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電子產業
」 製造業 AI 產值AI帶動資訊電子需求 Q1製造業產值4.41兆元終結連5黑
經濟部統計處昨(17日)發布今年首季製造業產值並指出,受惠人工智慧、高速運算與雲端資料服務等需求成長,激勵資訊電子產業生產動能增強,今年第一季製造業產值約4.41兆元,年增4.56%,結束2022年第四季以來連續五季負成長。展望未來,新興科技的應用可望持續挹注,有助製造業生產動能逐步回溫。統計處表示,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年增11.76%。其中,積體電路業因AI與高速運算需求強勁,挹注12吋晶圓代工持續增產,產值攀升至8890億元,年增14.06%。面板及其組件業也因大尺寸面板產品價格高於去年同季,產值增加至1181億元,年增9.99%;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受惠AI浪潮,加上部分產品客戶回補庫存及手機鏡頭訂單挹注,帶動伺服器等產品接單暢旺,產值增加至3393億元,創歷年同季新高,年增27.21%。至於傳統產業方面,化學材料及肥料業、機械設備業之終端需求仍未明顯回升,主因是全球復甦力道緩慢,加上部分石化產品受國外產能開出市場競爭加劇影響,分別年減5.70%及2.29%,不過減幅已逐季收斂。基本金屬業因去年農曆年前備貨效應提前,加以上年同季業者規劃多條產線停機調節產能,比較基數偏低,年增1%;汽車及其零件業在電動轎車、客貨兩用車新車款訂單成長,汽車用零件國內外需求增加,以及大型貨車因市場需求下滑調節減產交互作用下,產值年增0.99%。由於產值會受價格波動影響,若剔除價格因素按產量觀察,2024年第一季製造業生產指數87.26,年增6.22%。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持續受高利率、通膨起伏不定,以及美中科技爭端延續、地緣衝突風險升高等不確定因素干擾,但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加速拓展,對國內半導體高階製程、伺服器等相關供應鏈生產持續挹注,有助於我國製造業生產動能逐步回溫。
AI加持! 2024第1季製造業產值4.4兆結束連5季負成長
今年話題性最強、含金量最高的就是AI!經濟部17日發表2024年第1季製造業產值統計,提到受惠於人工智慧、高速運算與雲端資料服務等需求成長,激勵資訊電子產業生產動能增強,讓今年第1季製造業產值4兆4194億元,較上年同季增加4.56%,結束連續5季負成長。台灣製造業從2022年第四季開始陷入負成長,經過一整年的消化庫存,加上現在強勁的AI概念需求,經濟部數據顯示,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較上年同季增加11.76%,其中積體電路業因人工智慧與高速運算需求強勁,挹注12吋晶圓代工持續增產,致產值攀升至8890億元,年增14.06%,面板及其組件業亦因大尺寸面板產品價格高於上年同季,致產值增加至1181億元,年增9.99%;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受惠AI浪潮,加上部分產品客戶回補庫存及手機鏡頭訂單挹注,帶動伺服器等產品接單暢旺,產值增加至3393億元,創歷年同季新高,年增27.21%。不過在傳統產業方面,化學材料及肥料業產值3704億元,機械設備業產值2025億元,都因全球復甦力道緩慢,終端需求仍未明顯回升,加上部分石化產品受國外產能開出、市場競爭加劇影響,分別年減5.70%及2.29%,不過減幅已逐季收斂。汽車及其零件業產值1221億元,則為歷年同季新高,季增加0.99%,主因為電動轎車及客貨兩用車新車款訂單成長。經濟部表示,目前全球經濟持續受高利率、通膨起伏不定,以及美中科技爭端延續、地緣衝突風險升高等不確定因素干擾,但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加速拓展,對國內半導體高階製程、伺服器等相關供應鏈生產持續挹注,有助於我國製造業生產動能逐步回溫。證交所最新數據也顯示,除了14家金融控股公司,以及未申報的廷鑫及昶虹,台灣上市公司第一季總營收8.69兆元,較前一年同期成長3065億元,增幅3.65%,第一季稅前淨利8638億元,年成長2189億元,增幅33.94%;貢獻獲利成長產業主要為航運業、電腦及週邊設備業及半導體業等三大產業。第一季獲利衰退產業主要為電器電纜、塑膠工業及建材營造。
