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學習
」 AI和泰汽車榮獲2024天下「永續公民獎」及「永續人才獎」連續10年榮耀肯定 開創永續新標竿
和泰集團長期投入ESG發展,以實際作為實踐永續目標,秉持「與美好台灣同行」永續承諾,凝聚永續共識,建構出M.O.V.E.四大主軸永續策略藍圖「移動自由(Mobility)、社會共好(Openness)、人才價值(Value)、環境友善(Eco)」,這份藍圖將永續融入集團的日常營運,動員公司內外利害關係人的資源和能量,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和泰汽車自2015年來已連續10年榮獲國內永續界最具指標性之「天下永續公民獎」殊榮,今年更勇奪服務業第8名殊榮,在「公司治理」、「企業承諾」、「社會參與」及「環境永續」各面向深獲評審一致肯定!公司治理和泰汽車近年來持續精進公司治理,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並廣納關係企業共同與會,透過每年至少召開兩次定期會議,訂定年度政策與落實公司ESG三大面向永續作為。更連續8年獲得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並於2023年度榮獲「綜合績效獎-台灣百大永續企業獎」、「企業永續報告類汽車業-金獎」、「永續單項績效獎-社會共融領袖、創新成長領袖獎與創意溝通領袖獎」五項大獎,公司治理評鑑上市公司排名前6~20%,持續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精進公司治理文化,創造股東價值極大化。企業承諾和泰汽車持續關注且積極強化人才培育、獎酬激勵、身心健康等範疇,今年亦獲「天下永續人才獎」認可。公司訂定「全方位人才發展政策」及實施內部輪調制度,建構員工跨領域學習藍圖;同時以學習發展(OJT)、教育訓練(Off-JT)及自我學習(Self-Development)等方式,強化員工自身能力;建立「職能發展中心」評鑑制度,讓員工與主管皆可了解晉升所需職能及未來改善方向;亦透過同業第一的薪資福利(2023年非主管職員工平均年薪263萬)、旅遊與各項津貼補助、多元運動課程及社團、完整的健康照護等,提供員工更好的福利與加強關懷,為人才打造更優質的工作環境。社會參與和泰汽車身為汽車產業龍頭,在社會參與上從核心本業出發;發展多項公益專案,包含「導護志工裝備捐贈」連續13年捐贈全台國中小12萬套導護志工裝備;「原夢國家隊」持續3年贊助泰雅族小學合唱團-新竹縣尖石鄉嘉興國小及五峰鄉桃山國小,支持合唱團參加比賽及提供表演機會;「和泰公益夢想家」6年不間斷給予學生團隊豐沛津貼資源及專業業師輔導,培育新世代ESG人才;「量產幸福移動公益」3年來捐贈車輛及yoxi接送服務來幫助更多人解決交通障礙,至今已捐贈20,000趟yoxi接駁趟次,服務弱勢族群就醫、就學、社工特殊勤務等需求。和泰集團至已連續3年捐贈yoxi接送服務幫助弱勢族群,繼新北、台中、高雄、台南後今年更將服務範圍拓展至桃園,為「量產幸福 移動公益」第5個服務縣市(圖/和泰汽車提供)。環境永續 和泰集團長期拓展生物多樣性影響力,2021年發起「台灣原生動物守護計畫」,與唯一專職於本土稀有動植物研究、保育及推廣之政府單位「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以下簡稱生多所)合作,參與救助台灣保育動物,保護現存不到500隻的本土原生貓科物種-石虎,已捐贈生多所近250萬元石虎野放訓練費用以及2台TOYOTA車款作為動物保育用車,協助石虎透過系統性野放訓練後回歸大自然。2024年更擴大合作範圍至臺北市立動物園,贈予「和泰17號」TOYOTA COROLLACROSS以利動物園執行本土物種救傷、野放個體追蹤、保育教育推廣等工作。日本豐田提出2050達成「豐田環境六大挑戰」,攜手全台8家經銷商一同推動各項環境管理業務,積極開發再生能源,與第三方業者合作於全台超過70處太陽能案場;同時為了達成車輛生命週期零排放,我們提供消費者友善環境的產品,推動節能減碳、發起玩具愛分享、環境月與在地共好;多年來以一車一樹及淨灘減塑守護環境,致力成為汽車業中的最環保品牌。和泰集團自2019年開始,每年盛大舉辦「珍愛台灣 不能沒有你」淨灘活動歷年來累計共舉辦65場、4.1萬名集團員工、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及珍愛台灣的民眾共襄盛舉(圖/和泰汽車提供)。和泰集團秉持「與美好台灣同行」的理念,響應日本豐田母廠「量產幸福(Producing Happiness for All)」概念,致力透過移動本業為所有人創造幸福,積極推動各項ESG行動,未來和泰汽車將與集團子公司持續深耕公益,擴大公益影響力,竭力帶給台灣這片土地更永續的未來。
教育部成立TAICA 開設4類人工智慧學分學程
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技術帶來的變革,教育部鄭英耀部長今(2)日宣布成立「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TAICA),113學年度第1學期計有臺灣大學等25所大專校院加入,透過跨校人工智慧學程,統整教學資源,提供人工智慧相關課程,媒合領域專家輔佐,並統合助教資源、課程指導服務。「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整合全國大專校院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提供學生跨校學習的機會,由人工智慧師資充裕的大學輔佐師資不足的學校,使學生都能有學習人工智慧課程的機會。