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患者
」 躁鬱症張學友工作壓力太大關房間 演出躁鬱症患者自曝:跟我很像
歌神張學友暌違8年重返大銀幕,與人氣男神謝霆鋒、金馬影后林嘉欣合作新片《海關戰線》,張學友片中不但有多場動作場面,更挑戰演出情緒起伏不定的高功能躁鬱症患者,他忍不住笑說:「我覺得這些症狀,有些和我自己也是蠻相似的。」張學友透露這次拍《海關》的文戲和武戲都很平均,兩者都極具挑戰性,慶幸遇上的兩位專業對手霆鋒和林嘉欣,讓他很快投入和完成每一場戲,學友說:「打打殺殺當然落在霆鋒身上啦!但他這位動作指導真的很稱職,很有心思的設計和指導我每個動作演出,讓我覺得自己真的身手不賴;至於合作無間的嘉欣,繼續很有默契,自己有好幾場內心戲的演繹,也要花些時間情緒醖釀的配合,因為戲中的角色是一個比較黑暗面的人,對我而言是一次高難度挑戰,當完成一刻,很滿足和鬆一口氣!」張學友、林嘉欣曾經合作《情書》MV跟多部電影,這次再度攜手演出《海關戰線》。(圖/華映提供)張學友在片中飾演堅強又值得依靠的上司,但其實被工作壓力逼迫到患有高功能躁鬱症,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爭扎,只能不停用高EQ掩示緊繃的心理狀態,為了詮飾好角色,他把自己關在房間中好幾個小時,反覆揣摩直到可以完美呈現情緒邊緣的爆發狀態進行演出,才能再拍攝其他畫面。張學友表示並沒有特別準備,但靠著導演的說明及之前有查過的資料消化後,來詮飾角色,「這種病有時自己都無法發現,身邊的朋友和同事也察覺不到。」張學友表示聽著導演的說明,「這些人平日看起來都很正常,但到某個狀態中就會特別緊張,我覺得我自己有時候也會這樣,像是在工作時有時會非常投入,變成和平常很不一樣的人。」但為了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病況,「我演出時在氣場上,會讓對方覺得壓迫感更大一些的方式去表達。」謝霆鋒也說:「學友哥是有真實參考自己的過往經歷,他真的有經歷過窒息、難以呼吸的情况。」和他有多場對手戲的林嘉欣也表示看著張學友演出發病的狀態,會覺得特別心病,更讚美說:「學友哥的演技被低估了,他完全演出了角色燥狂與陰暗的複雜面!《海關戰線》謝霆鋒稱讚張學友動作敏捷。(圖/華映提供)而林嘉欣從初出道便演出張學友經典情歌《情書》的MV,兩人更在電影上合作過三次,都是不順利的苦戀,讓林嘉欣大笑說:「每次和張學友談戀愛都沒有好結果!但這次很有趣,之前兩次,我在愛裡都是弱勢的,但這次的角色個性很積極主動,在感情上和工作上也都是主導者。希望下次如果再和學友哥苦戀,可以有好的結果。」為了拍攝一場槍林彈雨的大場面,張學友特別向在場槍械及爆破老師請教了開槍、拿舉等專業姿勢等動作,好有精準但安全的演出。謝霆鋒讚美他的身手很好,「學友哥動作很敏捷,他跪低再起身開槍的動作都很俐落,他不是常演動作戲,但只要暖暖身,很快就上手了。」張學友對自己的表現也很頗有要求,一拍完就立刻問動作指導謝霆鋒表現得如何?要不要調整?謝霆鋒開玩笑說:「不用擔心,後製加快一點點,三格(所指影片的速度)就好,都很完美了。」讓張學友也開心接話:「原來可以加快三格喔!但我以後還是拍喜劇就好,輕鬆多了。」謝霆鋒表示其實真的都做到最好了,張學友對自我要求真的太高。《海關戰線》將於7月5日上映。
張學友攜手謝霆鋒飆歌 睽違8年重返大銀幕被誇是「影印機」
張學友推出全新單曲〈很遠的地方〉,新歌由謝霆鋒作曲,同時也是張學友主演的電影《海關戰線》主題曲。 在《海關戰線》中,張學友飾演高功能躁鬱症患者,他經歷生活、職場的重壓,敏感躁動的內心需要寬慰,〈很遠的地方〉是他心底最真實的剖白,他渴望尋覓跳動的真心,哪怕包裹的是無力與遺憾也甘之如飴。新歌由謝霆鋒作曲,同時也是張學友主演的電影《海關戰線》主題曲。(圖/環球音樂提供)張學友新歌〈很遠的地方〉一次推出國語和粵語兩個版本,他用極致細膩動人的歌聲,勾起心中漣漪。是荒蕪的周遭,是無奈的心緒,但也是無盡的期盼,以這首做為電影的主題曲,讓角色的形象立體飽滿,也讓故事走向深入,觀者深思聽者共鳴。闊別8年再次以演員身份與影迷見面的張學友,與時隔3年回歸大銀幕的謝霆鋒,這次為電影《海關戰線》主題曲攜手合作,兩位大咖的實力碰撞讓電影亮點頗多,既有高能燃炸的大場面,也有讓人品味人心、人性的深刻故事。在影片裡,他們是情同師徒的熱血戰友,爲守海關平紛爭,互相配合奮力堅守,人物間的羈絆令人動容不已。《海關戰線》24日在香港舉辦首映會,相隔12年再次與謝霆鋒合作拍片的張學友透露,好久沒有拍戲了,一開始還不太適應片場,多虧首次擔任動作指導的謝霆鋒,在打戲設計上非常幫忙跟遷就,「讓我看起來沒有打得那麼辛苦」。謝霆鋒則表示,張學友的記性極佳,「他看到一個動作就記住了,我們都叫學友哥『影印機』,因為馬上就能複製出來」。
