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認
」 遺體 高雄 台中 選罷法 立法院![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96191/sm-11a781ae1491bb2385556030b212d281.jpg)
分屍案新進展!高雄港打撈到2屍塊…疑似人體組織 緊急送鑑定
高雄市近期發生驚悚連續殺人分屍案,73歲男子張介宗涉嫌殺害3名婦人並慘忍將遺體支解,部分屍塊遭丟置水中和垃圾車內,受害人包括71歲趙林姓婦人、74歲張姓婦人及75歲黃姓婦人,而張介宗已遭羈押禁見。高雄市刑大今(13)日說明已尋獲相關凶器後,高雄港又打撈到2塊屍塊,疑似是人體組織,目前已被迅速送往相關單位鑑定。高雄分屍案曝光後,殺人魔張介宗將遺體支解丟棄後,當地警方連日到高雄港打撈,雖然警方昨(12)日無所獲,今日進入第8天,在上午9時左右於港區25號馬頭海面終於再尋獲2塊屍塊。初步了解,1塊為面積40x10公分的皮膚組織,另一塊則是10x10公分的疑似人體組織,但無法辨認是哪個部位,警方已迅速送去鑑定。而高雄市刑大今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案情,稱已於張介宗家中尋獲一把剪刀與尖刀,並在上方發現死者張婦的DNA,而尖刀上的鋸齒狀刀刃,則符合屍體切割面,並有死者林婦的DNA。此外,有鄰居指出,曾聽到張介宗家中傳來電鋸聲音,但僅找到一台砂輪機,他使用的分屍工具仍待調查釐清。刑事鑑識中心主任謝東和。(圖/翻攝畫面)目前警方已尋獲37塊屍塊,其中35塊屬於林姓婦人、2塊為張姓婦人,包含頭皮和胸部組織等。目前還未找到張介宗大嫂黃姓婦人的相關屍塊。據悉,張介宗面對警方偵訊,張介宗態度強硬,不僅拒不認罪,亦未交代作案動機及細節。案件仍在偵辦中,警方將持續追查真相,釐清犯案過程及動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95591/sm-a41f9635dc94f392b9295596f0c7e161.jpg)
《選罷法》覆議案未通過 藍白聯手60:51封殺
立法院今(11)日針對行政院《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覆議案進行表決,上午11時開始投票,並於下午3時開票。113位立委有2位白委未領票,不過仍在藍白堅定合作下,在野票票入匭 ,以60票反對、51票贊成,否決覆議案,其中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林憶君缺席並未投票。行政院必須接受覆議結果,總統府也有義務公布法令並實施。根據選罷法三讀條文,未來罷免案提議人及連署人應附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今日上午全院委員會經各政黨派出代表發言後,於11時進行投票,下午1時開票,白委林憶君、黃珊珊未出席,其餘111席立委皆完成投票。開票後,藍白聯手以60票「反對覆議案」勝過綠營51票「贊成覆議案」,這已經是行政院第三度提出復議案遭藍白擋下。立法院長韓國瑜宣告,決議《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部分條文覆議案,贊成維持原決議者超過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第二項第二款規定之「全體委員二分之一人數」,因此立法院原決議予以維持。行政院必須接受覆議結果,總統府也有義務公布法令並實施。《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三讀條文主要是增訂罷免案提議人及連署人應附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又倘提議人及連署人之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記載資料不明或影印不清晰,致不能辨認提議人及連署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戶籍地址或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者,該筆資料應予刪除。此外,對於利用他人個人資料,未經同意偽造、假冒提議或連署的情事,也一併增訂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的處罰規定。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95564/sm-52a944921572d1765d9dace823dc8b6a.jpg)
Galaxy S25今取貨首位粉絲「週六就排隊」 總座:預計比前代成長2成
