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生死
」聖僧圓寂2個月「肉身零腐化」 信徒全跪拜:還在對我們微笑
被譽為「聖僧」的泰國僧人Luang Phor Pian圓寂2個月後,依習俗被從棺木取出安葬,但他肉身未腐、宛如剛離世模樣,就連僧侶們也驚呼連連,不少信徒還親見他露出微笑,引發民眾熱議。據《鏡報》報導,去年11月16日在曼谷病逝、享耆壽92歲的Luang Phor Pian,今年初從棺木被取出時,眾人對他幾乎沒有腐爛,彷彿離世不久的遺體倒抽一口氣,瞬間全場靜默,接著才傳出信徒們連連的讚嘆聲。還有信眾表示,Luang Phor Pian被工作人員抬著穿過人群時,Luang Phor Pian原本就微笑的神情似乎更加綻放,種種奇蹟讓信眾又驚又喜,深信他已經超脫生死,達到涅槃境界。出生柬埔寨的Luang Phor Pian,生前被奉為「素林府三大高僧」,分別在20歲與49歲兩度剃度出家,49歲真正看破紅塵、離開老婆與孩子學佛後,逐漸成為受人景仰高僧,其加持過的佛牌聖物也屢傳神蹟,傳說曾幫信眾擋下子彈,救對方一命。
大老闆書單/無關英雄的《詩經》 講秩序的《論語》遇上自然的《老莊》
不同於西方的文明,中國文學是從《詩經》開始,詠唱的是庶民和日常的生活,跟英雄無關。《詩經》是一本蒐錄周朝以後的詩歌的書籍,大約在西元前10-7世紀編成,總共有305首。裡頭所收錄的作品,多半作者都沒有名字,內容多半是日常生活的心聲,有愛情、有慾望、也有哀愁。它的文字非常優美,後來成為孔子編纂的『五經』之一。《論語》是故事、俗語和問題回答的合輯。孔子和蘇格拉底、耶穌一樣,自己沒有寫文章,都是他們口述的被後人所記錄下來。一般認為論語是在戰國時期、約西元前475-221年之間所編輯,直到漢朝時(西元前260年~西元220年)才成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形式。孔子的講學,以人與人之間的階層關係為中心,並按天、地、君、親、師的順序排列,強調的是道德行為規範和社會責任。他的倫理道德並不以承諾給個人在人間與上天的回報為基礎,而是以一般民眾的福祉為念。老子和他的信徒莊子則創立了一套新的哲學思想,某種程度上和孔子是相反的。老子的《道德經》跟《論語》的時間差不多,大約是西元前4世紀撰寫的,其中可分兩大部分,1~37章講的是「道」,38~81章探討的是「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道」事實上是不可用言語解釋的,它是所有存在的源起和理想,它是看不到的但也不是超凡的,有力量但是不張揚的。道是所有事物的根源,它非常像是印度《奧義書(Upanishads)》的婆羅門理念(Brahman),它幾乎和所有的事都有關,能量、時間、空間、存在、非存在,以及所有存在或超越這個宇宙的事物。莊子主張人的思想應該超脫政治、權威和傳統的思考模式。他的信念是,語言並非是事實最正確的反映工具,我們所知道的事是根據語言和我們自己觀點早就定義好的分類及限制。我們不應受到這些限定觀念和訓練的束縛。他所推崇的英雄多半是靠雙眼和巧手從事技藝的工匠,而不是靠文字。《莊子》這本書大約在西元前4世紀寫成,它既是文學作品,也是哲學思想。書中的「道」也教導我們要超脫生死,因為所有事物不過是個過程,最後終將會回歸單一的結果。所以莊子交待他的門生,在他死後要把他的屍體拋棄。在他之前所有的文學著作中,這種對死亡的看法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儒家思想講求的是階層、秩序、服從、道德觀念以及社會責任;道家思想則非常接近現代的價值觀,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不執著傳統和順乎自然。然而,早期西方文學寫的多半是悲劇英雄的失敗故事,他們一直努力想改變宇宙及自然,以成就自己的榮譽和自我的需求。在另一方面,早期中國文學並不推崇英雄,談的反而是泛宇宙的觀念。它認為宇宙間有一些更大的力量在帶領著我們,也建議我們必須和這些力量合作。
舒心BAR/吳若權:放下煩惱 超脫生死
