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慢性發炎
」 大腸癌 飲食 癌症身體慢性發炎靠類固醇控制 醫教60歲婦「1件事」擺脫藥物
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日前分享一起個案,指稱一名60歲的婦人,因睡眠品質不佳、乾燥症、關節痛等原因就醫。後續檢查後發現,該名婦人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自律神經也失調。在劉博仁醫師的詢問下,逐漸深入了解該名婦人的問題,劉博仁發現婦人因嫁入夫家而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婆婆對她言語苛刻,與丈夫的姊妹相處不佳,而婦人的內向性格使其選擇隱忍,長期下來壓力難以釋放。劉博仁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該名婦人也提到,鄰居太太與其命運完全不同,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讓婦人非常羨慕。但劉博仁提醒婦人,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這讓他想起了兩顆石頭的故事。劉博仁醫師講述,在一條小溪旁,有兩顆石頭相對而望。第一顆石頭表面光滑平坦,顯得完美無瑕,外表光潔如新。而第二顆石頭則粗糙不堪,表面布滿裂痕,看起來並不美麗。第一顆石頭驕傲地說「看我多麼完美,光滑且無瑕,這樣的外表一定會受到大家的喜愛。」第二顆石頭則低頭看著自己的裂痕,輕聲說「是的,我的外表並不完美,但我曾經經歷了長時間的摩擦和風雨,每一道裂痕,都是我故事的見證。」第一顆石頭驚訝地問「你怎麼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第二顆石頭微笑著回答「正是這些裂痕讓我變得更加堅韌,每一次磨練都讓我更加強大。即使外界看不見我的內在,我依然知道自己有多麼堅固。」劉博仁醫師認為,這個故事提醒我們,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就像石頭表面的裂痕,雖然讓我們的外表看起來不完美,但這些經歷卻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有韌性。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懂得欣賞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劉博仁告訴這名婦人「您羨慕的別人,其實他的許多苦處可能沒有告訴你,他只是把光鮮亮麗的一面展現給你。而您自己認為的苦,是不是真的如此呢?還是因為自己的態度導致了不喜歡的結果?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所有事情的演變,都取決於自己的態度。只要有信心,做事負責,無愧於人,那就光明磊落地展現自己最美的一面。當信心出來了,很多事情自然就美麗,能量自然增強,靈性自然提升。」劉博仁醫師也提到,很多人的不快樂,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或者自己製造出來的。後來這位婦人聽了劉博仁醫師的建議,重新尋找生活的重心,幾個月後,婦人的發炎指數下降,也不再需要服用類固醇等免疫藥物,身體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最後,劉博仁醫師也提醒那些在生活中有心靈枷鎖的朋友「自己把它打開吧,沒有人一定要把你鎖住。」
35歲OL頻尿不敢喝水「腎功能惡化」 醫建議多吃「1蔬果」3個月就改善
都說「多喝水有益身體健康」,然而一名35歲的OL卻因為患有膀胱過動症,一喝水就想上廁所,導致她不敢多喝水,進而影響腎功能。而OL在求診後,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建議她可以多吃洋蔥,以及其他五顏六色的蔬果,果然改變飲食3個月後就改善OL膀胱慢性發炎的狀況。洪永祥近期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表示有一名35歲的OL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困擾,但因為患有膀胱過動症,一喝水就想上廁所,導致她不敢喝太多水,結果造成泌尿道感染。洪永祥解釋,一般人的膀胱蓄尿約300至400毫升時開始收縮,會感到想尿尿,但膀胱過動症患者因泌尿系統老化,蓄尿量可能只達到100毫升就想尿,但如果因此不敢多喝水,腎功能會進一步惡化。雖然OL泌尿道感染的情況在吃了抗生素後有所好轉,但頻尿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腎功能也因此提前老化,OL來就診時,腎功能已經變得相當差,洪永祥形容她的腎功能像是60歲的婦人一樣非常糟糕,腎絲球過濾率只有65ml/min(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大約是100ml/min)。對此,洪永祥也建議OL可以多吃洋蔥,以及其他五顏六色的蔬果。洪永祥指出,膀胱過動症和泌尿道感染患者常與身體慢性發炎有關,多吃富含花青素、茄紅素、兒茶素、植化素的蔬果,這些成分都有抗發炎作用。洪永祥也說明,洋蔥富含維生素B、C和膳食纖維,水分含量豐富,還含有硫化物、槲皮素和一些抗氧化劑,其中硫化物可以改善膀胱慢性發炎,進而提升腎功能,長期食用對腎功能有很大幫助。最終OL在改善飲食三個月後,回診時發現腎功能從65ml/min上升到8065ml/min,且頻尿情況也改善了。
10種國民美食超傷腎 醫揭恐怖後果:不要輕易吃
台灣是美食王國,各種小吃五花八門,讓人食指大動。不過有些吃太多對健康有害,不能吃太多。醫生就提醒,生活中有10種食物會緩慢傷害腎臟,必須少吃為妙。洪永祥醫師在臉書指出,人類出生約有200萬顆腎絲球,要使用一輩子,腎絲球不會再生,死掉1顆就少1顆,由於壽命不斷延長,腎臟的「存款」一訂要省著點用,才能避開洗腎危機。洪永祥醫師點名10個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食物,在不知不覺中緩慢傷害腎臟,應該要少吃。10.早餐穀物包含玉米片、小麥片等,主要成分是裹糖的碳水化合物,主打健康的穀片,宣稱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纖,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跟天然的糙米、燕麥、五穀米等富含高纖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是一樣健康的穀物,但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曾發現,半數市售早餐榖片,每100公克含鈉量達500毫克以上,高糖、高鹽、高飽和脂肪。