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電共生
」 農電共生 寶晶 綠能發電 800MW光電計畫 林邊光電開發2025有望解套! 蔡佳晋:別讓川普有藉口逼半導體出走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18日召開理監事會,理事長暨寶晶能源*(6987)董事長蔡佳晋表示,過去因審查作業繁瑣冗長,讓地面型光電案場進度嚴重落後,不過2025年有機會露出曙光,可望谷底回升,希望讓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業者能買到綠電、度過難關,不要讓川普有藉口逼迫他們出走。受光電案場開發量放緩影響,中美晶(5483)宜蘭廠讓員工放假停工一事引發各界譁然。中美晶董事長徐秀蘭13日表示,因政府打黑及修正,很多項目延誤,2024年總裝置量至今只有1.8GW,加上美國政府以加稅方式封殺東南亞生產的太陽能模組後,導致大量的低價拋售,讓台灣太陽能業者腹背受敵,呼籲政府加速核准案場建置。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在2022年成立,會員數從創始23家,現在已達69家,因應各電子大廠減碳的綠能需求,原本應該是發展蓬勃的產業,但不少業者反應,因審核流程繁瑣冗長,加上先前不肖業者的弊案讓民眾觀感不佳,導致地面型光電進度落後,成本大增,收地困難下失敗率提高,最近連銀行都有些動搖,需要儘快將程序簡化。蔡佳晋表示,為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台灣應該四箭齊發,包括屋頂型、地面型、農電共生及漁電共生,目前屋頂型光電已提前達標,現在該重視地面型光電嚴重落後的原因,檢討用地問題,才能實現2026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20GW的目標,以及2030年占總能源比重30%的目標。蔡佳晋表示,近來政府已跨部會討論農地開發相關議題,並表態會支持產業發展,先前的限制有機會鬆綁,為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帶來一線曙光。蔡佳晋舉例,過去政策限制2公頃以下的農地種電,近三年,20至30公頃的地面型案場能被農業部核准的也少之又少,且常是「負面表列」後再正面表列,導致分散式大型地面電站從申請到逐次併聯完工,需耗費55個月,但以台積電 (2330)的永續報告書來看,海外公司都已100%使用再生能源,而台灣才10%,滿足台積電對RE100的需求應是當務之急。行政院已核定地方創生為國家戰略計畫,蔡佳晋表示,其實太陽光電的收入可促進農村產業復興,不排廢氣廢水,也可讓農業在碳循環中產生的大量碳排得以中和,光電與農村結合的地方創生是地面型光電發展的解方,也能讓地方居民有感,做到與農村共存共榮的光電產業。
聯合再生違規事實明確 黃國昌籲:該拿出魄力終止合約
「支持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但不能容忍政府只是喊口號。」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今(30)日於臉書發文表示,非常遺憾,前一次針對能源配比規劃向經濟部長郭智輝提出質詢,郭智輝無法具體回答,僅說有基礎資料說會書面回覆,然而,在召委裁示一週內回覆後,迄今為止,經濟部回都沒回,郭智輝還想用「很多事情」來搪塞,會不會太離譜?黃國昌指出,過去幾年,農電共生政策被綠營高官權貴弄得臭不可聞,前政委張景森大剌剌在行政院內廂會議室,召集不肖綠能業者聯合再生洪傳獻等人,召開黑箱會議,與會者甚至包括「媒體報導潘孟安的愛將、內定將接任台灣金聯董事長呂政璋的親兄弟呂政諺」,這位呂政諺則因淘空公司1.6億,早已棄保潛逃遭到通緝,官商勾結的現象十分嚴重。黃國昌提到,行政院甚至在此一黑箱會議上應廠商要求台糖釋出750公頃農地,還安排聯合再生跟潘孟安簡報。事後,龔明鑫甚至還要求台糖在2個月內補正營農型專區計畫書,所幸因在地民意強烈反彈,沒有讓不肖業者得逞,也提醒台糖,要守住國家及人民的立場,不要讓官商勾結下的病態結構為所欲為。黃國昌強調,自己不斷追蹤聯合再生彰濱工業區的違法套利2.63億弊案將近一年,去年首次揭露此弊案時,王美花率領的經濟部還發新聞稿為聯合再生護航遮醜,今年7月監察院終於睡醒,針對此弊案糾正經濟部,證明他所說都是事實。黃國昌要求郭智輝,聯合再生違規事實明確,那麼經濟部就應該拿出魄力來終止合約,把屬於國家的地要回來,別學王美花執意包庇!
