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症化
」 新冠肺炎 陳時中 李秉穎新冠單週暴增623例!醫示警「KP.2傳染力不容小覷」 口罩銷量增2成
疾病管制署18日表示,國內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上週新增62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329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8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對此,醫師示警,KP.2的傳染力不容小覷。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JN.1占比分別為60%及54%,為國內主流株,惟近期占比緩降;另KP.2的占比則略升,分別為13%及27%;KP.3占比則持平,分別為9%及5%,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日前在臉書發文提醒,KP.2的傳染力不容小覷,就自己的經驗,近日發燒、痠痛的患者快篩約有2分之1都確診,另一半為流感或其他病毒,且有一部分「天選之人」直到這波才感染,「上週六看到兩位,分別是80歲、59歲女性。新冠雖已輕症化,但大多仍相當不適,部分引發嗅覺異常、久咳、長新冠等」。《三立新聞網》報導,隨著新冠疫情再度升溫,口罩的銷量也跟著提高,中衛行銷經理周令怡透露,口罩在後疫情時代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用品,不少家庭平時就會備貨,近期疫情影響下,口罩銷量雖不像過往翻倍成長,但也增加了1、2成,而目前口罩供貨穩定、通路也多,所以不會像先前爆發搶購潮。疾管署提醒,由於國內疫情持續上升,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對於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呼籲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
新冠快篩恐有失準度? 食藥署限業者1個月內補交對「XBB病毒」性能報告
國內第四波疫情正遭遇XBB病毒侵襲,但過去所使用的快篩卻可能無法準確驗出病毒。食藥署今天表示,即日起要求國內核發緊急使用授權(EUA)的205款快篩試劑需在一個月內繳交對XBB病毒的檢測性能,如未能通過審查將不得再進行製造或輸入。台大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快篩是新冠最重要的檢測工具,但受到病毒量和檢體品質影響,XBB輕症化、流行廣,使得偽陰性機會增加,如有接觸史和符合的症狀,但快篩卻陰性,請使用另一個廠牌的快篩重複篩檢,才不會錯過黃金時間,避免重症和死亡的發生。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指出,XBB病毒相較過去流行的BA.2、BA.5變異株,雖然主要發生變異在S蛋白,而我國核准之快篩試劑皆是以偵測病毒N蛋白為主,應不影響檢測XBB變異株之性能,不過為確保國內快篩試劑效能,仍要求廠商於7月31日前繳交性能報告。陳惠芳說,目前國內共有205張專案核准(EUA)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核准期限至明年6月30日為止,核准期間過後的產品皆不得再製造或輸入,目前已有15案向食藥署申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查驗登記,其中已有2案獲核准取得許可證。
新冠疫情該降級只監測重症?專家:長新冠、腦炎將被忽視
隨著Omicron病毒輕症化,外界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降級呼聲也提高,但有專家提醒,指揮中心未來降級,不應比照流感只監測重症,應用報氣象的方式同步監測輕症疫情,否則長新冠、腦炎等併發症將無法受到關注。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今日在臉書發文,雖然Omicron病毒已輕症化,且國內BA.5疫情看似反轉往下,但新冠疫情仍然沒有結束,由於國門的開放,讓新型變種病毒如BA.1.1、BF.7、XXB等「流氓」都已準備好來台「大幹一場」,製造一波新疫情,將來影響人們生活的不是重症,而是輕症。李建璋說,若將來國內新冠疫情隨著降級不再通報輕症,而只通報重症會發生什麼事?他認為這些變種病毒就算不引發重症,仍然會帶來長新冠,讓小孩子得到腦炎,把老人搞死,若輕症不通報就是躺平。李建璋呼籲,新冠疫情的監測,就有如氣象報告一般,民眾透過氣象預報得知紫外線過高,出門就會注意防曬,預報下雨就會帶傘,預報颱風各地都會停班停課,因此新冠疫情的預報,同樣也能帶來效果,例如在中度流行期提醒民眾戴口罩,減少外食,大流行期實施停班停課,暫停社交等等。李建璋提到,過去新冠疫情通報需要花費大量人工,但現在電子病歷的通報系統都已建立,通報實在不用花多少力氣,不需再拘泥傳染病防治法,疾病可以降級,但資訊流通不需要關閉,民眾也不一定要每天看指揮中心制服組,可以改看新聞主播報全台各地疫情與流行情形。李建璋認為,台灣的資通實力堅強,既然有能力創造出紅綠燈的小綠人獲全世界稱讚,何不在後新冠時代發揮創新精神與優勢,將疫情當作每日的氣象播報成為全球的典範呢?
