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虧為盈
」 萬海 台股 陽明 財報 台鐵![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95739/sm-1a77ddf379a560c8942393641d75a3a6.jpg)
日版「微策略」!飯店連虧6年 卻因比特幣「股價翻升41倍」
美國開發公司微策略(MicroStrategy),過往因其持有大量的比特幣,結果在比特幣市值暴漲之際,公司股價也連帶翻了幾番,如此情況也吸引不少企業效仿。而目前也傳出,日本有間連鎖飯店企業,也是靠著如此的方式,即便飯店業務連續六年虧損,但還是讓股價在1年內上漲4100%。根據《Business Times》報導指出,Metaplanet早年以Red Planet Japan之名經營酒店開發業務。但在2024年初,當時Metaplanet已經因為疫情幾乎關閉所有旗下酒店,時任執行長格羅維奇(Simon Gerovich) 決定轉向「比特幣優先策略(Bitcoin-first strategy)」,仿效微策略的投資模式,將公司資金投入比特幣市場。沒想到Metaplanet這一政策吸引大量散戶投資者,2024年的股東數量激增500%,突破50,000人,其中包括投資微策略的Capital Group,但當中多數股東仍以對加密貨幣經驗有限的散戶為主。可即便如此,Metaplanet的股價還是從原本的140日圓持續飆升至5880日圓,漲幅達到41倍之多,成為日本同期股票漲幅最大的公司。目前也傳出,Metaplanet計劃於2025年將旗下唯一營運中的「東京五反田皇家橡樹飯店」更名為 「比特幣飯店(The Bitcoin Hotel)」,並舉辦與比特幣相關的研討會及活動,以進一步鞏固品牌形象。英國Storm Research日本市場分析師尤爾特懷特(Rhiannon Ewart-White)表示,Metaplanet其實必須確認投資者能理解公司的策略,因為這類企業股價的波動性極大。此外,Metaplanet目前已連續六年虧損,但預計在第四季度財報中,可能首度轉虧為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94428/sm-aadb1631dff59889263dd5c0784d61c6.jpg)
台鐵近30年首調漲!1圖看新票價 「台北到板橋22元」仍比捷運便宜
臺鐵票價合理化調整案今(5日)獲臺鐵公司董事會通過,將陳報交通部費率委員會審議。臺鐵票價自民國84年調整後,迄今已近30年未調整,期間物價指數上漲60.3%,票箱收入難以支應營運成本,造成經營困難,亟需合理反映改善,今日票價調整案獲董事會支持通過,後續將依程序報請主管機關審議。配合票價合理化方案之實施,臺鐵公司將持續加速推動安全管理系統,確保營運安全,同時提升各項旅客服務,建立公司永續經營之良好基礎。臺鐵運價率係依據立法院核准鐵路運價率公式為基礎,以合理報酬率0.36%計算合理化票價,以區間車票價為例,調整後平均費率為1.82元/公里,相較於現行費率1.46元/公里,平均調幅約26.8%。考量短途票價合理可接受,降低對中長程票價影響,臺鐵公司提出相對應調整機制,包括持續推動TPASS、常客優惠、電子定期票及遞遠遞減訂價制度,並試算各區段、車種票價。(圖/台鐵公司提供)台鐵表示,經試算後,短程區間仍較捷運、市區公車便宜,且因持續推廣TPASS政策及電子定期票措施,短程通勤、通學旅客將不受影響;中長程因實施遞遠遞減訂價制度,使票價亦較高鐵及國道客運便宜,仍為旅客高CP值之運具選擇。臺鐵公司自前次調整票價迄今,積極推動重大鐵路建設,完成山線雙軌化、增加六家線、沙崙線配合高鐵辦理轉乘運輸、都會區鐵路立體化更新增加車站、臺鐵捷運化增加通勤車站、北迴鐵路、花東鐵路、南迴鐵路先後完成電氣化,持續投入新車淘汰老舊車廂,並啟用第4代票務系統、電子票證服務、開通多元支付、推出新型自動售票機等便民措施,有效提升服務以滿足旅客需求。(圖/台鐵公司提供)未來臺鐵公司將持續投入新車隊,總數將達1,307輛,充分增加運能,方便旅客訂票搭乘。另接續啟用新觀光車隊,推動軌道觀光。各場站亦將更新列車資訊系統(TIDS)及新型閘門系統,優化無障礙設施及指標系統,便利旅客乘車,提升準點率。同時配合花東雙軌、田中支線、臺南地下化、嘉義高架化、桃園地下化、斗六高架化、彰化高架化、宜蘭高架化及車站風貌改善等計畫,均已擬妥軟硬體強化措施,將帶給民眾全新的服務體驗。票價合理化方案實施後,公司財務體質可望有效改善,轉虧為盈。臺鐵公司將妥善運用財務槓桿,重整資訊及資安系統,興建鐵道學院,推動安全管理系統,確保營運安全,同時建立公司永續經營的良好基礎,提升服務品質,照顧員工、留才久用,以提供社會大眾更安全、準點、優質的鐵路運輸服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5/392935/sm-f228ba319a2ed5dd06574d650bfbe522.jpg)
告別假笑伺候!她喊話「別覺得離婚女人過年就孤單」賈永婕說話了
東京著衣原本由「葳老闆」周品均及鄭景太夫妻倆在2004年時創辦,一度成為台灣最大網拍龍頭商,然而該品牌在2人離婚後陷入營運危機,周品均也被迫離開品牌,所幸她靠著自己的努力再創事業第二春,2020年更接下一個CEO職務,將1家年虧損超過6000萬的公司,半年轉虧為盈。如今迎來農曆新年,她也有感而發表示,「不要再覺得離婚的女人過年很孤單寂寞了啦」,坦言自己現在不用假笑、不需要忍受鳥事和伺候別人,「多爽~」「葳老闆」周品均近日在Threads上發文表示,「不要再覺得離婚的女人過年很孤單寂寞了啦」,她表示,自己現在都不用為了回婆家而塞在高速公路上,可以改去洗頭、護髮,好好打扮自己,還可以訂五星級飯店的餐廳,帶女兒吃年夜飯,然後再包大紅包給媽媽。周品均也嗨喊,再也沒有會逼我第二胎趕快生的討厭鬼們了!也沒有根本不熟的親戚來蹭熟,更沒有跑不完的早起拜拜行程,「沒有我需要假笑的場、沒有我需要伺候的人、沒有我需要忍受的事,多爽~」她最後也在留言區補充,「每次大圓桌吃飯,我最痛恨的除了被催生,就是一直有人爆破濕紙巾,真的好沒水準。女生還是要好好挑婆家,不要讓自己有一堆事要忍,沒過得比較好、比較舒服的話,不結婚真的沒差的!」貼文曝光隨即引發網友熱議,「單身真的很爽,沒有親戚要應付,不用管別人,甚至可以好好減脂一下」、「我現在就在過這種生活,離婚十一年了,近期好想再踏入婚姻,和男友也在討論著。但看看你這篇文確實現在生活沒婆家的真的有夠爽」、「5年交往、10年婚姻被離婚,雖然我是男生,但也是很認同葳老闆!女性朋友辛苦了,單身萬歲!」「通常離婚的女人都會後悔,後悔沒有早點離」。就連身為人妻的台北101董事長賈永婕也留言回應,「爽翻天耶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92815/sm-156ec37aa616933ad743b569a82b4953.jpg)
四國營事業去年僅「這家」賺錢 油電合計虧損逾700億