神山痛腳1/台積電超強法說會竟暗藏「這風險」 業者:缺電會讓台灣經濟崩盤
「很少看到神山法說能夠在一個小時解決的,表示分析師不知道該問什麼。」知名分析師陸行之這句話,象徵台積電「一人救全村」的氣勢,全球科技業、投資人注目的晶圓龍頭台積電10月17日法說會,超標業績驚艷全場。2024年前3季營收2.02兆元、大賺7985.88億元,加上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數度提到「AI需求真實且瘋狂」,讓在場提問的外資分析師們,過往經典題目如競爭對手、產能利用、甚至連地緣政治都拿不出手,美股與台股同步大漲,一片歡騰下,其實法說會中有一段很短、卻「不容忽視」的對話,成為護國神山腳下的定時炸彈,那就是電。法說會上,外資分析師提問,台灣面臨能源不足的挑戰,特別是台積電將推出2奈米製程技術,未來新竹與高雄新廠量產,擔憂電力供應問題,並提到世界大廠紛紛轉用核電,包括微軟、谷歌、亞馬遜,他甚至問,台積電是否也考慮過自己設核電廠。「這的確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魏哲家表示,台積電確實在台灣建設許多新廠,需要大量水電資源,所以我們與政府保持非常密切的溝通,並告知他們需求和計劃,「核能、綠能都是電力選項之一,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準備好揭露用電計劃,但我們有政府的保證。」這話也讓大家想起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在去年股東會上的名言:「台灣的政府認為我們電是夠的,我們只能相信他」。因AI產業極度耗能,連比爾蓋茲都創辦起核電公司。(圖/翻攝自TerraPower官網)缺電問題像「定時炸彈」,是因台積電去年9月宣布,將提前10年、於204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而2030年由40%提升為60%。經濟部能源署數據顯示,2023年全台灣總用電量為2765億度,其中台積電一家就花了247.75億度,台積電用的再生能源是25.92億度,11億度是在台灣發的,若以2030年台積電要用300億度電、還要RE60的目標,等於是要打造180億度的再生能源。台積電用電量約占台灣整體8%,預期2030年將會達到11到12%,「8%是真的超高,要是缺電,台灣經濟直接崩盤」,業者說。「我上次去台積電開會,他們說現在的問題不是缺電,是『大缺電』!」一光電業者跟CTWANT記者表示,「台積電說要在2030年達到RE 60,但現在才RE 12,這根本就是沒辦法的事,說要蓋電廠,但問題是臺中以北沒有地,地、電、水這3個條件都達不到,才會連屏東都傳出來要設廠。」全台綠電已用到最緊繃,就連水庫都要「斤斤計較」,知情人士向CTWANT記者表示,雖然今年因雨量大增,各大水庫有超高的蓄水量,但「台電不敢任意放水,因為晚上用電吃緊,要做好準備隨時上場救援發電。」因能源問題,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常被立委圍剿。(圖/黃威彬攝)為挺「全村希望」台積電,經濟部早已火燒眉毛,甚至不惜推翻過去政策,早在法說會前一個月,風電業者就因放鬆國產化政策一事狀告行政院,但能源署立場堅定,副署長李君禮跟記者說,「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如期併網,因為半導體、AI都需要綠電,如果國產化會影響風電的建設進度,那就可以不做國產化」最迫切的目標:把缺的電補齊。經濟部長郭智輝10月14日、15日出席活動時,一席「將在菲律賓設置電廠,把綠電輸回台灣」言論,讓他16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被連番砲轟而道歉。不具名的業者跟CTWANT記者提到,「這是缺電缺到,要把能源議題,上升到外交軍事層級了,先不論海底電纜光是耗損率就超過三成,把發電命脈放在一個跟我們沒邦交的國家,電纜更是在領海衝突頻發地區,隨便一艘漁船就能讓我們斷電!」為此,一向標榜「民不與官鬥」的企業界也坐不住了,電電公會近期聯合產業界,拜會經濟部、行政院,就是要談電力和碳費問題。「綠電在台灣發展肯定遇到很多瓶頸,畢竟地這麼小。」業者表示。南臺灣的魚塭已被設置大量光電設施。(圖/報系資料照)「台積電沒辦法靠魚電、農電共生去匹配,也沒辦法買發展最快的屋頂型發電,因為他用電量太大。」光電業者跟CTWANT記者說,台積電美國廠陽光充足,日本九州廠綠電過剩,「只有台灣的綠電是沒ready的,今年新的綠電併聯量,大家很清楚會比去年少,如果沒有大型地面站開出,明年還會比今年更少!」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能源合作組織最新的白皮書也提到,去年全台灣的再生能源僅7%由企業直接購買,若維持現有趨勢,2030年只能提升至約35%,台灣製造業對綠能缺口170到390億度,若半導體業與電子業配合1.5°C路徑調整目標,缺口還會擴大至360到700億度。電力問題,已成新政府的「阿基里斯之踵」。
能源週+永續展登場 寶晶推「永續新農村」光農結合減碳又創生
2024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及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4日開幕,外貿協會祕書長王熙蒙4日表示,今年展覽規模成長30%,來自19國參展廠商,外商佔近20%,還有新參展者都是歷年最高,希望這個以產官學研交流與商機媒合的平臺,持續努力推動臺灣成為亞太綠能樞紐的目標。展會受颱風影響延後兩天登場,台北4日也仍舊大雨傾盆,但人潮不減。經濟部次長連錦漳表示,現在啟動第二次的能源轉型,感謝業者在能源轉型、光電與供電設置上的努力,才能讓我們在再生能源的發展上有這麼好的成績,不過路還是走得很辛苦,我們關關難過、關關過,政府會努力來克服所有再生能源在設置上的一些困難。友達光電能源事業群總經理林恬宇坦言,今年國內太陽能案場建置量約1.6至1.7GW,開發案量較去年縮減,這兩年會很辛苦,但淨零排放的目標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必須要完成的承諾。隨著技術不斷革新,國際市場需求持續增加,產業界需要更緊密的合作,推動智慧能源技術的研發和運用,期盼有更多企業加入這一場革命,實現智慧能源的共同願景。近期光電推動相對困難,其中一問題在於民眾擔憂光電損害農業發展,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表示,這次參展以「創能、創新、創生」為主軸,像是他們目前推動的「老埤農場」農電共生案,結合地方創生、建立永續農村,讓貧瘠、低地利的農地「光農結合」,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生計可以「三農兼顧」。蔡佳晋表示,永續新農村的規劃,除了太陽能電廠、儲能設施及綠能教育,也在當地同時規劃精緻化農業、生態導覽、從農場到餐桌、茶文化、小農市集等,以資本投入、多元化跨領域合作,協助當地產業轉型升級,所以會推出農產加工廠、文創商品、低碳旅宿、永續觀光等措施,希望能以此打造在地品牌、吸引觀光人潮,也是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活絡地方經濟。
極端氣候影響頻繁休耕…業者祭誘人租金 農地、光電如何兼顧?
