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動物
」漁夫把34公斤珍珠藏床底10年 竟是「世界最大珍珠」價值超驚人
珍珠是軟體動物的產物,有許多不同用途,價值也依光澤、顏色和大小等各種不同因素決定。菲律賓巴拉望有一名漁夫發現了巨大珍珠,竟將它藏床底10幾年,之後被發現後命名為「普林塞薩之珠」,被預估價值有上億美元。綜合外媒報導,巴拉望普林塞薩有一名漁夫,10多年前在海邊遇到船錨卡住的狀況,下海後看到船錨卡在「巨硨磲蛤」裡,沒想到在其中竟發現1顆超巨大珍珠;不過漁夫並不當一回事,只是把巨大珍珠拿回家放在床底收藏,把它當幸運符,出海前會摸摸它。菲律賓一名漁夫10年前找到重達34公斤的天然珍珠,竟將其藏床底,近年才被公開命名為「普林塞薩之珠」,是世界最大的天然珍珠。(圖/翻攝自臉書/Haim Chicken)過了好幾年後漁夫要搬家,但這顆巨大珍珠攜帶不便,他決定把珍珠交給在當地觀光局工作的姑姑保管,姑姑一見巨大珍珠很驚喜,建議漁夫把珍珠交給當地市長,在市政廳展示。最意外的是,漁夫的巨大珍珠被專業人士鑑定,珍珠長約67公分、寬約30公分,重達34公斤,分析它的價值超過1億美元。但普林塞薩之珠尚未被國際認證,截至目前為止,國際認證全世界最大的珍珠是「老子之珠」(Pearlof Lao Tzu),是1930年代在巴拉望海域被發現,重量有6.35公斤。待普林塞薩之珠獲得認證後,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珍珠。
「裸蛤」好吃又營養? 英大學設置「海洋害蟲」養殖場…看好成「替代食物」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為了尋找一個能減少碳足跡,又持續供應人類蛋白質的新食物,將目光盯上了過去船員們聞之色變的「船蛆(shipworm)」,並且設置全球唯一的「船蛆養殖場」。科學家們認為,船蛆其實就是一種「裸蛤」,不僅養殖方便,又十分好吃,且能供應足夠的蛋白質,有成為替代食物的潛力。據了解,船蛆是海螂目之下的一科海洋雙殼綱軟體動物,該物種的外殼已退化,只餘下一小塊殻片在其又細長又軟的裸露身體的前端。而過往容易在木造船艦、碼頭等海水、淡水中的木頭中發現,因為船蛆會進入木頭內進行破壞,所以過往也有「水中白蟻」的稱號。根據《BBC》報導指出,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在研究後發現,船蛆雖然過往會被視為是害蟲,但是他們卻在船蛆身上發現,其所富含的蛋白質相當的高,甚至就連維生素B12的含量也很高,幾乎是淡菜(藍貽貝,blue mussels)的兩倍之多。而且科學家們也發現,其實船蛆非常好飼養,只需要木頭與水就能存活。普利茅斯大學生物與海洋科學學院海洋生物學講師船威博士(Reuben Shipway)就表示,目前已經完成船蛆養殖場的設計,能在全球各地輕鬆設置,而且他們也認為船蛆的養殖,是一個減少食物碳足跡的絕妙方式。而且相較於傳統貝類的養殖,船蛆的生長速度十分得快,只要半年就可以出貨,一般的貝類、牡蠣可能要經由長達2年的養殖。而且船蛆的飼養對於水源乾淨程度的要求並不大。而且飼養船蛆的木頭,其實都是那些原本要被送往垃圾掩埋場的廢棄木柴。船威博士表示,目前人類迫切需要一個可以提供微量元素、但又足以替代傳統肉、魚,減少環境負擔的新食物,目前船蛆極有可能成為這個新替代品。船威博士也提到,其實在菲律賓當地就有食用船蛆的習慣,他們除了會生吃外,也會將船蛆搗碎後油炸食用。而船威博士認為,將船蛆用來替代白肉應用在加工食品中,會是個受到歡迎的處理方式。
法國天才新星保羅基歇爾「挖掘體內獸性」 《進化症候群》考驗人性
《進化症候群》(The Animal Kingdom)由法國才子導演托馬斯卡耶(Thomas Cailley)自編自導,由凱薩影帝羅曼杜里斯(Romain Duris)主演,並找來在《冬日男孩》中表現亮眼,同時也是坎城影后伊蓮雅各(Irène Jacob)之子的法國天才新星保羅基歇爾 (Paul Kircher),除了展現角色歷經青春期的心境,還得詮釋發生突變的身體變化及內心掙扎。導演托馬斯卡耶和保羅基歇爾將於明(14日)抵台,參加金馬影展分享籌備及拍片的過程。保羅基歇爾透露為了詮釋發生突變的身體變化及內心掙扎,他在開拍前和舞蹈老師密切合作,「一起挖掘我身體裡的獸性,練習如何在肢體語言上融入動物的特徵,還學習如何發出動物般的聲音。正式開拍時,劇組的化妝和道具能幫助我更入戲,當我戴上爪子後,我感覺我真的化身成獸化的主角,希望能帶給觀眾新奇的觀影體驗。」導演托馬斯卡耶表示拍攝突變場景幾乎不靠特效。(圖/CATCHPLAY )該片在寫實的生活場景中巧妙融入奇幻元素,呈現人與獸共存既奇異又逼真的近未來世界。