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速度
」吃飯太快壞處多 專業醫示警:脂肪肝風險會增加
在精緻飲食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脂肪肝的問題。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黃軒醫師也提到,自己曾遇到一些患者體重明明不重,但是卻有明顯脂肪肝,其中有位年輕的媒體記者也問他,為什麼自己不胖卻會有脂肪肝。而這背後,有可能是吃飯速度太快所造成的。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每週進行兩次以上快速進食(每餐少於五分鐘)可能會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風險提高81%,特別是那些BMI低於25的人群,儘管他們看起來不胖,但脂肪肝的問題卻相當明顯。黃軒醫師提到,快速進食會減少飽腹感信號的傳遞,導致大腦未能及時接收到「吃飽」的信號,因此容易過量攝入熱量,這些多餘的熱量便轉化為肝臟中的脂肪儲存。除此之外,快速進食還會導致血糖迅速升高,引起胰島素頻繁波動,長期下來增加胰島素抵抗的風險,這也是脂肪肝的重要成因。此外,進食過快可能破壞脂質的正常代謝,使脂肪在肝臟中堆積,同時影響腸道消化,導致菌群失衡,進一步損害肝臟健康。為了降低快速進食對健康的危害,黃軒醫師建議應延長進餐時間,每餐至少用15到20分鐘,細嚼慢嚥,以增加飽腹感,減少過量攝取。此外,進餐時應避免看電視、滑手機或進行其他工作,提高對食物的專注度,這有助於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選擇高纖維食物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可以延緩胃排空速度,幫助控制食量,同時儘量安排固定的進餐時間,減少因時間緊迫而快速進食的情況。研究還發現,細嚼慢嚥有助於降低脂肪肝的風險,男性風險可降低22%,女性則可降低36%。除了調整進食速度,其他脂肪肝風險管理措施也同樣重要,如維持健康體重、增加運動量以及定期檢查肝功能等。減輕5%到10%的體重即可顯著改善肝臟脂肪沈積,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也有助於促進脂肪代謝。黃軒醫師強調,吃太快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生活習慣,但它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深遠。透過改善進食行為和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我們不僅能降低脂肪肝的風險,還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日本大胃女王來台狂吃夜市美食 食物總重量竟高達18公斤
日本超人氣大胃女王俄羅斯佐藤及桝渕祥与日前攜手來台拍攝《大胃女王吃遍巨大美食in台灣》特輯,此節目由緯來日本台、緯來綜合台以及日本的東京電視台攜手合製。而身為後進的台灣大胃女王小慧,熱情送上18公斤的夜市美食當見面禮,被笑稱是另類的「十八相送」。本集內容將於今(25)日週五晚間8點在緯來日本台、緯來綜合台同步首播。在這次台日合製的節目中,俄羅斯佐藤、桝渕祥与和小慧,三人先來到了台灣知名夜市「寧夏夜市」,面對食量有如黑洞般的日本前輩們,小慧不忘盡地主之誼,親自排隊採買蚵仔煎、脆皮花枝、沙威瑪等各式排隊小吃,食物全部加起來居然多達41道,總重量還衝上18公斤,讓俄羅斯佐藤跟桝渕祥与開心狂喊:「歐伊系!」小慧(中)、俄羅斯佐藤(右)及桝渕祥与(左)趁節目拍攝空檔,大嗑烤鴨。(圖/緯來綜合台提供)而小慧在面對兩位前輩暴風般的進食速度,一度差點來不及送上下一道夜市美食,再加上俄羅斯佐藤特有的「大嘴怪獸」吃法,更讓小慧大開眼界,忍不住驚呼:「前輩的『一口』也未免太大口了吧!」而小慧也在節目中與同為台灣出身的大胃王丁丁組隊,前往西門町與兩位前輩進行台日大胃王PK賽。其實俄羅斯佐藤及桝渕祥与先前就曾多次來台,兩人也異口同聲表示非常喜歡台灣,尤其台灣美食更是對她們的胃口,其中俄羅斯佐藤的「台化」程度更深,連一般外國人不易接受的臭豆腐,她也吃得津津有味,一邊品嚐還一邊大讚:「好臭好好吃!跟酸酸甜甜的台式泡菜更是絕配!」而擁有前「鎌倉小姐」稱號的桝渕祥与,則是對台灣芒果念念不忘,這次也趁來台出外景,如願吃到現切芒果、芒果冰跟芒果汁,還買了一堆芒果乾回日本,讓她一解思「芒」之情。緯來日本台、緯來綜合台將於今日(10/25)、11/1(五)、11/15(五),晚間8點起與日本同日首播《大胃女王吃遍巨大美食in台灣》特輯。
吃飯「這壞習慣」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醫:每餐至少進食15至20分鐘
現代人因生活節奏快速,進食時常常狼吞虎嚥。對此,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長期進食過快其實會對身體帶來諸多危害,包括易造成胃脹氣、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提高肥胖風險;引發胰島素阻抗並導致第2型糖尿病。因此建議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魏士航昨(12日)晚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表示,口水(唾液)不僅是幫助吞嚥的液體,它還在我們的消化和抗菌防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讓它好好發揮功能時,對健康也會有極大影響。魏士航表示,自己曾遇到1個個案,她是43歲急診護理師,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和腹脹的困擾,動不動就感覺腹部脹氣,隨身都攜帶制酸劑,一有不舒服就馬上服用,但她對這樣的頻繁用藥感到非常無奈,擔心這樣下去會引發慢性疾病,常常嘆氣說:「每次都得靠藥物,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魏士航發現她的消化系統已經因長期進食過快而增加了許多的負擔,並且有代謝問題的早期徵兆,建議她也許可以從「放慢進食」開始,細嚼慢嚥慢慢吃,一頓飯至少要吃15至20分鐘,「在這樣微小習慣的調整下,她也開始逐漸甩開那些藥物了。」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多數人用餐習慣都是囫圇吞棗,沒能夠好好在用餐時刻品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味。魏士航對此也提醒,「雖然吃太快並不會直接引發糖尿病,但這樣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更容易肥胖,進而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魏士航補充,肥胖本身就是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進食速度過快的習慣,可能加速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代謝健康造成長期危害,「長期進食過快會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本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中,更容易加速糖尿病的發展。」