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原料
」10月農業原料續雙位數增漲 加劇貧富差距
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顯示,10月主要國際農業原料價格較去年同月相比仍呈「雙位數」增長,其中,玉米漲幅27.7%,漲勢最為驚人,稻米21.8%次之,小麥、黃豆分別各漲16.6%、12.3%;學者警示,台灣相當仰賴糧食進口,黃豆、玉米、小麥又是沙拉油、麵包、外食的重要食材來源,當食物類價格高漲,對低所得家庭衝擊最大,加上薪資成長有限,更加劇我國貧富差距。學者坦言,台灣近10年來薪資呈低成長,年成長從0.87%到2.99%不等,當物價高漲時,低所得家庭感受特別深,因為食物類占支出比例高,再扣除房租、水電基本開銷後,幾乎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薪資遠不及物價成長速度,上餐館、看電影等娛樂成奢侈享受,貧富差距愈拉愈大。根據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低所得家庭今年前10月對物價上漲率達3.2%,對比高所得家庭的2.89%明顯高許多。主計總處分析,農業原料(糧食)價格上漲,主要是俄烏戰爭、肥料短缺推升種植成本,加上氣候變遷影響產量供給;由於我國食物類價格採市場機制,波動受國際市場影響,不像燃氣、汽柴油以及電價等,在政府管控措施下,價格波動比較小。隨邊境解封,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表示,觀光、旅遊復甦,台灣缺工問題將浮現,而進口糧食高漲,外食費成本也將持續攀升,較高購買頻率的日常用品,短時間內也難看價格明顯下跌趨勢。主計總處1至10月CPI平均年增率為3.04%,學者預估,我國全年CPI將上修,原本預估的2.92%,肯定會突破3%大關。羅瑋表示,除糧食價格外,美國還有基層勞工短缺的問題,在人力成本推升下,終端服務價格高漲,是這波通膨下降速度緩慢的原因;台灣在美國升息浪潮下,羅瑋預測,央行12月將跟進,升息半碼機率最高。
宅食經濟發威!食品業產值連5年創新高 果乾堅果、冰品增幅最大
經濟部統計處今(15)日公布食品業2020年產值達4,727億元,創歷史新高,較上年增加98億元,年增2.12%,連續5年正成長。其中,富含植化素及膳食纖維的果乾、堅果等休閒產品增長快速,同時台灣近2年平均氣溫皆創新高,亦帶動冰品需求成長,脫水食品及冰淇淋去年產值分別達到72億元及25億元,皆創歷年新高,年增20.52%及17.09%,連續3年及2年呈正成長,為年增幅度最大的。另,隨人口結構高齡化,預防保健意識提升,帶動機能性保健及營養補充食品需求成長,年產值達195億元續創新高,年增9.78%,連續6年正成長。其它食品業產值佔比雖達44%,卻因疫情關係中斷連續17年的正成長。(圖/經濟部統計處提供)統計處表示,「肉類加工及保藏業」小類是食品業2020年產值成長之最大貢獻來源。至於「其他食品業」產值達2,060億元,佔比44%雖然居冠,但是中斷連續17年的正成長、年減2.01%,主因是冷藏餐食、其他烘焙炊蒸食品、精製茶等因COVID-19疫情重創觀光產業,致相關產品訂單大幅減少,惟膳食及菜餚、保健營養食品、速食麵粉條類食品等受惠防疫儲備需求而成長,抵銷部分減幅。「肉類加工及保藏業」產值達1,323億元、占28%,年增7.43%。主因民眾因疫情減少外食而多自行烹煮,推升冷凍肉類、雞肉產值分別創下歴史第3高、第1高,二者合計占72%。另香腸、培根、火腿等醃漬肉品,則是外食族經常搭配之食材,也因疫情宅食經濟發酵,致2020年膳食及菜餚、醃漬食品產值分別為304億元、79億元,皆創歷年新高,年增6.63%及0.17%,連續7年及6年呈正成長。經濟部統計處發言人黃偉傑表示,今(2021)年1-6月食品業產值達2,45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8億元,年增7.80%,展望全年,宅食經濟需求仍在,加上海運缺櫃影響部分食品進口以及農業原料上漲,推升國產供給量與市場價格,今年食品業產值可望維持正成長,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