經濟部所屬的台電、中油、台糖及台水四大國營事業2024年財報陸續出爐,其中僅台糖賺錢,去年稅前淨利57.51億元,而台電去年稅前虧損411億元,中油稅前虧損355億元,成「油電難兄難弟」。中油原本預期2024年有望轉虧為盈,但中油新任董事長方振仁日前表示,中油去年面對油價上沖下洗,稅前虧損355億元、累積虧損達691億元,負債比近93%。他提到,中油擬將部分計畫緩辦因應,且希望政府給予補貼或辦理增資。台電稅前虧損達411億元,是繼2022年虧損2,272億元、2023年虧損2,985億元後,連續第3年虧損,不過由於國際燃料價格走低,因此虧損沒有再破2,000億。原本行政院及經濟部同意在2024年、2025年撥補台電合計2,000億元,但其中一筆1,000億元已經被立法院刪除,另一筆1,000億元則尚未審理,少了這2000億元,台電今年4月恐面臨龐大調漲電價壓力。而台水2024年虧損41.8億元,與2023年42.6億元接近。台水副總經理武經文表示,虧損原因是台水近年來陸續建置許多自來水工程,但這些工程不太容易爭取到公務預算,因此都是台水自行借貸,如今借款已高達1,000億元;加上這幾年陸續完成的工程會開始財產入帳,衍生出折舊攤提,也會影響到台水財務,造成虧損。最後,台糖去年公司營業收入315.60億元,稅前淨利57.51億元,比2023年的44.40億元高出約17億元。台糖說明,獲利主要來自土地租賃、物業管理、以及油源服務的穩定收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89696/sm-cb1a561b710099dca9177525dbee3a91.jpg)
配合政策支出才虧損 台鐵擬漲價
台鐵公司13日說明公司化周年回顧與展望,董事長杜微表示,2024年台鐵虧損120多億元,但強調台鐵因有9項配合執行政策的成本,總計157億元,也就是台鐵其實有賺錢,配合政策支出才會由盈轉虧。對於票價調整方案,預計2月董事會後報給交通部,台鐵副總經理劉雙火表示,目標調整後的票價是「短途民眾可接受、中途有競爭力、長途客源不能流失」。台鐵統計,2024年客運量平均每日64.77萬人次,比2023年增加7.8%,累計客運人次達2.37億。客運收入約174億元,較2023年增加7.01億元。在資產開發上,台鐵預估2033年前,台北雙子星開發、南港調車場都更、南港商三特公辦都更等案,效益就超過300億元。杜微表示,公司預估2026年現金流轉虧為盈、2028會計帳轉虧為盈,轉盈關鍵還是在資產開發,2028至2030年的權益變換收入會持續增加。他說,去年詳細的虧損數字還在統計中,但內部掌握全年虧120多億,1月底會對外公布。台鐵也列出2024年配合執行政策157億元,包括運價未能依公式合理調整(含折舊)反映成本104.16億元、提撥職工福利金23億元、0403地震及凱米颱風影響,維持列車班次之成本費用16.52億元等。換句話說,台鐵今年其實盈餘約2、30億元,配合執行政策支出157億元,才在公司化首年虧損120多億元。杜微日前接受《中時》專訪時提到,票價調整方案將以合理報酬率3%為基準計算,實際比例還會更低。他昨強調,方案2月會報董事會,但還要經交通部同意、報行政院核可後才能實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89432/sm-2637769e46219e548d7243e31a480e63.jpg)
4月電價喊漲每度恐「衝破4元」? 藍委批:綁架老百姓
水電雙漲風暴來襲!繼經濟部正式啟動水價調漲方案,由於立院國民黨團決議封殺撥補台電2000億,加上烏克蘭斷俄氣,歐洲天然氣價上揚,兩大不利因素夾殺下,台電虧損加劇,內部已建議調漲今年電價,尤其是住宅、小商店民生費率全調。依據成本,漲幅約6%~7%,這將是去年至今,電價連三漲。在野立委對此批評,這是在恐嚇台灣人民、綁架老百姓,轉移能源政策的錯誤。水價31年未動,行政院長卓榮泰鬆口檢討,經濟部長郭智輝已指示台水公司,4月前交出水價調整檢討報告。依據過去台水成本加計通膨因素,水價至少要漲4成才夠,實際調整要等報告精算。但水價漲聲才響起,電價也跟著要來漲,如此今年恐連續水電雙漲,物價壓力再升。主要是行政院預算要補助台電2024、2025年合計2000億,但國民黨團以能源政策不檢討,決議全刪。雪上加霜的是,烏克蘭切斷俄羅斯過境天然氣管線,造成1月普式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每百萬BTU(英制熱值單位)來到快14美元,高過去年,而亞洲則早已逼近15美元。中油預估,如果歐洲缺氣,必然從亞洲現貨市場調貨,短期看亞洲氣價可能浮升,長期則看氣候因素。煤價部分,目前每噸仍在140美元,因為礦區工資提升、淨零碳稅,讓煤價很難明顯降價。因此台電去年雖兩度調漲電價,到去年底結算單年仍虧566億,累虧則達4400億。今年因燃料成本未走低,估計還要再大虧464億。台電財務檢討報告指出,如果可獲2000億補助,去、今兩年可轉虧為盈各賺434億、556億,如果沒拿到撥補,則建議今年「適度調漲民生電價」。依據電價公式,加計合理利潤,4月電價估計要再漲6%到7%才夠。如果歐洲天然氣飆升,實際漲幅恐還要更多。如此國內每度平均電價將從約3.83元,衝破「4元」,來到4.1元。對此,國民黨立委王鴻薇直言,台電就是一味地綁架老百姓,追根究柢還是錯誤能源政策導致,要漲價請先讓今年核三廠2號機組不要除役,並恢復1號機組。民眾黨立委林國成說,是否撥補2000億,仍待政黨協商,但若補足就能解決問題嗎?台電每次都在恐嚇台灣人民,但經營政策缺失是事實,應先有所檢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88741/sm-06d0bb59305642b003bcc7fc46570d35.jpg)
富邦去年賺破1500億首度超過一個股本 國泰也大賺1千多億創次高
14家金控的2024年全年獲利普遍創新高,富邦金首度突破1,500億元大關、每股稅後盈餘達EPS為10.80元,本周六11日將舉行謝年會(尾牙),股民期待董事長蔡明興是否如去年釋出鼓勵政策規劃方向。國泰金去年全年稅後淨利1,111.9億元、EPS達7.28元皆創歷史次高;凱基金、中信金、新光金等還未公布。若依往年股利配發率估算的話,多檔金控股的潛在股息殖利率上看4%以上的機率很高。富邦金(2881)2024年12月自結合併稅前淨利126.1億元、稅後淨利105.1億元,累計2024年全年合併稅前淨利1,727.8億元、稅後淨利1,511.6億元,首度突破1,500億元大關;全年稅後淨利及12月單月稅後淨利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0.80元。子公司富邦人壽、台北富邦銀行、富邦證券去年獲利亦皆創新高。國泰金(2882)2024年12月稅後淨損19.1億元,全年稅後淨利1,111.9億元,EPS達7.28元,累計稅後淨利及EPS皆創歷史次高紀錄。