本聯盟開設「人工智慧探索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工業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自然語言技術學分學程」及「人工智慧視覺技術應用學分學程」等4類學分學程,以提供不同領域學生的學習需求。葉丙成政務次長表示,由衷地感謝臺灣AI領域的教授們與教育部一起努力,7月15日邀集AI領域的教授們首次商討,集結臺灣AI領域最好的教授之力,透過先進的數位教學平臺讓各校的學生能有機會跨校修到這四個AI學分學程。讓不同學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學到完整的AI好課程,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教育部特別感謝TAICA專案辦公室主持人陳宜欣教授與所有參與的教授,以及臺大NTU COOL團隊及清華大學教務處提供支援,大家將士用命,突破許多跨校修課的挑戰,終於讓學程問世。這是臺灣高教的突破,也是政府行動創新精神的展現。教育部指出,學程初期為確保跨校修課品質,目前每個課程修課上限定為1,200人,課程運作順利後逐步擴增修課人數,也會開放讓更多大學加入聯盟,希望在三年後能讓學程修課人數上限達到萬人的規模。葉丙成政務次長也表示,日前他在泰國所舉辦的臺灣高等教育展提到TAICA時,受到很大的關注,隨著TAICA的問世,讓AI學程資源能更普及到臺灣各大學,未來亞洲學生如果想學AI,臺灣將會是亞洲各國中最好的選擇。教育部說明,TAICA每類學程修習學分數為15學分,將依學生學習進程開設先修課程、核心課程、進階課程及應用課程在內的人工智慧課程,除電機資訊領域學生外,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也可跨領域學習;透過線上同步及非同步之課程,參與學生除可依原訂課表修讀原校課程,亦可避免因為課程衝堂而有無法修讀之情形。另除參與同步課程學生可即時與教師互動外,對於參與非同步課程的學生,亦有線上教學助理可提供課程諮詢。完成學程後,學生將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學分學程證書,提升學生日後就業競爭力。葉丙成表示,在跟產業界多次的對話溝通過程中,業界多次表達對於AI人才的需求,也期待教育部培育AI領域人才,未來,如課程量能充足,也希望能進一步協助產業進行AI人才培育。與會的臺灣IBM諮詢總經理林翰也表示,對於TAICA的成立,業界除了肯定外,更要給予大力支持,因為此一聯盟整合全國大專校院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將能有效填補業界對AI技能人才的需求。以IBM來說,未來如果取得聯盟學分學程證書的同學,就代表了具備AI的專業之能,因此IBM在徵才時將會列入優先考量。教育部強調,TAICA聯盟的成立是臺灣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大里程碑,提供學生跨校學習的機會,並加強人工智慧人才培育之力道,滿足就業市場對於人工智慧技術人才之的需要。未來,教育部將持續與各方合作,推動臺灣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為臺灣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為臺灣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AI衝擊...建中、北一女「人文社會資優班」退場 校長曝心聲
在AI浪潮席捲下,台北市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逐漸式微,建國中學、北一女人社班在今年走入歷史,只剩中山女高有人社班。建中校長直說遺憾,但與北一女校長皆強調,人社班未消失,只是融入在每個班級、生活中。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認為,自然組學生也必須參與人文社會課程,發展AI同時,不能讓AI陷害人類、破壞倫理。建中、北一女先後宣布停招人社班,建中昨舉辦最後1屆人社班成果發表會,北一女中今年畢業典禮後,人社班也走入歷史。建中校長莊智鈞指出,從集中式轉成分散式資優班,再到如今停辦,很遺憾人社班走不到20屆。雖說AI世代來臨,但人文社會素養仍不可或缺,過去資優班擁有比較多參訪、研討會資源吸引學生,但近年來招生人數下降,每屆能走到最後的不到20人,且隨著108課綱實施,在普通班也能獲取資源,吸引力下降許多。北一女校長陳智源表示,北一女目前朝向普及化方式,原先資優班課程已在新課綱上路後落實在社會探究與實作,人社班沒有不見,只是不分類組、也不再集中成班,目前地理、歷史、公民都有探究與實作課程,以往開設的相關選修課程,學生都可繼續參與。中山女高每年級各設有1班人社班,校長張云棻認為,不管科技、數理多麼發達,都是建立在人文底蘊上,人社班在中山女高還是相當熱門。湯志民說,雖然前3志願學校學生都會以理工類型為首選,但科技不外乎人文,也是現階段每個學生必需具備,新課綱注重跨領域學習,讓自然組學生也能參與人文社會課程討論,包含AI設計必須人性化,要如何避免AI陷害人類、破壞倫理等。因應世代改變,湯志民也鼓勵各校設置人文社會相關課程,目前也在研究將人文社會討論或課程與台北市AI學習系統結合,更能落實新課綱中的跨域融合。
南投女學霸超狂!美國3頂大祭獎學金搶人 總金額逾1300萬