年輕男子性格突變嚇壞親友 強行就醫原來是躁鬱症影響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27歲的張先生一直以來成績優異、個性溫順,碩士畢業在即的他最近睡眠需求減少、突然花費上萬塊錢購買衣服、時常易怒、情緒波動大,動不動就跟身邊親近的老師同學起衝突。原以為只是讀書壓力大,畢業後情況依舊沒有好轉,偶發不受控的脫序行為導致求職困難,家屬還要時時幫忙善後。不得已之下,家屬強行帶他到醫院精神科門診求助,經過醫師診治確診為躁鬱症。經過每月一次的長效針劑治療後,才為家屬身心俱疲的日常畫上句點,張先生穩定控制病情後,順利踏入職場,重掌生活自主權。難以控制的情緒障礙 可能是躁鬱症上頭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每個人一生中有0.4%的罹病率,原因與基因遺傳、環境、生活壓力等有關。常見的症狀如週期性的情緒起伏,狂躁時呈現心情高昂、亢奮、易怒,並可能同時伴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需求減少、只要睡一點點就覺得精力充沛,自我膨脹、自大,甚至會有誇大的妄想等。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表示,躁鬱症的表現方式因人而異,部分的患者第一次發病以鬱期為表現,因此被認為是憂鬱症,直到後期開始出現躁期症狀才改診斷為躁鬱症,但也有為數不多的個案一生當中只有出現躁期、沒有鬱期。躁鬱症患者常常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例如過度購物、跟他人起衝突、危險駕駛出車禍等。在自我膨脹的情況下,往往使患者不容易察覺自身病狀,不認為自己需要治療,若身邊親友放任不管,很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甚至影響到患者自身及他人的人身安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醫師籲藥物與心理治療缺一不可李佳儒醫師指出,躁鬱症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藥物治療通常涵括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及抗憂鬱劑,幫助平衡情緒跟減輕症狀,除了一般藥錠外,可透過每月一次的長效針劑治療。為鼓勵國人正視精神疾病與穩定治療,長效針劑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心理治療的部分,對於情緒管理、調整思考的彈性,以及適應對外壓力,都是患者與心病抗戰時必經的過程。「調整生活方式有助於改善病情,包括維持健康飲食習慣、規律作息與用藥,以及充足睡眠,減少不必要壓力,周遭親友的支持與陪伴更是不可或缺。由於躁鬱症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一樣都是慢性病,需要長期的治療。」李醫師補充,最新研究發現,躁鬱症倘若一再復發,會對大腦造成傷害,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傷。只要病人復發次數越少,除了可降低對大腦的傷害,亦可把時間運用於自己的生活中。害怕社會貼標籤?