三星電子推出全新Galaxy S25旗艦系列自2月4日開放預購起,在各大通路掀起換機熱潮,而台灣三星今(11)日開放早鳥預購民眾優先取貨,同時為歡慶微風南山旗艦體驗館全新開幕,不僅加碼限量排隊禮3,000元電子禮券,更分別提供首位排隊星粉、第2至第4位排隊星粉1元加價購Bespoke AI智慧熱泵滾筒洗衣機、Music Frame美學風格音響等禮遇。此次Galaxy S25旗艦系列預購超乎預期,吸引許多星粉搶購。(圖/台灣三星提供)台灣三星電子行動通訊事業部總經理陳啓蒙表示,「Galaxy S25旗艦系列以更無縫直覺、人性化的AI科技,讓手機不只是通訊工具,更是日常生活AI神隊友。感謝星粉支持,此次Galaxy S25旗艦系列預購超乎預期。展望2025年,相信Galaxy S25旗艦系列將持續活絡台灣行動通訊市場,往較前代成長2成邁進。」台灣三星指出,本次頭香是來自新莊的許先生,透露從星期六就來排隊,這次預購的是S25 Ultra 16GB+1TB鈦黑。他表示,「目前使用的是S24 Ultra,這次S25旗艦系列AI升級非常吸引我」像三星跟Google深度合作的Gemini Live,可以辨認照片並給出相關的深度建議,因而決定入手;此外這次以1元加價購Bespoke AI智慧熱泵滾筒洗衣機讓他開心直呼「可以好好體驗三星生態圈。」台灣三星觀察此次三星智慧館與三星商城預購表現,在機種方面,Galaxy S25 Ultra依然是消費者心中首選,占比達約8成。其中,Galaxy S25 Ultra超大容量1TB版本此次RAM升級至16GB,開放預購1小時即全數售罄;進一步觀察顏色喜好,Galaxy S25 Ultra以「鈦空藍」最受喜愛,銷售占比達4成,Galaxy S25+與Galaxy S25則以「冰藍」為主要選擇、占比逾3成;「深海藍」則以近3成占比緊追在後。三星商城推出的獨家限定色也吸引不少目光,Galaxy S25 Ultra以「鈦曜黑」最受消費者青睞、Galaxy S25+與Galaxy S25則以「紗金」最多人選擇。迎接新機正式登台,台灣三星推出一系列購機優惠,2月14日至3月31日消費者於全通路購買Galaxy S25旗艦系列,最高可獲得4,000元購物金及1,500 Galaxy Store禮物卡等好禮。另全台三星智慧館祭出包含獨家延長保固1年、購機同時投保Samsung Care+ 最高可享首 2 個月保費優惠,還有指定三星智慧館推出「Galaxy Free Trial星機免費試用計畫」。而三星商城也享獨家延長保固1年、Samsung Rewards 1%點數回饋,以及獨家星級旗艦限量組合:購買Galaxy S25旗艦系列、Galaxy Tab S10 Ultra 256GB及Galaxy Watch Ultra,即加贈QLED智慧顯示器(QA50QE1DAXXZW,售價25,900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94896/sm-c4e0aca9aa3d938186913320bd772f57.jpg)
AI影像識別技術助攻 機場通關效率大躍進
隨著國際旅遊熱潮回溫,機場通關排隊時間成為旅客關注的焦點。根據交通部民航局統計,2023年(民國112年)桃園國際機場國際及兩岸航線的進出關人次達3,535萬,若加上高雄小港及台北松山機場,總計突破4,104萬人次,創下疫情解封後新高。面對湧入的旅客人潮,如何提升通關效率成為當務之急。為解決機場通關瓶頸,科技業者積極導入AI影像識別技術於X光行李檢查設備,藉由深度學習技術,快速掃描行李內物品的形狀、紋理、材質及有機無機特性,有效識別違禁品。該技術可大幅降低人為誤判,減少重複檢查時間,協助海關人員迅速篩選可疑物品,進而縮短旅客排隊時間。根據專家指出,AI影像識別技術能在數秒內完成判讀,遠超過傳統人工作業的效率,提升整體機場運作流暢度。導入AI人工智慧的機場X光機檢驗,可以預先示警難以辨認的違禁物品,降低海關查緝人為誤判的機率。(圖片來源:碩文拓智慧科技)AI智慧檢驗系統初期將聚焦於槍(刀)械、肉品及液體等物品的檢測,透過不斷累積影像分析數據,未來更可應用於毒品查緝、空運郵包及貨品檢驗,進一步提升通關安全與效率。此外,AI系統亦可整合各國不同的違禁品規範,透過影像與文字資料的融合學習,建立預警機制,為全球機場提供更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除了提升檢查效率,AI技術的導入還有助於減少人力資源負擔,讓海關人員能將精力集中於更具挑戰性的查驗工作,提升檢驗的精準度與安全性。根據國際機場協會(ACI)的報告顯示,許多國際機場已陸續採用AI檢測技術,並獲得旅客正面回饋,認為能有效降低排隊時間,提高旅遊體驗。目前,多家科技公司已成功研發適用於各國機場的AI影像識別系統,並將縮短旅客通關時間列為關鍵測試項目。隨著技術持續優化,AI將成為未來海關查驗的重要輔助工具,協助機場有效疏解人流壓力,提升整體服務品質與營運形象。展望未來,機場通關不再是漫長等待,而是一場科技帶來的高效體驗。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92641/sm-fe5f532f08f893808167fad601acbc97.jpg)
林葉亭85歲失智父失蹤成遺體 醫示警春節高峰期「2件事別做」
藝人林葉亭的85歲失智父親,失聯11天後被發現台北市至善路一處民宅的水池裡,讓家人痛心不已。對此,醫師提醒春節前後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有2件事要特別注意,能免則免。據了解,失智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生活能力將持續下降,對於辨認人、環境、時間等等會更加困難,導致失智者離開家後,迷失方向不知如何返家,發生意外的機會較高。若能預先做好預防走失準備,可讓照顧者減少擔憂、失智者安全返家。根據衛生福利部於2024年3月21日公布最新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7.99%,亦即100位65歲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與10年前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結果相近(8.04%)。