行信用卡優惠(40.8%)」、「與雙11有關的諧音促銷(32%)」、「網路限量/特惠/首賣活動(28.5%)」與「滿額贈購物金(26.9%)」。其中,「免運活動」比例較2019年上升11.2%,「網路限量/特惠/首賣商品」則比例下降7%,男性消費者更在乎銀行信用卡優惠,而女性則更注重免運活動。產業分析師陳冠文提出兩大觀察,一為消費者網購頻率持續提升,且更加習慣「想買就買」、不用湊滿額也能享有免運的服務模式;二是消費者已開始習慣各種電商購物節的特價促銷活動,因此對特惠活動刺激有感度呈現下降趨勢。前五大網友購物品項依序為「3C家電(33.4%)」、「日常用品(29.4%)」、「服飾配件(18.1%)」、「食品保健(15.3%)」與「美容保養(14.6%)」,其中,日常用品比例相較2019年微幅上漲3.5%,「食品保健」在疫情帶動下比例上升6.8%,名次上取代了2019年第5名「餐飲票券」。
雙11檔期失血大調查 每人網購預算是這個數字
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你失血多少呢?根據一項網購意願調查,雙11檔期的網購預算平均為10,350元,而受到疫情影響及消費者對雙11檔期的熟悉,有意願購物者也增加了近1倍,而消費者最青睞的網購平台則由蝦皮以45.9%勝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針對「雙11網友網購意向」進行網路調查,調查顯示,今年網友在雙11檔期的網購預算平均為新台幣10,350元。進一步分析,消費預算在7,000元之內共占了6成,而最大多數網友占比有32%消費預算落在1,000~4,000元區間,10,000元高預算消費族群的比例占28%。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冠文表示,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以及消費者對於雙11檔期熟悉度穩定上升,確定有意願購物者從2019年22.4%上漲至40.1%,各年齡層有購物意願者比例皆超過35%,且42.4%網友為有計畫性購物。陳冠文表示,消費者對於雙11已產生類似於百貨周年慶的普遍認知,雙11發展至今已跳脫電商平台節日,擴展至品牌專賣、外送、住房等線上通路業者,甚至線下通路業者,如品牌專賣、量販、超商、超市等,未來雙11效應會更快速直接的影響更多跨產業業者。資策會MIC調查顯示,網友青睞的雙11購物平台依序為蝦皮購物45.9%、momo 30.9%、PChome 30%、Yahoo 22%與淘寶/天貓12.3%。若就性別看,男性第2首選平台為PChome,女性為momo。
資策會MIC預估全球5G用戶2021年衝3.3億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共有101家營運商在44個國家推出5G商用網路,5G商轉進度為全球產業關注焦點,用戶數預估將比由今年的1.9億成長達到3.3億。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表示,全球共有129個國家,397家營運商宣布正在投資5G項目,其中有101家營運商已經在44個國家推出5G商用網路,其中94家營運商推出5G行動服務,37家營運商推出5G 固定無線接取(FWA)服務,5G網路布建速度遠比4G當時還要快速,5G用戶數將從2020年1.9億成長至2021年3.3億。其中,東北亞由於享有人口優勢,加上韓國與大陸商轉時間早,將成為用戶數成長最主要地區,其次為北美洲、西歐,預估2025年全球5G用戶數將占行動用戶數達21%。資策會MIC表示,預估全球電信商將在今年起至2025年花費1.1兆美元建置網路,其中有近八成比重使用於5G主題上,顯示電信商對5G商機寄予厚望。未來可期待5G應用商機,除了手機之外,行動營運商將為其他5G連網與周邊設備創造市場機會。國際大廠積極發展5G雲端遊戲、5G展演與5G賽事體驗,其中,台灣主要行動營運商也投入雲端遊戲服務布局,然而整體來看,一般消費者市場的殺手級應用仍有待開發。企業市場方面,包含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製造等,專網市場也備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