公衛學者提「類地方流行」模式 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關3天就好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提出「類地方流行」模式。(圖/翻攝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新冠肺炎疫情走向輕症化,不少國家已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公衛學者指出,目前許多國家都對確診者隔離天數進行調整,面對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轉型期,即「類地方流行」時期,台灣在未來這4個月內,可依疫苗接種、投藥情形調整輕症者居隔天數。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可隔離3天即可,但若是65歲以上未打疫苗、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者,則隔離天數應拉長至14天。台灣在大流行轉型成地方流行之時,將面臨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期 (2022年10~12月以及2023年1~2月)。為適應這段轉型期間,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提出「類地方流行」模式,以兼顧新冠肺炎、流感疫情,輕症個案居家隔離天數的調整就是其一。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研究團隊以施打追加劑、未施打追加劑感染後的病毒量變化進行評估,發現施打追加劑者感染3天後,高達95%病毒量達到極低狀態,未施打者則需等到7天。至於輕症長者, 從輕症變為中症多會在2~4天後發生,6天前都有可能性,而輕症到重症則約需4天,因此建議縮短施打疫苗年輕族群的居隔天數,拉長65歲以上長者的居隔天數。陳秀熙表示,為達到精準居家隔離,可以65歲的年齡作為區分,再進一步分成施打疫苗、未施打疫苗者,以及使用抗病毒藥物、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者;若為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可隔離3天即可;未施打疫苗者若用藥可隔離5天、未用藥則隔離7天;至於65歲以上,或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輕症個案,陳秀熙表示,有施打疫苗且使用抗病毒藥物者,可隔離5天,未用藥則隔離10天;而未施打疫苗的長者及高風險個案,若用藥可隔離7天,未用藥則需拉長隔離天數至14天。陳秀熙表示,由於高達6成的人都屬於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若縮短隔離天數至3天,對於醫療等各行各業的人力而言很重要,有助經濟復甦,而長者、高風險族群拉長隔離天數,也能減少中重症風險。除調整隔離天數,陳秀熙表示,面對「類地方流行」時期,密切接觸者若有施打雙價次世代疫苗或第4劑者,亦可將「0+7」政策轉為「0+0」;未施打追加劑者,可從原本的「3+4」轉為「0+7」。另一方面,由於50~64歲及65歲以上族群中症趨勢持續上升,陳秀熙認為應省思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擴大開放至50~64歲族群,以免由輕症變成中症,同時也須考慮雙價疫苗全面開放至18歲以上成人,提高社區免疫保護力。口罩方面,則建議解除口罩令(除公共場所、大眾運輸、大型集會場所),鼓勵「口罩自主」政策。
亞太區僅剩中港台要入境隔離 王必勝:邊境鬆綁10月初有機會