高醫大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神經內科醫師楊淵韓告訴《中時新聞網》,失智並非正常老化,是一種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春節期間看顧者較忙與出遊機會增加,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楊淵韓提醒,失智者對空間辨識感差,沒有辦法學習新的事務,要防範走失,最主要就是避免讓他們到陌生、複雜的環境,例如年假期間到觀光景點走春,或到國外旅遊,這些都是陌生的環境,加上人潮眾多,失智長輩容易不安,也會增加走失風險,因此要盡量避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92628/sm-02ddd1fab9c255fba1c02bbf761803dd.jpg)
水果上的貼紙是店家為「遮醜」貼的? 老闆娘闢謠:在產地就貼好了
民眾平時清洗水果準備切開時,經常都會發現水果上的貼紙撕下來後,貼紙下方竟有損傷,讓不少人懷疑水果上的標籤貼紙,就是為了要遮住瑕疵。對此1名水果行老闆娘「小麥」指出,水果上的貼紙是為了方便店員分辨水果等級和種類,並不是為了遮掩損傷,小麥也建議民眾,在購買水果時,可盡量挑選貼紙在正常位置的水果。1名水果行老闆娘「小麥」日前在IG分享關於水果的冷知識,小麥表示許多顧客都誤會水果上的標籤貼紙,是店家為了遮掩水果表面的損傷而貼的,但事實上有些水果從產地進口時,就已經貼好貼紙了。小麥指出水果店在進貨時,並不會特別把貼紙撕開檢查下方有無損傷,頂多看外觀有沒有問題,小麥也表示他們到市場進貨時,會盡量挑選貼紙貼在正常位置的水果。小麥補充道,水果表面上的貼紙,其實是為了方便店員辨認,例如以門市有兩種橘子,貼上標籤貼紙後,店員在結帳時就能快速辨別橘子的等級和種類。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很常買回家後發現貼紙下方爛掉」、「幾乎撕開都有耶!ㄧ度以為貼紙是用來貼損傷的」、「上次買回來也是撕開貼紙的位子爛掉。」更有網友表示「我小時候在水果店打工,其中1個工作就是貼貼紙在水果瑕疵的地方」。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91666/sm-ece1810d521c1fa0c69131119a9974e2.jpg)
北車大廳變身!新指標引論戰 北捷說話了
為打造以人為本的乘車環境,台北捷運公司與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延續「台北捷運再設計」計畫,改造淡水信義線台北車站B3層大廳,自去年11月起開始工程,而不少眼尖民眾發現指標已更新,對此仍有正反看法。北捷表示,將廣納各方意見,並以旅客最容易辨識原則進行調整修改。北車自1997年通車營運以來,已逐漸不敷使用,指標系統也隨之增加,整體空間結構因與不同軌道系統交會,動線也較為複雜。北捷於去年11月封閉B3層往板南線的一側穿堂,開始改造工程施工。而近日新的指標也逐漸施工完成,但個人美感不同,還是引起網友正反面意見,包含字體太醜、留白過多、英文採用縮寫恐讓外國旅客看不懂,但也有人認為是更加人本主義的設計、較好辨認且改善英文字體過小問題。北捷表示,目前第1階段工程即將完成,後續還有3個階段,整體預計2025年底完工,盼透過完善的服務設計,以使用者為中心建構直觀易懂、清晰、連續性且具整體性的指標系統,提供基本識別及指標設計應用、資訊層級架構、圖文系統使用規範等,以提升指標傳遞效率與台北捷運整體形象。北捷指出,接獲的指標燈箱意見為引導至台高鐵指標,後續將廣納各方意見,並以旅客最容易辨識原則進行調整修改。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390314/sm-d274c284dc403a2af70b6e02ad010a59.jpg)
龍應台用料理思念雙親 感性透露「香樁是媽媽的樹」
李四端主持《大雲時堂》,新一集來賓邀請到作家龍應台,她在節目中點了思親的料理「香椿炒蛋」和「螞蟻上樹」。龍應台描述母親24歲時就離鄉背井,小時候聽母親說起家鄉時,就會講到「香椿炒蛋」,某次偶然在建國花市,聽到有人在介紹香椿,讓她嚇了一跳,馬上買了一株,「因為那就是媽媽的樹,她的思鄉」。而另一道菜「螞蟻上樹」則是和父親有關,她說:「我爸是湖南人,他是吃辣的,所以『螞蟻上樹』這個都是當我媽跟他吵架,或者不高興之後,想要安撫他的情緒的時候,就弄個『螞蟻上樹』給我爸吃。」龍應台(右)在《大雲時堂》接受主持人李四端(左)的訪問。(圖/八大提供)也因此只要看到「螞蟻上樹」這道菜就會讓龍應台想到父親,她到現在也很愛吃這道料理,甚至還直率地提醒李四端:「下次要請我吃飯的時候,就要點『螞蟻上樹』。」龍應台也在節目談到自己對蛇的恐懼,她透露曾在三更半夜,因為聽到房門外的狗叫聲,於是拿著手電筒查看原因,竟然看到一條眼鏡蛇高高站在門口,與她的距離大約只有一公尺,嚇得她趕快找救兵。她打趣說自己還是有點進步,已能從一開始的尖叫,慢慢變成自己克服,還能辨認是有毒或無毒的蛇,笑言:「我看到牠的時候,還是會停止呼吸。」但會選擇不出動捕蛇夾,而是用相安無事的方式的來處理。《大雲時堂》每周六晚間9點在八大第1台播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88578/sm-6db1ef9d339ac7e5e161471f08feb119.jpg)
麻疹疫情延燒中!「免疫失憶」副作用常被忽略 醫示警:影響可達數年