台糖公司擬將台東縣池上鄉10.8公頃工業用地租給能源公司,其中4公頃將設太陽能光電區,居民憂汙染到場抗議。(圖/中國時報蔡旻妤攝)嘉南平原素以台灣糧倉著稱,但在極端氣候下,2021年以來6期水稻有4期休耕,今年更破天荒一、二期稻作都休耕,頻繁休耕被光電業者視為新商機,最近台南後壁區則傳出許多地主收到光電業者發出的合作意向書,面對業者祭出誘人租金,部分地主坦言「很心動」,地方人士則擔心,「無米樂」恐怕變「無米了」。嘉南平原 3年6期水稻休4期嘉南平原以往一年兩期稻作合計產量可達37萬公噸,台南後壁是台灣西部最大稻米產區,稻作面積約3000公頃,因《無米樂》紀錄片聞名後,一度還因該紀錄片主角「崑濱伯」種出冠軍米,讓位處偏鄉的後壁人自豪因為稻米品質佳,讓「後壁變頭前」(後壁與後面台語發音相同)。2021年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一期稻作因缺水休耕,2022年則是大區輪作休耕,今年曾文─烏山頭水庫水情比2021年百年大旱還慘,除了一期稻作休耕,原本農水署評估在梅雨挹注下能補足灌溉用水,二期稻作原訂6月27日起依序分組供灌,豈料梅雨降雨有限,在1、2組供灌後沒幾天即宣布3至6組停灌。相關產業鏈業者成了休耕下的受災戶,芳榮米廠執行長黃麗琴表示,現因休耕只好向穀販購買來自其他地區溼穀,再回來自己做烘乾等加工,因要多支付手續費、運費,讓成本增加5至10%,負擔不小。「從未見過休耕這麼多次」,68歲後壁農民蔡志仁種稻超過30年說,極端氣候引發的缺水問題無法解決,灌溉用水首先犧牲,已有青農因頻繁休耕等不確定因素離農,若無改善對策,長期下來將衝擊糧食供應。每分地租金變3倍 收入倍增連續3年一期稻作休耕,後壁一帶的農民除了種植綠肥,空閒時間多了起來,「時間這麼多,也不知道怎麼打發,就在家裡喝茶、看電視」,而土溝、新東、菁寮、新嘉等里,不少地主近來收到光電業者提出的意向書後,對出租土地給光電業者表達興趣;嘉義縣坊間也不時可見寫著「高價承租土地、農地」斗大字眼的布條、看板,儘管廣告並未載明用途,難免讓人聯想與光電業有關。據了解,後壁因適合水稻耕作,若出租給農民,每分地租金行情每年7000元至1萬元不等,但光電業者開出的租金,1分地1年3萬元,起碼是租給農民的3倍;若是種稻,農民每分地每年收入約1萬5000元,租給光電業者,收入翻倍,有地主透露,很多地主都已經跟業者簽約。業者開發農電共生 被打回票地方人士指出,早在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時,後壁就有光電業者想租地種電,以往大多找尋地力不佳、生產力較弱的農地,透過變更地目以架設地面型太陽能設施,不過小型地面農電爭議多,中央2020年7月修法嚴加審核農地變更案,光電業者轉為開發以溫室附設綠能模式的「農電共生」,後壁區農地大部分屬「特定農業區」,不能設置地面型光電,農電共生卻不受限。近期台南後壁雖有業者擬規畫以溫室結合光電種植薑與香莢蘭的申請案,但因薑與香莢蘭生產尚無規模生產成功的場域,合理性、必要性與技術端仍欠完備也被打回票,但部分地主看到光電業者提出的高額租金,心動的不在少數。
種電不用環評毀生態惹議 學者建議該納管
光電再大都免環評?依環評相關辦法規定,只有在重要溼地開發的光電場域需要通過環評,位於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等光電,無論面積大小都不必環評,有學者認為,光電板引發爭議,應要納入環評機制。近年來漁電共生、光電設施面積增加,導致沿海養殖面積銳減。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李亞夫說,長期以來,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常在能源議題下被犧牲,我們不會為了保護某種鳥禽或避免破壞某些自然棲地,而減少能源需求或改變規劃方式,在政府選址以及訊息公開,甚至是配套措施上,也因為缺乏問題的證據,而始終無法解決眾人的疑惑。近來有養蝦業者發現,以往燕鷗爭食魚飼料的習性改變,連沉餌飼料也瘋搶,無形中增加養殖成本。返鄉養白蝦10年的黃佳煌發現,以往燕鷗跟魚搶食,大多只發生在吃浮性飼料的鱸魚池,但近來燕鷗卻在白蝦、虱目魚、烏魚的魚塭上方盤旋,只為搶吃投放出來的沉性飼料,推測旱災加上部分養殖池租給光電業者,導致養殖面積減少有關。高雄野鳥學會透過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活動,統計出布袋鹽田溼地野鳥數量多達3萬至4萬隻次,但隨著海岸線後退、潮間帶消失,加上鹽田廢曬後,環境逐漸劣化,又有太陽能板在沿海不斷增生,適合水鳥棲息的環境正在消失,為營造適合鳥類生存環境,鳥會將發起募資。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說,光電設施大量建置,不但影響生態,也影響地表逕流,以往雨水下得到魚塭,因太陽能板阻擋逕流到魚塭,可能導淹水更嚴重,政府現也發現問題,國產署已不再將嘉義、台南的鹽田出租給光電業。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林良恭表示,屋頂型光電板爭議較小,在農地的「地面型光電」較有爭議,以苗栗為例,過去曾擔心興建光電板會影響石虎,但光電板下面是空的,只有施工時會影響,目前認為只要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等,石虎仍會視為棲息地。但是林良恭反對大規模農地變更為光電場,因為大規模光電場施工期較長,車輛進出頻繁,對生態擾動大,生物可能會因此拋棄棲地,國外大面積開發多選擇沙漠、荒地等生物多樣性相對不多的地方。林良恭建議,台灣應比照日本的農電共生模式,研究出光電設計標準、適種作物等,「日本甚至農電共生還可種植水稻」。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惠真說,目前光電對生態影響的研究還很少,僅有少數光電業者與生態學者合作的監測計畫,她贊成納入環評機制,才能承諾後續監測、保育對策、因應措施等,但她也認為,環評只能解決個案影響,大規模的開發影響仍難評估,也要納入總量管制觀念。
