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女力對決2/升格條件不符遭駁回 王惠美狂吸青農回流
彰化縣升格議題喧騰一時,日前內政部以人口數與政經文化等區域條件不符,駁回彰化升格計畫,綠營緊咬縣府錯失升格良機,且對人口流失毫無對策,彰化縣長王惠美對此反擊,強調彰化青農人數從106年的44人,至今已突破2200人,為全國青農人數第一縣市。彰化縣是雞蛋、稻米、雞鴨等台灣各項重要農產品的重要產地,然而面臨農業務農人口老化和外流等因素,仍以小農經濟模式為主。對此,王惠美坦言彰化縣這些「阻力」,長期以來農業所得偏低,且農業工作環境辛苦,致使年輕一代勞動力因擔心從農無法餬口,缺乏從農誘因;又因台灣是小農為主的農業經濟體,多數依賴家庭勞動力的投入,農村人口老化及流失之下,在農忙期間經常有缺工情形,疫情衝擊之下,外來勞動力更是難以引入。除人力銜接問題之外,農產收成與農友的生計,也受到日漸加劇的氣候變遷影響,過去務農的經驗與傳承,正不斷面臨嚴重挑戰。為提高產能、穩定品質及追求永續經營,縣府從土地、人力以及技術等各方面著手,建構永續的農業生產環境。彰化縣是全台農產品的生產重鎮,縣府力推數位化與永續轉型之路,以畜牧場為例,從撿蛋到洗選蛋都是一貫化全自動流程。(圖/CTWANT合成)王惠美說,縣府除了招募農耕士成立「農業人力團」,支援農務,補足人力缺口,也開辦「彰農學堂」,打造有系統、有效率及全方位的農業技能學習園地,讓農民能使用省工、省時的方式從農,並輔導建購自有品牌,來增加市場競爭力,並提高務農收益;同時,縣府今年也成立「青年發展處」,整合資源提供青年全面服務,讓青年的創新力能夠得到協助,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在彰化扎根,也鼓勵青農回流及二代接班,彰化青農人數從106年的44人持續增長,至今已突破2200人,為全國青農人數第一縣市。為了成為青農的「神隊友」,「智慧農業推廣中心」在去年10月正式揭牌啟用,王惠美站在農業處的智慧農業觀測螢幕前當起介紹員,她指著螢幕上的果園說,「農民終於不用被果園和農情綁住了!」裝設智慧監控設備後,農友透過手機、平板等遠端遙控設備,便能即時掌握田間、溫室或養殖池的溫度、濕度以及風向等數據,進一步應用物聯網等技術,將大數據上傳雲端進行分析、保存及應用,並有即時警示系統協助預防災損,隨時掌握場域狀態,有效的節省人力及減少勞作時間,提高效率,使資源效益最大化。以位於埤頭的「藝龍百香果繁育中心」為例,為了提高百香果的生產品質,也在縣府智慧農業補助與輔導下,於場內建置自動化環控系統,自育苗源頭把關品質。彰化縣府也擴大推廣「智慧農業相關設施補助計畫」,目前每案場補助上限為50%,最高補助30萬元,自110年10月辦理補助至今共補助27件。其中,農業9件、漁業15件,畜牧業3件,補助金額570多萬。針對農業廢棄物問題,稻農長期習慣以燃燒方式收割,卻也導致空氣污染,王惠美也提出解方,近年來,縣府大力推廣使用「稻草腐化菌」來取代露天燃燒,在農民收成稻作後,可直接將稻桿切碎,施加分解菌處理,稻草可在5至7天褐化及腐爛成為肥料。為解決人口外移與老化問題,彰化縣府成立青年發展處,青農人數今年已突破2200人,成為全國青農人數最多的縣市。(圖/報系資料照)另外,彰化是葡萄的故鄉,每年採收完剩下上千噸的葡萄藤,因無法交由垃圾車清運、不易腐化且做成肥料效益低,多數果農採露天燃燒處理。為了解決去化問題,縣府祭出三大政策,其一,透過農會分送「葡萄藤專用長效木質分解液」,就地將葡萄藤分解,轉變為營養的有機肥;其次,補助葡萄產銷班購買「碎枝機」等小型農機;最後是與第四河川局跨域合作,在濁水溪北岸裸露灘地鋪設葡萄藤枝,減少冬季揚塵的發生。除了農作的廢棄物,彰化縣飼養豬隻近76萬頭、牛3萬頭,每天生產近1萬5000公噸廢水,王惠美說,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可以作為農作物氮肥來源,回歸施灌農地,目前全縣已275家畜牧業加入糞尿資源化的行列,澆灌量每年達62萬3637公噸,為了更強化資源循環,縣府也積極規劃「畜牧糞尿資源化處理中心」,搭配沼氣發電,過程所生沼渣、沼液作為肥料,用於有機栽種,形成良性的生態產業鏈。「堅強的農業實力是彰化的驕傲」,王惠美期許在智慧科技的引入下,進一步帶領彰化農友朝向「精準農業、智慧生產」的目標,調整原有的產業生態,融入永續概念,走向農業的數位化與永續轉型之路,打造生生不息的綠色循環產業鏈,讓農業也可以成為淨零排放的先驅者,為彰化的下一代,播下永續的種子。為解決農業廢棄物問題,彰化縣府委託農會設置集中堆置場,葡萄枝條可抑制濁水溪冬季揚塵,破碎後噴灑上木黴菌液還可變成有機肥。(圖/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