近日國內外麻疹疫情開始流行,國內中部群聚感染事件擴大,累計確診病例為16例,已掌握接觸者共3,123人,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也陸續有疫情傳出,使得民眾人心惶惶。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就指出,民眾普遍對麻疹的印象就是會引起發燒、紅疹,以及傳染力強,但「免疫失憶」(immune amnesia)這一副作用卻經常被忽視!醫師表示,麻疹病毒會消除人體建立的免疫抵抗力,在康復後的好幾年仍會悄悄地持續削弱人體健康。麻疹病毒刪除體內抗體 恐釀其他病毒、細菌反覆感染張家銘醫師分享,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免疫系統裡有一個「記憶檔案庫」,記錄曾接觸過的病原體,當這些病原體再次來襲時,免疫系統能迅速辨認並發動攻擊,但麻疹病毒就像「免疫系統的電腦病毒」,會把這些「記憶檔案」刪除!研究團隊測量了感染麻疹的孩子體內抗體數量,發現麻疹病毒能刪除11%至73%的抗體。這些抗體本是用來保護人體免受其他病毒和細菌,如水痘、肺炎、疱疹等的感染,但是感染麻疹後,免疫系統會變得遲鈍,甚至完全忘記這些「老敵人」。張醫師舉例,一個人在感染麻疹前,若有100種針對水痘病毒的抗體,感染後可能只剩下50種,對水痘的防禦力也跟著減半;如果失去的是特別重要的「中和抗體」,再次感染的風險將更高。影響持續數月至數年 醫籲民眾接種麻疹疫苗麻疹看起來只是急性疾病,但潛在影響卻遠比想像的要更深遠。張家銘醫師強調,免疫失憶的影響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研究人員發現,感染麻疹的孩子需要好幾年才能逐漸恢復丟失的免疫記憶,對營養不良或免疫系統較弱的孩子來說,更可能壓垮他們的健康。張醫師舉例,當民眾得了麻疹,兩年後又因為肺炎住院時,可能難以聯想到兩件事的關聯。實際上,麻疹病毒摧毀了免疫記憶,讓身體對其他疾病「敞開大門」,可能就是這場「健康風暴」的起點,而這些隱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修復。對於要如何預防麻疹,張家銘醫師表示,接種麻疹疫苗是最簡單的方法,不僅能防止麻疹感染,還能避免病毒對免疫系統的破壞,保護人體對抗其他疾病的能力。此外,張家銘醫師也建議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A,幫助免疫系統的恢復,並減少麻疹併發症的發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88566/sm-663bac48b756fe1e10fe79f6a237de31.jpg)
發表兒少性侵害訪查報告 人權會:你的聲音種下改變的種子
國家人權委員會昨(8日)舉辦「你的聲音種下改變的種子—校園及安置機構兒少性侵害系統性訪查案專案報告發表會」,邀請媒體及關注兒少權益的各界人士參與,由督辦委員張菊芳、田秋堇以及蘇麗瓊共同發布訪查結果。報告指出,性侵害通報案件中,未滿18歲的被害人占了54.76%,兒少性侵害不僅是受害者個人的傷痛,更是全社會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期盼社會各界正視兒少的聲音與感受,並攜手打造支持及信任兒少的環境。人權委員會指出,「校園及安置機構兒少性侵害系統性訪查案」是國家人權委員會於2020年成立後的第一個系統性訪查案,試圖瞭解兒童性侵害的成因,並探討未來國家如何預防、辨認兒童性侵害等問題。本次訪查一共有74案,其中3分之2受訪對象為性侵害被害人,另外3分之1為被害人之重要他人,而其中8成的被害人,都是在被害之後至少好幾年,才有辦法揭露。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王幼玲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資料,2023年性侵害通報案件中,未滿18歲的被害人占了54.76%,共有5,155人,讓人無法忽視,特別感謝每一位受訪者分享自己或身邊的人的被害經驗,讓台灣的政府和社會能有更多對被害人更友善的改變,為揭露性侵害問題的結構性根源貢獻力量。每一個聲音,都是推動改變的種子,邀請各界重視問題、共同改善,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安全的成長環境。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致詞時表示,行政院除了會持續營造友善社會氛圍、支持兒少勇於發聲,落實兒童權利公約所重視之兒少表意權以外,他也強調,推動人權保障工作不是單純地向國際社會看齊,而是將這些國際人權規範轉換為國內實際執行上應注意的細節,也就是說,推動各公約的人權教育,需引導每個人去思考,如何因應自身情況落實公約。這些都是政府機關和民間夥伴一起持續要努力精進的目標。張菊芳指出,從訪查中發現,許多身為教職員的加害人濫用學生的信任,利用權威控制、情感操控、學生的不利處境,或是出其不意的身體接觸等進行性侵害或性虐待;同儕間的霸凌行為伴隨性侵害或性虐待、藉由身體接觸伴隨言語騷擾,或是利用關係、友情或社交壓力進行加害行為。事發時被害人年紀很小,不知所措或難以設想該怎麼求助。田秋堇分享訪查實例,讓大眾了解相關事件如何發生,以及為什麼那些曾經想開口求助的孩子們最後決定不揭露或不求助的原因。她特別呼籲社會應該破除完美被害人的形象,因為每個被害人都可能展現出不一樣的生命樣貌。蘇麗瓊提出訪查後的建議,發生問題的當下孩子揭露與求助不易,應避免在第一時間質疑被害人,建立被害人支持環境,落實CRC內涵、維護兒少表意權及身體自主權,以防範性侵害或性虐待的發生;強化性別平等教育,優先加強教育人員的性別敏感度;建立友善安全之校園環境及師生倫理界線;建立調查獨立性,強化性平事件處理相關機制,避免處理階段的二度傷害;並建立承辦人的支持系統,延長吹哨者保護與追訴權時效。