導演保羅基歇爾為了帶給觀眾最真實的驚奇感受,在人類獸化的設計呈現上,採用最傳統的拍片手法和最少的電腦特效,「我在製作的前期就決定為演員量身打造角色的突變特徵,全片實景拍攝完全不用綠幕特效,盡量以實體道具、特殊化妝以及演員的動作訓練達到效果,像是其中一場超市的戲,一位突變出章魚特徵的女孩在超市裡發狂,我們是先找到這位肢體語言像軟體動物的舞者,才決定這個章魚女孩的角色。」更表示在現場製作了仿真的章魚觸手,還請來一支手球隊在超市裡丟東西製造混亂,事後再以最少量的電腦特效補強視覺效果。故事描述近未來的世界,人類因不明傳染病發生突變,身上開始出現動物的特徵,法蘭克不僅得接受妻子動物化的事實,還得陪著青春期的兒子艾曼一起與突變共存。《進化症候群》將於11月24日全台上映。
好幸運!中國女買貽貝吃出數顆小珍珠 網大讚:值得收藏
中國浙江省麗水市一名柳女士,日前在網路上購買了一些貽貝準備料理,享用時發現有個貽貝裡面竟然有數顆小珍珠,讓她驚喜直呼「好幸運!」 貽貝俗稱淡菜、孔雀蛤,分布在太平洋熱帶海域,棲息於潮間帶至沿岸淺水海域,因為營養價值高,也被稱為「海中雞蛋」。根據《海峽網》報導,近日中國一位柳女士表示,自己買的貽貝品質很好,丈夫在食用時吃到了多顆小珍珠,讓他們感到非常幸運,還特地將吃到的珍珠收藏起來。 據了解,牡蠣、蛤蜊、貽貝等軟體動物以過濾微小的浮游生物為食,有時也會不慎吸入沙粒或寄生蟲等異物,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會製造混合物「珍珠母」將異物包裹起來,便形成了珍珠。 網友看見柳女士分享的照片後表示,自己也曾在河蚌肉裡吃到珍珠過,不過形狀都不規則;也有網友替柳女士感到開心,留言大讚:「值得收藏!」
「巨像秘魯鯨」化石出土!達340公噸超車藍鯨 有望成史上最重生物
藍鯨向來被視為「地球史上最重生物」,但這項稱號可能要讓賢了!研究人員在秘魯挖掘出一種古代鯨魚化石,他們推測,這頭已滅絕、大約3900萬年前的古代巨鯨「巨像秘魯鯨」(Perucetus colossus)體型超級大,粗估重達340公噸,相當於2頭藍鯨,最令人驚訝的是,這頭古代巨獸可能是「素食者」。圖為「巨像秘魯鯨」模擬圖。(圖/摘自UNMSM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綜合外媒報導,藍鯨普遍被認為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最重可達200公噸,約為3000位成人的體重。研究團隊2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說,這頭新出土的巨像秘魯鯨長約20公尺,或許不及藍鯨最長可達33.5公尺,但這隻龐然大物的重量介於85至340公噸之間,相當於5000位成人的體重。巨像秘魯鯨單就骨骼就重約5到8公噸,至少是藍鯨的2倍重。10年前,在秘魯沿海的伊卡沙漠一處陡峭岩石斜坡,發現巨像秘魯鯨,這一帶原為海洋,富含鯨魚化石。此後一支國際團隊花了數年時間,將13根脊椎骨、4根肋骨和1塊髖骨挖出。研究人員以3D掃描儀檢視骨頭表層,並鑽探骨頭,以進一步推測這頭鯨魚的體積、重量和骨頭密度,並推測巨像秘魯鯨的棲息地和飲食習慣。該團隊的研究主要作者是義大利比薩大學古生物學家比亞努奇(Giovanni Bianucci),他說,這隻古生物體態肥胖臃腫,「外型不像現代鯨魚,反而較像海牛目動物」。巨像秘魯鯨骨骼密度更高,很可能棲息在沿岸淺水區域,而同樣棲息在海岸邊的海牛也有相當重的骨骼,以幫助牠們潛入水域底部。比亞努奇指出,巨像秘魯鯨可能在水底覓食,不是活躍的獵食者。研究人員認為,巨像秘魯鯨可能像海牛般是草食性動物,或是牠可能像現代灰鯨一樣,以躲藏在沙底的小型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為食,也不排除牠可能是專吃脊椎動物遺體的食腐動物。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古生物學家藍柏特(Olivier Lambert)則說,由於骨骼很重,身體龐大,巨像秘魯鯨「肯定游得很慢」。他認為,「可能是某種溫和的巨型動物,有點像超級大隻的海牛,牠一定讓人印象深刻,但並不覺得恐怖」。
搜奇/牧場挖出海洋巨獸遺骸 白堊紀晚期水怪身長7公尺「專家喊太罕見」