魏士航還列舉了吃太快對健康的危害:影響血糖調控:吃太快可能導致餐後血糖急速上升,增加胰島素負擔,久而久之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導致第2型糖尿病。肥胖風險提高:吃太快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攝取過多熱量,這些多餘的熱量難以消耗,導致脂肪堆積,逐漸引發體重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快速進食使食物在口腔內沒有得到充分咀嚼,食物分子過大,進入胃部後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胃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飲食失控:吃飯吃太快通常會忽視食物的品質與均衡攝取,增加了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風險。魏士航也示警,其實不要小看狼吞虎嚥這件事,若唾液(口水)中的澱粉沒有辦法幫助食物好好做澱粉消化,當這些不完全消化的澱粉進到胃時,就會加重胃的負擔,延長胃排空的時間,這時候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胃脹情形,沒有被良好消化的澱粉到了腸道,也會加重腸道負擔,讓細菌發酵,進而引發脹氣或排氣增多。千萬別忽略唾液的重要性,魏士航解釋,它是維護消化、抗菌和保護口腔健康的好幫手,要從生活面著手,靜靜生活、好好睡覺、「慢慢吃飯」,除了避免進食過快,培養細嚼慢嚥的習慣外,也可以設定用餐時間,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專心享受每一口食物;學會在感到7、8分飽時停下來,不要等到完全飽足才結束用餐。
咳嗽要注意!58歲男身體不適 醫驚見「氣管躲蟑螂」:有翅膀的
大陸海南省一名男子近期身體不適,頻頻咳嗽、有痰,感覺氣管裡有異物;男子就醫檢查後,醫師竟發現原來是一隻蟑螂爬進他氣管內,及時透過支氣管鏡手術取出,患者恢復後已順利出院。據陸媒《南國都市報》報導,海南省海口市一名58歲男子到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看病,找到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林玲,主訴氣管疑似有異物,近期常咳嗽並咳出黃痰,痰還有異味;男病患也補充說,「嘴裡有蟑螂的異味」,他在睡夢中有感覺蟲子爬進鼻孔,起初沒太在意,出現各種不適才趕緊就醫。林玲醫師立刻替男病患做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胸部,發現他右下葉處有一塊陰影,推判確實有異物必須動手術;隔日林玲醫師替男病患進行支氣管手術,先清理肺內的痰,清楚看到一隻有翅膀的蟑螂,取出後將蟑螂周圍的分泌物反覆沖洗,術後男患者也稱身體好多了。不過男病患因為蟑螂爬入氣管,感染了產氣莢膜桿菌,住院接受5天治療後,身體順利康復,目前已經出院返家,但醫師建議仍需定期回診觀察。藉此病例,林玲醫師也分享如何避免異物進入氣管,吃飯不說話,不要躺著吃飯;選擇合適食物,不要有嘴含食物習慣;吞嚥功能障礙患者放慢進食速度,必要時須插鼻胃管;嬰幼兒進食必須有大人看護,玩耍時不宜同時吃東西;做好家中清潔,勤更換床上物品,保持環境乾淨。
吃飯太快不只易胖 醫警告背後風險:恐得糖尿病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忙碌因此很難好好吃飯。專家便呼籲,人體的胃大約要20分鐘才能提醒大腦有飽足感,假如吃得太快,就容易吃下遠比預期份量還多的食物,不僅容易引發肥胖、消化道問題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謝安民醫師在臉書專頁分享「進食速度和用餐時間對身體的影響」,研究顯示進食速度和何時用餐,也會對健康有影響,吃太快可能導致腸胃道問題,以及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產生。如果改變用餐時間和進食速度,就可以預防、甚至改善相關情況。謝安民醫師指出,進食過快最大的壞處,就是往往會不知不覺吃過頭,常常攝取超量卡路里,容易肥胖。研究發現,由胃傳到腦部的飽足感,是避免攝入過量卡路里的關鍵。 然而,胃大約需要20分鐘才能提醒大腦有飽足感。 吃得太快,腦部可能還未收到足夠的飽足訊號,就已經吃下遠比預期分量多的食物。另外,吃得快不只容易過食,還會觸發導致胰島素拮抗的特定細胞因子(cytokines),例如白細胞素-1 beta(interlinkin 1-beta)和白細胞介素-6的分泌,這些發炎因子會促進胰島素阻抗,有助發胖,甚至導致第二型(成年發病型)糖尿病。除了容易變胖、胰島素拮抗和糖尿病外等問題,也會造成消化道的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吃太快會引起肚子不舒服,如噎氣、腹漲、噁心、消化不良等,狼吞虎嚥除了短期肚子不適之外,更會有一些長期的問題產生。過多的食物在胃裡,會導致食物在胃中停留更長時間,從而延長胃黏膜暴露於胃酸的時間,就容易得胃炎,可以透過胃內視鏡看出。進食速度過快,不僅容易發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研究表明,在一天當中,用餐時間能與身體代謝的晝夜節律一致,對健康有益。一天的卡路里總攝取量,在時間(早、午、晚上)上是如何分配,也可能對飲食健康有影響。對一般人而言,每天份量最多的一餐是早餐或午餐有助減肥,而份量最多的是晚餐則反之;對糖尿病和肥胖症病人而言,2015年一項涉及18名肥胖症和第二型糖尿病成年人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與吃低能量早餐和高能量晚餐相比,吃高能量早餐和低能量晚餐可以減少全天的血糖數值。現在流行的「時間限制性飲食」(Time restricted eating),也是一種間歇性禁食法,如果進食的8小時安排在早上,而非較晚(中午或下午),在降低超重或肥胖的參與者的空腹血糖濃度方面更有效。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很大,但謝安民醫師提醒,吃東西除了是生存及生理上所必需之外,也是食慾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吃不只要健康,更要快樂,只要把握幾個原則,健康的飲食並不困難:1、飲食的份量(卡路里而言),食物的品質(纖維質含量、良好脂肪,多複合碳水化合物、避免純糖等)、營養足夠而且均衡,當然重要。2、吃東西宜慢、充分咀嚼。3、一天吃進去的食物之分配應該盡量以早餐或午餐為主餐。飲食常是社交活動的一部份。豐盛的晚餐常常是不可避免。所以有時無法遵從理論上較好的分配。偶爾的犯規,我認為無大所謂。往往可以補償,如晚餐後走一段路,不要馬上入睡。知道晚餐會有應酬時,早午餐酌量限制。4、身體停止活動或睡覺前一、兩小時,最好少吃喝含糖,卡路里高的飲食,而且份量要控制。5、健康的飲食應該是長期目標,要盡力做到。經年累月的整體飲食習慣才是重要。偶爾違背,不用太緊張。
細嚼慢嚥是減重秘訣? 醫曝:與「飽腹激素」直接相關!