憂光電蔓生破壞農地與生態 學者連署反對強推農地種電
太陽光電不斷蔓生!為達到2025年太陽光電20GW目標,近日傳出經濟部欲畫設綠能發展區,學界擔憂破壞農地、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20日舉辦「能源公正轉型聲明公開論壇」,共24間大學、40系所、80名學者專家連署聲明,呼籲政府「建立明確的綠能發展區位畫設原則與總量管理」、「以科學證據為本,計畫引導綠能發展區畫設」、「訂定光電案場設計與營運管理規範」及「落實既有光電案場社會與環境責任及資訊揭露」。內政部營建署表示,再生能源是我國能源轉型重點方向,國土計畫將依據能源主管機關所提綠能發展政策。經濟部回應,正研擬「能源用地白皮書」,規畫2025年後中長期光電發展政策,預計今年下半年透過社會溝通平台,廣納各方建議,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畫架構下。為提高太陽光電發電量占比,政府2015年起陸續修法,以不同名目畫設專區,放寬土地使用管制釋出農地,近期更傳出欲畫設綠能發展區。學界指出,依國發會規畫,2050年光電要達40GW至80GW,推估需2萬至6萬公頃土地,若依專區1/4土地可開發為光電區域,全台綠能發展區面積恐達雙北土地面積總和。會議主持人、成大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黃偉茹表示,農委會稱要指定低地區供經濟部畫設綠能發展區,但不應給一張空白支票,應該具體說明清楚標準是什麼?經什麼程序畫設?政大地政學系副教授戴秀雄認為,再生能源是否需政策環評?案場需要個案環評嗎?現行僅漁電共生太陽能場需環社檢核,卻無任何法令依據,且難以後續監督,僅行政契約約束可能不夠。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李亞夫指出,國內缺乏光電對生態影響的長期評估與監測,且無法清晰論證兩者關聯,農電共生等政策忽略農村生態系與田野高度連結,以形成共同體系,當架設光電板致大面積改變地貌,可能衝擊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環境。對此,營建署回應,將召集相關專家學者討論,並會商經濟部能源局等確認綠能發展總量後,盡速提報內政部國土審議會討論,未來也將納入各級國土計畫通盤檢討。經濟部指出,中央盤點畫設綠能發展區,以俗稱「風頭水尾」農作生產條件較差地區,就土壤已中高鹽化及已長期閒置荒廢的魚塭土地提供評估設置光電,再排除環境敏感範圍區域,共同嚴謹審定可執行區位,至2025年為止,光電中大型案場是以漁電共生為主。
友達攜手中美晶 強化台灣太陽能本土產業鏈
為掌握全球淨零政策的龐大綠能商機,以及台灣政府持續推廣的再生能源政策,友達(2409)攜手中美晶(5483),雙方將強化台灣能源本土產業鏈,透過在地供應共同打造高品質及高效能的太陽能產品,也期待透過強強聯手,發揮最大的垂直整合效益,一起搶攻再生能源轉型商機。本次友達與中美晶,共同簽署長期電池供應合約,由中美晶為友達太陽能模組供應大尺寸高效能的M10太陽能單晶PERC電池。友達長期深耕台灣及海外能源市場,其高品質的太陽能模組的關鍵元件高效太陽能單晶PERC電池便是由中美晶生產。友達的高瓦數模組產品除了可廣泛運用在各類型的場域,例如大型電廠/漁電共生/農電共生/商業屋頂;同時透過友達自行研發的太陽能發電監控系統,企業/民間用戶都能及時且有效的掌握發電效益,為後續維運作最有效的規劃與資源分配。友達太陽能模組品質長期受到台灣及國際一線大廠的肯定與支持,為符合客戶規範,友達特別在台中園區引進與認證機構相同的可靠度測試設備,經過國際原廠校正與認證,可完整符合台灣VPC品質規範及國際可靠度認證。為滿足友達大尺寸高效單晶PERC電池的強勁需求,中美晶已搶先於2022年完成全新產線M10兼容G12的擴產計畫,平均效率將可達台灣業界最高的23.5%;產品可靠度如光衰/熱光衰/MLT等,皆符合友達/台灣/國際的各項標準規範,並且可在未來持續推升平均效率,同時也呼應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與全球太陽能產業接軌。
能源局推動光電示範區 強調自由選擇地方創生
因應我國再生能源2025年達成太陽光電20GW發電量目標,經濟部和農委會今(16)日到彰化縣舉辦「光電示範區」說明會,現場有上百位在地鄉親與會;經濟部能源局代表指出,今日舉辦說明會的重點,是因為了解到當地支持綠能的意願,並強調未來就算規劃為光電示範區,還是要看「地主意願」,該土地原有種植、養殖行為,變更後仍會保留,能源局僅提供居民一個地方創生的機會。能源局組長林文信表示,非常感謝彰化縣大城鄉發展協會、村長們長期與政府對綠電有多次討論,並瞭解到當地是支持綠能的,但地方對某些用地變更案件可能有不同聲音,因此這次舉辦說明會就是要說清楚什麼是「示範區」。他強調,發展光電的重點要有在地支持,未來就算變更為光電示範區,還是要看地主意願,例如原來該土地有種植、養殖行為,變更後仍會保留使用機會,太陽光電是要帶來地方創生,絕對不是要跟民眾搶土地。能源局提供的簡報中指出,大城鄉地理位置偏遠又有地層下陷的疑慮,希望透過光電開發持續帶來綠電收益,並促成當地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光電開發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使青年返鄉工作,協助解決當地人口老化、青壯年外流問題。