長效針劑助患者重掌生活許多躁鬱症患者重回職場,最擔心不被社會接納,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甚至排斥副作用而抗拒吃藥,或因工作繁忙而忘記按時服藥、覺得每天要吃很多藥而感到困擾。然而,長效針劑的出現可謂是患者的一大福音,藥物持續時間長、每月施打一次即可,且能讓藥物在血中濃度維持穩定、波動較小,更不用擔心他人對吃藥投以異樣眼光,病人在意的副作用較少,讓生活更趨理想日常。什麼樣的患者適合打長效針劑?李佳儒醫師坦言,除了對成份過敏,目前醫學上並沒有發現特定不適合施打的族群,不過實際情形還是應依據醫師專業診斷,才能依個案的病情予以適量的劑型,讓患者盡快走出陰霾、撥雲見日,重新掌握自己光明璀璨的人生。
躁鬱症、憂鬱症有何不同? 醫揭「7大差異」:趁早就醫
許多人不易分別「躁鬱症」和「憂鬱症」,兩者可能有相似的憂鬱表現,但要留意,躁鬱症在長時間的憂鬱期外,還合併有躁期或混合期的發作。若僅服用抗憂鬱藥物,恐使躁症惡化!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醫師黃智群提醒,躁鬱症患者自殺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20倍,不可不慎;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陳長聖說明,治療憂鬱症與躁鬱症藥物不同,現今有精神安定劑,不僅可抗躁症也能緩解憂鬱,呼籲民眾及早治療預後更佳。躁鬱症與憂鬱症有何不同? 7大差異比一比躁鬱症1全名為「雙相情緒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病因6-8成為基因遺傳,後天因素包括壓力、受到不當對待、吸食毒品、作息不穩等,不僅有憂鬱症狀,還多了輕躁或躁症,若出現情緒起伏等混和性特徵就是警訊。然而,躁鬱症首次發作通常是以憂鬱症狀為表現,而且躁症發作時間較短,因此患者往往被診斷為憂鬱症,服用抗憂鬱藥物不僅療效不佳甚至惡化,當出現躁症才發現原來是躁鬱症!黃智群醫師提醒,躁鬱症風險高,例如容易與人發生衝突、財務問題、不當性行為等,而且自殺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20倍,比憂鬱症高出3-5倍,患者務必留意自身狀況。傳統藥物有風險 精神安定劑抗躁症又緩解憂鬱陳長聖醫師表示,躁鬱症的鬱期,如果使用一般的抗憂鬱藥,使用上會增加轉換成躁期的風險。而傳統的情緒穩定劑藥物服用,如果血液濃度過高,會影響中樞神經穩定,孕婦也有畸胎風險,需要抽血檢測藥物濃度。好在現今精神醫學界新共識使用「精神安定劑」,又稱為抗精神病藥物,不但可抗躁症,也能緩解憂鬱。躁症症狀繁多,患者可依不同狀況選擇合適的用藥,例如半夜亢奮不想睡,可使用嗜睡藥物;若需要集中注意力工作或唸書,就適用不會嗜睡的藥物,此類藥物對於治療躁鬱症的鬱期療效佳,也可合法使用於青少年,尤其躁鬱症發病年紀較輕,選擇適當的藥物可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陳長聖曾有一位14歲個案因父母離異,學業成績不佳、在校被霸凌,萌生自殘與自殺念頭,變成「繭居族」。起初使用抗憂鬱症藥物並無起色,當後來出現幻聽、暴飲暴食、嗜睡等症狀,才判斷比較屬於躁鬱症之表現。經使用精神安定劑半個月後情緒穩定許多,一個月後不再想自殺,甚至開始外出與朋友互動,未來也有機會重返校園。兩位醫師共同呼籲,民眾除了憂鬱症,也多留意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睡眠需求減少、亢奮聒噪、衝動行為等躁症或輕躁症的症狀,及早尋求身心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等專業治療,家人朋友也可以協助覺察,抱持同理、陪伴與傾聽,同時和校園師長建構起支持系統,以利症狀發作時可盡速就醫,減少憾事。