南投縣埔里鎮普台高中國外升學榜單亮眼,全美前50所名校錄取率超過8成,其中女學霸高顥瑄憑對語言學的熱愛,加上戮力保護瀕危語言及文化,美國排名前三的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哈佛等3所頂大都祭出獎學金搶人,若再加上排第9的布朗大學,4所大學提供的4年獎學金總計42.8萬美元,折合台幣1300多萬元。南投縣埔里鎮普台高中國外升學榜單亮眼,全美前50所名校錄取率超過8成。(圖/普台高中提供/楊靜茹南投傳真)普台高中指出,高顥瑄囊括全美排名前3名的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及排名第9的布朗大學,另外何紫蕾錄取范德堡大學,林珊羽錄取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杉山昭瑞和吳芊樂錄取維吉尼亞大學,張辰妤錄取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劉人憲錄取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張宸睿錄取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普台高中女學霸高顥瑄很期待能進到世界級的學術殿堂學習,她與校長林秋惠合影。(圖/普台高中提供/楊靜茹南投傳真)高顥瑄謙虛地說,自己很幸運,她從小學3年級起到普台就讀,多元的學習環境,給予她更開闊的視野和機會。國一時,她參加奧林匹亞人才培訓課程,開始對語言學產生興趣,並不斷挑戰國際賽事,高中在國際語言奧林匹亞競賽獲得佳績,也積極參與志工服務,能被這些名校肯定相當開心,尚未確定就讀哪所大學,很期待能進到世界級的學術殿堂學習。普台高中校長林秋惠表示,普台自國小至高中的12年一貫課程,不僅提供優質的學術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品格、跨領域學習和多語言能力,注重多元智能和穩定的心性,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長程教育的辦學成果彰顯優質全人教育的獨特優勢,讓世界看見優秀的台灣學子。
AI校園徵才季2/「不要去半導體業跑龍套」 大專院校搶開AI課程助文科生翻身
「我們的任務,就是創造出讓所有人不用學程式,也能使用的運算科技,程式語言是人性化的,現在全世界的每個人都能是程式設計師,這就是AI帶來的奇蹟。」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2024世界政府峰會上高喊,人人都能參與這場AI盛會,「那些了解專業領域知識的人,不管是數位生物學、青年教育、製造業或農業,隨時都能運用AI科技。」當各行各業都能培育起AI產業關鍵人才,昔日科技業「陽盛陰衰」的職場風景也正悄悄改變中。全台第一所AI學院在交大,於2019年台南校區首創「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而ChatGPT在2023一整年掀起人工智慧風潮,全台各大專院校也因此開出超過300門AI相關課程,特別是人文科系也有,宛如「不會AI就落伍了」。台大文學院今年特別邀請電機系教授李宏毅開設「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開放加簽,導致2月23日的第一場課人山人海,568席座位全坐滿,連走道都擠滿了學生和想旁聽的人。台大中文系主任劉正忠表示,這是文學院首次嘗試跨域銜接人工智慧領域,因為過去有家長反映,中文系、乃至於文學院都應思考AI發展趨勢,也發現不少文科生其實很有興趣。清華大學今年新學期開始也多開5門課程,讓主修中文、歷史、教育、法律、管理的學生也能善用AI工具。清大教務長巫勇賢表示,人文社會領域學生可進行語言文字分析、評估社會影響、開發教學科技、優化政策機制,讓AI更適切地為人所用。CTWANT記者查詢教育部112學年度一般大學院系所及學位學程增設及調整核定一覽表,除了數家科技大學新增人工智慧相關學系外,彰化師範大學也新增了人工智慧科技應用碩士學位學程,銘傳大學更將「資訊傳播工程學系」更名為「人工智慧應用學系」。台灣師範大學與瑞昱半導體合作,打造「AI多媒體與智慧物聯網」實驗室。(圖/方萬民攝、報系資料照)「當初的確有廠商說,董事長原本答應要投資你們,但董事會問,怎麼會選台師大這種文科學校?認為做AI就是要台成清交等傳統偏理工的地方。」台灣師範大學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院長高文忠向CTWANT記者敘述當年籌備「AI跨域應用研究所」時的困境。這間「傳統文科學校」去年9月首度開設的AI碩士班,預計招收24人、最後吸引130人報名,錄取率僅18.5%,新生註冊率100%,在當前少子化、不斷有大專院校關校之際更顯出色。去年12月底,全球前10大IC設計公司的瑞昱半導體,又與台師大共同打造「AI多媒體與智慧物聯網」實驗室,以產學合作方式提供相關整合課程,並提供學生實習機會。「AI跨域應用研究所」的課程,包括高等影像處理、類神經網路、資訊安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物聯網等,正在跟企業合作研發的包括智慧顯示科技開發與應用、元宇宙3D顯示器、影像顯示器智慧製造與自動生產校正,以及開發運動領域的智慧教練系統等。「能製造半導體的都是『天才集中地』,我們一般人去做也只是『跑龍套』,不如讓有些人去做AI看看,是否能藉由已開發出的系統,將自己能做的事情最佳化。」高文忠向CTWANT記者表示,AI過去看起來遙不可及,但其實在國際科技大廠們相繼燒錢競賽投入後,已有不少工具開發出來,使用門檻降低不少,用創意和不同領域的邏輯去套用,說不定就能做出屬於自己的AI。