AI強勢發展+年前備貨效應 1月工業生產指數終結連19黑
經濟部29日公布1月工業生產統計,受惠人工智慧、高速運算與雲端資料服務等需求挹注,以及農曆年前備貨效應,加上去年1月適逢農曆春節,比較基數偏低影響,1月工業生產指數91.83、年增15.98,製造業生產指數91.68,年增16.63%,雙雙結束連續19個月負成長。資訊電子產業方面,受惠人工智慧與高速運算等應用持續拓展,加上 IC 設計、大尺寸面板在去年同月比較基數偏低下呈現增產,致電子零 組件業年增10.73%;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則受惠人工智慧應用及雲端資料服務需求暢旺,加上手機鏡頭訂單成長,年增35.30%。傳統產業中,因客戶年前備貨需求增加,廠商趕工出貨,加上去年同月部分產線歲修以及春節假期基數較低因素,帶動基本金屬業年增 19.80%、化學材料及肥料業年增8.88%、機械設備業年增19.41%;汽車 及其零件業則年增42.52%,主因汽車零件受惠內外銷訂單增加,加上 電動轎車持續熱銷所致。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成長步伐仍受高利率,以及美中科技爭端、俄烏 戰爭、以巴及紅海衝突等因素干擾,惟隨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科技持續拓展,加上半導體高階製程訂單挹注,可望推升我國製造業生產動能逐步回升。
連11黑!製造業生產指數創4年來新低
經濟部昨日發布4月工業生產指數為76.40,年減22.86%;製造業生產指數75.85,年減23.52%,指數皆創2019年3月以來新低、連續11月負成長。累計前4月工業生產指數與製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18.37%、19.13%。經濟部表示,資訊電子產業方面,因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疲軟,供應鏈持續進行庫存調整,壓低相關零配件訂單動能,致電子零組件業年減31.10%,電腦電子產品光學製品業年減14.01%。傳統產業,在市場消費動能萎縮,廠商設備投資意願下滑,加以持續庫存去化,廠商採歲修或計畫性減產因應,致化學材料及肥料業、基本金屬業、機械設備業分別年減19.37%、11.57%、24.72%。經濟部預估,5 月製造業生產指數75.51到79.51,年減幅度在25.1%到21.1%。另經濟部昨日同步公布批發、零售與餐飲業營業額。受惠於清明連假和母親節檔期,4月零售業營業額為3697億元、餐飲業營業額815億元,分別為年增7.5%、31.4%,皆創歷史新高。累計前4月營業額零售業1兆4777億元、餐飲業3368億元,也都是歷年同期新高,年增率分別為6%與20.5%。
9成勞工不滿薪資待遇 創下10年來新高
我國第四季製造業產值昨出爐,受全球通膨及升息、終端需求疲軟影響,以及高庫存拖累,總共繳出4兆1426億元,年減4.01%,正式終結連8季正成長,2年多來首次轉黑。而且今年第一季生產表現也難看好,估計製造業產值將拉出連二黑。在外銷、出口持續惡化下,第四季製造業本就不樂觀,最終產值總結4.14兆元,是自2020年第四季連8季正成長後,首次衰退。其中傳統產業最慘,化學原材料、基本金屬、金屬製品受到消費動能減弱,庫存調整,讓業者得調降產能因應,都呈現雙位數衰退,機械設備業減4.2%已算少。只有石油煤製品業、汽車及零件業受惠國際油價仍高、新車上市熱銷,仍較去年同季各增13%、 8%。不過整體製造業,還是靠科技業強撐。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說,只要是看「資訊電子產業」表現,尤其是其中的積體電路,其產值攀升至7869億元,創歷年單季新高,年增33.5%。另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也有17%增幅。他說這是靠著台灣半導體的高階製程優勢,以及美中科技戰後,網通、筆電、高階伺服器產現移到台灣,來撐住製造業產值表現。第四季轉黑後,展望今年第一季,黃偉傑坦言也不樂觀,雖然中國大陸解除封控,國際機構普遍看好其經濟跳升優於國際平均,會有利我出口。可是通膨升息、俄烏戰爭和美中科技戰干擾仍在,同時製造業生產廠商的庫存去化,估計仍得到第一、第二季才會去化,等於上半年還看不到有利表現,首季恐創連兩季負成長。
