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合帶
」 颱風 鄭明典下周又有颱風發展「還不只1個」 專家曝對台影響
瑪莉亞颱風逼近日本!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也表示,下周西北太平洋大低壓帶熱鬧非凡,根據美國模式預測,下周有熱帶擾動冒出頭,發展成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而且可能還不只1個,最佳時間點落在下周二(12日)或下周三(13日)。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10日)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下週,西北太平洋不安靜!」隨著瑪莉亞颱風北移轉往日本,西北太平洋的這個大低壓帶也並不寂寞,熱鬧非凡。林得恩援引美國NCEP今晨最新數值模式的模擬結果指出,由於環境提供有利熱帶擾動繼續發展的條件,包含海溫高、垂直風切弱以及高層強輻散、低層強輻合等,下周低壓帶內的擾動有機會再度冒出頭,「甚至,再發展成熱帶性低氣壓或是颱風。而且,可能還不只一個,最佳時間點會落在下週二或下週三。」至於對臺灣影響的程度,林得恩認為,要端視當時環境駛流場導引的狀況而定,目前初步評估,並無直接影響,「不過,畢竟是數值模擬的結果,還可以再繼續追蹤觀察。」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林孝儒也發文指出,基本上,今日的天氣型態會與昨日類似。中南部地區因西南風與海陸風的交互作用,上午有短暫雷陣雨的機會,請持續留心降雨情況。午後,雖然沿海至平地一帶的降雨可能減緩,但山區則有熱對流雷陣雨的機會。林孝儒解釋,目前中北部及東部大多為晴時多雲的穩定天氣,早晚較穩定,且大臺北盆地及花東縱谷有36度或以上高溫發生可能。不過午後也有熱對流發展帶來短暫雷陣雨,尤其山區還是有較大雨勢機會。戶外活動要注意高溫及午後天氣變化,切勿掉以輕心了。林孝儒續稱,週末至下週,臺灣附近的大環境變化不大,仍以西南風為主,天氣型態無明顯改變。持續受西南風影響,降雨型態可分2種,一是午後熱對流降雨,二是夜晚至清晨南部迎風面因西南風及海陸風輻合帶來的短暫陣雨或雷雨。當然,每日的降雨規模大小仍會因水氣多寡或西南風強弱而有所差異。林孝儒預計週日至下週一(11日至12日),午後熱對流及迎風面中南部的降雨可能隨著西南風減弱及水氣減少而有所減緩。但自下週二、三(13日、14日),由於東部海面不排除有低氣壓發展,可能間接導致臺灣附近水氣增多,且大氣狀態變得更不穩定,各地降雨有再度增加的趨勢。總之,天氣仍不太穩定,外出活動請密切注意最新天氣預報。最後林孝儒也補充,下週臺灣以東至日本以南海面為一大低壓帶,從中發展出數個熱帶系統是正常現象,亦不排除颱風生成的可能性。不過,大家無須過度緊張,預測下週太平洋高壓位置偏東,若有颱風生成,主要會沿太平洋高壓西側邊緣北上朝日本移動的機會最高。然而,低壓帶發展存在多種變數,後續預報仍有不確定性,請持續關注最新天氣資訊。
颱風凱米雨型特徵類似「滅村莫拉克」 氣象署曝差異之處
凱米颱風於今(25日)零時左右由宜蘭南澳鄉登陸,登陸之後受地形影響,強度減弱為中度颱風,清晨4時20分由桃園市新屋區附近出海,各地風雨持續中。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貼出一圖直言,莫拉克雨型特徵就類似這樣。回顧過去,颱風莫拉克侵台被稱為八八風災,其造成小林村滅村,全台共681人死亡。根據最新氣象資料顯示,第3號颱風凱米過去3小時強度減弱,目前中心位於馬祖南方,向西北移動,暴風圈仍籠罩高雄以北、東半部及澎湖、馬祖、金門,各地風雨持續,屏東亦須嚴加戒備,預計此颱風未來強度有持續減弱趨勢。鄭明典在臉書表示,莫拉克雨型特徵就類似這樣。(圖/翻攝自臉書/鄭明典)鄭明典在臉書表示,莫拉克雨型特徵就類似這樣,中心弱、外圍強、外圍與季風輻合更強,中南部山區的強降雨,不是單純地形雨,在海面上就發展很強的對流移入,所以平地雨勢也大。鄭明典指出,看氣流分析,這是颱風外圍環流和西南季風的輻合帶,兩者尺度都比一般颱風大,所以影響時間長,相對於莫拉克,颱風中心在陸地上24小時,這次颱風中心快速通過陸地,所以這強降雨區偏在海峽上,但只是前緣就會帶來很大的降雨量。氣象署預報員劉宇其則向媒體表示,除了類似環境,但其實颱風凱米跟颱風莫拉克有相異之處,例如通過海峽的強度沒那麼強。