澳洲一處偏遠牧場竟意外發現1億年前的「深海神獸」,當地3名業餘古生物家在昆士蘭西北部的麥金利地區搜尋,沒想到發現已滅絕的薄板龍(Elasmosaurus)化石,其歷史可追溯到1億年前的白堊紀,由於遺骸的骨架相當完整,也是澳洲首次發現頭尾相連的薄板龍化石,在全球相當罕見。出土的薄板龍遺骸化石,頭部保存良好。(圖/翻攝自QUEENSLAND MUSEUM推特)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3名業餘古生物學家隨即通知昆士蘭博物館,據館長克努森(Espen Knutsen)表示,薄板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這款海洋爬行動物以超長的頸部和相對小的頭骨著稱,一般身長15公尺左右,但其脖子的長度可達8公尺。薄板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一種與恐龍同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由於薄板龍脖子特別長,因此死後通常都會身首分離,想同時保存兩者非常困難,因此若是能找到完整骨架,可說是非常難得。經進一步了解,這隻薄板龍死前應該處於幼年階段,身長介於5至7公尺。薄板龍主要生存於開放性海域,有時會來到陸地呼吸空氣,擁有細長的牙齒,可以捕捉魚、蟹和軟體動物,儘管這次出土地點位於沙漠,但在白堊紀時期該區域卻是內海,所以在這裡能找到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科學家同時透過掃描薄板龍化石,發現牠們胃部竟有石頭,稱為胃石(gastrolith),吞下石頭可能是為了磨碎胃裡的食物或是做為壓載物,當助牠們潛入水中。另外,昆士蘭博物館網路執行長湯普森(Jim Thompson)博士認為,這項重大發現有助於古生物學家了解和識別館中保存的其它薄板龍化石,也將促進對昆士蘭白堊紀時期的重要研究。薄板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一種與恐龍同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圖/翻攝自臉書)
路人偶遇怪鳥…「身體薄如紙」像枯草 一查驚呆:是保育類
大陸河南省一名網友在路邊偶然看到一隻「紙片鳥」,小鳥渾身長滿了棕色羽毛,遠遠看上去就像一根枯草,樣子十分奇特。據目擊者稱,這隻小鳥的腦袋一直盯著自己,像極了一張紙片,用手機一查發現是二級保護動物「黃斑葦鳽」,鳥的嘴巴很長,最後報警處理後離去。據悉,小葦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為鷺科葦鳽屬,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東南沿海地區等地,以各種小魚、蛙、蝌蚪、水生和陸生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為食。據了解,這是葦鳽種群在生存發展中進化出一種擬態技能,就是模擬環境的本領,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有利於躲避獵食者的捕食。洛陽市林業局表示,一般鳥類、野生動物有救助站,到救助站後會有救助人員進行養護,恢復後放歸自然。路人偶遇怪鳥。(圖/翻攝自微博)資料顯示,黃葦鳽是鵜形目、鷺科、葦鳽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涉禽。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水域中。性甚機警,遇有幹擾,立刻佇立不動,向上伸長頭頸觀望。黃葦鳽身體長而略扁,翼展可達幾十厘米。嘴長而直,大約25厘米長,下嘴灰褐色,上嘴黑褐色。眼睛是金黃色的。腦後和頸側的羽毛是橙黃色的,胸部和脅部是淡白色或淡橙黃色,而翅膀和尾部的羽毛是黑褐色。
玉山健行同一處驚見2奇蛇!民眾親眼目睹:太幸運了
民眾日前前往玉山國家公園鹿林山健行,竟在同一處、時間相差3時半,先後看見台灣赤煉蛇及標蛇,其中長約80公分的台灣赤煉蛇蠕動細長身軀從山溝縫隙攀岩走壁,標蛇則是游泳過水溝。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園區常見蛇類是菊池氏龜殼花,台灣赤煉蛇較為罕見,民眾能親眼目睹,真的非常幸運。發現人說,他25日到特富野古道拍幾張東瀛珊瑚花序的照片,未料特富野古道封閉整修,輕裝逛鹿林山,先在公路旁遇見罕見的台灣赤煉蛇,正蠕動細長身軀從水溝箱涵沿著溝縫奮力往上爬,爬上邊坡隱身進草叢不見蹤影,他從鹿林折返,時間已過了3個半小時,同一處公路旁赫見標蛇游泳過水溝,「同一地點發現2種美麗又罕見的蛇類,實在太幸運了」。玉管處表示,天氣逐漸變暖,蛇類出沒野漸漸頻繁,園區較常見的蛇類是菊池氏龜殼花,台灣赤煉蛇較為罕見,民眾能親眼目睹,真的非常幸運;身體鱗片呈彩虹色澤的標蛇,主要吃蚯蚓等軟體動物,可能山區最近下雨,蚯蚓跑出泥土,標蛇才會現身覓食。玉管處指出,標蛇沒有毒性,而菊池氏龜殼花、台灣赤煉蛇都有毒性,但蛇類不會主動攻擊人,提醒民眾若在塔塔加遇到蛇,切勿過度害怕,靜待蛇離去即可,因為蛇看見比自己體型還大的人類更懼怕,一定先逃跑,建議民眾可持登山杖輕觸草地、打草驚蛇,讓蛇先離去,就能避免和蛇巧遇。