AI跨域應用研究所博士班竇同學表示,她之前在科技業服務,專門分析企業內的各項業務統計資料,但她想要跨領域學習新科技趨勢和產業現況,與不同背景和領域的人多合作,以增加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台達電今年七成職缺鎖定在AI人才,文組畢業也有機會成為科技新貴。(圖/報系資料照)瑞昱半導體副總經理黃依瑋向CTWANT記者說,很多公司都在探討要如何將AI用在改善公司製程或研發上,這些都是商業機密,所以需要自己的人、以企業的經驗累積去做設計,產學合作就是一個方式。為了解決產業缺才的困境,全球行動裝置晶片矽智財(IP)龍頭Arm安謀在2023年7月發起「半導體教育聯盟」的全球計畫,包含美國康乃爾大學及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都是成員,透過產官學結合,打造新的合作關係與工作方式,Arm台灣總裁曾志光向CTWANT記者表示,關鍵在於未來需要更多人去推動科技,且是「要多元化的、不同領域和專長的人才」。 「而且,業界也普遍希望能有多一些女性同事進來。」黃依瑋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持續在鼓勵女性進入這一行,「這個行業創新很重要,而男性與女性的思維角度不同,而我們想要的創意是全面性的。」
「含金量爆表」課程 邀10位重磅講師輪番傳授「大學沒教你的事」
含金量超高的陣容講師課程現身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國立清華大學科管院學生在修習科技管理之專長外,現在還能跨領域學習人工智慧、國家治理與音樂藝術。由前黃金博物館館長、全國十大潛力經理人獎得主洪嘉駿校友規劃「管理與科技專題」課程,邀請經營管理、科技創新、人文藝術、社會設計、創意策略、人生實踐六大領域的業界專家名人共10位,透過課程專題演講分享實務歷練,並錄製Podcast「欸!你不講我還真不知道!」,透過網路線上收聽及結合實體講座等多元學習方式,讓在學學子了解更多「大學沒教你的事」。「管理與科技專題」吸引近百名清大學生修課,洪嘉駿老師今年邀請前台灣總統陳水扁先生、奧斯卡科技成就獎得主馬萬鈞博士、坎城影展最佳電影原聲帶獎得主林強、丸莊食品副總經理莊偉中先生、知名作家黃瑞仁、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AMO阿默企業周正訓董事長、企業發展顧問王艾苓、山不枯製茶所總監朱倩宇、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蔡佳芬教授等十位業界專家分享工作秘辛和生涯發展,藉由精闢的演說幫助學生瞭解企業的實務運作、提早準備生涯規劃,以期更順利的銜接升學或就業之發展。清大科技管理學院洪嘉駿老師指出,跨領域學習是現今重要的課題,培養多學科的觀察能力,能讓學生在未來跨域、轉換跑道時,提供穩固的基石,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優勢。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具有專業、創新的形象,也是許多學子所嚮往的夢幻學院,教學內容更是屢屢創新。洪嘉駿老師指出期待透過「管理與科技專題」講座邀請各領域專家以親身經驗分享,可以讓有興趣的同學更清楚掌握相關的實務資訊。每週四的講座活動分為Podcast錄製、專題演講與QA交流時間,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業界菁英分享創新管理實例,堂堂精彩氣氛熱絡。洪嘉駿老師&坎城影展最佳電影原聲帶獎得主林強(圖/學院提供)清大畢業的校友洪嘉駿老師,經歷橫跨管理、廣告、行銷及藝術等領域,榮獲2013全國十大潛力經理人的肯定,並引領公司獲得全國十大潛力企業的殊榮,同時也在2019年受邀擔任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館長,是新北博物館史上最年輕的館長,任內積極推動翻轉博物館品牌再造計畫,並重新定位黃金博物館的新形象。2023年擔任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副理事長,以和平為本的核心價值加入創新品牌識別與嶄新的口號「The Missing Piece」,串連出跨域性、打動全世界台灣人心、引發世界共鳴的影響力。2023年底受邀加入麻省理工學院陳鴻文博士「AI智慧製造」團隊,並擔任邁啟科技行銷長一職,全力協助推廣人工智慧技術和創新服務,推進零接觸AI電梯普及化。清大「管理與科技專題」課程於每學年第一學期開設,每年課程特色結合科技與創新,並實際與實務接軌,清大學子除可學習國際品牌行銷外,也可以有機會跨界學習AI人工智慧、經營管理實務,以新世代學習者的教學策略,邁向未來大學學習新領域。「管理與科技專題」除科技管理學院學生外亦開放全校學生選修,並保留名額提供清大校友報免費名參加,額滿為止!
4成台大生看不到未來 管中閔看教育改革首要「大學自治放出來」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才剛舉辦新書《大學的脊梁:台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15日受邀出席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舉辦的東方領袖講座演講,會中他表示,菜市場般修大學法,讓大學法很多地方違憲,「未來大學」源於大學自治,「讓大學真正的活力放出來,台灣教育才有機會改變!」管中閔一開始就點出台灣教育出問題,台大學生有4成對未來生涯不明確,一位財金系同學對學習事物沒有熱情,寧可休學,也有電機系學生認為目前教育體制不符合需求;他也曾調查幾所知名高中,約有5~10%的學生要到國外讀大學,這些就是人才流失。