子公司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國泰證券及國泰投信累計稅後淨利皆創歷史新高紀錄,國泰人壽累計稅後淨利創歷年次高。元大金(2885)8日公告2024年12月自結合併損益,12月獲利(母公司業主稅後盈餘)17.64億元,全年累計獲利358.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2.77元創史上次高紀錄。子公司部分,元大證券獲利達211.58億元,元大銀行獲利達100.15億元,元大人壽12月虧損5.11億元、全年獲利達19.23億元,元大投信獲利則達39.48億元,元大期貨獲利則達21.67億元。兆豐金(2886)2024年自結合併盈餘部分,全年稅後盈餘347.66億元,年增4.5%,每股稅後盈餘EPS達2.35元。兆豐銀行全年獲利則達283.7億元、年減率8.5%,兆豐證券12月獲利1.16億元,全年獲利25.5億元,年增27.3%;兆豐票券12月獲利1.61億元,累計獲利22.06億元,年增14.8%;兆豐產險12月獲利0.37億元,全年獲利4.12億元轉虧為盈。第一金(2892)2024年自結損益部分,12月獲利12.43億元,全年稅後盈餘達253.6億元,年增12.9%,每股稅後盈餘達1.81元。第一銀行12月獲利11.78億元,全年稅後盈餘達238.06億元、年增10.6%。第一金證全年獲利11.83億元、年增21.0%,第一金人壽全年累計獲利達5.8億元,年增33.3%。永豐金(2890)2024年12月自結單月稅後盈餘10.83億元,累計1~12月稅後盈餘223.02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76元。其中主要子公司永豐銀行12月稅後盈餘7.83億元,累計全年稅後盈餘174.63億元;永豐金證券12月稅後盈餘3.68億元,累計全年稅後盈餘58.28億元。華南金(2880)12月合併稅前淨利為25.50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19.30億元;累計合併稅前淨利291.44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231.2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1.68元,每股淨值為15.99元。玉山金(2884)2024年自結盈餘,全年累計稅後盈餘260.84億元,年增19%,每股稅後盈餘EPS達 1.63元,再創新高。玉山銀行全年獲利達245.33億元,年增25%;玉山證券全年獲利21.75億元、年增68%,玉山創投虧損2.61億元。台新金(2887)12月自結稅後淨利7.9億元,全年累計稅後淨利200.6億元,每股稅後淨利EPS為1.39元。台新銀行12月稅後淨利17.6億元,全年累計稅後淨利為185.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水準,較去年成長24%。台新證券全年累計稅後淨利23.6億元,較去年成長52%。台新人壽全年累計稅後淨利12.4億元,較去年成長近四倍,主係因今年股票資本利得影響。合庫金(5880)2024年全年累計稅後淨利達197.4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1.26元。國票金(2889)2024年全年累計稅後淨利達21.71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61元。此外,上海商銀(5876)2024年全年累計稅後淨利達133.7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2.76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88622/sm-a6c84bacfd2de8fe0b24732552d2e160.jpg)
輝達進軍AR眼鏡專利吸金 台股「這檔」亮燈連拉3根漲停
輝達(Nvidia)近日公開一項突破性的「無背光增強現實數字全息技術」AR眼鏡,帶動AR眼鏡題材發燒,其中聚醯亞胺薄膜(PI)材料商達邁(3645)透明PI已打入Meta AR眼鏡供應鏈。達邁股價拉出第3根漲停,9日早盤再度亮燈,本週股價狂飆42%。達邁在開盤20分左右後攻上漲停,飆漲9.91%,或6.4元,漲停價為71元,漲停委買張數逾1.3萬張,累積交易量超5.8萬張。近5日股價上漲30.37%,集中市場加權指數上漲1.62%,股價漲幅表現優於大盤。達邁PI產品主要應用在消費性電子領域,除了黑色PI為美系手機的上游材料供應鏈之外,也打入AR眼鏡,為Meta旗下最新的AR眼鏡應用出貨。另外,也發展camera VCM module市場,可開發高剛性PI材料,除了應用在手機鏡頭,也可望切入機器人領域。達邁去年轉虧為盈,去年前三季營收16.73億元,稅後獲利2.1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1.61元,達邁積極發展AI相關應用產品,2024年11月董事會投資5億元擴增產線,預計每年新增產能600噸,大約增加20-25%產能,預計新產線在2026年開始量產。同樣騰輝電子-KY(6672)在AR眼鏡銅箔基板低損耗材料領域具領先優勢,其產品已進入量產,8日股價同樣亮燈漲停,達77.5元,市場看好其高毛利潛力。截至收盤,騰輝電子漲2.96%,暫報79.8元,盤中勁揚最高來到83.6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4/388454/sm-bfb86d0301cb3e815bfa2a86ea870fe3.jpg)
金控獲利出爐!元大EPS 2.77元創史上次高 永豐玉山兆豐刷新紀錄
14家金控的2024年一整年獲利數據陸續出爐,玉山金、永豐金、兆豐金、第一金每股稅後盈餘EPS再創新高,元大金則是史上次高紀錄,潛在股息殖利率上看4%。元大金(2885)8日公告2024年12月自結合併損益,12月獲利(母公司業主稅後盈餘)17.64億元,全年累計獲利358.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2.77元創史上次高紀錄。子公司部分,元大證券獲利達211.58億元,元大銀行獲利達100.15億元,元大人壽12月虧損5.11億元、全年獲利達19.23億元,元大投信獲利則達39.48億元,元大期貨獲利則達21.67億元。永豐金(2890)2024年12月自結單月稅後盈餘10.83億元,累計1~12月稅後盈餘223.02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76元。其中主要子公司永豐銀行12月稅後盈餘7.83億元,累計全年稅後盈餘174.63億元;永豐金證券12月稅後盈餘3.68億元,累計全年稅後盈餘58.28億元。