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
」 超級細菌 抗生素 抗藥性 新冠肺炎 印度沉默疫情!抗生素抗藥性持續升高 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少1.8年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已成全人類健康的重大隱憂,若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了2035年,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將縮短1.8年;而至2050年,每年將造成1,000萬人因感染抗藥性細菌而死亡,甚至高於癌症死亡人數,可以說是「沉默疫情」。近年來,臨床觀察到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逐年升高趨勢,以台灣加護病房中最常見的屎腸球菌為例,從2007年到今年,抗生素抗藥性比例上成長了1.88倍;第二常見的肺炎克雷白氏菌抗藥性比例,甚至成長了10倍之多,導致臨床治療困難,經常需要用到後線的抗生素治療。更有研究顯示,抗藥性細菌感染比一般細菌感染更具威脅性、致死機率相對高出66%,患者住院天數也因此增加7.5天。和20年前相較,70歲以上長者因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人數大幅上升80%。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抗生素抗藥性不但會讓可以治療的藥變少、增加住院天數與療程,導致醫療費用的上升,最令人擔憂的是促使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超級細菌』出現,讓感染變得難以控制,甚至不治。」他指出,耐碳青黴烯類細菌日益嚴重,特別是鮑氏不動桿菌(CRAB)被認為是台灣的頭號超級細菌,其抗藥性高達7-8成,患者常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後。因應抗生素抗藥性嚴重威脅,行政院也將於明年正式啟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期望達到5年內抗生素使用量下降5%與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住院病人感染發生率下降10%等兩大主要目標。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政洵理事長提醒,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並不是消炎藥或是退燒藥,民眾一定要遵守抗生素使用「四不一要」原則,以及透過「診間三問」詢問醫師,以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產生。「四不一要」原則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診間三問」,第一是「需不需要?這次的症狀與診斷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第二是「小心什麼?本次服用抗生素該注意什麼?」第三是「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邱政洵理事長同時也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呼籲民眾透過日常預防措施來降低病菌引起的感染,間接減少使用抗生素的機會。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注意身體感染徵兆及其併發症,若有持續發燒、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等症狀出現時,應立即就醫不拖延。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根據國家公衛政策接種相關疫苗,如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疫苗,來獲得專一性抗體以預防感染。
燒錢徒勞2/管控超級細菌事倍功半 政府橫向整合應提升指揮位階
號稱是國家級的抗生素抗藥性管理5年計畫明年即將上路,但除立委葉元之踢爆衛福部未強制要求醫療機構通報院內超級細菌感染病例,統計結果恐嚴重失真外,專家也提醒國內感染科人力不足、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等棘手難題,必須由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通力合作才能控制,建議該國家計畫的主管層級應提高到政院,各部會齊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指出,感染科醫師主責病患生死的緊急狀況,例如高燒不退、術後感染陷入昏迷,不像慢性病可以長期找醫師拿藥看病,在「業績」掛帥在現實環境中,感染科醫師的健保點值難與其他科醫生相提並論,薪資也受到衝擊,感染科醫學生人數少,醫師人力自然吃緊。王任賢表示,台灣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原因複雜,包括病患迷信抗生素效果、醫生怕病患病情惡化超前給藥,以及環境性的抗藥性因素(例如動物飼料摻雜抗生素或醫院含排放抗生素廢水,進入人體食物鏈)等。但對照目前法定傳染病都要通報衛福部,感染超級細菌卻不用,對病患威脅就可能被低估,更可能對醫院制訂政策、分配預算有不利影響,衛福部應要求醫院,將超級細菌視同法定傳染病強制通報,不僅能提醒醫院重視防範控制,亦可提升感染科醫師在醫療機構中必要性。感染科醫生特別提醒民眾,有病要看醫生,不要自行到藥局買抗生素,以免體內累積過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危害健康。(圖/趙世勳攝)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政太醫師則表示,該學會已向健保署爭取試辦感染科醫師「審核」醫院內部抗生素使用狀況時,也能比照醫師開藥獲得健保點數給付,但更期待未來「試辦」可以長期實施,讓感染科醫師付出與回報成正比,鼓勵更多醫學生投入感染科領域。