能源局簡報時指出,在地「風頭水尾」、耕種不易,人口持續外流、老化,發展光電是為了在地經濟發展。「綠電收益可以回饋鄉里,同時協助能源轉型,達成雙贏局面,為大城鄉帶來環境與經濟的正面效益。」能源局強調,就算鄉親的土地被遴選為光電示範區後,也可以自行決定要維持農業或養殖現況,或者「農電共生」、「畜電共生」,又或者只做光電,都能與光電業者協調,且仍享有農保。能源局表示,期盼共同促進能源多元化及自主供應,打造綠能低碳環境,最終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20%,光電業者應尊重民眾意願,確保不影響原有土地使用方式,並享有光電回饋。能源局表示,光電業者後續也須於案場周圍設立告示牌,標明公司名稱、聯繫窗口等,以利民眾發現問題時,可立即通知業者處理。與會的農委會技正也表示,農委會從頭到尾立場一致,都會保障農民權益,也不會造成環境問題,民眾有關心是好事,後面才會有好的發展方向。針對一般民眾對光電的疑慮,能源局也清楚說明釋疑,指出光電絕無電磁波危害人體的疑慮,且光電板有抗反射設計,並不會影響住家品質。能源局還強調,太陽能板主要材料為無毒的「矽」,不會有污染、不會溶解,或滲出議題,因此不會造成土地或水源污染,且發電過程不產生任何廢氣、廢水、輻射,甚至是噪音,是對環境友善的發電方式。此外,對於環保團體關心的安裝、清洗太陽能板是否會造成水質污染,能源局強調,僅需使用「清水」及拖把等工具清洗,一年約清洗2到3次,不會造成水質污染,一般雨天即有清潔效果,無需使用任何藥劑。能源局強調,經濟部與農委會已規定清水清洗,若有業者違反即可廢止同意備案或設備登記。
綠能支票再度跳票 2022光電裝置量僅10GW
確定跳票了!政府喊2022年太陽光電總裝置量要達11.25GW(1125萬瓩),但本周今年就要結束,最新統計達成量卻僅10.02GW(1002萬瓩),達標率不及9成。經濟部尚不確定明年何季可以補達成,只表示將努力衝刺。不過接下來2023目標還要挑戰14GW,恐怕難度更高。執政黨綠能目標一向遭人批評過於樂觀虛幻,實際不管是光電或風能,每個進度都在落後。去年太陽光電目標量設定8.75GW,實際建置量少了1.1GW。今年再調升至11.25GW,但是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最新統計,到年底完工併網量已可確定約為10.02GW,再度跳票。經濟部能源局坦言,目前併網量離今年目標還有距離,除了因疫情延誤、原材料高漲、缺工等問題外,歐洲進口太陽能設備環路開關出貨受阻也影響進度。政府2025年太陽能建置總目標是20GW,其中屋頂型上調至8GW,地面型下修到12GW,政府今年力推漁電共生,但仍然無法達成自己設定總體進度。雖然今年規畫建置2.5GW沒有達成,但能源局官員強調,如果以模組面板鋪設量來說,實際已鋪2.5GW,「有開始趕進度」。只是還需加裝零組件設備、饋線鋪設等,完工發電還需要一段時間。至於明年第幾季可以補達今年目標,無法確定時間點。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輔導理事長蔡宗融感嘆,台積電等高科技廠商搶走工人,是建置不及原因之一。但實際上光電落後,主要問題仍出在「土地難以取得」。例如漁電共生雖劃設專區,可是土地整合困難,有地主要做有地主不要,連帶像是饋線要經過也會受阻。他認為,政府要衝刺目標,有幾個管道可以加強,像是農地違章納入管理的特特登工廠,只要法令鬆綁給予誘因,可以提升它們屋頂裝置率。但是蔡宗融強調,地面建置仍是重點,關鍵還是要掌握「一地兩用」,像是漁電共生、農電共生、風雨球場等,可是如農電共生,可兼顧糧食供應與綠能發電好處,但搞了3年多,至今卻連一個示範場都還弄不出來。對於光電明年14GW目標是否下修?官員指出不會調整,明年已掌握漁電共生、國產署、台糖等多個大型地面案場,地面光電比例到時可比今年更多。至於農電共生進度,2023年台糖將推出示範場,屆時會有進一步作物種類成效評估,給農委會參考。
國內缺工、缺原料 太陽光電連2年未達標⋯未來幾年挑戰更大
國內公投落幕,攸關能源議題未通過,企業界擔憂明年工業及民生恐缺電。而受國際新冠疫情與國內缺工、缺原料影響,截至11月底,太陽光電併網容量僅7.1GW,達成率81.14%。經濟部說,目前已掌握多個大型案場,會加緊趕工儘量達成目標,不足部分也會在明年第一季補足,連同去年,太陽光電連二年無法達標幾成定局。值得注意的是,明(2022)年經濟部設定太陽光電設置目標要達到11.25GW,比起今年的8.75GW,要成長2.25GW,以目前設置每年至少要成長2GW來說,剩餘可用屋頂或用地愈來愈少,但未來幾年逐年設置容量大幅增加,接下來挑戰恐愈來愈大。為了達到今年底太陽光電8.75GW設置目標,官員說,目前掌握許多大案場,從漁電共生、工業區屋頂,以及地面型等等案場加快設置。以漁電共生來說,就有台泥嘉謙等、工業區有雲林新興區、地面型則有嘉義,以及台南的鹽灘地,另外,部分學校設置屋頂型光電計畫也都有提前達標,總計裝置容量約1GW。官員表示,根據規劃,明年太陽光電設置目標要達到11.25GW,過去寄望農電共生部分,從去年農委會「七七事件」開始,相關建設就停滯不前,原先預定可以推動的台糖屏東地面型計畫,也因農委會仍在「環社檢核」中,光電計畫進度大受影響,目前只能先冀望提升屋頂型設置率。官員指出,由於近幾年大陸台商回台踴躍,部分新設廠房都要求設置太陽光電設備,未來幾年會逐漸出現,並且結合漁電共生,預估未來幾年裝置容量,仍然有成長的空間。不過,今(2021)年下半年受到國際疫情影響,打亂太陽能產業供應鏈,使原物料價格上漲,加上國內疫情緩解後加速復工,造成搶工推升近期人工成本,使太陽光電整體建置成本上漲幅度超乎預期,目前已規劃2019年開始至2021年間完工的太陽光電場域有額外加計費率補貼,希望提升光電裝置容量的意願。