兆豐金(2886)2024年自結合併盈餘部分,全年稅後盈餘347.66億元,年增4.5%,每股稅後盈餘EPS達2.35元。兆豐銀行全年獲利則達283.7億元、年減率8.5%,兆豐證券12月獲利1.16億元,全年獲利25.5億元,年增27.3%;兆豐票券12月獲利1.61億元,累計獲利22.06億元,年增14.8%;兆豐產險12月獲利0.37億元,全年獲利4.12億元轉虧為盈。第一金(2892)2024年自結損益部分,12月獲利12.43億元,全年稅後盈餘達253.6億元,年增12.9%,每股稅後盈餘達1.81元。第一銀行12月獲利11.78億元,全年稅後盈餘達238.06億元、年增10.6%。第一金證全年獲利11.83億元、年增21.0%,第一金人壽全年累計獲利達5.8億元,年增33.3%。玉山金(2884)2024年自結盈餘,全年累計稅後盈餘260.84億元,年增19%,每股稅後盈餘EPS達 1.63元,再創新高。玉山銀行全年獲利達245.33億元,年增25%;玉山證券全年獲利21.75億元、年增68%,玉山創投虧損2.61億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5/382885/sm-b3fa377339b76bb909992c9c7f3a675b.jpg)
不斷電商機2/又是黃仁勳惹的貨 11月台股暴跌電池股卻「因夢想而偉大」
「有夠水!你們有看到那麼漂亮的東西嗎?」輝達創辦人黃仁勳今年6月大推GPU組成的AI伺服器,市場開始拆解此一超強技術,在默默無名的零組件廠商中挖寶,先後點火機器人、水冷概念股,如今換BBU概念股上場。這波BBU浪潮還是外資先挖出來的。外資花旗證券報告指出,看好電池模組廠AES-KY(6781)搭上未來電動車、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的電池備援電力模組(BBU)需求熱潮,給予「買進」評等,目標價由670元大升至1020元,調幅52.2%。摩根士丹利11月也調升AES-KY目標價至800元。沒想到AES-KY跑的比外資預期地更猛!股價從11月初的510元,一路衝到月底,11月29日漲到880元,12月再攀高峰,12月3日直上千金股、4日更收在1055元,而後漲多回檔,12月13日收在946元。新普在大型數據中心的鉛酸轉鋰電池的需求已布局多年。(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Google Cloud臉書)AES-KY是新普(6121)子公司,主攻鋰電池模組,產品以輕量型電動載具以及中大型工業儲能系統電池模組為主,跟光寶科(2301)合作,已經供貨給AWS和谷歌,是最正宗的BBU概念股,但過去兩年因歐洲自行車市場進入庫存調整,導致輕型電動車(LEV)業務走衰,使整體業績下滑。但AES-KY總經理宋維哲表示,LEV最壞時間過去,已來到U型反彈,加上明年伺服器BBU需求非常樂觀,看好明年業績優於今年,毛利率將持續向上。5日公告11月合併營收10.51億元,月增10.4%,年增28.2%,創23個月以來新高;前11月累計營收88.5億元,年減3.55%。另一被大量提及的是鋰電池模組廠順達(3211),已於2023年第四季度開始量產CSP大廠的BBU訂單,預計占比約20%,11月1日股價107元,月中飆漲後被關禁閉至28日,而29日出關首日又攻上漲停,收盤價198元,12月6日更攀上227元。13日則收在192.5元。「順達也是實質的供應鏈,確實已出貨給臉書的Meta,2025年可能又會加入AWS亞馬遜。」大華國際投顧分析師阮蕙慈表示,長線來說籌碼還是相對穩定,雖然近期筆電電池模組市況不佳,不過因搶進BBU市場,還有土地等業外收入,後面還有機會再創高點。順達的BBU在去年第四季開始出貨給美國雲端伺服器大廠。(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amazon官網 )電池模組廠新盛力(4931)在去年下半年兩季本業皆虧損,但隨著今年第1季產業景氣回復,加上資料中心BBU業務帶動,本業轉虧為盈,今年第3季稅後純益5527萬元,季增逾五成,每股純益0.86元,有別於台系電池模組廠主要營收來自消費性IT產品,新盛力以非IT為主,產品應用涵蓋儲能系統、輕型電動交通工具及園藝與手持式電動工具。阮蕙慈表示,新盛力其實也是在BBU的過關名單,因為現在有AES-KY的千元股價空間拉出來了,所以像是加百裕(3323)在BBU方面跟仁寶(2324)合作,應該也在過認證,這些股價相對低檔的,比價空間又更大了。但也有不少分析師擔憂這一波炒過熱,真正的大廠股價卻反應平淡,像是光寶科作為重要的提供者,近期卻沒什麼漲到。PressPlay創作者權證小哥表示,新普是AES-KY的母公司,法人都有買一點,但這一波都沒想到他,「可能因為以前就是個乖寶寶,不大會炒的一家公司」,投資人反而是要特別注意其他「跟漲的小弟」,會有風險。永誠國際投顧分析師李蜀芳也表示,GB200最大的受惠產業其實還是來自散熱題材,目前輝達認證的BBU只有兩家,就是AES-KY跟順達,所以最好不要追高,近期不少只是做鋰電池的個股「股價因夢想而偉大」,但法人也在賣出「非正規軍」,投資人要留意技術面。不過「大家都知道AI是吃電怪獸,如果電有問題的時候,那就是更大的問題,」阮蕙慈表示,BBU如果能成為下一波的關鍵零組件,那對投信來說,其實還有很大的加碼空間,畢竟「現在的AI伺服器主力就在台灣,還是會就近去取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8/380358/sm-c2b1600a286579d3767d2cf410f1ee2c.jpg)
台積電分紅好大包!張忠謀自傳揭密:都是「這人」跟他催錢
近來有不少自稱在台積電上班的網友,在網路上曬出一連串神秘數字,背後代表職等、年資、考績,以及領到幾個月年終,不乏有破百萬元的,羨煞眾人,而台積電能有這樣豐厚的紅利獎金,在上周開賣的張忠謀自傳下冊,就由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親自揭密,原來台積電的分紅制度,就是這個人「催」出來的。張忠謀在自傳提到,在1985年開始構想台積電時,認為要有工研院的高層主管帶著團隊來,沒想到大部分的人都興趣缺缺,最後選了當時實驗工廠廠長曾繁城擔任核心團隊,沒想到連他都擔憂台積電前途不明,所以張忠謀親自跟他談。張忠謀回想起當時他說服曾繁城來工作,說台積電要以專業晶圓代工模式,不跟美日韓半導體公司競爭,但曾繁城提出的第二項質疑,就是要加薪,他跟張忠謀解釋台灣與美國公司的不同,紅利也可以比薪水高。張忠謀提到,台積電尚未成立時,曾繁城就幾乎像是以工會領袖的姿態「照會」我,要求必須盡早分紅,但其實剛成立台積電時,每個月都虧損,但因曾繁城的要求,所以在1988年7月、也就是台積電成立17個月後,才剛剛當月收支平衡,就發了全體員工半個月的獎金,年底又再發一次。張忠謀也在書中提及當年創業的艱辛,一開始找投資的困難,像是他在1988年底結帳時,才開始轉虧為盈,但隔一年卻間接聽聞初始的大股東台塑早已把持股賣光光,而且完全沒有知會一聲。當年他與政府官員親自與台塑創辦人王永慶見面,想讓台塑投資台積電時,其實也是被拒絕的。還有他在1990年12月,好不容易找來新的總經理布魯克,因此開了個晚會邀請記者來時,張忠謀回憶,當時到場的記者只有一個人,他失望找來人事經理問怎麼回事,沒想到員工還跟他潑冷水說「台灣像我們這樣的公司,不知道有幾百個。」儘管當時只有一個記者捧場,且當年台積電的年營收為22億元,張忠謀在晚會上跟著在場的高階主管大喊明年要賺100億,他說,當時聲量如雷,牆壁似乎都震動了。而今,台積電光是10月合併營收已達3142億元,台積電董事曾繁城更持有2.9萬張台積電股票,身價超過300億元,一度躋身富比士台灣50富豪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4/376374/sm-df04aeca521e43b3f322bde21c8a5046.jpg)