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reference.1.https://www.mohw.gov.tw/dl-1749-cc41c517-5728-4a4a-8dac-248f487d6cf5.html2.https://www.vhcy.gov.tw/PageView/RowViewDetail?WebRowsID=cfee6253-433f-451e-b5c6-df61f79956a9&UnitID=9560bc3c-9b11-43a8-9cd7-89c676199787&CompanyID=e8e0488e-54a0-44bf-b10c-d029c423f6e73.https://www.mohw.gov.tw/dl-1734-06cfb548-333b-4989-8756-2261a5c79525.html
大數據公布!鋰鹽可減低躁鬱症患者死亡率 同時降低失智風險
躁鬱症是一由躁期及鬱期交錯發作為主要表現之慢性精神疾病,躁期的主要症狀為情緒高昂、異常充滿活力、和過度自信,鬱期則為失去樂趣、心情低落、疲累、負面思考,無論躁期或鬱期嚴重時會影響生活作息、人際關係、與工作,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國內外研究皆顯示,躁鬱症病患的平均餘命較一般族群短少十至二十年,除自殺和意外死亡外,與生理疾病相關的自然死亡亦是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減少躁鬱症病患自然死亡,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照護及研究議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和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團隊跨院合作,利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以世代追蹤和時間相依共變數存活分析方法,探討躁鬱症最主要的治療藥物-情緒穩定劑與躁鬱症病患自殺及自然死亡的風險,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https://doi.org/10.1111/acps.13519)。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自殺防治、以及自然死亡預防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躁鬱症病患的身心健康。第一作者北醫陳抱寰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發現鋰鹽能減低躁鬱症病患自殺風險,近年研究顯示鋰鹽可能減低躁鬱症病患腦中風、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生理疾病發生率,但關於鋰鹽是否對躁鬱症病患之自然死亡具有保護作用尚無相關研究。本次研究探討四種常用來治療躁鬱症的情緒穩定劑和自殺及自然死亡風險之相關性,發現鋰鹽除在自殺死亡的風險最低外(危險比為0.39),自然死亡的風險亦為四種情緒穩定劑中最低者(危險比為0.37),此結果除能提供醫師在臨床照護上選擇躁鬱症治療藥物的參考依據,亦讓學界重新思考鋰鹽對於躁鬱症病患生理疾病的保護作用及可能機轉。通訊作者郭千哲醫師表示,鋰鹽為老藥,在世界使用已超過70年以上。至今,鋰鹽為治療躁鬱症病患之主線用藥,以穩定情緒症狀。鋰鹽對不少病患均有很好的療效,且許多病患已使用多年。如今,此大型研究證實鋰鹽可以減低自殺及自然死亡,提供更進一步的療效證據;而其他國際大型研究亦證實鋰鹽可以減低肺炎,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及延緩失智等療效。
青少年注意!躁鬱症首波發病高峰是17歲 校園巡迴推廣同理心