終止連8季成長 台灣製造業去年Q4產值4.1兆元季減4.01%
經濟部統計處公告2022年第4季製造業產值4兆1,426億元,較上年同季減少4.01%,結束自2020年第4季以來連續8季的正成長。2022年第4季製造業產值4兆1,426億元,較上年同季減少4.01%。(圖/經濟部統計處提供)統計處指出,此因受全球受通膨及升息影響,終端市場需求疲軟,產業鏈持續去化庫存、去年同期比較基期偏高。去年第4季以傳統產業產值減少較多,其中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金屬製品業、機械設備業因終端市場消費動能減弱,產業鏈面臨庫存調整,投資轉趨保守,業者調降產能因應,致產值分別年減30.62%、26.83%、12.96%及4.21%;石油煤製品業受惠國際油價仍高於上年同期,產值年增13.34%;汽車及其零件業則因部分新車上市熱銷及料件短缺情況緩解,產值年增8.08%。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年增7.76%,其中積體電路業受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推升晶片需求,產值攀升至7,869億元,為歷年單季新高,年增33.51%,惟液晶面板因終端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疲弱致價量齊跌,產值年減48.24%,抵銷部分增幅;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受惠雲端資料服務需求暢旺,以及缺料情況改善,帶動伺服器及網通設備產出增加,產值年增17.32%。由於產值會受價格波動影響,若剔除價格因素按產量觀察,2022年第4季製造業生產指數131.79,結束自2019年第3季以來連續13季正成長,較上年同季減少6.25%。展望未來,雖新興科技應用與數位轉型商機持續擴展、缺料問題緩解,可望挹注我國製造業生產成長動能,惟全球經濟仍面臨通膨及升息壓力,以及俄烏戰爭衝突和美中科技戰等不確定因素干擾,恐抑低我國製造業生產表現,後續發展需密切關注並審慎因應。
通膨與高庫存影響 11月工業生產恐連三黑
外銷訂單連跌2個月,昨公布的10月工業生產指數也拉警報,呈現連二黑,年減3.56%。接下來在通膨、俄烏戰爭、中國大陸清零三大因素拖累下,11月恐持續負成長,年減5.9%到8.8%。經濟部統計處甚至預估,整體工業生產低迷狀態可能延續到明年上半年。工業生產指數反映一國工業產銷狀況,其中9成3屬製造業,當指數衰退,就代表產品出貨量減少。經濟部統計處發布的10月工業生產指數為130.77,年增率為負3.56%,是繼9月年減4.49%之後的連二黑。至於衰退的原因,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解釋,製造業主要靠電腦電子產品、電子零組件業兩塊在撐,但是在全球通膨及升息下,終端市場需求疲軟,慢慢也出現產能利用率調整問題。傳產部分,同樣面臨庫存,業者設備投資意願保守,採取減產的衝擊。綜觀資訊電子產業方面,受到液晶面板及組件業衰退53%影響,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僅成長2%。傳產部分,化學原物料、基本金屬都比去年同期掉2成以上,機械設備業也減1成,兩者都是連11黑。不僅如此,統計處預估11月工業生產也不妙,在全球通膨及升息壓力、俄烏戰爭衝突,加上中國大陸堅持清零等三大因素拖累國際經貿下,可能年減5.9%到8.8%,拉出連三黑。黃偉傑預估,製造業表現低迷可能維持到明年上半年。