王政太指出,免疫不全性病患,包括癌症病人因接受治療而免疫不全,及侵入性治療(例如開心手術)術後病患,都是感染超級細菌的可能高風險族群,感染科醫生責任就是全力降低術後感染機率。高風險(染病)族群除應按醫囑做好健康管理(飲食睡眠等)、接種疫苗強化免疫力,也要避免自己與親人濫用抗生素。至於民眾抱怨親人住院感染後,抗藥性檢驗太慢錯失換後線抗生素時機,王政太也說,最新尖端快速檢驗感染設備(例如使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偵測),就算醫院願意添購採用,檢驗費也不斐,常需患者自費(千元到五萬元不等),即使家屬接受,要全面落實到地方型醫院或診所也仍有困難,現階段降低醫療機構內部感染比例,仍是防治超級細菌的關鍵。「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之前食藥署原本計畫針對優酪乳、乳酸菌飲料調查菌種抗藥性,也與此有關。」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說,雖然後來衛福部對該研究態度保留,但其實隨著醫藥、食品科技進步,連胃酸抑制藥都有研究顯示可能會增加病人發生院內感染肺炎的風險,優酪乳菌種既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自然也應研究釐清。她表示,要預防抗藥性出現,除了病患要有不直接買藥、或逕行要求醫師開藥的衛教警覺,避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累積抗藥性風險外,由於目前抗生素使用紀錄,並未強制登載健保卡的就醫紀錄中,若民眾仍自行買抗生素使用,一旦緊急就醫,醫生未必能精確掌握抗生素使用史,就可能錯失及時投入後線抗生素控制病情,衛福部除應強制要求醫院通報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應要求診所、藥局若開抗生素藥品,應登載在病人健保卡上,才能完整紀錄病患使用抗生素史,作為就醫參考。不少學術研究都指向業者在家禽飼料中未依規定添加抗生素,可能導致食用者體內抗生素超高,成為產生抗藥性的高風險群,對健康恐造成危害。圖為業者養殖家禽畫面,非新聞當事人。(圖/黃耀徵攝)「若真要控制抗藥性,應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統籌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等相關單位通力合作」沈采穎認為,嚴格管制食用家禽濫用抗生素(農業部主管)、嚴格控制醫療機構排放含過量抗生素廢水(環境部主管),都屬於抑制抗藥性工作的一環,若僅由衛福部逕行要求其他部會配合,欠缺橫向合作,將如同植物生病不找出病源,卻只是修剪染病樹葉,最終恐淪於紙上談兵。
燒錢徒勞1/衛福部花19億反擊超級細菌 遭疑醫院回報制度出師未捷
因應世界各國向「超級細菌」宣戰,衛福部明年起將啟動為期5年的「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總經費19億元,目標是減少成人使用抗生素用量5%,降低超級細菌「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簡稱CRAB)」感染率10%。所謂「超級細菌」在醫學上就是指「抗藥性細菌」,因為現有細菌已經對諸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患者感染了超絕細菌後,可能無藥能醫,而非指新發現某種特定細菌。衛福部跟進世界潮流,以防範抗生素濫用、預防抗藥性為起點,欲防堵超級細菌肆虐。但立委葉元之卻踢爆,衛福部疾管署雖建置「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簡稱THAS)」,監控醫院超級細菌感染狀況,但卻僅要求各醫院「自願」通報。換言之,醫院若為了省事,不通報院內感染案例也行。立委葉元之質疑,政府推動對抗超級細菌感染五年計畫,但衛福部卻未強制醫院通報院內感染事件,恐使相關統計數據失真,不利實際控制。(圖/黃耀徵攝)據了解,葉元之質詢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的通報機制,就是因為收到民眾陳情,抱怨院方對防範超級細菌掉以輕心,明知加護病房內已有疑似感染病例,卻因沒有負壓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只能用簡易拉簾隔離疑似已感染病患,重症患者家屬只能聽天由命,他懷疑這樣做根本難以避免擴大感染。歷經疑似超級細菌事件的E先生(化名)告訴本刊記者說,今年春節前他的九旬父親呼吸急促,緊急送往台北某大型醫院呼吸加護病房急救,之後院方告知病情趨穩後應可出院,然而接下來家屬卻發現其父連續幾天白晝昏睡、晚上難眠伴隨臆語。院方懷疑可能是院內感染,告知檢驗超級細菌約需一週時間,結果老父病情急轉直下,沒等到檢驗結果就已過世。因為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及醫護人力不足,即使加護病房內出現疑似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難被隔離,加護病房病患感染超級細菌機率升。(圖/報系資料照)E先生後來在離院前意外得知,院方早已「懷疑」他父親感染「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CRKP,若即時投藥後抗生素也許有治癒機會,但因醫院沒有快速檢驗設備,只能等驗結果、不敢貿然換藥;更令他驚訝的是,院方人士私下透露,他父親入院時,因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全滿,而且不只呼吸加護病房中有病患疑似感染CRKP,內科加護病房也有,無法移轉,醫護人員才用隔簾簡單隔離疑似病例,然而加護病房內以重症老人為多,抵抗力通常都不好,感染與否就全憑老天爺決定。此外,若病患死亡後確認感染,為避免醫療糾紛,院方也不會在死亡證明書上登載院內感染,統計失真,衛福部與醫院只能「盡力」控制,讓死者家屬埋怨「制度殺人」。也因此,若真有心控制超級細菌,強制回報、精確統計感染人數,恐怕是衛福部難以逃避的第一步。葉元之所擔憂的不只是19億元的公幣平白浪費,而是國家又浪費了5年的抗菌備戰時間,他以新冠疫情期間傳出院內感染,死亡率高達5成的超級細菌之一的CRKP「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為例指出,衛福部統計,111年全國CRKP感染人次是1723人,112年1961人次,113年到9月底止已高達831人次,醫院CRKP感染人數確實逐年增加,每年可能至少有數千病患死於CRKP,然而卻沒有實際死亡案例統計,就是因為醫院採自願通報,感染存在「黑數」。