國家人權委員會再次重申,兒少性侵害不僅是受害者個人的傷痛,更是全社會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完整的訪查報告已於專屬網頁公開(https://nhrc-yourvoice.com.tw),邀請社會大眾深入了解,並且用行動參與這場改變,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愛與安全中成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88547/sm-65f1fb0bb754682989c24ff4bde516d2.jpg)
近200年王朝歷史!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 西夏陵仍有未解之謎
神祕西夏陵見證多民族交流融合。圖為西夏帝陵3號陵。(圖/新華社)神祕西夏陵見證多民族交流融合。圖為西夏帝陵1號陵和2號陵。(圖/新華社)神祕西夏陵見證多民族交流融合。圖為位於寧夏銀川市西夏陵博物館,遠處是西夏帝陵和陵塔。(圖/新華社)新華社報導,作為20世紀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西夏陵讓人一窺持續近兩百年王朝歷史面貌,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築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連同陵區發現7100餘件建築構件,共同勾勒恢弘西夏陵。上世紀30代,德國飛行員卡斯特爾飛越寧夏賀蘭山,從高空定格拍下一片造型奇特圓錐形「土堆群」。成為西夏陵重大考古首分影像資料。1971年,寧夏考古工作者鍾侃首次走近這些「土堆」,撿回刻有神祕文字殘碑,栽進浩瀚史料,殘碑文字考證為西夏文,從蛛絲馬跡揭開西夏陵面紗。1972年,專業考古隊成立。鐘侃等考古工作者根據陵墓規模和獨特月城結構,從數百座陵墓中辨認出史書中有明確陵號記載的9座帝陵。但各自歸屬哪位帝王,遲無定論。6年後,癡迷西夏文字學者李範文,蹲守西夏陵數載,逐一考釋3270塊西夏殘碑,成功從7號陵碑亭發現殘碑拼合出一塊碑額,確認上面西夏文字為「大白高國護城聖德至懿皇帝壽陵志銘」。由此確定7號陵為西夏第5代皇帝仁宗仁孝壽陵,也是9座帝陵中唯一確定主人陵墓。「9座帝陵集中分布在賀蘭山下、黃河岸邊,與史書記載相互印證,直接為延續近兩百年西夏王朝歷史及君主世系提供特殊佐證。」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副主任王昌豐說。半個多世紀以來,西夏陵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工作持續開展。2024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陵考古專案負責人柴平平,帶隊對3處防洪工程遺址開展調查發掘,初步釐清陵墓建造者如何順應地勢修建防洪牆和排水溝,疏導雨水,抵禦洪水衝擊。「這些防洪工程有些至今還在發揮作用,值得好好保護研究。」他說。「西夏陵大量陪葬墓和出土的珍貴陪葬器物,都顯示帝王尊貴身分。」在西夏學學者陳育寧看來,帝王陵寢是官式建築中最高級別代表,反映封建制度森嚴等級和不可逾越建築倫理,與中原王朝一脈相承。千年來,西夏陵默默承受風雨侵蝕和各種病害,一些陵塔存在倒塌風險。大陸國務院於1988年將其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夯土建築保護是世界性難題。本著最小干預原則,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從本體加固和提高夯土表面抗風化能力兩方面入手,先後對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實施保護加固工程,基本解決可能影響遺址結構穩定的問題。」西夏陵區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任秀芬說,西夏陵還引進遺址動態資訊及監測預警系統,借助科技力量提高遺址保護精細化水準和預防性保護能力。「剩下8座帝陵主人是誰?」「北端建築遺址有什麼功能?」時至今日,西夏陵仍有許多未解之謎,西夏陵區管理處研究員陳皓瑩說,這些問題,都是對研究工作的鞭策和激勵。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88222/sm-ff57dd10031307a496ef8ed53f2ce0d3.jpg)
麻疹疫情升溫 醫揭「1副作用」常被忽略:恐成壓垮健康最後稻草