火鍋菜盤「爬出肥蛞蝓」她崩潰喊噁!網警告:恐引發腦膜炎
冬天是吃火鍋的熱門季節,冷冷的天氣配上暖呼呼的熱湯,讓人倍感幸福,不過就有一名網友抱怨,日前到台東一間知名連鎖火鍋店用餐時,先是上菜頻出狀況,再來是菜盤裡竟發現一隻「巨大肥蛞蝓」,讓他超級崩潰。原PO在「Dcard」發文表示,近日前往火鍋店用餐時,還沒點完餐服務生就急著離開,且餐點一直被遺漏,直到入內一個多小時後才「陸續上齊」,「整個無言,剛剛在前面反應的時候應該就要來對單了吧,過了一個小時後再來對單來得及嗎?從這過程中看得出來,非常不專業真的非常需要加強。」更誇張的是,原PO指出,妹妹的菜盤裡甚至爬出一隻活生生的巨大肥蛞蝓,向服務生反映竟被回覆,「可能是自己從菜裡面跑出來吧」,讓一行人瞬間沒胃口,「如果是小隻菜蟲就算了,大家都能體諒,但是是一隻洗菜、擺盤、上菜就能發現的大隻蛞蝓,卻沒任何一個人發現,認真懷疑是不是沒有在洗菜?」原PO無奈表示,雖然可以體諒過年期間會較忙碌,但該有的服務品質還是不可少,更何況是菜盤發現蛞蝓後,竟沒有任何相關人員前來關切及道歉,讓他十分不滿,「我敢說要是粗線條或者沒注意的人,肯定直接當香菇吃了。」貼文曝光後,引起大批網友留言表示,「我沒看到他在動的話 可能會把它當切過的香菇煮下去吃」、「嘔嘔嘔幸好有發現,不過長這樣的確是很像食材」、「目前看到最噁心,而且還是活的,拜託倒店」、「真的有夠扯,合理懷疑沒洗菜,不然那麼大隻怎麼會沒看到」、「這種店這也太沒衛生了吧,希望不要有更多人踩雷」、「蛞蝓這類的軟體動物,很有可能是廣東住血線蟲的宿主,單純碰到就可能感染,而造成腦膜炎了」。
台灣首次普查蘭嶼海底 驚見21+7+4新物種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去年委託國立中興大學全球變遷生物學研究中心、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針對蘭嶼海域底棲無脊椎動物進行物種普查,第1次調查就發現 32種蘭嶼新紀錄種,包含21種甲殼類、7種棘皮動物及4種軟體動物,其中小雙鱗蛇尾更是台灣的新紀錄種。粗腿擬瘦招潮。(圖/海保署提供)蘭嶼及小蘭嶼位於台灣本島的東南方海域,因海陸域地形的特殊性,加上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擁有許多與台灣本島迥異的生物種類。海保署表示,首次的調查就已記錄超過 150種個體,且蘭嶼新紀錄種約佔 20 %,顯示蘭嶼的海洋底棲生物物種相當豐富。斯氏折顎蟹。(圖/海保署提供)海保署說明,蘭嶼甲殼類新紀錄中,在野銀潮間帶記錄到粗腿擬瘦招潮,是蘭嶼首次有招潮蟹的正式紀錄;同地點也發現斯氏折顎蟹,為國立中興大學施習德教授與博士生許智惟在 2020 年所發表的台灣新種,本次於蘭嶼的採集則是台灣的第2筆紀錄;另外在蘭嶼沙灘潮上帶發現數量不少的中華沙蟹,但在過去蘭嶼的文獻或調查報告中僅有心掌沙蟹的紀錄,推測可能原因是兩種的形態類似,以至於辨識不易所造成的。中華沙蟹。(圖/海保署提供)另外,調查所發現的棘皮動物與軟體動物的新紀錄種,皆因非常見種,如桑氏柄體參,過去台灣僅在墾丁海域發現過;或個體偏愛躲藏,如台灣新紀錄種小雙鱗蛇尾,由於其體型小、體盤直徑約 1.8 mm及偏好躲藏於泥沙中的習性;又或體色與棲地背景十分相似而不易發現的軟體動物,如以礁石區海綿為食的割裂圓盤海牛,以及棲息於海藻叢中的翡翠長葡萄螺。再次凸顯出蘭嶼在地形與環境的獨特性,而孕育出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桑氏柄體參。(圖/海保署提供)海保署表示,本次委託國立中興大學所組成的專業團隊,今年會持續調查,並將其調查成果出版蘭嶼海域底棲無脊椎動物解說手冊,除有完整物種名錄外,更希望讓社會大眾對蘭嶼多樣性資源有更深入的認識,讓大家在親近海洋的同時可以共同愛護與保育海洋。
中秋假肉出沒3/專家教挑「中秋最棒食材」 烤肉後「5步驟排毒」恢復健康