依據統計處調查,製造業者認為今年11月生產量將較10月增加的廠商家數占8.6%,持平者占70.3%,減少者占21.1%,以家數計算的製造業生產動向指數為43.8,按產值計算的動向指數為48.1,預期11月生產指數將較10月減少。面對這波供應鏈調整,感受最深的就屬過去2年靠貨運獲利的航空業者。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表示,貨運收入已自2021年時的高峰逐月下行,近期航空市場是「客漲貨消」,不諱言貨運派對有「結束的味道」。孫嘉明昨日在法說會上表示,今年受惠於3架新貨機全數上線,即便運價走滑,貨量增幅約疫情前50%、承載率維持80%以上水準,單位收益仍高於疫情發生前,貨運收入是重要基石,「不敢說樂觀,但也不悲觀保守」,整體貨運量價指標仍屬相對健康的情況。長榮航空先前因應貨運需求、將座位拆除改成貨機的13架客機已經陸續改回客機,目前還有7架還沒有改回來,預計明年4月底前全數改回客機,屆時運力與運量將更為平均,改回後的客機也可順利銜接疫情後的客運需求。
傳產市況不佳3C產品動能增 Q3製造業產值達4.36兆年增3.75%
經濟部統計處昨(18)日公布第3季製造業產值4.36兆元,年增3.75%,主因受惠各大品牌手機新品上市,新興科技與數位轉型商機延續,刺激資訊電子產業產值成長。惟傳統產業市況不佳,化學、鋼鐵產業安排設備檢修或減產因應,降低整體表現。經濟部統計處指出,由於產值會受價格波動影響,若剔除價格因素按產量觀察,今年第3季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38.29,為歷年同季新高,年增0.13%。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續創歷史單季新高,成為推升製造業產值成長的主要來源,產值年增11.9%。其中積體電路業受惠國際品牌科技新品備貨效應,加上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推升晶片需求,產值攀升至7846億元,創歷史新高,年增43.8%。液晶面板因終端產品需求疲軟致價量齊跌,產值年減54.5%,抵銷部分增幅;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因資料中心相關設備需求暢旺,以及缺料情況改善,帶動伺服器及網通設備產出增加,產值年增26.54%。傳統產業方面,因終端市場消費動能減弱,產業鏈面臨庫存調整,業者調降產能因應,致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產值分別年減18.54%及19.31%;石油煤製品業受惠國際油價續居高檔,產值年增47.52%;機械設備業產值年增3.41%;汽車及其零件業則受惠國內車市買氣熱絡、新車改款上市及料件短缺情況趨緩,產值年增11.76%。展望未來,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拓展,及消費電子新品上市,都有助維繫台灣製造業生產成長動能,但仍需謹慎觀察全球通膨與升息、俄烏戰事未解、中國持續清零等變數的影響,需密切關注後續發展並審慎因應。
Q2製造業營收、固定資產增購雙創同期歷史新高 年增逾2成
經濟部統計處今(10)日公布製造業投資、營運概況調查報告,因5G、高效能運算及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拓展,加上全球經貿穩定成長,主要傳統產業營收年增幅均逾2成,創歷年同季新高。另,主因全球經濟復甦,電子零組件業、化學材料業及機械設備業等積極擴充產能及升級製程設備,以因應市場需求,第2季製造業國內固定資產增購(配合國民所得統計定義不含土地)達4,291億元,創歷年同季新高,季增4.7%,年增24.5%。統計處表示,第2季製造業營業收入(含海外生產之收入)7兆9,092億元,為歷年同季新高,季增9.1%,年增23.9%,主因5G、高效能運算及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拓展,以及智慧行動裝置及遠距應用設備需求延續,引領資訊電子產業營收續強,加上全球經貿穩定成長,化學、鋼鐵、機械、汽機車等各主要傳統產業營收年增幅均逾2成。