疾管署今天(7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麻疹確定病例,2例為中部醫院群聚事件相關之30多歲男性和40多歲男性;另2例為50多歲女性及30多歲男性,分別自越南及印度境外移入。醫師透露,一般人對麻疹的印象都是發燒、紅疹、傳染力強等,卻有一個副作用常被忽略,恐成為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表示,最近麻疹開始流行,一般人對麻疹的印象大多是發燒、紅疹、傳染力強,其實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副作用,就是「免疫失憶」(immune amnesia),這種症狀會將人體辛辛苦苦建立的免疫抵抗力消除掉,「這種隱形的影響,可能在大家康復後的好幾年裡,悄悄地削弱健康。」醫師說明,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麻疹病毒就像一種「免疫系統的電腦病毒」,專門刪除人體的免疫記憶,「大家的免疫系統裡有一個『記憶檔案庫』,記錄著過去接觸過的病原體。當這些病原體再次來襲時,免疫系統就能迅速辨認並發動攻擊。但麻疹病毒會把這些記憶檔案刪掉!他們測量了感染麻疹的孩子體內抗體數量,發現麻疹病毒能刪除11%到73%的抗體。」張家銘進一步解釋,這些抗體原本是用來保護人體免受其他病毒或細菌感染,例如水痘、肺炎、疱疹等,然而感染麻疹後,免疫系統變得遲鈍,甚至完全忘記這些敵人,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感染麻疹前,有100種針對水痘病毒的抗體,那麼感染後可能只剩下50種,對水痘的防禦力也跟著減半。如果失去的是特別重要的『中和抗體』,那麼再次感染的風險就會更高。」醫師指出,免疫失憶的影響不只是短短幾天,而是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研究人員發現,感染麻疹的孩子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丟失的免疫記憶,「而對那些營養不良或免疫系統本來就比較弱的孩子來說,情況更糟。麻疹對這些孩子來說,可能不只是一次感染,而是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張家銘直言,麻疹看起來只是一場急性疾病,但其潛在影響遠比大家想像的要深遠,當孩子得了麻疹、2年後又因肺炎住院時,家長可能不會聯想到這2件事有關聯,「但實際上,麻疹可能就是那場健康風暴的起點。它摧毀了免疫記憶,讓身體對其他疾病敞開大門,這些後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至於該如何防範?醫師強調,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接種疫苗,「麻疹疫苗不僅能防止大家感染麻疹,還能避免免疫系統的破壞,保護大家對抗其他疾病的能力。此外,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A,它能幫助免疫系統恢復,減少麻疹的併發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5/387585/sm-573823a31f628d33106a8930f8081bde.jpg)
小轎車因不明原因失控 廣東街頭闖紅燈撞翻貨車「釀1死2傷」
目前有消息指出,中國廣東河源市桂山路口於3日上午發生嚴重車禍,一輛小轎車因不明原因發生失控,在紅燈期間突然闖紅燈,後續撞上一輛正常通行的大貨車,強烈的衝擊力導致貨車側翻,小轎車嚴重變形,車頂被削去,現場慘烈。而整起事故造成1死2傷。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整起事故發生於3日上午9點40分左右,目擊者表示,當時小轎車未有任何減速或踩剎車跡象,直接高速撞向一輛正在通行的半掛集裝箱貨車。猛烈的撞擊使得貨車當場側翻,而小轎車則幾乎被撞成一堆廢鐵,車頂被完全削掉,損毀嚴重,幾乎無法辨認車型。後續警方與救援人員第一時間趕到處置,確認釀出此事故的小轎車司機當場死亡,貨車內2名人員受傷,好在2人均無生命危險。之後當地警方也發布事故通報,確認小轎車內僅有司機一人,並表示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有目擊者補充指出,小轎車在撞擊時疑似處於完全失控狀態,直接從貨車底部高速削過,現場畫面令人震驚。而整起事故也對當地交通造成短暫影響,但在經過清理後,現場已恢復通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87403/sm-bcbd0b400e309e468f75369a920b2a3a.jpg)
老婦買中藥材熬湯…喝下肚昏迷不治身亡 老闆誤給「斷腸草」
有不少人喜歡用中藥熬湯或入菜,但用錯藥材恐出人命!大陸廣東有一名老婦想熬湯祛濕,於是去當地一間中藥行買藥材「海風藤」,回家料理飲用後竟昏迷不醒,送醫不治身亡。醫師診斷老婦死因為「斷腸草中毒」,家屬追查才知是中藥行老闆拿錯藥材害死人。根據陸媒《紅星新聞》報導,廣東肇慶不久前爆出一起憾事,當地一名老婦用中藥材熬湯想祛濕,飲用後竟然昏迷不醒,家屬將其送醫急救,但最終宣告不治身亡,醫師也透露老婦死因是「斷腸草中毒」。對此老婦的孩子們很不理解,因為他們知道母親是買「海風藤」,於是展開追查。經老婦家屬多方確認,發現早在2024年11月27日有一對夫婦也去老婦買藥材的中藥行,一樣買了「海風藤」後回家料理喝下就中毒,所幸送醫後有搶救回來,但中藥行老闆卻沒公開此事件,進而導致他們的母親在12月中旬也誤食,最終賠上一條人命。事發後,當地市監局和公安部門已介入,並成立調查小組釐清此事件,「經查,涉事店家誤將斷腸草,當成『海風藤』來銷售,目前老闆也坦承疏失,並被警方拘留。」家屬也向中藥行老闆要求賠償,待相關部門做調查結論。在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早有宣導,預防誤食斷腸草而中毒的方式,介紹斷腸草為馬錢科植物「鈎吻」,全株具劇毒,切勿食用;購買食材要選擇明確供應源,烹飪過程中也要仔細辨認,以及不實用來路不明的動植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9/386819/sm-f90907ad4fbd4f968f811c8c3965f7f1.jpg)