英國獸醫留下安樂死小貓偷養仍不治 主人怒: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一名英國女獸醫被控違反工作倫理,在被寵物主人要求將生病小貓「安樂死」時,私自將小貓的晶片換下,並且將牠帶回家治療飼養,但小貓仍在2個月後死亡。小貓飼主指控她自做主張的行為為自己與小貓「帶來不必要的痛苦」。這名獸醫則在聽證會上表示,她那天早上已經執行了3場寵物安樂死,「真的無法再面對另一台安樂死手術」。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沙福郡(Suffolk)的一名女士指控,她在2021年12月向獸醫院支付了約500英鎊(約新台幣2.1萬元)費用,預計將一隻患有疾病的8個月大小貓「Shadow」安樂死。然而,獸醫珍妮‧帕羅迪(Janine Parody)博士沒有將Shadow安樂死,而是注射鎮定劑將牠結紮後,偷偷更換了寵物晶片並且將Shadow帶回家飼養。這名女士表示,自己時常在街上餵養流浪街貓,也因此收養了原本同樣是街貓的Shadow,可是當她將Shadow帶回家後,發現牠疑似感染了超級細菌「MRSA」(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當時牠病得很重、身體虛弱。她為了讓Shadow少受點痛苦,支付了500英鎊將其安樂死,卻沒想到Shadow在她不知情的狀況下被執行安樂死的獸醫帶回家偷偷飼養。帕羅迪則在英國皇家獸醫學院(RCVS)法庭上辯稱,自己當天已經連續執行了3場寵物安樂死,「我真的無法再面對另一台安樂死手術」,因此帕羅迪在諮詢了另一位動物皮膚科醫生的意見後,認為Shadow還有救,於是給牠剃了毛,閹割了牠,並且請另一位同事移除了牠身上的晶片後,將Shadow偷偷帶回家飼養。帕羅迪與Shadow一起度過了一個聖誕假期,但是當帕羅迪的同事質疑Shadow為何沒有身分資料與病例時,帕羅迪坦承了自己的行為。之後,帕羅迪服務的單位通知Shadow的主人來接回牠,但Shadow的健康狀況並未好轉,並且在2022年2月不幸死去。為此,帕羅迪遭到革職並且接受調查。Shadow的飼主則主張,因為帕羅迪的自作主張,她與Shadow都受到了「額外的、不必要的痛苦」。皇家獸醫學院的調查認為,帕羅迪會想偷偷留下這隻貓,與她當時在Covid-19大流行的異常壓力下工作有關。此外,由於獸醫院方面的溝通錯誤,帕羅迪當時並不知道Shadow是有主人的貓,以為牠是一隻被主人遺棄的流浪貓。帕羅迪事後在法庭上表示:「我明白,我決定不對Shadow實施安樂死,而且在未經飼主同意的情況下對牠進行治療,這是錯誤的決定。但這是我在非常非常忙碌和壓力很大的一天下做出的決定,當時我以為這隻貓沒有主人,但我也完全明白這不是藉口。」她還難過地闡述,「雖然我已經當了十幾年的獸醫,但面對安樂死手術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國皇家獸醫學院的專家小組認為,帕羅迪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她「做出了一系列非常糟糕、且她無權作出的決定」,因此判決她做出了「不光彩行為」(Disgraceful conduct)。根據英國法律,「不光彩行為」指的是會降低該行業人士(如官員、律師、醫師)在他人眼中聲譽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法律上的制裁,在最嚴重的狀況下,還可能被該行業除名。,
明年起投入2億經費!5年國家級計畫對抗超級細菌
讓抗生素失效的「超級細菌」威脅越來越大,根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00萬人死亡與抗藥性有關。行政院拍板,明年起投入新台幣2億元經費,由衛福部與農業部共同執行為期5年的「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目標5年內達成,抗生素用量減5%、超級細菌CRAB感染下降10%。國內感染症權威、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抗藥性細菌的傳播若無法獲得控制,使有效治療的抗生素減少,將增加病人感染且難以控制,住院天數及醫療費用都會增加,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尤其新冠疫情後,各醫院也觀察到,因抗藥性細菌增加,而導致住院病人發生難以救治的死亡變多。張上淳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2019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抗生素抗藥性威脅若持續惡化,估計全球至2035年的平均壽命將縮短1.8年,至2050年經濟損失可達GDP的2%~3.5%,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會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須加速正視此問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行政院因此拍板,明年起預計投入2億 ,衛福部將和農業部共同合作,確保人類、動物抗生素用藥管理,目標達到5年內抗生素用量減5%、超級細菌CRAB感染降10%。羅一鈞表示,台灣目前重點監測8種超級細菌,其中有「藍波級」抗藥性的「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抗藥性比例最高排名首位,在加護病房抗藥性占比達7成5,一般病房占比也有6成,是醫院裡的「頭號超級細菌」。張上淳指出,過去計畫受限於預算經費只有部分醫院參與,尚無真正的全國的所有醫療院所、動物使用等情況都涵蓋,盼這次國家級計畫能將國內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做適當理想控制。
抗生素濫用太危險! 新研究示警:「超級細菌」未來25年恐釀4000萬人死亡