至於固定資產增購方面,統計處分析,在全球經濟復甦下,電子零組件業、化學材料業、機械設備業均積極擴充產能、升級製程設備,也讓第2季以機械及雜項設備增購最大,占比達80.2%,年增26.8%,其次則為房屋及營建工程占18.9%,年增16.4%。從行業別觀察,統計處指出,電子零組件業第2季固定資產增購2,854億元,占製造業66.5%居各業之冠,年增32.5%。傳統產業中,機械設備業增購112億元,為歷年單季新高,年增37.3%,主因半導體業者積極擴產,帶動半導體設備供應廠商新建或購置廠房設備所致。基本金屬業增購107億元,年增13.7%,連續7季正成長,主因鋼市熱絡,部分鋼廠擴建廠房及增設產線所致。展望未來,統計處表示,半導體大廠持續投資擴產,帶動國內外供應鏈廠商深化在臺投資,加上臺商回流擴廠及增購設備計畫賡續執行,以及離岸風電產業鏈在地化逐漸落實,可望支撐我國製造業投資續呈成長。
Q2季製造業產值3.95兆創新高 傳統產業貢獻大
經濟部統計處今(19)日公布第2季製造業產值統計。受惠於全球景氣穩定復甦,終端需求增溫,加上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遠距商機熱潮未減,且國際原物料價格續居高檔,第2季製造業產值達3兆9,576億元,創下歷年單季新高紀錄,年增率達34.51%,連續3季正成長。由於產值會受價格波動影響,若剔除價格因素按產量觀察,第2季製造業生產指數130.87,同創歷年單季新高,較去年同季成長17.42%,延續去年第3季以來之正成長態勢,且增幅同步創下2010年第4季以來新高。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表示,製造業產能成長主要貢獻來源為傳統產業,其中化學原材料業、石油及煤製品業及基本金屬業受國際原物料價格攀升,加上全球景氣走強,下游產業需求回升,以及上年同季部分產線設備檢修,比較基期偏低,致產值增幅顯著,分別年增87.81%、70.83%及61.87%;機械設備業、汽車及其零件業因產業自動化升級商機挹注,以及海外售後維修市場與物流業需求升溫,產值亦分別年增29.83%、35.93%。製造業各季產值暨年增率變動。(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亦創歷年單季新高紀錄,年增20.99%,主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應用晶片需求活絡,加上遠距商機延續推升消費性電子產品銷售動能,致積體電路業產值達4,912億元,為歷年單季新高,年增17.91%。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因IT、電視等大尺寸面板需求熱絡,產值亦年增33.75%;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因居家辦公、線上學習等需求仍強,加上廠商擴增國內產能,以及全球終端需求回升,產值年增9.97%,連續13季正成長。展望未來,雖近期變種病毒持續在全球蔓延,及美中貿易及科技爭端持續,恐影響我國製造業生產表現,惟隨全球疫苗施打率提升,以及主要國家擴大基礎建設方案,全球經濟復甦力道增強,終端需求可望持續增長,加上下半年消費性電子新品將陸續推出,相關資訊電子產業鏈進入生產旺季,均可望維繫製造業生產動能。
電子零組件需求創新高帶動 6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創歷史次高
經濟部統計處公布6月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37.57,為歷年單月次高(僅次於2021年3月的138.46),年增率20.20%,「連17紅」。統計處表示,6月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創歷年單月新高,為推升製造業生產成長之主要貢獻。主因於全球經濟穩健復甦,終端需求擴增,加上新興科技應用、遠距商機持續推展,致各主要中行業年增率多呈二位數成長。展望7月可持續走旺,有望「連18紅」,估計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18.4至19.5%間。