9.蔥花肉鬆捲與奶酥麵包台式蔥花肉鬆捲麵包鬆軟的口感,是因為含有豐富油脂,並且抹上了美乃滋讓質地更加柔軟,加入了美味肉鬆,整體扎實的重量直接奪得麵包界熱量冠軍。蔥花肉鬆捲麵包熱量高達565大卡,約2碗飯的熱量,另外日式麵包無論奶酥、紅豆、芋頭、克林姆都是超高油鹽糖的食物,一個麵包下肚,不但吃進去高熱量,其內餡更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酸,吃多也是會讓身體造成腎臟極大負擔。8.燒餅油條製作過程會加入油脂,它是將麵粉先揉成麵糰,再丟入油鍋中炸。油溫越高,風險也就越高,除了一份燒餅油條的卡路里為500到600大卡,吃掉一份熱量大約是3分之2杯珍珠奶茶的熱量。高溫油炸更產生了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的傷腎致癌風險。另外,很多業者為了增加酥脆口感,多會使用含有重金屬「鋁」的膨脹劑,人體若攝取過多,可能會影響腦部腎臟,誘發失智與腎衰竭。7.鍋貼包餡食物像是鍋貼、水餃、小籠包,都是澱粉包著五花肉,澱粉高熱量,五花肉含飽和脂肪酸與高熱量,當澱粉緊緊包著五花肉,一點油脂都不漏掉,完全吃進肚會超級傷腎,吃著就吃出肥胖、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腎功能就一日一日流失。6.肉鬆肉乾與香腸肉鬆事實上有很多營養加工食品,會用大量的油、醬油、糖與鹽調味,加工過程中幾乎胺基酸、維生素營養耗盡,只剩下高油鹽糖調味,尤其糖尿病人及腎臟病人,就不宜吃肉鬆。肉乾與香腸也是高油鹽糖,加上高溫加工的紅肉,除了會有致癌風險,也會引發身體慢性發炎。珍珠奶茶榮登冠軍。(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5.鐵板麵高油鹽糖全包了,除了高熱量每100公克的油麵熱量就有361卡,鈉含量更是高達712毫克,調味包通常是預先做好的,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調味成分跟勾芡,不僅很油也很鹹,熱量驚人,且經過鐵板上高溫烹煮的鐵板麵,容易卡上陳年焦炭,異環胺、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增加罹癌風險。4.三寶飯一份三寶飯960大卡,加上配菜後熱量大約在1330大卡,比炸雞腿便當熱量還高,一餐就吃掉了一天2餐的熱量。烤鴨、烤雞的脆皮是因為醃料中含糖,經過烘烤後雖然香氣十足,但熱量也是驚人。叉燒是由五花肉製成,本身為高脂肉類,還有高鹽高糖的醬汁,超級傷腎,吃的時候要避開肥肉、雞皮、鴨皮。3.炸雞排裹著澱粉經過油炸的雞排,一片熱量平均可達630大卡,比吃2碗白飯還要多。可怕的不單是熱量,雞排的獨家調味都是有甜又鹹的高鹽糖,油品若不按時更換,回鍋油更是很多的致癌物與重金屬,經常吃不單單是發胖,更是傷肝傷腎身心傷血管提升致癌率。2.日式拉麵一碗拉麵含鈉量高達2000~4000毫克,有些專業吃貨一周7天,很多人吃著吃著就習慣拉麵的鹹度,導致血液中的鈉離子飆高,高血鈉除了造成腎臟負荷、超級傷血管,更造成水腫、高血壓與痛風的發作,絕對是傷腎的高危險。1.珍珠奶茶:不僅僅本身是傷腎的邪惡成分,更是台灣人攝取頻率最高的傷腎食物。一杯的熱量高達783.2大卡,奶茶當中的「奶」是以奶精製作,不論是粉狀還是液狀都屬於油脂類。高果糖也是傷腎的另一大原因,一天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堆積胰島素阻抗的增加,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些慢性病症是傷腎的最大元兇。洪永祥醫師呼籲,為了腎臟的健康,這些超級好吃但傷腎的食物,務必放在心中,不要輕易放進口中,偶爾嘴饞吃了要多喝水運動,增加代謝,任何一種都不要變成常規飲食,那是非常恐怖的。
中年女健康飲食仍患大腸癌 竟是愛喝手搖飲所致!醫提醒:最好喝無糖
根據國健署統計,目前大腸癌為我國十大癌症第二名,愛吃紅肉、加工製品以及菸酒都會提高它的發生率,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提到,其中許多人愛喝的手搖飲也是成因之一,曾有名年約40歲自認飲食健康的女病患,卻罹患大腸癌第四期,一問之下才發現竟是天天喝手搖飲所導致。陳欣湄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病例,曾遇過一名女病患,不菸不酒,少吃肉類或加工肉品,飲食方面已相對健康,卻還是罹患大腸癌第四期,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她「每天1、2杯含糖手搖飲」,原來是大量糖分導致罹患大腸癌。陳欣湄解釋,含糖手搖飲含有許多精緻糖分,攝取過多精緻糖容易讓體內血糖濃度過度升高,使人體產生胰島素阻抗,增加癌症風險,並且長期攝取高糖製品容易堆積脂肪,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引發癌症。手搖飲是台灣隨處可見的國民飲料,許多人卻忽略了高糖分的危害,陳欣湄提醒,民眾可以朝「無糖手搖」的目標慢慢改善,將原本習慣的糖分減少2成,例如平常喝全糖就改成8分糖,8分糖減少至半糖以此類推,循序漸進成無糖,降低過多糖分帶來的疾病風險。
微胖女不菸不酒…1習慣罹大腸癌「存活率剩10%」 醫示警:一堆人都有
台灣每年約有1.6萬人罹患大腸癌,並有6千人喪命,除了遺傳之外,也與不健康飲食有關。不過,有一名中年女子,平常吃得很健康,也不抽菸不喝酒,卻確診大腸癌第4期,追問才知道問題所在,驚覺是很多人容易犯的習慣。陳欣湄醫師在《健康2.0》節目分享,這名女子40多歲、身材微胖,很少吃紅肉或加工食品,也不菸不酒,但是卻罹患大腸癌第4期,也開始在做治療,過程中不斷思考:「到底做錯了什麼事?」進一步追問得知,唯有一點相對一般人較不健康。女子每天愛喝手搖飲,攝取過多糖分。(圖/翻攝自健康2.0 YouTube)原來是因為,女子每天一定會喝1~2杯的含糖飲料,攝取大量糖分。糖和癌症之間到底有沒有關聯?陳欣湄解釋,過度食用精緻糖,可能會讓身體潛在的癌症問題爆發,一個原因是體內血糖濃度過度增加,就會引發「胰島素阻抗」,應加罹癌風險;另一個原因是長期攝取高糖製品,容易導致脂肪堆積,使得身體慢性發炎,也與癌症有關。陳欣湄希望女子要改掉喝飲料的習慣,對方卻反問:「不是每個人都是嗎?」認為事情很正常,每次去飲料店都排一堆人,但其實對身體健康危害很大,她建議可以每次點飲料時,把原本習慣的糖分減掉2成,例如從全糖變成8分糖、8分糖變成半糖,最後減到無糖,慢慢去抗服高糖的問題,就能減少過多糖分帶給身體的併發症或其他疾病的風險。據悉,大腸癌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需要藉由定期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和治療,5年存活率可以高達90%,但若是拖到大腸癌第4期,存活率就只剩10%。
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睡不好」! 醫曝:恐是身心警訊!