上市櫃公司Q3財報五大天王出爐! 這1家EPS破百霸榜+轉機王是新面孔
上市櫃公司第三季財報已於14日全數揭曉,今年前三季的「五大天王」正式出爐,其中,台積電(2330)再度奪下「獲利王」及「現金王」雙重寶座,大立光(3008)蟬聯「績效王」,力旺(3529)和M31(6643)共享「毛利率王」,智崴(5263)與大恭(4706)分別在單季和累計成長中表現亮眼,而大同(2371)則以「轉機王」稱號展現顯著的業績轉變。護國神山台積電憑藉前三季稅後純益7985.87億元,年增33.1%,穩坐「獲利王」,並遙遙領先其他企業。長榮(2603)與鴻海(2317)分列前三季獲利第二、三名,稅後純益分別為1087.54億元和1063.79億元,其中長榮因受惠於全球貨櫃輪運價上升及地緣政治影響,海運需求增溫,在2023年成功擠下鴻海。大立光穩居「績效王」,第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為49.67元,累計前三季EPS達129.16元,是台股中唯一突破百元的公司,並且超越緯穎(6669)的88.38元及世芯-KY(3661)的58.43元。緯穎亦表現不俗,相較去年同期的48.78元大幅成長,受益於美超微假財報事件引發的轉單效應,連續多日股價上揚。力旺與M31蟬聯「毛利率王」,毛利率達100%,主要因矽智財(IP)廠商的營運模式依晶圓價格收取權利金。成長方面,化學股大恭在前三季稅後純益達5889萬元,年增5.8萬倍,成為「成長王」。智崴則在第三季單季營收年增445倍,搶下「獲利成長王」。大同也展現轉虧為盈的顯著變化,第三季稅後純益為69.49億元,相較第二季的虧損8.55億元大幅反轉,成為「轉機王」,主要得益於旗下芙蓉大樓的資產活化交易。現金王由台積電以前三季現金及約當現金餘額高達1.88兆衛冕,第二名鴻海也有7911億元,但仍遠不及台積電手握鉅額現金的一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376233/sm-c350cc0f5244f71fbfa7f2df1378dda1.jpg)
鴻海前9月營收4.7兆創新高 川普衝擊?劉揚偉:在美雇5千人「展望正面」
「這就是營運規模所造成的競爭優勢,會以獲利極大化為目標」,鴻海(2317)在14日舉行第三季線上法說會,由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親自出馬,表示其實今年1到9月面臨許多挑戰,但整體表現優於預期,第三季營收達到1.85兆元,今年累計營收4.7兆元,皆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營收、營業利益及淨利都創下歷年當季新高。他也預告2025年是集團「AI人工智慧年」,AI將是明年集團最重要的成長動能。不過鴻海股價在14日不敵台股大盤頹勢,股價下跌3元、收在211.5元,跌幅1.4%。財務長黃德財、發言人巫俊毅也都參與線上法說,公布第三季營收1.85兆,年增20%,毛利1147億,年增12%、營業利益548億,年增19%,歸屬母公司淨利為493億,年增14%。單季EPS達3.55元,較去年同期增加0.44元。營收、毛利、營業利益、淨利、EPS等五項都創當季新高紀錄。累積今年前九個月,營收4.7兆、年增10%,毛利2979億,年增8%、營業利益1361億,年增16%、淨利1064億,年增20%,絕對金額均創下歷年同期新高。前三季EPS達到7.67元,較去年同期6.42元、增加1.25元。外界目前最關注的就是美國總統大選的川普衝擊,劉揚偉表示,作為一家跨國企業,集團關心的不是選舉本身,而是投資政策、環境及商業機會等因素,目前已有近50座廠區,雇用超過5000名的美國員工,創造每年256億美元的營收。對於威州的投資案,劉揚偉表示,過去3年多,鴻海在威州投資規模已達10億美元,雇用的美國同仁至少成長42%,威州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140%,今年更成為當地拉辛郡最大的納稅者,還帶動更多企業到當地投資。德州廠區在AI與伺服器領域也有受益,俄州的電動車廠持續導入新客戶,會在美國新增投資,所以「鴻海在美國的展望還是很正面的。」2024全年的最新展望,則維持顯著成長的看法不變,但能見度比8月更好。劉揚偉表示,雲端網路產品方面,AI伺服器需求強勁,今年累計前三季AI伺服器營收較去年同期年增超過兩倍,通用伺服器營收成長也超過二成。因AI伺服器強勁需求,預期2025年AI伺服器的出貨量逐季攀升,在整體伺服器營收的占比將超過50%,為公司成長的最重要動能。鴻海除了是AI供應商,也會是AI的使用者,興建超級算力中心,即將成為具有AI超算能力的製造大廠。今年底前,也預計完成MODEL B的量產準備。日本SHARP公司2024財年第二季,也繳出5季來首度轉虧為盈、季度別純益創逾2年來新高的成績,堺工廠(SDP)轉型AI資料中心也有進展,劉揚偉表示,財報結果證明,SHARP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了,鴻海在這段期間協助SHARP轉型,專注在品牌與技術的策略也逐漸顯現出成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72969/sm-37baf21b3a6083597a456ab38e6fefea.jpg)
票價蠢動2/漲電價邏輯亂 立委喊砍補貼台電2000億不冤枉