抗生素雖能用於治療和預防細菌感染,一旦開始濫用,就會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在未來25年間,具有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恐怕會造成將近4000萬名感染者死亡,其中又以老年人風險最大,因此研究者呼籲,應該重視開發新型抗生素,著手解決抗生素使用控管問題。根據《CNN》報導,這份報告在16日被發布於英國「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在2025到2050年間,全球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抗生素抗藥性」視為「全球最大的公衛威脅之1」,原因是人類、動植物濫用抗生素。報導指出,這項研究是全球首份追蹤「超級細菌」長期對全球影響並估計未來可能情況所做的研究分析,以「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GRAM)計畫進行,並由全球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調查,評估204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5.2億筆醫療紀錄,估算出1990至2021年的死亡人數,同時預測2050年的可能情況。研究指出,從1990到2021年,每年全球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同一時間,5歲以下兒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數降低逾50%,但70歲以上死於超級細菌者卻暴增逾80%。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研究所(IHME)專家莫森(Mohsen Naghavi)認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50歲以上民眾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亡的人數,將會呈穩定性上升。該報告的首席作者,華盛頓大學教授、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所長穆雷(Chris Murray)表示,未成年人較不受因超級細菌感染致死,主要是疫苗接種、供水與清潔狀況改善等等,老年人則更容易嚴重感染。醫學教授梅斯特羅維奇(Tomislav Meštrović)也指出,老年人之所以更容易感染,與他們患有慢性疾病有關,係因患者需要經常插入靜脈注射或抽血,便會大大增加人體被感染的機率,進入血液的細菌更有可能具有高抗藥性。研究者依照當前趨勢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每年直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口將接近200萬,也就是說,超級細菌將造成至少3900萬人死亡,死因與超級細菌相關的人數則會達到1億6900萬人。研究報告還提到,因細菌抗藥性、超級細菌感染致死的患者,恐怕會集中在南亞、其他亞洲南部和東部地區、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區。研究者呼籲,各國政府應精準落實預防各種感染疾病、勿濫用抗生素等藥物,改善部分地區醫療護理、公共衛生制度,加速研發更多備用的抗生素,才能避免全球數百萬人因公衛危機死亡。
新冠疫情期間濫用抗生素!WHO示警:恐助長病菌抗藥性
世界衛生組織(WHO)26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泛濫用抗生素,不僅沒有改善臨床結果,反而增加耐藥性,讓微生物的威脅日益加重 。世衛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 Harris)也強調,世衛在疫情期間從未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新冠病毒。世衛指出,只有8%的新冠病患在患有可用抗生素治療的細菌感染,實際上卻有75%病患使用抗生素,目的只是為了「以防萬一」。哈里斯稱,世衛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種病毒,而非一種細菌,因此從未發出任何建議要求醫師使用抗生素。據統計,抗生素使用率從西太平洋的33%到東地中海和非洲的83%不等。2020年至2022年,歐洲和美洲抗生素的處方量隨時間推移有所減少,非洲卻有所增加。數據也顯示,新冠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比例最高,全球平均約81%。輕度或中度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在各地區之間存在極大差異,其中非洲的使用率最高,達79%。世衛組織發現,全球最常使用的細菌抑制抗生素更有可能產生「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令人深感擔憂。而且,使用抗生素並未改善新冠病毒患者的臨床療效;使用抗生素還可能傷害沒有細菌感染的病患。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對細菌、寄生蟲、病毒和真菌引起的一系列感染造成負面影響。隨著時間推移,細菌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使感染更難治療,並增加疾病傳播、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抗真菌藥物和抗寄生蟲藥)是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動物和植物感染的藥物。產生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的微生物有時被稱為「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太可怕!年輕女子感染後「肺部全是洞」 2周內不幸逝世