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昨日本土確診新增4萬6673例,與上周同期相比,連續2天下降。指揮官王必勝坦言,10月初邊境鬆綁,「看起來有機會」。公衛學者呼籲,如今亞太區僅港中台入境要隔離,「居家檢疫」應該退場,邊境唾液PCR也應改成快篩,疫情監控改以中重症為重點,「時間已經到了」。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將舉行擴大防疫會議,據了解,將就邊境檢疫措施做討論,有可能在行政院會後宣布。蘇貞昌昨表示,防疫工作正在最後完成階段,但須斟酌情況,討論確定後,會提前宣布,讓各行各業有足夠時間準備。指揮中心原預估本波BA.5疫情將在昨天達到高峰,但昨天新增4萬6673例,比上周三下降6%。王必勝說,連2天降低,可能上周就是高峰,為求謹慎,仍須再觀察幾天。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亞太區只剩「中國、香港、台灣」須接受入境篩檢與後續隔離,台灣與香港隔離時間為3+4,中國大陸隔離時間為7+3,日本、泰國、菲律賓等只要採檢為陰性就免隔離,他呼籲「居家檢疫」應退場,自主防疫進場,邊境唾液PCR也改成快篩,改以監測中重症為重點。陳秀熙說,境外解封後,應配合全世界的動向,不必增加居家檢疫時間,防疫人員與旅客的負擔才能減輕,才是病毒走向輕症化的趨勢。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以目前空床率及中重症率推估,除非北區中重症成長逾5成,其他地區成長2倍,醫療量能才會緊繃,若推估疫情在10月中下旬達到高峰,中重症率僅會比現在高4成,約每天重症60人、中症100人,醫療量能仍可負荷。民眾關心,若疫情降溫何時邊境檢疫措施可由現行「3+4」改為「0+7」?王必勝表示,只要確定趨勢往下,開放時間提早是有可能的,但是否將直接實施「0+7」?或是先從「3+4」都改為一人一室?他表示,都有列入考慮,接下來觀察至少1周,但也鬆口,「10月上旬開放也有可能。」
0+7「時間已經到了」 台大學者:亞太區僅剩陸港台仍須隔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十月國門即將開放,從現行「3+4」鬆綁為「0+7」,但實施時間未定。台大學者指出,如今亞太區只剩大陸、香港、台灣入境要隔離,其他包含日本、泰國、菲律賓等國家,採檢陰性就免隔離,呼籲「居家檢疫」應走向退場,以監測中重症為重點,「時間已經到了」。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今天舉辦線上防疫科學直播記者會,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以目前空床率及中重症率推估,除非北區中重症成長逾5成、其他地區2倍,醫療量能才會緊繃,以目前台灣10月中下旬的疫情達高峰時來推估,中重症率僅會比現在高4成(約每天重症60人、中症100人),醫療量能可負荷。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全球疫情趨緩下,各國對「中重症及醫療量能」的關注,已經高於對確診數的關注,最近的BA.5疫情重症死亡沒有明顯上升,歐洲、大洋洲、亞洲國家醫療量能都可負荷。因此,陳秀熙表示,整體防疫政策應改為監測中重症的「時間已經到了」,呼籲「居家檢疫」應走向退場,讓「自主防疫」上場,邊境唾液PCR也應考慮改成快篩。團隊成員蔡芳均並比較國際間現行邊境檢疫措施,目前旅客入境時已經不用接受檢測與隔離的亞太區國家包含,日本、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紐西蘭、澳洲,至於韓國則是規定入境24小時內接受PCR採檢,陰性者不用進行後續隔離。北美地區加拿大只要完整接種疫苗,也不必隔離,美國則要求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者仍須隔離3到5天。亞太區旅客仍須接受入境時篩檢與後續隔離,目前則僅有台灣、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與香港隔離時間為3+4,大陸隔離時間為7+3,不過台灣仍有開放深喉唾液採檢。陳秀熙強調,台灣慢慢應走向居家檢疫退場,自主防疫進場,鬆綁境外解封後應配合全世界的動向,不必要繼續增加居家檢疫時,防疫人員與旅客的負擔,才是真正病毒走向輕症化的趨勢。他也表示,雖然美國與韓國雖然持續維持隔離措施,但會隨著次世代疫苗的來臨,會慢慢恢復新常態生活。
全年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值 中研院下修至3.52%