中秋節想要開心烤肉,同時又兼顧健康?專家表示首先要挑對食材,其中最推薦脂肪含量低的海鮮類食物,建議從外觀、色澤、味道、處理方式選出最新鮮的品項。另外,狂歡過後也要補充正確營養素,才能排出身體大啖烤肉美食後殘存的毒素喔!「從烤肉前就要開始注意!」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烤肉前一定不能過度飢餓,烤肉時,最建議吃低脂蛋白質類的海鮮類食物,例如蝦子、魚、蛤蠣、花枝、干貝等,其次是雞肉,而紅肉如牛、豬由於脂肪含量高,少量攝取即可。挑選海鮮時,程涵宇觀察以下4件事。1.外觀:新鮮的魚蝦貝類及軟體動物類外形應完整、沒有破損及魚鱗脫落的現象,且肢體也沒有產生黑變及有斷落較好。2.色澤:新鮮漁產品的顏色較為明亮、有光澤,且摸起來不會有黏膩、沾手的感覺;若顏色暗淡無光澤,顯然已失去鮮度,最好避免購買。3.味道:新鮮的漁產品帶有一股自然的海鮮味;若聞起來有嗆鼻的腐臭味,可能是已遭到細菌感染,已不新鮮,最好避免購買。4.處理方式:也可買急速冷凍活凍水產,解凍後料理依舊口感彈性、肉質鮮美。除此之外,也要避免購買含有磷酸鹽的海鮮食材。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有些不肖業者為了讓海鮮增加重量,會偷偷添加磷酸鹽,如果外觀看起很鮮豔,或是水滴得比較快,甚至買回家下鍋料理後食材大幅縮水,就要當心是含有磷酸鹽,多吃會引發腎臟病、骨鬆、心血管疾病。準備烤肉食材時,記得要多準備高纖蔬菜,比例最好是肉品的2倍,可幫助身體代謝循環。(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另外,程涵宇也提醒烤肉時要多吃高纖蔬菜類,例如菇類、蘆筍,或是抗氧化蔬菜如青椒、洋蔥、花椰菜、番茄,最好比例是肉類的2倍,比較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烤肉難免吃下一些少量毒素,例如過多的鈉或脂肪,程涵宇建議隔天可多補充維生素C,例如吃奇異果促進腸道蠕動及蛋白質分解;也建議多吃高鉀食物排出身體多餘的鈉,例如瓜類、香蕉、海帶、菇類都是不錯選擇。程涵宇說,中秋烤肉後也適合減糖一陣子,「研究發現,攝取過多的糖,會導致代謝不佳,所以只要飲食中減糖,就可以促進身體循環。」多喝水也有相同效果,可以使用任何喜歡的水果、蔬菜和草藥組合在一起,例如黃瓜薄荷氣泡水等。最後,當然一定要多運動,藉由流汗、身體活動將體內廢物排出,就能有更好的排毒效果。
瑤瑤出門目睹「大型命案現場」 路邊躺一堆屍體嚇傻:R.I.P.
颱風「軒嵐諾」逐漸靠近台灣,外圍環流為全台各地帶來風雨,也發生不少慘劇。藝人瑤瑤(黃喬歆)早上出門的時候,目睹「大型命案現場」,地上屍體遍布,讓她當場嚇傻。瑤瑤今(3日)在IG限時動態發文,她透露早上出門時,看到路面有許多蝸牛,有些還活著,但許多已成屍體,疑似是被路人不小心踩到,或是被腳踏車輾過,情況慘不忍睹,讓她驚呼根本是大型命案現場,並寫下「R.I.P.」為這些蝸牛哀悼。瑤瑤出門目睹「命案現場」。(圖/翻攝自瑤瑤IG)為何下雨過後常會看到蝸牛出現?因為蝸牛是陸生軟體動物,利用腹足爬行,需要一定的水分,藉由分泌黏液以減少摩擦,平常天氣乾燥時,會躲在殼裡避免水分流失死亡,但如果遇到下雨天,環境潮濕讓蝸牛移動變得相對輕鬆,因此牠們通常會在雨後出現。據了解,瑤瑤過去自節目《我愛黑澀會》發跡,現在是通告藝人,和韓籍男友李振遠(Andy)交往多年,感情甜蜜穩定,然而小倆口偶爾也會有爭執,她曾抱怨男友從不主動幫忙做家事,認為這些「都是媽媽要做的」,讓她直接回應:「可是我不是你媽」,沒想到對方卻說:「在我們的認知裡,女生就是要最辛苦啊」。回想和男友同居至今,對方沒有一次主動掃地和拖地,讓旁人感到擔憂,並建議她要好好考慮。對此,瑤瑤則打趣表示,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請清潔阿姨。
父子淨灘撿到異香怪石…鑑定認證「上等真品」 專家驚:本島海灘首例
是不是真品,他一出手就知道!國立高雄大學生命科學副教授鄭竣亦開發獨步全球的「龍涎香(ambergris)」檢測技術,日前協助檢測一名柯姓民眾淨灘所拾獲異香怪石,發現「龍涎香素(ambrein)」特有且強烈訊號,除了確認是質地上等的真品,也是所經手鑑定案中,在台灣本島海灘發現的首例。高雄大學指出,該龍涎香為白色、鵝卵石狀外觀,重約146公克,湊近可嗅到特殊香味。家住北部的拾獲人柯先生表示,熱愛潛水、海洋生態的他,經常帶著妻小參與淨灘活動,今年2月28日上午與長子散步海灘兼做環保,瞧見該怪石順著浪潮沖刷上岸,父子倆隨手拾起,走了一段路驚訝聞到該石散發香氣。後續柯先生委託高雄大學生科系副教授鄭竣亦檢測,得知是貨真價實的龍涎香相當開心。本月4日下午特地全家南下到校拜訪,由鄭竣亦開立鑑定書。柯男透露,自己計畫把龍涎香當傳家寶,若有適當時機,也願意公開展覽,藉此鼓勵國人重視海廢議題,踴躍響應淨灘、維護海洋生態永續。鄭竣亦利用獨步全球的檢測技術,證實民眾拾獲的是龍涎香無誤。「這是我經手的數百件鑑定案中,極少數且上等真品!」鄭竣亦利用「核磁共振光譜(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技術」,從NMR圖譜中發現「龍涎香素」專屬訊號,確定柯所拾獲的是真品無誤。鄭竣亦表示,長期投入龍涎香研究十餘載,接受世界各地委託達數百件累積的數據資料,他開發獨步全球的NMR鑑定技術,相較坊間目測、焚燒、熱針鑽探等偏方,更能精準判斷真偽。根據研究文獻研究,龍涎香是抹香鯨排泄物(糞便),也就是吞食烏賊、章魚等軟體動物,無法消化部位堆積腸道被分泌物包覆,形成蠟狀硬塊,收錄於《本草綱目》被視為珍貴藥材,西方則做為高級香水定香劑,俗稱「漂浮黃金」,數量稀少且價格高昂。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 「海底蝗蟲」仍有謎團未解
