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仲
」 賴建仲「2種癌」常同時出現在1病人身上! 醫授7招有效防範
當食道中的黏膜細胞積累突變嚴重時,可能會衍生食道癌。致癌原因仍有待釐清,一般認為除了年齡(中老年人居多)、性別(男性比女性多)等因素之外,日常生活對食道的各種慢性刺激,都可能導致食道癌。食道癌與口腔癌危險因子一次看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熱飲(超過攝氏65度)、肥胖(坐式生活)、慢性胃食道逆流、Barrett's食道炎、腐蝕性食道炎、食道弛緩不能及遺傳(Tylosis, Plummer-Vinson syndrome)等。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口腔牙齒因素(不合適的假牙、齒齦炎和口腔衛生不佳等慢性刺激)及遺傳(Fanconi anemia, dyskeratosis congenital)等。口腔癌患者近4成同時罹患食道癌 50歲以下機率更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賴建仲說,臨床發現,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常和其他的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口咽、下咽、喉、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同時或異時發生,且癌化的細胞帶有相似的基因變異。食道癌約有5~12%的患者,可能會同時罹患頭頸部癌症或肺癌,因此在診斷及追蹤時必須特別加以注意。反之,口腔癌(包括口咽癌及下咽癌)之患者中約有5~14%,甚至40%同時有食道癌。其中年齡小於50歲的初次患者同時得到二種癌症的機率更高。食道癌與口腔癌常見這些症狀癌症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則功能保留較好,生活品質較好,且預後也較好。所以,一但出現下列症狀且持續數週,務必提高警覺,即時就醫檢查。口腔癌的症狀包括:口腔內持久不癒的潰瘍(同一位置、超過兩週以上)、白紅斑、不明腫塊、不明原因出血、咀嚼吞嚥時痛或耳朵疼痛、局部壓痛、感覺異常(麻木感)、舌運動受限、張口困難、吞嚥困難、構音障礙、口臭(腐爛味)、掉牙、體重減輕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食道癌的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吞嚥時有異物感、漸進性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飯後嘔吐、食物逆流、火燒心、體重減輕、胸痛、吐血、黑便、吞嚥時嗆咳、慢性咳嗽、反復肺炎、聲音沙啞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預防勝於治療 7個提醒要時刻留意賴建仲表示,食道癌與口腔癌大多是可以預防的。食道癌目前尚未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方式,遠離致癌因子是必要且相對有效的防癌步驟。拒絕致癌因子:避免菸、酒、檳榔、含亞硝胺食物(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或湯品。執行均衡飲食,少吃醃製品,多食用原型食物、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補充維生素 C 以減少胃內亞硝胺的形成。控制體重:適度且規律的運動,避免肥胖帶來身體的負荷。定期篩檢(口腔黏膜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以及癌症風險因素者。定期牙科檢查,並及時解決任何口腔問題(牙齦炎、牙周病)或不合適的假牙。考慮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尤其是年輕人。有助於預防與 HPV 相關的口腔癌、食道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發現疑似症狀,請及早就醫診治。
冷爆耳聾危機1/突發性耳聾人數激增 醫生曝光原因有這些