不安穩的新年夜!日東京墨田區發生大火 晴空塔附近10民宅遭焚毀「2人身亡」
昨日為2024年12月31日,這天除了是一年一度的跨年夜外,也是日本當地的除夕夜。但沒想到就在這慶賀新年到來之際,東京墨田區鄰近晴空塔的住宅密集的區域突然發生大火,造成至少10棟建築被燒毀,2人死亡。綜合日本媒體報導指出, 整起事件發生於2024年12月31日的傍晚5點左右,起火點是一座木造平房。由於火勢竄出迅速,快速蔓延,就有目擊者表示,當時現場可以說是濃煙密布,空氣中充滿燒焦味。一名住在附近的公司負責人伊藤慶德回憶表示「當時濃煙瀰漫,火勢猛烈,我只能緊急撤離。」而更讓人頭痛的是,火災發生現場是屬於住宅密集的區域,再加上現場風勢較強,所以讓火勢在短時間內蔓延至約300平方米的範圍。住在附近的44歲特別支援學校教師坂本慎二就表示「我剛打開窗戶,就看到濃煙像雲一樣升起。出門後發現火星四處飛濺,儘管是冬天,但感覺非常炎熱,鄰居們急忙用水試圖阻止火勢蔓延。」也有目擊者表示,一名女性在火災初期大喊「快燒起來了」,並催促家人緊急撤離。一位帶著孩子的男性目擊者描述,他看到濃煙瀰漫,並聽到接連的爆炸聲後,立刻抱起孩子就馬上逃離。報導中也提到,為了撲滅火勢,當地消防局共出動了41輛消防車進行滅火,當地的公民館(類似里民中心)也開放成為臨時避難所。但在消防人員撲滅火勢後,還是從中發現2名死者,分別為一名80多歲的男性和一名60多歲的女性,而死者遺體因全身燒傷而無法辨認,目前警視廳正在進行司法解剖以確認身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86628/sm-0dea3737c33a9329c47c831e4550a0ee.jpg)
南韓空難179死「找到660屍塊」!剩5人身分不明 家屬還要等9天
南韓濟州航空一架波音737客機在29日上午於務安機場失控撞牆爆炸,造成機上181人僅2人獲救,其餘179人全數罹難。目前,遇難者身分的辨識工作已接近尾聲,只剩5人仍因DNA不匹配等原因,需要進一步精密調查;然而,由於大部分遺體破損嚴重,僅少部分是「完好的」被找到,預計還要再等至少9天,才能將所有遺體還給家屬。根據《韓聯社》報導,南韓國土交通部31日在務安機場大樓舉行記者會,並表示179名死者中,僅174人的身分已得到確認,「無法透過指紋比對確認身分的32人中,第1階段以DNA比對確認了17人,第2階段則確認了10人,其餘5人因DNA不匹配等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國土交通部指出,目前僅有4具遺體已移交給家屬,葬禮也在於各自的家鄉舉辦;而遇難的2名泰國籍乘客裡,其中1人的遺體已交還給家屬,目前在當局的協助下,於光州的一家殯儀館設置靈堂。國土交通部說,其餘還未移交的175具遺體.目前保存在務安機場機庫設置的臨時太平間冷藏設備中,計畫在調查機構完成驗屍及其他檢驗程序後,再陸續移交給家屬。當局也提到,由於只有少數遺體是「完好無損」被找到,從事故發生之日起,預計需要至少9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所有散落遺體的移交工作。另據《韓國日報》報導,事故發生當下,爆炸衝擊力道過大,大部分遺體毀損嚴重、支離破碎,至今尋獲約660塊屍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拼湊並縫合,最後逐一辨認他們的身分,因此至少得等到2025年1月8日才會有初步結果。警方也遺憾表示,目前很難保證可以將每位罹難者的遺體都以「完整狀態」交還給家屬。此外,警方指出,為顧及死者家屬希望盡快取回遺體的心情,警方正在考慮,如果死者家屬同意,「即使遺體並不完整,也會提前移交」。警界相關人士透露,若法醫確認遺體可先行交還,警方會在取得家屬同意書後,與國立科學搜查研究所協商執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旅行社推聖誕曼谷之旅遭遇死亡航班 179罹難者中有14名未成年人
南韓濟州航空7C-2216航班於29日上午9點從從泰國曼谷飛往南韓全羅南道務安國際機場,但是在降落時滑行出跑道撞擊圍欄爆炸,機上181人僅2人獲救,有179人不幸罹難。如此消息也讓在候機室等待救難人員消息的家屬陷入極度崩潰。據了解,該架次航班是由一家地方旅行社包機的泰國行程,乘客大多為返鄉或是出遊的旅客,其中有14名未成年人。根據《朝鮮日報》報導指出,該航班是光州一家旅行社推出的「5天3夜曼谷之旅」所包下,其中旅行社的旅客有175名,其中50多歲和60多歲乘客各占40人,未成年人則有14名,年紀最小的罹難乘客則是3歲。(圖/達志/路透社)在罹難者中,50歲的金姓女子才大病初癒,為了慶祝康復,便與朋友一同報了這個旅行團。沒想到卻因為遭遇死亡航班而不幸罹難。金女的小孩在光州廣域市得知事故消息後,便匆忙趕至機場,金女的小孩哽咽地回憶母親在抗癌期間的遭遇,如今他和讀初三的妹妹無法面對失去唯一依靠的未來。另一位死者家屬姜成勳也是難掩悲痛,他的妹妹姜成美與妹夫也在此次事故中遇難。姜成勳表示,妹妹是家中的頂梁柱,出發旅行前還貼心地為87歲的母親買衣服,而身為兄長的他,如今不知如該如何向母親交代妹妹離世的事情。(圖/達志/路透社)罹難者趙建英的母親張安淑在接受訪問時也是忍不住痛哭,其子趙建英在政府部門工作,是為了犒勞自己才參加這次旅行,沒想到卻在歲末年終之際帶著未竟的夢想離世。退休公務員鄭貞愛也是本次事故的罹難者,他的兒子李勳熙表示,母親才剛完成癌症治療,所以與同事一起出遊慶祝,卻沒想到如今變成等待辨認的破損遺體。罹難者家屬孫柱澤也提到,他37歲生下的獨生子也在這次空難中不幸離世。孫柱澤提到,兒子是個孝順的好孩子,這次是與女友的首次旅行,沒想到竟然成為兩人的最後旅程。吳仁京與其丈夫也在本次的罹難者名單中,吳仁京的54歲胞姊吳仁淑表示,妹妹留下23歲的外甥女不幸罹難。現場也有一名老婦人疑似無法接受如此意外,在候機室喃喃訴說著大媳婦是第一次出國旅行,沒想到就這樣天人永隔。雖然在意外發生之初,航班上乘客的家屬大多都趕到機場等候消息。但是當南韓消防廳宣布「整架飛機已全燒毀」、「推測179人遇難」之後,所有家屬們都崩潰了。當中就有不少人希望能盡快找尋到親人的遺體,甚至有人表示遺體即便面目全非,自己還是能認出至親摯愛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86264/sm-d2d785ff922bc7358eaca77c286992d4.jpg)