綜計第2季製造業生產指數131.08,創歷年單季新高,年增17.61%,延續108年第3季以來之正成長走勢,且增幅創下99年第4季以來新高。累計1至6月較上年同期增加15.66%。製造業生產動向指數。(圖/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至於各產業表現部分,資訊電子產業方面,6月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3.61%,其中積體電路業年增24.56%,主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相關晶片需求強勁,帶動晶圓代工、記憶體等產能滿載;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亦因宅經濟、遠距商機需求持續,年增23.16%。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年增7.57%,主因固態硬碟、其他光學元件、汽車電子控制器、全球定位系統等生產增加,惟筆電受缺料影響而減產,抵銷部分增幅。傳統產業中,隨全球景氣穩步成長,帶動上游塑化、金屬等原物料需求回溫,加上產業自動化升級商機挹注,致化學原材料業、機械設備業及基本金屬業分別年增15.01%、30.67%及18.66%;汽車及其零件業因歐美海外售後維修市場需求升溫,以及物流業對大型貨車需求遽增,年增35.77%。展望未來,近期變種病毒持續在全球擴散蔓延,部分國家反覆解封又封城,加以美中貿易及科技爭端持續,恐擾亂相關供應鏈及產銷步調,進而影響我國製造業生產表現,惟隨全球疫苗施打率提升,以及主要經濟體擴大提振經濟計畫,皆有助全球經貿穩定成長,加上下半年消費性電子新品將陸續推出,相關資訊電子產業鏈進入生產旺季,均可望維繫製造業生產動能。依據統計處調查,製造業者認為2021年7月生產量將較6月增加之廠商家數占11.7%,持平者占74.4%,減少者占14.0%,以家數計算之製造業生產動向指數為48.9,按產值計算之動向指數為51.0,預期7月生產指數將較6月增加。
白馬騎士神救援黃育仁!光菱收購東友每股20元 高於安富18.2元
東元父子經營權大戰,延燒到東元集團子公司東友科技(5438)公開收購大戰。兩周前安富國際投資才宣布以每股18.2元公開收購東友科技,光菱電子(8032)今天(21日)亦宣布,董事會決議通過準備逾4.5億元,以每股20元公開收購東友科技,比安富國際高出1.8元。東友科技董事長正是黃育仁,專家研判,光菱扮演白馬騎士角色,援助黃育仁保衛東友經營權。稍早在7月20日,東友科技審議委員會即針對安富國際公開收購東友5%至30.0%的公開收購申報書、說明書、履行支付收購對價能力證明等文件,公告審議報告,認為安富提出收購價格18.2元「不在」建拓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巫毓琪會計師的公開收購價格合理性意見書的「18.37元至23.52元」合理價格區間內,公司股東是否應賣,仍應審慎評估光菱與東友科技今天下午舉行視訊記者會,宣布公開收購一案,光菱公開收購東友科技普通股股份總數22,508,000股(未包括公開收購人持有被收購公司及關係人所持有被收購公司流通在外股數為18,979,000股),約當於東友科技已發行普通股112,536,565股之20%,公開收購價格為每股現金20元,若應賣股數達預定最高收購數量,則本次公開收購之收購總金額為450,160,000元。惟若最終有效應賣之數量未達預定最高收購數量,但已達最低收購數量5,626,829股(約相當於東友科技全部股份總數之5%)時,本次公開收購之數量條件仍告成就。光菱表示,東友科技主要經營辦公室解決方案之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專業等技術,標的公司已推出USB A6覆蓋式彩色掃描器、多功能數位影印傳真機等先進機種,更是台灣唯一具備為世界Top 5科技大廠提供ODM及OEM之技術領先MFP龍頭。