北市長蔣萬安請託立委修法,將全國捷運系統與站體電價一併凍漲或優惠,讓立委察覺10月漲電價邏輯混亂,更凸顯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補貼台電2000億作法的不合理。立委指出,經濟部處理電價調漲,讓人直覺「會吵才有糖吃」,例如同樣都是與健康相關產業,醫院原不適用優惠電價,強力爭取後可以適用,但國內藥廠爭取無效,電價仍漲好漲滿。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批判,錯誤能源政策,讓台電近年已漲近4成電費,政府還要編列明年預算,補貼台電2000億元,每位國民相當於付出近9000元,每戶要多付2.1萬元,更別提產業用電從2022年迄今已漲66%,只要錯誤能源政策不改,台電就會持續生債,納稅人左手多繳電費、右手繳稅還得再補貼一次,他因此對藍委下達軍令狀,補貼台電的2000億絕不能放行。因台電喊冤,總預算撥補2000億預算「實為補貼全民」,綠委更揚言在野黨若砍這2000億預算,就必須扛下民眾電費可能再漲之責,曾一度讓部份立委對砍2000億,有些投鼠忌器。但捷運業者再度疾呼中央正視業者電價成本急速成長,台電塞責的說法因而不攻自破,讓立委刪預算更有底氣。立委徐巧芯在總質詢時問卓揆,為何全國捷運從10月起電價漲14%,反而是用電衰退的軌道業者,例如纜車業能可以適用7%漲幅,然而政院推出通勤月票一卡通TPASS,鼓勵節能減碳,捷運為何卻被排除在電價優惠外?若捷運考量電價成本大漲而漲票價,民眾會不會回頭騎機車、開車,反而增加碳排量。立委質疑經濟部10月電價調漲邏輯紊亂,例如各縣市捷運比照產業漲14%,漲好漲滿,反倒是被視為觀光休閒纜車業,卻能享受7%的電價調幅優惠。圖為九族文化村頗負盛名的觀光纜車(圖/翻攝自九族文化村纜車)立委黃健豪呼應指出,交通部因應電價上漲作法,就是強力壓制台鐵、高鐵明年春節前不准漲,綠議員也施壓反對台中捷運漲價,就是怕大眾運輸票價上漲恐帶動「萬物齊漲」引民怨。但捷運虧損若肇因於電價上漲,豈不就形同步上台電因能源政策錯誤虧損的後塵?政府能補貼台電、為何不能補貼捷運?難道真是變相懲罰捷運業者?北市立委羅智強說,過去三年北捷電費大漲54%,總計電費成本已多增10億以上,中央總不能冷眼旁觀,全要北捷用盈餘吸收,否則哪來的錢買新車廂、提升服務品質?他強調,既然馬政府時期台電能轉虧為盈,民進黨執政後大推非核家園,僅2022、2023年就大虧5000億,難道立院只要放行2000億補貼預算就當沒事,台電持續虧損的原因與解方都不用問?「答案很簡單,就是民進黨放著便宜的電不用,堅持要台電買昂貴的電,放著一度1.13元的核電不用,堅持買每度成本5至6元的綠電,台電賣綠電價格卻僅約3元,這怎可能不虧損?」民眾黨立委張啟楷堅持,行政院編列明年補貼台電的第一個1000億預算時,曾承諾不會漲電價,結果電價10月卻已再度上漲,政院若要撥補台電第二個1000億,當然要將10月已漲的電價先退還全民,才能繼續討論下去。立委張啟楷批評經濟部,曾經承諾以不漲電價來爭取立院放行總預算補助台電1000億,但台電在10月第二度漲了電價,卻還要立院同意補貼台電「第二個1000億」,承諾根本不算數。(圖/翻攝自張啟楷臉書)行政院前財經政委、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警告,台電今年虧損1083億元,可說是民進黨堅持廢核代價,明年還有核電機組要退場,預估明年台電虧損恐增1200億,後年台電虧損更上看1300億元,對比台灣核電廠「能源轉換效率」達90%,綠電(再生能源)卻僅10%到20%,當美國已有50座核電廠延役,台灣卻堅持廢核,悖離國際趨勢。反之,政府若願重啟核電,每個核電機組僅需100到200億元支出、一兩年內就能重啟,又何苦每年拿納稅人的血汗補貼台電、在立院吵得面紅耳赤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71984/sm-fc4ccc2a92e2112c8a686dc46cc53f73.jpg)
映泰法說業績持平 積極佈局AI邊緣運算
板卡廠映泰(2399)因最近30個營業日起迄2日收盤價漲幅達101.41%,被證交所列入注意股。9月歸屬母公司虧損884萬元,每股淨損0.05元,相比8月虧損1,533萬元、每股淨損0.09元較為收斂。映泰25日舉辦法說會,發言人鄭仲賜指出,疫情期間因虛擬貨幣需求帶動挖礦板卡業務勁揚後,過去兩年明顯下修、表現持平,預期今年因主板新品放量出貨落在第四季後,顯卡尚無新品效益拉抬下,全年業績估將收斂至優於疫情前2019、2020年的水位。以業務比重來看,主機板業務仍占5成以上,顯示卡及IPC工業電腦/工控應用部分,則皆約在一成以下。儘管存貨水位持續降低,映泰本業營運尚未由虧轉盈,連五季營收損益皆為赤字。今年上半年每股純益(EPS)0.24元,較2023年轉虧為盈,主要仰賴業外投資、利息收益等。其中,三年前投資的元澄半導體,因近期搭上與超微AMD在矽光子領域上合作的利多,連帶催動映泰股價強勢走升,近五個交易日亦罕見連續買超。鄭仲賜強調,包括對元澄半導體及其旗下先發電光晶片製造廠之投資持股,映泰皆以財務投資角色為主,未介入其營運、也未有業務上的合作規畫。展望後市,映泰業務處副總經林坤德表示,在消費性的主機板、顯示卡等業務,短期內不易有新突破。映泰將積極投入IPC工業電腦/工控等領域,聚焦AI/Edge應用需求,以人機介面應用、Edge迷你電腦系統、次世代數位看板,及工廠自動化等四大方向,建立消費型產品線之外的營運支撐力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70277/sm-3d9224164de87b7cceb2b2fdce757f86.jpg)
宏碁資訊拚AI資安!前三季營收逾66億元 總座:H1雲端業務成長25%
宏碁電腦(2353)旗下小金雞宏碁資訊(6811)18日舉辦「釋放AI衝擊波」研討會,聚焦AI實踐應用,並強化AI資安策略。宏碁資訊總經理周幸蓉指出,宏碁資訊上半年雲端業務成長25%,比重由六成到超過七成,未來將向3大主軸推進,包括持續聚焦雲端服務、深化資料治理與人工智慧(AI)運用、並積極推動海外布局。宏碁資訊今年營運不俗,前三季累計營收66.3億元、年增14%,創歷年同期新高;獲利表現以上半年來看,上半年稅後淨利2.96億元、年增約15%,每股稅後盈餘(EPS)7.14元。以往宏碁資訊第二季、第四季表現亮眼,周幸蓉在媒體聯訪時表示,今年而言是平均成長,「與以往節奏不同。」宏碁資訊財務長鄭和星野則表示,第三季無論營收獲利都有雙位數成長,全年希望維持這樣的動能。周幸蓉透露,宏碁資訊GitHub過去一年期間的客戶數倍數成長,3年購買套數複合成長率約34.8%;Copilot則在不到1年期間,客戶數成長近20倍,購買套數5倍數成長。據研調預估,全球資安與風險管理產品與服務支出將從2023年的1950億美元,到2026年上看至2500億美元,未來成長空間巨大。展望宏碁資訊未來發展策略部分,周幸蓉表示,將聚焦雲端服務,與大廠一起成長,深化「大廠」的資料治理與AI應用商機,包括協助企業導入生成式AI、擴展Copilot應用場域。對於海外佈局,周幸蓉指出,去年設立中國子公司到今年已經轉虧為盈,越南則期望明年正式運轉,明年下半年就要展現成果。她坦言,之後也會隨客戶的海外佈局而持續推進與成長,其他市場也陸續在規劃當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64809/sm-14e7e35682dd2f743cabae8b547be104.jpg)