2022年上半年美國經濟過熱、俄烏戰爭、大陸封控、供應鏈紊亂及全球通膨居高衝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認為,近期國內疫情升溫,加上國內外政經情勢變數,對經濟成長形成壓力,因此將全年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從2021年底的3.85%下修至3.52%,是目前國內主要機構預估成長率最低的一家。目前國內主要經濟預測機構對於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除中研院最新發布的估值外,台綜院6月發布預測值是3.8%,央行在6月第二季理事會發布的預測值是3.75%,主計總處5月底發布的估值是3.91%,台經院和中經院均在4月發布預測值各為4.1%和3.96%。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周雨田表示,美國系統性通膨難解,全球疫情反覆、俄烏戰爭等,牽動能源與原物料供需失衡,供應鏈瓶頸仍在,主要經濟體緊縮政策、美國加速升息,使金融市場震盪,國際貨幣基金(IMF)調降美國及全球經濟預測,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難免受到連動而景氣復甦放緩,因此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其中,國內疫情爆發,民眾外出消費意願大減,抑制餐飲、觀光旅遊等需求,上半年消費者信心逐月下降。目前疫情漸緩且趨於輕症化,下半年預計將出現消費反彈,民間消費動能復甦,考量物價及低基期因素,預估全年實質民間消費成長率為2.93%。民間投資方面,周雨田指出,半導體廠商擴增製程設備、航空航運業擴增運能等,廠商擴大資本支出,上半年資本設備進口年增14.33%,延續疫情帶動供應鏈移轉回台投資趨勢,考量物價及高基期因素,預估全年民間投資年成長率將達4.39%,全年實質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4.45%。周雨田說明,全球高階晶片需求不減,加上原物料價格走高,進口因出口衍生需求及廠商採購資本設備帶動,前六個月名目出口與進口年成長率分別達19.24%與24.76%。但全球通膨壓力及大陸封控措施,牽動外貿動能,及高基期影響,預期全年實質商品及服務的輸出與輸入成長率分別為5.64%與4.75%。
「確診者遺體守靈3天」比照新加坡? 陳時中認有難度:台灣目前沒必要
本土疫情未歇,確診者遺體是否該在24小時內火化的爭議延燒,國民黨團建議,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3月擬定的「全球確診喪葬指引」,強調應避免倉促處置新冠死者,新加坡甚至允許喪家守靈3天。對此,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新加坡是封棺以後守靈3天,但台灣目前沒有這樣的必要,「可是以台北的需要大概低」,不過還是尊重,還是會請內政部專家來商量,在不違背防疫考量下做到這點。以前在考慮這件事,是疫情開始的時候,對於公共衛生的要求,是遠大於人情上的一個考慮,主要是希望能將疫情守住,現在已經稍微輕症化,可以來思考人情的顧慮,讓民眾心裡比較滿足。
「確診者遺體守靈3天」比照新加坡? 陳時中認有難度:台灣目前沒必要
本土疫情未歇,確診者遺體是否該在24小時內火化的爭議延燒,國民黨團建議,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3月擬定的「全球確診喪葬指引」,強調應避免倉促處置新冠死者,像是紐西蘭、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國,也沒有要求盡速火化、屍袋不能再開、在大體車上入殮等規定,新加坡甚至允許喪家守靈3天。對此,指揮中心也做出回應了。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新加坡是封棺以後守靈3天,但台灣目前沒有這樣的必要,不過還是尊重,「可是以台北的需要大概低」,還是會請內政部專家來商量,因為不違背防疫的要求。以前在考慮這件事,是疫情開始的時候,對於公共衛生的要求,是遠大於人情上的一個考慮,主要是希望能將疫情守住,現在已經稍微輕症化,可以來思考人情的顧慮,讓民眾心裡比較滿足。陳時中提到,這2天他針對這個問題思考,認為有相當的困難度,也相信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會請內政部在各方面從人情上去考慮,在控制疫情可接受的範圍內,來做出符合大家的需求。陳時中坦言「確診者遺體守靈」有困難。(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至於確診者遺體要「儘速火化」,多久的時間算儘速?而火化前遺體是否可以冰在冰櫃?陳時中表示,因為要儘速火化,實務上大多沒有放冰櫃,而且會牽涉到共用冰櫃,可能有染疫和非染疫的人,以往工作人員都顧慮很多,但是2層屍袋就不會有感控問題。陳時中說,在今年大規模疫情以前,民眾對於染疫風險非常警覺和擔憂,實際作業上並沒有把冷藏櫃放在單獨的區域,儘量不希望把染疫和非染疫的屍體放在一起,又因為已經密封規定不得打開,以免有一些餘氣出來沾到,工作人員警覺性雖然很高,但有時候會稍微忽略,反而造成疫情擴散。因此一般遺體都沒有進冰櫃,希望在一天內儘速火化,再來辦理相關的喪葬事宜。