突發性耳聾病人近年來出現在耳鼻喉科並頻率越來越高,包括藝人吳克群、濱崎步等,都曾經罹患此病。醫師建議,若耳朵突然出現悶塞、耳鳴等症狀,最好要在三天內就醫。嚴重型患者除了類固醇治療外,也可以嘗試採用高壓氧治療輔助,提升帶氧量加速組織修復,避免聽力永久受損。日本知名藝人濱崎步也曾飽受突發性耳聾之苦,但她仍堅持歌手夢。(圖/翻攝濱崎步IG)年紀還不到五十歲的老張,每到年底就是工作旺季,工作壓力非常大。有一天加班醒來,突然發現自己發生眩暈整個人幾乎站不起來,而且左耳聽不見聲音,趕緊就醫檢查才發現,左耳的聽力已經幾乎完全喪失。「事實上像老張這樣比較中壯年族群突發性耳聾患者,在門診中出現得越來越多。」中心診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賴建仲指出,以往在門診中多半是遇到老化所產生的耳鳴、耳聾等問題,但這幾年碰到許多年輕患者,因為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大而造成突發性耳聾。內耳分成耳蝸與前庭兩部分,耳蝸掌管聽力,前庭則控制平衡,但兩者都由同一條血管供應血流。賴建仲解釋,耳朵內耳構造主要分成耳蝸與前庭兩個部位,耳蝸主管聽力前庭主管平衡,但是兩個部位都是由同一條血管供應血流,而這條血管甚至比一條棉線還細,不論是因為病毒感染、外傷等狀況甚至是天氣過冷等,都容易造成血管堵塞,進而影響到聽力。.突發性耳聾定義為三天內喪失三十分貝聽力,若有相關症狀者,應盡早測試聽力。(圖/報系資料庫)「如果發生三天內聽力降低了三十分貝,就會定義為突發性耳聾。」賴建仲表示,突發性耳聾通常都是單邊發作,病患會覺得耳朵出現悶塞、耳鳴等比較不明顯的症狀,一般而言,搶救聽力的黃金治療期是在一周內,如果病情拖超過三個月,喪失的聽力就可能難以挽回。賴建仲說,聽力喪失在二十分貝以下病患較難察覺,雖然突發性耳聾聽力喪失程度有輕重之分,但如果發生當下出現比較嚴重的症狀像是併發暈眩,通常聽力喪失的狀況就會越嚴重。但不論病情是輕微或是嚴重,都建議要立刻就醫才能及時搶救聽力。「醫學上認為,聽力喪失超過七十分貝就屬於重度受傷,想要恢復到完全好可以比較困難」。賴建仲分析,目前突發性耳聾標準治療方式是從靜脈或是耳內直接注射類固醇;但臨床上發現,仍舊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聽力無法恢復,這時候就必須依賴合併療法,其中,高壓氧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賴建仲進一步解釋,組織受損時細胞需要足夠氧氣運作才能修補加速修復,文獻中指出,病人在三個大氣壓的環境下進行純氧供應,可以提升細胞氧氣濃度,促進受傷組織血液灌流,進而加速組織修復速度。高壓氧治療最早運用於治療潛水夫病,後來逐漸用於突發性耳聾、中風等疾病,範圍相當廣泛。(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目前採用高壓氧輔助治療突發性耳聾,一般建議療程為十次,每次需要時間為兩小時,不過根據賴建仲的治療經驗,有些患者可能進行三、四次的高壓氧治療,聽力就已經恢復到正常,因此還是要依據病人不同狀況進行調整;但高壓氧治療突發性耳聾健保尚未給付病患需要自費,費用兩萬到四萬不等。根據賴建仲自己的治療經驗,依據標準的類固醇治療加上高壓氧輔助,可以提升一半的治療效果;不過,高壓氧也不是萬靈丹。賴建仲提醒,高壓氧治療還是要用對時間,最好是能在剛發病時間就治療,比較能看得到效果;另外,身材偏瘦高型的男性,恐有自發性氣胸的風險,採用高壓氧治療前也要經過詳細評估才能使用。(《周刊王》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冷爆耳聾危機3/一條血管供應二部位 五大殺手導致聽力下降
耳朵內耳構造主要分成耳蝸與前庭兩個部位,中心診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賴建仲說,耳蝸主管聽力前庭主管平衡,但是兩個部位都是由同一條血管供應血流,而這條血管甚至比一條棉線還細,不論是因為病毒感染、外傷等狀況甚至是天氣過冷等,都容易造成血管堵塞,進而影響到聽力。天氣寒冷下,若沒有適當保護耳朵,細小血管會承受較大壓力,容易形成阻塞。(圖/報系資料庫)內耳分成耳蝸與前庭兩部分,耳蝸掌管聽力,前庭則控制平衡,但兩者都由同一條血管供應血流。賴建仲說,溫度變化大會導致血管急速收縮,因阻塞導致聽神經受損。提醒在早晨起床時應特別注意,先將手腳與臉部搓熱,避免立即處在溫差過大的環境下,否則可能會引發突發性耳聾。第二個常見的突發性耳聾原因是作息不當,像是熬夜、抽煙、喝酒等等,這些壞習慣所產生的身體毒素,也容易累積在內耳中破壞神經。除平日注意生活習慣外,可以額外補充一些抗氧化成分,如維他命B、C、鋅等。暴飲暴食、吃太油膩,易造成體內血脂過高,進而導致脂質沉澱堵塞血管。(圖/飯店業者提供)(禁止酒駕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飲酒過量害人害己)第三個原因是慢性壓力,壓力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血管收縮引起內耳神經萎縮。別讓急性壓力轉成慢性壓力,培養能轉移注意力的嗜好,找出能讓自己徹底放鬆的方法。另外,若是患有三高疾病,由於脂質容易在內耳細小血管內沉積,導致內耳血管內栓塞。提醒慢性病患本就是罹患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平時就應積極控制。醫師賴建仲指出,突發性耳聾多半發生於單側耳朵,最好能在3天內就醫。(圖/焦正德攝)最後是病毒感染,例如皰疹、水痘、腮腺炎等病毒,都容易入侵內耳神經,造成受損萎縮。在寒冬之際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應個別注意,如果病情拖得比較久,更應特別注意聽力有無出現異常狀況。(《周刊王》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