濟州航空失事爆炸釀179死「現場打撈機場牆外屍體」 設臨時停屍間確定身分
南韓濟州航空7C-2216航班於29日上午9點從泰國曼谷飛往南韓全羅南道務安國際機場,但在降落時衝出跑道,撞擊圍欄爆炸,機上韓籍173人、泰籍2人,共181人僅2人獲救,目前傳出疑因鳥擊所造成。而事故現場慘不忍睹,除了飛機尾部外,其餘部分幾乎全都被燒毀,乘客的行李和機身殘骸散落一地,消防部門目前正在打撈掉落在機場牆外的屍體, 也已在現場設置臨時停屍間處理死者遺體,警察廳則派出支援小組確認罹難者身分。事故發生於29日上午9時3分,7C-2216航班從泰國曼谷起飛,原定降落務安機場,但在降落過程中,飛機因與鳥群相撞右側引擎起火,首次嘗試降落時,也因引擎起火被迫抬升機頭,第二次降落時,還是因無法放下起落架,以機腹著陸高速滑行,最終撞擊到跑道尾端的外牆發生爆炸,機上共181人僅2名空服員獲救。據韓媒報導,消防部門目前正利用切割機拆除墜毀的殘骸,打撈掉落在機場牆外的屍體,並派出工作人員在現場搜尋罹難者遺體,並確認身分,由於死亡人數眾多,當局已在現場設置臨時停屍間處理死者遺體。警察廳表示「以總署法醫為首的支援小組,將在現場調查並辨認死者身分,同時間為死者家屬提供心理輔導等支援,並與相關部門保持合作」。另外,全羅南道警察廳的579名人員都投入了搜救行動,包括搜索作業和救護車護送,警方也決定成立以全南道廳調查部部長為首的調查總部。此前,代理警察局長李浩英下令「將提供徹底的緊急救援支持,並在消防部門、地方政府和政府等相關組織之間共享即時情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9/385549/sm-741c775596b9c0a9508914da5e719830.jpg)
澎湖海域驚見赤腳浮屍!腐敗已久難辨性別身分 現場畫面曝光
澎湖縣白沙鄉牛踏尾西側海域,於26日清晨驚傳浮屍案,當地安檢所7時許通報警方,指在赤崁村附近海域發現1具不明身分的浮屍,遺體已明顯腐敗,初判死亡多時,性別與身份皆無法辨識,消息一出當地居民議論紛紛,警方正積極調查死者身分。白沙分局接獲通報後,立即派遣員警及偵查隊趕往現場,並同步通報鑑識人員到場勘驗,經現場檢視,死者身著藍色上衣與藍色褲子,赤腳漂浮於海面上,遺體已經嚴重浮腫,五官難以辨認,且無明顯外傷,警方判定死者應已死亡多日。目前,警方正根據遺體特徵蒐集相關線索,並同步調閱失蹤人口資料庫,以期盡快確認死者身分;同時,警方呼籲民眾,如家中有疑似失聯的家人或朋友,應盡快與白沙分局聯繫,以協助辨認及釐清案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84265/sm-0878eb3a5346ded17e64fb15441803c7.jpg)
澳洲海灘驚見詭異生物「似黑手指交纏」 連科學家都沒看過:恐有劇毒
大自然擁有許多各種物種的生物,不少還是人類根本沒看過的。最近澳洲有一名女子卡薩爾(ShantaraCassar)帶著5歲兒子到住處附近的海灘,他們意外發現一種詭異生物聚集,牠們呈現藍黑色管狀,像是手指交纏在一起,拍下PO上網詢問是否有劇毒。有科學家表示從未見過此生物,分析牠們體內應該有劇毒,千萬不要吞食,觸碰的話也建議趕快洗手避免感染。根據外媒《鏡報》報導,住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州貝特曼斯灣附近的女子卡薩爾,日前帶著5歲兒子去淺灘玩水,結果兒子發現衝浪板上有詭異生物,卡薩爾見狀把生物拿在手上避免兒子再次觸碰,並拍下照片分享到網上,詢問是否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生物,擔憂地問是否有毒,深怕他們母子倆已經被感染。卡薩爾上傳詭異生物照片後,描述牠呈現藍黑色,看起來是多條管狀個體聚集在一顆石頭上,從她拿著生物的感覺,推測不是死亡就是離開水面,才呈現看似手指交纏在一起的樣子。卡薩爾分享的貼文底下吸引許多人討論,有不少人推測是某種珊瑚礁。而有「珊瑚教父」之稱的科學家貝隆(John Veron)看到照片也很驚訝,他說這生物有點奇怪,自己也沒見過這種生物;但貝隆仔細端詳後,認為生物很有可能是菟葵目的一種。除此之外,專研珊瑚的海洋生物學家斯坦伯格(Rosemary Steinberg)則表示,沒有親眼看到標本很難正確辨認是何種動物,但他確定是菟葵目。至於卡薩爾母子接觸此生物是否有危險,斯坦伯格表示,這類物種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發出劇毒,觸摸或觀察通常不影響安全,但不可以食用;有碰到牠們的話,最好先洗手。斯坦伯格也補充說明,牠們和水母一樣有刺細胞,最多只會造成輕微的刺激,這類生物白天會收起觸手,像是海底的詭異手指,晚上就會張開觸手,看起來會像盛開的雛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