二度確診症狀更嚴重? 羅一鈞給答案曝「高風險族群」:機會比較高
本土疫情嚴峻,確診數不斷創新高,今(12日)新增65385名本土以及17例死亡。由於過去曾出現二次染疫的情況,外界好奇如果再度確診,會有什麼症狀,是否會更嚴重,兩者會有什麼差別?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做出回應了。羅一鈞指出,有些傳染病二度染疫風險會比較高,比如登革熱,如果再度感染,會增加出血熱之重症和死亡的風險,但是感染新冠後發現,二度感染會比前一次症狀輕微,多半是屬於很輕微或無症狀的狀況,因為還有先前的保護力,目前沒有觀察到二度染疫會比第一次染疫症狀更嚴重,或是加重先前的病症,都有待觀察。至於哪類人可能會二度染疫?羅一鈞解釋,沒有特別說哪一類人比較容易,其實還是和生活及工作上的暴露風險有關,如果常常會接觸不特定的人士,就是屬於染疫高風險族群,或者是醫護或邊境工作,也是容易暴露在有病毒的風險下,二度染疫的機會就會比只有染過一次的人機率高。染疫風險與生活和工作有關。(示意圖/侯世駿攝)另外,有網友在藝人陳嘉行(焦糖哥哥)臉書留言要積極染疫,陳嘉行贊同回應:「是,只是我猜政府沒辦法講這麼明白,這樣講絕對被操作,但是懂的人就懂」。針對此說法,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在整體社會的抗疫,不希望一下子疫情太大,造成醫療壓力,但如果對個人而言,因為病毒已經輕症化,「請大家也就小心,但不用太緊張啦,戒慎不恐懼」,儘量不要得,但如果得了,把身體照顧好就好。
防疫保單之亂使醫療量能瀕臨「崩潰」 新光醫院副院長籲四方對話:尋求解決方式
防疫保單之亂已快讓醫療量能「崩潰」,危及救命機會。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4日呼籲金管會、疫情指揮中心、保險業及醫界代表應儘速展開四方對話,尋求可能的解決方式,紓緩目前民眾為開立醫生或確診證明,不停穿梭醫院或擠爆急診室,影響醫療系統與急診室的救命功能。洪子仁表示,防疫保單之亂無法責怪任何一方,因為當初保單設計時,沒有人可以料到新冠肺炎會快速轉為「輕症化」、「流感化」,導致確診人數大量增加,但民眾又因要取得保單理賠,堅持要取得確診證明,加重醫療與衛福系統的負擔。外界建議若將新冠肺炎降到第四級法定傳染病,保單即不理賠,可紓緩保單加重疫情及醫院負擔的情況,但洪子仁說,現在疫情指揮中心不可能馬上將新冠肺炎由第五類傳染病降為第四類,即比照流感,重症才通報,他預估最快可能要今年6、7月才可能評估降級。主要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代表對此病毒不了解、不確定,擔心造成流行及極大傷亡,所以必須透過政府統一指揮調度,指揮中心必要時可以限制部分行業營業時間、人潮流動等,若降級就無法掌控疫情,恐更易造成醫療量能爆表,所以洪子仁說必須要等確診人數到達頂峰開始往下降時,才可能評估降級。同時,洪子仁也去檢視很多防疫保單內容,發現有些保單是規定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才理賠,降級後保單就不再理賠,但也有保單是明訂確診新冠肺炎(Covid 19)就理賠,所以降級也不影響保單給付。洪子仁也建議民眾不用急著拿證明,未來等疫情稍緩,回醫院驗血,還是可以拿到確診證明。至於自篩陽性即確診,洪子仁說短期內也不可能實施,因為這必須「醫生認定」,執行上有困難,且民眾自篩後陽性,也無法申請保單理賠,還是會拚命往醫院衝。洪子仁建議,金管會、指揮中心、保險公會及醫界代表應儘速展開四方對話,藉由集思廣議,找出最可能的解決方案,不要再讓民眾因為要取得保單理賠,輕症也硬往醫院擠,急診室救命的功能被想開確診證明的民眾塞爆。
陳雅琳全程跟拍攀東北角岩壁 謝金河分析「兩縣市」年底選戰要小心
