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達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5/392255/sm-1ac2c48fed5642509364af5e79b4e773.jpg)
百年鐵道重啟1/哈瑪星號觀光列車復駛 鐵道園區新升級、31輛列車齊展示
高雄雖以港都城市聞名,但其實「火車」在這之中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現存的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即為日治時期的「打狗驛」,不僅是高雄第一座火車站,也是從各地載運砂糖、香蕉等貨物,再透過港口進出台灣的中繼站。在2024年11月30日以舊火車改造、重新復駛的「哈瑪星號」濱線觀光列車,除了勾起老高雄人的回憶,更成為小朋友喜愛的新興景點,而且在9天春節連假期間僅除夕休息,其他時間哈瑪星號每日都會發車,正好納入走春景點、順遊高雄!哈瑪星號座位區以原本貨物列車運送物件之一的枕木與車輪意象所打造,甚至結合磨石子地板更添復古風情。(圖/楊澍攝)在「舊打狗驛故事館」前可看到打狗驛一路以來的站名更替演變,還新增復古行李箱裝置供遊客拍照。(圖/楊澍攝)哈瑪星號復駛後帶動人潮,舊打狗驛故事館在2024年12月單月便超過1萬人次入內參觀。(圖/楊澍攝)其實打狗驛最初於1900年設置於現在高雄市五福四路、檢修車棚、號誌樓一帶,由於鐵道載運頻繁,為了擴大腹地便在車站南方進行填海造陸,造就1905年有條長500多公尺的鐵道,向南延伸至這片海埔新生地,稱為「濱線」,濱線的日語發音「HA-MA-SEN」也成了後來居民口中的「哈瑪星」。為了讓列車重新於百年鐵道上啟程,高雄市政府邀請「一起設計」團隊將屬於貨物列車的敞車35G20060及車輪專用車15EG8634A改造為可讓人乘坐的「哈瑪星號」,設計師辜達齊更運用枕木元素、復刻車輪架等方式打造成座椅,讓民眾可輕鬆搭乘體驗鐵道園區風光。除了一般趟次,還有原本每個月一天、每次僅有一班的「SL哈瑪星號」,會聯掛CT259蒸汽機車在列車前方推行,2月起也將增為3班,想搭乘與拍攝的人可別錯過。哈瑪星號搭乘月台就在「舊打狗驛故事館」前,據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古庭維表示,1908年「舊打狗驛」便往南擴張到現址、1920年更名高雄站,1941年客、貨運分流,客運搬遷至現在大家熟悉的高雄車站位置,原址則改稱為「高雄港驛」以貨運發展。入館可以看到早期貨行專用文件櫃、現地保存老家具、早期車票等展示,甚至還有1937年的老紀錄片,留下當時車站珍貴畫面。在靠近北號誌樓的觀景平台可看到哈瑪星鐵道園區展示不同時期載客、載貨的火車,甚至有機會將正在運行的輕軌一起收納眼底。(圖/楊澍攝)因應園區升級特別打造呼應高雄港運業及物產特色的全新巨大香蕉裝置,與年代久遠的代用行李車合而為一,吸引民眾打卡。(圖/楊澍攝)1922年製造的「台糖載貨守車000023」看來小巧可愛,上頭印的「虎」字表示為虎尾糖廠所有。(圖/楊澍攝)此次配合哈瑪星號於濱線復駛,整個鐵道園區也重新升級,集結共31輛原本在台灣鐵道各處或糖廠等地以載貨與產業用途為主的列車,一併展示在運行百年的舊軌道上。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古庭維指出,每輛列車各有其特色與代表性,例如與全新香蕉裝置結合的「代用行李車」,是1939年製造的少數可開窗的貨車,亦曾做為傷兵車、代用客車之用,1990年後主要用於運送行李包裹;還有原為嘉南大圳工程鐵道使用的「平守車」,在1931年由大日本製糖會社虎尾製糖所收購,使用於雲林虎尾至斗南之間,主要運送石灰原石、焦炭及煤炭到糖廠,或輸出糖廠所生產的砂糖;亦有推測於1903年~1913年製造的「台鐵ワ2型10噸篷車」,後因應東線鐵路拓寬,台糖在1981年向台鐵購入數十輛古老篷車,在花蓮及台東糖廠擔任移倉糖車,也讓老火車得以留存。北號誌樓為二層樓磚木造建築,推測建造歷史可回溯至1923年,後於1946年左右增建。(圖/楊澍攝)除了新增的不同型號火車,來到園區也別錯過曾用來調度火車轉線的北號誌樓,它本身是高雄港車站的附屬設施之一,也是台灣僅存最完整的傳統機械電氣聯鎖操作的號誌樓,目前已被列為高雄市歷史建築、由舊打狗驛故事館營運團隊協助維護保養,修復可動的轉轍器。而在假日定時導覽時館方人員還會操縱轉轍器,屆時在北號誌樓的民眾還可看到哈瑪星號隨之變換軌道的有趣景象!當維護團隊人員在北號誌樓操縱轉轍器時,準備通過號誌樓前的哈瑪星號行駛軌道會隨之更動。