沈太太69歲,退休2年的公務人員,日子過得充實又忙碌,只是近半年愈來愈不好睡,有時甚至整晚都睡不著,為此她開始嘗試各種營養品,但仍很難入睡。近一個月來,更是只要想到睡覺就開始煩惱、擔憂,失眠也連帶影響白天的活力及心情,和半年前相比,整個人消瘦了一圈,最後是在兒子的堅持下前去就醫。「睡不好」症狀 恐隱藏身心狀態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精神科醫師范瓊月表示,許多人因為對就醫有所顧慮,害怕被貼上「看精神科」的標籤,或是擔心依賴安眠藥,而選擇忍受失眠的煎熬,然而,這其實是對精神醫療的誤解。當你向醫師求助時,他們的首要任務是進行「評估與討論」,醫師會仔細分析你的失眠狀況,找出可能的原因,並根據你的情況提出改善建議,這些可能包括生活習慣的調整、非藥物治療方法,或在某些情況下的藥物治療。有時候,這些看似簡單的「睡不好」症狀,其背後可能甚至隱藏著更需關注的健康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憂鬱症、酒精成癮、甲狀腺亢進或自律神經失調等。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失眠 逾一個月應就醫 范瓊月提醒,臺灣有高達五分之一的人口正與失眠抗爭,偶爾的失眠可能只是生活壓力大或變動較多的暫時反應,這時身體自有其調適機制,不必太過擔心,但若是長期與失眠為伍,那可就不是小事了。長期失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身體慢性發炎、情緒低落、耐性喪失、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的風險,甚至影響工作表現和家庭生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當「不好睡」困擾你超過一個月且影響你白天的狀態時,請不要獨自承受這份苦楚。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早日找出問題的根源,一起探討解決之道,讓睡眠問題不再成為生活中困擾與妨礙。
台灣飲食重油重鹹!最新癌症發生率報告 大腸癌連15年穩坐癌症之首
台灣普遍重油、重鹹的飲食習慣,再加上外食文化興盛,常對國人身體健康帶來負擔,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健署)近日公布最新的癌症發生率報告,大腸癌連續15年穩坐癌症之首,專家警告,大腸癌在今年的罹患率可能會有彈跳式成長。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就多次在媒體上表示:「大腸癌是吃出來的!」她曾在《聚焦2.0》節目上提及,有研究發現吃越油越容易罹患大腸癌,自己的女性親戚特愛吃梅干扣肉,已經到天天必吃的程度,而且一定會撈油湯拌飯,吳映蓉指出,梅干扣肉又油又鹹,果然,該名長輩因便祕多日就醫時被檢查出大腸癌第2期,半年後,她的先生同樣也確診,推測是相同飲食習慣所致。另外,吳映蓉也直言,路邊小吃攤若沒定期的更換鍋油,鍋油裡面的劣變物質就會變得非常多,「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且油炸時會產生終端醣化產物(AGEs)這東西到身體裡面,等於是一把鑰匙開啟慢性發炎的鎖,所以高油、油炸這樣的飲食,會讓身體慢性發炎反應持續地發生,最終導致癌症。另外,營養師余朱青也在臉書上撰文提到,預防大腸癌應該從日常飲食中開始下手,除了避免攝取過多加工、高糖、高脂肪的食品外,可以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不僅可以促進排便、幫助腸道蠕動,同時還能降低食物因待在腸道過久,而產生變質的機率。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中顯示,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由於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常常要等到身體發生警訊時才為時已晚,國健署表示,要預防癌症的最好辦法,除健康的生活作息外,也要定期做癌症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阻斷變異細胞發展成癌細胞,大幅減少死亡率。為了降低國人罹癌率及死亡率,中央健康保險署與國健署攜手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建立從篩檢、追蹤到確診的完整機制;透過醫療院所共同合作,針對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及肺癌五項癌症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之個案,主動向民眾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相關注意事項,並依民眾就醫意願協助妥適安排,完成進一步就醫診斷。
醫師曝3週是骨折癒合關鍵期 這些習慣恐影響預後
72歲的許先生因為遭遇重大車禍事故,被緊急送往醫院急診,為了確認許先生因車禍撞擊所造成的骨折情形,急診緊急照會骨科醫師,經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許先生左側肩胛骨、左側骨盆、左側小腿髕骨與脛骨以及右側髕骨皆有開放性骨折。骨折按有無傷口分2種 開放性骨折易感染台北慈濟醫院骨科李奕澄醫師說明,骨折按有無傷口可分為閉鎖性骨折與開放性骨折,閉鎖性骨折即斷骨位尚未刺穿皮膚;開放性骨折又名為複雜性骨折,即斷骨已經刺穿皮膚,後續骨髓炎機會上升。開放性骨折的病人,因為傷口面積較大,容易引發感染。此外,隨著骨折的發生,人體血管內含的脂肪微粒會因為血管遭到破壞,在病人臥床期間隨著血液循環進入到肺部,造成脂肪肺栓塞症候群;其發生率約1%~5%,死亡率約10%~15%,因此治療期間需要特別注意病人是否出現因低血氧引起的過度換氣或心跳過速。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手術為主 這些習慣恐影響預後李奕澄醫師表示,開放性骨折以「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通常情況下,病人在術後約一個月左右即可拆除石膏,而骨頭癒合速度則要視病人本身情況而定。不過,李奕澄醫師指出,有些飲食或生活習慣也會影響預後效果,如果食用糖分過高的飲料、甜點,容易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影響外部傷口癒合;本身若具有抽菸習慣,則尼古丁也會造成血液攜氧量減弱,影響骨頭癒合,因此建議應避免上述作為,並多攝取高蛋白食物,以促進骨折癒合效果。三週是骨頭癒合關鍵期 應避免大幅度活動一般而言,骨折三週左右,是骨頭能不能完整癒合的最關鍵時期,李奕澄醫師提醒,骨折傷患應避免大幅度的活動,以免造成癒合不良。此外,若在外遇到因車禍等意外而有骨折情形的傷者,切勿擅自挪動,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9旬老翁求「腎」利!「酮酸胺基酸療法」遠離洗腎與肌少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俐綺報導】一名90多歲的慢性腎臟病老翁,三年前疾病進展至第五期,原本醫師建議採取透析治療避免病情惡化,但親友擔心影響生活品質,輾轉至聯新國際醫院尋求第二意見。經與醫師充分討論,採取「酮酸胺基酸療法」,並搭配低蛋白飲食,不但未出現腎友常見的「肌少症」,病情亦穩定控制近三年,且未進入洗腎狀態,追蹤期甚至回到腎臟病第四期,成功延緩洗腎危機。