日前知名韓星韓韶禧分享了她的瘦身秘訣,透露每口食物咀嚼達3到5分鐘,每口咀嚼約50次!有人瘋傳使用細嚼慢嚥的飲食方法可達到瘦身效果,究竟這是真的有效還是只是都市傳說呢?血糖水平可影響食慾營養師黃品瑄表示進食時緩慢且反覆地咀嚼可以顯著增加飽腹感,自然減少攝取食物的量。進食速度慢能延長用餐時間,讓大腦有足夠時間接收飽足訊號。此外,緩慢進食可使血糖在進食過量前就升高,減少因過度飢餓而短時間內暴食的情況。這種簡單的習慣改變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還可以預防過度進食帶來的健康問題。科學研究揭示咀嚼與飽腹激素的關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醫師江孟霖表示,咀嚼行為與「飽腹激素」直接相關。增加咀嚼次數會刺激身體釋放更多助於飽足的激素,如胰島素和膽囊收縮素。這些激素向大腦傳達「飽足感」和停止進食的訊號,有助控制飢餓感和食慾,進而降低整體熱量攝取。日常生活中,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適量補充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亦能促進飽腹激素的釋放。而細嚼慢嚥可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效率,減少消化不良和多餘脂肪積聚,有助保持健康體重。如何將細嚼慢嚥融入日常生活營養師黃品瑄指出,雖然多次咀嚼有助於控制體重,但不需過度咀嚼,每口咀嚼約20次即可。此外,在用餐時避免分心(如看電視或使用手機),有助於專注於食物的咀嚼和享受口感。這種做法不僅有助於減重,還能改善消化健康和生活品質。透過持之以恆的實踐,這種健康的飲食習慣將帶來長遠的益處。同時提醒大家,單靠這種方法無法達到減重目標,仍需搭配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儘管這種飲食方式對減重有幫助,但不能單獨作為減重的絕對解決方案。
回娘家「吃花枝丸噎死」!相驗結果曝 家屬坦承:進食速度較快
大年初二回娘家吃飯竟鬧出人命!高雄市一名47歲林姓男子前天(11日)中午跟家人回娘家聚餐,不小心在吃花枝丸時噎到,當場失去呼吸心跳,雖然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可惜仍回天乏術。檢察官昨(12日)進行遺體相驗,初步結果出爐。檢察官12日上午11點半進行相驗,雖然根據醫院開出的診斷證明,上面沒有寫到具體的死亡原因,僅有「到院前已經心跳休止,疑似異物梗塞,搶救無效」,但檢察官想要更深入了解林男的過往病史,不排除有其他因素。然而,由於現在正值春節連假,醫院的行政部門都尚未開工,因此目前僅能請死者家屬等到過年後,才能向醫院申請相關病歷,再行決定後續的處置,目前家屬還無法領回遺體,所幸林男家屬都能諒解,並無為難相關人員。但為何林男會疑似被花枝丸噎死?家屬坦承,他生前的進食速度本來就偏快,而且平常也鮮少跟家人一起聚餐,所以推測11日跟母親一同回到娘家用餐時,情緒可能比較激動,才會意外引發這起悲劇,不過大家還是想不透,為何人還好好的,只是吃個飯而已就突然猝死,詳細死因還有待春節結束後,檢察官進一步釐清。
胸悶就醫卻「一切正常」? 物理治療師曝「2不良姿勢」會受傷
胸悶時常會讓人感到呼吸不順、想吐,甚至會出現有如大石壓住般的疼痛感,而一般人大多會認為是心臟出現問題,待檢查時卻又一切正常,對此,物理治療師「三個字SunGuts」就指出,「胸悶可能不是真的胸悶」,並點名了「2個日常壞姿勢」,將會在不知不覺中讓背肌受傷,進而使得胸口出現悶痛感。「三個字SunGuts」日前在臉書粉專中提到,胸悶有可能是由背部引起,由於人體的肋骨構造是從脊椎延伸至胸前,在吸氣吐氣的時候,後背關節會隨著肋骨上下浮動,所以當後背肌群太緊繃時,就會卡住肋骨活動,造成胸腔無法有效擴張,而去引起胸悶的感覺。他進一步表示,有些人因胸悶跑去胸腔科檢查治療時,如果醫師總跟你說「一切正常」,就應該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這2個不良習慣」,包括「要躺不躺」和「手肘靠桌子」,都可能自成背肌在不知不覺中受傷。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的胸腔內科醫師于鎧綸就於醫院官網中介紹過,胸悶胸痛的原因非常多,包括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上腹部疾病,甚至情緒影響都有可能造成,原因從輕微的肋軟骨發炎,到嚴重致命的心肌梗塞都有可能。常見致命的胸痛原因包括氣胸、肺栓塞、心肌梗塞及主動脈剝離,因此當有胸悶胸痛,都應小心面對,輕忽不得。另外,由衛福部設置的「台灣e院」線上諮詢服務網中,就時常有民眾提問關於胸悶、胸痛的問題,而有家醫科醫師說明,其實胃脹打嗝就可能短暫引起胸悶,或當進食速度過快時,引起食道短暫阻塞,也會引發胸悶感,如果症狀長時間持續存在,不適的感覺未消去,還是要趕緊至醫療院所做詳細的鑑別診斷。
打嗝停不下來?伴隨「這些症狀」可能是胃在求救!醫示警:嚴重恐是癌症