搶人大作戰2/小股東盼台新新光金控合併 憂若破局「新光股價將回到10元以下」
美國聯準會FED在9月19日宣布降息二碼,當天旗下有壽險公司的富邦、國泰、新光、台新等金控股價都漲,「相信這是新新併一個時機點,我支持台新金新光金合併,不想再等下去了。」一名新光金小股東告訴CTWANT記者,「市場議論,中信金現已停止收購計畫,以昨(23日)收盤價來看,若與台新合併成功股價14.05元;若破局,新光股價將回到10元以下。」新光金近來成了市場焦點,更牽動廣大小股東的心。從今年第一季繳出轉虧為盈的成績單開始,新光金股價從8元多谷底起漲,股價一路走高,到8月19日台新金及新光金兩家總經理拜會金管會,報告合併計畫後,新光金股價一舉突破11元,隨著收購價出爐,更衝高到13.55元,直到中秋節後,中信金退出搶親,新光金股價跌回12元以下,如今有小股東轉而寄望合併案。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1986年過世後,四個兒子吳東進、吳東賢、吳東亮、吳東昇各自努力家族事業或創業,長子吳東進承接新光人壽、新光銀行創辦新光金控;次子吳東賢掌管新光紡織;三子吳東亮創辦台新銀及台新金;四子吳東昇則承接新光合成纖維、大台北瓦斯等。二十多年前,新光金吳東進邀請台新金吳東亮於2002年首度談合併案,後無進展;2020年間一度重啟「新新併」也無下文,直到2023年6月,新光金以洪士琪(洪文棟之子)結盟吳東亮為主的「改革派大股東」與吳東進派展開經營權之爭,經過一場激烈的公開徵求委託書大戰,改革派取得多數席次,遂再開啟與台新金談合併契機。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在8月22日合意併購換約說明會中提到,此案歷經二年終於有了新進展。根據CTWANT調查,這段期間,兩家金控為了解財務與業務確實花費了一段時間,新光金控除了在2023年、2024年相繼執行新光人壽增資,實現對金管會的承諾。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右)於9月16日在記者會一開場,立即宣布「緩議」即是不同意中信金申請收購新光金一案。左為銀行局長莊琇媛。(圖/報系資料)這也是中信金收購新光金一案遭金管會否決的關鍵之一,對照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保險局長王麗惠在審核說明中就提及,「中信金對新光金控壽險子公司新光人壽財務狀況掌握不足,也未提出增資承諾書具體內容,補件時也沒有再提供相關資料……」可見在併購新光金控這一部分,主管機關非常看重新光人壽的營運與對保戶的保障。台新金控總經理林維俊曾公開說,「台新金合意併購新光金就是已端出牛排,看得到也吃得到」,那麼,小股東們到底看到新光金被併購之後,會產出哪些效益呢?主要即是台新新光合併兩家各子公司的互補性高,且文化相近,展現綜效提升EPS及股價,指日可待。台新金面對中信金遞件申請非合意公開收購新光金時對外強調「雙方早已從2022年開始就合併交易進行商談」,並提出三主軸「提高資產規模、均衡業務發展、提升獲利動能。」林維俊說,雙方業務上互補性高,帶動更均衡的業務佈局,未來綜效明顯,增強及多元化分銷管道,資本市場籌資能力提升。「合併之後,在資產上,躍升為第四大金控,總資產規模將超過八兆。」排名則是在富邦、國泰與中信金控之後。進一步來看「銀行、壽險、證券」這三根引擎業務支柱,合併前稅後淨利,台新業務以銀行占比76%、新光業務以壽險占比73%為較大的比重,合併後稅後淨利,則是「人壽51%、銀行38%、證券11%」,台新與新光業務高度互補,合併後將建立均衡的盈利組合,點燃三大業務引擎。除了在「提高存款、放款及支付的日常金融需求市場滲透率,成為客戶主要往來銀行」,通過新光人壽14,000多個業務員團隊,以及與台新銀行銀保渠道,均衡通路及增強擴大總保費和新契約保費的市佔;合併後能提供客戶更豐富的保險產品,可增加有效行銷基金、信用卡、貸款等多 面向業務的機會。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業務營收各自以銀行、壽險為主要引擎,合併後的綜效能夠互補,而近期新光銀行成立工會將與資方協商「員工安置計畫」。(圖/新光銀行提供)市值將在台股及金融股中達到跳躍式提升,合併後的市值達到4450億元,成爲市值排名第4的上市民營金控公司,並晉升台股前20大,在全行業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5。並保障新光金控及其子公司之員工的三年工作權;雙方業務互補,善用雙方團隊之長處。合併後對經濟規模、經營效率及競爭能力之影響,成為臺灣第四大金控;銀保證三大引擎規模名列市場前段班,金控獲利來源更均衡,規模擴大將提高營運效率,且未來實現綜效後,獲利能力也將提升,有助於提升臺灣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攜手台商拓展全球業務、助力臺灣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林維俊也強調,台新金帳上尚有處分彰銀未使用資金,新光金亦剛完成138億現金增資及新光人壽20億無擔保次順位金融債,可充實未來子公司發展所需資本,且擬制合併後資本比率皆在法定標準以上,財務狀況健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64303/sm-3e670815ce706c5e21b783998a7219b6.jpg)
中油搶綠能、洗沐商機 董座:今年虧損300億
中油今(20)日研發洗沐新品全新發表,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洗沐新品至年底銷售目標約12萬瓶」,未來生技自有品牌系列可望創造每年新台幣2億元營收,對中油來說「不無小補」。他提到,目前中油負債比達92%寫新高,借款近7000億元,今年單年度估虧損新台幣300億,將持續爭取增資;若明年要轉虧為盈,必須調整亞鄰最低價機制,並漲足電業天然氣價。此外,「台灣循環經濟週」今年邁入第5年里程碑,由經濟部、環境部、農業部、內政部、工程會攜手籌劃系列活動,啟動「數位與綠色」雙軸轉型策略,9月至11月各部會將接力推出展覽、工作坊、論壇、博覽會及高峰會等一系列活動,聚集產官學界專家學者與業界領袖,深入探討循環淨零策略。經濟部指出,台灣中油以LNG冷海水孕育紅藻「海木耳」,利用綠色萃取製程技術提取海木耳活性成分,推出添加海木耳精粹的「海牡丹」品牌肌膚清潔與保養產品;「鈺祥企業」展示「再生型化學濾網」,透過專利再生技術與訂閱服務,協助半導體等高環境負荷企業,精進綠色供應鏈,落實環保減碳。不僅如此,「大云永續科技」應用AIoT技術,自動化跨地域雲端數據整合,導入零碳排、零廢棄等永續方法,進行風險管控、盤點ESG數據,提供「一站式智慧永續」解決方案。由農業部輔導的「茂茂峰林國際」,運用農業剩餘資材與生物分解樹脂,技術研發「無塑膠微粒殘留材料」,製造出可重複性使用的吸管、餐具、牙線棒等生活用品。內政部推薦「金和泰實業」,可將瀝青混凝土刨除料進行再生,再製為「冷拌冷鋪再生料混凝土」的全新材料,不但降低對傳統瀝青依賴性,且生產全程不使用熱能,降低道路建設和維護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2/363712/sm-a469821c3165d2cd1a65480ee907588c.jpg)