管中閔說,科技大幅度改變生活、接收資訊的方式,資訊取得方便、快速,觀念也從牛頓式變量子式,事情從單一變成多種可能,複雜度、多元性增加,沒有事情是確定的。他舉例,每隔幾年就要換一個工作,改變職場方向,顯然需要的知識也會不一樣,目前大學學的那一套已不適用,必須持續更新知識,未來工作型態學習要長達60年,時時要學新知,這是我們面臨的時代,社會已經到非常大轉變的時期,高等教育也要改變。未來大學應該長什麼樣子?他於2019年在台大校長任內推動創新設計學院,由下而上,老師、學生、職員、校友及關心高教的產業人士共同討論什麼是未來大學,超過百場的工作坊與論壇、1500人次參與,並於2020年總結發表學習白皮書。管中閔表示,最核心的問題是台灣年輕人喪失學習動機,沒有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認真學的也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因此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打破傳統對校園、產業、科系界線,以及學習年限。之後他成立領域專長模組,在他卸任前共超過50個系所、230種領域專長課程模組參加,他表示,不是拋棄舊制度,而是可以增加新選項,讓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找回來,自主選擇學習方向、自主組合領域專長,跨領域學習,甚至可以決定自己要怎麼樣畢業,例如校學士或院學士畢業。台大已有探索學習模式,以不休學方式在諮詢後探索校外的學習機會,也開放校友終身學習的帳戶,讓畢業資深學長姐和年輕學弟妹可以接觸交流,期待各大學都能朝這個方向改進。「未來大學是如何改變高等教育的品質,增加終身學習管道,跟現有大學教育結合,真正達到未來大學及永續教育的目標。」但他也強調,未來大學不是一個已知的固定模式,而是不斷討論和演變的過程,不是只有台大可以做,其他學校也可以討論他們自己的方向,決定每個學校的作法,「讓大學真正的活力放出來,台灣教育才有機會改變。」管中閔也不吐不快說,目前教育部對大學無所不管,希望政府及立委認知根本問題所在,不是像菜市場般在修大學法,大學法很多地方違憲,因此教育部不時就卡住經費、卡人事,如果把同樣東西套在企業,企業也會沒辦法發展起來,更何況要台大與全球名校競爭。他認為,大學法應更徹底鬆綁,各校自己決定要培育什麼樣的人才、跟什麼樣的企業合作,「回到大學自治才能改變,目前只能在符合教育體制下發展,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學測填志願3/科技業鬧「人才荒」職缺增77% 文組生「跨領域學習」強化競爭力
《遠見》雜誌邀請2,090家上市櫃與資本額達一億元以上之企業參與調查,1月公布2022年企業最愛大學生排名,成大蟬聯八連霸,台科大站上亞軍,台大落居第三;北科大衝上第四,贏過排名第五、六、七的政大、清大和陽明交大。逢甲和淡江兩大老牌私校分占第八、九名,中山則進步五名,排名第十。分析榜單,發現最大的變化是「學以致用」的大學較受企業肯定,例如「技職全面翻紅」,除了台科、北科搶進前五,前30名進榜還包括高科、雲科、虎科、勤益、屏科、明志、正修等另外七所公私立科大,其中虎科、屏科、明志都進步超過10個名次。前30名中近三分之一都是技職體系大學,更是調查首見的高比例。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晶片業職缺總數比2年前大幅增加77%。(圖/台積電提供)這與台灣半導體產業人才缺口持續擴大有關,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年台灣半導體業就業人口是22.5萬人;截至2021年底已經超過29萬人,且這個數字仍持續成長中,但由於台灣目前是全世界先進製程的中心,工程人才需求大幅成長,但受到少子化影響,每年相關專業領域的畢業生人數卻在縮水。究竟科技業有多缺人?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去年12月,晶片業職缺總數來到3.4萬個,跟2年前相比,大幅增加77%;1111人力銀行的「工程師」職缺更多達11萬筆,相較去年2021年同期飆增近20%。換句話說,只要從相關科系畢業,幾乎不怕沒有工作機會,這也是理工科系、技職體系學校日益受歡迎的關鍵原因。「過去自然組、社會組學生的比例相差不多,但這幾年變化逐漸明顯,許多家長會鼓勵孩子選擇第二、三類組,就是希望考量到未來就業。」《得勝者文教》考試策略中心主任藍天予說,多數孩子只要相關科系的能力較好,幾乎就會選擇二、三類組,剩下的才會選擇文組。藍天予說,這不代表文組孩子就業一定比較弱勢,只要未來目標明確,文組的「天花板」反而更高,就業選擇更加寬廣。「例如我有一位友人從大二時就積極到跨國企業實習,現在成了電商平台高階主管,成就並不會比較差。」「孩子的內在動力更重要!」國教行動聯盟家長部長王瀚陽說,過去他也曾是個焦慮的父親,總想主導孩子的選擇,但後來發現陪伴、引導更加有用。「我的女兒現在就讀高一,她對於歷史、考古研究、社會關懷比較有興趣,我們就會進一步討論未來性,她也會主動去搜尋若是想進修,國外有哪些學校、科系可以選擇。」王瀚陽說,現在的孩子資訊來源太多了,如果家長一昧想控制,搞不好反而會被吐嘈。「例如現在許多博士畢業的起薪可能才3萬,但做外送員卻可能賺4~5萬,孩子就會覺得『那我幹嘛讀那麼多書』」王瀚陽認為,如果能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內在動力,從興趣去挖掘技能,才會更加長久,也不必害怕選錯科系,只要清楚自己的方向,隨時都能調整。科技業鬧人才荒,想要進入這個炙手可熱的產業,專家建議多增加自己跨領域的能力,學習更多技能。圖為校園徵才博覽會 。(圖/報系資料庫)藍天予建議進入大學後,可以選擇「跨領域學習」,尤其文組的孩子若能多涉獵理工相關知識,更能增加競爭力,例如台積電近來徵召政治學博士,希望做政治經濟學、美中台關係的研究,如果政治科系學生同時能有科技方面的學習,就更能爭取這個職位。此外,藍天予也建議文組生可以多學習「程式語言」、「統計」等等,未來就能勝任行銷或大數據相關產業,這些都是較具發展力的產業。104玩數據的調查也發現,近十年跨領域學習(輔系、學程、或進修課程)的畢業生占比從5.7%升高到8.1%,月薪中位數比單一領域高出2000元,若以數學電算、工程、語文人文為跨領域的重點,薪水甚至可高5000元到一萬元不等,多增加自己的技能,更有助未來就業。