第四、五期腎友「低蛋白飲食」 逾六成有「肌少症」!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主任胡豪夫表示,對於腎臟病友來說,因蛋白質代謝產物為尿毒素的主要成分,增加腎臟負擔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必須降低蛋白質攝取量,飲食多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但因蛋白質攝取減少或不足,同時也恐提高肌少症風險。慢性腎臟病目前分為五期,第一至三期肌少症風險較低,而第四、五期有逾60%腎友有肌少症,也是患者看起來瘦弱的原因之一。肌少症是肌肉質量及強度的流失,患者多有疲累不適、身體無力感,同時因肌肉無力,恐會有行動不便、虛弱現象,嚴重影響腎友生活品質,甚至有死亡風險,讓人恐懼。胡豪夫表示,肌少症主要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大多是老化造成,多發生於50 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年肌肉質量流失 1-2%以上,易造成骨折及其他併發症,死亡率高。次發性則是因為其他疾病影響,包含上述提到的腎臟疾病、器官衰竭及其他發炎性疾病等造成;可能也與心臟疾病、癌症、內分泌功能異常、腸胃疾病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有關,因此不可不慎。提早採取「酮酸胺基酸」治療 有望延緩洗腎危機!胡豪夫說明,腎友降低肌少症風險,也有利於腎臟疾病控制;以上述患者來說,因屬於年長者,洗腎恐讓患者身心俱疲,經過討論後建議可以「酮酸胺基酸」治療搭配低蛋白飲食。藥物藉由轉胺作用(transamination),將酮酸胺基酸在人體內合成新的必需胺基酸,減少含氮廢物的產生、延緩洗腎、同時減少肌肉流失。他進一步提到,在一篇人體試驗中,發現腎病患者減少蛋白質攝取的情況下,身體會變相提高肌肉合成效率,尤其在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的組別效率最高。近年台灣花蓮慈濟團隊的臨床研究中,也統計了一百多位高齡腎友,透過酮酸胺基酸的治療,防範肌肉流失並避免脂肪堆積。胡豪夫建議,患者在進入第五期或需洗腎之前,可將需求與醫師溝通,諮詢其他治療方式來延緩腎臟病惡化。若是經濟狀況許可,第三、四期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有機會提早透過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避免疾病惡化,來延緩洗腎危機,也能降低肌少症風險。腎友平日需「減法飲食」 結合有氧運動、簡易重訓醫師最後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日最重要的是飲食控制,透過減法飲食,攝取天然食物,營養均衡,不吃加工食品,減少腎臟負擔。同時也需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壓等共病,避免影響腎臟病情;平時也可透過運動,包含有氧運動結合阻力訓練,甚至簡易重訓來改善肌肉力量。
12星座「周末運勢」提醒!射手座財運漸入佳境 這類人提防冤親債主找上門
隨著8月第1個周末(5、6日)來臨,運勢粉專《塔羅牌老師艾菲爾》4日也發文公布12星座週末運勢提醒,並指出在這個充滿神秘氛圍的周末裡,將受到海王星合月和月亮進入白羊座的雙重影響,尤其在「愛情、事業、健康,各個方面都將受到衝擊。」白羊座在這個週末,如果感覺最近的身體有些疲勞感,或筋骨痠痛的朋友,建議你可以安排一下按摩推拿的民俗療法,把身體的疲勞感推開,讓肌肉放鬆,這對恢復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也可以緩解身體慢性發炎的現象。最近晚上有延遲入睡的現象,希望可以改善一下。金牛座這個週末在守護星逆行的時候,千萬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並且留意各種想法,所有僥倖、偷雞摸狗、見不得人的事情,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因為在運勢不穩的時候,所有想要隱瞞的事情都有可能被揭穿。如果糗事被揭穿,一定會影響大家對你的看法和人格評價。雙子座在這個週末要注意維繫感情的事情,最近應該多陪伴你的伴侶,兩個人盡量不要在最近吵架或是鬧情緒。因為在8月底,你的守護星水星將要展開逆行,現在如果在戀愛關係中種下吵架、隱瞞或是欺騙的惡因,在8月底就會結出感情惡果。而且最近你要收斂一下自己愛碎碎念的脾氣和個性,你的另外一半已經快要受不了了。巨蟹座你在這個週末有非常好的親子關係運勢,最近是小朋友放暑假的時候,如果家中有小孩的家長,應該多花點時間在小朋友身上,你會發現,親子之間如果可以一起運動、學習煮菜、料理食物,這樣的親子關係是非常融洽的,也可以幫助小孩培養自信、勇氣,讓他們懂得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獅子座最近是你的生日月份,因此這個週末你的心情非常愉悅,心情好的時候,你做任何事情都會非常順利。最近如果百貨公司或是各大買場有商品折扣活動,你一定會去撿便宜,順便買幾件漂亮的衣服和飾品。另外,最近也適合剪頭髮、做美容護理,或是換上最新的芭比粉色,讓自己做一回美麗的時尚芭比。處女座這個週末若沒有什麼特別的計畫,你就只想一個人輕輕鬆鬆地待在家裡休息睡覺,或是找一個沒有人打擾的咖啡廳、一處安靜的書店、公園,好好休息放空。最近你很需要這種輕鬆的氛圍,在身體和心靈都放空的時候,你才能好好地得到身心平衡。尤其在8月底,將面臨水星再次逆行,到那時候又會有新一波的挑戰出現。天秤座最近你的守護星金星處在逆行狀態,你的心情將在這個週末出現各種五味雜陳的反應。各種生活的不順、健康的失調,以及對人性和情感的失望,各種負面能量油然而生。建議你,當覺得自己一個人無法承受這些情緒風暴的時候,不妨找朋友聊一聊,你身邊的朋友和家人,是可以開導你的,和親友聊一聊也可以避免自己一直鑽牛角尖。天蠍座這個週末,雖然正處放假的時候,但是你每天的作息還是非常忙碌,主要是因為你最近的人緣、人氣非常好,到處都非常受歡迎,週末有機會收到朋友的邀請,請你一起參加愉快的夏日聚會,各種吃吃喝喝的活動,或是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總之,你的周末活動非常充實。射手座這個週末,你的生活運勢頗為平順,事業、健康、感情和財運都漸入佳境。在運勢好、心情好的時候,你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有把握。唯一需要提醒就是,最近如果天氣不穩定,最好不要去山邊、海邊、溪邊玩耍,要小心各種旅遊、遊玩中的意外事故發生。尤其夏季經常發生午後雷陣雨,在戶外也要小心雷擊。魔羯座這個週末在守護星逆行的時候,你要小心各種冤親債主找上門的事情發生,因為在守護星能量轉弱的同時,也會連帶影響你的個人運勢。最近在生活中容易與朋友發生口角、誤會,各種無名火氣和歇斯底里的反應,可能會嚇到你的朋友和家人。建議你,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你只要正面解決,拿出誠意,相信事情會有圓滿的結果。水瓶座這個週末,你的朋友運非常好,如果有朋友約你一起吃飯、喝下午茶、看電影,或是一起出遊,建議你可以大方參加。最近如果想要轉運的朋友,你需要藉助身邊朋友的力量。另外不管你是做什麼工作的,無論你現在是幾歲,都建議你,不要放棄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因為一個巨大的改變正在醞釀中。只有與環境和時代同步進步的人,才不會被即將發生的改變淘汰。雙魚座這個週末,你的心情將保持積極、活力且充滿能量。你告訴自己,不要再逃避問題,所以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你都要好好地面對解決。或去有一段時間你是消極的,而且情緒是低落的,但在這一周開始,你突然覺得生命和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只要你願意,你便可以。有這樣堅定的意志和生活態度,你會無懼生活中的大小考驗,並且越活越輕鬆、舒坦。