打嗝是一種常見的生理反應,雖然打嗝通常無害且會自動消失,但若打嗝一直停不下來,小心可能是胃部的求救訊號!醫師提醒,如果打嗝持續48小時以上,並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需盡快就醫,很有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最嚴重恐是癌症的警訊。鄭泓志說明引起打嗝的原因。(圖/翻攝自臉書個人粉專「你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內科慢性病」)究竟打嗝是怎麼引起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個人臉書粉專說明,打嗝通常是因膈神經受到刺激,造成橫膈膜肌肉收縮,使氣管閉合,產生一種短促的聲音。引發打嗝的常見原因有很多種,像是進食速度過快、吃得太飽導致胃脹氣、喝碳酸飲料或邊吃飯邊說話等,這些行為都會在無形中吞下太多空氣,甚至情緒激動、壓力過大也可能會刺激到膈神經,引發打嗝。雖然大多數的打嗝都對身體無害,只要適當調整呼吸、喝水,並用按摩或改變姿勢等方法,就能緩解打嗝。不過,鄭泓志警告,如果打嗝現象持續48小時以上,並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甚至演變成長達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這個現象很有可能是以下5種胃部疾病的徵兆,要盡快就醫。 1.胃食道逆流:由於食道和胃之間的閉鎖機制受損,讓胃酸進入食道,刺激神經進而引發打嗝。2.食道裂孔疝氣:胃部經由食道裂孔上移至胸腔內,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3.腸胃炎:胃黏膜的發炎可能會導致食物和液體逆流到食道,刺激神經後,就會引起打嗝。4.胃潰瘍:若是出現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代表胃酸分泌過多,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5.食道癌:食道癌或其他胃腸道相關的腫瘤若是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打嗝。持續性打嗝通常較難自行消失,那該如何治療呢?鄭泓志提到,有許多藥物可治療打嗝,例如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抗癲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一般服用5-10天就能有效緩解症狀。但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可能會評估動膈神經手術,植入可充電的呼吸調節器,以電流刺激膈神經以改善橫膈肌的功能。一般來說,醫師會安排照腸胃鏡或抽血檢查,以確定造成打嗝的真正原因,並針對病症治療。鄭泓志提醒,打嗝不僅會讓人感到不適且專注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影響睡眠、進食困難,甚至增加憂鬱症風險!不過別擔心,一般打嗝可以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避免,例如吃飯細嚼慢嚥不說話、少喝碳酸飲料或酒精、不暴飲暴食導致胃脹,以及飯後多走動,都可以避免打嗝發生。如果出現持續性打嗝,一定要趕緊就醫,妥善治療才能根除症狀。
上班第2天就出事!護理師餵「沒絞碎油豆腐」噎死老翁 最高法院判決出爐
一名腦中風左半身癱瘓的黃姓老翁,2017年12月2日用餐時因食用未絞碎的油豆腐,導致氣管阻塞窒息,搶救多日仍不治。負責檢查餐點、當時才上班第2天的長照中心林姓護理師,一、二審被依過失致死罪判1年徒刑;最高法院日前維持1年刑期,另宣告緩刑3年。全案確定。判決書指出,領有護理師執業執照的林護理師,2017年12月1日到高雄某長照中心擔心護理師主任,負責依各住民狀況通知餐飲業者分配合適餐食,卻在隔天因涉嫌未確實檢查餐食,導致黃翁氣管被油豆腐阻塞窒息,搶救多日後死亡。檢方認定林護理師明知黃翁進食速度快、僅靠假牙進食,卻疏忽未注意把黃翁餐點換成絞食餐,依業務過失致死罪將其起訴。林護理師一審否認犯行;合議庭認其未盡避免住民食用到不合適餐點義務,致住民發生生命、身體上危害,審酌其願意賠償,堪認有彌補損失意願,依過失致死罪處1年徒刑。林護理師二審時主張,黃翁當天上午外出復健,中午回到長照中心,她當時不在現場,而無法發現、阻止及追蹤黃翁進食狀況;二審認其犯罪事實明確,駁回上訴。案至三審後,最高法院認為原審判決認事用法無違誤,駁回上訴,但考量林護理師未詳實確認之過失程度尚非重大,事後積極急救,及到任第2天不熟悉業務,並與家屬達成調解,宣告緩刑3年,全案定讞。
排便驚見「隔夜菜」解密! 原來不只「金針菇」這類食物
總能在吃火鍋時看見「金針菇」的身影,隔天上廁所都能驚見它們的「屍體」,故有「明天見」之稱。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生以「便便出現食物原型怎麼辦?」為題,在臉書為大家解密。他說,大便是洞察腸道健康的第一手證據,如果看到大便出現食物原型,可能是4大原因所導致。陳威佑13日在臉書分享大便出現食物原型,要找出原因及有效改善。若發現大便中有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原型,可能是下列4種原因所致: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因食物中含有難以消化的膳食纖維,如蔬菜的纖維,在腸道中促進蠕動,並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因此在排便時仍可能存在,其屬正常現象,無須太過擔心。 腸蠕動亢進因腸道內的菌群失調導致腸道蠕動過快,容易將剛吃進去的食物在未消化之前,伴隨大便一起排出體外,進而導致大便食物殘渣較多。