澳洲東南部新南威爾斯州一名29歲的年輕女子艾許莉(Ashley Timbery),原先身體狀況十分健康,但在意外感染了「超級細菌」後,短短2周時間,她就因為肺炎、敗血症等症狀而離世。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的報導,艾許莉於2月15日在家中突然倒地不起,並由其兄弟送她至醫院急救。經過醫院診斷,醫生發現艾許莉已經感染了「超級細菌MRSA」(全稱抗甲氧苯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艾許莉的表弟指出,她在突然暈倒前幾天,只有感到輕微不適、昏昏欲睡而已,身上亦長了幾處癤子,後來「超級細菌MRSA」攻擊了艾許莉的所有器官,並使她罹患了肺炎、肺部塌陷、敗血症等,最後帶走艾許莉的性命。艾許莉的表弟進一步表示,「當她到達醫院時,她實際上已經死了」,當時醫師趕緊為艾許莉施行心臟復甦和保溫,而據CT掃描結果顯示,艾許莉的肺部因肺炎而堵塞,蟲子棲息在她的肺腔裡,讓她的肺部充滿了許多坑洞。對於這個病症,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解釋,「超級細菌MRSA」通常寄生在人類的皮膚與鼻腔中,如果通過傷口而造成皮膚感染,可能出現如紅腫、化膿、蜂窩性組織炎等症狀,萬一進入到體內,便可能導致嚴重感染,使人開始高燒、呼吸困難、發冷、意識混亂等等,需要立即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若救治不及時,便可能引起敗血症。
洗澡都有洗乾淨嗎?醫生示警「3部位易被忽略」 小心染超級細菌嚴重恐敗血症
洗澡都有洗乾淨嗎?美國有名皮膚科醫生提醒民眾,若沒有確實洗淨身體有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尤其是耳後、肚臍及指甲下方更需要頻繁的清洗,否則恐會染上抗藥性超強的細菌,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危及性命。據《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皮膚科醫生林希(Lindsey Zubritsky)於日前在TikTok分享,在洗澡時絕對要更頻繁清洗的3個部位,第一為「耳後」,她說把手指放在耳朵後,若聞到有異味或感覺有異物,那就應該多洗幾次,他接著解釋,像是頭皮屑、皮脂和其他頭部堆積物都經常積在耳後。第二則是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肚臍。林希指出,若清潔得不夠,裡面會有很多的汗水和污垢,久了可能會形成臍石,也稱為肚臍石,指的是會發出惡臭的黑褐色硬物。最後是指甲下方,林希也說若不常清洗這裡,那在衛生方面實在不及格,所以在洗澡時,真的需要用刷子刷到指甲下面,以清除污垢等堆積物。林希強調,若沒有正確清潔這3個部位,則可能會染上「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又稱多重抗藥金黃色葡萄球菌),這是種抗藥性超強的細菌,其症狀包括腫脹、發熱、發紅和疼痛,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縮寫為CDC)則稱,若未治療MRSA,嚴重有可能引發敗血症,危及性命。
印度最大宗教聚會現場 恐成超級細菌與抗生素的「煉蠱皿」
印度的大壺節(Kumbh Mela),可以說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和平朝聖集會,每次都會吸引上百萬的信徒、修行者前往共襄盛舉。但該節日不僅在新冠肺炎期間備受爭議,現在也有研究人員發現,在大壺節的期間,印度當地的診所總是會開立過量的抗生素給病患,因為這些病患總是要抱病參加活動,這也讓活動現場變成超級細菌與抗生素的「煉蠱皿」。根據《BBC》報導指出,這起研究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南亞家庭研究所、印度富豪米塔爾(Lakshmi Mittal)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進行的。而負責研究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印度大壺節期間,印度的診所會開立過量的抗生素給身體不適的朝聖者,因為在大壺節期間,總是有大量的朝聖者有著呼吸道方面的病症。研究中發現,在活動現場附近診所的病例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被開立了抗生素,而在呼吸道感染者患者的病歷上,有69%的患者是直接在國營診所中免費獲得抗生素。研究中也提到,其實醫師並非是不負責任而隨意開立抗生素,是因為活動現場的病人實在太多、看診時間有限,這也導致醫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全面診斷病人的狀況,只能用最快速的方式開立抗生素來解決問題。但報導中指出,如果使用抗生素越多,屆時「抗生素耐藥性」的風險就會越高,當細菌隨著時間改變,並開始進化來對抗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風險也會增加。也因為如此,屆時有著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出現的機率也會增加。除此之外,印度也是全球使用抗生素最多的國家,單是抗藥性問題,每年就導致近6萬名新生兒死亡。而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間,印度當地使用抗生素的行為又更加劇烈。針對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這是全球威脅等級的公衛問題」。而醫學期刊《柳叶刀》也曾指出,在2019年時,有127萬人的死因是因為感染到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WHO推估,如果逐年演變下去,到2050年時,有可能每年會有1000萬人死於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狗耳朵藏致命真菌 研究警告:恐傳人類