加工食品吃多「身體發炎」恐致癌 營養師曝6類食物預防
身體慢性發炎會攻擊體內各個細胞、組織,而長時間更會導致健康狀態異常,產生許多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等,而營養師王證瑋提到,飲食也是影響身體慢性發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包括加工食品、精緻碳水、油炸食品、含糖飲料等攝取頻率較高,則該進行調整來幫助身體健康。營養師王證瑋於臉書粉專「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分享,表示「慢性發炎」就向身體長期鬧火災一樣,不斷產生自由基,攻擊身體的細胞組織,且經許多研究證實,身體長時間發炎則會造成慢性疾病的產生。他透露,飲食亦會影響身體慢性發炎,而以下5種食物恐導致發炎加劇,包括加工食品(洋芋片、泡麵等)、精緻碳水化合物食物(蛋糕、餅乾、麵包等)、油炸食品(薯條、炸雞等)、含糖飲料(碳酸飲料、果汁、手搖飲)、加工肉品(火腿、香腸、培根等)。王證瑋也提到,除了透過減少以上食物的攝取來降低身體發炎程度,也可以多補充抗發炎、抗自由基的食物來預防,包括以下6種:漿果類食物(如草莓、藍莓、蔓越莓等,富含植化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綠花椰菜(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癌症)、薑黃(薑黃素是對抗發炎的重要物質)、綠茶(豐富的兒茶素和沒石子酸可抗氧化)、胡椒(黑胡椒含有大量胡椒檢,可抗發炎)、葡萄(花青素可預防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另外,王證瑋補充,除了藉由飲食的幫助,維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心情放鬆等等,也將是「對抗身體火災」的良方。
妙齡女美白拒曬太陽,維生素D不足全身發炎 調查:九成民眾缺D
26歲的林小姐追求美白,出門必擦防曬乳、以計程車代步,加上工作因素幾乎晝伏夜出,根本曬不到太陽,長期下來體內維生素D濃度甚至低至1.9 ng/ml(建議值為≥30 ng/ml),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嚴重,也患有如過敏性鼻炎、帶狀皰疹等自體免疫疾病。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維生素D不足不會有急性症狀或危險,但長期缺乏會影響骨骼、肌肉、自體免疫、皮膚,並增加各種疾病風險。維生素D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近年研究指出維生素D控制體內多數組織中細胞訊息的傳遞,因此不足或缺乏會影響細胞功能,如增殖、分化、凋亡等,而氣喘、癌症、冠狀動脈疾病、憂鬱症、骨質疏鬆、異位性皮膚炎、代謝症候群等疾病也都與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有關。將近九成民眾維生素D不足 不曬太陽是關鍵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2015-2022年間的健檢資料,針對125,292筆維生素D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高達8成7的民眾皆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等於每10人中,幾乎就有近9人異常。鄭乃源醫師進一步以性別分析,發現男性有將近8成5維生素D異常,女性更有將近9成未達建議值,推測是因為女性較男性更追求美白、防曬,又沒有額外補充的習慣,導致維生素 D異常狀況居高不下。各年齡層中,又以21-30歲的年輕人為異常之冠,高達9成3不足或缺乏。但國人並未輕忽其重要性,不僅報章雜誌呼籲,市面上也充斥許多營養補充品,但為何國人維生素D數值仍普遍未達建議值?鄭乃源醫師表示,最主要是因為身體每日消耗維生素D,但日常飲食只能補充身體所需的5%~10%。因此若沒有透過每日充足的陽光或保健食品補充,較難以讓體內維持建議濃度。額外補充維生素D日曬就夠? 建議額外補充維生素 D 不足或缺乏的情況可以說各國皆然,以美國為例,美國訂定維生素D標準較台灣寬鬆,低於20 ng/ml才算異常,卻仍有高達42%者未達建議值,尤其皮膚黝黑者,統計數據更高,非裔美國人有將近82%缺乏。即使是陽光照射充足的熱帶地區也有缺乏的現象,一項夏威夷的研究顯示,喜愛戶外運動的衝浪者,也仍有過半的民眾有缺乏情形。若每天大量補充相關營養品,有無可能造成過量問題?營養師徐景宜則回應,在這12萬筆資料當中,沒有任何人超標,目前也尚未接觸到過多案例。建議可抽血檢查數值,並額外補充,半年後再檢測一次確認數值有無提升。63歲的賀女士在2018年時發現維生素D數值僅15.3 ng/ml,骨質密度T值低至-2,推測是停經加上長期維生素D不足及缺乏適當運動導致。此後經醫師建議開始補充維生素D,短短四年維生素D回到建議值以上33.2 ng/ml,而骨質密度T值更改善至-1.4。有效補充維生素D 掌握4原則想有效補充維生素D其實並不難,把握以下四原則,便能輕鬆打造健康好身體。適當日照:陽光是轉換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要留意曝曬時間,建議於每日10:00~14:00,曬至少10 到15分鐘,且最好避開正中午的陽光,避免曬傷,並注意玻璃、衣物、防曬乳等物質阻擋,全身至少要有40%的肌膚沐浴在陽光下才能有效補充。多攝取富含維生素 D 的食物:推薦的「陽光」食物分別是黑木耳、鮭魚、秋刀魚、乾香菇、鯖魚、鴨肉、新鮮香菇、豬肝。適量補充保健食品:推薦選擇D3形式的維生素 D 保健食品,也可選擇添加維生素 K 的複方劑型,有助鈣質吸收、強化骨骼。定期檢測:除了每年健檢時建議將維生素 D 檢測納入自身健檢項目中外,也建議有定期補充維生素 D 保健食品者,每3~6個月進行回測,才能第一線掌握身體健康狀況,了解補充成效。鄭乃源醫師提醒,儘管日照為維生素 D 的重要來源,然而多數民眾的工作場域都在室內,難以曬到太陽,加之從飲食獲得的補充有限,因此想要避免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還是應視情況補充足夠劑量的保健食品。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意識,正視自身狀況並積極調整,才是實踐預防醫學的真諦,避免疾病,進而早健康。
過年隱疾3/熱量傷害!4成民眾變胖2公斤 「不動就瘦」10妙招一次看