如果是由腸蠕動亢進引起,可以給予腸道益生菌調節,例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胃腸功能紊亂胃腸功能紊亂可能和飲食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進而影響胃腸功能,可以透過內視鏡判讀胃腸功能。進食速度過快在吃飯時,進食速度過快,導致咀嚼不充分,食物沒有完全嚼碎吞到腸道內,影響腸胃消化,也會伴隨大便排出,出現大便殘渣較多。建議改善吃飯的速度,在吃飯時應細嚼慢嚥,有助於食物在腸道內消化。另外,陳威佑說,如果大便中出現浮油,可能是吃了過多的油脂或高脂肪的食物,導致脂肪消化不良的結果,改善方法除了要注意不要吃太油之外,一些食物如部分魚類(如油魚)、全堅果(未經磨碎或加工的完整堅果)也因脂肪較高容易造成脂肪便的情況,要適量食用。若發現大便中有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原型,找出原因並有效改善。(圖/擷取自Facebook/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生)
沒想到任容萱已經34歲了!愛運動的她都是靠「快走」來瘦腿 穿上迷你短褲還被誇讚是美腿女神!
外表看起來好像大學生的任容萱,一定想不到她的真實年齡已經34歲了!關於她的瘦身美肌秘訣,一次告訴妳!一直都有運動習慣的任容萱,透露自己很喜歡「快走」,除了到戶外快走之外,有時候她也會在跑步機上設定坡度快走,既可以訓練心肺功能,還能一起練習到整個大腿後側、臀部跟手臂線條,比起跑步可能會因為因太累而想要放棄,快走對運動小白來說也很好上手喔。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任容萱☀️ (@lorenejen)當然想要維持纖細體態,不只是運動,飲食也是重點!任容萱說自己會盡量挑選原型食物,並且均衡攝取各類營養,蛋白質如雞胸肉、澱粉如地瓜跟一小碗白飯,不要刻意只吃某種類型的食物;任容萱也提醒女孩進食順序也得留意,可以先從蔬菜類開始,接著是蛋白質,最後才是澱粉,避免進食速度太快,慢慢咀嚼好好消化,不要讓自己因為飢餓猛吃,自然不用擔心會吃過量。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任容萱☀️ (@lorenejen)而提到自己之前因為工作關係得時常出外景,任容萱提醒跟她一樣常常在外面走跳的女孩,防曬絕對不能少,像她每2~3個小時就會補擦一次防曬,擦塗的部位除了臉部肌膚之外,就連頸部側邊和後方的肌膚也要一起帶到,不然曬黑後很容易有色差,尤其大家為了要躲太陽,習慣背向陽光,反而頸部後方就會被直曬,記得把防曬擦好擦滿,才能維持跟任容萱一樣的漂亮皮膚喔。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任容萱☀️ (@lorenejen)任容萱最近的防曬心頭好是TRUE TISANE草本體驗的「金銀花抗痘水感潤色防曬SPF50+ ★★★★」,因為防曬、抗痘、潤色三效合一,一次就能滿足她所有的肌膚需求,對喜歡減法保養的任容萱來說是最棒的夏日神助攻。(圖/品牌提供、取自任容萱IG)
新的一年怎還沒瘦?營養師列「5個壞習慣」 邊吃飯邊工作的人要注意
新的一年怎麼還沒瘦,營養師指出,讓自己的今天比昨天更健康、更美好,就從正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做起。營養師薛曉菁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列出5個壞習慣,提醒大家除了平常所知儘量不吃含糖食品外,還有就是要專心用餐。1.專心用餐邊看電視邊吃飯,常常讓人囫圇吞棗,造成腸胃的負擔,更可能因進食速度過快,而造成過量的攝食;因此關掉電視,專心吃飯,品嚐食物的原味、慢慢咀嚼,不僅減少熱量攝取,更能體會食物的真滋味,同樣道理也適用在邊吃飯邊工作、邊看電腦的人。2.不吃含糖食品含糖飲料、人工甜味劑,甚至一般人以為健康的水果、蜂蜜,會造成體內血糖、三酸甘油脂飆高、脂肪囤積,甚至讓你的食慾大開。習慣喝含糖飲料將會導致體重增加以及增加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若有發現這種情況者建議開始實行減糖計劃,減少果汁、飲料、精緻麵食等,不吃任何加糖、蜂蜜的食物,每餐澱粉類減至1個拳頭大小,慢慢的就會發現體態輕盈了起來。3.不吃零食大多數零食皆屬於高油、高糖的食物,提供高熱量但營養素含量不高的食物即稱之為垃圾食物,除了熱量問題外,常添加許多人工色素、香精、鹽及調味料,造成人體肝、腎負擔,甚至造成兒童過動問題。兩餐間若真的會覺得肚子餓,可食用適量的水果、豆漿、茶葉蛋當點心,避免餓過頭在下一餐吃進過多的份量。4.選擇低脂的蛋白質瘦肉也含有少量的脂肪,因此除了選擇低脂的肉外,看得到的油脂都應該儘量去除。最好吃原始狀態的食物,如肉片而非肉丸,大部分加工食品都屬於高脂食物。而起司、牛奶都被認為可以增加鈣質的補充,但也要記得選擇低脂的起司,否則帶來的油脂,日積月累下來也是很可觀的。另外豆製品能顯著降低超重或亞洲人群的體重、BMI、體脂百分比和腰圍,且對女性的效果更為顯著。因此建議每天有1~2份的蛋白質來源為豆製品,如豆漿或豆腐,除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外,脂肪含量低、富含大豆異黃酮、植物固醇等好處都遠超過動物性蛋白質來源。5.正確選擇外食外食的問題常在供應份量太大,而大部份人在購買時也常考慮是否划算,而非健康。因此除了外食油脂含量絕對遠遠高於家中自備的餐點外,份量過大而的餐點,其實是破壞健康的開始。若不得已外食,也僅吃平常的份量即可。