國泰金釋6500職缺 最高起薪7.5萬徵跨領域人才
國泰金數位轉型,今年度將釋出約6,500個職缺,包含「儲備幹部」、「企業永續」、「數位科技」、「營運企劃」、「投資理財」、「金融銷售」等領域。其中「金控儲備幹部GMA」起薪更高達7.5萬元,首年即可挑戰百萬年薪,吸引優秀跨領域人才。國泰金控副總經理翁德雁表示,國泰旗下共有3支各具特色的儲備幹部計畫,金控GMA(Group/Global Management Associate)計畫培育跨領域金融通才,以集團視角整合跨公司資源,規劃發展策略,開創新商機。人壽CIM(Cathay Investment Manager)計畫擁有全台金融市場中除央行外,最大買方的實務歷練,奠定紮實投資基礎。銀行CMA(Cathay Management Associate)計畫鎖定具跨域學習及跨國移動能力之人才,搭配金融專業及數位數據歷練養成,成為海內外佈局及數位轉型推動力。2022年國泰儲備幹部計畫自即日起開放申請至3/20截止。金控GMA儲備幹部計畫,透過為期2年半的集團子公司業務輪調,培養GMA通曉綜合企劃、數位金融、業務管理與海外策略等領域知識與實務,面臨市場需求時,可以快速串聯不同產業資源與知識,以協同合作取代單打獨鬥。預計招募12位GMA,條件為國內外碩士以上學歷,不限科系,除完善的培訓計畫外,更將起薪提高7.5萬元調幅約15%。人壽CIM計畫能夠在1年內接觸到波段交易單位、價值投資單位與投資管理單位,並提供股票、外匯、債券、風險評估、財務會計…等專業投資知識訓練。預計招募8~10位優秀人才,只要具備國內外學士以上學歷、不限科系,都有機會挑戰成為專業的財務投資人才。銀行CMA計劃分為「金融市場」、「經營企劃」、「海內外業務通路」、「數位金融」及「資訊策略規劃」5大領域,鎖定有高度移動性,具跨領域學習力的人才。為期2年的跨板塊培訓及輪調過程,除了持續精研金融知識,強化科技及數據思維,更深化突破框架的策略思維及跨域整合能力,同時由高階主管親自指導,提供完整培育體系及快速晉升管道。預計招募約30位海內外優秀人才,歡迎具東南亞國籍/僑外身份、熟悉東南亞語系的菁英,以培養未來海內外中、高階主管接班人。
響應停課不停學 遠傳台灣大台灣之星共捐8.2萬門號 供弱勢家庭使用
因應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遠距線上學習將成為疫情下的學習新常態,行動上網服務更成為抗疫期間的民生必需品。為維護經濟弱勢學子公平受教的權益,台灣大哥大(3045)、遠傳(4904)、台灣之星等三大電信公司,紛紛伸出援手、加碼捐助免費門號。截至今(21)日止,台灣大、遠傳各捐助3.5萬個免費吃到飽門號,台灣之星則為1.2萬個門號,三家電信合計共8.2萬個免費門號,供教育部統籌分配,陪伴全台學子度過嚴峻的防疫時刻,安心在家學習不中斷。另,台灣之星除提供1.2萬個「免費45日4G上網吃到飽」門號外,還提供無限量的「免費上網一個月」防疫專案,全力支援防疫期間全台民眾的行動網路需求,無論學生或家長、新朋友或老客戶,只要過去一年沒有申請過,皆可至台灣之星全台實體及網路門市進行申請,可享4G+5G不限速上網吃到飽,網內互打免費、網外+市話贈送10分鐘。台灣大基金會「數位苗圃」計畫,因應疫情,6月底前全面升級網路吃到飽。(圖/台灣大哥大提供) 配合教育部「停課不停學」政策,台灣大哥大、遠傳第一階段各提供1萬個15天免費吃到飽門號;今日兩大電信先後宣布再加碼,將再個免費提供2.5萬張45天上網吃到飽4G預付卡,前後總計各捐出35,000門,共計供教育部統籌分配予經濟弱勢學生。長期推動數位學習的台灣大哥大基金會,於2019年所啟動的「數位苗圃」計畫,因應此波疫情,自5月24日起,將每人原每月6GB的免費上網流量,至6月底前全面升級為吃到飽,已申請者也適用,未來將視疫情狀況隨時調整網路流量,滿足偏鄉弱勢學生線上學習的需求。台灣大「數位苗圃」計畫,每年提供1萬個名額予國中到大學的在學弱勢學生,如有需要的民眾可透過各縣市教育/社會局處、非營利組織及學校代為媒合申請,詳請可至台灣大基金會官網查詢。此外,遠傳長期合作的PaGamO平台,亦統籌相關線上學習課程,安排各項學科任務給停課的學生,遠傳也共同提供數位素養及數位科技的跨領域學習內容,讓小朋友在停學期間免費使用及學習。有關台灣之星「免費上網一個月」防疫專案詳情,請見網址:https://www.tstartel.com/CWS/network_FreeTrial.php。至於中華電信則推出「預付卡90日學生上網防疫包」優惠價900元,提供學生居家遠距學習享行動上網無限瀏覽。