根據衛福部100年針對全台22縣市進行的調查,4成國人過完春節後增胖近2公斤,面對「熱量傷害」,專家列舉10招瘦身妙招,不必動就能慢慢減少熱量攝取,瘦回過年前的模樣。過年聚餐機會多,再加上餐餐幾乎都是大魚大肉,所以脂肪不知不覺間就「囤積」上身。高敏敏營養師建議,面對滿桌子美食佳餚時,如果能掌握一些小技巧,就能降低「熱量傷害」。首先是規定自己一道菜只夾一次,因為一桌10多道菜,其實吃10多口大概也就飽了。而吃那一口,也要有所選擇。高敏敏舉例,以佛跳牆這道菜來說,就建議吃其中熱量較低的香菇、筍絲等,若是雞湯,就建議吃雞肉、少喝湯,以免攝取過多油脂跟鈉離子。如果想要多吃一些,盡量選擇清蒸魚、蔬菜、蝦、海蜇皮等熱量較低的餐點,其中要特別當心沙拉,因為若加入沙拉醬就會熱量爆表,所以建議不要加沙拉醬。佛跳牆是年菜常見的菜色,可選擇其中的香菇、筍絲,避開排骨酥等油膩食材,就能降低一些「熱量傷害」。(圖/報系資料照)此外,勾芡的菜餚也要少吃,勾芡中含有大量的澱粉,所以熱量高、也比較容易囤積脂肪,最好淺嚐即可。高敏敏說,若不希望面對美食時失去理智,建議一開始先多吃蔬菜、香菇等墊胃,在比較飽足的狀況下,才不會吃下太多高熱量食物。如果過年後想減重,營養師程涵宇也有「不動就瘦」的懶人妙招,她建議首先從「晚餐後不吃」、「睡前2小時不吃晚餐」做起。程涵宇表示,一項針對8153人的大規模研究人,發現睡前2小時才吃晚餐、晚餐後還在吃零食的人,不僅會變胖,而且多半胖在肚子,同時也較容易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顯示越晚進食、對健康越不好。此外,也要避免加工食品,減少吃進大量的糖、脂肪、熱量的機會。精緻糖、精緻澱粉也要成為拒絕往來戶,程涵宇說,精緻糖如甜點,會誘發胰島素阻抗,會讓身體慢性發炎,增加肥胖機率。精製澱粉如麵條、麵包,少了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變得快速吸收及容易消化,所以會讓人一下子就餓了,因此就會一不小心吃進更多熱量。那該吃什麼呢?程涵宇說,除了高纖食物如蔬菜、香菇等,建議還要多喝水、適時喝黑咖啡。研究顯示,喝下500毫升的水,可在1小時內可以幫助燃燒24~30%的熱量;而黑咖啡除了幾乎沒有熱量,同樣也能提升3~11%的新陳代謝。同樣能促進代謝的還有蛋白質食物與一夜好眠,程涵宇建議多吃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肉等,也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睡眠充足可以穩定食慾跟代謝。如果嘴饞想吃些零食,堅果、海苔、無糖優格都是比較好的選擇,富含蛋白質又能增加飽足感,程涵宇說,減重最重要的是有正確的飲食觀念,如此才能瘦得健康又長久。程涵宇建議多喝水有助於燃燒熱量,同時也要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促進代謝,就能「不動也瘦」。(圖/程涵宇提供)
不運動能自然瘦? 營養師教戰「12招懶人減肥方法」
許多人都有減肥的經驗,還會藉由減少食量來維持穠纖合度的體態。不過營養師程涵宇日前表示,「要瘦下來不等於要少吃,小心吃少吃錯反而越吃越肥。」針對想要透過飲食控制來維持體重的民眾,她總結出「超佛系12懶人減肥方法」供參考。「有不運動就自然變瘦的方法嗎?」對於想要透過控制飲食來維持體重的人,程涵宇昨(1日)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總結出「超佛系12懶人減肥方法」,包括「晚餐後不吃」、「睡前2小時不吃」、「足夠蛋白質助代謝」、「健康零食備好好」、「無糖生活」、「高纖飲食」、「吃益生菌」、「喝水助代謝」、「喝黑咖啡」、「睡飽飽」、「避免加工食品」、「拒絕精製澱粉」等12項。她強調,「要瘦下來不等於要少吃,小心吃少吃錯反而越吃越肥,吃錯更糟的是還拖累代謝,讓減重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針對想減肥的民眾,程涵宇總結出「超佛系12懶人減肥方法」供參考。(圖/翻攝自臉書/程涵宇營養師)對於「晚餐後不吃」、「睡前2小時不吃」,程涵宇透露,據日本此前一項針對8153名受試者的研究調查數據,發現睡前2小時才在吃晚餐,或是晚餐後還在吃零食的人,不僅會胖,且肥胖的區域會集中在肚子,「跟高血壓及高血脂有關。」她還說,如果睡前2小時才吃晚餐的女性民眾還可能會患有高血糖(Hyperglycemia)。談到「足夠蛋白質助代謝」,程涵宇表示,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飲食,可以促進人體每天高達80至100卡路里(Calorie;cal)的新陳代謝,同時提供飽足感。若總是控制不住想吃零食,程涵宇建議「健康零食備好好」,如果真的要備零食請準備堅果、海苔、無糖優格這類的零食,富含蛋白質又美味,還能增加飽足感,減少飢餓感。在飲食部分,程涵宇力推「無糖生活」,呼籲勿攝取過高的糖份,可降低誘發胰島素阻抗,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的風險。「高纖飲食」則是避免吃進過高熱量的食物,降低肥胖的機會。提及「避免加工食品」、「拒絕精製澱粉」,程涵宇說,加工食品多半含有大量的糖份、脂肪、熱量。精製澱粉則多是去除了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等能幫助減肥的物質,剩下的成分會使人體在攝取時更易吸收和消化,卻也導致可能一下就產生飢餓感。若不多加留意,就會在接下來的飲食中吃進更多的熱量。至於「吃益生菌」,程涵宇大讚,益生菌能調整人體消化系統的狀況,健康的腸道細菌(加氏乳酸桿菌)能幫助降低發炎反應、穩定食慾、阻止飲食中油脂的吸收。程涵宇在「喝水助代謝」談到,一次喝500毫升的水在1個小時內可以幫助人體燃燒24%至30%的熱量。另外她也建議民眾可以「喝黑咖啡」,因為黑咖啡幾乎不含熱量,且咖啡因能提升人體3%至11%的代謝率,就算是處在168間歇性斷食也能喝。最後,程涵宇建議,想減肥務必要「睡飽飽」,如此一來可以幫助穩定食慾及代謝;研究發現,睡不飽的人變胖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55%。
不菸不酒…她40歲罹「大腸癌第四期」 醫揪1習慣:幾乎每個人都有
資深藝人余天與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2014年確診直腸癌,8年來經歷超過70次化療和各式治療,最終仍不敵病魔癌逝。余苑綺的離開,也喚起了大眾對大腸癌的關注。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指出,曾遇過一名大腸癌女病患,不菸不酒,也很少吃紅肉製品等,但經過追問才發現,女病患幾乎天天喝1至2杯的含糖飲料;陳欣湄表示,糖跟癌症之間到底有沒有關聯性,其實已被討論多年,過度使用精緻糖,可能會讓身體潛在的癌症問題爆發。陳欣湄在《健康2.0》提到,曾遇過一名40歲、身材微胖的女病患,已罹患大腸癌第四期,並且已在做治療,因此來診間尋求營養治療、營養調理;而在治療過程中,女病患一直反思,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紅肉製品、加工的肉類製品等攝取並不多,菸酒也沒有,不明白是哪裡出問題。過度使用精緻糖可能會讓身體潛在的癌症問題爆發。(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陳欣湄深入追問後發現,女病患有一個跟一般人相比之下、稍微不健康的習慣,就是每天一定會喝1至2杯的含糖飲料。陳欣湄表示,其實糖跟癌症之間到底有沒有關聯性,這問題其實已被討論了很多年,在過度使用精緻糖的時候,可能會讓身體潛在的癌症問題爆發。陳欣湄說明,尤其精緻糖大量地攝取,容易讓身體的血糖過度增大,引發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現在目前來講跟癌症的關聯性是有的;第二,長期吃非常高糖的製品,容易讓脂肪堆積,當大量脂肪堆積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慢性發炎也跟所謂的癌症,是有一些關聯性的。陳欣湄立即請女病患改掉高糖飲食習慣,結果病人反問,「可是不是很多人都這樣?」陳欣湄直言,因為這件事情太正常了,好像每個人都這樣做,覺得含糖飲料的習慣應該算是健康人的習慣。陳欣湄表示,事實上,大家還是會喝一些手搖飲,戒掉非那麼容易,建議就是原本喝全糖,改成8分糖,慢慢調降,最後達到無糖,減少糖會造成身體的其他併發症或是其他問題的風險。