凱米轉強颱!氣象粉專曬1圖「示警南部」 網驚喊:有莫拉克的既視感
第3號颱風凱米今(24日)挾帶風雨撲台,上午11點30分已增強為「強烈颱風」,氣象局預估今、明2天颱風影響最為劇烈。對此,氣象粉專也曬出1圖,示警「入夜後南部要小心!」氣象粉專「觀氣象看天氣」今天上午曬出一張衛星雲圖,直呼「這坨越來越粗,入夜後南部要小心。」事實上畫面中所指,就是外圍環流及西南氣流的輻合帶。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紛紛留言熱議,「暴風雨前的寧靜」、「莫拉克的既視感」、「希望環流+西南氣流的輻合帶不要發生在陸地!不然這災害不得了。」對此,前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今天也在臉書發文表示,颱風外圍有一個相對強風環流帶,可以視為一個「季風低壓」的風場,這個較大環流已經環繞全台灣。鄭明典指出,此外圍環流受到台灣地形影響,南部平地有個弱風尾流區,尾流區外緣(西側)有外圍環流受地形影響的輻合帶,對流稍有增強。鄭明典透露,台灣西南側延伸通過巴士海峽,有一條對流極為旺盛的雨帶,這是颱風外圍環流和西南季風(或西南氣流)的輻合帶,「當年莫拉克就是類似這樣的雨帶持續影響南部山區。」
日本零下40度最強寒流報到!積雪上看1公尺厚 石川強震災區嚴防屋體被壓塌
入冬以來,不僅台灣正逢寒流肆虐,日本最強寒流也將在明(25)日到達,目前日本海沿岸已有大面積降雪,從西日本至東日本都可能落下大雪,包括石川縣能登半島災區也將被白色地毯覆蓋,提醒民眾務必注意保暖,也要警惕道路積雪和結冰所造成的交通問題。綜合日本TBS電視台、每日放送(MBS)等報導,氣象廳表示,冬季最強、攝氏零下40度的冷氣團將在日本周邊地區報到,直至25日,日本海沿岸山區可能出現大雪,原先降雪量較少的東部、西部地區也將會有降雪產生,就連平地也可能落雪,而這波冷空氣將持續往近畿、北陸等地區上空處約5.5公里處移動。日本持續降雪對石川縣的震災救援造成影響。(圖/達志/美聯社)報導指出,氣象廳預估24日下午6時過後之24小時降雪量,近畿北部山區及平地可達80公分,新潟縣平地和山區將達60至100公分,東北地區達70公分,關東、北海道、四國等地區也有分別60、40、30公分厚,九州北部則為25公分、南部達15公分,名古屋、福岡等地也有下雪的可能。另外,發生強震的石川縣也將有10至50公分厚的積雪,受損房屋須小心因積雪重量而倒塌,也要提防大雪、道路結冰所導致的交通堵塞、雪崩、強風等等。日本多處已經被白雪覆蓋,隨著號稱本季最強冷氣團來臨,未來日本西半部與沿岸地區都可能有大雪。(圖/達志/美聯社)日本氣象預報員還提到,由於「日本海極地氣團輻合帶」(JPCZ)發威,山陰地區鳥取縣東部受到西北季風影響,雪雲將籠罩該地區,造成雪量迅速增加,更可能出現警戒級大雪的風險,致使汽車困在路中央,因此根據降雪的情況,非必要請不要外出,以免釀成危險意外。
卡努颱風沒登陸卻帶來豪大雨 鄭明典認:和「莫拉克」相同
颱風卡努雖然沒有登陸卻帶來強大的外圍環流與引進西南氣流,造成中南部持續豪雨成災,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就在臉書透露,卡努給臺灣帶來極端降雨的機制,這個機制和莫拉克風災的事後分析幾乎相同!中央氣象局分析卡努颱風過後帶來豪大雨的原因。(圖/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局今(8)日解釋卡努颱風雖然沒有登陸,但卻在中南部帶來豪大雨的原因,氣象局解釋卡努颱風與季風環流的兩股氣流,在台灣中南部匯集,形成有利的降雨條件。生成於季風環流中的卡努颱風,移動速度也比較慢,因此也加長了降雨時間。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就表示,卡努颱風的外圍環流與西南氣流輻合;颱風移動緩慢;輻合帶被地形鎖住,如此造成連續性強降雨。分析卡努給臺灣帶來極端降雨的機制,這個機制和莫拉克風災的事後分析幾乎相同。嘉義以南還是有局部大雨發生機率,提醒民眾外出記得帶傘,低窪地區要預防積水。(圖/CTWANT攝)而氣象局也持續發布豪雨特報,西南風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今(8)日屏東縣地區及高雄市山區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率,嘉義以南地區及臺東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低窪地區請慎防積水。