農電共生拚「綠金」!台南經發局舉辦「2021台灣營農型光電產官學工作坊」
國內太陽光電發展迅速,但是營農型光電卻仍受限於大環境不利因素而多所限制,台南市政府經發局為了台灣營農型光電的長遠發展,30號舉辦「2021台灣營農型光電產官學工作坊」,邀請專家針對相關課題發表看法。林桐榮執行長指出,利用香草田「農電共生」,既不會擠壓國內農作物空間,種植也更顯容易。黃偉哲市長表示,為加速台灣產業轉型升級,追求永續發展的經濟新模式,政府已將綠能科技納入5+2產業創新計畫,並以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為發展基地,作為綠能技術研發及產業測試、驗證及媒合的重要聚落,也期許未來綠能產業和農業設施結合,同時兼顧生態、環境和產業間的多方平衡。在台南市政府全力支持綠能產業的力道下,農電共生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議題,於是台南市政府經發局便找來專家,舉辦「2021台灣營農型光電產官學工作坊」,希望藉著經驗分享,為台南在農業與綠能上找到最適合的合作模式。「2021台灣營農型光電產官學工作坊」討論十分熱烈。不過,營農型光電尚在農委會討論修法中,而營農型光電目前仍受限於大環境不利因素而多所限制,因此與許多志同道合廠商共同成立台灣營農型光電協會,希望提供更多資源與協助為營農型光電走向更寬廣的格局。台南經發局30日便特別邀請格園社會企業有限公司林桐榮執行長,分享他位於屏東內埔鄉的「綠電香莢蘭(香草)」的相關經驗,期待為台灣「農電共生」找到完美解方。「電轉轉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怡錫也在會中分享台灣光電的運用。屏東內埔鄉的「綠電香莢蘭(香草)」案例,可說為台灣農電共生的方式,找到了一個新出口,尤其近年在全球減碳壓力下,帶動綠電需求,也讓太陽能電廠成了能源新顯學。但農電共生如何能不破壞農地,讓農地保有農用功能,卻成為了業界一大門檻。林桐榮於會中指出,原產地於墨西哥熱帶雨林、天性喜愛「遮蔭」的香草田,符合業界對於「農地農用」的期待,也為台灣「農電共生」找到一條解決的途徑。台南市府近年推廣太陽光電成效卓著,成果斐然。他表示,過去農電共生常因「種電為主,農業為輔」,沒有全盤考量作物後續產銷,平價好種的農電作物大量釋出,導致價格崩盤,反而打壞農業產銷生態。林桐榮分析,選擇可外銷的高經濟作物,才不會步上「假種地、真種電」的後塵,因此他研究了上百種作物與國際農作市場,耗時一年,終於找到農電共生的完美解決之道--「香草」。台灣營農型光電協會理事長陳長仁十分看好台南發展光電的潛力。放眼全球市場的香草,為高經濟作物,不僅賣價好,更不會造成國內種植作物的排擠,且考量使用太陽能板的日照率,未來農地發展香草田的潛力無窮。而台南經發局在本次座談會除找來林桐榮執行長論及農電共生的優勢與前景外,同時也找來「電轉轉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怡錫分享台灣光電的運用,現場討論熱烈。台南經發局主辦這場分享會,不僅點出了農電共生的未來趨勢,也讓更多人明瞭台南對綠能產業的重視。經發局陳凱凌局長也指出,台南已經從農業轉型工商,近年來大力推動太陽光 電,包括屋頂型、地面型及水面型案場,且結合農業設施使用,在減碳、非核、潔淨家園上,全國民眾都是受益人,也期許未來綠能產業和農業設施結合,同時兼顧生態、環境和產業間的多方平衡。
營農型光電受矚目!台南舉辦「2021台灣營農型光電產官學工作坊」,分享相關經驗
國內太陽光電發展迅速,但是營農型光電卻仍受限於大環境不利因素而多所限制,為了台灣營農型光電的長遠發展,台南經發局將於30號在崑山科技大學舉辦「2021台灣營農型光電產官學工作坊」,邀請專家針對相關課題發表看法。黃偉哲市長表示,為加速台灣產業轉型升級,追求永續發展的經濟新模式,政府已將綠能科技納入5+2產業創新計畫,並以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為發展基地,作為綠能技術研發及產業測試、驗證及媒合的重要聚落。此次分享會找來格園社會企業有限公司林桐榮執行長,就其農電共生經驗看台灣未來潛力。不過,營農型光電尚在農委會討論修法中,而營農型光電目前仍受限於大環境不利因素而多所限制,因此與許多志同道合廠商共同成立台灣營農型光電協會,希望提供更多資源與協助為營農型光電走向更寬廣的格局。台南經發局30日便特別邀請格園社會企業有限公司林桐榮執行長,分享他位於屏東內埔鄉的「綠電香莢蘭(香草)」的相關經驗,期待為台灣「農電共生」找到完美解方。經發局陳凱凌局長也指出,位於屏東內埔鄉的「綠電香莢蘭 (香草)」,是世界第二貴的香草,這是台灣青農善用「農電共生」創造綠金,它的經濟價值高於稻米。近年政府來大力推動太陽光電,包括屋頂型、地面型及水面型案場,且結合農業設施使用,在減碳、非核、潔淨家園上,全國民眾都是受益人,也期許未來綠能產業和農業設施結合,同時兼顧生態、環境和產業間的多方平衡。
聯合再生三方面布局迎來轉機