護爸安康3/高達8成男性都有脂肪肝 無藥可醫「悄悄奪走性命」
根據永越健康管理中心2020年健檢分析報告,脂肪肝首次登上健檢紅字冠軍,取代過去長年居冠的維生素D不足,報告顯示,77.8%健檢民眾都有脂肪肝的問題,其中高達81.9%的男性都有脂肪肝問題。若進一步分析高膽固醇比例,發現2018年僅45%,但到了2021年已攀升至59.1%,上升幅度驚人。根據衛福部2020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2,035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癌為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肝癌的致病因子除了B、C型肝炎之外,另有2成是由脂肪肝所引起,且罹患人數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尤其脂肪性肝炎目前仍然無藥可醫,一旦病況嚴重就只能仰賴換肝。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由於脂肪肝沒有症狀,難以察覺對身體的影響,伴隨著肝癌致病機轉,即從脂肪肝轉變成肝炎,再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肥胖是所有疾病的源頭!」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說,除了脂肪肝之外,心血管疾病過去多半好發45歲以上的男性,但現在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推測原因就是肥胖。「只要你的體重超標,血壓、血脂、糖尿病都會陸續發生,心血管疾病就會跟著一起來!」根據國健署資料,40歲以上民眾高達3成7有代謝症候群;而十大死因中,代謝症候群衍生之三高疾病加總為31.9%,超越癌症28.0%。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表示,代謝症候群是三高慢性病源頭,由腹部的內臟脂肪造成身體慢性發炎、三高異常,只要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就屬於代謝症候群。其中,衡量內臟脂肪的腰圍是最重要關鍵。無論脂肪肝多輕微,依舊可能導致肝臟發炎,建議定期健檢、抽血追蹤,才能確保健康狀況。(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詹鼎正醫師表示,根據歐洲心臟期刊研究,腰圍每增加1公分,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增加2%;另一篇歐洲研究也發現,每當腰圍增加5公分,男女死亡風險就分別增加17%及13%。無論是脂肪肝或代謝症候群,都是可以逆轉的,若體重過重,減少5%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減少7~10%體重就能改善肝臟發炎狀況;另外,建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取過多糖分、澱粉,同時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就能除去多餘脂肪,找回健康。
朱俐靜乳癌病逝 10大危險因子愛注意、這兩類人篩檢「死亡風險降41%」
朱俐靜傳出3日因為乳癌病逝,享年40歲,消息曝光震驚各界,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110年十大癌症死因中,女性乳癌就排名第四,統計有2913名女性死於乳癌。 由於朱俐靜年僅40歲,屬於年輕型乳癌患者,醫師提醒,年輕型乳癌目前認為的最高危險群分別為,有家人在50歲以下罹患乳癌的有家族史者、初次月經在12歲以前發生者,以及30歲後還沒有生育者,建議這些高風險者可提早和醫師討論,早點做相關檢查。國健署也提醒,乳癌除了有10大危險因子要留意外,具有乳癌家族史的人也最好早一點定期接受檢查,目前,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實證研究最有效的篩檢工具。朱俐靜去年初罹患乳癌後,努力接受治療且維持工作,但仍傳出不幸消息。(圖/翻攝自朱俐靜臉書)朱俐靜去年初罹患乳癌後,努力接受治療且維持工作,但仍傳出不幸消息,一般來說,乳癌的危險因子像是有家族史,也就是一等親中有小於50歲者罹患乳癌、初經早於11歲、54歲後停經、未曾生育或35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後天危險因子則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等。「110年十大癌症死因」女性乳癌位居第四。(圖/衛福部提供)根據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表示,國內的乳癌患者50歲以下與50歲以上,分別各佔45%與55%,低於50歲罹患乳癌者已佔了全部患者的將近一半。他指出,介於30多歲到40多歲確診的年輕婦女,有三大罹患乳癌的最凶險族群,首先為,有女性家人在50歲以下確診乳癌者,罹患乳癌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其次為,初經在12歲以前到來者,罹患乳癌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另外,是30歲還沒生育者,這是因為過去有部分文獻指出,在30歲尚未有哺乳經驗者,會有較高機會罹患乳癌,但也有部分文獻認為沒有直接相關。體位過重和肥胖者有較高乳癌罹患風險。(示意圖/翻攝自白鹿視頻)研究顯示,體位過重和肥胖者有較高乳癌罹患風險,當婦女身體BMI大於25,罹乳癌風險則增加17%,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37%;缺乏身體活動者具較高罹癌風險;反之,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不愛運動者降低20到40%。高油、高糖和高鹽飲食充斥於日常生活,若長期不忌口或缺乏運動,除了三高等問題更可能誘發乳癌發生機率。(圖/黃耀徵攝)另外,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表示,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受到西化影響,加上工作壓力等因素,多數人會靠吃來舒壓、無肉不歡等狀況也相當普遍,加上高油、高糖和高鹽飲食充斥於日常生活,若長期不忌口或缺乏運動,肥胖必定會伴隨發生,造成體內脂肪堆積、身體慢性發炎,三高疾病也隨之而來,更可能誘發乳癌發生機率。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也最有效的工具是「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示意圖/亞東醫院提供)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國健署就提醒,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也最有效的工具是「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目前國健署有補助45歲女性每2年1次的乳房X光檢查,也建議40歲以上民眾,有家族史者,或是發現「不會痛的腫塊」,懷疑為乳癌的腫塊者,建議可讓醫師評估風險,認為有必要者可再安排後續檢查。