雙颱環伺不侵台 芙蓉今登陸「雨彈炸一周」3地區防明顯大雨
根據中央氣象局的颱風路徑潛勢預報圖顯示,「輕颱艾利」與「輕颱芙蓉」環伺台灣左右,儘管這兩個颱風沒有直接侵台機率,不過受到外圍環流影響,今明兩天台灣包括南部、東南部與東部地區,會有短暫陣雨或雷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午後中部以北也會有明顯降雨。氣象專家吳德榮於「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輕颱芙蓉」今(2日)午將登陸朝廣東雷州半島附近;「輕颱艾利」,則將於今夜通過琉球海面,不過兩個颱風之間距離太遠,不致有「雙颱(藤原)效應」,也沒有直接襲台的機率。中央氣象局也表示,今、明(2、3日)兩天受低壓帶影響,台灣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短暫陣雨或雷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中部、東部、東南部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北部及東北部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午後各地山區並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今日中南部、東半部及金門、澎湖沿海易有長浪發生,明日中南部、東南部及金門、澎湖沿海易有長浪發生。吳德榮並提到,根據最新歐洲(ECMWF)模式模擬顯示,今日至下周二(2至5日),台灣在雙颱之間,各地雲量增多,偶有局部短暫降雨的機率,期間水氣輻合帶來不穩定的大氣。尤其迎風面的南台灣(南部、東南部)以及午後的中部以北,皆有明顯降雨的機率,應注意「劇烈天氣」(雷擊、強風、瞬間強降雨、冰雹…)及氣象局的特報。今日氣溫微降,仍稍偏熱,各地氣溫:北部24至34度,中部24至34度,南部24至33度,東部22至34度。吳德榮表示,根據最新模式模擬顯示,下周三、四(6、7日)「太平洋高壓」仍偏弱,天氣晴熱,持續不穩定,午後易有強對流發生,仍應注意「劇烈天氣」的發生。下周五(8日)「太平洋高壓」逐漸增強,晴朗炎熱,午後對流減弱、範圍縮小,大部分在山區。
雙颱環伺…「艾利」颱風生成 未來一周注意強對流
今(1日)低壓帶影響,台灣南部及東南部地區有短暫陣雨或雷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中部、東北部、東部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北部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第4號颱風「艾利」在今(1日)上午生成,路徑預計將往琉球群島方向移動。氣象局預報,今(1日)由於低壓帶影響,天氣較不穩定,南部及東南部地區逐漸轉為有短暫陣雨或雷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其他地區大多為多雲到晴,北部偏熱,不過在中部及宜、花地區也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的機會,下午之後在各山區及南部地區降雨較明顯,還是要留意強降雨伴隨的雷擊及強陣風。氣溫方面,清晨各地低溫為25、26度,白天高溫預估為31至34度,其中新北市有局部36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中午前後紫外線偏強,外出請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另外,基隆北海岸及恆春半島沿海空曠地區有較強陣風;中南部、花東、蘭嶼綠島及金門、澎湖沿海有長浪發生的機率,海邊活動的朋友請注意安全。氣象局表示,第3號颱風芙蓉,今天清晨2時的中心位置在在鵝鑾鼻西南方810公里之海面上,向西北西轉西北進行,預測未來直接影響台灣的機率較低,不過請在巴士海峽及南海航行的船隻多加注意。