光菱主要代理經銷半導體元件產品,應用於資訊電子產業,為資訊電子產業之上游零組件行銷通路服務,專注於馬達工控、訊號轉換、介面橋接與物聯網等方面,與東友未來發展策略朝以多功能事務機及正發展中的標籤印表機、自動護貝機、工業用切割機、3D打印機等產品的拓展目標領域一致,如再結合可達節省成本及共創營收獲利的策略聯盟雙贏目標。安富國際投資於今年7月7日宣布公開收購東友科技。(圖/截自東友官網)至於最先宣布收購東友的安富國際投資,董事長為高東海,股東為有萬科技、安心食品服務、光元實業與東光投資,皆與東元會長黃茂雄相關投資事業摩斯漢堡與投資公司有關。東友科技則為菱光最大股東,持股17.26%,菱光現任董事長黃育仁即為東友科技的法人代表,而光元實業為東友的第二大股東,與第三大股東東安投資持股合計10.3%。菱光是東元的第四大股東,持有東元3.62%股權。由於東友與菱光皆為東元集團子公司,三者之間有許多交叉持股部分。東友科技表示,安富公司、光菱公司公開收購本公司股份之期間有所重疊,避免公司股東及廣大投資人對於是否應參與應賣、應以何公司為應買人等情形感到困惑,亦會針對光菱之公開收購依法成立公開收購審議委員會,盡速作成審議報告,提供股東參考。
5月汽車業及零件業成長近5成最高 逾7成製造業者估6月產量持平
由於全球景氣穩定成長,終端需求持續回溫,以及新興科技應用和遠距商機持續擴展,加以上年同月受疫情衝擊比較基期偏低,經濟部統計處今(23)日公布5月份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29.81,較上年同月增17.28%,連續第16個月正成長,累計1~5月較上年同期亦增加14.63%。其中以汽車及其零件業成長最多,主因是歐美陸續解封,海外售後維修市場需求升溫,帶動汽車零件增產。另,據統計處調查,製造業者認為110年6月生產量將較5月增加之廠商家數占10.0%,持平者占73.1%,減少者占16.9%,以家數計算之製造業生產動向指數為46.6,按產值計算之動向指數為49.2,預期6月生產指數將較5月減少從行業別分析,統計處表示,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年增14.71%,為推升製造業生產成長之主要貢獻來源,主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應用晶片需求仍強,加上遠距商機延續,致積體電路業年增12.59%;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因電視、IT 面板持續熱銷,年增21.75%。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年增10.14%,主因居家辦公、遠距教學等相關應用設備需求殷切,加上廠商擴增國內產能所致。傳統產業中,主要業別增幅均在二成以上,主因除上年同月比較基期偏低外,其中化學原材料業因全球疫情趨緩,市場需求回溫,以及亞洲原料廠歲修供貨減少,帶動石化及橡塑膠等原料價量齊揚,年增22.03%;機械設備業因半導體、5G相關產業及自動化設備需求熱絡,年增32.42%;基本金屬業年增24.22%,主因受惠終端需求增溫,國內外鋼市穩步向上所致;汽車及其零件業年增49.81%,主因歐美陸續解封,海外售後維修市場需求升溫,帶動汽車零件增產。展望未來,雖近期亞洲疫情再度升溫,及美中關係發展之不確定因素,可能影響我國製造業生產表現,惟在歐美國家逐漸鬆綁防疫管制措施,以及主要國家擴大基礎建設方案激勵下,全球經濟復甦力道增強,終端需求增溫,加上新興科技應用擴展持續,可望挹注我國製造業生產成長動能,在假設國內疫情尚無大規模影響製造業生產產能下,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將續呈正成長。(圖/經濟部統計處提供)
製造業產值擺脫連7季負成長 資訊電子產業一枝獨秀