醫學跨領域外交論壇高雄登場 頻至柬埔寨越南義診增國際能見度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舉辦「醫學跨領域外交論壇」,邀請到泰國大使通才、社團法人亞太中華醫學世界聯合會理事長夏德椿、亞洲台商會總會長劉樹添、越南勇源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冼文舉、高科大校長楊慶煜、國教聯盟理事長陳鐵虎、中正大學教授鄭津津、律師學院院長李慶松、牙醫全聯會理事長謝尚廷、財稅協會理事長林保全以及印度協會理事長洪郁焱進行發表,期盼透過論壇能讓普遍大眾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跨領域學習,進而帶出醫療、教育、工商三大領域,共推互榮的前進力量。理事長夏德椿指出,社團法人亞太中華醫學世界聯合會從2016年開始致力於國際南向醫療義診服務,兩年多在柬埔寨、越南等國家已舉辦多達22次海外偏鄉醫療志工義診活動,也多次飛往柬埔寨及越南等地,舉辦國際醫學學術交流研討會,受到當地國家的感謝及贊許,並給予多項行政程序上協助與簡化,同時以臺灣完善的醫療體制,爭取在國際中更多的曝光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舉辦「醫學跨領域外交論壇」。(圖∕高雄科大提供)2019年9月及10月皆邀請柬埔寨的醫學生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見習,為台灣做了良好的實質國民外交、多元邦交,也因此亞太中華醫學世界聯合會在當地國家受到各方面的禮遇與方便,而在本會的努力下,取得當地國家的信任,互相創建安全的交流平台,也讓工商界多了一個安全的協助投資管道,故而本會特編制了工商學術發展委員會,努力共築南向的跨領域平台,期許為各界的跨領域合作出一份力。夏德椿表示,自2019年開始,本會跨足教育、工商等領域合作,期盼醫療專業為教育及工商界注入新的視野與能量。 高雄市衛生局局長黃志中致詞時也説,藉由這個論壇,能讓社會看見高雄市對教育發展的重視,也期待能藉此替教育領域創造無限的可能。醫學跨領域外交論壇於高雄登場。(圖∕高雄科大提供)
後疫情「推廣教育」新趨勢 文大校長徐興慶:線上學習為關鍵
追求終身學習是推廣教育發展蓬勃的主因,全台目前參與推廣教育學習的族群,已經超過50萬人,逼近全台大專院校學生數量的一半,儼然成為一股風潮。然而後疫情時代推廣教育不得不面臨轉型,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接受專訪時指出,除了線上教育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必須落實外,也冀望教育制度能夠更自由彈性,才能讓人才面對挑戰,提升競爭優勢。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打亂全球民眾生活步調,各國國門紛紛關閉,從淺層的旅遊業成為疫情海嘯震央,甚而深層的教育層面都遭遇嚴苛考驗。在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舉辦、甫結束的「2020臺灣推廣教育論壇」,今年主軸便是「後疫情時代推廣教育的創新與挑戰」,透過產官學的演講與研討,希冀從疫情過後的推廣教育發展方向,尋求創新與改變的軌跡,以因應未來發展。尤其近年已有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透過推廣教育來充實、投資自身,如何讓這股風潮延續,精進國家人才實力,至關重要。徐興慶校長指出,即便人因疫情關在島內,跨技能、跨語文、跨領域的挑戰還是無法避免。「所謂『推廣教育』,就是讓許多社會人士前來學習,他們最需要並非文憑,重點在於能力,因此課程設計理念是讓學習者在就業上擁有更強的素質。」徐興慶校長表示。然而他也不諱言,疫情發生後過去人與人、無國界的接觸通通暫停,台灣同樣屬於鎖國狀態,「但即便人關在島內,需不需要跨國界的視野?面對跨技能、跨語文、跨領域的挑戰?同樣無法避免,我覺得學員必須跟校方一起去面對與突破目前的困境。」面臨後疫情 線上學習將成趨勢 新冠疫情對推廣教育的影響,最直接的莫過於群聚的風險,徐興慶校長指出,不僅台灣、全世界都面臨同樣的危機,因此推廣教育勢必面臨轉變之一,就是「線上學習」模式,「線上學習不只是把學習環境搬到線上而已,包括課程設計、理念甚至教育模式都需重新思索規劃,相當複雜。」他也強調,初期學員一定會難以適應新科技帶來的轉變,因此授課教師的責任就是讓學習者能夠安心,可以循序漸進適應線上學習,若無法融入應對,就失去推廣教育的功能,因此雙向溝通十分重要。文化大學推動豐富多元的推廣教育課程,每年都有大量的社會人士就讀以充實自身技能。文大超前部屬 實名制管控追蹤疫情讓社交距離成了警戒線,這對推廣教育發展的確是個警訊,學習者擔憂前往校區受到感染,進而裹足不前影響學習意願,這讓原本蓬勃的推廣教育市場漸趨保守,故除利用線上學習應變之外,消弭學員在硬體環境上的憂慮也是校方須致力之處。徐興慶校長就認為,要免於恐懼疫情,學校衛生環境必須用心做好,「文化大學便是超前部署,每棟樓層除提供消毒必備品外,校方還透過掃條碼的實名制進出館樓,有感染便可追蹤,讓學員能夠安心學習。」全齡化學習 推廣教育「學分認證」成焦點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推廣教育勢必得做出改變才能因應潮流,尤其推廣教育精神為「全齡化學習」,亦即活到老學到老,疫情改變學習環境,場域不再僅限於區域或課堂。徐興慶校長呼籲,教育制度應該可以更加彈性自由,像是政府如何去認可非正式的學習,或許將培訓證書轉換為正式學分就是可以努力的方向,「這在歐盟行之有年,我們希望終身學習在推廣教育當中也能獲得正規學分,因此在教育及訓練體制上,該怎麼改變顯得非常重要。」徐興慶校長認為,線上學習與推廣教育「學分認證」,是必須面對的下一步。全球化競爭讓「斜槓」成了近年最流行的詞彙,發展如水母般多觸角技能,方是立足職場不敗該具備的質素。徐興慶校長表示,推廣教育就是幫學習者「不斷開發能力」,尤其對於過去環境不好、失去正規教育機會的人來說,更是彌補缺憾的途徑。他舉文大與知名餐飲集團三井的產學合作為例,透過該計畫讓喜歡餐飲、想要從事餐飲工作的學生「入學就讀等同就業」,產學無縫接軌,讓學生將所學應用於實務,再輔以紮實的英日語學習,進一步拓展學生國際視野,進而強化經營管理能力,能夠學以致用,這就是推廣教育提升人才實力的最佳典範。提升競爭優勢 推廣教育提供跨領域學習後疫情時代全球政治經濟情勢瞬息萬變,與時代接軌的推廣教育當然不能置身事外,尤其在世界早已扁平化的現在,人才培育的終身學習是條只能前進的道路,若慢下腳步,競爭力隨時就有被超車的危機。「我們期待課程創新能提升學員的能力,引領學習者共同成長,然而教育不應僅是一個制度,後疫情時代該鬆綁與思考的,是教育的自由化和彈性,不管從政府單位或是到學校,都應該義不容辭地去落實。」徐興慶校長強調,如今職場環境為「無經濟接觸時代」,網路科技讓競爭已經跨越實際國界的藩籬,想要提升職場競爭優勢,必須開拓視野與能量,懂得跨領域學習,「讓自己的學習領域無法被電腦取代,才能保持競爭優勢。」徐興慶校長建議職場人士,必須讓自己的學習領域無法被電腦取代,才能保持競爭優勢。