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 老大洩天機」專欄撰文指出,雙颱環伺不侵台,注意大氣不穩定。吳德榮分析,最新(1日2時)中央氣象局「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輕颱芙蓉」朝廣東前進;菲律賓東方「熱帶低壓」亦將發展為「輕颱艾利」,朝琉球海面前進。雙颱之間的距離太遠,不致有「藤原效應」(雙颱效應);台灣在兩颱之間,受直接侵襲的機率雖低,但水氣增多、大氣很不穩定,未來一周皆應注意「強對流」的發生。最新模式模擬顯示,明日至下周二(2至5日),台灣在雙颱之間,受到直接侵襲的機率雖低,但各地雲量增多,偶有局部短暫降雨的機率,期間水氣輻合帶來不穩定的大氣,迎風面的南台灣(南部、東南部)以及午後的中部以北,皆有明顯降雨的機率,應注意氣象局的特報。下周三、四(6、7日)持續不穩定的天氣,午後易有強對流發展,仍應注意天氣變化及氣象局特報。
「這次乾旱好像很有針對性」 鄭明典畫紅圈:就衝著台灣來
全台水情吃緊,中南部多座主要水庫蓄水量告急,經濟部針對竹苗和中彰部分地區,祭出4月6日起「供五停二」限水措施。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貼出「降雨距平」圖畫紅圈表示,這次的乾旱好像很有針對性,範圍不大,就衝著台灣來。(圖/翻攝自臉書/鄭明典)鄭明典貼出「過去3個月的降雨距平」指出,綠色是比氣候平均多雨,棕色是比氣候平均少雨,圖中最大棕色區塊,和緊鄰最大綠色區塊,表示南太平洋熱帶對流區,稱為南太平洋輻合帶,明顯偏弱,位置稍稍偏西南。而北半球赤道附近一條東西向綠色區塊,表示北半球的間熱帶輻合帶有提早活躍的趨勢;鄭明典說,「圈起來的部分,我們台灣,這次的乾旱好像很有針對性,範圍不大,就衝著台灣來。」
一張圖驚見雲團回歸 鄭明典示警:颱風快出現了!
近來台灣天氣變化劇烈,上周氣溫屢屢飆破36度,但這兩天又開始降溫下雨,中央氣象局代理局長鄭明典,昨天(6日)在臉書發文,秀出「間熱帶輻合帶」(TCZ)的衛星水氣頻道影像,解釋最近天氣變化,並向民眾提出預警,表示「颱風快出現了」,請大家做好準備。鄭明典在臉書發文解釋何謂「間熱帶輻合帶(ITCZ)」。(圖/翻攝臉書)鄭明典先是貼出一張水氣頻道影像,表示畫面越白,代表越潮濕,通常是上對流層的上升區;而越暗表示越乾燥,通常是上對流層的下沉區。他進一步解釋,「間熱帶輻合帶」是熱帶尺度最大、近乎永久性、對流活躍的天氣系統。對於北半球來說,它位於副熱帶高壓帶的下沉區以南,赤道以北,隨季節變化南北移動。夏季末到最北,冬季可能移入南半球而短暫消失。鄭明典並提到,最近北半球的這條間熱帶輻合帶,算是已從南半球回來,且完整再建立的開始。現在這樣完整的接近線狀分布屬於平靜期,有時會斷成好幾團大雲團,那就稱為擾動期。而基於季節變化的特性,等到下一次再出現「擾動期」雲團特徵時,「應該就會有颱風生成了。」而鄭明典的這番大氣變化圖解釋,因為有太多專有名詞,許多網友表示完全看不懂,有網友就直接求救:「有翻譯嗎?不那麽學術的說法?」,鄭明典看到後簡單回6字「颱風快出現了」,讓其他網友看了直接笑噴,紛紛回覆:「超白話XD」、「這樣一說就秒懂了」。
對流雲帶近期將偏北 鄭明典曝:颱風生成、發展條件更充足
「白鹿」颱風剛走,又有熱帶性低氣壓蠢蠢欲動;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分析,該熱帶性低氣壓發展成為今年第12號颱風「楊柳」的機率高。中央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指出,今年雲帶位置不穩定,從氣候上來看,它應該要更偏北,所以預期,近期內它會偏北,颱風生成和發展的條件可能更充足。為何颱風會一個接一個來呢?鄭明典解釋,在赤道附近,北太平洋上常有一條東西向、近似連續的對流雲帶,有時是很連續完整的帶狀,有時會裂解成一區區的雲團,這都稱為間熱帶輻合帶(ITCZ),而這個對流帶是颱風生成最主要的區域。鄭明典指出,就季節性來說,這條雲帶冬季往南偏,接近赤道,柯氏力弱,颱風不易生成;夏季往北偏,當西北太平洋上的這條間熱帶輻合帶,移到北緯10度以北,大約就是颱風季開始的時候。鄭明典分析今年雲帶位置不穩定,「稍有偏南,所以並不是很有利颱風發展;從氣候上來看,它應該要更偏北,所以預期,近期內它會偏北,颱風生成和發展的條件可能更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