7月6日,大陸青島膠州營海碼頭漁民胡大山在自家養殖區里捕撈出1200多斤海星、「白泥螞」等敵害生物。他家5000多畝蛤蜊苗被這些敵害生物吞噬掉三分之二,這意味著數百萬元的損失。《新京報》報導,青島海域的「海星之患」,最早引發關注是在2006年。當時,青島僅膠南地區因海星災害導致的鮑魚養殖損失就達到4000餘萬元。去年,青島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再次爆發海星,平均密度達到50個/平方米。此次,與海星一同出現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白泥螞」的軟體動物。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因對貝類養殖生產造成危害,青島市決定暫時在一定區域允許養殖戶採用地籠網、底拖網對海星和「白泥螞」進行全面清理。白泥螞成規模出現,這在青島是首次,而對於這個新對手,人類還知之甚少。43歲的胡大山自小在膠州灣長大,從事海洋水產養殖已經15年,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那麽多白泥螞。“它們就像軍團一樣,密密麻麻衝進養殖區,將成片的蛤蜊苗吞掉。胡大山說,潛水員5月底發現,養殖區裡已經出現了海星,還有少許白泥螞,但因為當時數量較少,大家並沒過多在意。一個月後,養殖區5000餘畝蛤蜊苗遭受滅頂之災。「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白泥螞學名為「經氏殼蛞蝓」,為殼蛞蝓科殼蛞蝓屬動物,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一般體長在40-42mm左右。其生長速度較快,腹腔內牙齒發達,能夠捕食蛤蜊、牡蠣等養殖貝類,長相酷似蝸牛,外邊有一層薄殼。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成林表示,比起不起眼的白泥螞,海星已經在北方海域泛濫了十餘年,人們把這樣的敵害生物稱為「海底蝗蟲」。作為一種兇猛的肉食動物,海星主要掠食鮑魚、蛤蜊、扇貝、貽貝等經濟貝類,有時也攝食蠕蟲類、海鞘以及海膽等其他棘皮動物。據了解,海星進食時,首先用腕和管足抓住食物,將胃從口中翻出包住食物,然後分泌各種消化酶消化食物,因此,海星對貝類養殖的危害很大。相關數據顯示,一個剛滿月的小海星,6天內能吃掉50多個小海螂,一個成年海星1天內可以攝食5至6個海蛤。相比之下,人們對於白泥螞知之甚少。截至2022年7月8日,以白泥螞、經氏殼蛞蝓為篇名的知網學術論文為零篇。據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目前可以確定,海星和白泥螞都能夠捕食蛤蜊等,是養殖貝類的敵害生物。但白泥螞為何會成規模出現在膠州灣、它們從哪里來、是否與海星存在捕食等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搜奇/火紅湖面絕美卻致命 人間冥河「生物一碰變乾屍」
古希臘神話中,蛇髮女妖梅杜莎擁有讓人「被石化」的能力,只要跟她雙眼直視就會變成石頭,而這種只會在電影或神話出現的詭異景象,卻在非洲的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東部與肯亞邊界處真實上演。有時鳥類不知情一頭栽進湖中,身體竟宛如被石化一樣,最終以生前模樣死亡。(圖/翻攝自nickbrandtphotography IG)有時鳥類不知情一頭栽進湖中,身體竟宛如被石化一樣,最終以生前模樣死亡。(圖/翻攝自nickbrandtphotography IG)從社群媒體上的照片可見,這看似平靜的湖面,有時鳥類不知情一頭栽進湖中,身體竟宛如被石化一樣,最終以生前模樣死亡,隨後又被風乾成雕像,形成相當詭譎的畫面。「納特龍湖」(Lake Natron)又被稱為「地球上的冥湖」,由於湖水有著強鹼性及高溫,幾乎沒有生物能生存,甚至碰到湖水,很快就會鈣化變成「雕像」,宛如乾屍。鳥類等生物一旦誤入湖中,湖裡碳酸鈉結晶促使身體宛如石化般,迅速將其肉體轉化為石類物質。