疫情下 這份工作求職者年增五成
1111人力銀行25日公布最新統計,目前在1111家教網註冊當家教老師的人數超過5.7萬筆,跟去年同期3.8萬多筆比較,短短一年增加近2萬筆,年增50%。1111分析,一來是因108課綱衍生更多需求,再者是疫情衝擊景氣,迫使更多人有意轉往時薪較優渥的家教市場發展,盼補足收入缺口。1111人力銀行說明,108課綱實施後更強調跨領域學習,也影響家教市場的走向,例如才藝、作文、演講、運動等型態的家教需求更多;再者,由於今年疫情衝擊產業景氣,部分企業砍班、減薪等,導致上班族收入減少,也是家教市場增溫的其中一項關鍵。針對家教科目行情,1111家教網整理發現,數學、理化科目鐘點薪資平均落在500~800元,中文作文也有500元以上的行情,口碑好、有經驗的家教更上看千元,另音樂類也達800~1,000元。此外,隨著家長育兒觀念開化,更加重視早療教育,花錢請家教到府進行「特殊教育輔導」時薪也有500~700元之譜。1111昨日記者會也邀請多位家教老師現身說法,其中,某廣告科系的大四生謝同學家教年資近三年,由於她本身是國語文競賽常勝軍,先前主要指導國高中生作文、演講朗讀,每小時鐘點可高達1,000元,比基本工資時薪158元高出許多。該名學生看好108課綱衍生的需求,更計畫在畢業後繼續從事家教工作。根據1111家教網調查,今年開學後,目前有近半數(49.1%)的學生計畫擔任家教,其中有12.3%的人已經是家教;預計教學的科目以數理最多占36.5%,其次是語文35.6%、伴讀34.7%;主要案源來自同學或家長口碑介紹41.4%、人力銀行網站36.7%、家教仲介網站14.6%。調查也指出,有意從事家教的學生,預計平均授課時數為每個月16.6小時,預計平均每月可賺進11,036元,以此計算平均時薪665元,足足是法定基本工資158元的4.2倍。
朝野四黨立委合推公衛師法 蔡壁如:這才是超前部署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今(16)日與朝野四黨立委共同舉辦記者會,希望能加速推動《公衛師法》立法,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陳保中表示,公衛師的跨領域學習特性,使得公衛師被誤解為「不具專業獨特性」,也讓立法之路走得相當辛苦,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也呼籲,公衛師法應要比照紓困條例優先審查,「盡速通過《公衛師法》,才是真正的超前部屬。」蔡壁如表示,《公衛師法》在這個會期已經提過多次,卻始終沒有進展,但在防疫中,其實公共衛生才是關鍵的一環,多段預防能夠做好,醫療成本的支出就可以降低。民眾黨立委高虹安也指出,其實全球都在關心台灣公共衛生的做為,是不是真的能在防疫方面有實際效用,但因為立法沒有通過,導致公衛系的學生畢業後不能發揮所長,沒有真正的制度、鼓勵跟輔導,公共衛生不會進步。台大公衛系系學會會長陳潤儀說,公衛是一個做得越好,大眾越感受不到的專業。她表示,即使她還是一個大三的學生,也能感受到公衛系被大眾誤解的事實,但身為公衛人更應該努力發揮專業;蔡壁如補充,這20年來公衛師的立法如果遇到問題希望能一起解決,也讓這些未來的公衛師能夠受到保障。
受少子化衝擊影響 華梵大學推出課程模組化
受少子化衝擊影響,各大學招生人數逐年降低,許多大專院校的開課方針也因此微調。而常PTT網友笑稱是「全台最荒涼大學」的華梵大學是因地理位置偏遠,才招不到學生就讀,對此華梵大學校長否認這個說法,僅表示學生人數逐年減少,是受少子化衝擊所致,學校也改變開課方針改走「精緻路線」,自108學年度起,由12個系減為5個系,並將書法課列為必修課程。華梵大學在記者會上公布,自108學年度起,全校12個系縮減為5個系,主要保留藝術設計相關科系,並推行全面課程模組化,每個系的開課不再是以「課」為單位,而是以「課程模組」為單位,且一個模組是15到20學分,讓學生能夠扎實學習到該領域的專業。過去學生若對其他科系的課程有興趣,大多只是「蜻蜓點水式」修個2到4個學分就結束,沒有全面深入學習與了解,但現在開課方式改變後,學生若要跨系修課,就必須修完一套課程模組,例如智慧生活科技學系的學生,如果對VR有興趣,就可以到攝影與VR設計學系修課程模組。校長李天任表示,「華梵是所小而美的精緻學府,最適合進行教育創新實驗。」學校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因此108學年度首創全校跨領域選課。現在大學生愈來愈少,老師更可以照顧每一位系上學生的學習需求,自108學年度起,華梵更加重中文和英文的必修學分,把原本的4學分,增加到10學分。英文是規畫「客製化學習路徑」,學生可依自身程度選擇與自己相符的課程,中文則把書法課納入必修2學分裡頭,希望藉此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更能感受文化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