長年精準剖析產業趨勢,被稱為「財經國師」的謝金河接受華視《新聞高峰會》主持人陳雅琳專訪時,提到很多人把台灣說的一無是處 ,形容台灣像鬼島,「我看台灣這麼美,不是大家想的那樣。我要分享台灣的美。」他邀請陳雅琳一同前往北海岸龍洞岬探索,沿途崎嶇難行,甚至要攀登陡峭石壁,讓跟在後頭的主持人陳雅琳,開玩笑說道「歹路母湯走」,最終一行人一同攀上龍洞岬最高處,遠眺海灣美景,謝金河將路途與人生做比擬「人生的景緻,沒有經過一番辛苦爬到頂端,不知道那個居高臨下的美」。陳雅琳為節目專訪謝金河,跟著一起攀登陡峭石壁。(圖/華視提供)謝金河後來發文大力稱讚陳雅琳,他說:「我原本以為陳雅琳只是到現場跟我面聊一下而已,沒想到,她說要全程參與,這令我大感吃驚。然後我帶領大家走在石頭的岩岸,從最底下上山,我發現雅琳總經理指揮空拍機、帶著攝影團隊跟著我往上爬,她指揮若定,精神和體力都讓我敬佩。」而陳雅琳淡定地回:「這就是我的新聞日常啊!我習慣全程參與,才能捕捉最核心的價值與最美的鏡頭。」問她會累嗎?陳雅琳則說:「不會啊!我通常目標導向,想做好,就會用意志力克服身體的不適。」謝金河來自雲林西螺務農人家,他說自己從小成績好,在師大附中以第一名畢業後,曾陸續有機會擔任教師.海關和警察,卻因覺得無聊沒有樂趣,一連三次放棄捧鐵飯碗的機會,最終跑去辦雜誌時,讓父親「氣死了」。回憶大學時期,謝金河自稱是個「政治狂熱份子」,曾為了聽政見發表會,從羅東殺到鳳山,陳雅琳就好奇謝金河是否曾立志要走政治路,謝金河笑稱大學時期「我在想說我最少可以當到縣長」,陳雅琳驚訝說「雲林縣長」嗎?謝金河笑稱當初他就是認為「政治路上沒朋友」才決定「棄政從商」,所以不可能參選了。烏俄兩國開打,牽扯到國際股市的變化,美股四大指數和台股跟著大起大落,再加上Omicron輕症化,後疫情時代各國經濟復甦,今年將是金融市場變化的轉折點。陳雅琳針對新一年趨勢,向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提問,問及美國聯準會今年將啟動升息,將對台股造成何種影響?謝金河斷言美國「最少升3碼」,同時預警,「升息的利率升超過7碼以上,對股票一定會變成災難」。針對年底縣市長選舉,主持人陳雅琳指出去年公投是選前溫度計,謝金河分析桃園和基隆皆是同意票多於不同意,加上強敵環伺選戰可能相對白熱化。《新聞高峰會》於今晚八點在華視播出。
「去年那招」無法抗Omicron 台大教授:盡速打第三劑+落實3要點
桃園機場群聚案持續延燒,如今演變成西堤餐廳的群聚案,像是昨(17日)新增17名本土確診,就有14例與西堤餐廳有關,疫情殺進社區,有台大教授就直言,去年的防疫措施,像是呼籲民眾少出門、少群聚等,已經不能用在這個時候,如果想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得盡速施打第三劑疫苗,另外搭配這3大要點才行。據《蘋果新聞網》報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Omicron變種病毒有兩大特性,一是傳染途徑多元且傳染力強,二是變得輕症化、流感化,與過往的Alpha或Delta不同,若以去年那套防疫措施對抗,未必有效。目前台灣在第二劑疫苗的接種率達72.33%,陳秀熙認為,以Omicron變種病毒平均潛伏期3天、R0值12的速度來看,台灣的確診個案與國外相比算是相對地少,也代表這樣的涵蓋率有一定的保護力。陳秀熙表示,此前多數人打完2劑AZ疫苗,免疫力已隨著時間衰退,如果想避免社區群聚感染惡化,那就得加快第3劑疫苗的涵蓋率,另外搭配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政策,就能將群聚風險降至最低。陳秀熙也呼籲,大家對於確診Omicron輕症無需太恐慌,像是國外早就沒再針對Omicron個案做疫調,其實有些輕症個案根本不用送集中檢疫所,僅要居家隔離即可,不過目前仍得維持低確診個案流感化的防疫政策。
台灣正在蛻變...國際情勢緊繃 蓋亞訊息預言2022年更混亂