現在很多人都有養狗,讓寵物陪伴自己。近日一項新研究表明,狗耳朵裡有一種致命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可能會傳染給人類造成感染。據《每日星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寵物可以將真菌轉化為超級細菌,利用耳朵的病原體染人類,他們對印度德里收容所的87隻流浪狗採取樣本,52隻受重症監護,35隻有輕微胃腸道和泌尿道感染。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病情跟真菌無關,但經過分析,牠們的耳朵都有耳念珠菌,而可能會快速傳播到人類身上,造成疾病和嚴重感染。研究作者、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生物系教授徐建平表示,狗耳朵可以當傳播媒介,狗是常見的寵物,儘管這研究在流浪狗身上發現了耳念珠菌,但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流浪狗。徐建平補充,在耳念珠菌流行的地區,大家需要對狗、寵物和野生動物的監測保持警覺。但他也強調,「雖然耳念珠菌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動物之間,或從動物傳人的途徑還不太清楚,需進一步調查。」據了解,耳念珠菌於2009年在日本首次發現,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是重點關注的真菌病原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也將耳念珠菌列緊急名單。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等多個國家地區,都曾有耳念珠菌病例,今年3月在香港九龍醫院也有爆發個案。
不只吃魚搶蝦條! 海鷗一口吞掉松鼠嚇壞目擊者
海鷗曾經有搶走遊客蝦味先、薯條的案例,牠們平時則喜歡吃魚類、昆蟲等,而在近日,有外國網友目擊到海鷗吞松鼠的恐怖畫面,原本松鼠只是在路肩走過,卻意外被海鷗攔截並一口吞掉。該影片上傳過後,引起許多網友的驚嘆,甚至有人認為牠們就像恐龍一樣「野蠻」。根據《每日星報》(The Daily Star)的報導,在英國一些海濱小鎮,海鷗是相當常見的「有害生物」,因為牠們時常會向遊客的食物俯衝並將其搶奪走,一般來說,海鷗以食用魚類、昆蟲、其他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生。日前就有畫面捕捉到灰背海鷗吃松鼠的畫面,僅僅一分鐘,這隻囓齒動物就被徹底吞掉,海鷗也滿足地飛離現場。對此,網友紛紛感到噁心、驚訝,有人表示這是他第一次看見如此驚悚的畫面,讓他受到了創傷,也有人形容海鷗就像野蠻人一樣。報導指出,此前亦有攝影機捕捉到海鷗吞食巨型老鼠的畫面,同樣使得目擊者感到懼怕。鳥類研究協會發現,現在的野生海鷗相當兇殘,牠們體內帶有超級細菌,且不再優先食用昆蟲和貝類,過去曾有人發現,海鷗會集體攻擊落單的海豹,讓那隻海豹傷到無法行動,或是以牠們體內的細菌來使得幼年鯨魚被感染,最後再慢慢將其活生生地蠶食掉。
51歲婦確診住院…又染「超級細菌」敗血症險喪命 醫示警這件事
除了新冠疫情,國內抗藥性細菌感染也不容忽視。台灣2大感染醫學會示警,若輕忽抗藥性細菌惡化,推估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分享,日前收治一名51歲女性,因發燒、咳嗽住院,經篩檢確診為新冠肺炎,不料住院期間驗出被稱為「超級細菌」的克雷伯氏肺炎菌(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症狀,所幸更換抗生素治療後才脫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示警,如果漠視抗藥性細菌惡化,預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此外,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也點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極需被重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建議,國內應加速抗生素新藥審核與合理納健保,並且及時補充感染專業人力。
他大拇指受傷發黑又流膿 竟因「濫用抗生素」險截指
陳先生突然發現大姆指受傷,卻不知道傷口是怎麼來的,因為忙著過年,就先不管它,幾天後陳先生意外發現左腳大拇指已經發黑,周圍皮膚也出現些微紅腫,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感染科就醫時有些微發燒,疑似感染造成,且從腳趾至腳踝發紅擴大蔓延的現象,大拇指尖端也已發黑,指甲處明顯可見傷口,看似會流膿出來,情況實屬嚴重。亂用他人成藥 長出超級細菌李振德醫師表示,陳先生有十年的糖尿病史,因為沒有疼痛感,對糖尿病的病識感較低,當發現腳趾有傷口後沒有包紮處理、沒有積極治療,洗澡時未對傷口進行防水保護,未積極就醫,自行吃了女兒的抗生素藥物。由於陳先生的患部嚴重,收治入院後,醫護人員立即對傷口處採集膿液,送至檢驗科進行細菌培養,並給予靜脈施打抗生素,同時會診整形外科醫師進行手術評估。李振德醫師提到,檢驗結果證明在意料中,陳先生的傷口長出「多重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這是濫用抗生素而長出的「超級細菌」,會讓原本有效的抗生素變無效,由於治療選擇有限,感染難以治癒,病人容易感染及引發較多副作用,嚴重可能需要截肢,好在整形外科醫師迅速安排傷口清創手術,如今陳先生保全了左腳大拇指,傷口感染也在手術與後線抗生素「老虎黴素」的共同壓制下,獲得顯著的改善。不濫用抗生素 應遵循醫囑抗生素是醫學史上的重要成就,使惡名昭彰的細菌感染症不再高度致命,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誕生了具有廣泛抗藥性的細菌,新抗生素的研發速度若趕不上細菌演化速度,在未來恐怕會面臨無藥可醫治的感染症,衍生出更難治療並增加疾病傳播和死亡風險的「超級細菌」。研究指出,2019年約有127萬人因多重抗藥性細菌死亡,而2022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發布,因新冠疫情治療,使用抗生素導致有抗藥性的細菌也增加,因此,除了醫療院所加強合理使用抗生素之外,李振德醫師呼籲民眾遵循「四不一要」的用藥原則:「不吃別人的藥、不自己買藥隨便吃、不主動要求醫師給予抗生素藥物、要遵守醫囑使用藥物」。
婦人命危「1小時揪出超級細菌」 智抗菌平台建功!用藥錯誤降至0.84%