躁鬱症全名為雙向情感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在台盛行率約為0.3-0.5%,推估患者人數逾6萬9,594人。台灣精神醫學會蔡長哲理事長指出,躁鬱症因為情緒失調,許多人常與憂鬱症混淆,而躁鬱症的特點,是躁鬱症會有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躁症如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等;鬱症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動作及反應遲鈍、有輕生意念等。值得一提的是,躁鬱症不一定會憂鬱,卻一定有輕躁或躁症的症狀發作。躁鬱症有三大高峰發病期。蔡長哲理事長指出,躁鬱症發病平均年齡為20-30歲,國外一項研究分析1萬3626名躁鬱症患者發現,躁鬱症的發病年齡有三大高峰,分別落在17歲、26歲及42歲,而早於21歲發病的患者有著更高比例,會有物質濫用、酒精濫用、企圖自殺及雙向情感障礙快速循環的狀況,因此提早讓青少年提高對躁鬱症狀的察覺相當重要。為推廣青少年間的躁鬱症認知,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跟著小安交換去》躁鬱症全台校園巡迴講座,預計與北中南東大學院校合辦6場巡迴講座,首場講座將在11/28於國立成功大學舉辦。蔡長哲理事長分享,把小安帶到各校巡迴,就像交換學生一樣,與各校同學進行深度交流。此次講座較以往講座有些許不同,將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將分享繪本故事《小安的人生旅程》,透過軟性、輕鬆的方式,讓原本對躁鬱症不了解的同學有初步概念,看看躁鬱症患者實際上會面臨哪些狀況。第二部分則由台灣精神醫學會醫師接續分享躁鬱症的相關治療趨勢,向大家傳達正確、專業的衛教資訊,期盼透過巡迴講座,讓同學們更了解躁鬱症,更重要的是提升認知而有能力自我察覺,適時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協助,並且打造更躁鬱症友善的同儕環境。躁鬱症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精神醫學部林建亨醫師指出,躁鬱症是情緒波動劇烈且容易復發的慢性疾病,病人的情緒會在躁期與鬱期反覆迴蕩,因此需要透過藥物治療以讓情緒維持穩定。躁鬱症主要有兩大類治療藥物,一類是抗癲癇藥物,透過阻斷神經傳導物質穩定神經;另一類則是抗精神病藥物,阻斷多巴胺相關作用來穩定神經,同時可抑制幻想、幻覺。林建亨醫師說,躁鬱症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常面臨許多困難,例如部分藥物會帶來體重增加的困擾,或患者自覺症狀改善,因此自行停藥,卻導致病情再度復發,離重返原來的生活又倒退一步,因而降低患者持續接受治療的意願。林建亨醫師強調,持續治療相當重要,每次的復發都會對患者社交功能帶來不少影響,隨著復發次數越來越高,不只症狀緩解會更加困難,恢復社交功能的患者人數比率也越來越少。
唐鳳胞弟強吻4歲女童 辯「友善互動」判10月要坐牢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的弟弟,在淡水某宮廟強吻猥褻4歲女童,鑑定後認為他因躁鬱症發作犯案,且事後與女童家屬和解,一審依《對未滿14歲女子強制猥褻罪》判刑1年4月,二審改判10月,上訴後遭最高法院駁回定讞,須入獄服刑。2018年9月19日,唐男帶著3歲兒子,在淡水住家附近宮廟玩耍,另名媽媽帶著4歲、2歲女兒也在周遭空地閒逛,3個小孩後來玩在一起,兩名家長則在旁觀看。唐男後來趁這位媽媽不注意,將4歲女童帶至一旁4度強吻,但仍被發現,因而挨告。一審士林地方法院審理時,唐辯稱患有身心疾病,與女童是「友善互動」,事後也與家屬和解,希望輕判,士院考量他犯後說詞避重就輕,及對社會治安的危害,判刑1年6月。二審高等法院指出,唐男是躁鬱症患者,長期服藥,但案發數月前病情不穩,案發時躁鬱症發作,辨識能力及控制能力均顯著降低,一時失慮猥褻女童,考量他沒前科,也向女童父母致歉,達成和解與賠償,女童父母也同意原諒他,因此減刑,改判10月徒刑,但未宣告緩刑。上訴後,遭最高法院駁回定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