2022年1月我們將會經歷「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小寒」是陰氣最盛的節氣,天候非常寒冷,此時需要注意保暖養生;「大寒」是最後一個節氣,社會充滿了除舊佈新的氛圍,大環境能量即將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以下是沈嶸老師通靈1月台灣與世界的節氣蓋亞訊息,幫助大家提前做好準備。台灣目前正進入蛻變期,能見度提高,將持續在國際舞台站穩腳步、發光發熱。也正因此,台灣將面臨中國更強勁的打壓,中國開始強烈考慮戰爭武力攻台的可行性,但目前仍暫時不會發動戰爭,會以巧取的策略性手段,在經濟、外交上等各方面多元化圍攻台灣,這波攻擊力道將是前所未有的強勁,台灣現階段只能被動防守,並尋求突破性外交來取得援助。雖然世界各國考慮聲援,但同時也擔心自身經濟受到波及,就怕大力支持台灣反而激怒中國,得不償失。在氣候方面,1月世界各地仍有極端氣候產生的災難,尤其是水災、火山運動、地震等地殼變動災難將更為頻繁;在經濟方面,「元宇宙」概念興起,世界正加速朝向虛擬化發展,經濟將會有全新的變革,包含各大銷售、網路、虛擬雲端、娛樂、數位貨幣等產業會更加蓬勃發展,新的虛擬消費型態崛起,各國開始擺脫傳統貨幣的侷限,發展政府無法管控的虛擬資產。雖然元宇宙概念正在研發當中,各項技術尚未成熟,但已經有許多產業漸漸擺脫實體,即將全面虛擬化。在疫情方面,新冠病毒仍不會消失,各國仍然持續努力對抗新冠變種病毒,好消息是,針對變種病毒將找到有效的防堵策略與治療方針,重症案例將大幅減少,新冠病毒將趨於流感輕症化。雖然如此,沈嶸老師通靈蓋亞發現,部分國家仍是封閉狀態,限制外來人口移動,因此許多人最關心的旅遊業仍未到復甦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侷限;在國防方面,各國將會發展新型態的武器,有別於傳統核武、飛彈、槍砲等實質高傷害武器,開發電腦資訊、電子化等虛擬高科技武器,癱瘓國家網路、系統、電力,化攻擊於無形,卻同樣能對整個國家造成重創。
中研院女助理確診…醫:現在最值得觀察是她男友 籲別去跨年
中研院P3實驗室已離職女助理研究員(案16816)日前確診,指揮中心緊急匡列接觸者、擴大採檢,目前全數陰性。對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直言,現在最值得觀察是她的男友。外界關心,這次中研院的案例,有可能造成疫情擴大嗎?沈政男分析,如果助理研究員是11月26日發病,那麼男友現在陰性就是陰性了,但如果是12月4日發病,那麼男友很可能過幾天也會發病,而以助理研究員的CT值來看,應該是後者較為可能。沈政男表示,跟助理研究員聚餐的友人,當然也可能染疫,而且很可能也是目前處於潛伏期,至於其他接觸者,如果沒有長時間近距離沒戴口罩互動,並不容易感染。話鋒一轉,沈政男說,「我是建議你還是不要去跨年了,官方要繼續辦,有他們的考慮,但你最好也有自己的考慮。」針對Omicron,沈政男提醒,目前看起來是走向輕症化,但大家還是必須小心,因為傳染力是delta的兩到三倍,面對新冠,最好的防疫策略就是清零,對Omicron當然也是如此,只是傳染力這麼高的變種,絕對不能讓它在社區放太久,否則新增太多,就很難全部隔離,而陽性案例如果必須放在家裡,那就會是惡夢的開始,「再過兩天,春節專案就要啟動了,大家把安全帶綁好,頭手請勿伸出車外!」
Omicron其實不可怕?李秉穎推測新冠病毒「感冒化」 2關鍵曝光
新冠變異株Omicron入侵全球,陸續有國家傳出確診案例,讓民眾無不感到擔憂。台灣近日也開放第3劑疫苗接種,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認為,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變成輕症,像感冒一樣,但人類目前還沒辦法和病毒共存,要等到重症和死亡率降到很低的時候。李秉穎在《年代向錢看》表示,新冠病毒剛爆發時,全世界的人都沒有免疫力,所以殺傷力很強,但久了以後可能會「感冒化」。雖然其他國際專家都說是「流感化」,但他強調2者不太一樣。李秉穎解釋,流感化是病毒會慢慢降低毒性,但每2、3年一次突變,還是會造成相當大的傷亡,因此每年都要施打不同的流感疫苗來預防,感冒化則是得過一次以後有交叉免疫力,病毒再怎麼突變,都是無症狀或輕症感染,最後會變成終身免疫,不需要一直打疫苗。李秉穎認為新冠病毒會「感冒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李秉穎提到,他一直推測新冠病毒以後可能會感冒化,而現在引起人類普通感冒的4種冠狀病毒也是不停突變,會不停重複感染,但都是輕症,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變成普通感冒的「兄弟姊妹」。李秉穎分析,Delta病毒有輕症化的趨勢,Omicron病毒也是這樣,個案數有上升,但死亡人數是平的。另外一個觀察指標是,流鼻水的比例增加,代表病毒可能被阻擋在呼吸道,沒有進入下呼吸道,對人體的傷害就會比較少。李秉穎透露,新冠病毒目前重症和死亡比率還是超過流感,人類尚無法與病毒共存。至於是否有需要打第3劑疫苗?他表示要預防變種病毒,是一個好的策略,像是美國、以色列在Delta病毒入侵後就開始打第3劑,接種後抗體會再度拉高,比第2劑還高,對變異病毒就會有交叉保護效果,可以提供50至8、90%的保護效果。