早上起床用鬧鐘反而更想睡? 小心9個習慣破壞健康
有沒有發現如果被鬧鐘鈴聲驚醒,當天可能渾渾噩噩提不起精神,反倒是如果睡到自然醒,當天可能會神情氣爽,這並不是錯覺是有科學根據的。據《亮生活》發表的一則文章,有研究指出這9種生活習慣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侵害我們的健康,分別是「使用鬧鐘」、「保持房子乾淨」、「服用過多的維生素和補充劑」、「剪掉指甲的角質層並使用你的指甲作為工具」、「脫皮和曬傷」、「每天穿高跟鞋」、「吃得太快」、「食用聽起來很健康的低脂食品」和「拔鼻毛」。「使用鬧鐘」指的是被鬧鐘的震動聲突然驚醒,可能有害於你的心臟,這是因為腎上腺素的激增,導致血壓升高並提高你的壓力水平。突然的起床也可能導致有「睡眠慣性」,睡眠慣性俗稱為「起床氣」,起床後感到昏昏沉沉的狀態,精神和身體素質下降。專家建議每天嘗試在同一時間打瞌睡和起床,來建立一致的睡眠習慣,還可以將床挪到陽光能照射的地方,拉開百葉窗或窗簾,去習慣被自然光逐漸喚醒,如果需在日出前起床,可以購買更具舒緩聲音的鬧鐘或能模擬太陽燈光的鬧鐘。「保持房子乾淨」在某些環境中比如醫院,必須保持絕對的清潔,但在居住的房子裡,如果保持完全無菌的狀態反倒可能會引發某些疾病。醫學假說(Hygiene Hypothesis)指出,在農村地區長大的孩子因能接觸細菌、花粉和動物皮屑具有更強的免疫系統。雖說一些微生物對身體也有好處,有助於我們的生理、新陳代謝和大腦功能,但並不表示要停止清潔,而是不要過度清潔和消毒,例如,兒童用普通肥皂代替抗菌肥皂,或者如果玩具掉在不太髒的地板上,只需簡單清潔即可,無需對所有物品過度消毒。「服用過多的維生素和補充劑」大多服用維生素的人都是為了補充一些缺失的營養。但根據研究,其實服用這些維生素對我們的健康並沒有幫助,它們不能降低患心髒病或癌症的風險,也不能防止記憶力減退或心智能力下降。然而,有一種被證明有效的補充劑是葉酸(在懷孕前或懷孕期間服用),它有助於對抗嬰兒的神經管缺陷。專家還提醒說,不要大量服用脂溶性和水溶性維生素,過多的水溶性維生素C會導致腎結石,過量的脂溶性維生素A會影響肝臟。如果對於營養不足需要藥物治療,最好是諮詢醫生。與其依賴維生素補充劑,不如從均衡的飲食中獲取營養。「剪掉指甲的角質層並使用你的指甲作為工具」角質層為手指和腳趾邊緣的透明皮膚層,雖說剪掉會使指甲看起來整潔美觀,但其實也是在剪掉身體自帶的保護層,角質層有助於保護新指甲免受細菌侵害,一旦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皮膚損傷、乾燥或感染。人們很常使用指甲作為工具來打開罐頭或罐子,撕下貼紙或打開鑰匙圈,這些日常行為其實很容易弄斷指甲,因此專家建議改用其他更適合的工具,如剪刀。「脫皮和曬傷」當肌膚有受傷時,要抑制自己通過抓撓或換膚來加速皮膚的脫落的行為,脫皮是皮膚癒合過程中的一部分,這表明您的身體正在努力擺脫受損的細胞,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表示你暴露在外的皮膚很脆弱,所以最好是讓皮膚自行脫落。此時最好的做法是滋潤或舒緩受傷的該區域,外出時穿上防護服以免造成額外的紫外線傷害。當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時,最好每2小時塗抹一次防曬霜來避免曬傷可能性。「每天穿高跟鞋」高跟鞋雖有增加身高的效果,但長時間穿著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有項研究發現,每天穿高跟鞋的女性,在足部方面的健康會較差。減少穿著高跟鞋能避免腳踝受傷、腳掌壓力過大導致的骨折、關節勞損、足部和腳趾的畸形、腳後跟引起的背部問題導致脊柱位置的改變、疼痛和腫脹。「吃得太快」我們用餐時間太快也是一種有害的行為,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根據一項研究,60%快速大快朵頤的孩子往往會吃過多。與此同時,另一項研究小組發現,吃得快的人會導致腰圍過大、過胖、高血壓、高血糖和壞脂肪堆積。進食太快的人雖能大口咀嚼,可相對的咀嚼數就少,這會導致消化不良。反觀另一面,緩慢進食可以提高用的滿意度,也能讓食物被咀嚼得更徹底。一項古老的研究還指出,控制進食速度可以成為掌控體重和預防肥胖的一種手段。「食用聽起來很健康的低脂食品」並非所有低脂肪或無麩質產品都有益於健康,有時這些加工食品的含糖量可能比一般食品更高。低脂產品如加糖的早餐麥片、調味咖啡飲料和酸奶,吃這種糖含量高的食物過後可能會導致過度飢餓、體重增加和增加得到某些疾病的風險。為避免受騙於被這些食品,要檢查包裝上的營養成分,並將其與其他品牌的類似產品進行比較。如果不想攝取太高的卡路里,可多吃蔬菜、少量碳水化合物和足夠的肉類或植物性蛋白質。「拔鼻毛」鼻子內的毛是身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有助於防止灰塵、過敏原、昆蟲和其他東西進入鼻腔和肺部。除鼻毛除了美觀之外並沒有好處。拔鼻毛甚至可能會引起刺激和感染。鼻子也是我們面部三角形區域的一部分, 與各種血和與顱骨相連。這是一個高度敏感的區域,一旦感染可能會很嚴重。迅速升級為更嚴重的情況。
每5人就有1人「火燒心」 「把握5原則」才能大啖火鍋