台灣太陽能模組大廠聯合再生,從純製造業轉型跨足系統及儲能建置,三年、三方面布局,將在今年迎來轉機,目前在北美洲、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及亞洲等地建置超過600MW電站,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誓言,目標五年內要於海內外持有1GW電站,為公司創造穩定現金流、讓股東賺錢。2018年,由三大太陽能廠大廠新日光、昱晶、昇陽光電合併成立,聯合再生是台灣太陽能模組出貨占比第一的龍頭廠商,去年全台1.5GW太陽能併網量,聯合再生市占超過四成,今年已取得多個指標型專案,在手訂單已超過既有產量,預計今年將擴產500MW以上。洪傳獻指出「當初合併是為轉型,將過去專注在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的核心技術與經驗,擴大運用在系統與儲能端,如今各面向初步皆有所斬獲。」聯合再生太陽事業部持續擴建,今年將增加400MW的電池、模組,盼根留台灣;太陽能系統事業部至今年第二季,在台灣共接獲213MW系統電站,占政府釋出公標案的六成,預計在台灣投資百億;儲能事業部則標下台電南鹽田儲能系統建置採購標案,是台灣目前最大單一案場,更首次與法國知名百年電池大廠Saft合作,確立聯合再生於儲能系統建置實力。當世界各國以「零排放」為目標,走向「零碳經濟」,能源供給正面臨巨大變革,轉型再生能源是全球趨勢也是共識,台灣則規劃二零二五年,再生能源要占發電量20%,太陽光電裝置量要達20GW,目前內需市場仍有14GW需求尚待滿足。照理來說,太陽能需求強勁,模組廠的報價調漲,為何至今仍為能有獲利?洪傳獻指出,關鍵在於「供需」,太陽能產業有過前車之鑑,按照政府規劃,平均每年應有2GW的市場需求,本土業者也都有默契,將產能控制在2GW內,但實則每年真正市場太陽能系統建置量約1GW,如今又面臨上游漲價、下游殺價處境艱難,也是自紅色供應鏈之後,至今仍難以獲利原因之一。太陽能裝置量始終未能達標,最大的原因在於台灣「缺地」問題,政府應於疫情稍緩之際,重新正視能源議題,洪傳獻建議,能夠開放農電共生、低地力與地層下陷區直接容許施作太陽能,才得以縮短地目變更、出流管制計畫等導致開發期延長的問題。此外,想真正解決缺電問題,應盡快建置「分布式系統」,但可惜至今仍未見政策扶植儲能產業的實際作為。聯合再生從純製造業轉型包括系統及儲能,多角化布局有望為公司創造穩定現金流,但洪傳獻表示,不會放棄製造業,因為製造業提供在地大量的就業機會,帶領國家GDP成長,是立國之本。他與執行長都帶有使命感,要為國家創造更好的永續環境,落實企業責任,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讓公司賺錢對得起股東。
綠電爭奪戰2/屏東老農喜迎種電拚4嬴 寶晶能源先馳得點
近兩週台北氣溫不僅刷新高溫紀錄,更創下用電需求,電力吃緊的當下,7月13日,利用太陽光電發電帶來了240萬瓩電力,占比達六%,相當是核2廠或來3廠的兩部機組發電量。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太陽光電自去年開始已擠下其他再生能源項目,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再生能源發電項目。 目前以太陽光電在各項綠能中的發展進度最快。其中,台灣22個縣市又以屏東縣的「800MW光電計畫」承包最多的綠電供應量。本刊記者在屏東縣林邊鄉代表會多位成員及當地開發商的帶領下,走訪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與枋寮鄉,直擊「800MW光電計畫」現場。一塊塊農地上,數百張長方形金屬片組成的太陽能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開發商指著眼前的「林邊99MW太陽能電站」說:「寶晶是屏東推廣友善綠電投資環境以來,拔得頭籌並率先動工的公司。」寶晶在董事長蔡佳晋帶領下,規劃在屏東打造300MW的太陽能電站;他認為,太陽光電的發展賦予不利耕作的農地全新的價值。(圖/王永泰攝)太陽能發電靠的是太陽與土地2大元素,然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土地取得不易。早期太陽能電廠選址時,曾在桃園、嘉義及台南引起漁民及保育團體抗議,近期則有不少環保聲浪反對砍樹種電,即使是「漁電共生」與「農電共生」也引發爭議,讓太陽光電發展進程受阻。今年3月,寶晶舉辦林邊99MW太陽能電站第一期工程動土典禮,董事長蔡佳晋右四)與屏東縣長潘孟安(右五)皆出席觀禮。(圖/報系資料照)在這種情況下,寶晶為何選擇屏東作為發展太陽光電的大本營?寶晶董事長蔡佳晋說:「屏東不少農地,長期有地層下陷與淹水問題,被劃定為『不利耕作區』,農民把這些地拿來『種電』,能得到租金收入,我們有發電收入,政府可實現綠能目標,地方政府則活化了泡在水裡的農地,因此是『4贏』。」在屏東的300MW太陽能電站完成後,寶晶將成為台灣民營太陽光電業者前三大。(圖/王永泰攝)
綠電爭奪戰3/淹水30年沒收成 「不利耕作區」轉型種電老農有收入
小英政府4年前就提出「2025年綠能發電占總電力供應20%」的政策,開啟兆元商機,其中又以太陽能發電一馬當先,台灣22個縣市又以屏東縣的「800MW光電計畫」承包最多的綠電供應量。 根據屏東縣地政處測量,縣內共有1萬3,000多公頃「嚴重地層下陷」,其中東港鎮、林邊鄉、佳冬鄉、枋寮鄉等4鄉鎮,僅3,800多公頃可進行農耕,除「養殖漁業生產區」,其餘大多數農地都面臨嚴重地層下陷及不利耕作的問題。在屏東的300MW太陽能電站完成後,寶晶將成為台灣民營太陽光電業者前三大。(圖/王永泰攝)在這種情況下,寶晶為何還選擇屏東作為發展太陽光電的大本營?寶晶董事長蔡佳晋說:「屏東不少農地,長期有地層下陷與淹水問題,被劃定為『不利耕作區』,農民把這些地拿來『種電』,能得到租金收入,我們有發電收入,政府可實現綠能目標,地方政府則活化了泡在水裡的農地,因此是『4贏』。」近2年多來,蔡佳晋每周都從台北南下屏東與當地農民接觸,深深地感受到農民的痛點。「長期以來,這裡(屏東)每次颱風都上新聞,農民被淹怕了,種電可讓土地休養生息20年,20年後合約期滿,農民若想恢復農耕也可以。」