(圖/翻攝自commeuneillusion IG)來自美國的攝影師尼克勃蘭特(Nick Brandt)來到這神秘的納特龍湖,拍攝下這震撼人心的照片,湖面平靜無波,鳥類等生物一旦誤入湖中,湖裡碳酸鈉結晶促使身體宛如石化般,迅速將其肉體轉化為石類物質,生命彷彿被瞬間定格,隨後又被風乾成雕像,可說是最恐怖的奪命石化湖!受到周遭火山運動影響,因此水溫高達50度,且大裂谷的火山灰也會飄入湖中,形成天然化合物「泡鹼(natron)」。(圖/翻攝自bonnevie20 IG)這座位在坦尚尼亞北部的鹼水湖,水深約3公尺,其闊度會隨降水量而改變,而湖水來自埃瓦索恩吉羅河,但由於受到周遭火山運動影響,因此水溫高達50度,且大裂谷的火山灰也會飄入湖中,形成天然化合物「泡鹼(natron)」,使得湖水酸鹼值在ph9~ph0.5間,成分近似於火山灰,其中包含的礦物質和古埃及人用於製作木乃伊的乾燥劑類似。納特龍湖的鹹度超過死海,能在湖中生存的只有少數的藻類、軟體動物及鹼性羅非魚(Alcolapiaalcalica),另外就是紅鶴。紅鶴會趁湖水較乾涸時,在湖中的小鹽礁築巢繁殖,數量多達300多萬隻,也意外成為當地的特色景點之一。
南韓漁民捕獲32足章魚哥疑遭「核污染」 專家:單純自然突變
南韓1位漁民,15日在泗川市和高城郡交界海面捕獲了有32隻腳的小章魚。由於該隻章魚相當罕見,引起民眾擔心是否受到核污染才會發生變異。對此,有專家要民眾放心,該隻章魚之所以異於其他同類,應是自然突變所致,與污染無關。南韓漁民捕獲32隻章魚腳的小章魚。(圖/翻攝自韓聯社)根據《韓聯社》報導,1位漁民近日捕捉到一隻與平常所見的章魚不同的小章魚。漁民表示,自己抓到的這隻章魚足足長了32隻腳,十分特別,「現在是章魚的禁獵季節,本來想直接放回海中,但牠看起來很不一樣,才帶回來和朋友討論。」透過照片可看到,這隻章魚外觀與其他章魚無異,但腳卻相當多,捕獲的漁民表示,「我數了一下這隻章魚的腳,這些足部像樹枝狀一樣分散,整整有32條;但大多的軟體動物章魚只有一個頭和八隻腳。」因過往並未發現這樣的章魚物種,當地漁民不禁擔心是否海域受到輻射汙染,才會出現突變。對此,慶南水產資源研究所專家則表示,該隻章魚僅是單純自然突變,和核污染無關,「日本在1957年和1998年時,也曾發現長了多達85條和96條腳的章魚。雖然並不常見,但學術界都知道,章魚腿上傷口的癒合過程中,有時會發生過度再生的狀況。」
全台唯一! 翡翠水庫竟是「保育類動物」天堂
正當全台許多地方面臨缺水危機,翡翠水庫仍不受影響,因為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長年豐沛的水源。不只如此,翡翠水庫更是全台唯一的「食蛇龜保護區」,面積廣達1300公頃,相當於50座大安森林公園,透過積極保育,讓瀕臨絕種的食蛇龜有個安穩的棲息之地。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位在水庫集水區範圍內,屬新北市石碇區,範圍包括湳子坑、九紀山、後坑仔、火燒樟等區域,面積為1295.93公頃。自1996年起,研究人員在湳子坑一帶進行食蛇龜族群生態研究,調查發現雖然個體數略有減少,但當地仍維持穩定族群,因此決定設立「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以維持食蛇龜族群長久存續。(圖/日月光基金會提供)食蛇龜主要棲息在低海拔的次生林、闊葉林及其周邊環境,成長速度慢、壽命長,達性成熟時間長,約需超過10年以上,每年5月至7月中旬是產卵季,一般可產1、2窩,每窩產卵數1~3顆。食蛇龜屬雜食性動物,以榕果、肉質漿果、蕈類、昆蟲、陸生軟體動物、蚯蚓、甲殼類及動物死屍為食,活動範圍不大,且具有極高忠誠度,有季節性遷徙的習性。不過,近來有不肖人士進入水庫捕捉食蛇龜,近2年共查獲5起疑似盜獵案,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第41條,「對於未經許可獵捕、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者,加重其刑三分之一,且未遂犯亦可處罰」,提醒民眾切勿以身試法。
深海大烏賊遭沖上日本海岸 水族館「冷藏展示」:機會難得