隨著天氣轉涼,常會讓人吃飯時忍不住多喝幾碗熱湯,或是直接享用一頓熱呼呼的火鍋,吃飽身體是暖和了,但是這樣的進食方式容易誘發胃食道逆流,可能出現胃酸上逆、胸口灼熱、胸悶胸痛、咽喉異物感等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指出,現代人常因工作、課業壓力過大影響作息,三餐無法定時定量外,還要狼吞虎嚥爭取更多工作或唸書的時間,而壓力、不恰當的飲食習慣和進食速度過快正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主因。在臺灣,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近10年來逐漸提升,幾乎每5個人就有1人深受胃食道逆流之苦。張馨予說明,胃食道逆流是指飲食後胃裡的胃酸或氣體逆行往食道去、甚至湧上喉嚨,透過一些生活習慣的建立,可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發生。首先要放慢進食速度,儘量細嚼慢嚥,因為充分的咀嚼可以減少胃研磨食物的負擔,並加速胃排空的速度。其次,三餐定時定量,七八分飽的程度即停止進食,可以減少胃內部壓力。第三,避免食用高油、不易消化、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甜食或過酸的食物。第四,少碰酒、碳酸飲料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可樂等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容易使胃酸逆流。張馨予表示,飯後喝湯和火鍋類進食方式容易延遲胃排空的速度,又容易吃過飽而增加胃內部的壓力,甚至有時吃鍋太熱又搭配碳酸或含泡飲品,不但增加胃內部壓力又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讓胃酸或氣體更容易往食道喉嚨去。因此在吃鍋類食物時,可以挑選較清淡口味、避免重口味沾醬、保持細嚼慢嚥、不要一次煮太多菜或肉以免吃過飽、避免搭配氣泡或碳酸飲料、喝湯選在飯前只喝少量,把握以上5個原則,都能減少出現胃食道逆流機會。張馨予補充說明,中醫認為消化吸收有賴於脾的升清運化、胃的腐熟和降與肝的疏泄調達。胃食道逆流主要是因「胃失和降」,其中又分為寒、熱的不同,也可能受到七情鬱結、氣滯痰凝影響,而憂愁思慮過度則傷脾胃,暴怒憤鬱則傷肝,肝木氣逆剋犯胃土,胃氣因而瘀滯不通暢。飲食失節、勞累過度皆會傷損脾胃,導致胃氣上逆、升降失司,而產生燒心感、泛酸等症。依中醫來分類,主要可分成受情緒壓力影響的肝胃不和類、多食油膩或暴飲暴食的飲食積滯類和消化較慢,容易腹瀉的脾胃虛寒。最後,張馨予提醒,除了前面提到飲食的注意項目外,在生活管理方面,避免睡前兩小時進食,或是吃飽兩小時內,進行以下活動,如運動、平躺休息、彎腰出力、穿過緊衣褲等。若已經出現胃酸逆流的症狀,睡覺時可多放一個枕頭,把頭部墊高15到20公分,減低不適的情況發生。
42歲林韋君素顏還能看嗎? 「無濾鏡」自拍…真實膚況現形令人看傻了
多年前以演出《麻辣鮮師》而走紅的女星林韋君,因外貌佳、身材纖細姣好,早期是許多當紅偶像劇的固定班底。不過她近年已經淡出螢光幕多年,轉行擔任瑜珈老師,不過她仍透過IG等社群平台,與粉絲互動、分享自己生活。日前她曝光了一組自己剛練完瑜珈的素顏「無濾鏡」自拍照,網友發現完全無上妝、無濾鏡拍照示人的林韋君,完全看不出已經42歲,好膚質令許多年輕女性看了都望塵莫及。今年已經42歲的林韋君,素顏零濾鏡模樣曝光,讓人看了超震驚。(圖/翻攝林韋君IG)日前林韋君分享自己剛運動完的素顏自拍照,照片中的她,不像時下一些網紅或女星,會套上濾鏡自拍,鏡頭下素顏又零濾鏡的她,膚質依舊像20幾歲的年輕女性,她也發文提到:「全素顏零妝感無修圖無濾鏡無美肌,睫毛也快掉光了,陽光、運動、好心情就是我最天然的保養品。」看得出來就算未活躍螢光幕前,她的膚質、身體狀態與心情都很好。林韋君也曾在《女人我最大》節目上,換上10年前穿的合身上衣與牛仔褲,居然還能輕鬆穿進去,讓在場主持人跟來賓都看傻眼。而她過去曾分享過,她維持好身材的秘密,包括少量多餐,進食速度放慢,餐後盡量站著不坐下,並勤做她最愛的瑜珈運動,都是她維持身心巔峰狀態的秘密武器。
連環屁是大腸癌症狀? 醫師:有可能!但非絕對
放屁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最近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發熱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緊張,連環屁與大腸癌之間並非劃上等號,很多原因會導致連環屁,其實每天排氣十來次都算正常,但的確某些情況,會使得放屁次數增加,例如吃進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而且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除了食物本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一併跑進腸道,也會造成排氣變多。此外,腸道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負責吸收營養,也要對抗入侵的細菌與病毒,所以全身免疫細胞IgA最多的地方就在腸道,有著精密的神經系統,又有「腹腦」之稱。理想狀態下,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壞菌增多,就可能導致頻繁排氣。壞菌增加的原因還包括排便不順、便祕等等,也容易腹脹、排氣。