七十八歲的黃媽媽(化名),4月中旬因雙下肢紅腫送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黃媽媽原來有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病史,住院期間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橫紋肌溶解,還發生急性腎衰竭,陷入昏迷,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後轉送黃媽媽至內科加護病房治療,診斷黃媽媽左腿有深部靜脈栓塞,進行溶解靜脈栓塞治療。期間黃媽媽在加護病房高燒不退,5月底併發肺炎,肺部嚴重浸潤,危急旦夕;醫護人員先使用抗生素Ceftazidime(一種第三代頭胞菌抗生素)緊急投藥治療,並同步進行痰液培養,經過短時間培養結果證實了:黃媽媽感染了俗稱的「超級細菌Superbug」嗜麥芽窄食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該細菌屬於多重抗藥性病原菌,影響臨床治療成效甚鉅,中國附醫的醫護團隊啟用智抗菌平台,1小時內即預測該超級細菌對抗生素Ceftazidime具有其抗藥性,以及系統輔助建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levofloxacin)使用,醫護團隊使用在黃媽媽身上成功打擊感染病菌,後續黃媽媽順利拔管,預後良好,於7月下旬出院健康返家。「超級細菌」由於抗藥性強,又難以在第一間時間檢測出來,醫師往往只能先憑經驗給藥,不但治療困難,錯誤用藥更增強抗藥性之產生,醫界備感頭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團隊,結合人工智慧與臨床質譜儀,可快速預測細菌抗藥性,成為對抗抗藥性細菌感染的一大利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副院長表示,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是很常見的多重抗藥細菌,導致嚴重感染如敗血症 、骨髓炎、肺炎以及心內膜炎。碳青黴烯類抗藥的克雷伯氏肺炎菌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 ,對免疫力低弱的病人會造成嚴重感染,可引起肺炎、尿道感染、菌血症、腦膜炎、肝膿瘍及傷口感染等,是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常見菌種。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對許多抗生素先天上就有抗藥性,一旦在免疫能力低下的病人造成感染,治療上就倍加困難,最常見的臨床徵候是肺炎,血流感染、傷口和泌尿道感染。質譜儀 (MALDI-TOF) 用於臨床上鑑定微生物菌種,從質譜儀訊號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幾秒鐘內即可快速檢測出細菌抗藥性,幫助醫師提早數天用正確的抗生素,阻止病情惡化。利用質譜圖形來預測抗藥性細菌,不僅應用在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黴烯類抗藥的腸內菌,綠膿桿菌和鮑氏不動桿菌,此次更成功的預測了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第三代頭胞菌素的抗藥性,這對早期且適當使用抗生素治療此菌感染是相當重要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護團隊跨領域將資訊、人工智慧、檢驗醫學、藥理學及感染症等五大領域整合的「智抗菌平台」,其中平台核心「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是由周德陽院長、薛博仁副院長,以及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游家鑫團隊共同執行開發,串接質譜儀資料與藥敏,預判是否具有抗藥性,能將整個流程縮短為一小時。周德陽院長指出,智抗菌平台模型預估,能將院內五年感染病菌死亡率,由原來的12.7%降低到9.5%,降低了25%,五年內平均用藥錯誤率從2.28%降低到0.84%,更是大幅下修63%。這項臨床研究成果,讓醫師更快速預測抗藥性菌株與敗血症風險,提供臨床診斷與藥物輔助決策,降低重症加護病房龐大的醫療成本與有效降低致死率。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已獲得臺北生技獎,國家新創獎與未來科技獎肯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已找出多種細菌抗藥性蛋白質量表現特性, 包括黃媽媽痰液分離的超級細菌在內,運用AI運算分析,有效輔助醫師搶救瀕危病人成功的臨床成果,優異成績獲得國際醫界高度肯定。相關研究成果在今年被刊登在兩家頂尖國際醫療學術期刊:國際感染權威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與美國微生物研究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與,這項技術也在2022年2月全面導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抗菌平台」,超過十萬人次應用,嘉惠重症患者。
輝瑞、BNT將開始測試冠狀病毒通用疫苗 以提供持久變異保護為目標
美國輝瑞與德國BioNTech是疫苗方面的合作夥伴,2間公司共同宣布,將在下半年展開下一代疫苗測試,以預防多種冠狀病毒。《路透社》報導,他們對超越當前方法的疫苗進行的實驗工作包括T細胞增強疫苗,旨在主要在病毒變得更加危險時預防嚴重疾病,以及預防更廣泛的病毒家族及其突變的泛冠狀病毒疫苗,其目標是提供持久的變異保護。這兩個合作夥伴是西方世界使用最廣泛的COVID-19疫苗的製造商,目前正在與監管機構討論他們已建立的疫苗的增強版本,以更好地防止Omicron變異株及其子譜系。病毒持續變異為更容易逃避疫苗保護的新變種,以及減弱人類免疫記憶,促使公司、政府和衛生機構尋找更可靠保護工具的緊迫性。BioNTech表示,正在獨立研究精準抗生素,以殺死對目前可用的抗感染藥物產生抗藥性的超級細菌。不過BioNTech沒有透露試驗何時開始,這項計畫仰賴於去年10月收購的生物技術公司PhagoMed的技術。由於抗生素過度使用和抗生素生產過程中洩漏到環境中,造成抗藥性感染正在上升。公共衛生研究人員估計,美國和歐盟每年死於抗生素抗藥性感染的總人數接近7萬人。
抗生素注射劑大廠製黑心藥 政德製藥海撈近2500萬