新新併「委託書大戰」10/9決戰! 洪士琪4點向小股東拉票「維持現狀即是落伍」
台新金控、新光金控「合意併購」一案,兩家金控將於10月9日召開股東臨時會投票決議通過此案,現已進入公開徵求委託書大戰,今天(18日)新光金控大股東、現為新光人壽副董事長洪士琪則以新勝、臺灣新光實業的公司代表身分,向股東們四點聲明喊話,「維持現狀即是落伍,支持新新併創造新未來」。以下為洪士琪四點聲明全文一、2023年6月在大多數股東的支持下,新光金控董事會才能全面改組,因此有機會改善經營體質,而有今日轉虧為盈、價值浮現的成績。這是我們全體 股東及現有經營團隊、員工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是我們一起攜手創造了這份驕傲。 二、然值此合併關鍵時刻,原造成新光金控經營不善之部份成員林伯翰先生, 近日一直以抹黑方式阻撓新光變革,阻礙台新新光併,甚將長年為新光打拚的夥伴們稱之為「打工仔」,這是多麼讓人感慨又氣憤的事。身為林家後代在享受著他人努力打拚的成果時,卻一再踐踏著別人所付出的心血努力、為一己之私攻擊孕育他成長的新光大家庭,這樣的人實在不值得股東 們的信賴託負!而且台新金控於9月11日宣布調整價格後,依9月16日收盤價,台新金出價達14.42元,已超越中信金價格,符合股東們的期待,希望股東們慎思明辨,勿被誤導。三、新光金控在新經營團隊努力下,好不容易有今日的成績,也找到願意一起 攜手共組未來的台新金控,雙方文化背景相似、融合會更加速,員工安心、客戶放心,公司就有信心往更美好的方向邁進,進而回饋更好的報酬給股東,成就四贏。 四、在此特別感謝主管機關用心維持金融秩序之穩定,以及新光金股東對新經 營團隊之肯定,因此,懇請所有股東本著去年支持我們改革的熱情,再度支持陪伴我們,走完成功的最後一哩路,支持台新新光併,換股成為未來新公司的股東,一起共享未來經營成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63342/sm-f155fc7408221cb75df197d574e1dbd1.jpg)
全村挺一人4/矽光子專利大多握在美國手上 台廠「去年還在虧錢」未來路還長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估,2030年全球矽光子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8.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25.7%,而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罕見攜手日月光投控(3711),在9月3日宣布組成矽光子產業聯盟,號召30家廠商一起制定矽光子產業標準,帶動近期矽光子族群,包括上詮(3363)、聯鈞(3450)、波若威(3163)、聯亞(3081)等股價強勢上漲。不過專家也跟CTWANT記者提醒,光跟電的結合在矽光子技術中非常困難,矽光子的專利數量最多的是在美國,英特爾在申請數量上排名第一,台灣要在這領域突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台積電副總經理徐國晉在矽光子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若能集結過往豐富的半導體經驗與資源,矽光子的研發製造量能會持續壯大,為台灣未來成為「AI科技聚落」奠定良好的基礎。過去幾乎不談客戶的台積電,也罕見直接在台上簡報點名他的矽光子生態系,以海外大廠為主軸,包括如博通、科希倫(Coherent)、SK海力士、新思科技等;台廠以OSAT、ODM/OEM為主,包括:封測廠日月光、矽品(2325),緯創(3231)、技嘉(2376),上詮則是做光纖陣列元件暨組裝。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4日出席國際半導體展的論壇時也提到,矽光子技術是鴻海目前積極投入的領域,主要針對光電融合的不同接點設計,著重於研究封裝與開發元件,這項技術預計將在未來的高階晶片應用中發揮關鍵作用。SEMI全球董事會副主席吳田玉表示,矽光子是半導體的前端製程,台灣有前、後段,與晶片設計與伺服器系統,也有光學元件、光電模組與測試的智慧財產與精密機器設備,未來矽光子產品的量產關鍵在於成本與自動化,若成功整合各領域資源,將成為台灣發展矽光子產業的優勢。訊芯布局CPO矽光子先進封裝,已掌握網通晶片大廠訂單。(圖/報系資料照)永豐金證券的分析報告提到,與光通訊有關的概念股,包括矽光子設計的光聖(6442),磊晶的部分有聯亞,交換器是智邦(2345),光收發模組有波若威、眾達-KY(4977),測試介面是旺矽(6223)和穎崴(6515),封測方面則有上銓、日月光投控、訊芯-KY(6451)、台星科(3265)和矽格(6257)。CTWANT記者整理比較多分析師提到的矽光子概念股,包括訊芯-KY布局CPO矽光子先進封裝,已掌握博通等網通晶片大廠訂單,400G的矽光子模組產品可望先行量產,也積極跟客戶開發CPO光電共同封裝模組產品。法人推估,2025年該技術將進入爆發期,有望為公司中長期營運增添動能。13日股價為220元。聯亞協助英特爾推展「矽光計畫」,主要負責供應矽光上游材料磊晶及相關元件,出貨給美系客戶的金額持續增長,該客戶下單的800G矽光產品將在今年升級為1.6T規格,預估5、6月將進入產品轉換期,去年至今已出現連六季虧損,累計上半年每股虧損0.77元,第3季起出貨動能將開始轉強。13日股價為209元。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曾主導該公司矽光子技術研發,擁有大量專利。(圖/黃鵬杰攝、翻攝自intel官網)聯鈞已具有矽光子技術,雖然2023年虧錢,但今年上半年轉虧為盈,EPS 0.78元,未來營運前景看好。該公司估計今年下半年將小量生產,並與主要客戶完成認證矽光子。13日股價為179.5元。整體而言,矽光子概念股還是圍繞在光通訊與先進製程跟封裝的相關公司,不過專家也提醒,許多半導體材料在光學特性上,沒辦法符合光子電路所有功能的需求,且電子晶片才從實驗室走到商業化的階段,離大規模量產還有一段距離,產業結構也可能大幅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