新冠肺炎病毒「感冒化」? 台大醫李秉穎:未來僅新生兒需多注意
任職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同時也是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成員的李秉穎醫師日前曾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未來將逐漸感冒化。近日李秉穎在電視節目「年代向錢看」受訪時再次重申了病毒應該會逐漸走向「感冒化」的觀點,同時他也表示,之後民眾不需再接種新的疫苗提升保護力,僅新生兒需多加注意。李秉穎醫師在「年代向錢看」節目上被問及,日前有學生施打BNT疫苗後,發生胸悶、後腿僵硬、手部痙攣等不適症狀,是否為典型的不良反應?對此,李醫師回答,上述症狀多發生在接種後一日內,「大多都是暈針的反應。」李秉穎表示,青少年在打針時容易因心情緊張,將焦慮的症狀轉化為身體的症狀,其實只需接種的學生放鬆心情,適度休息,大約在2天內便能完全恢復,對人體影響不大,僅少數的嚴重暈針患者會需要住院觀察。另外,李秉穎在節目中提到,mRNA疫苗無論是注射莫德納或是BNT,皆有機率引起心肌炎,好發族群在30歲以下,年紀越輕者越容易發生,且男性比例高於女性,比例約為10比1;第二劑疫苗發生率也較第一劑疫苗為高。而心肌炎的症狀大多為胸痛,其次是胸悶、呼吸急促、心律不整、運動功能受限制,若在施打疫苗後的2至4天內出現上述症狀,就需特別注意。最後,李秉穎談到有關新冠肺炎病毒未來變化,認為其將會逐漸流感化。他指出,病毒不斷突變後,人們的免疫系統會產生交叉保護力,所以僅有疫情爆發的約前2到3年會是重症比例較高的急性陣痛期,但隨著人們保護力提升,預估病毒就會慢慢輕症化。李秉穎表示,待新冠肺炎病毒幾年後變成輕症化時,人們只有在頭幾年,需要注射疫苗來確保免疫保護力;他表示,一開始可能在一年左右會再加強一劑,之後病毒對於成年人的健康便不會再產生威脅,僅剛出生的嬰幼兒需特別注意。
新冠病毒不斷突變…未來恐「輕症化」? 前台大醫曝殘酷真相打臉
全球飽受新冠肺炎摧殘,病毒不斷突變,尤其目前Delta來勢洶洶,讓人嚴陣以待。外界都好奇疫情何時會結束?許多專家認為未來可能變成流感化,只能與病毒共存。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指出,未來2、3年經過不斷突變,極有可能「輕症化」,不過,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則抱持反對觀點。在昨(13日)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李秉穎表示,從流感病毒經驗來看,大概2、3年之內出現一波、二波、三波的流行,等到大部分的人對其有免疫力,變成所謂輕症化後,病毒的威脅才會減少,他認為變輕症化是非常有可能的事,但是要花多久時間,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表示,很多國家打了疫苗後,重症被預防下來,輕症個案增加、住院減少,但還是有相當高比例的國家或民眾未施打疫苗,還是有重症死亡的案例,所以到目前為止,不敢完全斷定未來會輕症化,仍要積極施打疫苗,讓更多免疫力產生後,再繼續觀察。對於新冠病毒未來是否會輕症化,專家看法不盡相同。(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對此,林氏璧在臉書分享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新冠肺炎演變到Delta,還沒有輕症化傾向,英國Delta致死率之所以僅有千分之三,是因為廣泛施打疫苗;去掉疫苗的因子,未打疫苗成人得到Delta的重症,住院風險Alpha的2倍,兒童青少年則沒有增加。林氏璧解釋,當然可以期待病毒朝著更適應人類,傳染力變高但毒性變弱的方向走,但目前在某些國家看到的相對重症較少,是因為疫苗的效力。因此,疫苗對重症的防護很有效,必須思考在疫苗施打到一定的覆蓋率後,如果可以將重症壓在一定的比例,和病毒共存的方式是否能運作,需要密切觀察已經進入期末考的英國,以色列,新加坡,丹麥等國是否能做到,再來調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