當你能做到「遠離顛倒夢想」,願意接受病老、不貪戀青春;願意承擔痛苦、不依賴快樂;願意付出大愛,不被恐懼宰制,就抵達超越生死、沒有煩惱的境界。幾年前,我媽罹癌,被診斷出時已接近末期,後來得到觀世音菩薩和眾神明的保佑,找到很優秀的醫護團隊,經過治療之後,奇蹟般地康復痊癒。我媽今年八十六歲了,每天清晨起來,都會跟我一起誦讀《心經》,而且她也很會背誦,得到諸神的祝福。這些年來,我持續講授《心經》的課程,從學員身上發現多數人認識《心經》的機緣,跟我有些類似,都起始於自身一個悲傷又溫馨的故事。我是在父親過世的法會中,回憶起童年時外曾祖父誦經的畫面,重新連結起對這部經典的音律。然後在「人,離開之後,究竟到了哪裡?」的疑惑中,試著精讀理解經文裡的字句。表面上是探詢生死議題,內心則是叩問自己存在的意義,從而開啟靈魂的療癒之旅。度過喪親的痛苦,是一段非常深刻的過程,但也因此而學習更深度的靈性成長。《心經》雖然只有短短兩百六十個字,卻能安慰我們對情感的失落,解答我們對人生的困惑。它教會我們,看透而不看破;放下而不放空!換個角度看事情:如果你願意把所有的困境,都當作只是一場遊戲,終將發現:它只是一種愛的鍛鍊。其實我們從未真正受困,而且一直擁有翱翔的能力。它真正的用意,是要我們記起自己完美的靈性。對每一個人提醒著:你就是愛,愛就是你。除了愛,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所有不愛、與不被愛的, 都只是妄念而已。我認為《心經》裡面有很多觀點,都能夠幫助我們放下對生死或痛苦的罣礙,讓自己和有情眾生,都能得到幸福。對我來說,體驗最深的三個重點是:一、放下執念 心靈也要斷捨離《心經》的經文中,「照見五蘊皆空」這「照見」,直接解釋的意思,就是看見、洞察。「五蘊皆空」,講的就是:放下對「色」、「受」、「想」、「行」、「識」五種要素的執著。透過這五種感官所得到印象,並非恆常的存在,當相對關係變換之後,所覺知到的印象就改變了。所以,千萬不要執著於感官印象,而是要不斷地放下。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層次很高的「斷捨離」!意思是說,如果要消除執念,就必須進行排毒,讓不該存在的雜質都清除乾淨。這些人之所以相遇、那些事之所以發生,都是一時的因緣和合,不再執著於擁有,能提起的,也能放下。這時候的空無,就跟圓滿沒有差異了。二、化解煩惱 不再把虛幻當真所有的煩惱,都來自妄念。《心經》中「遠離顛倒夢想」這句中的「顛倒夢想」,不只是勉勵我們落實真正的理想,不要空談夢想這個層次而已,也鼓勵眾生不要把虛幻當真,耗費心力去追求不可能的存在。例如:無止境地想要應用醫美技術,讓自己青春永駐;不運動、不養生、不重視均衡飲食,卻期待自己永保健康;丈夫不幫忙做家事、不體貼太太,賺點錢拿回家,就希望家庭幸福;以為佔有一個人,控制他一定要愛我到老,絕不能變心,就是感情的保障……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當你可以做到「遠離顛倒夢想」,願意接受病老、不貪戀青春;願意承擔痛苦、不依賴快樂;願意付出大愛,不被恐懼宰制,就可以抵達超越生死、而沒有煩惱的境界,這就已經到了下一句經文「究竟涅槃」的層次了。三、超脫生死 活得像雲般自由所謂的「沒有煩惱」,並非煩惱不會再出現,而是當煩惱出現時,我們接納它的出現,但不被它干擾。煩惱,對我們起不了作用。人生到了這個境界,連生死煩惱都可以超脫。《心經》是一部非常溫暖的典籍,它從不站在智慧的高點,威脅恐嚇說:你不好好修行,就會下地獄。而且,還以「德不孤,必有鄰」式的勉勵,鼓舞大家共同修行,彼此扶持,既是利己、也是利他,這就是同理慈悲的意義。近幾年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真正的幸福:是要讓自己活得好;也要幫助別人活得更好!所有靈性學習,不能只是個人成長,還要為利他而精進!《心經》最末段結論之後所附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就是邀請眾生一起學習菩薩的大智慧,超越煩惱,前往彼岸。所有曾經的虛空,化為當下的圓滿。這是勉勵、也是祝福!生命的道路,或許難免孤單,過程中即使迷路摸索,只要不貪戀、不執著,都能活得像雲般自由。因為,愛,一直在途中。你、我,其實也在成佛的路上。所有的菩薩,都已經可以成佛,祂們只是捨不得眾生,才又乘願歸來,重返人間,陪大家一起學習、精進。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悅知文化出版《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全新增訂版,我所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對《心經》最有印象的經文,是哪幾句?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書封(圖/悅知文化出版提供)《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這是一個最迷亂的時代,卻也最有機會找回初心。當外在變動無常,安頓自己,是給世界最好的祝福。本書透過一字一句的誠懇解讀,陪你再一次,讀懂《心經》。———————————————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