(圖/楊澍攝)DATA哈瑪星號電話:(07)521-4899地址:舊打狗驛故事館前上車開放時間:平時每週六、日及國定假日10:00~11:30、13:30~18:00,每半小時發車,共14班次,農曆春節連假期間僅除夕休票價:哈瑪星號車票99元/人、哈瑪星號優待票(愛心、敬老、孩童7歲以下)69元/人、SL哈瑪星號-蒸汽限定版車票150元/人(非蒸汽動力,僅供線上購票)備註:採部分線上購票、部分現場購票,線上請至駁二官網「駁二選物」頁面購票,現場請至舊打狗驛故事館旁「哈瑪星號」火車售票窗口購票,如有加開班次或變動,依現場公告為準舊打狗驛故事館電話:(07)531-6209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32號(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內)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平時週一休,春節期間僅除夕休網址:https://reurl.cc/6jY666備註:免費入館,春節期間於開館日15:30舉行館內定時導覽,15:00、16:00、17:00還會有「CT259火車」鳴笛表演北號誌樓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53巷對面開放時間:週六、週日與國定假日10:00~18:00,除夕休備註:春節連假期間會於開館日14:00、15:00、16:00、17:00舉行導覽,現場自由參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226983/sm-8a7d1ed117a44c8870a141be0071c0ff.jpg)
高雄文青新路線1/打開屋頂讓光透進來 70年「鹽一市場」華麗重生
在今年下半年,高雄陸續有了一些新變化,無論是超過70年歷史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以下簡稱鹽一市場),歷經半年多大規模硬體修繕,重新打開最具特色的山形木構屋頂;或是位於高雄輕軌最美路段的「龍貓隧道」旁,新地標「內惟藝術中心」終於對外開放,都讓大家有了更多造訪高雄的好理由。拆除下來的舊木料搖身一變為天花板懸掛的燈具,也見證了一段市場歷史。(圖/林士傑攝)1949年便興建的鹽一市場,走過70多年光陰,雖然「叁捌地方生活」創辦人邱承漢幾年前便陸續在此舉辦活動,並促成2019年的「青銀共市」,像小鉢洋食、信的店磅蛋糕等知名攤位進駐,也曾掀起一波話題,但老市場多年來逐漸累積的建築老舊、公共空間雜亂、市場屋頂漏水及部分空間閒置等問題都亟待解決。修繕計畫由高雄經發局負責,並邀請「浩建築師事務所」做整體環境通盤規劃,讓山形木構屋頂重見天日、不再被天花板所遮掩;「一起設計」也進行空間優化,例如增設天窗、引進天然採光,或使用拆除下來的舊木樑製作燈具;「瓦豆WEDO Lighting」協助加強照明設計;「Path & Landforms」為市場打造新的識別色彩系統,四單位既分階段又密切互助地進行結構調整與細節完善。「浩建築師事務所」林光浩(右)與「一起設計」共同創辦人辜達齊希望盡量保留市場原本味道,而非硬生生植入突兀的設計。(圖/林士傑攝)架設雨淋板前的白牆原本有許多雜亂配電箱。(圖/高雄經發局提供)採訪當日,我們來到青年攤商山壹旗魚食製所旁的雨淋板入口,很難想像,傳統市場竟有如此充滿綠意與木質調的角落,除了建築設計團隊邀請山壹老闆發揮原本景觀設計所長、共同打造,從「浩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林光浩、「一起設計」共同創辦人辜達齊口中也得知,,雨淋板底下的牆面曾有著一堆配電箱聚集的雜亂模樣;而若沒有拆除頭頂上不同時期加設的天花板與繁複層架,也無法讓最原始也最具特色的木構屋頂及挑高「半樓仔」(即夾層屋、樓中樓)重現,團隊不只保留了可活用的原始桁架結構及樑柱,也加強支撐使結構更加穩固。五福四路入口立面仿造新樂街入口打造綠底I字形馬賽克拼貼,讓兩端看來更具統一性。(圖/林士傑攝)五福四路入口改造前面貌。(圖/高雄經發局提供)再走到五福四路入口,看似舊式的立面其實是特地找來與新樂街入口相似的馬賽克拼貼,林光浩表示,鹽一市場本質上有許多美好的地方,例如屋頂、磨石子攤台,只要改善漏水、通風與結構不安全等根本問題,或做好美觀收納線槽即可,不希望讓傳統攤商的阿姨們覺得「這裡不再是我的家」;辜達齊也提到,鹽一市場相對其他傳統市場特別的是,即便半年多來採取「半半施工」(即一邊改造一邊營業)有諸多不便,但傳統攤商對於市場重新改造多給予支持,也樂見青銀共市的形式,認為能活絡地方、再造榮景。下次造訪華麗轉身後的鹽一市場,不妨細瞧各處細節,你會發現少了陰暗潮濕的感覺,從照明到木構屋頂都讓人覺得多了些溫度,而經過重新整合、藏於各角落的統一LOGO、品牌識別,都讓市場變得更有整體性。市場內留白的共域空間除了可讓遊客休憩用餐,有時也成為舉辦講座的交流場所。(圖/林士傑攝)鹽一市場地址:高雄市鹽埕區瀨南街141之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