經濟部公布2020年第4季製造業產值成績,我國因半導體優勢、遠距商機、原物料價格上漲、投資回溫等因素下,製造業產值擺脫連續7季負成長,來到3兆4,516億元,較上一年同季增加2.54%。2020全年產值為12兆7,272億元,年減3.72%。經濟部表示,資訊電子產業在我國半導體競爭優勢及遠距商機帶動下持續成長,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調漲、投資動能漸次回溫、車市轉趨活絡,激勵金屬機電產業產值揚升。其中,電子零組件業產值、積體電路業產值都雙雙創下單季新高,成長幅度亦在2位數以上。電子零組件業年增11.10%,產值創歷年單季新高,主因國際品牌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推出,遠距應用相關設備出貨暢旺,以及5G、物聯網與高效能運算等應用需求強勁;也帶動我國積體電路業產值達4,683億元,創歷年單季新高,年增13.46%;此外,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因宅經濟及遠距商機持續發酵,激勵IT、電視等大尺寸面板價量齊揚,產值亦年增17.98%;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因居家辦公、遠距教學等需求強勁,廠商持續擴增國內產能,致產值年增4.01%,連續11季正成長。傳統產業,因石油及煤製品業續受國際原油價格較上年同季仍低,加上疫情抑制需求及部分廠商產線檢修影響,年減36.44%;惟金屬製品業、機械設備業、基本金屬業及化學原材料業則受惠於下游產業回溫及防疫相關商品需求續強,加上上年同季在美中貿易摩擦紛擾下,比較基期偏低,致產值增幅皆由負轉正,分別年增7.11%、6.57%、2.56%及1.18%;汽車及其零件業因車商配合補助政策積極推出加碼促銷優惠方案帶動國產新車熱銷,加上汽車零件國外訂單回溫,增幅則由負轉正,年增11.11%。從全年數據上看到,石油及煤製品業、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機械設備業、汽車及其零件業、金屬製品業皆為年減衰退,僅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則是年增表現亮眼。全年製造業生產指數117.15,創歷年新高,較上年成長7.56%,增幅由負轉正。
6月兩指數飆新高 台灣工業、製造生產強勁
經濟部23日公布6月工業生產指數與批發零售餐飲業營業額統計,工業生產指數為114.47,年增7.34%,製造業生產指數114.62,年增7.81%,二者指數同創歷年同期新高、均呈連五紅。統計處副處長王淑娟分析,6月工業生產指數生產強勁,主因半導體高階製程需求強勁、遠距商機持續發酵,加上傳統產業生產動能隨國際原物料價格止跌回溫而漸次回穩,減幅普遍較上月收斂。在各產業上,電子零組件業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6月指數均創下史上最高,且比去年同期呈雙位數正成長,今年在5G建設活絡下,加上高效運算持續增加,遠端商機等多種因素下,呈現持續走高的趨勢。累計第二季工業生產指數110.95,年增4.39%,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11.47,年增4.83%,均為歷年同期新高紀錄,且連四季正成長,表現亮麗。展望7月,製造業生產指數估年減0.5%至年增3.6%,統計處認為,隨著下半年進入傳統生產旺季,消費性電子新品將陸續推出,加上5G通訊布建加速、高效能運算及物聯網相關應用快速成長,及遠端服務設備需求延續,將帶動資訊電子產業生產活絡。惟近期全球疫情升溫,加上中美貿易爭端未解,將深化國際經濟局勢動盪與下行風險,牽動我國製造業生產表現,須密切關注並審慎因應。此外,經濟部昨公布批發業6月營業額為8,356億元,較去年同期年增0.1%,優於原先預期,終止過去連二個月負成長。6月餐飲業營業額則為638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7%,而整體衰退幅度收斂,主要是餐館業營收逐漸回溫,惟宴會型餐館業績仍疲,致與去年同期比較仍減6.5%。展望7月,王淑娟說,國際原物料價格止跌回穩,加上遠端商機延續,有利外貿回溫,惟全球疫情再起、貿易爭端未平,恐抑制批發業成長動能。而零售業及餐飲業隨國內疫情緩和,車商民俗月前衝刺銷售業績,及進入暑假消費旺季,在政府力推「安心旅遊」及「三倍券」政策激勵下,預估消費動能持續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