抗生素注射劑大廠「政德製藥」,被控利用受東洋藥品委託代工生產抗生素「克痢黴素」機會,以東洋提供原料、配方自行生產「樂克痢黴素」,以假文件矇騙食藥署獲取藥證,購買大陸原料製藥後銷售醫療院所。檢察官依違反《營業秘密法》、偽造文書、詐欺罪起訴政德公司及實際負責人李成輝,並請求沒收不法所得2499萬2899元。據指出,克痢黴素用於治療革蘭氏陰性菌,該菌是引起人類腸道、泌尿和血管疾病的一種「超級細菌」,因抗藥性強,很難被消滅。起訴指出,東洋2000年與政德簽約委託代工生產克痢黴素,政德欲利用東洋的製造藥證,向大陸申請銷售藥證遭拒,私自使用東洋原料、配方、製程生產樂克痢黴素,但當時政德因違反GMP查廠缺失,遭處分停止生產藥品。政德獲准生產後,2013年受東洋委託生產製造克痢黴素,但李成輝指示員工將東洋原料來源、製造紀錄、檢驗報告等營業祕密,竄改成政德樂克痢黴素文件,向食藥署申請藥證,矇混過關在2016年6月取得藥證。檢方查出,李成輝明知未向丹麥原料藥廠購進原料藥,佯向丹麥藥廠申請GMP證件為由,向食藥署切結暫不生產,但政德取得藥證後,因遭東洋中止代工,無法自東洋取得原料,遂向大陸進口原料,再申請恢復生產。檢方估計,政德的樂克痢黴素自2017年6月迄今共銷售24萬430支,獲利2499萬2899元。另調查局發現,政德樂克痢黴素以低價行銷,曾獲榮總等多家醫學中心採用,但期間發生藥害通報事件,榮總已停用該藥。檢方調查時,李成輝原承認是他決定申請藥證,但事後翻供,稱是員工申請藥證延宕,他不知情,但檢方不採信,依法起訴。
醫院最髒的地方曝光!細菌數量比馬桶還多 醫揭實驗:9成都是
醫院藏有許多病菌,一般人都認為最髒的地方可能是洗手間,但其實不然,醫師就透露,病毒最多的地方可能是加護病房,細菌數甚至超越馬桶,相當驚人。泌尿科醫師歸家豪在節目《醫師好辣》中直言,醫院最髒的地方是加護病房,他表示有去加護病房、探病過的人就知道,在疫情爆發之前,去加護病房就要求戴口罩、穿防護衣,「因為加護病房是全醫院細菌最多的地方,細菌數量甚至比廁所的馬桶還要多」。醫師透露加護病房是醫院細菌最多的地方。(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歸家豪分享英國一個研究,把螢光染劑噴在整個加護病房,再用螢光探測儀去照,結果整個加護病房90%以上都有綠色螢光反應,尤其是呼吸機、心電圖設備,「上面的細菌其實都很毒」。醫師分享英國實驗。(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歸家豪也提到,空調為因應疫情,很多醫院改成負壓病房,否則還是連通的,因為這些管路都有可能造成傳染,「一個病人的進出以後,都會換全新的管路」。他解釋,會住到加護病房的人,病症大多很嚴重,所以通常都是「超級細菌」,因此目前台灣加護病房禁止探視,以防感染。另外,曾有外媒報導,醫院的「隔簾」是醫院病菌最多的地方,甚至可能有抗藥性超強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即使經過更換和清洗,短短2周又會聚集大量細菌,而且診間的醫師和病人很容易碰觸到隔廉,潛藏了非常大的風險,若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接觸到,可能有致命風險。
美醫療機構爆3死亡案例 CDC證實「超級細菌」正在傳播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22日公布一份報告,顯示一種無法治療的真菌正在醫療機構內蔓延,包括華府一處收治重症患者的療養院,就有101起耳念珠菌個案,其中3例甚至對3種抗真菌藥物都有抗藥性,這起事件在各州已造成3人死亡。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22日公布一份報告,顯示一種無法治療的真菌正在醫療機構內蔓延。(圖/翻攝自CBS News網頁)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CBS新聞》和《福斯新聞》報導,今年1月至4月間,華府一家專門收治重症患者的療養院,爆發101起耳念珠菌案例,其中3人出現抗藥性,另外,達拉斯2家醫院也有22人感染,有2例出現抗藥性。這5起個案中有3人死亡,包括華府1起以及2起達拉斯個案。據CDC專家萊曼(Meghan Lyman)表示,研究人員查看醫療紀錄發現,這些患者過去都沒使用過抗真菌的藥物。衛生官員指出,這代表感染會在人與人間傳播。萊曼表示,「這確實是我們第一次看見抗藥性聚集病例,患者似乎相互感染」。所謂的真菌又稱為念珠菌,是一種有害酵母形式,被認為對醫院和療養院內重症患者相當危險,真菌若進入患者血液、心臟或大腦時恐致命,若透過患者接觸或在受汙染的表面傳播,就有可能在醫療機構引發疫情。根據報導,紐約2019年曾出現3起個案,都是對被視為最後防線的抗黴菌藥物棘白菌素(Echinocandins)有抗藥性,當時沒證據顯示感染的患者有相互傳播,據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指出,抗藥性是在治療過程中產生。
致死率75%「立百病毒」恐成下一個新冠肺炎? 宿主竟然又是蝙蝠
先前一直傳聞新冠肺炎病毒的最初宿主是蝙蝠,但國際社會目前對此尚未有直接證據定論。而現在,專家認為,宿主同樣也是蝙蝠,且致死率高達75%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可能成為「下一個新冠肺炎」,麻煩的是,目前全球沒有立百病毒的解藥。綜合外媒報導指出,非營利組織「Netherlands-based 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執行長萊爾(Jayasree K Iyer)表示,「立百病毒」極度有可能造成下一波大流行(pandemic),因為在WHO認定的16種重大傳染病中,沒有任何一家藥廠在研發立百病毒相關藥劑,因此若大規模爆發的話,人們可以研發有效替代品的時間所剩無幾。藥品可及性基金會(AMF)執行董事則表示,立百病毒的宿主是蝙蝠,過去曾在孟加拉、印度大規模爆發,推測是與當地人習慣生飲椰棗汁的習慣有關。而根據AMF一份報告指出,立百病毒會造成嚴重的呼吸道障礙、腦炎、大腦腫脹等問題,死亡率介於40%至75%。而除了目前流行的新冠肺炎,或是可能成為下一波流行的立百病毒外,擁有抗菌素耐藥性(AMR)的超級細菌或疾病也正影響著全球民眾的健康,萊爾舉例指出,曾經被認為可以完全根除的肺結核(結核菌),就因為發展出多種抗藥性而在社區間變得越來越普遍。她直言,除非藥廠認真研發替代抗生素,不然因擁有多重抗藥性而造成大規模傳染的疾病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