日本新潟縣上個月才出現一隻長約4公尺的巨型烏賊屍體,如今新潟水族館又發現另一隻的屍體被沖上岸,已經做成標本。水族館表示,這種「大王烏賊」通常只在深海中活動,因為非常難得看到所以才會秀出來展覽。不過,卻有許多日本網友擔心,接連兩隻大王烏賊死在岸邊,會不會是什麼災難的前兆。(圖/翻攝NHK)綜合日媒報導,上個月面向日本海的新潟縣絲魚川市姬川港,有民眾拍下一隻約4公尺長的巨型烏賊屍體載浮載沉的影片;新潟水族館本月2日又發文表示,在海岸發現另一隻大王烏賊的屍體。(圖/翻攝@marinepia_2推特)館方表示,接到民眾通報就出動4名員工將屍體搬運回館,並以冷藏的狀態直接展示給民眾觀看。這隻大王烏賊全長約2.4公尺,館方表示「機乎沒有機會,在不使用加化學處理的情況下,讓這些深海物種展示出來」。(圖/翻攝@marinepia_2推特)據維基百科資料,大王烏賊又名大王魷魚,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深海,北歐神話的海怪就是以大王烏賊為原型,是世界最長的軟體動物,平均長度為2.25公尺,目前已經確認其最大個體為14公尺長。
最古老化石!2.44億年前「雲南暴魚」首現 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雲南暴魚」在中國雲南羅平被發現!其體長34公分,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佈消息指出,該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了「雲南暴魚」化石,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其體長34公分,且是在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位在食物鏈網較高的位置。此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於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也讓人們對於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更加認識。新重建的早期新鰭魚類分支進化樹。(圖/翻攝中國新聞網)徐光輝指出,成熟的食物鏈網的建立對於三疊紀生物復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標誌,但過去在雲南羅平一直沒有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讓人誤以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自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後,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隨著「雲南暴魚」的發現,顯示成熟而複雜的食物鏈網已經在中三疊世早期建立起來。徐光輝也介紹,三疊紀體型最大的一類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為疣齒魚科,過去主要以體長可達65公分的疣齒魚屬為代表,生活在歐洲和華南中、晚三疊世海洋環境。而新發現的「雲南暴魚」是疣齒魚的近親,目前只在雲南羅平發現,代表了疣齒魚科最古老的屬種。「雲南暴魚」頭部高精度斷層掃描描圖。(圖/翻攝中國新聞網)而「雲南暴魚」的上、下頜口緣牙齒比疣齒魚更為強壯有力,其捕食能力也更強,2者相似之處為下頜內側和口腔內的翼骨上都具有粗壯的牙齒,可以碾壓獵物的外殼,推測「雲南暴魚」可以捕食羅平生物群中其他的小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雙殼類等。徐光輝也表示,「雲南暴魚」的發現對於瞭解早期新鰭魚類各主要類群系統發育關係、輻射演化和生態適應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團隊也首次將疣齒魚科納入分支系統學研究中,重構了早期新鰭魚類分支進化樹。
驚!火力發電廠塞爆上萬「藍色怪物」
真是超級驚人的畫面!以色列的火力發電廠上周四發生藍色水母大舉入侵事件,擔心水母塞住冷卻系統引發爆炸,員工們顧不了可能被水母毒液攻擊的危險,徹夜加班才清完這些軟體動物!據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被藍色水母攻擊的發電廠位於以色列的沿海城市阿什凱隆(Ashkelon),其海水冷卻系統在周四遭遇藍色水母大軍全面入侵。這種地中海水母,又稱為游牧水母,原本只生活在地中海,一百年前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運河開放後,1976年夏天在以色列首次發現。從此每到夏天,當海水溫度介於28.2~30度之間、正值滿月上升時,水母便會大舉出動,對以色列的電力公司來說,一旦水母堵塞水泵,將可能破壞發電站甚至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