吃麵包會引起偏頭痛? 科學家解密
偏頭痛除產生頭痛外,還伴隨想吐、對光過敏、眩暈等其他症狀,全世界有數千萬人深受其苦,也是全球第三大病因。而造成偏頭痛的原因和環境、荷爾蒙、遺傳,以及吃特定食物如紅酒、起士、巧克力等有關,但最新研究發現,「麩質」也會。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神經學副教授葛蘭(Lauren Green)表示,小麥、大麥、燕麥及黑麥等穀物中含有的麩質蛋白,會引發免疫系統產生反應,造成名為「乳糜瀉(coeliac disease)」的腸道疾病,還會造成偏頭痛。罹患乳糜瀉的患者不限年齡,從嬰兒到各年齡層都有,因為麩質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發炎引發的其他症狀還包括慢性腹瀉、兒童生長遲緩及疲勞,但有些人症狀不明顯。醫界早期認為偏頭痛的原因是血管擴張,但最新研究發現,偏頭痛和顏面的三叉神經有關,麩質會造成三叉神經活化,出現過敏反應,於是造成偏頭痛。一般若是食物造成的偏頭痛,會在攝取食物後15分鐘產生反應,一般人可以將此做為判斷是否偏頭痛是由食物引起的依據,藉此改善飲食習慣。
工作倦怠也會過勞死
「工作倦怠」幾乎已是現代上班族的通病,不論是對工作的厭倦、沒有成就感、壓力過大等等,都可能是造成工作倦怠的原因。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工作倦怠列為一種病症,醫師提醒,要把工作倦怠視為警訊,當出現此症狀時,就是大腦提醒你身體負擔快到臨界點,最好安排休息或是想辦法讓自己沉澱,千萬別硬ㄍㄧㄣ著,免得成為慢性疲勞甚至是過勞死的「候選人」!現代人每天都要花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工作上,要說沒有工作倦怠的人可能少之又少。阿文(化名)是年收數百萬的超級業務員,卻也為工作倦怠所苦,「公司業績壓力大,我身邊每個人都好拚,感覺大家壓力都好大,卻沒有人說出口,兩三年下來,就像繃緊到快要斷掉的橡皮筋!」阿文說,他的睡眠品質漸漸變得很差,注意力也愈來愈不集中,該完成的工作常在最後一刻才完成,他覺得自己彷彿是一個快沒電的機器人。好在阿文有病識感,認為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趕緊向長官請假,也找了專業的諮商師談談自己的狀況,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他慢慢找回對工作的熱情,效率也逐步恢復,長官看到他的改變,不只欣慰,也鼓勵其他員工如果有職業倦怠,千萬別ㄍㄧㄣ著,一定要找專業人員協助。睡眠障礙 加重倦怠感對於阿文這樣的案例,精神專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其實我真的碰過病患因為工作倦怠,嚴重影響到身心狀態,要求我開立診斷證明書,證明他真的是因為工作倦怠而影響工作。」他接著解釋,工作倦怠跟壓力一樣是累積而來的,如果你沒有適時地排解倦怠感,當身體無法負擔時,就會開始產生症狀,進而影響生活。楊聰財說,最常見的就是從睡不好開始,一旦出現睡眠障礙,代表情緒也會開始不好,在這樣雙重影響下,注意力不如正常時,就會影響工作效率及判斷能力,漸漸形成「惡性循環」。「我認為工作倦怠有一個很明顯的症狀,就是會覺得自己已經燃燒殆盡,完全提不起勁來工作。」楊聰財提醒,如果一直撐著不去解決或是過度壓抑,臨床上最常看到的狀況就是自律神經失調,病患總覺得渾身不對勁,再不治療就可能變成憂鬱症、躁鬱症等真正的心理疾病。長庚醫院一般內科暨高齡醫學科主任陳英仁則建議將工作倦怠感視為一個警訊,代表身體在告訴你要休息了。「工作倦怠代表你的大腦運作有點出問題了,如果你不趕緊改善,工作倦怠有可能成為你慢性疲勞,甚至過勞的重要因素。」他解釋,人體在長期壓力下,內分泌的傳導物質會減少,像是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當這些傳導物質不平衡時,就有可能影響心理狀態,像是引發憂鬱、焦慮等,「心理不健康會以身體來表達,可能初期你只會出現頭痛、頭暈、心悸、食慾不佳等等,其實這些都是身體給你的警訊。」適當休息 運動洩壓力陳英仁認為,對工作產生倦怠就是一種大腦對身體的回饋,若狀況還不嚴重,可以透過休息或運動,讓倦怠的機制慢慢恢復正常;如果工作環境本就高壓,人就要自己提升應對的能力,在面對壓力時依然可以很穩定地處理事情,「應該沒有人不會對工作產生倦怠,但是要怎麼讓這個感覺不會從小海浪變成海嘯,我認為休息一段時間很重要,可以讓大腦重新開機;如果離不開這個環境,就要試著從不同面向,讓自己對這個工作產生正向思考。」楊聰財則表示能吃、能睡、能動、能笑是減少工作倦怠最重要的四根柱子,如果工作負擔真的很重,還是要適時向主管反映,千萬不要放任不理;主管也應關懷員工,給予適當的援助,因為關心有時會讓人產生正面能量,減少倦怠感的產生。(張向晴)工作倦怠常見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定義工作倦怠常見的特徵如下:1.能量耗盡、精疲力竭。2.對工作產生明顯倦怠,出現和工作相關的消極或憤世嫉俗情緒。3.專業績效減低。 減壓這樣做1.腹式呼吸:呼吸時將氣沉在腹部並鼓起;吐氣時腹部縮小速度比吸氣時緩慢,連續進行6次,持續3分鐘,有助於穩定情緒。2.放鬆肌肉:以慢慢增加力氣的方式,將雙手拳頭握緊,默數10秒後,突然放開,可鬆弛緊繃的肌肉。3.提升專注力:將橡皮筋套在手腕上,當意識到自己分心時,拉起橡皮筋彈自己一下,以便訓練專注力。4.6秒轉移注意力:憤怒時,先將視線從讓你生氣的人事物上移開,專注回想6種茶的品牌,或是水果、風景區等,以舒心的畫面轉移注意力。 吃好睡好防倦怠人們工作倦怠時,會加快生理氧化過程,造成情緒不佳,更增加倦怠感身體慢性發炎也會引起體內氧化,造成生理及心理問題,遵循以下6點,避免慢性發炎! 1.用好油:選用魚油、亞麻籽油、苦茶油,或適量橄欖油。2.生熟食各半:生食方面,可多吃生菜或水果,青菜稍微汆燙一下即可食用。3.低溫烹調:低溫烹調可以保留食物營養素,最好以蒸煮、涼拌為主。4.選擇各式顏色食物:莓類富含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食物;大蒜含蒜素、洋蔥含硫化物及檞黃素,都能抗發炎。5.拒絕過敏原:找出自己的食物過敏原,並減少食用。6.不熬夜:睡眠時間短或品質差會讓細胞修復能力變弱。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3期《周刊王》和2159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03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雜誌內附超商折價券,幫您激省889元,粉絲切勿錯過。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請進最新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119wantweekly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時報周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