至於連環屁,蕭奕宗說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的確較容易出現連環屁,但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大腸包括升結腸、盲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幾個部分,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另外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如果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蕭奕宗說,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加以早期治療的話,初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其實不必過於憂心,而且放屁雖然尷尬,但不排氣也會有問題。蕭奕宗說,能吃能睡能拉最幸福,如果不排氣,至少要打嗝,吃進的東西一定要有「出口」,只進不出會變死水,長期可能引發阻塞性腸炎。所以,放屁是自然現象,下回在公共場合聽到聲響,可別再投以異樣眼光了。
吃東西、喝水就嗆到?醫揭原因: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
如果你時常吃東西或喝水就嗆到,這其實是一種吞嚥障礙。醫師表示,許多長者都有進食時反覆噎到或嗆咳的症狀,但原因不只是老化,吞嚥困難甚至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等問題,住院可能就一病不起。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2.8%有吞嚥困難,原因不只是因為老化,還有其他臨床症狀導致,例如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據《良醫健康網》報導,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容易嗆到常常是吞嚥障礙的起始,千萬要謹慎。洪士涵解釋,吞嚥障礙最常見的是吞下去的過程中,因為保護不足嗆到,另一障礙則是因為吞不乾淨,食物殘渣卡在喉嚨內部。吞嚥障礙輕則影響進食速度,重則出現營養不良或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出現以下症狀時,須注意很可能已有吞嚥障礙:1.吃東西時常嗆到2.進食時間拉長3.吃東西明顯會疲累4.吃東西後聲音改變5.無法自覺口腔殘留過多食物殘渣6.東西吃不完的次數增加7.吃完東西後感覺喉頭有食物殘留8.吃完東西後常咳嗽且咳嗽次數增加9.時常發燒或感染肺炎10.不明原因體重減輕11.不願意進食,甚至開始愛流質食物。醫師也提醒,有吞嚥障礙時若能及早就醫治療,可避免吸入性肺炎發生,目前治療多以訓練咽喉肌力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治療師會訓練病人的喉肌力,增加吞嚥的力量,越早開始訓練、吃的東西就越多,越有力氣順利吞下食物,才能有較足夠的營養。
YouTuber豪邁吃播海鮮 影片驚見「手指敲碗」傳求救訊號
直播及YouTuber文化近年盛行,尤其由韓國興起的「吃播」(Mukbang)席捲全球,美食YouTuber也愈來愈多。國外一名只露出嘴巴以下部分的YouTuber Kate Yup,在今年6月上傳的一支影片引起不少討論,她疑似在影片中發出一連串求救訊息,讓網友相當擔心她是否被挾持處於危險中。目前擁有50.1萬訂閱數的YouTuber「Kate Yup」,經營頻道才短短一年,她頻道的風格主要是大吃海鮮,細數巨大的章魚、鮮蝦、鮭魚、螃蟹等,都能在鏡頭前一派輕鬆的吞下肚,她從來不用刀叉等餐具,直接用手扒著吃,以豪邁吃法吃高檔的海鮮,讓她迅速累積大批粉絲。「Kate Yup」從不以真面目示人,直播特色都是大口豪邁吃海鮮。(圖/翻攝自Kate Yup YouTube)原本她的影片都很正常,直到她在今年6月上傳的影片中吃到一半時,突然做出一個類似摩斯電碼的奇怪手勢,有細心的網友指出,她是在用這個手勢向外界傳送訊息,有人解讀她的意思是「I need help.(我需要幫助)」。此外在影片第26秒時,網友們也發現「Kate Yup」的手臂、嘴角旁都有瘀青,而在17分37秒時的字幕,也打著「The meat is So delicioOouS,soft and tender」,而其中暗藏3個大寫的字母,看起來就像是「SOS」求救訊號。另外,更有網友在約12分47秒時發現背景中有十分微小的男性聲音說「I will kill you(我會殺了你)」,雖然聲音並不清晰,但在4分51秒時桌子也突然無故移動一下,而「Kate Yup」也立即加快自己的進食速度,整個狀況看起來非常不對勁,好像是「Kate Yup」被挾持、逼迫進食的感覺。Kate Yup之後又發了簡單的澄清。(圖/翻攝自Kate Yup YouTube)事後Kate Yup發文澄清自己不懂摩斯電碼,以及傷痕只是曬傷,但奇怪的是竟用第二人稱「She」來形容自己,其後更將這段澄清刪除。更有網友發現Kate Yup的嘴巴和下巴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年前的失蹤少女Karlie Guse非常相似,推測Kate Yup可能就是失蹤的Karlie。雖然疑點重重,但也有人懷疑只是Kate Yup的炒作,藉以增加自己的人氣。