2009年八八水災重創屏東縣農業,為了改善農民困境,時任縣長曹啟鴻引進太陽能發電,讓屏東成為太陽能發電最早的示範基地。(圖/報系資料照)「2009年八八風災時林邊潰堤,時任屏東縣長曹啟鴻引進太陽能廠商,協助農民改善無法農耕的困境,因此林邊可說是太陽能最早的示範基地。」長期在屏東從事太陽能推廣的「城市發展綠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丕暄說。其實,早在八八風災前,林邊鄉即因地層下陷不利耕作,很多農地30多年來都沒有收成。城市發展綠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丕暄,長期在屏東積極推廣太陽能,讓農民有新的生機。(圖/楊丕暄提供)根據計畫,寶晶明年將會併聯150MW到200MW,目前四鄉鎮地已經收了180多公頃,每個月增加5至10公頃,很快年底可以達到250MW目標,目前位在林邊的升壓站也已經完工(將電力輸入進入台電電網設施,如高速公路匣道)。
綠電爭奪戰4/種電租金1分地年收4萬 農民不下田賺比較多
「2009年八八風災時林邊潰堤,時任屏東縣長曹啟鴻引進太陽能廠商,協助農民改善無法農耕的困境,因此林邊可說是太陽能最早的示範基地。」長期在屏東從事太陽能推廣的「城市發展綠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丕暄說。其實,早在八八風災前,林邊鄉即因地層下陷不利耕作,很多農地30多年來都沒有收成。 86歲的林邊鄉民黃金龍,自8歲開始跟著父親下田,家裡擁有一塊2分4厘(約700坪)的農地,八八風災後在政府協助下,投入種電行列,「因為投入的時間最早,租金較高,每月可以拿到約2萬元,我和老婆各拿1萬元,加上7,000多元的老人年金,生活夠用了。相較之下,以前種水稻,不值什麼錢,收割時還要請人,划不來。」林邊地區由於地層嚴重下陷,只要下大雨,就會造成民房和農地淹水。(圖/報系資料照)70歲的蔡姓農民原本種植水稻及蓮霧,八八風災淹死蓮霧後,挪出1分8厘(約528坪)農地加入種電行列,每月可拿到約1萬5,000元的租金,後來種電面積陸續增加到7分(約2,000坪)土地左右,「人老了,無法耕作,年輕一代有自己的工作,田地閒置很可惜。有傳言說種電會破壞土地、造成污染,其實種電很單純,環保應該沒問題。」鄭姓農民看到鄰居與朋友因種電得到穩定收入,決定把2分多的地拿來種電。(圖/黃威彬攝)一旁的66歲鄭姓農民則透露,他共有5分多(約1,500百坪)農地,其中一塊2分多(600多坪)的地,因地層下陷淹水,自1983年開始就沒有收成了,「我一開始沒有加入種電行列,直到2年多前,寶晶選在林邊開發,我也觀察到鄰居和朋友因種電而家境轉好,就決定種電,種電之後反而有收入;若太陽能發展起來,子孫可到太陽光電廠當巡守及維護人員,工作就有著落了。」蔡姓老農說:「一分地租給人家種蓮霧,一年收租收不到1萬元。相較之下現在種電有較多又穩定的收入,而且還不用下田,在家就可以收錢。」86歲的黃金龍是第一批加入種電的屏東農民,他認為不用耕作還有錢領,是種電與種稻最大的差別。(圖/黃威彬攝)蔡佳晋引用國際發展的趨勢分析:「解決農地長期只靠補助的政策、農村的繁榮不只要靠農業,全世界耕地的下降不只有台灣,但是因農耕技術成長而產值增加,所以不一定要靠這麼多地。」
綠電爭奪戰5/金融高手改種電 蔡佳晋失眠自嘲比金融海嘯還難
本刊調查,10多年前就投入種電的農民,租金收入較高,隨著愈來愈多農民投入,租金收入陸續遞減,目前加入種電的農民,每年每分地(約293坪)僅可獲得4萬元的租金。 如今已在屏東縣承租100公頃農地用以種電的蔡佳晋表示:「100公頃大概有300塊土地,每塊地約3分大(約880坪),共有3、4個人持分,算起來目前種電的農民約900人,都能得到租金收入。」寶佳機構副董事長林家宏在蔡佳晋引薦下,跨足太陽光電產業,並期許做出經濟規模。(圖/寶佳機提供)蔡佳晋曾任「國際票券」總經理,2年多前在「寶佳機構」副董事長林家宏邀請下,加入寶佳機構處理投資事務。在他的建議下,寶佳機構等股東合資12.4億元(目標40億元)成立寶晶,團隊總經理許桂章出身電池模組產業,處長陳宏基擁有台電四十年的輸配電經驗,協理賴泓賓則曾參與核四、北高捷運土木工程。「這是我做過最艱難的事業!例如整地時發現鱷魚、農民希望我們幫忙加高堤防、淹水時里長要求幫忙抽水等等,只要我們能力許可,都盡量幫忙解決。」蔡佳晋談起承租農地種電,坦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太雜,經歷無數次金融危機從未失眠的他,投入太陽能發電後,曾一度失眠5、6晚。寶晶斥資三億元興建的林邊升壓站,原理如同高速公路的匝道,可將太陽能發電站的電力輸入台電的電力網。(圖/黃威彬攝)「先前有一塊30公頃的農地,八八風災後變成長年淹水無法耕作的大池塘,其中有7、8公頃是寶晶開發的。我們請教在德國、日本有超過2GW開發經驗的德國廠商怎麼做,他們看完後說『I have no idea.』(我不知道)。這讓我備受困擾,到底要不要投入這個案子?」城市發展綠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丕暄,長期在屏東積極推廣太陽能,讓農民有新的生機。(圖/楊丕暄提供)眼看競爭對手緊追在後,蔡佳晋腦中浮現一個念頭:「這個案子若不做,也不知道有什麼案子可以做。」索性硬著頭皮簽約,靠著團隊合作,關關難過關關過,開發水面型太陽光電設施,解決水池問題,種電面積從7、8公頃擴增為20多公頃。因應近2年的業務推展與編制擴大,寶晶計畫年底將遷至更大的辦公空間。圖為蔡佳晉帶領團隊開會畫面。(圖/王永泰攝)林邊鄉一片廣達30公頃的農地,因地層下陷長期淹水,寶晶將運用水面型太陽光電設施予以活化。(圖/黃威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